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财政政策探讨范文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财政政策探讨范文

时间:2022-10-19 03:58:46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财政政策探讨

摘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是新形势下提高农业综合效率和农产品竞争力的重大举措。现阶段,鉴于各地区农业发展具体情况不同,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的矛盾依然突出,农业供给侧存在问题、目标定位与重点任务等方面千差万别。因此,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立足农业基础性产业地位和薄弱性行业特点,充分发挥财政政策职能作用,助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突破和发展。本文针对天津发展现代都市型农业的现实需要和存在的突出问题,对财政支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关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农业改革;供给侧;财政支农

一、财政支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现状

指出:“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一环。要适应农业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的阶段性变化,创新体制机制,推进科技进步,优化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加快实现农业向提质增效、可持续发展转变。”2017年,中央1号文件聚焦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对全国进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行了系统部署。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今后一段时间农业发展改革的主线,也是市委市政府高度关注的重点问题。近年来,天津市委市政府按照关于天津要大力发展现代都市型农业的指示精神,高度重视现代都市型农业发展,不断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充分发挥财政政策调控功能和财政资金杠杆作用,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增强农业科技支撑作用,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等方面奠定了扎实的工作基础。

(一)积极支持农业生产设施建设,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2008年以来,按照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投入大量财政资金,先后实施设施农业建设和提升工程、农业标准化项目建设等一系列政策措施,高标准设施农业面积达到60万亩,建成20个现代农业园区和155个养殖园区。全市蔬菜播种面积151.7万亩,产量512.4万吨,其中:设施蔬菜播种面积占近70%。截至2017年底,全市菜、奶、水产品自给率达到100%,肉、蛋、果自给率均达到60%左右,在全国大中城市中处于领先水平。

(二)大力支持种植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优化自2015年起,围绕提高农业质量和效益,以及发展休闲采摘,推进三产融合的需要,实施减粮、增菜、增林果、增水产品的“一减三增”农业结构调整。截至2017年末,三年时间累计调减粮食作物种植面积107.48万亩,完成调减100万亩的目标任务。

(三)积极支持农业科技化发展,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能力逐步提升近年来,通过财政投入引导,大力发展种业和生物农业等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形成了杂交粳稻、黄瓜、花椰菜、生猪、肉羊、河蟹等优势品种,生物农业产值和生产规模在全国领先。同时,注重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积极支持开展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研发、引进和推广应用,每年推广50个农业新品种、50项农业新技术。截至2017年底,天津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4%以上,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以上。

(四)大力支持放心农产品基地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有效保障近年来,通过财政投入保障,先后实施了“放心菜”、“放心肉鸡”、“放心猪肉”和“放心水产品”等放心农产品系列工程,开展了武清、静海两个放心农产品示范区建设,完善了市、区、乡镇和企业四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网络。按照蔬菜5%、水产品2%、畜产品10%的比例进行抽检,天津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合格率达到99.8%,农产品质量安全继续保持全国领先,多次得到国家有关部委通报表扬。同时,市财政投入资金积极支持重大动物疫情防控,在周边省市相继发生小反刍兽疫和禽流感等疫情的情况下,确保天津连续多年未发生重大动物疫情。

(五)积极支持农业信息化建设,农业智能化水平逐年稳步提升在全国率先开展农业物联网区域试验工程,建成20个农业物联网核心试验基地。搭建国际领先的农业物联网应用平台,物联网技术在涉农区县和主要“菜篮子”产品实现全覆盖。同时,加强“网农对接”,网上销售业务的农业企业、合作社快速增加,2015年交易额突破1亿元。同时,积极支持推动农业大数据平台建设,通过建立标准规范、资源整合的“三农”大数据分析应用和科学决策平台,为科学制定农业农村发展政策提供数据支撑。近年来,财政政策在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取得一定成绩,但农业生产发展领域薄弱环节仍然普遍存在,主要表现为:一是大路货占比较多,优质特色精品少。普通玉米种植占粮食作物的60%以上,蔬菜品种以大路菜为主,高端、高质农产品供给能力不强,有影响力的农产品品牌较少,竞争优势不强。二是农业科技成果较多,但转化应用较少。农业生产和农产品交易等仍以传统方式为主,农业科技转化应用和现代农业信息服务能力与农民需求还不匹配。三是农民生产经营方式分散多,产业化体系有效带动少。龙头企业、合作社等新型主体规模不大、带动能力不强,导致农业生产的规模化程度偏低。以生猪存栏300头规模标准为例,2015年底全市生猪养殖场的规模化比例仅为44.2%。四是农业粗放经营多,集约生产少。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薄弱和农业资源紧缺与资源浪费现象并存,工业“三废”和城市生活等外源污染和化肥、农药、农膜等农业内源性污染比较严重,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压力较大,严重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财政支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重点

财政政策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重要的是坚持问题导向,聚焦主要问题,解决主要矛盾。注重发挥财政政策基础性、保障性和引导性作用,立足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局,结合天津农业资源优势,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支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一)支持农业结构调整支持重点由主要满足“量”的需求转向满足“质”的提升,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消除农产品无效供给,减少低端供给,增加有效供给,拓展高端供给,推动农业提质增效。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在全面完成天津“一减三增”结构调整任务的基础上,继续调减粮食等低效作物,加快调整产品结构、产业结构和布局结构,探索实施特色风味农产品恢复提升工程。粮食等大宗农产品突出“绿色优质”,蔬菜林果等农产品突出“特色优势”。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坚持质量兴农,以农业优质、安全、绿色为导向,进一步巩固提升“放心菜”、“放心肉鸡”工程建设成果,支持建设“放心猪肉”和“放心水产品”工程,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构建“从土地到餐桌”全过程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确保“舌尖上的安全”。支持推进农业品牌化建设。以优势特色农产品为依托,打造一批具有天津地域特色的知名农产品品牌,着重培育一批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增加高端优质品牌农产品供给,提高天津农产品竞争力。

(二)支持农业新产业新业态促进一产二产三产深度融合,在满足人们对优质农产品需求的同时,满足对农业观光休闲等体验性服务性需求以及对绿水青山的生态化绿色化等多元化、个性化消费需求,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实现农业“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升值”。重点是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以及“互联网+”现代农业。筛选一批以特色产业、文化内涵、旅游休闲相结合,融合生产、生活、生态于一体的农业特色镇和特色村点。坚持规划引领,优化产业布局,加大政策扶持,强化设施建设,打造一批休闲农业示范村(点)和休闲农业示范园。积极推广“互联网+农业”等新型营销模式,建立和完善市场信息平台,全方位拓宽农海产品流通渠道。积极推广“公司+农户+基地”的经营模式,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坚持农业生产与休闲旅游相结合,积极开发参与型、体验型、娱乐型农业旅游产品。

(三)支持农业绿色发展推行绿色生产方式,修复治理生态环境,为子孙后代留下生存和发展空间。按照推进农业清洁生产、大规模实施农业节水工程、集中治理农业环境突出问题等目标要求,深入开展农村污染治理工作,继续实施化肥、农药施用量零增长行动,进一步提高秸秆资源化综合利用水平,治理规模畜禽养殖污染问题,切实改善农业生产环境。

(四)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引导优化农业科技资源集聚,加强农业科技研发,强化农业科技推广,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激励机制。推进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实施蔬菜、生猪、奶牛、水产养殖4个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启动水稻、林业等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建设。以农业科技合作示范园区建设为依托,引进、展示、示范一批国外高端设施农业技术。全面提升天津农业发展科技化水平。加快现代种业发展,推进蔬菜、生猪、海淡水鱼、奶牛等种业基地建设,突破制约农业发展的技术瓶颈。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在设施农业、现代畜牧业、现代渔业、农业机械化、农产品加工、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等领域,实施重大农业科技推广专项,以农业科技促生产、降污染、美环境。大力开展农民培训。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提升农民职业技能,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新农民,培养一批农业专业人才。

(五)支持农村体制机制创新改革是发展的根本动力,就天津农业农村而言,当前改革重点主要是推进“四个全覆盖”,即农村产权确权全覆盖,农业种养殖规模化、规范化全覆盖,在地农民纳入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全覆盖和规模经营主体网络销售农产品全覆盖。为加快推进“四个全覆盖”,重点是抓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农民宅基地确权试点,激活农村各种资源要素,推进农村资源农民资产市场化资本化。加快规模经营主体的培育,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抓好市场机制的完善,推进农业品牌化,加快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加快推进金融创新,推进农业设施、水域滩涂等抵押贷款,开展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推进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引导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同时,加快培育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养一大批职业农民,提升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的引领水平,推进农业种养殖规模化、规范化全覆盖和在地农民纳入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全覆盖。加快推进农村金融创新。发展农村普惠金融,推进金融机构将网点向农村延伸,促进城乡金融服务均等化。进一步创新农业融资产品,扩大农业融资规模和抵押贷款受益面。完善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建设,提高担保服务效率。

三、财政支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措施

(一)整合财政资金,聚焦农业供给侧薄弱环节当前,在财政收支矛盾压力增大和优先保障农业农村财政投入的前提下,确保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实质性成效,最重要的是调整优化财政支农资金结构,整合用途相近支农资金,聚焦农业产业结构、农业科技创新、农业规模化经营、农业信息化建设等薄弱环节,集中有限的财政资源,打通因市场调节失灵或失效且对提升农业生产质量和效率产生重大阻碍的关键环节,精准施策,精准发力。这就要求,财政支农政策要更加注重体现基础性、保障性和引导性作用,财政支农政策要与农业生产发展领域“两去一降一补”相衔接,即支持去除低质农产品,提高优质高效农产品供给;支持去除玉米等普通粮食作物库存,提高绿色优质粮食作物保障能力,实施“藏粮于地”和“藏粮于技”战略,保障粮食安全;支持降低涉农经营主体,特别是适度规模经营主体融资成本,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提升农业生产规模化、社会化发展能力,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支持补齐农药残膜、污水处理、垃圾处置、村容村貌等农村人居环境短板,实现农民安居乐业。

(二)创新投入机制,解决农业供给侧突出问题在坚持支持农业农村发展公共产品定位的前提下,应进一步破除体制机制障碍,通过改革财政投入机制、发挥投资撬动作用、创新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机制、建立健全农民参与共享机制、加大金融支持力度、鼓励龙头企业带动等措施,形成多元长效的支持农业农村发展资金投入机制,调动各类主体积极性,培育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生动力。如农村供水和污水垃圾处理领域具有一定的收益权,则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形式,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投入,让社会资本可以获取参与农村供水、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置建设和运营带来的收益;再如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则通过财政补助鼓励龙头企业联农带农,既提高普通农户收入水平,又以龙头企业标准化生产流程规范普通农户经营管理,提高农产品供给质量,同时为农民参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共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收益奠定实践基础,形成良性可持续发展机制。因此,实现多元长效资金投入机制,关键在于通过政策有效引导,调动各方参与到农业投入的产业链和价值链中,让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自觉地将生产经营行为向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转变。

(三)实施绩效管理,强化农业供给侧改革考核建立健全财政支农政策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目标可考核、可评价的绩效管理体制机制,是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保障。首先,农业部门应该建立健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总目标、时间表、路线图,分清轻重缓急和层次顺序,形成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任务清单、问题清单和责任清单,并将其纳入政府绩效考核目标任务,形成任务约束机制。其次,财政部门在预算编制环节明确绩效管理责任主体,会同农业部门研究制定绩效评价量化指标,形成科学全面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将政策目标实现情况、任务清单完成情况、资金使用管理情况等纳入指标体系。采取定量和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开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任务绩效评价工作,建立绩效评价结果与资金分配挂钩机制,形成资金约束机制。通过构建上述两项考核机制,推动形成任务约束机制和资金约束机制相互作用又相互制衡的良性循环局面,才能实现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早见效,见成效。

作者:李峰;闫自仁

被举报文档标题: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财政政策探讨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