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评价指标体系论文范文

评价指标体系论文范文

评价指标体系论文

评价指标体系论文范文第1篇

进行专家咨询,筛选家庭医生工作室服务质量评价指标。

1.1遴选专家遴选北京市从事社区卫生服务管理工作的专家和家庭医生工作室实践者共33人,涉及全科医学、卫生事业管理、公共卫生、护理学等专业领域,从事本专业的工作年限均在10年及以上。

1.2专家座谈与咨询采取集中座谈、个人访谈及两轮专家咨询形式进行。第一轮向专家提供研究相关的背景资料、研究目的及意义,提供初步拟定的家庭医生工作室服务质量评价指标咨询表,请专家就每项指标的重要性和可操作性按1~10分打分,并对指标提出修改建议。第一轮结束后,整理分析结果,再进行第二轮专家座谈咨询,同时向专家反馈第一轮咨询的统计分析结果以供专家决策参考。咨询时除了请专家进行指标评分外,还请专家就积极性、权威程度进行自我评价。权威程度主要通过专家判断依据和专家对指标的熟悉程度两方面判定,判断依据分为理论依据、实践经验、国内外资料了解、直觉四类;对指标的熟悉程度分为五个等级,赋值系数分别为1.00、0.75、0.50、0.25、0.00,专家的权威程度由专家对指标判断的依据〔用判断系数(Ca)表示〕和专家对指标的熟悉程度〔用熟悉程度系数(Cs)表示〕两个因素决定[2],权威系数(Cr)的计算公式为:Cr=(Ca+Cs)/2。Cr值为0~1,值越大,说明专家的权威程度越高。

1.3统计学方法采用Epidata3.0录入数据,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2结果

2.1专家的一般情况33名专家中,男10人(30.3%),女23人(69.7%);年龄30~64岁,平均(41±10)岁;岗位:家庭医生工作室16人(48.5%),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理9人(27.3%),行政管理8人(24.2%);专业:全科医学20人(60.6%),卫生行政管理6人(18.2%),护理4人(12.1%),公共卫生2人(6.1%),临床医学1人(3.0%);职称:初级3人(9.1%),中级16人(48.5%),副高级9人(27.3%),正高级5人(15.1%);工作年限:10~19年19人(57.6%),20~29年5人(15.2%),30年9人(27.2%)。

2.2专家的积极程度和权威程度33名专家均参加了先后两轮的咨询与座谈,并进行了自我评价,积极程度为100.0%。Ca为0.90,Cs为0.87,Cr为0.88。一般认为Cr>0.70为可接受[3],可见专家在本研究中具有较高的权威性,研究结果可信。

2.3专家评分的一致性检验应用Kendall协调系数W检验分析方法对指标进行一致性检验,专家对指标评价结果的一致性程度见表1。

2.4评价指标的修改和筛选咨询初期,管理专家更重视评价指标的重要性,关注其是否更符合当前的任务与形势;而家庭医生工作室的专家更重视评价指标是否能完成、是否能达标。项目组通过集中讨论解释说明使专家意见趋于一致。第一轮专家咨询认为,工作室模式建立及运行初期,应着重促进医生与签约对象建立紧密的、互信的契约服务关系,注重服务流程的执行、工作室团队的责任和良好的服务、上级医院专家与工作室团队的无缝对接等。项目组通过综合两轮专家咨询的评价结果和建议,删减了2项一级指标:文化建设和卫生经济学评价;在服务知晓利用方面删改了3项二级指标:删掉慢病知识来源,主要就诊地点改为定点就诊率,就诊时间改为定时就诊率;在签约量、服务效果、服务知晓利用方面增加了7项指标:签约饱和度、签约的健康人数变化率、签约的高危人群变化率、签约的慢病人群变化率、签约居民健康行为形成率、签约居民药占比、对家庭医生式服务的知晓率。

2.5核心评价指标的确定家庭医生工作室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共有5项一级指标、32项二级指标,见表2。专家对每项指标从重要性和可操作性进行评分,计算每一项指标的算术平均数并进行指标排序,指标排序的原则是按照其两轮评价后的算术平均数大小进行排序,分值大者排序在前,如遇到相同分值时,则标准差小的指标排序在前。家庭医生工作室服务质量评价指标的重要性评分及排序见表3,可操作性评分及排序见表4。对于重要性评分排序为21~32位的指标,按照管理专家、工作室专家分为两组进行t检验,两组重要性评分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说明管理人员与工作室人员意见一致;对于重要性排序为21~32位的指标,专家的判断结果可信。专家一致认为家庭医生工作室模式发展初期某些指标虽然重要但可操作性差,不宜作为现阶段的评价指标。项目组对重要性和可操作性均排在前20位的指标进行筛选,最终遴选核心指标15项(见表6),其余17项指标作为工作室发展一定时期的评价指标。

3讨论

3.1多领域遴选适宜专家,以保证评价指标的科学性本研究采用改良的德尔菲法,在对拟定指标进行专家咨询的前期,主要采取专家座谈法,向专家说明家庭医生工作室模式的背景、目的及意义,反馈意见主要采取面谈及电话形式,座谈后对拟定指标即刻打分,这样有利于提高专家的积极性和对指标理解的一致性。考虑到所制定的评价指标的可操作性,在专家人员遴选上,选取了北京市、西城区两级从事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专家8人、西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理人员9人、家庭医生工作室实践者16人,上述专家均十分关注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直接或间接参与西城区家庭医生工作室的建立和实践。两轮专家的积极程度均为100.0%,权威程度较高,协调程度较高,能够较好客观地反映指标的重要性和可操作性,对确定家庭医生工作室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具有很强的指导价值。

3.2多维度权衡指标的设计理念,以保证指标的重要性和可操作性本研究是在全面分析家庭医生工作室服务模式基础上进行的。家庭医生工作室是家庭医生式服务深化实践过程中的产物,是一种创新的服务模式,符合社区卫生公益性原则[4]。评价指标在设计目标上,紧紧围绕工作室如何为签约居民提供健康管理,如何引导居民进行社区首诊、预约就诊、双向转诊,如何利于分级诊疗格局的形成,故设计了工作室的签约量、门诊服务量、服务效果、服务知晓利用及满意度5个维度的一级指标。在设计思路上,更重视服务质量及过程指标的评价,删除了文化建设及卫生经济学指标,主要体现工作数量、服务功能实现及效果、服务的利用及满意度。在指标导向上,强调工作室服务流程的执行,即社区门诊分诊-诊前服务-疾病诊疗服务-个体化健康管理服务-转诊服务-预约服务相关的核心评价指标,设计了社区首诊率、签约居民预约率、转诊成功率、健康生活方式指导率、连续服务率等。在服务内容上,更重视工作室对签约居民健康管理服务,设计了健康评估率、健康体检率、高血压和糖尿病控制率。在评价指标可操作性上,强调了通过信息化系统完成评价指标的统计与考核的可能性,保证了评价结果的公平性、客观性、准确性,同时有效提高评价考核的工作成本效果。

评价指标体系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开放获取期刊;学术影响力;评价指标体系;层次分析

自20世纪70年代末开放获取运动兴起以来,开放获取已经由先前的倡议阶段转变为如今的实践阶段。受“OA2020”和“S计划”的大力推动,当下开放获取已呈现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之势。2020年病毒肺炎疫情的突发,更使得科技信息资源的开放与共享成为世界各国遏制疫情、共同促进科学研究和保障公共卫生安全的关键,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开放获取的发展。全球各界普遍把创办开放获取期刊作为推动开放获取的重要举措。2020年9月,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发表的《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0)》显示,2016—2019年,中国作者在金色OA与混合OA上数量增加101.7%,其增速约是中国作者总量增速的1.5倍。截至2021年7月,权威开放获取数据库——开放获取期刊目录(DirectoryofOpenAccessJournals,DOAJ)共收录了全球16450种开放获取期刊,其中来自印度尼西亚的期刊占11.09%、来自英国的期刊占10.81%,来自美国的期刊占5.65%,而来自我国的期刊只占1.03%[2],说明我国期刊的开放程度较弱,且质量较低,这与我国以影响因子为核心的传统学术评估体系有一定关联。开放获取期刊作为一种新的学术成果交流与传播模式,需要一套符合当前开放获取运动特点与趋势的多元评价指标体系,对开放获取期刊学术影响力进行科学评价。目前国内外有关开放获取期刊学术影响力评价的研究,前期主要集中在对开放获取期刊的学术质量进行评价,较少关注开放获取期刊的自身属性,后期则偏向于评价开放获取期刊带来的社会关注,削弱了开放获取期刊学术质量的重要性,对开放获取期刊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极其不利。基于此,本文尝试解析开放获取期刊学术影响力的理论内涵,结合传统期刊评价指标和开放获取期刊的特征,以及社会公众在社交网络平台的影响,构建一套开放获取期刊学术影响力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最后选取样本期刊对该评价指标体系的合理性和科学性进行验证探索与交流。

1相关研究

伴随着开放获取运动在学术共同体、图书馆联盟以及大型学术出版商等各利益相关方的不断推进下蓬勃发展,学界对开放获取期刊也展开了不少相关研究。其中关于开放获取期刊学术影响力的评价,国内外学者分别从不同视角出发,针对不同阶段,利用各种评价方法展开研究。从评价维度来看,一类是从期刊的角度出发。例如:李亚芳[3]基于开放获取期刊的出版流程,从期刊论文撰写、编辑审稿、、用户使用4个方面对开放获取期刊的质量进行评价;李姗姗[4]从期刊来源、期刊被引、期刊网络因素3个角度对开放获取期刊的质量进行评价研究;Vundavalli等[5]从期刊被收录情况、获奖情况,以及是否为核心期刊来评价期刊的质量。另一类是从学术交流的角度出发。例如:周金娉[6]和吴帆[7]针对学术交流过程图谱中的主体角色,从期刊自身、作者、读者、论文、机构、网络、网站等方面构建开放获取期刊学术影响力评价体系;赵蓉英等[8-9]按照米哈伊洛夫科学交流理论中的正式交流和非正式交流,把学术期刊影响力分解为原生影响力和次生影响力两个层面进行评价研究。从评价方法来看,国内外针对开放获取期刊学术影响力的评价方法主要有3种:以文献计量学为基础的引文分析评价法,以网络计量学为基础的链接分析评价法,以Altmetrics理论为基础的社交网络评价法。引文分析评价法主要是借助数学和统计学原理,通过对期刊被引用频次的研究达到评价期刊学术水平的目的。如赵铁汉等[10]、韩鹏鸣[11]、路世玲[12]、Polat等[13]都基于引文分析的方法对开放获取期刊的学术质量进行评价。链接分析评价法主要利用网页间的链接关系收集网站中网页的链接频率,依据一定的算法计算网页的等级值,界定网页内容的质量与重要程度。如Vaughan等[14]、袁顺波等[15]、Solomon等[16]等利用链接分析法对开放获取期刊的网络影响力进行评价。社交网络评价法主要通过对期刊文献层面的数据进行统计获得学术论文在社交网络平台上被提到、标引、收藏、引用的次数,从而对其学术影响力进行评价。如陈铭[17]、郝若扬[18]、赵蓉英等[19]基于Altmetrics理论的社交网络评价法对开放获取期刊的社会影响力进行评估。综上所述,由于评价维度和评价方法的不同,国内外学者构建的开放获取期刊学术影响力的评价体系各有侧重,大部分研究更偏重期刊的学术质量水平,这与传统期刊评价体系的影响密不可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学术成果的在线交流和社会传播日益广泛,也有部分学者针对Altmetrics指标对开放获取期刊学术影响力进行评价研究,由于Altmetrics理论还在发展中,并且只是反映用户对期刊文献的关注度,不能真实反映期刊的学术质量,所以单独用来评价学术期刊有失偏颇。总的来说,很少有学者考虑开放获取期刊的“开放”属性(期刊开放程度)而提出开放获取期刊学术影响力评价体系框架。因此,本文认为,从开放获取期刊学术影响力的概念出发,充分考虑开放获取期刊的开放属性,以及开放获取期刊借助社交网络平台对社会公众产生的社会影响,构建一套多元的开放获取期刊学术影响力评价指标体系非常必要。

2开放获取期刊学术影响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2.1开放获取期刊的特征

与传统学术期刊相比,开放获取期刊强调自由、免费、开放、共享的理念,具有以下较为明显的特征:在学术传播和交流方式上,用户借助互联网就能免费获得文献,减少了获取学术信息的阻碍,并且用户之间可以进行简单直接的交互,减少了学术交流的时滞性;在学术文献的使用权限上,用户只要是在遵守许可协议的前提下,出于合法目的使用并保证文献的完整性,就可以对文献进行任何操作,不受任何法律和经济的限制;在学术文献质量方面,开放获取期刊遵守严格的同行评议机制,文献内容格式规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控制质量水平;在版权所有方面,开放获取期刊的版权属于作者,极大维护了创作者的权益,在共享和传播文献时也更加方便;在付费方式上,开放获取期刊实行“作者付费发表,读者免费获取”的运营手段,为快速传播科研成果创造了前提条件。

2.2开放获取期刊的学术影响力

学术影响力是期刊质量发展的根基和生命力的保障,反映期刊向社会传播知识的本质,能够直接体现期刊在相关学科领域的学术地位、国际影响力,以及受众对期刊的认可程度。期刊学术影响力的大小不仅对科研人员的投稿取向产生影响,而且对期刊的管理、编辑、发行、出版等环节产生非常重要的导向作用。尽管学术界对期刊学术影响力的研究比较丰富,但是很少有学者明确提出开放获取期刊学术影响力的定义。周金娉[6]从学术交流过程的角度,界定开放获取期刊学术影响力是测度开放获取期刊在某个时期内的引证次数,并且通过创新、社会、传播等影响范围反映开放获取期刊在相关研究领域活动的影响深度和接受广度。但这种界定类似于传统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并没有体现出开放获取期刊免费获取、付费发表、文献使用权限等方面的特性。本文将开放获取期刊学术影响力界定为:在某一段时期内,发表在开放获取期刊上的学术论文被学术界认可、引用并进行知识再创造,从而有可能实现其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的程度,以及被社会公众关注和传播的范围。与已有相关研究相比,本文中的开放获取期刊学术影响力强调的是开放获取期刊广义的学术影响力,涵盖期刊产生的影响深度和影响广度。本研究设置学术水平和期刊声誉两个维度来评价期刊的影响深度。鉴于国际上普遍把期刊被引的次数作为衡量期刊学术水平的基础,而期刊发表的学术论文中国际学者所占的比例以及受基金资助的比例能够反映期刊的国际学术交流水平和期刊等级的重要性,故选取影响因子、CiteScore值、被引半衰期、H指数、被引频次极差、基金论文比6个指标作为评价期刊学术质量的指标,选取国际论文比和国际编委构成比作为期刊国际化水平的评价指标。通常期刊发表学术论文的作者所在研究机构比较权威,其学术论文会有一定的保障,对期刊声誉也能起到很好的维护作用,而期刊所属出版机构拥有较好的声誉,其旗下所属的期刊的声誉也能有一定保证,并且期刊的学术规范化和标准化也是维护期刊良好信誉的关键,故选取SJR指数、研究机构声望和出版机构权威性3个指标评价期刊的声望。此外,国际出版伦理委员会(CommitteeonPublicationEthics,COPE)在《期刊编辑行为准则》和《最佳实践指南》中比较全面地涵盖了同行评审流程、质量控制机制、学术诚信和学术不端行为等内容,对于评价期刊声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故选取是否为COPE会员作为期刊信誉的评价指标。本研究设置传播力度和受关注度两个维度来评价期刊的影响广度。期刊的市场规模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影响其对自身的宣传力度,发表在期刊上的学术论文作者和机构的数量能够潜在影响期刊传播范围的大小,期刊的速度代表期刊学术成果能被传播的速度,而期刊开放的程度代表了学术论文能够被用户自由免费共享与获取的程度,更能凸显期刊被传播范围的大小。文章处理费(ArticleProcessingCharges,APC)的合理性和经济性能够反映作者对刊物的可接受度,从而影响期刊被选择传播的可能性,故本文选取研究机构数、APC水平和作者篇均合著量3个指标代表期刊能被用户潜在传播的范围,选取开放获取年限、开放使用许可、金色开放份额比3个指标代表期刊能被潜在开放传播的程度,选取出版周期和市场占有率2个指标代表期刊能被潜在传播的速度和能力。开放获取期刊大多拥有自身的官方网站,网站每天的用户访问量越多,以及网站越权威越能代表期刊受欢迎的程度。伴随着学术交流的社交网络化,大量的学术成果在社交网络平台上被阅读、下载、保存、讨论、推荐,给期刊带来了不小的影响。AAS值是期刊论文在新闻媒体、博客、社交网站、学术论坛、在线文献管理系统(不包含Mendeley)等社交平台上被提及次数的加权求和值,代表社会公众对学术期刊的综合关注度;Mendeley的用户主要是科研人员,其读者数代表期刊学术论文在学术界的受关注情况;PR(PageRank)是谷歌进行网页排名的一种算法,PR值越大,代表其网站越受欢迎。因此选取PR值和日均IP访问量2个指标评价用户对期刊网站的关注程度,选取AAS值和Mendeley读者数评价用户在社交网络平台对期刊的社会关注程度。他引率反映了期刊对外部产生的影响力,以及向其他学科扩散的走向,可以衡量期刊对外学术交流的范围,故选取他引率评价学术期刊被外部关注的程度。

2.3开放获取期刊学术影响力评价指标体系

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最终构建开放获取期刊学术影响力评价指标体系(见图1),具体包括学术水平、期刊声誉、传播力度、受关注度4个一级指标和影响因子、CiteScore值、SJR值、研究机构声望、作者篇均合著量、他引率等25个二级指标。其中,主要针对开放获取期刊特征的指标有COPE会员、开放获取年限、金色开放份额比、开放使用许可、APC水平。开放获取期刊学术影响力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多层次的综合评价体系,在对开放获取期刊学术影响力的评价中,各指标之间存在内在的联系,不同的指标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开放获取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大小。影响开放获取期刊学术影响力的因素有很多,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和复杂性。因此,本研究选择层次分析法对开放获取期刊学术影响力的评价指标进行赋权,并采取专家问卷调查法,按照Saaty评分标度法对任意两个评价指标进行重要性对比,得到各指标的重要性权数。为了保证指标权重的科学合理和有效性,问卷的发放对象限定为从事期刊评价研究和开放获取方面研究的相关领域专家以及期刊编辑部的编委,共发放了20份问卷,回收问卷14份,其中4位是做科技期刊评价研究的领域专家,6位是做开放获取相关研究的专家,4位是期刊编辑部的编委。借助yaahp软件对专家所构造的判断矩阵分别进行一致性检验,检验通过后得到各专家赋予的指标权重值,进行数学平均化后得到各指标的最终权重值(见表1)。不同的评分者对同一指标的评定等级通常不一样,这时产生的误差主要是由于评分者的差异,当评分者人数超过2时,测量评价结果的可信度则需要借助肯德尔和谐系数进行检验,而肯德尔和谐系数作为对多个等级变量的相关性进行测度的一种相关统计量[20],是测量评分者信度检验的一种方法。本文利用肯德尔和谐系数对14位专家的各个指标权重值设定进行一致性检验,得出专家协调系数Wa值为0.442,卡方值为74.223。通过查询卡方界值表,自由度为24时,大于卡方临界值,p值为0.000(p<0.05),具备统计学意义,可以认为专家们的指标权重值具有一致性,其间的判断协调性较好,一定程度上能够说明本文指标权重设定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3实例验证

3.1数据来源与处理

本文选取医学领域的10种开放获取期刊作为实证对象,为保证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客观性,评价指标数据需要人工进行多渠道的收集核对,参考以往研究并经过反复验证,最终确定各指标的数据来源(见表2),数据收集时间为2021年4月。开放获取期刊学术影响力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综合评价体系,各指标度量单位不一致,指标数据差距过大,不具备可比性,所以在进行数据分析前,需要对指标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消除数据自身量纲不同产生的误差。由于正向指标和负向指标数据代表不同的含义,正向指标数据值越大影响力越大,负向指标数据值越低影响力越大,所以,对其进行数据标准化处理时需要采用不同的算法。其中,正向指标数据处理公式为,负向指标数据处理公式为。xij是评价指标的初始数据,xmax和xmin分别是xij中的最大值和最小值,Xij是标准化后的指标数据,取值均在[0,1]范围内。本研究的评价指标体系中,除了被引频次极差、出版周期、APC水平、被引半衰期是负向指标,其他指标均是正向指标。

3.2评价结果一致性分析

经上述数据处理标准化后,与各指标权重值进行加权处理计算,得到综合值(见表3),由于目前学术界判断期刊好坏的标准普遍依据影响因子的高低,故将本文指标体系评价出来的期刊的综合指数值排序与Xij=xij-xminxmax-xminXij=xmax-xijxmax-xminJCR中期刊的影响因子排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发现,表3中的期刊排序发生了一定的变动,其中“0”表示在本文的评价结果中期刊的排序结果与影响因子排序一样,“-”代表在本文的评价结果中期刊的排序结果相比单独的影响因子排序下降,其他则代表上升。可以看出,综合值排名比较靠前的期刊既存在影响因子较高的情况,又存在影响因子较低的情况,影响因子排序靠前的期刊也存在综合值较低的情况。这表明开放获取期刊学术影响力的多元评价指标体系评价的结果与影响因子评价的结果既保有一致性,也存在差异性。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是因为本文的评价体系中加入了反映社会公众传播影响因素和开放获取期刊开放属性等指标,这也说明多元评价指标体系相比于单一的影响因子更加全面、科学。为了进一步验证本评价指标体系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本文运用肯德尔相关系数来检验本评价综合值与影响因子的相关关系,探究不同评价结果的一致性。借助SPSS软件计算得到10种医学样本刊的综合排序与影响因子排序的肯德尔相关系数,综合排序与影响因子排序的相关系数值为0.600,并且在0.05级别显著相关,表明虽然本评价指标体系评价出来的结果和影响因子有所变动,但在评价开放获取期刊学术影响力时还是存在一定的一致性,一定程度上能够说明本研究构建的指标评价体系存在合理性和科学性

4结论

评价指标体系论文范文第3篇

学术期刊在学术研究及知识传播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随着国内“万众创新、大众创业”及“双一流”等战略规划的实施,学术期刊在科技创新及学科建设中承载作用越来越重要。对国内学术期刊评价体系的完善不仅可以引导科技创新人员对学术成果的合理利用,也可客观反映各高校学科建设的基本情况,同时也会对国内学术期刊承办方给予鼓励与认可,提升国内学术期刊的水平及学术影响力,助推科研工作者将高水平学术在祖国的土地上【1】。自1955年美国尤金•加菲尔德(EugeneGarfield)在其论文中首次提出可以通过论文被引频次来检测期刊及论文的影响力【2】以来,国际上比较认可的学术期刊评价指标体系有SCI的IF(影响因子)评价体系、google学术的h指数评价体系、scopus的SNIP评价体系,国内比较认可的学术期刊评价指标体系有北图中文核心、CSSCI、RCCSE等指标评价体系。纵观以上指标评价体系,国际上通用的评价指标以客观数据为主,计算相对简洁,评价指标均存在或多或少的缺陷,但评价及时迅速;国内评价指标采用客观数据与主观数据结合,计算相对复杂,评价指标相对客观公正,但评价及时性相对滞后。本文尝试以国际普遍使用、计算方法简便的IF指数、h指数、p指数为评价指标,以北图核心期刊、CSSCI来源刊为评价对象,在研究IF指数、h指数、p指数与北图核心期刊、CSSCI来源刊相关性的基础上,通过载文量参数对相应评价指标进行参数修正,分析IF指数、h指数、p指数及其修正后数据与北图核心期刊、CSSCI来源刊的相关性,以期构建一种基于简洁算法的中国学术期刊评价指标体系,为中国学术期刊的及时评价与学术影响力的准确预测提供依据。

2学术期刊评价指标及载文量参数修正方法

2.1相关评价指数及计算方法IF,即影响因子,是原汤森路透(现科睿唯安)年度出品期刊引证报告(JournalCitationReports,JCR)的一项重要期刊评价指标,具体解释为:某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该报告年份(JCRyear)中被引用总次数除以该期刊在这两年内发表的论文总数【3】,为尽可能客观反映期刊的学术影响,JCR期刊引证报告的期刊评价经历了两年影响因子(IF)到五年影响因子(IF5)的演变,现JCR以五年影响因子作为其年度期刊引证报告的主要评价依据。

2.2评价指标存在的问题IF是现今使用范围最广的一种学术期刊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对一定时间范围内(现主要分2年及5年,即IF2、IF5)刊载论文的平均被引情况的统计,对相应学术期刊进行学术评价。IF只考虑学术期刊的平均被引情况,对学术期刊的论文总数、被引总数、高水平论文数等反映期刊质量的指标不予考虑,可以说,IF并不能完全反映期刊及论文的质量【7】,但因其计算简单、使用方便等特点,一直被作为期刊学术影响力评价的重要指标。h指数最初是用来评价学者的研究成果及学术影响力,随着研究的深入,h指数被逐渐引用到学术期刊的评价中,通过对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情况的统计,对相应学术期刊进行学术评价。h指数片面考虑期刊高水平论文的发表情况,对学术期刊的论文总数、平均被引率、被引总数等反映期刊质量的指标不予考虑,可以说,h指数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IF指标对高水平论文情况的忽视,但对于发文数量少但被引频次很高的期刊评价不力,且不能完全反映活动的动力学过程及引文影响力的老化过程【8】。p指数基于h指数研究而衍生的新的评价指标体系,对h指数的模拟拟合度达0.998【9】,因此又被称为杰出因子或卓越因子。p指数通过对期刊被引总数、平均被引率等情况的统计,对相应学术期刊进行学术评价。p指数在评价过程中,充分考虑期刊的被引总数及平均被引率,相对h指数,p指数在学术期刊评价中具有较好的可靠性与灵敏度,但由于对高水平论文及论文总数的考虑不够,导致高水平论文被引数量的变化对期刊质量评价不敏感,且低引用论文数的急剧增长对p指数有显著影响【10】。

2.3载文量参数修正方法通过对IF、h指数、p指数等学术期刊评价指标的分析,可以发现上述三种期刊评价指标体系或多或少忽略了期刊载文量对学术期刊评价的影响,导致论文总数、低被引论文数等指标的变化影响了学术期刊的客观评价。为了减少期刊载文量对学术期刊评价的影响,本研究拟采用载文量作为修正参数对上述三个评价指标进行修正,考虑到载文量对学术期刊评价的负面影响,在指标修正过程中,采用相关学科或研究领域参评期刊的平均载文量作为衡量指标,通过期刊载文量与平均载文量的比值作为期刊评价指标修正的主要参数。考虑上述期刊评价的时间范围为5年,为进一步消除时间范围(特别是临近时间)对期刊评价的影响,对载文量与平均载文量进行5次方根处理,另,因IF指标与h指数、p指数的成因不同,在进行参数修正时亦采用不同的计算公式。

3中文图情类学术期刊的评价修正

3.1数据来源及统计结果期刊评价应考虑数据的相对统一性,为了分析载文量参数修正对IF、h指数、p指数等期刊评价体系的应用效果,本文选择中文图情类北大核心期刊及CSSCI来源期刊为研究对象,以2012-2016年为时间跨度,以中国知网检索的数据为主要数据来源,考虑到《情报学报》的论文数据2009年后未再被中国知网收录,为确保数据来源的统一性,《情报学报》暂不作为本研究的研究对象进行数据统计。在本研究数据统计过程中,主要统计中文图情类北大核心期刊及CSSCI来源期刊的载文量(N)、被引总频次(C)、5年影响因子、5年h指数、5年p指数。

3.2期刊评价指标及载文量参数修正由于IF5值与h指数、p指数计算方法的差异,载文量对IF5值与h指数、p指数的敏感度也不完全相同,为最佳反映数据修正的效果,对于IF5值,采用上述载文量参数修正公1)进行数据修正。

3.3修正前后数据相关性分析由于中文图情类北图核心期刊与CSSCI来源期刊的评价及遴选方式不同,存在着一定的数据差距,为确保期刊评价指标及其修正数据的客观性,本研究分别就中文图情类北图核心、中文图情类CSSCI来源刊的排名与IF5、h指数、p指数及其修正后指标数据的期刊排名进行相关性分析。

4分析与讨论

4.1中文图情类北图核心期刊修正效果本文对中文图情类北图核心期刊的IF5、h指数、p指数及其修正结果进行排序,得出相应的期刊排名顺序与原中文图情类北图核心期刊的排名顺序进行相关性分析(具体结果见表5),得出分析结果如下:(1)北图核心期刊与IF5、h指数、p指数存在显著性差异。观察表5,中文图情类北图核心期刊的排名顺序与IF5、h指数、p指数及其载文量参数修正后的期刊排名顺序均不显著相关,说明在北图核心期刊中采用IF5、h指数、p指数等进行数据拟合不具有相关性。(2)载文量参数修正北图核心期刊相关评价指标作用不明显。观察表5,载文量参数修正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IF5、h指数、p指数与北图核心期刊评价体系的相关性,但修正结果与北图核心期刊不显著相关,说明在北图核心期刊中采用载文量参数修正IF5、h指数、p指数不具有可行性。(3)IF5、h指数、p指数及载文量参数修正后数据显著相关。虽然北图核心期刊与IF5、h指数、p指数等不显著相关,但IF5、h指数、p指数与载文量参数修正后数据均显著相关,说明采用上述公式1对IF5进行参数修正,采用上述公式2对h指数、p指数进行参数修正具有可行性。

4.2中文图情类中文图情类CSSCI核心期刊修正效果本文对中文图情类CSSCI来源刊的IF5、h指数、p指数及其修正结果进行排序,得出相应的期刊排名顺序与原中文图情类CSSCI来源刊的排名顺序进行相关性分析(具体结果见表6),得出分析结果如下:(1)CSSCI来源刊与IF5、h指数、p指数显著相关。观察表6,中文图情类CSSCI来源刊与IF5在0.05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与h指数在.01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与p指数在0.05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说明在中文图情类CSSCI来源刊采用IF5、h指数、p指数等进行数据拟合具有显著相关,因其显著相关密切度不够,因此对IF5、h指数、p指数进行参数修正具有必要性。(2)载文量参数修正IF5、h指数、p指数的相关性明显提升。观察表6,经公式(1)对IF5进行参数修正,经公式(2)对h指数、p指数进行参数修正,修正后IF5、h指数、p指数与中文图情类CSSCI来源刊的相关性显著提升,均实现了在.01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说明采用载文量参数修正IF5、h指数、p指数对中文图情类CSSCI来源刊进行数据拟合具有可行性。

5结语

评价指标体系论文范文第4篇

以网站建设、网站内容、网站功能和网站管理等4个指标为依据,构建了期刊网站评价的指标体系,确定了相应的评价指标和各自的权重,并对评价指标进行了技术性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江苏省145种具有独立域名的科技期刊网站进行了分数的评定和等级的划分,分析了各评价指标的得分情况。最后,指出了江苏省科技期刊网站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今后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

期刊网站;评价;指标;构建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互联网应用水平的持续提高,期刊出版业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期刊的数字化、网络化要求不断提高[1-2]。期刊出版不仅要实现编辑过程的网络化,更要做到出版、发行等全方位的网络化,以提高工作效率,加快信息传播速度,提升科技期刊的核心竞争力[3]。期刊自建网站无疑是期刊全方位网络化的基础,是扩大期刊显示度,提升期刊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通过自建网站,编辑部不仅能实现期刊编辑、出版有关的组稿、收稿、审稿、编辑加工到发排出版全过程的网络化,而且可以加强对期刊的宣传,扩大期刊的影响力,方便读者、作者、专家和编委随时了解期刊的最新动态[4-5]。期刊网站按构成一般可分为功能层、内容层和效用层3个层次[6]。期刊网站的功能和内容一般包括期刊基本信息、期刊内容数字化、在线办公、服务读者、在线经营与管理以及其它扩展信息与功能等6个方面[7-8]。前期研究表明,江苏省科技期刊网站存在功能和内容参差不齐、网络化程度不高、网站管理与服务不到位、网站经营能力不足等问题,网站功能仍停留在浅层次[9]。为进一步评价江苏省科技期刊网站的功能与服务,以网站构成的3个层次为前提,依据网站建设、网站内容、网站功能与网站管理等指标构建期刊网站评价指标体系,并对现有期刊网站进行评级。旨在找出江苏省科技期刊网站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与对策,从而促进江苏期刊网络化工作的整体发展。

1期刊网站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1.1评价指标和权重的确定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首先要确定总体目标,再将总体目标进行分解,确立相应的一级、二级和三级指标,最终形成期刊网站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体系建立时,不仅要考虑网站内容与功能等核心指标,也要兼顾栏目设置、页面布局、信息安全、信息更新管理及相关辅助功能情况[10]。根据期刊网站建设功能和内容包含的6个方面,并结合美国化学会期刊网站建设情况[11],确定了网站建设、网站内容、网站功能和网站管理等4个一级指标,并分解为10个二级指标和40个三级指标。评价指标在确定各自权重时,以网站内容和网站功能为主要指标,所占权重相对较高;而网站建设和网站管理作为辅助指标,所占权重较低,具体指标及权重如表1所示。

1.2评价指标的技术性分析

1.2.1网站建设

网站建设指标包括主页设计、辅助功能两个二级指标,主要用于评价网站设计的外在表现形式以及网站主页中的相关辅助功能。可以简单区分为定性和定量两种形式,其中主页设计是定性指标,通过访问者对网站页面布局、栏目分类、色彩搭配和整体效果等的总体评价来赋值,评价指标要求是网站主页布局合理,栏目设置及分类层次清晰、重点突出,色彩风格和主色调能体现期刊特性和定位、设计风格统一,页面整体美观大方。辅助功能是定量指标,通过分析网站是否有友情链接、访问统计、会员登录、留言板、二维码扫描和RSS订阅等功能来赋值[12]。

1.2.2网站内容

网站内容根据不同的主体可分为:期刊信息和编辑部信息两个二级指标。主要评价期刊信息和编辑部信息的完整性,包括:期刊介绍渊包括基本信息、报道范围、数据库收录等冤、编委会、广告服务、英文版网站以及必要的外延信息渊如在不同数据库的影响因子、被引频次、web下载率等指标冤;编辑部的联系方式、通知公告和相关行业资讯,包括期刊动态、信息公告、编辑部工作安排以及行业会议、展览等资讯,要求的信息规范、可靠,更新及时。

1.2.3网站功能

网站功能是评价指标体系中最重要的部分,也是权重最大的部分,可以说是整个期刊网站的核心部分。其目的是突出期刊网站的实用性,更好地服务作者、服务读者、服务审稿专家,实现期刊从组稿、收稿、审稿、编辑加工到发排出版全过程的网络化。网站功 能的二级指标包括在线采编、服务作者、服务读者和特色服务4个二级指标。渊1冤在线采编。在线采编功能是指期刊网络采编系统的使用,通过作者投稿/查稿、专家审稿和编辑办公功能的开发,以实现作者、专家、编辑和主编等在线稿件处理。渊2冤服务作者。主要是为作者提供论文撰写、格式规范、论文投稿与发表等过程中的相关参考,包括政策法规、编辑规范、征稿简约/投稿指南、写作模板和下载中心等。渊3冤服务读者。包括当期目录、过刊浏览、文献检索、论文下载渊全文冤和期刊订阅等,即主要通过及时有效地将期刊内容网络化,以便于读者能更快更及时地获取论文信息。渊4冤特色服务。包括文献跟踪、引文提示、E-mailAlert服务和科学普及等。传统意义的文献跟踪服务是指读者可以在某期刊网站上登记并标明感兴趣的论题,当期刊本身或其它合作期刊发表相关文章时,该网站将通过电子邮件告知用户,让用户及时获得相关信息[11]。评价体系中的文献跟踪主要是指期刊已中与此篇论文相关的文章索引。引文提示是指期刊网站除了提供文献信息外,还在论文全文的参考文献后列出该文献的他引情况,通过点击他引,可快速链接到引用文献来源期刊的网站,阅读文献摘要或全文。E-mailAlert服务可为用户免费定制E-mail送达服务,可根据订阅用户的需求,每天或每周及时将内容目录发送给用户[13]。科学普及是指期刊网站的科普宣传功能,网站利用文字、视频、音频、动漫等多种表现形式普及科学常识,既可以向公众传播专业知识、普及科学技术、提高全民科学素养,又可以扩大读者范围,提高期刊网站的点击率和影响力。

1.2.4网站管理

网站管理主要分为信息内容管理和信息安全管理。信息内容管理包括留言及公告管理、信息更新量和信息时效性,要求有专人对网站进行日常维护和管理,信息更新及时有效,留言板等互动性信息能及时回复,与作者、读者的互动性好。信息安全管理包括响应速度、可用性和安全性,要求期刊网站不能存在明显的安全漏洞,对重要信息有相应的安全管理措施,并确保网站访问的安全性;网站响应时间短、访问速度快,兼容性好,能支持多种操作系统和不同版本的浏览器访问。

2评价结果与分析

2.1网站等级的划分及评定

根据2014年江苏省新闻出版广电局报刊核验工作统计,江苏省现有期刊442种,其中科技学术期刊228种,社科学术期刊115种,非学术期刊99种。228种科学技术期刊中拥有独立域名网站的期刊145种。根据表1中科技期刊网站建设评价指标渊总分为100分冤对145种科技期刊进行评分,平均得分为73.4分,然后按照评分结果划分为优、良、中、差4个等级,具体结果见表2。由表2可知,网站功能达到优秀等级的期刊仅7种,占所有期刊的比例不到5%,分别为中国药科大学学报、排灌机械工程学报、岩土工程学报、江苏大学学报渊自然科学版冤、实用心电学杂志、中国天然药物渊英文冤和电力系统自动化。而等级为差的期刊有17种,比例达到了11.8%,这17种期刊网站基本只包含了简单的期刊信息、编辑部信息,以及服务作者、服务读者和辅助功能的部分内容,大多没有在线采编渊或只有简单的在线投稿冤、特色服务、全文下载等功能,缺少会员登录、留言板、二维码扫描、RSS订阅等互动性较强的内容,信息更新量少,时效性差,无法满足作者、读者和审稿专家对期刊网站内容的需求。

2.2网站评价指标得分及分析

为更加系统全面地分析评价科技期刊网站的功能,以指导江苏省科技期刊网站建设并促进其发展,对网站评价指标体系中一级和二级指标的得分情况进一步深入分析,具体见表3。由表3可知,网站建设指标的得分率为69.3%,其中辅助功能的得分率较低,仅为47.1%,辅助功能三级指标中会员登录、留言板和其它渊二维码扫描区、RSS订阅等冤的得分率均较低,分别为21.4%、35.9%和21.7%。由此可以看出,网站建设时对于互动类栏目的开发不够,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在网站运行过程中,互动类栏目的维护比较耗费时间,需要编辑部安排专门的人员进行维护,考虑到当前期刊编辑部普遍人手不足的现状,互动类栏目的设计就显得略有不足。网站内容指标的得分率为68.7%,其中期刊信息的得分率较低,仅为60.4%,期刊信息三级指标中广告服务、英文版和外延信息渊影响因子、被引频次等冤的得分率较低,分别为28.6%、37.6%和13.1%。分析原因可能是:当前中国大多数科技期刊的读者群在国内,对于英文版重视程度不够,同时对期刊的经营不够,期刊的广告服务功能缺失,很大一部分期刊没有开通在线广告服务。网站功能指标的得分率为72.3%,其中特色服务的得分率较低,仅为15.1%,特色服务三级指标中文献跟踪、引文提示、E-mailAlert服务和科学普及的得分率均较低,分别为24.1%、4.8%、23.4%和8.3%。此外,三级指标中行业资讯和政策法规的得分率也仅为34.1%和17.6%。

3问题与建议

3.1问题分析

通过期刊网站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对江苏省145种科技期刊网站进行了分析与评价,可以看出,江苏省科技期刊网站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形成了一批网站建设、内容、功能和管理比较完善的期刊网站,但也存在诸多的问题与不足:渊1冤从网站建设上看,期刊与作者、读者和审稿专家互动性的辅助功能较少,比如会员登录、留言板、微博、微信、APP和RSS订阅等,期刊无法吸引读者的注意,网站的点击量很低,受关注度不够;渊2冤从网站内容上看,大多数网站内容单调,信息资源贫乏,信息量少,且都以文字内容为主,缺少图片、音频、视频及其它多媒体表现形式,与一般的门户网站相比,网站界面简单、表现形式单一、栏目单调,无法体现期刊特色;渊3冤从网站功能上看,网站具有在线采编功能的比例超过了90%,绝大多数的期刊实现了作者在线投稿、专家远程审稿和编辑在线办公的网上办公模式。但网站的拓展功能明显不足,特色服务内容依然不够,比如网站具有文献跟踪、引文提示、E-mailAlert服务和科学普及功能的比例均不足25%,网站关于编辑出版政策法规的内容也仅为17.6%,还有网站的部分功能形同虚设,根本无法打开或打开后是空白。

3.2发展建议

针对以上问题,建议在今后的网站建设与维护过程中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内容。渊1冤加强网站互动功能建设,提高网站关注度。加强对留言板、微信、微博、QQ等功能的开发与维护,通过多种平台进行沟通与交流,及时解决作者、读者和专家在实际工作中的困难与问题。期刊网站可以实行会员制,以会员登录的形式实现网站资源共享,同时会员可以对期刊发表的论文进行点评,评选热点论文;编辑部根据会员的点评结果,定期更新,将优秀的论文推荐给读者。渊2冤采用多种表现形式,丰富网站内容。网站内容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除了文字介绍,可以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来展示。比如,可以通过图片窗口来展示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成果,远比简单的文字说明更加形象生动.主编作为期刊的主要负责人,其在行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期刊的影响力,网站除了期刊的文字介绍外,可以通过主编对期刊介绍的视频来进一步宣传期刊;关于编辑部团队的介绍,除了编辑人员的基本信息外,还可以通过图片展示工作环境、团队建设与交流活动、演讲、参加业内活动等情况;还可以通过动漫、音频和视频来普及科学知识,介绍行业发展现状等。渊3冤拓展网站功能,更好地服务作者与读者。期刊网站的设计应该将服务作者和服务读者的思路贯穿始终,除了满足他们当前对信息和内容的需求外,还要考虑其深层次的需求。因此,网站应拓展服务功能,加强文献跟踪、引文提示和E-mail推送等特色服务,同时可以增加文献数据分析、专家连线等服务,方便作者对文献信息的统计分析。

4结语

科技期刊的数字化和网络化,既是期刊发展的机遇,也是对传统期刊的一种挑战。期刊独立域名网站作为期刊网络化的一种形式,在网站建设过程中,应充分考虑网站内容、网站功能和网站管理等多方面的因素,力求通过多种形式丰富网站内容,同时从作者、读者和专家的角度拓展网站功能。在此基础上,根据期刊自身的类型,建设具有期刊自身特色的网站,以增加期刊网站的吸引力与关注度,从而扩大期刊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参考文献:

[1]杨郁霞.从24种农业科技期刊网站调查结果谈科技期刊网站的简约性[J].编辑学报,2012,24(4):371-373.

[2]刘飚,邢飞,徐威.国外科技期刊网站的调查与思考[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9,20(3):479-483.

[3]黄仲一,郭雨梅,毛善锋.高校科技期刊网站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编辑学报,2011,23(5):457-459.

[4]王媛,杨聚祥,刘永昌,等.我国科技期刊自建网站现状与分析[J].科技与出版,2010,(7):32-34.

[5]龙秀芬,吴惠勤,颜志森.我国化学类核心期刊网站建设现状及分析[J].韶关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3(8):88-93.

[6]程维红,任胜利,路文如,等.2007耀2011年中国科协科技期刊网站建设进展[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2,23(4):519-525.

[7]程维红,任胜利,王应宽,等.中国科协所属科技期刊的网络化建设进展[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0,21(4):425-430.

[8]周青.综合性生物核心期刊网站建设情况分析与思考[J].编辑学报,2010,22(4):355-357.

[9]陈强,黄萍,罗彦卿,等.江苏省自然科学类期刊网络化现状调查与分析[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2,24(10):156-159.

[10]于孟晨,张立新,潘秋岑.科技期刊网站的内容设置与定位思考[J].理论导刊,2014,(12):95-97.

[11]龙秀芬,吴惠勤,丁岩,等.美国化学会期刊网站建设分析[J].编辑学报,2011,23(S1):25-28.

[12]刘一鸣.61种社科学报自建网站调研与统计分析[J].科技与出版,2014,(2):84-87.

评价指标体系论文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大学生信用作为个人信用的组成部分,影响着我国社会信用休系的建设。本文通过构建大学生信用管理体系及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力图改善大学生信用问题,建设和谐校园。

作为我国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基础设施全国统一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已经顺利建成并逐步发挥作用。2008年12月央行、教育部联合宣布:大学生信用记录已全部纳入该个人诚信系统如实记录大学生开立银行账户、信用卡、借用和偿还国家助学贷款这个系统对失信大学生发挥惩戒作用。然而在全国各大高校里大学生仍然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信用问题主要表现在日常言行缺乏诚信,背信违约;考试作弊,屡禁不止求职履历弄虚作假就业签约无故悔约抄袭成风瞒天过海信用卡欠款逾期现象并未改善。大学生信用作为个人信用的一部分是社会信用体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因此.学校有责任帮助有关部门提供大学生信用采集的信息,扩大信息共享积极发挥个人信用在社会诚信建设中的作用。

一、构建大学生信用管理体系

造成大学生信用危机的原因有社会不良环境的影响家庭教育因素,大学生自身因素、内在因素的影响,还有高校诚信管理制度不健全因此建立大学生信用管理体系成为各高校的当务之急。

参照质量管理体系的构成表1给出了一个信用管理体系的轮廓这个管理体系是由五个信用保证体系组成的:

1组织架构的保证体系

包括最高层领导在这个组织架构中的作用全体学生参与的方式和参与的程度;专门信用管理人员的配备及相应的职责。

2.规章制度的保证体系

包括操作流程的规范制度和信息管理的规范制度。

3信用标准的保证体系

包括必须有量化的信用指标和必须有明确的信用要求。

4资源配置的保证体系

包括设备要素和人才要素确保信用管理体系的有效运作。

5持续改进活动的保证

持续改进活动可采取培训、检查、评比、问题分析、征集建议等形式。

在上述的信用管理体系中建立信用档案和建立可量化的信用评价指标成为各高校既重要又紧迫的任务。

二、大学生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1.大学生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原则

(1)全面性。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应该全面地反映所有影响大学生信用状况的各项要素。

(2)科学性。各项指标必须有机配合形成体系相互之间既不重复,又无矛盾同时,指标的计算和评价方法必须科学要有一定的依据。

(3)公正性。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要符合客观事实,能正确反映大学生信用的真实面貌,信用监管人员必须态度公正,评价客观,以事实为依据。

(4)层次性。指标选择应尽可能的从不同层次、不同方位涵盖大学生信用的评估要素以全面真实地反映学生的信用能力。所选指标应有充分的信息综合能力。

(5)可操作性。所设指标要比较容易取得资料来源力求使指标设置在科学完整的基础上,简便易行。

2.大学生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为了充分反映大学生信用状况,所构建的信用指标体系分别从学生个人基本情况,学校信誉体系和社会信誉体系三个角度来说明大学生个人的信用情况相应的建立了大学生个人信用评价模型的二级指标体系;第一层为基准层第二层为具体指标层,该信用评价指标体系见表2。

评价指标体系论文范文第6篇

笔者主要根据国内期刊数据主要来源CNKI近10年(2003~2013)的检索情况,进行相关综述。在中国期刊网中输入“大学生"和“社会实践”,以此为篇名、匹配精确进行查询,得到标题含有“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学术论文共计1308篇。输入“大学生社会实践”和“评价”,以此为篇名、匹配精确进行查询,得到标题含有“大学生社会实践评价”的学术论文共计12篇,核心期刊共1篇。由此可见,在众多研究“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论文中,能够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评价体系进行研究的文章并不多见。在收集到的文献资料中,很多学者都认识到了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性。他们认为缺乏客观、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没有对社会实践过程和结果提出明确的要求标准,社会实践评价的操作性极差,很难对社会实践的真正效果做出定性或定量的客观、公正的评价。

在探讨大学生社会实践考核评价方式和评价指标的文献资料中,归纳整理之后有以下两类。第一类是理论派。赵振华认为可采用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相结合的方式,最终形成学分,记入学生学分档案。他认为应建立科学的评估机制,具体方式为:1)成立二级评估委员会或小组,实行定性定量考评,坚持学生自测与集体(小组)评估相结合;2)如实记录社会实践活动各项资料、学生具体表现以及实践单位评价;3)学院(系)要建立社会实践活动信息接收、反馈及处理机制;4)学校要出台有关社会实践活动的条例与管理办法,各学院(系)、班级制定实施细则。宋一、祁金利认为在考察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效果时,应坚持“显性与隐性指标相结合”的原则。“显性指标”就是考察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参加了哪些具体环节的活动,承担了哪些具体任务,解决了哪些具体问题等;所谓“隐性指标",是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而形成调查报告的质量、水平以及工作态度,思想收获等。他们的研究都对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提供了一定的思路、方法以及应该考核的内容,但是在如何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方面却没有更深入的探讨,这也促使本研究朝着建立切实可行的评价指标体系而努力。第二类是实践派。陈立力提出了4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24个三级指标。4个一级指标分别是实践主题、实践计划、实践态度和能力和实践成果。他对每个一级指标都进行了较为仔细的解读。黄平根据教育评价的原则和策略,提出了大学生社会实践评价指标体系包括10个评价要素和27项评价指标。10个评价要素分别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指导思想、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领导、投入情况、指导老师队伍建设、大学生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计划、大学生社会实践具体实施情况、“三下乡”和“四进社区”工作、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动力能力及综合素质、社会评价与就业、学校大学生社会实践特色。他们的研究在如何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方面做出了可借鉴的样本,但部分指标的评价缺乏可操作性。

2大学生社会实践评价体系的设计

社会实践活动评价体系,要着眼于激发学生对各种形式社会实践活动的兴趣,引导学生按自己所学专业和未来发展选择实践主题,推进社会实践活动扎扎实实开展,防止功利化和走过场。根据教育评价理论,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与笔者长期组织与参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经验,进行研究与探索,提出大学生社会实践评价体系。

2.1评价的主体传统的社会实践评价主体较为单一,往往是学校或指导教师,由参与社会实践的大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的相关材料,由学校团委等主部门通过对社会实践材料的评比进行评价。传统的评价忽略了参与实践的主体和对象的评价。评价的主体应该包括参与者即学生的自我评价、组织者即学校或指导教师的评价、实践对象即实践单位、社会评价和聘请的专家评价。

2.2评价的内容评价的内容应从社会实践筹备之初开始直至实践活动总结结束的全过程。按照时间顺序评价内容可分为:前期准备、实践过程与实践总结三个阶段的内容。在设计评价内容时要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评价内容具体见评价指标。

评价指标体系论文范文第7篇

本文借鉴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现有研究成果,依据对目前文献中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出现频次的统计,构建了包括6个一级指标和15个二级指标的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关键词:

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综述

在以往的文献中,学者们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指标、各个指标的内涵和由此构成的指标体系进行了不同角度的研究,提出了不同的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以宏观经济发展的特点和毕业生主体对就业质量的主观感受为导向,依据主客观和宏微观指标相结合的原则,来构建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柯羽(2007)从宏观层面提出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包含就业率、毕业生供需比、薪金水平、就业结构、社会认可度等5个一级指标和9个二级指标,利用德尔菲专家法、主成份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等方法为以上指标设定了权重值。杨清河、李佳(2007)从相对系统角度提出评价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三个一级指标,即工作条件(64%)、劳动关系(17%)、劳动保障(19%),这些一级指标包含13个二级指标。张抗私等(2015)从就业机会评价、就业激励评价、就业环境评价、就业满意度和劳动保障四个方面构建了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全口径指标评价体系,并指出毕业生更看重对企业的满意度、对同事的满意度、个人发展机会和薪酬等。针对影响就业质量的主要因素、主要方面的内容,以毕业生落实就业单位一年后的实际感受作为出发点,对毕业生的就业质量进行评价。杨昱梅、李继娜(2015)等从毕业生个人角度对就业质量进行分析,将就业条件、劳动关系和个人发展作为评价指标的一级指标,并相应地赋予64.8%、12.2%、23%的权重比例,同时提出了包括工作报酬等9个二级指标。秦建国(2007)认为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应由大学生就业前的主客观前提指标(大学生就业能力,就业制度,就业服务)、大学生就业岗位质量指标(工作条件,工作报酬,工作环境)、大学生就业满意度指标(专业的对口性,工作的稳定性,劳动关系的和谐性,职业发展前景,福利和社会保障)和大学生就业宏观表现指标(宏观经济发展,创业大学生的比例、考研率、出国率)等四个方面的内容组成。以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涉及到的利益相关者来对毕业生就业质量进行研究。张瑶祥(2013)从政府(20%)、毕业生(40%)和用人单位(40%)三个方面的满意度入手,设计了利益相关者涉及到的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学生满意度中包括工作报酬36%,工作环境32%,职业发展32%;政府满意度包括就业率48%,专业对口率27%,就业结构25%)。冯永龙、周春(2009)在分析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和基本要求的基础上,以就业率、签约率、基层就业率、重点用人单位就业率、毕业生就业工作满意度、改派率和毕业生成才率等内容构建了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基本指标体系。综上所述,目前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问题,但现有的研究仍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在已有的研究中,有的指标体系为了操作简单而舍弃了一些主观性指标或难以量化的定性指标。其次,有的指标体系设计只停留在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的设想层面,缺少对评价指标体系的实际操作和评价方法。再次,目前已有的研究中,就业质量评价指标缺乏对毕业生的静态统计与动态情况相结合的考虑。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的频次统计

为了构建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可以通过对以往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整理和综合,然后在此基础上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在文献中出现的频次进行统计。本文总计查找了有关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方面的期刊论文和学位论文42篇,其中包含的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共计40个。在这40个指标中,出现频次最高的前20个的频次统计如图所示。

三、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本文在对以往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参照对文献中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出现的频次统计结果,主要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提出了包括6个维度(一级指标)和15个二级指标的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1.第一维度:就业岗位就业岗位主要是指高校毕业生落实工作单位时获得的工作报酬、工作环境、工作条件等与工作有关的客观情况。

(1)工作报酬。工作报酬是衡量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关键性指标,毕业生所获得的包括工资和福利的工作报酬,反映他们的竞争能力、自身素质和对组织和社会贡献的能力。毕业生的工作报酬由三个月平均报酬和当前工作报酬来度量。

(2)工作环境。工作环境是指工作场所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工伤的发生率和与工作相关压力水平两个指标是工作环境的观测点。

(3)工作条件。主要以工作地点和工作时间来衡量。

2.第二维度:就业发展毕业生在工作中获得知识技能的学习机会,拥有良好的发展机会是就业质量评价重要内容。就业发展是以毕业生就业后职业匹配度和职业发展前景两个维度来衡量。

(1)职业匹配度。职业匹配度是指高校毕业生就业时的人职匹配程度和专业对口情况。

(2)职业发展前景。由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人力资本投资和未来发展的晋升渠道来衡量。

3.第三维度:就业满意度就业满意度包括毕业生个体满意度和用人单位满意度两个方面。

(1)毕业生个人满意度。毕业生对目前从事工作的整体满意程度。

(2)用人单位满意度。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在工作中表现出的各方面的总体满意程度。

4.第四维度:劳动保障劳动保障是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企业制度为毕业生提供的劳动保障和措施,由劳动关系,工作的稳定和社会保障等三个方面的内容来体现。

(1)劳动关系和谐。劳动关系和谐关系到生产效率、社会的稳定和生活质量。

(2)工作稳定。工作稳定是毕业生融入社会的基本途径,对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起着重要的作用。

(3)社会保障。完善的社会保障是毕业生基本生活的保障,对社会安全感的实现方面起着关键的作用。

5.第五维度:就业机会就业机会反映的是高校毕业生获得工作的可能性。以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和供需比例两个观察点来衡量。

(1)就业率。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是就业质量的基础,是就业阶段性定量指标,分为初次就业率和整体就业率。

(2)毕业生供需比率。毕业生供需比率是指需就业的高校毕业生人数与劳动力市场需要的高校毕业生数量之比。

6.第六维度:就业结构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受就业结构的影响。就业结构包括就业单位性质、就业地域、创业和深造三个方面的内容。

(1)就业单位的性质。毕业生落实工作的单位性质大体上分为国内外和地方著名企业,机关事业单位,普通私人企业。

(2)就业地域。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对就业环境有决定性作用。

(3)创业和深造。高校毕业生创业是当前我国就业政策极力倡导的,以创业率与深造率来表示高校毕业生创业与深造情况。

参考文献:

[1]杨清河,李佳.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实证分析[J].管理探索,2007(12):26-28

[2]柯羽.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中国高教育研,2007(7):82-84

[3]秦建国.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探析[J].中国青年研究,2007(3):71-74

[4]刘素华.建立我国就业质量量化评价体系的步骤与方法[J].人口与经济,2005(6):34-38

评价指标体系论文范文第8篇

目的建立一套能较好反映国家卫生城市创建前后城市变化的评价指标体系。方法采用德尔菲法,根据各项指标重要性的得分均值筛选指标,并采用平均值法确定权重。结果第一轮咨询的专家积极系数为90.00%,专家权威程度为0.78;第二轮专家咨询的协调系数为0.51(P≤0.01),提示专家评估意见协调性较好。经过两轮咨询从102个指标中筛选出85个指标,指标重要性均在6分以上,最终确定一级指标5个、二级指标22个和三级指标85个的评价指标体系。其中权重指数较高的三级指标有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爱卫办年办公经费、创卫专项经费、群众对城市卫生状况满意度、全年空气AQI(或原API)指数≤100的天数和大气PM2.5日平均值。结论本研究建立的国家卫生城市创建评价指标体系可用于评估各城市卫生创建前后在人群健康、市容市貌、环境卫生、经济发展和城市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等各方面变化。

关键词:

国家卫生城市;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德尔菲法

我国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活动自1989年开始蓬勃开展,并成为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和载体。截至2013年底,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爱卫会)已累计命名国家卫生城市185个。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活动在改善市容市貌、改善生产生活环境和促进人群健康等方面成效明显。其中《国家卫生城市标准》包括组织管理、健康教育和市容环境卫生等10个方面[1-2],具有指标科学合理、涵盖内容全面和重点突出等特点,为各级政府开展国家卫生城市创建工作起到科学指导作用。随着国家卫生城市创建工作不断深入,在城市人群健康、市容市貌、环境卫生、经济发展和建设投入等方面成效逐渐成为热门研究[3-5]。《国家卫生城市标准》明确提出的可量化指标较少,因此本研究采用德尔菲法建立一套科学的国家卫生城市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定量评估城市在卫生创建前后的变化。

1方法与步骤

1.1建立指标池参考国家卫生城市和健康城市相关文献或工作方案[6-9],回顾与总结爱国卫生工作和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活动的背景、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本研究在经典德尔菲法基础上进行改良[10];依据《国家卫生城市标准》制定评价指标体系雏形,召开专家讨论会讨论,在全面考虑指标科学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的基础上,最终在从组织管理、对经济社会的促进、健康、环境保护和文明卫生素质5个方面拟定供第一轮专家咨询的备选指标体系,包含二级指标22个,三级指标102个。

1.2遴选专家遵循代表性和权威性原则,从卫生行政部门、高等院校、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爱国卫生和公共卫生领域,选取从事该领域工作5年以上、实践经验丰富、中级及以上职称且愿意参与本课题研究的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

1.3函询专家采用电子邮件或纸质信函方式向专家发送第一轮咨询问卷,并提供相关背景资料和问卷说明。第一轮咨询表返回后,汇总结果,根据专家打分情况以及提出的意见与建议,对指标体系进行修改,形成第二轮咨询的指标,再次征询专家意见。最后,根据第二轮专家的意见调整指标,确定国家卫生城市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1.4统计分析使用Excel建立数据库,使用SPSS软件统计分析。计算各项指标的重要性和可操作性均值、变异系数和满分频率。根据指标重要性得分,采用平均值法确定权重系数。

2结果

2.1专家情况本研究共遴选30名专家,均在公共卫生相关领域工作5年以上,年龄以40~59岁为主,占77.78%;工作年限以10~29年为主,仅2人低于10年;副高及以上职称占96.30%;本科及以上学位占96.30%。第一轮寄出咨询表30份,专家回复27份,积极系数为90.00%。

2.2指标体系的确定为保证指标体系的代表性,删除调查表中重要性低于6分的指标。个别有前瞻性和代表性的指标,虽重要性不足6分但仍保留下来,如“每万人拥有床位数”“恩格尔系数”。最终形成一级指标5个、二级指标22个和三级指标85个的评价指标体系。第二轮咨询各指标评分的均值、变异系数和满分频率见表2。

2.3指标权重的确立结合专家意见与建议,根据重要性得分,对最终纳入的85个三级指标以平均值法确定入选指标权重。首先根据一级指标重要性得分总和,计算出一级指标的权重,然后根据一级指标权重计算出三级指标权重,权重指数较高的三级指标有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6.84)、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5.60)、爱卫办年办公经费(3.56)、创卫专项经费(3.51)、群众对城市卫生状况满意度(3.24)、全年空气AQI(或原API)指数≤100的天数(3.16)和大气PM2.5日平均值(3.05),见表2。

3讨论

德尔菲法通过匿名发表意见的方式,多轮次对问卷问题提出看法,经过反复征询、归纳和修改,最终汇总成专家基本一致的看法,作为预测结果[12]。目前关于国家卫生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代表性研究主要有周明浩等《德尔菲法在卫生城市建设综合评价指标筛选中的应用》[13]、史祖民等《卫生城市建设综合评价模型研究》[14]等,主要探讨国家卫生城市建设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2007年四川大学一篇硕士论文[15],采用德尔菲法建立一套适应新时期四川省卫生城市建设工作需要的卫生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用于评价四川省卫生城市建设成效。2011年山东大学一篇硕士论文[16],选取山东省15个国家卫生城市进行国家卫生城市的绩效评价,比较《国家卫生城市标准》基本指标在创卫前后的变化,但该研究建立的指标体系数量较少,且是面向本省的国家卫生城市评价研究,存在不足。

本研究目的是建立一套较为成熟、面向全国的国家卫生城市创建评价指标体系。根据两轮德尔菲法,最后建立的国家卫生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组织管理、对经济社会的促进、健康、环境保护和文明卫生素质5个方面85项指标。第一大类是组织管理,包括组织机构、人员和经费3个方面,是确保国家卫生城市创建工作的基础;第二大类是国家卫生城市创建工作对城市经济社会的促进效应,包括城市基建、环保投入、居民收入水平、医疗服务、公共设施和园林绿化等情况;第三大类是国家卫生城市创建的主要目标是对人群健康的促进作用,主要从传染病控制、慢性病控制、病媒生物防和健康教育4个方面反映城市疾病预防控制水平,通过孕产妇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和平均期望寿命来反映人群的健康水平;第四大类环境保护中,全年空气AQI(或原API)指数≤100的天数、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和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是《国家卫生城市标准》中规定的3个硬性指标,大气PM2.5日平均值是近年来反映大气污染水平的热门指标,通过以上4个指标来衡量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情况;第五大类城市卫生文明,主要收集城市基建新建或改建的基础数据,直观地衡量创建前后城市变化。本研究建立的国家卫生城市创建评价指标体系,涵盖了人群健康、市容市貌、环境卫生、经济发展和建设投入等方面,可以对国家卫生城市创建前后变化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评价,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但仍需在今后工作实践中不断验证并完善。

参考文献

[1]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办公室.国家卫生城市标准[Z].2010.

[2]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办公室.国家卫生城市考核鉴定和监督管理办法[Z].2010.

[3]岳大海,阮师漫,成刚,等.国家卫生城市创建对城市健康环境指标影响的评价研究[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15,16(2):136-140.

[4]齐宏亮.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对病媒生物防制效果影响研究[D].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13.

[5]王宇明.河南省卫生城镇创建效益评价[J].河南医学研究,2013,22(6):949-952.

[6]朱嫒嫒,曹承建,李金涛.卫生城市与健康城市关系探讨[J].浙江预防医学,2014,26(9):969-970.

[7]魏恩强.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的对策思考[J].中国城市经济,2011(21):22.

[8]谢立梅,邢召全,张霞,等.国家卫生城市创建与可持续发展的思考及建议[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1(1):76-77.

[9]练惠敏,胡正路.广州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2(1):74-76.

[10]黄利明,章荣华,陈树昶,等.应用德尔菲法制定食源性疾病影响因素调查表[J].浙江预防医学,2015,27(7):724-726.

[11]苏海军.我国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0.

[12]徐蔼婷.德尔菲法的应用及其难点[J].中国统计,2006,(9):57-59.

[13]周明浩,李延平,史祖民,等.德尔菲法在卫生城市建设综合评价指标筛选中的应用[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1,17(4):260-263.

[14]史祖民,李延平,陈晓东,等.卫生城市建设综合评价模型研究[J].江苏卫生保健,2000(4):194-196.

[15]苏俊.四川省卫生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成都:四川大学,2007.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