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农业景观的审美赏析研讨范文

农业景观的审美赏析研讨范文

时间:2022-12-25 09:26:28

农业景观的审美赏析研讨

一、对农业景观的欣赏与对艺术、自然和城市欣赏的不同

(一)农业景观作为审美对象与自然的不同农业景观中虽然包含了许多自然因素,但是农业景观与纯粹的自然还是有很大的不同。首先,自然和农业景观作为环境而言,虽然都具有一定的变动性,但自然的对象拥有的是自然的过程,瀑布的倾泻而下,云彩在天空自由地飘浮,动植物的自生自灭,这些都没有经过人类的规划或者制作。自然环境的形成和变化在很大程度上是自发的。而农业景观本质上体现的是人对自然的控制,虽然四时都呈现出不同的景象,但这种景象要依据人的目的才能得以说明,而不完全是自然过程。其次,对自然景观的欣赏,我们所需要具备的主要是科学的知识,了解自然的形成和演变的原因会有助于把握其特征,能够更好地对自然进行欣赏。而对农业景观的欣赏不仅需要科学的知识,还需要对人有深刻的了解,因为农业景观是人与自然互动的产物,农业景观体现了人类的要求、情感,是人的价值观在环境上的投射,充满了人赋予环境的意义。这样,农业景观蕴含了丰富的文化意义,充分了解当地人的文化更容易加深理解其景观的含义。英国兰开斯特大学从事环境美学研究的爱米莉•布雷迪认为,对环境的欣赏还应该包含当地的知识,包括一种环境日常的本地的知识。Saito也强调民间知识,认为民间知识对于理解景观中的人类行为提供了一个背景。第三,自然环境并非人类进行生产和日常生活的环境,人们并不直接生活在其中,自然环境的生态价值和游览价值大于其生产和生活的价值。而农业景观是人们生产和生活的环境,它是田园,也是家园,人们欣赏农业景观,某种程度上也是欣赏人的一种古老的生存方式。

我们对于农业景观的欣赏,需要从家的角度进行理解。农业景观传达出丰富的生活信息和生活意义。我们在分析农业景观的审美价值时,指出这种价值和其他各种因素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不能分割开来。第四,对于自然来说,不需要通过人的意图来对其加以考察,自然中的事物和现象与我们的意图无关,我们在对自然景观进行欣赏的时候,可以就自然本身的美来欣赏自然景观,获得审美愉悦。但农业景观不是这样,农业景观的面貌必须依据人才能够得到说明,人类的要求、不同的社会组织和不同的文化,形成不同的农业景观,因而对农业景观的解释可以用人的意图和目的来进行解释。通过以上四点可以看出,尽管农业景观和自然景观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但存在着重大的区别。理解这种区别,我们会更好地对农业景观进行欣赏。虽然艺术和自然的审美范例对农业景观的欣赏都有影响,但我们应从农业景观本身出发,设定合适的标准,依其所属的范畴进行欣赏。

(二)农业景观作为审美对象与城市的不同农业景观和城市景观具有很多相同之处,如它们都是一种功能性的景观,都是人们生活的环境,会使人产生一种家园感,农业景观和城市景观的美都是一种综合性和整体性的美,都兼有自然和文化两种因素。但两者还是有很大不同,因为各种因素在农业景观和城市景观中所占的比例不同,形成了各自的景观特色。首先,从自然的角度进行分析。城市景观和农业景观的基础层面是自然,都是在自然的层面上产生出来的,两者都是人造的环境。但农业景观是人类改造过的自然景观,主要是农作物和牲畜的景观。如驯化家牛、改良水稻。可以说,农业环境是满足人们功能性需要的自然环境,其中保持了很多自然的东西。农业环境模仿自然,仿制自然,在农业环境中人与自然的关系还是比较亲密的。农民在劳作中直接和大自然对话,用他的农具、或者手和脚。城市是人工构筑而成的,人工环境在城市景观中占据支配地位,自然在城市景观中成为点缀。

密集的建筑物是城市景观最突出的特征,城市环境是对自然环境的完全改造,而不是对自然的模仿。城市中的工业生产把自然物变为原料,进行加工,重新制造,把自然排挤出去。所以,我们在农业景观中能欣赏到更多的自然性。其次,从建筑上来分析,中国农村风光的美与具有中国传统的农舍有联系。一般来说,农舍的建设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密不可分,利用当地的自然条件进行建设,与环境和谐一致。农舍没有城市建筑的高大和整齐,也没有城市建筑的拥挤。但它错落有致,朴素大方,亲和自然,富于地方色彩,因而独具魅力。第三,农业景观和城市景观虽然都是人们日常生活的景观,但农村生活具有很强的人情味,家庭味。农村邻里之间关系亲密,人际关系和谐。农村基本上是以家庭为劳动单位的,生活单位与劳动单位合一,家庭的温馨感自然就更强,天伦之乐也许在农家体现得比城市更为突出。最后,虽然城市和农村都是一种功能性的环境,但乡村的功能较为单纯,土地的生产功能是主要功能。而城市综合了多种功能,甚至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功能定位,有的城市突出了政治功能,如首都;有的城市突出了商业功能,还有的城市突出了交通枢纽的功能。

由于城乡需要满足的功能不同,我们对于一座好的城市的要求是给人提供方便、快捷、高效。城市生活节奏较快,较为喧嚣,而乡村生活悠闲、较为宁静。我们常常依据是否很好地实现了其所肩负的功能对城市进行评判。需要注意的是,当代人对乡村的兴趣很大程度上是在城市生活的压力下促成的。城市环境中所涌现出来的问题,使城市面临着尖锐的批评。人们越来越追求自然和健康。人们发现,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水果,绿色的植物,纯净的水和清洁的空气,优美的环境,和谐的人际关系,从政治和社会拘束中摆脱出来的自由,乡村中所拥有的这一切,对城里人产生了很大的吸引力。当前,农村城市化的发展,使得农村有可能丧失自身的特点,变得与城市景观雷同。我们主张城市景观和农业景观保持各自的特点和特色,使两种景观模式构成一种互补的关系。

二、审美主体的不同

对农业景观的欣赏,不能脱离审美的主体。我们不仅要问,农业景观的审美主体是谁,或者说谁在欣赏农业景观,人们对农业景观的欣赏是否有所不同?人们通常认为,农民是实用主义者,要么对自然界感到恐惧,要么努力在土地上劳作以谋生。农民对农业景观的美是视而不见的。就我所碰到的情况来看,有三种典型的说法,有的学者说,农民所关心的只有一个字:钱。还有学者说,你研究的农业美学缺乏审美的主体,最好能证明审美能够带来经济的利益。第三种说法认为,这个问题太超前。如某乡镇的书记说,农村的老人问题已经超前,更不用说审美。还不如深入研究农村的治安问题,治安问题更加迫切。我认为,农民也是农业景观的欣赏者,但与脱离农业生产的人群对于农业景观的欣赏有着较大的差异。对于审美的主体,在本文中大致划分为两类,分别称之为内在者和外在者。之所以这样划分,是因为两者与景观的关系不同。内在者多是农村本地人,是这片土地的生活者和创造者,他们与这片土地有较为复杂的联系,具有更多的熟悉性。而外在者不是这样,他们多是非本地人,包括旅游者、规划师等。内在者和外在者都能够对农业景观进行欣赏,但他们感受到的农业景观的美却有所差别。

(一)空间性和时间性之分

外在者多从空间性入手对农业景观进行欣赏,把景观当作呈现在面前的空间,而较少感受到农业景观的时间维度。所以,外在者在面对农业景观的时候,首先感受到的是农业景观的色彩美、形式美和生态的美,如绿色的田野,金黄的麦浪,整齐的田垄,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对土地的保护,村舍飘出的袅袅炊烟。这种如画的景象常常可以在画家的笔下看到。但是这种对农业景观的审美欣赏往往脱离了景观的历史和意义。而内在者不同,他们生于斯,长于斯,“如画性”的景致对于他们来说司空见惯,对于他们来说,他们见证了景观的变迁,对景观历史的深入了解赋予了景观更多的意义在其中。这样的景观是充满故事和记忆的,这样的景观成为意义的载体,这种对于景观的记忆,有些是群体共同的记忆,有些则是非常个人性的。如村庄或者田野中的某棵树,那是他父亲的父亲就在此游玩过的,饮水的水井,也是祖辈开挖的,或者村中的池塘,他小的时候在此饮过牛,再或者河畔树林里,他和恋人曾互诉相思之情。他对景观的感知离不开过去所有的岁月和所经历的事情,他的所有喜怒哀乐都发生在其中的某个场所。不仅过去的时间融入当下的感知和体验,未来的时间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如长势良好的麦苗,预示着会有好的收成;冬天的一场大雪,预示着来年春天土地会获得良好的墒情。所以内在者在对农业景观的欣赏之中,不仅有时间的过去维度,还有时间的未来维度,农业景观蕴含着他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寄托和对于丰收的期盼。外在者较容易感受到农业景观的空间性,而时间性在内在者对农业景观的欣赏中占有更重要的位置。

(二)视觉观赏与身体劳作之分

内在者和外在者对农业景观的欣赏,涉及的感官不同,所获得的审美体验也不同。外在者通常只是在农业环境中作短暂的停留,对农业景观的体验只是通过眼睛,从中获得审美的愉悦,伴随农业景观欣赏的是他们旺盛的购买力。外在者把农业环境当作视觉上把握的风景进行欣赏,并不真正参与农业劳动,而是与农业劳作保持一定的距离。贾斯丁•温克勒(JustinWinkler)认为,这种美学是视觉的和距离的美学,他致力于建构一种工作的美学、过程的美学和亲近的美学,探索这种美学如何发挥作用。这种新的美学不同于以往那种风景般的景观美学,而是一种工作的美学和农业劳作的美学。它涉及到的不只是视觉,不只是学术研究,它包含了人全部身心的投入。

它是身体性的,是农夫常年在土地上的实践和活动。我们强调要重视感知在审美体验中的中心位置,可是感知是否只是限于视觉的感知呢?在对环境的感知之中,视觉的感知虽然是非常重要的,但是非视觉途径的感知也是非常重要的,尤其当我们谈论的是农业环境的时候,它包括了在以往的经验基础上的全部身心的感知。这一点极其重要。在对农业环境的关注中,手的意义通常被忽略和不被接受。如果说受过教育的人士通过写作和绘画,通过眼睛和距离可以传达和表现自身的世界,那么,没有受过多少教育的农民如何表达自身的世界?他们的劳作能否也体现着这些无声的乡下人的美学?身体尤其是手是农民感知世界的一种真实的工具,手与视觉是相对的,视觉需要的是距离,而手不可避免地指向耕作的土地,必然与土地建立亲近的关系。所以内在者对农业景观的欣赏是一种结合式(engagement)的欣赏。

温克勒认为,农民的审美欣赏是体验、分辨和实践的表达方式。如农民对场所的感知建立在长期劳作基础上,农民对于气象有自己丰富的经验,通过声音、颜色辨别天气并相应地调整自己的收割计划,以及农民长期劳作形成的特殊的分辨能力,这些都是一些地方性的知识,都包含进了他们对场所的感知。这种劳作者身体感知的美学在很大程度上既是感知的又是技术的。投入全部身心对农业景观的感知是一种更深刻的审美体验,农业景观不仅是内在者的欣赏对象,也是他们的工作台。在农业景观的欣赏中,我们不仅仅要突出农业景观视觉的美,还要突出在土地上身体劳作形成的对农业景观更深刻的审美体验。在传统的农业实践中,感知的领域与行动、实践活动是紧密结合的,而现代化的农业则使这两者分离。

(三)对于意义的不同解释

桑塔亚那(Santayana)在他的《美感》(1961)一书中探讨了审美经验的三种层次,分别标识为感觉的、形式的和象征的,桑塔亚那用“表现”这个词来指代这三种层次中的第三个——象征层次。这三种层次所具有的一个共同点是它们都集中关注对象的外观或对象向感性呈现他们自身的方式。在审美经验的这三种层次中,只有第三种即象征层次超出了对象自身而涉及到对象的意义。桑塔亚那提出象征美事实上指的是意义如何显现,而不是意义本身。杜威也提倡对意义和表现(meaningandexpression)进行分析。农业景观是一种文化景观,它是充满含义的。对农业景观的审美体验包括了对农业景观意义的解释。与艺术相比,艺术品的意义可以由创造者即艺术家进行解释。与自然相比,自然没有创造者,自然的意义我们可以赋予。但是农业景观不是如此,它没有单一的创造者,也不是没有创造者。

不同的个人或群体在欣赏农业景观时,由于他们具有不同的符号体系,所以他们从农业景观中所获得的意义是不同的。其中,特别是本地人与非本地人之间对于农业景观的意义更是有较大差异。当地人会依据景观对日常生活的实际意义而看待它;而非本地人在很大程度上不会关注或尚未意识到景观的这种实际意义。这就造成了农业景观的意义在一定程度上的不确定性。

内在者所拥有的地方性知识和对景观的熟悉性,使他们从自身生活世界的角度出发来理解景观的意义。他在这里劳作,他在这里生活,他对土地充满了希冀,他对丰收充满了喜悦。他们对景观是怀有功利目的的,农业景观的功利和审美密不可分地交织在一起。任何自然现象,他们所感受到的喜悦中蕴含了功利的目的,如果有利于庄稼的生长,会获得好的收成,就是令人高兴的,也许他们更欣赏“好雨知时节”,而不是欣赏春雨的诗情画意。而在外在者看来,外在者对农业景观意义的理解较少从生活的角度出发进行解释,较少涉及农业景观的功利色彩,是脱离开景观的历史的。所以,纵然后现代主义主张意义解释的多元性,但是,本人认为,内在者的解释在某些情况下具有优先性。

即使同为景观的内在者,景观的意义对于他们也不尽相同。这里又分为几种情况。如按照性别,男人和女人在对环境的感知有差别。某些场所对于女性特别重要,如乡村中以水井为中心形成的公共空间,妇女们在此洗衣,挑水,交流情谊,这些场所的意义对她们而言就更为重要;按照经济能力,有些人有较高的经济收入,而有的人经济上较为窘迫,他们会对景观产生不同的态度和评价。在对农业景观进行解释的时候,还有个人和群体之分,即有时大家的解释较为一致,已经成为地方性知识,而有时对于农业景观的解释存在个体的差异。所以,景观不只是客观的存在,它融入了个人的情感、体验、价值观和评判在其中,带有一定的个人色彩。

(四)静观的方式与积极介入的方式

静观的方式是传统美学倡导的欣赏方式,康德是这种主张的代表人物。在美学史上,康德主张审美和实践的分离,他认为,与涉及欲望的道德感不同的是,审美能力与实践活动无关,审美活动是不涉及利害的。康德之后有不少哲学家遵循康德的分析模式,主张审美是无功利的、无利害的,不涉及对象的实际功用,并能普遍产生美感的,赞同审美欣赏的模式是一种无利害性的同情式的关注和凝视。自康德以后,静观和无利害成为审美的两个重要原则,宣称审美经验是一种脱离实践活动并且无涉实际利害关系的特殊的审美经验。

与此不同的主张以杜威为代表。在杜威看来,这种思考脱离了日常经验,然而在某些情况下,审美经验又应该把这种实践意义考虑进来。杜威认为,审美具有实践上的意义,审美经验是日常经验的一种介入或提升的特殊浓缩形式,而且是从生物体与他的环境相互影响的最基本模式中生发出来的。杜威主张审美与日常经验结合起来,恢复审美体验与日常生活的连续性。与康德宣称审美经验是一种脱离实践活动并且无涉实际利害关系的特殊的审美经验相反,实践性的关注必定要影响到审美价值,这种困境清楚地表明了审美经验的疏离性模式是不充分的。汲取了杜威的思想,许多环境美学的研究者都主张人与自然的结合、审美与实践的结合,主体与客体的结合。最有影响的是美学家阿诺德•伯林特先生,在他的多本专著中详细阐发一种“结合的(engagement)”的模式,“介入”、“参与”成为环境美学研究者谈及环境欣赏时常常用到的词汇,主张欣赏者应当全部身心都投入景观之中,向对象敞开自身,面对对象的性质,发展感知的和情感的能力。

农业景观脱离不开功能和实用,所以用静观和无利害的方式不能涵盖对农业景观的欣赏。但也不是说,只有结合的欣赏方式才是对农业景观最适合的一种方式。因为,农业景观本身具备了多种可能性,它本身含有大量的自然性的因素,所以我们可以把它当作一幅风景画那样来进行静观的欣赏。当作风景的景观审美源于18世纪,也就是“如画性”,对这种如画性景观进行描绘的绘画在西方历史上一直存在。如画性的景观需要具备两个因素,首先欣赏对象具有自然形式美的要素,其次这种景观人类能够控制。如画性的景观是景观向我们呈现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与艺术那样的“画框”的欣赏角度和模式相关联,在我们的审美心理中占有一定地位,不能完全摆脱其影响。

同时,农业景观又是一种真实的人们生活和工作的环境,所以,介入的方式也是不可或缺的。本文用内在者和外在者进行划分,而不用本地人和非本地人进行划分,这是因为通过一定的途径,外在者也可以成为内在者。我们说,外在者对农业景观进行欣赏的时候,常常采用静观的欣赏方式,脱离了景观的历史底蕴,脱离了景观的功利性的一面,与景观保持一定的距离,把农业景观当作一幅画来进行欣赏,如对象模式或者风景模式。当然,在此逗留得越久,对当地的历史和风俗了解得越丰富,与当地人的交往越多,就会对景观了解得越深入,就会在一定程度上获得内在者的视角。而内在者也不是完全不能够和切近的生活拉开距离,而去欣赏景观的形式美。所以这里的关系比较复杂,概括起来有四种。一种外在者采用了静观的方式,就像欣赏一幅风景画那样欣赏农业景观;一种是外在者采用了介入的方式,沉浸于农业景观之中,有了对景观更深入的了解和体验;一种是内在者采用了介入的方式,和自身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进行欣赏;最后一种是内在者采用了静观的方式,脱离开当下的生活,去欣赏景观本身所具有的丰富的形式方面的审美特征。上述四种模式可以交叉,可以变换,给人更丰富的审美体验。

三、新型农业景观的审美欣赏

当代,中国多种景观类型并存。一方面,传统的农业景观仍然普遍存在,另一方面,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的指引下,全国各地都积极探索各种建设新农村的具体途径,并涌现出不少样板工程。由于农业技术的进步、土地资源的日益珍贵、土地流转的日益规范,改革开放以来承包到户、分散经营的土地分配模式正在经历新的改革。土地适度集中是新农业景观的重要特征。我认为,中国建设的新型农业景观与以美国为代表的现代工业型农业景观是不同的。西方工业化的农业景观通过技术化的手段,土地规模宏大整一,而且由于农业人口数量少,文化程度普遍较高,在进行土地利用再规划的时候,侧重经济方面的考虑,不需对农村社区的营建考虑太多。而中国的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包含了土地流转、新农村社区建设的全面工程。

新型农业景观的建设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和标准,但我们从已有的这两种主要模式中,可以汲取一些经验和教训,并结合中国的国情作出自己的选择。土地集中无疑有利于发挥土地的生产功能,可以大面积采用先进的技术和装备,把农业的生产功能发挥到极至,农作物的生产、收获、加工、销售完全机械化和工业化。运用现代科技可以实现大规模、高效率的管理,使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数降至最低。但中国的新农村建设不仅只是土地集中利用这一个方面,由于农村人口基数大,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还会有许多人生活在农村。我们要考虑失去土地农民今后的就业和致富问题,要考虑新社区的生活环境建设。

新型农业景观的建设要防止盲目建设带来的一些负面效应。要尽可能做到以下五个方面:首先,要使其依然能使人产生家园感。传统的农业景观是人们劳作和生活的场所,它在肩负生产功能之外,还肩负了重要的生活功能。农民生活在他们劳作的土地上,这里是他们的家,他们祖祖辈辈生活在此。农业景观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记忆,我们在欣赏农业景观时一定程度上把它作为家园来欣赏,家园感对我们产生最大程度的吸引力。新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因为迁户并村形成居民区,是对千百年来形成的居住形式、生活方式和邻里关系的一种挑战。但是,如果新社区的规划不当,农民不喜欢新的生活环境,不仅使农民的幸福感降低,而且会造成民怨民怒,演变成为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

其次,景观要具有一定的感知丰富性。传统的农业景观让人产生丰富的审美感知。牛儿在草地上安详地吃草,空气中混和着干草和粪肥的味道,一道道树篱和蜿蜒的沟渠,门前屋后种植的果树和散养的小鸡、小鸭,村妇们在河边洗衣,儿童在尽情地打闹。新型农业景观中,土地虽然集中利用,但并不意味着单一种植,从审美感知的角度而言,要避免农业景观显得巨大而单调。

第三,生物和文化多样性的保存。农业环境是地球上最大的土地利用类型,不仅人类居住于此,同时也是众多动植物生存和栖息的场所。如在农业环境中生存的各种类型的昆虫,它们影响了许多生态过程并构成了物种的多样性。西方现代工业型农业的发展曾经大量毁灭了动植物的栖息地,我们发展新型农业景观要避免重蹈西方的覆辙。在农业环境漫长的历史演变中,农民创造了丰富的民间文化,这些民间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多以活态形式存在。新型农业景观的特征虽然改变了,但并不意味着同时也把这些珍贵的民间文化一同抹煞。在新型农业景观的建设中,要尽可能创造出利于民间文化生长的土壤,创造出有利于发挥农民聪明才智的环境。

第四,承认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新型农村社区要尽可能利用一切科技成果,如充分利用太阳能发电,统一建设沼气池供居民做饭,替代燃气、煤等不可再生资源,利用中水灌溉绿化系统,力争打造节能环保的新型社区。农业生产单纯依靠化肥和农药不仅破坏生态,也与可持续发展相悖。可以利用沼气池的沼气为温室大棚供暖,可以利用社区生活垃圾生产有机肥料,生产高产量、无公害的水果和蔬菜。要变废为宝,发展循环农业。

第五,增强新型农村社区的活力。要避免仅仅建设了一个漂亮的社区外壳,而缺乏内在发展创新的动力。在土地集中利用的同时,应同时积极推进农民的就业和致富,建立不同层次的职业培训系统,培养农民成为各种技术能手。可设立大学生创业园,一方面使来自农村的贫困大学生能够拥有发展的平台,另一方面使农产品深加工,增加附加值。要对老弱病残人员进行不同形式的帮扶。

我们需要依据自身的国情,发展多元化的农业景观。各种农业景观都有继续存在下去的理由,我们不是用新农业景观完全取代传统农业景观,也不是对新农业景观大加鞭挞。我们需要尊重历史、尊重现实,多方权衡,这是我们应遵循的目标。

作者:张敏单位:郑州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被举报文档标题:农业景观的审美赏析研讨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nongyezazhi/nyhjkxxb/634942.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