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信息哲学看媒介进化模式范文

信息哲学看媒介进化模式范文

时间:2022-02-15 09:58:34

信息哲学看媒介进化模式

一、信息存在的三种状态

信息哲学认为世界上的信息“是标志物质间接存在性的哲学范畴,它是物质存在方式和状态的自身显示”。这个定义的内涵有两点:1)物质的间接存在状态要通过信息来显示,信息是物质得以为人类认识其客观存在的前提。所谓间接存在是同直接存在相区别的一个概念。从哲学本体论上来看,直接存在就是唯物主义哲学上的“物质的客观实在性”,而间接存在是与此相对的“人类头脑对客观实在性的反应”,两者不可分割,共同统一于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之中。即“没有信息的物质”与“没有物质的信息”是不存在的,人类的意识并不能够反映物质的“客观实在性”,而只有通过信息才能明了物质的存在,也就是说,信息是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得以存在的“中介”,因此是“物质间接存在性”的标志。2)信息是物质的一种存在方式和状态,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天然属性。它是由物质的客观实在性派生出来的,是以客观存在为基础的。信息的存在继承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是物质存在的必然体现,所以它并不依赖于人类意识的反映,而是人类意识反映物质客观存在的基础和前提。

从这一定义出发,可以将信息分为三种:自在信息、自为信息和再生信息。所谓自在信息是指存在于人类感知和意识系统之外,尚未被感知、被意识到的信息。它具有自然界客观存在表现的三个特性:不确定性,多样性和相互关联性。由于这三个特性,自在信息的存在是不稳定的,随时消失又随时产生,在自然界的系统环境中是一个自涨落系统。一旦它被人类以某种方式感知或理解到就会转化为自为信息。自为信息就是被人类感知和意识系统提取、吸收和整合后所掌握的信息。它与自在信息最大的区别是前者依旧保持自然状态,与人类没有任何联系,而后者与人类的信息采集、加工、处理和储存等活动相联系,并为人类所掌握和理解。再生信息就是人类在综合理解、分析和处理自为信息后生产创造的“新的”信息。再生信息不存在于自在信息和自为信息之中,它是人类对自在信息和自为信息理解、分析和处理后所创造的“新信息”。

本文分别用IN(informationofnature),IK(in-formationofknowing)和IR(informationofreprodu-cing)来分别代表自在、自为和再生这三种信息状态。IN是自然存在的元初信息,是一切信息的原始起点,它有可能被人类所感知和理解,从而转化为IK;而只要通过人类的作用,都能产生IK,而IK的形成是IR出现和产生的基础。只有前期大量的IK积累,经过人类作用才可能出现IR。但是,一旦IR加入到人类的信息传播系统以后就成为IK,即再生信息IR可以再一次通过人类的作用加入到自为信息IK之中,也就是形成一个信息积累过程,同时这两者的积累相对以前的积累而言成为新的信息积累。因此,IK是IR的基础,而IR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IK,形成新的信息积累,从而为新的IR的出现提供了条件。

以天文学对恒星进化的理解为例来说明。宇宙中,恒星的诞生和衰变过程蕴含着大量的信息,不管人类是否存在或知晓,这些信息都是客观存在的,即IN;人类出现以后利用手中的工具,如天文望远镜和数学,经过长期的观察和计算,理解并记录下各种类型恒星诞生和衰变过程的特点或发现,获得相应的信息和知识,即IK;在IK的基础上,逐渐提出了多种阐释恒星进化模式的观点、理论或者假说,即IR。不过这些观点、理论或者假说一开始只为一些专业研究团体和个人所理解和掌握,但随着科普活动的展开,这些IR逐渐的以书籍、报纸、电视纪录片、科幻电影或小说等形式向一般大众传播,即通过这些传播IR转化为了IK。对一般受众而言(如一名电视观众),当他理解、吸收和整合这些理论或假说时,这些IR也就成为他的IK,但是他可能没有能力利用其创造新的IR。但是如果这名受众具有一定的天文学基础或兴趣取向,如一名天文物理学专业的博士或研究者,那他就可能根据这些IK,形成他自己的观点、理论或者假说,从而生产出新的IR。

因此,这三种信息状态的存在对于人类来说就是一个信息逐渐积累、创造和进化的过程,是一个从“不为人知”到“知之以求”的过程,正如牛顿所谓“如果我看到的比较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人类之所以能够发展到今天,就是并不满足于“知其然”的过程,而是不断的追求“知其所以然”。“然”可以看成是IK,“所以然”即IR,它不仅包含了对事物的本质认识和理解,还包含了这种认识和理解所带来的创造。而且这个“所以然(IR)”被“知”以后,又能成为新的“然(IK)”。从信息哲学的视角来看,大至人类文明、科学技术知识,小到生活常识、风俗习惯等各种知识的获得与发展就是在这样一种信息的不断生产创造、循环积累中实现的。理解了信息存在的三种状态以后,就可以从一个新的视角去理解媒介的进化历程和模式,为理解人类信息传播系统的特点提供了一个更加广阔的视野。

二、媒介进化的三位一体模式

目前对媒介进化的研究主要是将生物学中的进化观点引入媒介研究中从而形成媒介进化论,其主要倡导者是美国学者保罗•莱文森,在他的基础上有学者提出了媒介进化的双螺旋悖论,为理解新媒介的产生和媒介融合提供了参考;另外德国学者结合熊彼特理论与进化论认为媒介不只是技术发明的后果,它衍生于发明和“社会制度化”这样一个两阶段过程;还有从福柯空间概念的视角来理解媒介进化与权力分化的关系,揭示媒介或传播在人的解放过程中所发挥的关键作用。以上对媒介进化的研究和阐释,都从不同视角为理解媒介进化及其所带来的影响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但是都没有对人类、信息和媒介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做一个总结或明确提出一个媒介进化的模式,缺乏媒介进化历程的宏观分析。

因此,本文试图从信息哲学视角来对媒介、人类与信息之间的互动关系做一个梳理,并从中归纳出媒介进化的基本模式,为理解媒介的进化、发展和趋势提供一个参考视角。在人类早期的口语时代,担任人类信息传播的基本媒介就是语言及其得以产生的物质实体(即人类的大脑、声带和空气等)以及起到语言作用的各种符号或图像(如原始人洞穴内的壁画等)。当时人类主要是通过自身有限的生理条件从自然界中提取、加工和存储信息,并将这些自为信息IK逐渐积累到可以创造再生信息IR所必需的信息积累量,也就是人类“创造力”爆发的临界点,即有能力产生IR的时刻。由于当时的人类才刚开始摆脱蒙昧状态,对大自然和自身的认识也才刚开始,对信息的处理主要依靠自身通过长期进化而来的感知和意识系统,而且获得自在信息IK的方法和技术也较少,所以获得的信息量必然较少,人类的大脑就足以完成对如此稀少的信息的处理和储存。从这一点去理解,可以认为所谓“口语时代”本质上是建立在人类有限的信息处理能力和有限的信息获得量之上的,而且由于这个阶段的人类的主要任务是与自然环境进行斗争以获得生存,即主要依然处于动物性需要的阶段,对信息的社会性需要或者称之为“文明的需要”还处于萌芽状态。但是随着人类通过显性可塑性①获得的自身生理状况的增强和提升,大脑能力的不断开发和进化,信息量的不断积累以及人类信息处理能力的提高,伴随着人类个体数量的增多、活动范围的扩大、群体社会性的发展以及对各种生活事物的接触和联系的增多,人类能够获得和处理的IK必然也相应日益增多,使得越来越多的IK需要更好地利用和存贮,光靠人类的大脑进行信息的处理和存储已经适应不了这一需求了,所以更多的用于信息传播和存储的媒介需求就自觉不自觉地开始发展起来。伴随对媒介的需求的推动,人类开始从结绳记事,逐渐发展到在动物皮毛、树皮竹片、青铜器和石头等上面记录信息,刻写文字图画,直到中国纸的发明以及古腾堡印刷机的诞生等,进化出了一个从创造、使用低级媒介向着创造、运用高级媒介的历史发展过程,解决了人类信息处理和存储的重要问题。对此,加拿大学者英尼斯在其经典著作《传播的偏向》和《帝国与传播》中对如何从口语时代进入到印刷时代以及人类信息处理方式,存储手段的变化,及其与文明、经济、权力和政治等各种相互关系,进行了精彩的描述和分析,此处不再复述。人类进入20世纪以后,英尼斯所谓的“帝国”除了在形式上和传统上有所留存而外,帝国当年扮演的角色已经让位给了“民族国家”。所谓“民族国家”实际上是20世纪“现代性”在基于民族共同体和共同领土的基础上形成的结果,是一种解决早期现代社会一体化形式问题的方案。随着民族国家的兴起和科技的发展使得人类需要处理和传播的信息呈几何级数增长,媒介进入了电子时代。在民族国家中,电子媒介起着整合传统与现代,个人与社会的核心作用,特别是以广播和电视为代表的电子媒介尤为明显,由此出现了阿尔文托弗勒在《第三次浪潮》中所说的“信息爆炸”。吉登斯认为16、17世纪的启蒙运动建立了现代性的合法性,并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拉开了一个“断裂”,促使现代性从传统中脱颖而出。现代性形成的主要动因有:1)社会关系的复杂化,时空的不断扩展;2)象征符号(如货币)和专家制度的不断游移;3)定期把知识应用到社会生活当中所引起的制度反思性。在其中的第三点,他特别强调了媒介的核心作用,即制度反思性是通过媒介的传递形成的。他认为“在高度现代性的时代,远距离外所发生的事变对近距离事件以及对自我的亲密关系的影响,变得越来越普遍。

在这方面,印刷或电子媒介明显地扮演着核心的角色”,“由媒介所传递的经验,已长久地影响自我认同和社会关系的基本组织。伴随大众传媒尤其是电子传媒的发展,自我发展和社会体系之间的相互渗透,正向全球体系迈进”。很明显,民族国家的兴起使得地球上人类文明系统的复杂程度增加了,电子媒介的广泛应用与需求不仅是根植于现代性的民族国家的要求,也是确保其内在整合的统一性的基本动力之一。与单一的地方专制政权体制或者帝国体制相比来说,这种连接个人的自我发展与社会体系的全球信息交流方式,其信息传播的成本和数量也必然大大增加,人类所能接触、处理和整合的IK也必然大大增加。因此,对信息处理更加高效、处理速度更快、处理能力更强的媒介的需求成为现代社会进行基本运作的必需品,否则不可能支撑起如此结构复杂的社会系统的正常运作。这进一步推动了电子媒介由模拟系统向着数字系统的进化。一般而言,处理数量上急剧膨胀的信息要落实在技术上至少有两个要求:1)要求有更快更有效的信息处理速度。2)要求有更多更大的信息存储空间。以光速运动的电子能够保证对速度的要求,而二进制算法的发明和应用,使得电子的运动状态可以简单地用0和1来表示电流的有无,这一伟大成就可以使电子的运动形式以数字的方式来表达、记录和传播。这使得电子所传达的信息可以以数字方式存储在任何介质上,从理论上来说这使得信息的存储空间可以无限大,可以记录任何人类获得的信息。因此电子媒介几乎在一切领域正由模拟系统朝着数字系统的方向发展演变,电子媒介自身正经历着“数字化”的演进过程。IanGlover举出六个原因来说明数字系统比模拟系统更加符合现代社会的信息传播需求,而且从近一个半世纪以来电子传播成幂函数增长的历史发展表明,媒介数字化的趋势不会改变。

由此可以看到,媒介的进化与发展是与人类文明的发展水平、ICT的层次以及人类需求分不开的,它随着人类文明的进展和需求而发展变化,每一个时代和每一个文明都有与其信息处理需要相适应的媒介。媒介作为人类文明得以持续进行的信息载体,在持续的进化进程中不断对IK进行积累、处理和整合,并将人类创造的IR不断转化为IK,不断实现信息的积累,为下一次新的创新的到来提供条件。因此,信息、人类和媒介共同构筑了地球文明演进的道路和历程,它们之间是互为映衬、互为存在的共生体(symbiosis),三者缺一不可。正是如此一个互动、往复、不断累积的“三位一体”的自组织系统,共同构成了人类的信息传播系统。可以说,正是由于这样的“三位一体”信息传播自组织系统的存在及其相应的运行机制才使得人类和媒介进化至今天的样子,积累的IK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并依此不断创造新的IR。只要人类存在一天,这个基本的信息传播系统模式就会存在下去。另外,在这一信息传播系统中,也可以认为媒介作为人造实体,本质上是人类利用IK和IR创造出来的,它是人类积累和创造的信息进行物质与技术转化的结果。但同时一旦它被创造出来就拥有了自身的属性和性质,就会成为客观存在而反过来影响人类发展和信息传播。所以,可以把IK和IR放在一起看作是人类积累的信息总和,故称之为“积累信息(informationofaccumulating,IA)”,可以认为是IA通过人类的作用使得信息物质化和技术化从而创造出了媒介,被创造出的媒介参与了信息的处理过程,这样又通过人类和媒介的双重作用创造了新的信息IR并加入到原有的信息的积累过程中,就在这样周而复始,不断循环的自组织系统中,信息、媒介和人类不断从低级向高级更新和进化,共同演绎了人类传播系统的基本进化模式。将这种关系以图形的形式来进行描述,即图1。

从图1可以看到,人类拥有的信息积累达到一定量时———图中以“自为信息1”来进行表示———人类就会拥有创造新媒介的能力、需要和技术(这种能力、需要和技术可以以再生信息IR的形式表现),并利用这些信息创造了“媒介1”,然后经过“媒介1”和人类以及信息的相互作用,创造出“再生信息2”并经过人类和“媒介1”的相互作用最终转化为新的“自为信息2”,“自为信息2”和“自为信息1”共同形成了“积累信息IA1+2”,并伴随人类的需要再一次通过人类作用创造出“媒介1+2”,“媒介1+2”又与人类和信息相互作用形成新的“再生信息3”,并经过媒介转化和人类相互作用最终形成“自为信息3”与原来的信息形成了“积累信息IA1+2+3”,又被人类运用来创造了“媒介1+2+3”,如此周而复始,螺旋上升,不断进化,不断扩大,直到产生新的“自为信息n”②并创造出新媒介Cn-1n+1。由于最后再生信息IR总是要通过媒介和人类重新转化为自为信息IK,为更加直观,我们省略了IR转化为IK并与以前的信息进行积累成为IA的过程,但是再生信息IR的存在和转化在本模式中的存在毋庸置疑。这个模式显示了一个信息、媒介和人类相互作用的三位一体进化模式,三者之间不断相互影响,形成信息不断积累,媒介不断升级进化,人类所掌握的信息或知识领域不断扩大的趋势。如果把图1的关系用一个数学公式来表达的话,就可以写成f[ΣH(n)]=MCn-1n+1(n≥1),在这个函数表达式中H是指人类;M是指媒介;n≥1是因为必须有信息存在且要积累到一定的量为一个产生媒介需求的临界点(注:以1来表示这个临界点,相对于人类来说,如果等于零的话就是没有信息,这个表达式也就失去了意义,n小于零的情况不存在,而在0与1之间人类积累的信息量还不足以达到创造媒介的需要程度);H(n)表示经过人类作用的信息量积累到第n个单位时信息量的总和;f可以看作是在人类、信息和媒介的相互作用的运动机制,那么这个表达式意即:当人类积累的信息量达到第n个单位时,经过人类、信息和媒介的相互作用机制,就会相应的有MCn-1n+1个媒介被人类创造出来。当然这个表达式只是从宏观上来理解人类、信息和媒介的互动影响模式,并不是具体的数值估算,积累的信息和媒介、人类之间也不存在绝对的一一对应的关系,而只是代表一种宏观的、历时性的观察视野,总体上来说人类获得和积累的信息量越多,人类能够创造和使用的媒介也会相应的越来越多。而且从这个表达式可以发现,在媒介的进化历程上信息量每增加一个单位则媒介的数量就会成自然数集增加。换句话来说,相对信息量的积累和人类自身的进化发展状态而言,对媒介的创造和需要是呈加速度的状态出现的。对此,国外一些学者绘制的人类传播简明年表也表明,媒介在人类信息传播系统的发展史上的确是呈加速度发展的。

除了在公元前25000年到公元前730年人类创造的主要媒介是语言文字延续至今而外,每一个历史时期出现的媒介数量都是上一个历史时期的几倍甚至十几倍以上,即是每个人类文明的历史阶段媒介的数量呈现递增趋势。这个表达式在宏观视野上所阐明的观点的正确性,说明信息、媒介和人类在这个自组织的进化系统中,伴随着信息的增长和人类处理信息能力的增加,媒介的需求和出现的确是呈加速度增长的。这一特点在媒介进入电子时代和数字时代以后尤其明显,特别是大量的数字媒介的出现和使用让全球信息产业迅速膨胀发展,其中一个显著的证据就是电信的增值服务也呈加速度增长趋势。

三、结论

综合以上论述,主要从信息哲学视角阐明了一个人类、信息和媒介三位一体的发展互动模式,它是人类传播系统中的基本运动形式。在这个信息传播系统中人类自身一开始就是“媒介”,是作为信息存储、生产和传播以及人类各种创造物之间的“媒介”而存在的,实际上可以认为所有生命体在未能利用其他事物作为信息处理手段前,都将自身作为基本“媒介”来满足信息处理的需要,现在所谓的“媒介”。从这一点来看,麦克卢汉关于“媒介是人的延伸”的观点是可以成立的,我们不过是把原本由人来行使和发挥的一些信息处理功能让渡给了我们所发现、所创造的媒介,人类作为“媒介”的功能通过创造出来的媒介的继承而得以延续和进化。从目前媒介的发展来看,人类对信息的处理和运用才是具有创造性和决定性的因素,但是并不排除在未来,伴随着媒介的智能化和人性化,可能会出现某种能够直接从IK中生产、创造IR的媒介,而不再需要人类这个生成IR的核心,或者其直接与人类结合在一起完成所谓的“第四次断裂”③的融合,那时也许人类文明又会面对一个巨大的变化和转折。

作者:郑傲单位:贵州民族大学传媒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信息哲学看媒介进化模式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shekezazhi/bflczz/638605.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