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宛梆艺术研究现状范文

宛梆艺术研究现状范文

时间:2022-05-28 09:02:39

宛梆艺术研究现状

一、宛梆研究取得的成就

(一)研究力量不断壮大自身的艺术特性,加上所处地域的封闭偏僻,使得宛梆的古朴之风异化较小,在数百年的传演过程中一直保留着自身的原始生态,这在某种意义上讲也使它成为戏剧艺术的活化石。尽管它已淡出多数公众的视野,但为其自身独具的艺术魅力所吸引的代代宛梆人在极其艰难的环境下,披肝沥胆,愈挫愈坚。正是他们的执著信念,才使得宛梆累世延绵不绝,因而他们是并且一直是研究和传播宛梆的基本力量。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特别是近十余年间随着宛梆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价值、文物价值、观赏价值和社会学研究价值”[2]不断为政府有关部门和音乐界及文艺界所认识所关注,相应的研究力量不断壮大。时至今日,它早已走出“少有文人介入”[1]9的窘境,出现了政府及有关部门、宛梆艺人和来自省内外高校等的音乐及文艺界专家学者竞相研究和关注的良好局面。

(二)本体研究逐步深化“研究戏曲本体,不仅是回归戏曲自身、深入理解戏曲的需要,也是掌握戏曲艺术规律、启示戏曲艺术实践的需要。”[3]基于这样的认识,宛梆本体研究在各方面的推动下不断深化。除了演艺界持续探索其演唱技法等基本内容以更好地服务于传演实践外,《内乡宛梆》一书的出版发行尤为引人注目。这部著作由徐向升、徐清才、刘铁民等宛梆艺术家自2005年开始广泛搜集散存于民间的和老艺人口中或记于专家著述中的点滴资料,并通过走访、座谈、查阅等手段,将所获资料集散为整、印证对比和去芜存菁的体系化处理,终于2011年历时6年完成了出版工作。这部著作的出版在数百年的宛梆传演史上具有里程碑性质的意义,一方面,它比较彻底地结束了宛梆传演悠久而少有文字记述的历史;另一方面,它所包含的诸多珍贵资料既是历代宛梆人心血和智慧的结晶又为后续的宛梆本体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提供了新的平台。

(三)发展研究渐入佳境如果说本体研究的视域是宛梆的横断面,那么发展研究则是从纵向揭示和探索宛梆如何薪火相传而不至于中断湮灭的问题。为了使宛梆艺术代代传承下去,内乡县委政府、宛梆剧团及学术理论界一直高举继承与创新的旗帜,坚定不移地推动宛梆事业,从而使宛梆发展研究渐入佳境。就内乡县委政府而言,他们扮演着宛梆事业发展研究积极的参与者和支持者的重要角色。每当在宛梆发展的关键时刻,他们都密切关注、深入研判进而果断决策。这些研判是宛梆发展研究的基本组成部分,而以此为基础作出的决策则是宛梆持续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基于县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创造的良好条件,宛梆剧团发挥着宛梆发展研究主力军的作用,他们在古装剧目与现代剧目相结合、吸收借鉴现代音乐元素、培养后备人才、积极开拓市场、争取域外影响、服务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大胆的探索和尝试,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同时,包括省内外高校在内的音乐及文艺界专家学者在宛梆发展的研究中也扮演着“智囊团”的角色,他们在事关宛梆发展的各个方面深入探索,建言献策,发挥着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

二、宛梆研究的薄弱环节

宛梆研究虽然取得了上述可喜的成就,但与作为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要求而言,至少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还显得比较薄弱,亟须加强和改进:

(一)研究团队需要进一步整合目前,由内乡县委政府及有关部门、宛梆剧团和包括省内外高校在内的音乐及文艺界专家学者群组成的宛梆研究团队已初步形成。这其中,内乡县委政府及有关部门在团队中的地位尤为突出,发挥着决定和主导作用。他们经过不懈的探索,找到了适合宛梆特点的管理体制:即实行宏观上的管理以确保剧团正确的发展方向,并通过编制和经费等方面的支持为剧团的存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同时赋予剧团较大的自主权,由剧团自己决定剧目和形式进行传演活动。这样的体制是成功的,宛梆的存续和发展正是得益于这样的体制而宛梆剧团和专家学者对于宛梆的贡献也是在这一体制下取得的。另一方面,整个研究团队还尚未形成有效的合力,特别是剧团和专家学者之间默契度还没有达到一定的高度,因而在彼此协同、密切合作等方面还有不小的提升空间。毕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只有在研究各方的密切协作下才能整体推进并取得实效,这就使得这方面的研究还需要加强。因此,笔者建议研究一下成立宛梆研究会的可行性。若该会能够成立,并通过该会将研究和关注宛梆的有关各方面的力量吸收进来,组织起来,通过组织规划、协调运作,和唱共鸣,宛梆的发展必将会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二)研究视野需要进一步拓展目前的宛梆研究已涉及到古装剧目与现代剧目相结合、吸收借鉴现代音乐元素、培养后备人才、积极开拓市场、争取域外影响、服务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在此基础上还应进一步开阔研究视野,将研究的触角向宛梆发展定位和如何走出去延伸。发展定位是宛梆研究中的一个基础性问题,它所考虑的主要是是继续坚持宛梆的地方性、乡土性和独特的演唱风格、特点和技法还是为了生存和效益而放弃传统特质、一味取悦观众和其他艺术形式趋同化的问题。实际上,在宛梆的传演实践中这样的问题一直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鉴于此,开展对于宛梆发展定位的研究就显得尤为必要。宛梆如何走出去的问题也亟宜引起关注,因为这直接关系到宛梆品位提升和增强生命力的大问题。宛梆被喻为戏剧艺术的活化石,于今看来这一评价可以说是毁誉参半。正是这种活化石的风格性情成就了其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声望,但也正是这种活化石意味着宛梆长期以来的因循守旧和进取求变之心的不足。当时至今日还有不少人沉浸在宛梆因所处地域褊狭、少受外来文化浸染而保持古朴之风的时候,我们何曾想象到早点主动走出封闭,积极吸收外来文化,使宛梆发展得更好?

(三)研究重点需要进一步明确在上述研究视野拓宽的基础上,对于宛梆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明确重点。那就是在追求剧目的精致、精彩、精品目标的同时,全面提升演职人员的知识理论素养和实践业务能力,着力培养公众的欣赏能力。这三个方面是三位一体,密切联系的,需要实现彼此之间的良性互动,才能有效地推动宛梆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就宛梆传演实践来看,这三个方面都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值得研究。就剧目而言,宛梆的传统戏有300余部,而目前内乡县宛梆剧团以及为数不多的民营剧团常演的传统剧目不过二三十部。虽说近几年有一些新剧目的生产,但受条件的限制不能经常上演,传统剧目依然是演出的主要内容。就演职人员来看,除了少数几位德艺双馨的艺术家外,人才整体上的匮乏问题突出。这些宛梆自身的原因导致演出剧目少、质量差、形式单一,加上地方戏知识普及不够,使得观众市场持续萎缩尤其是难以赢得年轻人的喜爱。针对这些问题首先要加大走出去、请进来方面的研究力度。尝试建立相应的体制机制,把宛梆的编剧、音乐师、骨干演员派到音乐院校有目的性地进修深造,聘请戏曲名家指导帮助,采取优惠政策积极吸引音乐院校毕业生到宛梆就业,补充新鲜血液,全面提升宛梆。其次,要解决宛梆的观众基础问题就应该加强相应知识的教育普及研究,立足国民教育,培养戏曲观众,应该“构建一个由浅入深,由初级到高级,既有正规教育也有非正规教育的层级分明、目标明确的全方位教育系统。

作者:魏艳斐单位:南阳师范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宛梆艺术研究现状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shekezazhi/dfyszz/672582.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

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