美章网 资料文库 跨文化研究的文化行为思考范文

跨文化研究的文化行为思考范文

时间:2022-02-14 10:01:53

跨文化研究的文化行为思考

一、进化心理学模型对隔资解释的跨文化困境

进化心理学对隔资的研究视角是将隔代关系放置在达尔文主义的框架之下,把祖辈对孙辈的支持当做一种繁殖策略,来研究人的生物性在隔代关系当中所起的作用。这其中所暗含的进化心理学理论前提是:人类许多的生理乃至心理机制并不是在人类的文明史中产生的,而是人类在其进化史中作为一个物种对所面临的生存压力和繁衍压力适应的结果。隔资作为为了完成繁衍任务而使用的繁殖策略是一种进化的设计,人类所面临的繁衍任务要先于其对文化的建构,因而具有其跨文化的一致性。在此逻辑下,隔资很自然地成为了进化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并承担起支持与建构进化心理学理论的重要责任。隔资研究是进化心理学亲资研究领域的延伸和扩展,其研究对象主要是祖父母和外祖父母对孙辈在时间、物质和养育上投入的行为。该领域关注隔资行为的进化意义以及在不同环境和各种条件因素的作用下隔资策略的变化情况。无论采取何种隔资指标,来自心理学、社会学乃至人类学的研究结果,似乎都一致性地指向这样一个结论:祖辈亲属对孙辈提供的隔资存在系统性的差异,其投资程度的次序依次是外祖母、外祖父、祖母,最后是祖父。

基于这样的发现,进化心理学给予了如下两种理论假设,分别是“父亲身份不确定性假设”和“择偶机会代价假设”。所谓“父亲身份不确定性假设”,是指人类女性体内受精的繁殖方式,使得女性可以完全确信自己生育的后代携带有自己的基因拷贝,而男性却没有这样证明其父亲身份的生理确认机制。这种男性对自己父亲身份的疑虑将导致男性在对后代的投资上相对于女性更加保守。这种父亲身份不确定性所塑造的繁殖策略在祖辈身上经历了双重的影响而被放大。外祖母因为最能确认自己对孙辈的身份,因而提供的隔资最多,祖父由于经历了对自己儿子以及儿子对孙辈身份的双重不确定性,对孙辈的投资最为保守。有关为什么外祖父会成为比祖母投资更多的人,DeKay认为:年轻一生性背叛的可能性比年老一代更高,所以祖母身份的不确定性比外祖父要高,因为祖母这种不确定性的来源发生在年轻一代身上。

笔者认为这种年轻一代父亲身份不确定性更高的原因更可能是相对于祖母和孙辈来讲,外祖父和自己女儿相处的时间更长,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通过各项遗传指标来确认女儿是否携带自己的基因。正是基于主观性上的确认程度差异而不是客观存在基因遗传概率,塑造了外祖父比祖母投资更多的繁殖策略。所谓“择偶机会代价假设”,是指女性在较长的孕期、分娩期、哺乳期等生育过程中因为承受风险以及在此期间丧失的其他繁殖机会,使得她们只有确保其后代的存活率及提高繁殖的质量,才能保证她们基因的有效延续并获得繁殖成功,正是女性繁殖的高代价决定了其对后代高投资的繁殖策略。由于外祖父母帮助女儿来完成对孩子的投资,因此,他们隔资的策略更接近女儿的繁殖策略,即通过高投入保证孙辈的质量,来提高女儿作为孩子母亲的繁殖成功。祖父母则更接近父亲的繁殖策略,与关心孩子的质量相比,他们更关心拥有孙辈的数量。

基于以上的理论假设,进化心理学家在几种文化背景下展开了实证研究,DeKay在美国的研究,Smith以及Littlefield和Rushton在加拿大的研究,Russell和Wells在英国的研究,Euler和Weitzel在德国的研究以及Steinbach和Henke在法国与德国进行的跨文化研究,都发现了进化心理学理论所假设的隔资的系统性差异。尽管这些研究都无法在进化史的过程中对进化心理学提出的假设给予历史性的证明,但根据进化心理学“最优性”的方法论前提,只有在相信以上理论假设的基础上,才能对这些在当下取得的经验数据给予完美的解释。从这个角度上看,似乎进化心理学理论在隔资领域上由于其发现的跨文化共性和强大的解释力取得了初步的胜利。但是,较近的一些跨文化研究却打破了进化心理学理论对隔资研究的统治性地位,进化心理学对跨文化差异性的解释效力遭到了质疑。

尽管以上研究来自于不同的国家,但这些研究主要是在西方文化背景下展开的。由于这些国家文化的组间变异性较小,不足以起到足够的代表性作用。同时,由于进化心理学家假设隔资作为一种繁殖策略是人类具有的共性,因此很多研究都忽略了对被试人口学变量的组间分析。2000年Pashos展开的跨文化研究在德国和希腊城市发现了进化心理学理论所预测的隔资模式,但在希腊乡村地区却只发现了隔资的性别差异,而没有发现隔资的系别差异。其描述统计的研究结果显示,提供最多隔资的是外祖母和祖母,其次才是祖父和外祖父。2012年笔者在中国本土化背景下取得的数据也发现了与希腊乡村类似的模式。这样的数据结果,给进化心理学理论提出了棘手的问题:如果隔资是一种独立于文化的进化设计,那么,这种在希腊发现的城乡差异以及东、西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跨文化差异又该如何解释?

二、文化论模型对隔资预测的问题

在进化心理学理论对隔资跨文化差异的解释出现困境之时,文化论的观点很自然地成为诉诸于解释这种差异的思维方式。这使得我们有理由假设隔资模式在群体间的差异是不同群体文化差异所致,而并非进化设计的结果。如果对不同群体所在的文化中可能影响隔代关系的因素进行考察,并能发现其对隔资模式具有预测性的话,那么文化论的观点则会取代进化心理学理论成为隔资领域的优势理论。有关文化与心理之间的关系,主要存在文化心理学和文化建构主义心理学两种取向。文化心理学认为心理是文化的投射,是那些指导和确定思想、行为的社会文化模型被内化为个体心理模型的结果。文化建构主义心理学则认为,在文化形成的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存在着双向互动,心理与文化是一种彼此建构的关系。但是,无论是把心理视为文化的投射物,还是把心理与文化看作为彼此互动的建构,在文化论者眼里,心理模型应该与文化模型保持一致性的关系。因而,隔资行为中的不同文化下的个体心理模型与其文化模型应该是具有一致性的。

基于以上逻辑,哪位祖辈会对孙辈进行更多的隔资,应该与文化观念中的祖孙关系保持一致性。在此基础上,笔者展开了本土文化中隔资观念的实证研究。研究以问卷的方式调查了中国本土412名被试,了解他们有关“中国文化背景下祖父母与外祖父母对孩子的投入应该如何”的认知状况,同时收集了这些被试实际上接受的隔资相关数据。统计结果发现,研究对象认为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对孙辈投入最多的应该是祖母,其次是祖父,再次是外祖母,最后是外祖父。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中国文化背景下隔资的系别差异与性别差异均显著,被试认为祖父母应该比外祖父母对孩子投入更多,祖母和外祖母应该比祖父和外祖父对孩子投入更多。然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这412名被试实际上接受的隔资却呈现出不一样的模式。在性别方面,观念中与实际中的隔资保持了一致性的关系,即女性祖辈提供的隔资大于男性,但是在系别方面,尽管大家认为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祖父母应该对孩子投入得更多,但实际上祖父母与外祖父母所提供的隔资并不存在着显著性差异。通过表1所示的研究结果可以发现,实际上的隔资模式与文化观念中的隔资模式并非保持一致性的关系。上述研究结果表明,尽管人的心理在接受文化的投射或与文化的彼此互动中形成了对隔资理念的文化观念,但是,这种文化观念并没有完全指导文化中个体的隔资行为。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化论模型也未能很好地预测本土化背景下的隔资模式,因此,也不能单独作为解释隔资跨文化差异的理论取向,取代进化心理学模型成为隔资领域的优势理论。四、进化因素与文化因素对隔资交互作用的探究正如我们所看到的那样,无论是进化心理学模型还是文化论模型都无法单独地、很好地解释隔资模式的跨文化差异问题,成为该领域的优势理论。由于进化心理学和文化论的研究,无论是在方法论上,还是在对人类的心理与行为影响因素的理解上都存在着显著分歧,容易让人们把二者放在一起去比较。人们在比较中往往更加关注其观点中相互对立的方面,而对二者如何共同塑造人类行为的交互作用方面,始终缺乏理论性的建构。

在此基础上,笔者在控制各种文化间可能存在差异变量的情况下展开了本土化背景下隔资的实证研究,尝试弥合这种进化与文化之间的矛盾,对进化与文化对隔资可能存在的交互作用进行探究。研究发现,在本土化背景下存在明显的“父系为中心的居住偏向”,在所取数据中有33.7%的被试和祖父母一起居住,和外祖父母一起居住的仅占0.5%。这种父系为中心的居住偏向很可能通过影响孙辈对隔资的资源可获得性掩盖了本应由进化塑造的系别差异。当排除居住方式的影响后,本土化背景下的隔资模式展现出了和西方文化背景下同样的母系亲属的隔资大于父系亲属的系别差异,这与进化心理学的预测一致,这也证实了文化因素掩盖了进化作用的假设。Euler和Weitzel在德国的研究,由于没有发现祖父母和外祖父母与孩子居住之间的距离存在差异,仅把居住距离当做干扰变量进行讨论,但通过他们的研究可以发现在西方文化背景下至少是在德国不存在与中国相似明显的“父系为中心的居住偏向”。对于我们所得出的中国本土化背景下的隔资模式与希腊乡村的研究结果呈一致性的现象,可以理解为某种相似的文化因素恰好弥补了本应由进化所造成的母系隔资大于父系的系别差异,即本土化背景下和希腊乡村的隔资模式是进化因素与文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Pashos在对希腊乡村取得数据结果的解释时,也曾谈到希腊乡村存留的父权文化使得祖父母相对于外祖父母与孙辈的居住距离更近,而在希腊城市这种居住距离的差异并不存在。

由于Pashos采用3点评分衡量祖孙居住距离,过分简化了居住对隔资的影响,尤其是没有把“祖孙同居”作为一种衡量指标,而“祖孙同居”对隔资存在一种“情境性的强制力量”,因而,Pashos没有发现文化中的居住方式对隔资的影响作用,而是回到了进化心理学理论的老路。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隔资行为是“进化”与“文化”共同塑造的结果,任何一个理论模型都不能单独地、很好地解释跨文化的隔资行为。进化因素与文化因素对隔资的塑造存在某种程度的交互作用,进化提供了隔资行为作为繁殖策略的先天性倾向,而文化因素通过影响文化内个体的生活方式最终影响人的投资行为。五、文化论模型的作用机制与进化心理学理论的效度边界在“进化”与“文化”存在交互作用的假设下,进化心理学理论与文化论在对人类行为的解释方面,逐渐由对立趋向了接纳和融合。因此,我们可以把隔资领域作为理解“进化”与“文化”交互作用模型的窗口,去反观进化心理学理论与文化论模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而为综合性地考察人类行为提供建构性的视角及思考。

文化究竟是通过何种机制来完成对人类行为的影响?居住方式作为影响隔资行为的跨文化因素的研究结果,可以为我们寻找文化对人类行为的作用机制提供一个新的思路,即心理模型并不是文化对个体行为影响的中介,而是文化设计了个体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在某些程度上限定或促进了个体特定行为的表达。在这个新的文化作用机制模型中,文化观念并没有直接参与对行为的影响,而是在意识层面对此过程进行一种把握、解释、建构甚至倡导。这种意识层面的把握、解释、建构与倡导并不能完全与文化中个体的实际行为保持一致性,这也是文化观念与个体实际行为不完全一致的主要原因。以上假设尽管尚需更多的研究来验证,但作为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它可以为解释行为的跨文化变异性提供借鉴和参考。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在这种文化对人类行为的作用机制下,进化同样承担了重要的功能。在控制文化可能对人类行为影响的因素后,可以看到在跨文化差异性的背后,人的行为仍然存在着强大的跨文化共性,在这种跨文化共性中,进化机制保持着强大的作用。我们的研究结果也支持了上述观点,在排除“居住方式”的影响后,本土化背景下表现出来的隔资模式与西方取得的研究数据和进化心理学理论的预测保持了高度的一致性。尽管进化心理学理论仍然能够在解释跨文化共性的范畴内保持其方法论的“最优性”,但是,我们更应该清楚地认识到,该理论在解释群体间差异性方面存在着某种程度的效度边界。进化心理学家所提出的环境因素起到激活预先存在于基因中指令作用的理论观点,表达出进化心理学在解释人类行为差异性方面的一种努力及愿望。秉持尊重一个学科发展潜力的态度,我们应该支持进化心理学理论向跨文化与群体间行为差异性领域的探索。然而,在目前进化心理学基于不可证伪性而采取的“只有相信历史性的假设,才能对当下的经验资料给予有效解释”的方法论前提下,进化心理学理论的效度边界应该维持在对人类行为共性的解释之内。

通过对隔资领域跨文化的研究,我们可以认为,不能消解文化对人类行为塑造的强大影响。文化至少是作为与进化同等重要的因素存在于对人类行为的影响中,而不是如进化心理学家所认为的:文化仅是为基因的表达提供环境的次要因素。同时,文化对人类行为的影响也远非文化论者所假设的:心理通过作为文化的投射或与在文化的彼此建构中形成的心理模型来指导人的行为。因为至少在隔资领域我们发现,隔资的文化观念与实际表现出来的隔资行为呈现不一致的现象。这也说明作为文化观念的心理模型并不能完全起到指导人类行为的作用,要想对人类行为进行更全面的解读,唯有把进化心理学理论和文化论模型加以有机的契合。

作者:黄冬梅赵太阳单位: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教授

被举报文档标题:跨文化研究的文化行为思考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shekezazhi/dnwhzz/638550.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