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抗战文化研究的展望范文

抗战文化研究的展望范文

时间:2022-02-14 09:30:04

抗战文化研究的展望

一、桂林抗战文化研究回顾

(一)史料收集卓有成效,初成体系。30多年来,广西社会科学院、广西师范大学、广西日报社、广西党史研究室、广西地方志办公室、广西桂林图书馆、桂林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八路军桂林办事处纪念馆、桂林博物馆、桂林市文化研究中心(今发展研究中心)、桂林市委党史研究室等研究机构和部门,采取历史文献征集、口述实录、实地调研等多种方式,收集整理并出版了一大批桂林抗战文化史料,涉及文化城盛况、重要文化活动、文化大事、文化机构、旅桂文化名人、报刊杂志等诸方面,成为桂林抗战文化研究领域学术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据不完全统计,出版资料类图书32部,其中,文化城概况类图书史料11部,以桂林市文化研究中心、广西桂林图书馆编的《桂林文化大事记》(1987)、广西社会科学院主编的《桂林抗战文艺辞典》(1989)、魏华龄主编的《桂林抗战文化史料》(1995)、李建平主编的《抗战遗踪———广西抗战文化遗产图集》(2005)、八路军桂林办事处纪念馆编著的《丰碑———桂林抗战纪实文物史料图集》(2008)最为全面;文艺专题类图书史料8部,其中较有影响的有:丘振声、吴辰海、唐国英编的《西南剧展》(上、下册,1984),丘振声、杨荫亭主编的《欧阳予倩与桂剧改革》(1987),杜宣主编的《驼铃声声———新中国剧社战斗历程》(1991),杨益群编的《抗战时期桂林美术运动》(1995),李建平编著的《抗战时期桂林文学活动》(1996)。新闻出版类图书史料有5部,其中以龙谦、胡庆嘉编的《抗战时期桂林出版史料》(1999)最为详实。此外,还出版了一批桂林文化名人史料、重要文化机构史料以及抗战时期桂林文艺期刊和社会科学资料目录索引。这些基础性的抗战文献资料收集工作,为桂林抗战文化研究提供了系统可靠的史料依据。

(二)学术氛围活跃,研究成果丰硕。随着1988年广西社会科学院发起成立广西抗战文艺研究会(1996年改名广西抗战文化研究会)、1993年桂林抗战文化研究会的相继成立,由此改变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者个体研究桂林抗战文化的局面,一批来自驻桂高校、文化机构的专家学者和有识之士加入到桂林抗战文化研究领域中来,抗战文化研究阵地开始拓展,区内外学术界和社会各界对桂林抗战文化研究的重要性形成普遍共识,学术氛围日趋活跃,研究成果不断推出,可谓成果丰硕。在学术研讨方面,1993、1995、1998、2001年先后举办了4次广西桂林抗战文化学术研讨会;同时,组织召开了桂林抗战文化资源调查与开发(2002),纪念西南剧展60周年(2004),纪念张曙诞辰100周年(2008)等系列专题研讨,研讨领域涉及爱国主义与桂林抗战文化、桂林抗战文化与世界反法西斯文化、中国共产党与桂林抗战文化、抗战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以及重要文化事件、文化人物对桂林文化城的贡献等方面,促进了学术交流。在学术成果方面,推出了一批专著和论文。据不完全统计,出版专著达25部以上。其中,魏华龄的《桂林抗战文化城史话》(1987),蔡定国、杨益群、李建平合著的《桂林抗战文学史》(1994),刘泰隆的《历史的高峰———桂林文化城的鲁迅研究精华探索》(1998),魏华龄的《一个独特的现象:桂林文化城》(2003),张红的《抗战中内迁西南的知识分子》(2004),李江的《抗战时期大后方戏剧主潮论》(2005),王小昆的《桂林抗战音乐文化运动》(2005),雷锐的《桂林文化城文学研究•小说研究》(2007),黄绍清的《桂林文化城文学研究•诗歌研究》(2007),李江的《桂林文化城文学研究•戏剧研究》(2007),刘铁群的《桂林文化城文学研究•散文研究》(2007),黄伟林、高蔚的《桂林文化城文学研究•人文生态研究》(2007),刘俊文的《桂林抗战文化城的社团》(2008),魏华龄的《桂林抗战文化史》(2011)等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准。出版论文集近20辑,400多篇,其中以魏华龄主编的《桂林抗战文化研究文集》(1-8集,1992-2005)、李建平、张中良主编的《抗战文化研究》(1-7辑,2007-2013)较有影响。

(三)学术影响不断扩大,学科价值日益显现。进入21世纪以来,桂林抗战文化研究已经成为广西独具特色和优势的社会科学学科,呈现出逐渐由地方学科向全国性学科转化的趋势,正在跻身学科前沿[3]。桂林抗战文化研究课题是广西哲学社会科学每年常设的重点课题,特别自2006年以来,《抗战时期桂林文化城戏剧家群及其成因研究》(2006)、《抗战时期广西新闻出版事业研究》(2007)、《抗战时期国共合作背景下桂林新闻事业史研究》(2008)、《桂林抗战艺术史》(2009)、《抗战时期桂林进步报人群体新闻活动研究》(2010)、《西南抗战文化运动中的共产党员群体作用研究》(2011)等课题,相继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其学科价值和当代价值可见一斑。

(四)与时俱进,服务当代。桂林抗战文化研究领域已从最初的研究文学艺术起步,逐步拓宽到目前的整个文化领域,涵盖文学、艺术、教育、新闻出版、史学、社会学、经济学、自然科学、人物及作品诸方面。研究队伍以桂林、广西为主体,兼及重庆、武汉、上海、贵州、长沙、北京、太原等地都有学者开展研究,形成了以魏华龄、李建平为学科带头人,以桂林抗战文化研究会、广西抗战文化研究会为组织纽带,一支老中青相结合的研究队伍。其中,桂林得天独厚的历史和地域优势,使得桂林的抗战文化研究堪称独秀山下一枝独秀,尤其在史料收集整理、抗战文学、抗战戏剧、抗战美术、抗战音乐、人物及文艺作品研究等方面,得到了社会和学术界的公认和肯定,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应。如,1987年《桂林文化城史话》出版后,被认为是广西“第一部全面系统地介绍桂林文化城历史的专著,填补了中国现代文学史和桂林抗战文艺运动史的空白”;1994年《桂林抗战文学史》出版后,先后有10多家报刊发表评论,认为该书是“一部填补中国现代文学史空白的学术专著”,“现代文学史研究的新成果”;1998年《历史的高峰———桂林文化城的鲁迅研究精华探索》出版后,被一些学者认为是“鲁迅研究的新开拓”,是“一本开拓鲁迅研究新领域的力作”。

2011年《桂林抗战文化史》出版后,被学界认为是“一部桂林抗战文化研究集大成之史著”。桂林抗战文化研究成果,受到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国内外50多所高校的关注,或刊物栏目转载,或摘登论文观点。新华社1995年和1999年先后以《桂林抗战文化研究引人关注》,《桂林抗战文化研究成果丰硕》向海内外作了报道,引起海内外文坛的广泛关注。近年来,桂林抗战研究会和广西抗战文化研究会积极推动桂林抗战文化研究服务当代文化建设,参与策划、撰写了广西电视台、中央电视台联合拍摄制作的历史纪录片《方舟》;多次在桂林百姓大讲坛向公众普及抗战文化知识;“桂林抗战文化”陈列展览,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目前,桂林抗战文化研究已形成集文学、艺术、文化、新闻出版、党史、地方史、教育、社会学、图书馆学等众多学科联合攻关的局面,进入了桂林高校的研究生课程,吸引了众多学者的参与,由此产生了许多跨学科的研究成果,成为为改革开放和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现代新型学科。

二、桂林抗战文化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学术探讨

(一)桂林文化城的形成。抗战时期,桂林一时间文化名人云集,书店出版社林立,图书报刊琳琅满目,文化团体如雨后春笋,文化活动高潮迭起,成为大后方文化中心之一,被誉为“文化城”。对这一独特历史现象的形成,学界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桂林文化城的形成,是在抗日战争的特定条件下,桂林特殊的地理和政治环境,国民党桂系当局同国民党既有合作又有矛盾,八路军桂林办事处作了大量统一战线工作,桂系当局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营造了较为宽松的政治环境,这是桂林抗战文化运动蓬勃发展的根本原因。抗日战争局势的变化、蒋桂矛盾的特殊环境、良好的自然地理及社会人文条件、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桂林文化城形成的客观依据和根本原因。

(二)桂林抗战文化的内涵。桂林抗战文化与桂林文化城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紧密相连。桂林文化城一般指的是1938年广州、武汉沦陷以后,八路军桂林办事处成立,到1944年桂林大疏散以前这段历史时期,桂林成为抗战中国的大后方文化中心之一,前后将近6年时间。抗战文化则是指“九一八”事变之后,直到1945年抗战胜利这一时期。桂林抗战文化的内涵,主要体现为马列主义、思想的广泛传播;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得到弘扬;科学世界观、革命人生观和艰苦奋斗精神的培育。

(三)桂林抗战文化的历史地位。桂林抗战文化与延安、重庆、武汉、上海、香港等地抗战文化,既有共性,又有个性。桂林抗战文化不仅汇集了国统区大后方的文化,而且汇集了延安、沦陷区以及上海、香港地区的抗战文化,具有全国性、国际性。桂林抗战文化,是中国抗战文化的总汇,是世界反法西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抗战文化对外交流的一个重要窗口,在传播马克思主义、革命思想和革命文化、宣传抗日、宣传团结进步、宣传中国历史的必由之路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中国现代革命史、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史、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定的历史地位。

(四)桂林抗战文化的历史经验和优良传统。学界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爱国统一战线建立、进步文化人士奋起抗战等方面,对桂林抗战文化的历史经验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探讨。如:党必须掌握桂林抗战文化运动的领导权,保证运动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调动浩浩荡荡的文化大军;与桂系地方实力派搞好统战关系,创造宽松的社会环境;高度重视知识分子、爱护知识分子,充分发挥知识分子的骨干作用;桂林抗战文化的优良传统,就是始终坚持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进步文化是桂林抗战文化的主流,继承和发扬桂林抗战文化的优良传统,就是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五)桂林抗战文化主题。学界从中华民族精神传承、抗战爱国主旋律、民族凝聚力、抗战精神等方面,对桂林抗战文化的主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和阐释。有学者从不同意识形态、不同政治派别、不同阶层求同存异以及不同流派文学艺术作品百花齐放的角度,对桂林抗战文化繁荣发展的局面进行了深刻阐述,认为抗战八年,桂林抗战文化自觉承载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在文艺战线上英勇战斗,对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作了最具历史感和时代感的诠释,表现了中华民族万众一心共赴国难的爱国主义精神,并肩作战通力合作的团结奋斗精神,海纳百川求同存异的包容开放精神,勇于创新不断进取的自强不息精神;桂林抗战文化精神集中体现了救亡图存的民族独立、解放精神,万众一心抵御外敌、维护国家统一的崇高爱国主义精神,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武装头脑、追求真理的科学民主精神,中国知识分子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有着鲜明的时代性、深刻的人民性、坚定的政治性、显著的抗争性,是中国抗战精神的一面旗帜。从今天来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更需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抗战文化精神。

(六)思想在桂林文化城的传播与实践。桂林文化城时期,的《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及《论新阶段》、《目前国际形势与中国抗战》等著作在桂林排版重印,或公开发行,或秘密流传,对桂林文化城产生的影响是深远的。学界认为,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持久抗战、团结抗战等思想在桂林文化城的传播和影响,与八路军办事处的建立、中国共产党人和进步文化人所作的大量工作密不可分。、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通过统战工作方式,向国民党桂系首脑传播了思想;云集桂林的秘密党员、进步报刊杂志及书店,通过集会、演讲、撰写文章、刊发文章和书籍等方式,向广大军民传播了思想。思想在桂林文化城的传播,促进了桂系军阀与中国共产党的合作,使桂林抗日文化运动在较好的政治环境中开展;鼓舞了人民大众抗战信念与必胜信心,确保了桂林抗战文化的正确方向。

(七)桂林抗战时期的艺术。桂林抗战艺术一直是学界研究的热点领域,历久不衰。学者们对桂林抗战文学、戏剧、美术、音乐、舞蹈、文学理论、文艺论争、民间文艺等问题都进行了较广泛的研究和探讨,其中在抗战文学、抗战戏剧、抗战音乐、文化城鲁迅研究、西南剧展、桂剧改革等方面取得的成果尤为突出。学界经过长期的史料收集、整理和研究认为,桂林文化城时期创作的文学作品,其数量之多及影响之大远超过其他区域。桂林抗战文学是大后方文学、解放区文学、沦陷区文学三者兼有之文学,始终与世界反法西斯文学融为一体,是世界反法西斯文学的组成部分。国统区的鲁迅研究,以桂林为最,许多鲁迅研究成果第一时间出自桂林,这是桂林文化城文化人对鲁迅研究的历史贡献。桂林抗战戏剧,以公演、会演、巡演、座谈及研讨等多种形式,走向大众,唤起了人们的爱国心、凝聚了人们的爱国情、坚定了人们的爱国志,有效完成了对中华各民族、各阶层的思想动员和文化动员,创造了文化宣传的奇迹。桂林抗战音乐运动率先提出了“抗战歌曲到农村去”的口号,成为吹征的战鼓和战斗的号角。桂林抗战文艺所蕴含的宝贵经验,对今天文艺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坚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动多出精品,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八)桂林抗战时期的新闻出版。抗战时期,桂林新闻出版空前繁荣。对这一现象,学界从出版业概况、重要新闻机构、党对出版事业的领导、出版发行方针、经营策略、办报人思想、印刷业发展等方面,总结和探讨了桂林抗战时期新闻出版事业的经验和优良传统,对《新华日报》、《救亡日报》、《广西日报》、《野草》、桂林版《扫荡报》、《国民公论》、《抗战文艺》、《建设研究》、《十日文萃》、《中国农村》以及文化供应社、实学书局、生活书店桂林分店、读书生活出版社桂林分社、新知书店、国际新闻社等重要出版机构和发行机构都有研究。桂林文化城一直存在进步出版业与市侩主义的斗争、与国民党当局的尖锐斗争,但始终高扬了抗战时代的主旋律,为抗战出版、为抗战服务、为抗战出力[22][23]。桂林文化城出版发行的抗战理论书籍、宣传抗战通俗读物、反映抗日斗争文艺书刊,传播了马列主义和革命思想,传递了为祖国为人民而斗争的钢铁意志和坚强决心,达到了广泛发动国民参加抗日战争的目的。

(九)桂林抗战时期的社会科学。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界对抗战时期桂林社会科学的研究开始予以重视,并在社会科学特征、历史贡献、社科刊物、社会团体以及哲学、战时经济、政治学、史学、教育学、社会学、宗教、翻译、内迁知识分子群体等方面作了研究和探讨。传播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和思想;与时俱进,进步社会科学普及活动如火如荼;人才荟萃,社科队伍不断壮大;社会科学研究理论创新上有所突破,对重大政治问题予以关注,是抗战时期桂林社会科学的基本特征。但抗战时期桂林社会科学的发展远不能适应形势的需要,研究方法很落后,与自然科学存在着严重分离,有时代局限性。

(十)桂林抗战时期的文化人。抗战时期,桂林文人荟萃,是开展文化活动的重要力量,推动了桂林文化活动高潮迭起。学界对、郭沫若、茅盾、巴金、田汉、夏衍、胡愈之、欧阳予倩、邵荃麟、艾芜、司马文森、王鲁彦、柳亚子、杨东纯、焦菊隐、熊佛西、聂绀弩、陈迩冬、张志让、陈劭先、周钢鸣、李济深、李任仁、严人杰、雷沛鸿、胡风、陈寅恪以及胡志明、鹿地亘、史沫特莱等旅桂200多位哲学、社会科学、文化、教育、新闻出版、文学、戏剧、音乐、美术、自然科学等领域的文化名人作了重点研究,取得了众多研究成果,对文化人士在桂林的文化活动、业绩、思想情操、工作作风和贡献予以了充分肯定,认为他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影响下,在爱国主义旗帜下,自觉地坚持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对于在抗日大后方、在国民党统治区宣传抗日、宣传团结进步、宣传中国的历史必由之路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十一)桂林抗战文化的资源开发利用。21世纪以来,学界开始重视桂林抗战文化研究为现实服务的问题,抗战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并在抗战文化资源遗址遗产调查、文学价值、资源保护、开发利用及方法手段、对策建议等方面取得了积极的研究成效。如立足西部大开发的时代背景,要积极探讨桂林抗战文化与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之间的关系;以文学研究为手段,开发抗战文化资源,可以实现对广西包括桂林抗战文化资源的把握和利用,为文化建设服务;桂林抗战文化资源是桂林发展红色旅游的主要依据和主要旅游资源;建立桂林抗战文化资料中心,既是对抗战文化资源的有效保护,也是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保护与利用好抗战文化资源,应建立行之有效的文化遗产保护与评价机制,从城市人口、公众意识、制度建设等方面予以高度重视;应加强桂林抗战文化资源在“中国梦”主题教育中的时代化运用。这些研究成果,拓展了桂林抗战文化研究新视野。除了上述主要方面外,桂林抗战文化研究还在桂林抗战文化与延安、重庆、昆明等抗战文化比较、桂林抗战损失调查、青年运动、侨务、自然科学等方面开展了一定研究。

三、桂林抗战文化研究展望

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桂林抗战文化在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高举爱国主义伟大旗帜,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力量和意志,是中华文化强大生命力、凝聚力的坚强体现,与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是印刻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宝贵文化遗产。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战略高度,审视和展望桂林抗战文化研究,就是要紧紧围绕时代主题,以服务现实需要为出发点,积极探索与创新,才能肩负起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

一是突出主旋律研究。当前,世界多极化,我国意识形态各种思潮活跃复杂,迫切需要加强正面引导,巩固壮大主流思想阵地,切实增强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综观桂林抗战文化的发展历程,始终坚持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具有强烈的凝聚力和号召力,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桂林抗战文化研究,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理论导向,以科学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突出桂林文化城重大事件、重要文艺作品、重要文化人物、重要文化现象、新闻出版以及抗战文化精神、抗战文化的国际性、抗战文化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贡献、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战线在桂林文化城的运用与实践、抗战文化对青年一代的培育和影响等重大问题研究,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凝聚共同价值理念和精神力量,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二是进一步拓宽学术研究视野。面向未来,桂林抗战文化研究要在深入挖掘抗战文化所蕴含的当代价值和丰富内涵上下功夫,不断深化对抗战文化的理性认识,深刻揭示桂林抗战文化与爱国主义、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渊源关系,积极探索先进文化发展繁荣的规律,尽快实现从史料的收集整理和表象研究向学术理论研究的转变。当前,要积极开展学术交流和学术合作,以世界的眼光,将桂林抗战文化研究纳入世界反法西斯文化的视野中,加强与国内外抗战文化学术界的互动交流,多方面了解和把握各地抗战文化研究的新动态新观点新视野,提升研究层次。要立足大文化,不断超越学科苑囿,积极开展抗战军事、政治、经济、教育、思想、社会等方面的研究,通过多学科联合攻关,拓展研究领域。要依托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纪念馆、论坛、主流媒体、学校等平台,实现抗战文化与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互动,推动研究与普及相结合,提高整个社会对抗战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度和关注度。

三是着力打造桂林特色文化品牌。现存丰富的抗战遗址和文物是打造桂林特色文化品牌的重要载体。抗战文化研究要主动服务当代经济社会发展,要结合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的实践,通过编制完善抗战文化保护利用开发专项规划、设计开发红色旅游线路、建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推出影视作品和舞台艺术等措施,推动研究工作与抗战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利用、旅游业发展、文化产业发展、现代影视媒体相结合,充分发挥抗战文化在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提高抗战文化的影响力。当前,要主动作为,提前策划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战胜利70周年的纪录片、学术会议等活动,着力推出一批抗战文化精品力作,打造桂林特色文化品牌。

四是加快完善桂林抗战文化研究数据库。近年来,桂林图书馆“桂林抗战文化数据库”建设已经通过国家鉴定,为中外专家学者研究抗战文化、普及抗战文化知识提供了有效的资料平台。但是,目前还有大量抗战文化史料散存在有关文化部门以及个人手中,同时,不少抗战时期的见证者年事已高,加强抗战文献史料的整合、抢救工作刻不容缓。要组织专门力量,加强口述史料和濒临失散史料的抢救和征集工作,进一步丰富桂林抗战文化研究数据库建设,更好地发挥史料的作用。五是加强研究人才队伍的培养。桂林抗战文化研究是桂林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最具特色和优势的学科,但是与传统基础学科一样,同样面临着人才匮乏的困境。各级党委、政府要从文化立市的高度,重视桂林抗战文化研究人才队伍建设。要充分发挥驻桂高校、科研院所人才汇集的优势,以桂林抗战文化研究会和广西抗战文化研究会为纽带,推进抗战文化研究人才队伍建设。各级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要加大对桂林抗战文化研究在课题立项、资金资助等方面的扶持力度,以持续的项目资助助推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开创桂林抗战文化研究新局面。

总之,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都积累了雄厚的实力,人们的视野更加开阔,精神世界更为丰富,这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回顾以往抗战文化研究,成就蜚然;展望未来的抗战文化研究,任重道远。

作者:刘春燕盘福东单位:中共桂林市委 桂林博物馆

被举报文档标题:抗战文化研究的展望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shekezazhi/dnwhzz/638542.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