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高校机电专业适应性教育改革研究范文

高校机电专业适应性教育改革研究范文

时间:2022-10-15 04:12:57

高校机电专业适应性教育改革研究

摘要:随着由“互联网+”推动的新一轮工业变革的发生与发展,全社会的经济产业模式、人们的生产、与思维方式都在发生着转变。教育的价值在于满足现时代对人才的需求,特别是对工学专业而言,有效推进新一轮的高等教育模式与内容的改革的关键在于如何兼顾学科知识的系统搭建与前沿发展,如何实现教学内容的基础强化与交叉相融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本文以机电专业的一体化发展为例,分析了“互联网+机电一体化”和“机电一体化+互联网”思维下教育改革方向的内在区别;论述了基于“互联网+”思维进行工学专业教育改革的重点在于学生“互联网+自学习”能力的培养;并从学以致用的角度入手,提出了“互联网+”机电一体化教育改革的可行性实施路径。

关键词:互联网+;机电一体化;高等教育;改革

信息时代的来临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高速便捷的网络互联和人机交互推动着不同领域知识产生交叉相融、知识在全球范围内快速传播,新知识每时都在爆炸式增长。2015年12月,主席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引领了社会生产新变革,创造了人类生活新空间,拓展了国家治理新领域,极大提高了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互联网+”风暴在极短的时间内在各行各业成燎原之势,人们热议、热思并热行,新的概念、模式、案例不断涌现。2015年7月1日,国务院颁布《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发〔2015〕40号),提出了“互联网+”十一项重点行动计划。针对教育领域,该文件提出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探索新型教育服务供给方式。高等教育强国,是大学的使命与责任,新时期的高等教育改革应紧扣“互联网+”的时代特征,培养社会需要的复合性、适应性和创新性人才,提高人才对社会需求的柔性适应能力、分析问题的快速信息获取能力、解决问题的有效知识运用能力和自我发展的自学习能力。

一、“互联网+”对高校工学专业教育的影响

高校工学专业教育主要为了培养工程应用型研发人才,学科知识体系具有极强的逻辑性、系统性和专业深度。“互联网+”时代的知识快速传播和交叉相融,对传统教学方式与内容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学生获取专业知识的途径更宽、对知识的需求目标更现实,往往对理论与基础知识的课程内容兴致不主,而大多对专业知识的应用案例和前沿进展感兴趣,特别是受“复制粘贴(C+P)”文化的影响较大,模仿能力强、创新性意识明显但踏实学习的精神较为缺失。中国民调机构零点调查2015年3月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大学生和白领群体日均使用互联网时长超过6小时(白领群体6.3小时,大学生6.1小时),九成以上最主要的信息获取渠道为互联网(大学生96.4%,白领群体90.7%),且在互联网上主要进行“获取资讯和学习工作”活动的比例分别是71.2%和69.5%。打开互联网、输入关键词搜索已成为多数大学生的生活习惯,“C+P”痕迹从学生的作业、设计到论文中随处可见,这种现象也引起了教育界的担忧。互联网工具已经成为当代人们工作生活重要组成部分。当互联网已经成为便携式图书馆,“C+P”文化兴起是信息传播不可避免的一个过程,是“互联网+”时代特征。针对“C+P”现象,需进行考核方式的改变,特别是对专业教学和设计环节,应着重于对学生进行方案设计和组合式创新能力的评估;针对厌学现象,需进行教学内容和方式的改变,迎合当年年轻人感观化学习特点,增加学习过程的师生互动性、内容生动性与学生主动性;针对教材建设的滞后越来越快问题,需要进行教学管理上调整,变教学大纲为教学考核内容大纲,允许教师自主地设计教学内容,以补充讲义、拓展课程等方式补充教材的不足。二是在“互联网+”时代,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强烈且差异性明显,资源丰富起来的高校教育逐渐由程式化转向素质化,高校教师不再仅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的角色要更加丰富,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必须适应“互联网+”影响而进行改变。有调查数据表明,大学生对于学校专业学习各方面表示出不满意的项目按从高到低排序是:课程资源(19.47%)、师资质量(21.58%)、学习氛围(25.26%)、专业潜力与就业前景(46.32%)、教学及自学设施(63.68%);更有教评数据表明:学生给教师打高分的主要原因是教师的课堂教学严谨(71.9%),其次是教师幽默风趣(21.5%);而学生给老师打低分的主要原因是教师教学枯燥乏味(55.9%),其次是教师责任心差(32.7%)。可见,师资水平的高低决定着学生对教育的满意程度,枯燥的教学更是首先就让学生产生厌倦。为了更有效地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首要的就是提高教师教学过程的趣味性的教学内容在学生眼中的满意度。所以高校教师适应新时期的变化,必须实现多元化的角色转换。“高校教师应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组织网络信息、开发网络课件;是信息的导航员,通过对浩如烟海的网上信息的导航,避免学生走弯路,使之能正确地定位自己的发展方向;是学生的引导者,引导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框架,制订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是学生的鼓励者,鼓励学生开展网络学习研究工作。学生是学习活动的参与者,是学习活动的自我管理者”。

二、“互联网+”教育改革的重点是对学生“自学习”能力的培养

“互联网+”时代实现的不仅是对劳动力的进一步释放,更是人类智慧的进一步解放,通过数字化的手段,人类的感知与思维功能随着网络的无限延伸而延伸,并在交互中不断激发出新的火花。“互联网+”各种具体对象,实现了传统产业从产品设计、生产、销售到服务的全流程改造,并同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特别是对于在以“互联网+”为标志的工业4.0时代成长起来的当代年轻人,互联网已经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工具”,而作为“一个物质、能量、和信息交互”的矛盾主体成为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这是网络技术与科技进步的结合在解决供给侧矛盾时所表面出的新生态。高等教育专业改革解决的也主要是供给侧问题,即提高人才培养对社会需求的适应性与质量。“互联网+”既是一种工具、途径,更是一种当前必须掌握的能力,将在专业知识学习与运用中的各种问题通过“+”号后的不断细化而得到快速的解决,而且这一过程是以学生为主体自发的实现。教育改革的重点是对学生“自学习”能力的培养,最终实现“自解决”习惯的养成。加强学生的“自学习”与“自解决”能力培养,重点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海量知识的快速处理能力。互联网引发的数据革命产生的首先是信息数量上的爆发式增长,并开启了大数据时代。如何从海量的数据中快速找到所需要的知识,需要选择适当的路径、方法、策略;二是有效信息的快速提取能力。在互联网平台的开放性和自发成长性,决定了所流动的信息是自由存储的,杂草与庄稼共存,通过检索工具得到的知识中所可能存在一定的虚假和错误,需要结合具体的问题和专业基础背景进行判断和处理;三是独立解决问题能力。“互联网+”提供给人们一个可虚拟世界中快速交互的通道,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成为可能,劳动力密集型作业模式正逐渐向机器人工厂转变。人们将逐渐被进一不解放出来从事设计和组织工作,所面临的问题将更复杂、个性化程度更高,具有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极客、创客群体将成为创新的主体;第四,举一反三的创新能力。创新是未来工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和经济增长点。“互联网+”环境下的知识快速交叉融合,将极大的缩短新技术、新发明和新材料的产业化应用周期,组合式创新和移值式创新将对设计者的举一反三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三、“互联网+”机电一体化教育改革的实施路径

互联网与教育融合的深层次原因,是当今高等院校背后所隐藏着的“工业时代教育模式”与“互联网时代”对人才培养需求间的矛盾。如何实现教育公平,弥补创新不足,终身教育的难题,成为目前中国教育急需解决的问题,尤其是作为社会创造力先驱,大学同样陷入更为复杂的改革实践中。“互联网+”风暴对教育的深度影响显化了当前程式化教育模式不足,也引发了全社会的思考:作为世界制造业的中心和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只是教育的大国却不是教育强国,大学生就业困难和人才市场短缺长期同时存在且缺口巨大,这直接反映着当前教育实施的目标与过程设计上都存在方向上的偏离。快速推进我国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技术可以引进,模式可以学习,但要具有持续的造血能力,高素质的适应性人才培养是关键。“中国制造2025”给出了我国工业体系高端发展的路线图,以“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为基础的“两化融合”是最显著的关键词,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能”再到“中国创造”的转型,具有“互联网+”思维的机电一体化适应性人才培养成为当务之急。

基于“互联网+”思维推进机电一体化专业教育改革,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要深入分析并结合当前教学的课程架构、内容选择、实施方式、过程管理、评价体系等各个环节中所存在的问题去精心设计、认真实施,不断实践。首先是课程的架构要阶段性调整。“互联网+”革命的发生,许多传统工业化装备与仪器已基本实现了数字化改造,对传统技术与工艺实现了良好的底层覆盖,相应地专业教学内容的设计与组织上却存在明显的滞后。对一些传统设备的组成、设计和工艺等的介绍和设置必要性基础已经不存在的专业实验和实践等内容,需要有计划有目的地通过组织专家讨论、进行教学体系和内容设置的重新梳理,本着基础够、实用强原则实施阶段性更新调整,重点完成教学大纲、教材、实践教学环节内容的再设计。

第二是教学的内容的发散式精炼。“发散”是指教学内容要注重知识介绍的前沿发展与学科交叉,通过扩展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来加强学生的理解,精炼是指将教育方式更多由“添鸭式”转变为“启发式”,利于互联网时代信息交互便捷优势,通过加强课前预习(课堂提问)和课后复习(作业批改)的环节管理,将课堂内容集中于知识要点的归纳、学生自学的解惑、知识实践的辅导,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实行更灵活地教学运行管理,提倡小班授课与工厂实地授课,允许考核方式多样化,实行与实践效果相关联的综合考核方式,加强学生利用互联网工具的自学能力和信息的收集处理能力培养。

第三是教学过程的趣味性丰富。“互联网+”教育模式打破了传统的仪式感式集中教室授课方式,特别是视频、声音、动漫等现代媒体方式的在教学课程中的引入,强烈的感观冲击,使得学生更容易产生直观性、代入性、体验式的领悟,知识的传授变得更具趣味性。提高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的授课效果,需实现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常态化和教学环节的课堂外延展,变传统的被动的添鸭式教学为互动式学习,如在理论内容讲解上采用“stepbystep”自学答疑方式,在知识应用讲解上多采用案例式教学,在知识综合讲解上利用金工实习和校外生产实习环节实施浸入式教学等,允许学生的部分学分通过MOOC(慕课)等教学方式取得,实践性较强课程的理论教学优先在实习工厂或企业中完成,聘请企业工程师担任实习指导老师。第四是教学考核的多样化补充。“互联网+”教育模式打破了高校的围墙,最优质的教学资源在虚拟空间地限延伸,教育越来越以学生为中心,更注重学习过程的体验。

“互联网+”教育的特点就是泛在、开放、协同、共享[7]。这与传统考核方式的知识要点死记硬背,求解内容程式规范化要求是相不适应的,需要设计并采用更灵活的课程考核方式。机电一体化专业的特点更注重专业知识的实际运用与多学科融合,重在工程实践,相关课程的考核应包含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知识的活学活用、团队协作及创新等,可以考虑将多门课程的学习情况进行综合评定。比如课程结束后安排分组项目设计、创新实践设计、联合课程设计等实践项目,由学生自行分组完成,授课教师联合评定。课程的考核结合项目的完成效果,个人对项目的贡献等综合评价,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相应地导师管理、项目过程考核、成绩评定等机制。

四、结束语

高校的工学专业能否满足“互联网+”时代的对人才培养的新需求,首先要对“互联网+”的专业教育内涵有着明确的认知和理性的判断。当前由“互联网+”所引起的高等教育供给侧矛盾,是与正在发生的产业经济转型相对应的,与整个社会的变革存在系统关联性。相应地“互联网+”教育改革的实现也将是一个渐进持续的过程,需要不断地提出新的改革思路和案例,以问题为导向,以人为本,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陈丽等.“互联网+”时代中国远程教育的机遇和挑战[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6

[2]眭依凡.高等教育强国:大学的使命与责任[C].教育发展研究,2009

[3]孟悌清、陈香.大学生满意度的调查与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2

[4]吕小迅等.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学生调配问卷结果分析[J].理工高教研究,2010

[5]李珍,李世祥.论“互联网+教育”时代高校教师之变[J].科教方汇,2015

[7]乔玉婷等.“互联网+”时代高等教育管理模式创新及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5

[8]萧然.是“互联网+”不是“+互联网”[N].人民日报,2015

[9]曲大为,赵福政.“互联网+”对高等院校教育改革刍议[J].高教研究与实践,2015

作者:刘蜀阳;韩志宏 单位:景德镇陶瓷大学机电工程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高校机电专业适应性教育改革研究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shekezazhi/cqkjxyxb/721495.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