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淮南煤矿沉陷区环境治理范文

淮南煤矿沉陷区环境治理范文

时间:2022-08-19 06:37:14

淮南煤矿沉陷区环境治理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2016年第2期

摘要:

开展淮南采煤沉陷区环境治理研究,不仅关乎本地居民的人居环境,还对其他沉陷区环境治理产生垂范作用。以期刊网学术论文为研究样本,回顾与反思淮南采煤沉陷区环境治理研究近三十年来的进展。通过分析淮南采煤沉陷区环境治理研究的取向与方法,提出应进一步加强历史性研究、注重整体性研究和开展比较性研究。

关键词:

淮南煤矿;采煤沉陷区;环境治理

作为典型的煤炭资源城市,淮南有着近百年的煤炭开采史,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能源支撑。然而长期的煤炭开采不可避免地产生环境问题,其中尤以采煤造成的地表大面积沉陷和积水为甚,严重影响了淮南市的经济健康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开展淮南采煤沉陷区环境治理研究,不仅关乎本地居民的人居环境,还对其他沉陷区环境治理产生垂范作用。梳理淮南采煤沉陷区环境治理研究的取向、方法,并对未来研究略加展望,为我国煤炭资源城市的环境治理与改造提供若干有益资鉴。

一、淮南采煤沉陷区环境治理的研究取向

检索中国期刊网可知,淮南采煤沉陷区研究论文数量近三十年来呈现增长之势(1986~2015年期刊论文330篇,具体分布情况见表1)。查阅结果表明,采煤沉陷区环境治理研究具有与时俱进的学术品格,近年来取得了长足进步,其研究取向呈纵深多极化走向,总体观之,主要有描述型研究、实证型研究、解释型研究三种取向。

(一)描述型研究取向

描述型研究就是对淮南采煤沉陷区环境治理的思路、模式、举措以及成功经验进行介绍,该研究侧重回答采煤沉陷区环境治理“如何做”的问题。代表性论文有《淮南煤矿沉陷治理工程研究与实践》[1]、《淮南矿区采煤塌陷区新城镇建设的成功探索》[2]、《浅谈淮南矿区采煤沉陷区治理新思路》[3]、《淮南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路径》[4]、《煤炭城市“四矿”问题研究———以安徽省淮南市为例》[5]等。宗云峰在文献[1]中首先描述了淮南煤炭开采造成的地面沉陷情况。其统计数据表明,煤炭开采已经造成淮南市出现六大沉陷区域,主要分布在两淮大院西北、水泥厂药库、矿务局①机修厂南楼、大通机厂、矿务局多种经营公司、常青煤矿主井等。其中有些沉陷点毗邻居民生活区,造成周边部分建筑开裂下陷,给当地居民生产生活带来安全隐患。在此基础之上,宗云峰对地面沉陷区稳定性进行分区说明,并科学判定其地质灾害的危害级别。关于采煤沉陷区治理思路,宗云峰简要枚举三点:桥涵维护治理、路坝维护治理、站闸维护治理。至于采煤沉陷区治理实践,宗云峰扼要介绍了淮南矿业集团2004年以来的两大措施:一是沉陷区土地复垦,包括张集矿、潘一矿和新庄孜矿;二是沉陷区湿地规划,用于农业灌溉、水产养殖和矿区旅游。孙功在文献[4]基于恢复生态学视角,简述了淮南市在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方面的成功经验,包括治理思路(集中式搬迁、发展式安置、开发式治理)、治理模式(泉大模式、后湖模式、鑫森模式)、治理举措(创新搬迁用地政策、改革治理融资制度、健全失地农民保障)。范君在文献[5]中认为“四矿”问题是继“三农”问题之后又一大社会问题,直接关乎煤炭资源城市的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并以淮南市为研究个案,分析其采煤沉陷成因、探索其解决之道,为资源型城市环境治理与经济转型提供若干有益借鉴。描述型研究着重于采煤沉陷区现有环境治理思路、模式、经验的概括总结,继而提出一些富有建设性的对策措施。但是略显不足的是,部分研究成果并非客观“描述”,而是主观“转述”,故带有一定的“臆想”成份,主观想象的印迹也比较明显。

(二)实证型研究取向

实证型研究是对淮南采煤沉陷分布情况及其生态环境所进行的实证分析,它着重剖析采煤沉陷区生态环境“怎么样”的问题。如果说描述型研究偏重客体静态理性表述,那么实证型研究重在调查资料动态量化分析。由于采煤沉陷区环境治理事关淮南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居环境改善,故相关研究成果颇为丰富,如《淮南矿区塌陷情况分析及治理对策》[6]、《淮南矿区塌陷水域环境效应》[7]、《煤矿塌陷水域水环境现状分析及综合利用———以淮南矿区潘一矿塌陷水域为例》[8]、《淮南矿区采煤塌陷区时空演化特征研究》[9]等。李小龙等人在文献[6]通过实地调研和资料查阅,将淮南采煤沉陷区分成九大沉陷区、谢李沉陷区、新李沉陷区、潘集沉陷区和张谢沉陷区,其沉陷面积分别为13.52km2、20.01km2、23.62km2、40.75km2、17.93km2和16.99km2。基于沉陷情况的分析,他们提出若干治理对策:利用煤矸石回填造地、沉陷水域开发与养殖、回填复土规划住宅用地等。徐良骥在文献[8]选取潘一矿区2个沉陷水域为研究个案,采用格网法布设39个采样点对水质采样监测,分析水质重金属分布及污染情况,依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和模糊综合评价法来评定潘一煤矿水质级别,结果表明西沉陷区域因受工业污染水质较差,而东沉陷区因远离工业区水质较好,可用于农业灌溉、水产养殖以及湿地公园。总体而言,实证型研究涉及对象较为广泛,涵盖了采煤沉陷积水区水文状况、渔业养殖、植被种群、土地重金属污染、沉陷区填充复垦、城镇化建设、人居环境改造、生态修复与景观设计等。

(三)解释型研究取向

解释型研究是从不同层面、多种角度探析淮南采煤沉陷区环境问题形成之因,进而寻绎其发展规律,它是关于“为什么”的研究,旨在探讨采煤沉陷的因果关系、发展逻辑与实践面相。正是由于采煤主体存在认知、能力、技术及处理方式的不同,沉陷区环境在不同时空呈现不同的样态,故而需要解释出现差异的深层次原因。如《对淮南采煤塌陷区灾害防治与土地综合利用的思考》[10]、《对淮南矿区煤炭资源回收工作的思考》[11]、《淮南矿区小型煤矿塌陷湖泊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12]、《淮南采煤沉陷区内小型塌陷湖泊轮虫群落结构特征》[13]等。李俊斌在文献[11]首先分析了我国采煤回收率偏低的主要原因,进而介绍了淮南矿区的做法与成效。在此基础之上,李俊斌着重阐述了采煤回收率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关于煤炭资源回收的必要性,盖因于煤炭是不可再生资源,乃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能源,但我国人均拥有量仅为世界人均拥有量的53%;至于煤炭资源回收的重要性,则在于回收资源能够增强能源供给能力,提高煤企经济效益,进而提升我国的能源安全。王晓萌等人在文献[13]选取淮南沉陷面积最大、积水集中的潘谢矿区境内湖泊为研究个案,设置3个水文环境差异较大的沉陷湖泊为研究基站,以1年时间为期限按4个季度分批采集。通过对采集样本的实验分析,找出沉陷湖泊轮虫群落的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结论认为电导率、营养盐以及水温是影响沉陷湖泊轮虫群落的基本因素。近年来解释型研究呈现纵深化和多元化的特点,不仅深入探讨了沉陷区水质污染成因、生物种群结构、灾害防治措施,还细致论析了煤炭资源回收、复垦农业观光、生态湿地旅游等。

二、淮南采煤沉陷区环境治理的研究方法

方法论与研究对象的学科性质密切相关。在历经多年的持续关注之后,我们认为淮南采煤沉陷区环境治理研究的方法可以分成三种:以文献梳理、经验总结为主的传统研究方法,以实地调研、实证分析为主的量化研究方法,以个案研究、叙事研究为主的质性研究方法。

(一)传统研究方法

传统研究方法是淮南采煤沉陷区环境治理研究的基本方法,即以经验概括和文献解读为主。作为环境治理研究的首要途径,传统方法易于研究者运用理论化的归纳法开展具体研究以建构理论体系。在这一研究思路的引领下,大多研究者立足文献资料,致力于采煤沉陷区环境问题的梳理、评述和阐释以及对目前沉陷区治理实践、治理路径以及成功经验等。文献梳理与文本解读,意在搞清当前研究的最新进展;治理路径与经验总结,旨在对成功的治理模式加以应用推广。传统研究方法因便于了解研究对象、把握研究动态、开展研究工作而深受研究者青睐,上述描述型研究取向的主要成果大都采用此类研究方法。传统研究方法固然具备多重优势,但是采用此类研究方法需要注意两点事项:一是研究能否精准科学受到研究者的知识结构、专业素养、学术旨趣、科研实力以及文献收集的精确性和全面性的局限;二是当前研究多以文献解读为主,由于某些文献并非源于实验数据和实地调研,容易造成解释学上的偏误。如何消解采煤沉陷环境治理研究中的人为偏差,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对现有文献资料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深度辨析,从而尽最大可能减少或规避研究的重复性、盲目性和虚妄性。

(二)量化研究方法

量化研究又称定量研究,是与定性研究相对的一种研究方法。量化研究多以实地调研、问卷调查和实验数据作为立论依据,也有一些研究援引若干已经公布的权威的调查数据(如各职能部门的数据报表或统计年鉴)来支撑自己的观点。由于量化研究的数据多来自第一手资料,信度和效度高而颇受研究者欢迎,成为近年来淮南采煤沉陷区环境治理研究的常用方法。检索中国知网发现量化研究成果的数量十分可观,代表性论文有《淮南煤矿塌陷区煤矸石填充复垦及其对环境的影响》[14]、《淮南矿区采煤塌陷积水区水生态环境研究》[15]、《淮南矿区塌陷塘理化环境状况变化趋势研究》[16]、《从工业废弃地到城市游憩空间的转化与更新———以安徽省淮南大通矿生态区改造为案例》[17]、《基于ARCGIS的塌陷塘水质特征研究及评介———以淮南矿业集团谢桥矿为例》[18]等。通过对这些成果的细致分析发现,量化研究者一般借助收集和解析数据来验证其理论构想,且关注于微观层域研究来蠡测研究对象的整体样态。应当说明的是,量化方法只能反映本区域内的现象特征,有时候甚至很难单独析出结论,所以不能指望单凭量化研究就能完全揭橥研究对象的内在逻辑,以及各相关因素究竟存在何种关联。基于量化方法存在些许不足之处,在研究方法的采用上应尽量使之与其他方法综合运用。

(三)质性研究方法

质性研究方法以研究者自身为切入视角,在广泛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对研究客体展开直观描述与整体剖析,进而达至对研究客体的理性认知,一般借助叙事法、个案法、研究反思等辅助手段。由于采煤沉陷区环境治理研究中质性方法极少单独使用,故此类研究成果不是太多,主要有《对淮南矿区采煤沉陷地生态环境修复的思考》[19]、《基于采煤塌陷区的蓄洪区开发利用模式探讨———以淮南市张集矿为例》[20]、《淮南市泥河镇采煤塌陷区后湖生态园模式调查研究》[21]、《淮南潘谢矿区采煤塌陷环境综合治理的实践与思考》[22]等。质性研究方法虽偶尔也涉及调查研究,但它不以量化研究为最终目标,所以其结论并非完全依赖数据而定。它是一种诠释性的研究,注重对研究客体的动态分析和宏观把握。质性研究通过研究者的“在场”或者“出场”,近距离实地考察采煤沉陷区以减少测量偏误,进而凭借与客体对象的交互作用,获得对其内涵及意义的诠释性解读。需要说明的是,当前采煤沉陷区环境治理研究比较常用的是质性研究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由于研究过程中多少会渗入研究者的主观情感,因此这种结合更多表现为定量化的质性研究。

三、淮南采煤沉陷区环境治理的研究展望

通过对已有文献的细密爬梳可知,淮南采煤沉陷区环境治理研究起步甚晚,主要聚焦于沉陷情况分析、治理思路考辨、治理对策探讨、治理经验述介等微观层域。这些微观研究固然重要,但缺乏整体视阈和宏观把握,故在今后研究中需加强历史性研究、注重整体性研究和开展比较性研究。

(一)加强历史性研究

煤炭开采所带来的环境问题的发展演变乃是一个历史过程,因为环境问题不是凭空突然出现的,也不可能短期内一劳永逸地解决。事实上,加强淮南采煤沉陷区环境治理的学术研究,需要正视的一个重要问题恰是这种发展演变过程,进而实现理论与实践贯通、历史与现实衔接,并在此基础之上,将采煤沉陷区环境治理置入更加宏阔的历史语境中。据笔者有限的了解,淮南采煤史研究相关成果包括《安徽近代煤铁矿业三起三落》[23]、《扬子电气、淮南矿路两公司的创立与国有企业私营化》[24]、《张静江与淮南铁路———兼论淮南铁路的经济意义》[25]、《淮南矿路股份有限公司的经营状况(1945—1949)》[26]、《官办淮南煤矿研究(1928—1937)》[27]、《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国营煤矿事业经营的典型———以建设委员会与淮南煤矿为例的考察》[28]、《日伪时期淮南煤矿的经营管理(1938—1945)》[29]、《淮南地区早期煤业发展述略》[30]、《论抗战时期日本侵略者对中国的掠夺———以淮南煤矿为例》[31]等。这些研究大多聚焦于民国时期,对新中国成立之后的淮南煤炭史研究却付之阙如。今后加强淮南煤炭的历史性研究,就要从微观层域下工夫把研究做细做实,以历时性视角梳理淮南煤炭开采的整个历史进程,如编纂淮南煤炭志①、撰写淮南煤炭史。总的来说,加强淮南采煤沉陷区环境治理的历史性研究,意在探寻煤炭开采的运行逻辑,揭示采煤与环境互动的复杂机制,彰显采煤沉陷区治理的核心任务。

(二)注重整体性研究

整体研究是一种对研究问题的系统而整全的分析、研究方法。列宁曾经指出:“每一个别情况都有其具体的历史环境。如果从事实的整体上、从它们的联系中去掌握事实,那么事实不仅是‘顽强的东西’,而且是绝对确凿的证据。如果不是从整体上、不是从联系中去掌握事实,如果是零碎的和随意挑出来的,那么它们就只能是一种儿戏,或者连儿戏也不如。”[32]革命导师提醒我们,忽视整体的零散研究往往不够翔实;现实生活告诉我们,缺失整体的局部研究可能以偏概全。因此我们不能陶醉于散乱碎片化研究得出的粗浅结论,而对深层次的问题置若罔闻。有鉴于整体研究的重要性,我们需要从整体视阈、全局角度对淮南采煤沉陷区环境治理的基本问题和现实诉求进行研究,弄清采煤沉陷和积水区域的分布状况,揭示采煤沉陷积水区域的环境特征,探索采煤沉陷区环境治理的基本路径,总结采煤沉陷区环境治理的成功经验,为推进采煤沉陷区环境的有效治理提供理论依据。此外,整体研究对研究者自身的学术胜任力也提出更高的要求,因为采煤沉陷区环境治理是个跨学科的问题,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学科对环境问题的研究视角各有侧重,也各有特色。即便自然科学内部,地理学、生态学、采矿学、安全学、地质学等对环境问题的认知也是不一样的。这就需要研究者努力拓展理论视野、增强问题意识、培育学科理念、锻炼思维能力,以及研究方法的恰当选择,继之在实践中将采煤沉陷区环境治理研究向纵深推进。

(三)开展比较性研究

比较研究是对不同客体的相似性及相异度进行研究或判定的方法,旨在探究其异同,寻绎其规律。采煤沉陷并非淮南煤矿的特有现象,而是我国乃至全球煤炭开采领域的共同难题。开展采煤沉陷区环境治理的比较研究,有利于增进各地采煤沉陷区交流治理思路、分享治理经验、推广治理模式。开展采煤沉陷区环境治理的比较研究,可使环境治理少走弯路甚至不走弯路,避免人力财力物力的损耗或浪费,从根本上提高采煤沉陷区环境治理的实效性。但是检索期刊网发现,目前学界尚未开展采煤沉陷区环境治理的比较研究。究其原因,笔者以为并非研究者没有意识到比较研究的重要,而是该研究需要考量各个采煤区域的历史背景、地形特征、地质结构等诸种因素,单因相似就借鉴仿效,难免失之偏颇和草率。基于这种情形,我们主张进行采煤沉陷区环境治理比较研究时,需要明晰以下两点内容:一是明确的自我意识。即借鉴其他沉陷区环境治理的思路、模式和经验的同时,需要呈现主体的自我意识,不能采取价值无涉的立场简单复制或吸纳他人经验,一味模仿显然不能从根源上解决沉陷区环境问题。二是独立的探索精神。进行学术研究的目的是为解决淮南市采煤沉陷区环境治理建言献策,故我们不能单纯依赖于他人治理经验的借鉴,而要秉持独立的探索精神,从实际出发从本地入手,找出切实有效的治理路径。概而言之,开展淮南采煤沉陷区环境治理比较研究的前提是明确的独立自主性,在他人治理思路、经验的理性批判的基础上,应适度增加本土意识、本土特色和本土话语。

四、结语

随着我国能源结构优化和环境保护日趋严峻,煤炭消费的比重正逐年下滑。在经历长达7年的“黄金时代”后,煤炭行业从2012年开始走上了下坡路,已经出现“量价齐跌”的惨烈景象,近年有关国有煤炭企业全行业亏损的报道更是不绝于耳。淘汰煤炭行业过剩产能、建立和完善煤矿退出机制已势在必行。当人们逐步将视野投向新型能源产业时,呼吁社会各界关切采煤沉陷区环境治理问题或如空谷足音,但是尤为弥足珍贵。文章立足前人研究成果,梳理采煤沉陷区环境治理的研究取向、研究方法并积极展望其未来趋向,旨在引起人们关注这一正在走向衰退、却仍然影响人们生产生活的煤炭行业及其沉陷问题。

参考文献:

[1]宗云峰.淮南煤矿沉陷治理工程研究与实践[J].煤炭工程,2010(7):47-49.

[2]沈思良.淮南矿区采煤塌陷区新城镇建设的成功探索[J].科技资讯,2010(12):117-118.

[3]许磊.浅谈淮南矿区采煤沉陷区治理新思路[J].能源环境保护,2012(1):42-51.

[4]孙功.淮南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路径[J].环境保护,2013(17):63-64.

[5]范君.煤炭城市“四矿”问题研究———以安徽省淮南市为例[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429-432.

[6]李小龙,郭靖,胡安焱,等.淮南矿区塌陷情况分析及治理对策[J].资源与产业,2006(4):75-77.

[7]徐良骥,严家平,高永梅.淮南矿区塌陷水域环境效应[J].煤炭学报,2008(4):419-422.

[8]徐良骥,严家平,高永梅.煤矿塌陷水域水环境现状分析及综合利用———以淮南矿区潘一矿塌陷水域为例[J].煤炭学报,2009(7):933-937.

[9]周春财,徐翀,陈永春,等.淮南矿区采煤塌陷区时空演化特征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4(35):101.

[10]李大全.对淮南采煤塌陷区灾害防治与土地综合利用的思考[J].工程与建设,2008(4):451-452.

[11]李俊斌.对淮南矿区煤炭资源回收工作的思考[J].矿山机电,2009(1):37-39.

[12]徐鑫,易齐涛,王晓萌,等.淮南矿区小型煤矿塌陷湖泊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J].水生生物学报,2015(4):740-750.

[13]王晓萌,易齐涛,徐鑫,等.淮南采煤沉陷区内小型塌陷湖泊轮虫群落结构特征[J]2湖泊科学,2015(27):657-666.

[14]崔龙鹏.淮南煤矿塌陷区煤矸石填充复垦及其对环境的影响[J].安徽地质,1998(3):58-61.

[15]王振红,桂和荣,罗专溪.淮南矿区采煤塌陷积水区水生态环境研究[J].煤田地质与勘探,2005(2):269-275.

[16]方文惠,桂和荣.淮南矿区塌陷塘理化环境状况变化趋势研究[J].矿业安全与环保,2006(1):25-27.

[17]殷柏慧,张洪刚,端木山.从工业废弃地到城市游憩空间的转化与更新———以安徽省淮南大通矿生态区改造为案例[J].中国园林,2008(7):43-49.

[18]苏桂荣,姚多喜,李守勤,等.基于ARCGIS的塌陷塘水质特征研究及评介———以淮南矿业集团谢桥矿为例[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39-42.

[19]崔龙鹏.对淮南矿区采煤沉陷地生态环境修复的思考[J].中国矿业,2007(6):46-52.

[20]汪玉洁.基于采煤塌陷区的蓄洪区开发利用模式探讨———以淮南市张集矿为例[J].中外建筑,2012(5):87-89.

[21]吴中能,于一苏,刘俊龙,等.淮南市泥河镇采煤塌陷区后湖生态园模式调查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31):15318-15412.

[22]张克兵.淮南潘谢矿区采煤塌陷环境综合治理的实践与思考[J].能源环境保护,2013(5):51-53.

[23]王鹤鸣.安徽近代煤铁矿业三起三落[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3):14-22.

[24]郑会欣.扬子电气、淮南矿路两公司的创立与国有企业私营化[J].历史研究,1998(3):95-110.

[25]马陵合,廖德明.张静江与淮南铁路———兼论淮南铁路的经济意义[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1):58-63.

[26]张卫东,徐强.淮南矿路股份有限公司的经营状况(1945—1949)[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91-94,116.

[27]孙多忠.官办淮南煤矿研究(1928—1937)[D].苏州:苏州科技学院硕士论文,2011.

[28]谭备战.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国营煤矿事业经营的典型———以建设委员会与淮南煤矿为例的考察[J].安徽史学,2010(2):106-114.

[29]孙功.日伪时期淮南煤矿的经营管理(1938—1945)[J].安徽史学,2010(5):101-104.

[30]孙多忠.淮南地区早期煤业发展述略[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83-87.

[31]陶立明.论抗战时期日本侵略者对中国的掠夺———以淮南煤矿为例[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2(4):26-29.

[3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列宁全集(28)[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564.

作者:周良发 韩剑尘 单位:安徽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淮南煤矿沉陷区环境治理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shekezazhi/ahlgdxxb/697252.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