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蚕桑业生产格局的建议范文

蚕桑业生产格局的建议范文

时间:2022-09-16 09:55:49

蚕桑业生产格局的建议

《中国农业信息杂志》2014年第六期

1我国桑蚕业的优势条件

1.1比较优势我国适宜种桑养蚕的区域广阔,可利用的各种土地资源较多,在我国中西部地区发展蚕桑产业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通过发展蚕桑生产把农民留在土地上,不仅找到了农民增收的途径,还带动了一大批乡镇丝绸企业的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加快了农村经济的繁荣[5]。目前,山西、四川、陕西、甘肃、宁夏蚕农收入可超过2000元/667m2,广西可超过3500元,是种玉米、甘蔗收益的4倍以上。在广西农村就有“家有2hm2桑,收入万元奔小康”的说法。其次,劳动力资源丰富。种桑养蚕和加工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我国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成本低,可吸纳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和产业工人,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在生产成本、质量方面具有优势。

1.2文化因素丝绸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种桑养蚕、缫丝、织绸,在中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成为中华5000年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中国人对种桑养蚕有难以割舍的感情,已成为整个行业经久不衰的内在动力[6]。目前,我国茧丝绸业正处于由“丝绸大国”跨向“丝绸强国”的关键转型时期,丝绸文化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文化在国内外广泛传播,其影响力日趋扩大,尤其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等国际大型文化活动的成功举办,进一步促进了中国丝绸文化和丝绸自主品牌的宣传,“高档丝绸标志”产品市场认知度日益加深;在各项政策引导和支持下,丝绸博物馆和丝绸文化园建设步伐加快,云锦、缂丝、莨绸、刺绣等一批具有民间传统特色的丝绸加工工艺和技法,作为非物质文化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

2我国桑蚕业生产重心西移动因分析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相对于二、三产业及设施农业,种桑养蚕的比较效益不断下降,加之土地供应减少、环境污染加剧等问题,桑蚕业呈现加速萎缩的态势。从广西等新兴产区的发展来看,尽管蚕茧产量在逐年增加,但基础设施薄弱、科技水平低、生产装备落后、组织化程度低的制约,生产优势还难以转化为竞争优势。广西等新兴产区蚕业的异军突起,是市场经济合理配置资源的结果。

2.1农民收入结构差异是桑蚕业生产重心西移的经济基础改革开放以来,南方特别是东南沿海获得了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区位条件优势,在土地以外的投资领域逐步扩大,农户家庭收入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非农收入增长较快。从桑蚕养殖成本的变化来看,华东地区江苏和浙江等省劳动力成本和土地成本相对于其他地区明显较高,在桑蚕养殖上丧失了传统的优势。华南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劳动力和土地成本均具有一定的优势,依靠生产规模的优势获得经济效益。以浙江省为例,2011年农业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比重仅为9.8%,比1978年下降了83.2个百分点,有限的耕地资源往往用于利益更高的产业或者种植经济作物。而广大西部地区非农产业的发展落后于东部地区,农业收入仍占主要部分。特别是受特定的自然条件、市场因素等限制,种植粮食作物、其他经济作物往往不如种桑养蚕。四川地处内陆,土地和劳动力均较为低廉,通过低投入、低产出、低成本的生产方式尚保持着一定的竞争优势。主产区由华东转向华南,尤其是广西,可以获得更加低廉的劳动力成本,有利于在国际贸易中占据成本优势。

2.2产业政策支持是桑蚕业生产重心西移的重要支撑从我国蚕桑业区域格局演变看,桑蚕业生产成本变化及地区间差异、桑蚕养殖下游产业出口导向的贸易特点、引导蚕桑生产向优势区域集中的产业政策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稳定优化东部、逐步提升中部、适度发展西部、确保产需平衡”,是这几年我国蚕桑主产区的布局原则。全国种桑养蚕的区域结构正在调整,并呈现明显的“东桑西移”为特征的梯度转移态势,种桑养蚕从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尤其是快速向西部地区转移的特征。长江三角洲等东部地区不仅是我国传统蚕桑生产基地,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受农业比较效益的影响,东部地区蚕桑生产已经出现了停滞现象,蚕茧产量及其占全国的比例逐年下降;中、西部地区的蚕茧产量及其占全国的比例逐年上升很快。与此同时,随着蚕茧流通体制改革的深入,民营企业的进入,行业外资本的投入,给蚕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和生机,逐步建立起了以企业(公司)为龙头,农、工、贸一条龙的产业化发展新模式。种桑养蚕不断向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集群化、科学化方向发展,蚕农和企业的积极性都得到了充分发挥,产业基础不断夯实。

2.3耕地资源的优势是桑蚕业生产重心西移的物质保障从耕地资源分布看,西部地区土地资源丰富,人口自然增长率也远低于东部地区;东部地区特别是东南沿海由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加速了耕地面积减少,人地矛盾突出。据国土资源部数据,人均耕地面积最少省份除了京、津、沪3个直辖市,福建、浙江、广东3省人均耕地面积仅为0.036hm2、0.035hm2和0.027hm2;而西部地区的黑龙江、吉林人均耕地面积分别达到0.309hm2、0.201hm2。与东部地区相比,西部地区具有人均耕地数量较多的优势,比如,甘肃、陕西、云南、广西4省人均耕地面积依次为0.185hm2、0.15hm2、0.103hm2、0.086hm2,这一条件使桑蚕业生产重心西移具备了充分的物质保障。此外,近年来国家持续加大“东桑西移”的政策支持力度,西部地区的种桑养蚕的生产条件明显改善,有效灌溉面积持续增加,也为桑蚕业生产重心西移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3我国桑蚕业平稳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从提升我国蚕桑业国际竞争力的角度,国家要正视蚕桑产业转移的内在规律,适度引导“东桑西移”,又要加强对东部蚕区优质茧生产基地的保护与扶持;同时,基于蚕桑生产的自身特征和茧丝绸产业链的独特性,应该促进东、西部蚕桑生产区域间的分工与合作,从产业链整合角度来实现我国蚕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升我国茧丝绸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7]。基于此,提出以下促进新兴主产区桑蚕业平稳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3.1继续优化产业区域布局,促进东中西部协调发展[8]以市场为导向,在保持全国蚕茧总量供求基本平衡的前提下,根据发展现代农业的总体要求,突出蚕桑产业的特色,切实抓好蚕桑生产规划和基地建设工作,实行分类指导、突出重点,集中发展一批优势蚕区;以亮点或示范片引导农民进行高效农业生产,带动蚕桑产业基地建设向优势产区聚集。

3.2大力推进蚕桑产业化经营,促进蚕业综合开发利用用好用足扶持龙头企业和产业化发展的政策,加速培育龙头企业。不断完善推广“企业+基地+农户”等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9]。促进生产集约化,引导桑园向栽桑养蚕技术能手转移,通过增加技术和物质投入,推广省力化栽培和饲养技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量、品质和效益;鼓励以企业为龙头,公司加农户形成一个整体,实行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管理,推广产业化经营。

3.3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与推广,改善种桑养蚕条件稳定优质茧丝生产基地,转变发展理念和方式,加大科技投入。加快丰产性、抗逆性、抗病性、多用途桑树新品种的选育与推广。加速蚕业新技术、新机械的研发与推广,切实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加大蚕桑综合利用技术的研究与推广,为传统蚕业向现代蚕业转型提供科技支撑。

3.4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大力扶持高校、科研单位开展前瞻性、基础性、共性和关键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工作;利用资金扶持、财税政策以及其他相关产业政策,鼓励创建企业技术中心、设计创意中心、信息处理中心等技术创新机构;加快专业技术人才和实用技术人才的培养,营造人才发展和创新环境,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充分发挥技术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快科研成果转化。

作者:张晴高明杰周振亚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被举报文档标题:蚕桑业生产格局的建议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nongyezazhi/zgnyxxzz/654071.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