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鱼类群落结构与渔业资源利用范文

鱼类群落结构与渔业资源利用范文

时间:2022-02-18 11:20:10

鱼类群落结构与渔业资源利用

1材料与方法

2012年5月~10月在兴凯湖设立的四个鱼类监测站进行鱼类监测。四个监测站分别位于龙王庙、八里洼、新开流和挡壁镇(图1),每个监测站每月监测2d。工作渔船每天出港捕鱼一般分为两个时段:0时至10时和4时至14时。工作渔船功率为35HP,渔船尺寸为13.5×1.7×0.85m,网具为定置三层挂网(网长150~200m,网高3.5~4.5m,网目1.2~10.2cm)和拖网(网长16m,网高1.4m,网宽6m,网目1.3~2.0cm)。现场对入湖船只随机取样,进行渔获物统计、鉴定渔获物的种类,测定其种类组成及捕获量,并测量鱼的体长、体高、体重,取鳞片3~5枚放入鳞片袋中保存,带回实验室用4%KOH溶液浸泡洗净,置于40倍显微镜下观察,鉴定其年龄组成。鱼类种类鉴别参照《中国淡水鱼类检索》、《中国动物志—硬骨鱼纲》、《鱼类分类学》,对当场不能鉴别的种类,及时拍照、用福尔马林固定带回实验室进行检索和鉴定。调查方法遵照《内陆水域自然资源调查手册》进行。在实地调查期间,走访当地渔民和渔业生产管理部门,了解历年渔业资源状况,收集渔业相关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鱼类种类组成及其变化从1951年至今,兴凯湖累计记录鱼类共63种,隶属于6目15科44属。其中,鲤科(Cyprinidae)鱼类最多,有39种,占鱼类总种类数的61.9%;其次为鳅科(Cobitidae)和鲿科(Bagridae),均为4种,占6.3%;鲑科(Salmonidae)3种,占4.8%;鲟科(Acipenseri-dae)和鲶科(Sliluridae)均为2种,占3.2%;其它各科均为1种。在1951年哈尔滨水产试验场研究报告中,兴凯湖生物调查共记录鱼类29种;在80年代期间,《黑龙江省渔业资源》和《黑龙江鱼类》中记录兴凯湖鱼类33种;在1995年发表的《黑龙江省鱼类志》中,记录兴凯湖鱼类28种;从2001年至2010年期间,兴凯湖鱼类调查共计录鱼类60种。在本次调查期间,记录鱼类50种,北方花鳅(Co-bitisgranoie)在之前未被记录(表1),为新纪录种。

2.2鱼类生态类型根据鱼类生活史,兴凯湖鱼类可分为以下五种生态类群:1)山溪型鱼类,如中华多刺鱼和马口鱼。2)江河洄游型鱼类,如乌鳢、江鳕、乌苏里白鲑等。3)江湖洄游型鱼类,如草鱼、鲢、鳙等。4)江海洄游型鱼类,如日本七鳃鳗和大麻哈鱼。5)湖泊定居型鱼类,如红鳍原鮊、翘嘴鮊、兴凯鮊等兴凯湖特有经济鱼类。

2.3渔获物组成此次调查发现,兴凯湖中的经济鱼类主要有翘嘴鮊、红鳍原鮊、兴凯鮊、蒙古鮊、鲤、鲫、鲢、鳙、大银鱼、黑斑狗鱼、黄颡鱼、、兴凯油、花、唇、草鱼、鲶等。据历史资料记载,20世纪80年代以前翘嘴鮊占总渔获物的80%以上,但到了90年代,这一名贵鱼种数量急剧减少,直至今日仅占渔获物总数的5%左右。2012年统计:4个鱼类监测站点中渔获物共1081kg,其中大银鱼占44.7%;和兴凯油占15.6%;蒙古鮊、兴凯鮊、红鳍原鮊占11.3%;翘嘴鮊占4.8%;鲤占6.2%;鲫占5.9%;花、唇占6.7%;其他占4.8%。图2示出兴凯湖渔获物组成比例,表明大银鱼已经取代翘嘴鮊成为兴凯湖的主要经济鱼类。调查中发现,到2012年湖中5龄以上的翘嘴鮊以难见踪影(表2),大型经济鱼类已经不能构成渔获量,小型经济鱼类成了兴凯湖渔获物的主要组成部分,可见兴凯湖的鱼类小型化现象极为严重。

2.4渔产量据统计,2012年参与兴凯湖捕捞作业的渔船共209只,捕捞人员420人左右。捕捞工具为拖网和定置三层挂网。根据实地调研和渔业相关部门提供的数据,2012年度渔产量约为285t。据资料记载,从1951年建立兴凯湖养殖场,形成规模的捕捞队伍开始,鱼类捕捞量持续稳定增加,直至90年代末鱼类捕捞量开始逐步下降(图2)。在此期间,出现了4个高产年,分别为:1959年的1023t、1975年的1046t、1984年的1491t、1996年的1131t。最低捕捞量为78t,出现在1956年。

3讨论

3.1鱼类群落结构的变化分析

历史资料和本次调查研究发现,兴凯湖鱼类的群落结构变化主要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外来鱼类物种在湖中占据一定空间;二是鱼类群落个体趋向小型化、低龄化;三是大银鱼取代翘嘴鮊成为优势种。兴凯湖经过多年的捕捞开发和利用后,土著鱼类种类基本没有减少而外来种类则有所增加。作为中俄界湖,湖中的鱼类组成受中俄两方面活动的双重影响。其中,由于大型土著鱼类施氏鲟和达氏鳇极易受人类活动影响,在湖中已经绝迹多年。而外来鱼种则在湖中建立了种群,如大银鱼、梭鲈、黑龙江泥鳅等。其中外来小型鱼类主要是随小兴凯湖泄洪闸流入兴凯湖,而外来大型肉食性鱼类主要由俄罗斯放流引进,如梭鲈。鱼类群落趋向小型化、低龄化主要是由于我国常年过度捕捞,大型经济鱼类种群衰退,难以发育成大型性成熟个体,产卵数量大幅减少,自然繁殖能力受到人类活动的严重威胁。如翘嘴鮊的产量从20世纪80年代占渔业总产量的80%以上,直至今日只有总产量的5%左右。如表2所示,4龄以上翘嘴鮊个体在其捕捞群体中的数量由1982年占总体的78.89%,逐渐变为1998年的41.99%,而到2007年仅为28.68%,再到2012年仅12.56%,其未性成熟个体数量急剧上升。而小型经济鱼类则在大型经济鱼类种群衰退的期间,依靠自身性成熟时间短、繁殖成活率高等先天优势,迅速占领湖内资源,在种间竞争中处于强势地位。大银鱼在兴凯湖中的爆发式增长,成为湖内优势种的原因以及对兴凯湖鱼类种群的影响曾有多种论断和假设,最为推崇的是由于兴凯湖湖面广阔,风浪大,底质为砂质,杂食喜草生境的底层鱼类较少。而大银鱼为一年生鱼类,性成熟时间短、受精成活率高,恰好适应了兴凯湖这种资源环境;对于大银鱼对兴凯湖其他鱼类种群的影响尚未得出确切的结论,有待专家、学者论证。

3.2渔业资源利用的问题与建议

兴凯湖是我国北方典型的大型淡水湖泊,湖面宽广、水质清澈、饵料丰盈、冬季冰封期长,渔业资源丰富。本次调查发现,兴凯湖的鱼类捕捞作业较之前有较大的转变:从之前的以捕捞大型经济鱼类为主,转变为现在以捕捞小型经济鱼类为主。这种变化的最直接原因是湖中大型经济鱼类资源已接近枯竭,维持旧的捕捞模式难以保证渔业生产的经济利益。所以,探讨合理的渔业资源利用方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2.1转换捕捞模式,使渔业生产合理化近年来,大银鱼在兴凯湖中爆发式地增殖,其经济利益良好,兴凯湖中90%的渔业生产者已经把捕捞对象由从前的大型经济鱼类转变为以大银鱼为主的小型经济鱼类,网具也由大网目的定置三层挂网变为双翼拖网。大银鱼为一年生小型鱼类,性成熟早、繁殖能力强,也可为翘嘴鮊等大型鱼类提供饵料,所以,对当地渔业生产有重要意义。另外,捕捞大银鱼的网目最大只为2.0cm,经常会把翘嘴红鮊等大型经济鱼类的幼鱼一同捕出,严重威胁了大型经济鱼类种群的成长,建议改进这种粗犷捕捞模式,尽量避开幼鱼的生活区域,定区域定时段地进行大银鱼的捕捞作业。

3.2.2恢复翘嘴红鮊种群在兴凯湖各种鱼类中以翘嘴鮊最为著名,但是,长期的过度捕捞和机动船只频繁作业,严重影响了翘嘴红鮊的栖息环境,尤其是破坏了产卵场。我国境内的白鱼滩产卵场在90年代初就已经消失,至今也没有恢复,严重威胁了翘嘴鮊这一名贵鱼种。如今,恢复翘嘴鮊种群是各方面最为关注的问题。采取以下措施有利于恢复翘嘴鮊种群:(1)控制对大型经济鱼类的捕捞。要发放捕捞许可证,严格控制渔船数量和捕捞频率,网目控制在12cm以上。(2)加强对禁渔期的管理。翘嘴鮊属上层凶猛鱼类,繁殖期间性情急躁,极易受人类活动的影响。所以,禁渔期间严禁各类船只在鱼类繁殖区域行驶作业,以免影响繁殖。(3)人工放流。联合我国专家和俄罗斯专家,根据鱼类的生物学特性和繁殖习性进行研究,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翘嘴红鮊等经济鱼类的人工繁育[17],建立优质鱼类种群,逐步恢复兴凯湖鱼类资源。

3.2.3防止水体污染兴凯湖湖水浩荡,具有很强的自净能力。但是,近年来随着周边旅游业和养殖业的迅猛发展,水体污染也随之而来。为了保护兴凯湖及其鱼类资源,要加强湖区周边的旅游设施管理,生活污水要经过处理再排放到湖中。建议对兴凯湖的水质进行定期全面的监测,及时发现问题,以保证兴凯湖这座天然宝库得到长久的发展。

作者:王超于洪贤单位:东北林业大学野生动物资源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鱼类群落结构与渔业资源利用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nongyezazhi/sckjqbzz/638802.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