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农村教育空心化治理研究范文

农村教育空心化治理研究范文

时间:2022-10-19 03:33:46

农村教育空心化治理研究

[摘要]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教育空心化作为农村空心化的关键性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农村教育空心化主要表现为教师空心化、学生空心化和设施空心化,引发教育空心化的原因在于农村学校生源减少、农村学校建设规划与城镇化进程严重脱节等因素。治理农村教育空心化需要强化其基础机制、核心机制、保障机制和长效机制,合理建设农村学校师资队伍,合理分配教育资源,因地制宜推进合村共建办学,推进教育供给侧改革,促进城乡教育均等化发展等。

[关键词]农村教育空心化;新型城镇化;教师空心化;学生空心化;设施空心化

中共报告指出,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发展位置,推进教育公平,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同时,报告中把“乡村振兴”战略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其实施目标就是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全面实现农村强、农村美、农民富。这对农村教育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对我国农村教育健康快速发展、农村教育质量稳步提升、全面实现优质公平教育进而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当前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农村教育的发展现实不容乐观,学校生源减少,教育资源匮乏而且分配不均,出现了一系列教师、学生、设备等资源的匮乏和向城镇流失的教育空心化现象。基于此,本文对新型城镇化中的农村教育空心化问题展开探索性分析,为实现我国农村教育质量提升和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献计献策。

一、农村教育空心化及其基本表现

农村教育空心化作为农村空心化的表现之一,是教师空心化、学生空心化和设施空心化的综合体现,本质而言,是农村人力资本流失的问题。城镇化进程中,大量农村学生到城镇就读,农村学校在校学生数迅速减少,在农村吸纳人才能力本来就薄弱的前提下,加上人力资本的流失,导致人力资本、教育资源供求等方面出现结构性的失衡,形成了教育空心化。

(一)农村教育中的教师空心化

教师空心化为农村教育空心化的核心表现。就实际发展情况来看,教师空心化主要表现在浅度空心化和深度空心化两个层面。前者重点表现为农村教师离开农村学校,奔向城镇公立学校或者是民办学校任教。这些学校的教学条件、发展上升的空间都远远优于农村学校,而且这些学校往往给出优厚的薪酬待遇,吸引着农村教师。同时,未离开者也存在着潜在的向往倾向,甚至产生情绪上的不满。后者重点表现为农村教师队伍中缺乏一线骨干教师和优秀青年教师。20世纪八九十年代,由于当时我国处在人口增长、经济落后同教育需求大量增加的矛盾中,所以政府招收了大量农村教师。这些教师中只有部分是师范类毕业生,其余是社会青年,既包含高中毕业生,也包括初中毕业生,甚至是小学毕业生,其文化水平严重不均衡。新的时代背景下,这些老教师依旧在岗位任职,其所传授的知识相对于现代化教育来说古板性较强,难以指导学生全方位地学习和发展。此外老教师的在岗必然会影响优秀青年教师的任职,如此一来,便造成了学校教师的空心化现象。

(二)农村教育中的学生空心化

学生空心化为农村教育空心化的外在表现,也主要表现为浅度空心化和深度空心化两个层面。前者重点表现为农村家长送子女去附近城镇入学和子女跟随父母去外地城镇入学。伴随着城镇化浪潮的兴起,以纺纱厂、木板厂等为代表的城镇工厂,给农村务农人员带来较为可观的收入,吸引着大批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前来就业,他们将子女送到附近的城镇公立学校或者民办寄宿学校,导致农村学校的在校生数量逐渐减少,城市的公立学校和民办寄宿学校的生源越来越多。后者重点表现为农村学校学生的智力开发受到影响,学习成绩呈现下滑趋势。农村学校无论是在师资水平、教学质量,还是教育资源配置、供给方面都远远落后于城镇,不能很好地满足现代化教育的要求,农村学生在最容易开发智力、塑造性格的童年时代却没有获得系统优质的教育,无法掌握先进的知识,其心智发展和学习成绩持续下滑。

(三)农村教育中的设施空心化

设施空心化问题主要指农村教育缺乏充分的教学软硬件支撑,表现为浅度空心化和深度空心化两个维度。前者重点表现为教育设施老化,设备简陋,有设备但不精良的现状。多数农村学校教学楼破旧,课桌板凳老旧,黑板依旧是老式的依墙而设的刷墨黑板;学校卫生状况不容乐观,缺乏统一的垃圾存放点,也没有完备的垃圾处理系统,对农村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娱乐设施更是匮乏,篮球场和足球场几乎没有,也没有现代化的塑胶跑道,无形中减少了学生娱乐的机会。后者重点表现为缺乏现代化的教学资源和教学设备。网络信息时代的背景下,农村学校依旧保持着黑板、粉笔、教杆等简单的教学工具,教学水平不高;计算机普及率相对偏低,诸多学校的机房里电脑零星几台,甚至还没有接入网络,受教师水平的限制,学生的上机课也只是学习开机关机等一些最简单的操作,尚未达到“实用性”的效果。由此可以看出,农村学校的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已无法满足现代教学发展的需求,对于农村教育产生了大量负面效应。

二、农村教育空心化的成因及治理功效

(一)农村教育空心化的成因

农村教育空心化的成因主要表现在三个层面:一是新型城镇化浪潮引发的农村学校生源减少。伴随着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迁移,农村原有的“386199”部队逐渐演化成纯粹的“99”部队,大批量的农村子女跟随父母去城镇生活、读书,两个老人四只狗的现象尤为突出,导致农村学校的生源大幅度减少;农村家长普遍存在“跟风思想”和“城优于村”的偏见,其“进城择校”现象引致诸多地区形成“进城读书热”的潮流,进而引发连带效应,形成农村学校生源日渐下滑的恶性循环。同时,由于农村学校待遇和社会认同感低,农村教师也逐步流向城镇,导致教师空心化的出现。二是农村学校建设规划与城镇化进程严重脱节。大多数农村学校缺乏系统的规划,从内部结构来看,教室、操场、卫生间等位置分布缺乏合理性,学习环境对学生学习产生负面影响;从外部结构来看,学校多靠近相对热闹的生活集聚区,学生学习受到严重干扰。农村学校的建设规划布局已经明显落后于城镇,并且横向上的结构性失衡导致农村向城镇化教育靠拢的纵向脱节。三是农村教育质量普遍偏低。教师学历普遍不高,且数量不足,专业性较差,教育投入水平低及教学设施落后,与城镇学校无法相比,也是农村教育空心化的重要成因。

(二)农村教育空心化引致的经济社会后果分析

农村教育空心化作为新世纪以来教育发展的异常现象,阻碍了真正意义上的教育进步的实现。教育的核心应当是统筹全局共同发展,在城镇教育受益的同时,农村教育也要受益,进而达成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从短期效应来看,农村教育空心化不仅导致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造成农村学生上学的极大不便,加重了农民的教育负担,延缓了农村教育质量的提升,还导致农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不高,加剧了农村教师工作的压力。从长远影响来看,农村教育的空心化将会导致我国人力资本的潜力受到负面影响,不利于未来的经济社会发展。同时,城镇化进程中大批量农业人口的转移迁出,导致农村在民生、经济、文化、社会环境等方面的整体凋敝,加速了农村的没落和“三农问题”的严峻性。其外,优质资源向城镇倾斜度增加,扩大了城乡差距,加剧了城乡教育的马太效应,对于未来提升农村教育质量和实现城乡教育的均衡协调发展产生阻碍。

(三)农村教育空心化的治理功效

农村教育空心化的治理会产生显著的内在功效。一是农村教育空心化治理有助于挖掘人力资本的内在潜力。通过农村教育质量的提升和教育资本的积累,可以为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充分的优势人力资本,从而最大程度提高农村整体的文化水平,优化农村的社会文化环境。二是有助于实现城乡教育差距的收缩。农村教育空心化进一步加大了城乡教育差距,只有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才能推动农村学生更好地享有受教育的权利,享受和城镇一样的现代化教育水平。所以应通过政府部门及社会各界的努力,让所有的农村学生享用更加优质公平的教育资源,为未来中国农村的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保障。三是有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在现代经济活动中,教育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人力资本的水平,人力资本水平又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村教育水平的高低也直接影响着农业经济的发展,农村教育空心化治理能对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对人才的渴求。随着新农村和美丽乡村建设的推进,越来越多受过高等教育、创业成功或持创业项目和资本的“新农人”“新乡贤”“乡村精英”回归农村,选择在农村工作生活,农村教育再也不只是升学教育,而是在人才输送的同时促进农村多种产业协调发展、促进社会进步、文化传承的现代教育[1]。四是有助于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进程。当前的城镇化发展要求,推动形成以城市群为主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建设格局,其中小城镇仍然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短板和关键,农村教育空心化的治理可在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的基础上,最大限度激发农村的整体活力,加快农业人口的市民化,从而抢动小城镇的发展。

三、农村教育空心化的治理机制

农村教育空心化的治理是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和新农村建设的重大举措,也是提升农村教育发展质量、积极稳妥推进优质公平教育的有效途径。在这一问题上,应从整体上进行重新审视,从不同的层面分析其治理的内在机制。

(一)基础机制:农村教育质量的提升

农村教育空心化治理的基础机制就是农村教育质量的提升。农村教育质量一方面直接决定了我国基础教育的整体质量,另一方面也是全面实现优质公平教育的基本要求。对于农村教育来说,将提升农村教育质量作为其空心化治理的基础机制,既符合我国当前基础教育改革动向,即基础教育改革必须坚持其总体目标,让孩子面对未来的世界,为人的一生奠定良好的发展基础,让孩子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也能塑造完善的人格;也符合基础教育改革的方向,即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使学生具备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品格和核心竞争力。提升农村教育质量关系到农村孩子未来发展的潜力与可能性,高水平的教育质量能从根本上激发基础教育的活力,开发孩子们的智力与创造力,是推动农村教育事业高效、协调、持续发展的关键。尤其是在政府提出推进优质公平教育的大方向下,要实现农村教育的公平优质发展,必须从根本上提高农村教师的职业素质和教学质量。把提升农村教育质量作为治理农村教育空心化的基础机制,既吻合现代教育的需求,也展示出教育发展的前瞻性。

(二)核心机制:教育资源利用率的提高

对于农村教育而言,空心化治理的核心机制就是资源利用率的提高。这一核心机制不仅吻合农村教育发展的整体追求,即在教育资源管理过程中,追求帕累托最优状态,优化配置并充分利用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用最小的教育成本获取最大的效益;而且也能够全面优化城乡教育资源,避免由于教育资源不合理分配所导致的城乡教育的巨大差距。特别是在基础教育方面,政府在城乡教育的经费投入差距呈现持续拉大的趋势,农村和城镇学校教师的薪酬、水平、软硬件条件、社会认同感等存在明显的差别,教育资源更多的是投入城镇学校,配置上的不均衡性决定了资源的利用率达不到最优。另外,资源流动性较差,优秀的教师和优质的教育成果分享途径无法具体化,出现“扎堆”现象,外溢效应不足。因此,将提高教育资源利用率作为治理农村教育空心化的核心机制,实现优秀教师、优质资源的流动共享,对于推动教育质量的整体性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保障机制:地方政府的教育供给水平

基础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战略性作用,属于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必须保障的基础性事业。对于农村教育而言,将地方政府的教育供给水平作为其空心化治理的保障机制,既与农村教育的现代化发展需要相契合,即通过加强地方政府的教育供给力度,为农村教育的现代化提供基础性硬件支撑;也与农村教育区域特色化发展的需求相匹配,即地方政府通过整改和优化农村教育设施,加强合村共建、特色学校的建设力度,淘汰不适应现代教育的设备设施。从整体来看,政府对基础教育投入和高等教育投入的经费差距过大,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在基础教育上投入不够,相反在高等教育上却投入过多,这种不协调的投入结构,阻碍了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这意味着在农村教育中必须持续加大地方政府的教育投入力度,将地方政府的教育供给水平作为治理教育空心化的保障机制,既体现出对农村教育的支撑优势,也展现出对农村教育的保障优势,对于推进新型农村教育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2]。

(四)长效机制: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

农村教育处在教育系统的末端,是整个教育体系中的短板,已经成为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软肋,乃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薄弱环节[3]。因此,将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作为农村教育空心化治理的长效机制,不仅与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目标相切合,即确保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义务教育,保障每个孩子接受高质量的教育培养,充分实现教育的公平化,达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成为社会有用之才;而且也能补齐农村教育的短板,即化解教育中“乡村弱”和“城镇挤”的矛盾现象,力争优势互补,实现均衡配置的优质教育资源。新的社会形势下,教育资源的城乡配置出现纵向的结构化失衡现象,打破了城乡教育均衡的目标体系。由于二元结构体制的制约,城乡教育的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农村优质教育资源仍然紧缺,教育质量亟待提高,这也是进行农村教育工作中所要持续关注的一大问题。因此,将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作为农村教育空心化治理的长效机制,既体现出对基础教育的长期支持效应,也体现出对农村教育发展的内在功效,对于从整体上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新型城镇化中农村教育空心化的治理策略

(一)合理建设农村学校师资队伍,提升师资水平

发展农村教育,必须把农村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方能实现最初农村教育质量提升效果。首先,全面提高农村学校教师待遇。解决教育空心化问题,要紧紧抓住教师这一关键因素,通过强有力的政策引导提高农村学校教师待遇,不断完善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提升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意识。据统计,长期以来,全国330万农村教师坚守农村教育教学一线,为农村教育做出了重要贡献,未来要通过物质和精神双重奖励促使农村学校教师在社会上有地位、经济上有优惠,国家应制定实施引导城市人才回流农村计划,根据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需要,有选择、有针对性地选择、吸引更多的优秀教师扎根于农村教育,在吸引人才的同时留住人才,这对未来城乡融合发展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其次,建立城乡联动的教学体系。农村学校任课教师多为年龄较大的老教师,缺少优秀的骨干教师,一师带多班,一师带多科的现象普遍存在。因此,从城镇学校派遣优秀的教师去农村学校任教,同时挑选出优秀的农村青年教师去城镇学校汲取教学经验,既能够缓解农村学校师资力量匮乏的问题,也能够培养本校优秀的青年教师,形成良好的人才流动机制,为日后农村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再次,建立定期的考核制度,优化整合农村教师队伍。教育部门要定期组织系统的考核机制,公开透明考核结果,对于不能满足现代教育的工作者,实行下岗、转业、退休,确保每个岗位的教师都能满足现代教育的要求,促进农村学校教师的内在生长力提升,为缓解农村教育空心化群策群力。

(二)合理分配教育资源,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首先,有效筹资和配置农村学校教育经费,做到“少环节拨放经费,多渠道筹备经费”。针对教育经费的发放,可以考虑建立“省-县区-校”三点直达的拨款方式,增设省拨款委员会,并全方位监督区、县政府部门拨款,力争具体到每个区、县的学校,避免经费在流转环节的浪费和分流。教育经费的筹备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共同分担,同时积极鼓励社会资金的注入,建立奖励表彰制度,对资助教育的社会群体或个人予以表彰和足够的尊重。其次,政府应鼓励社会资本办学,建立公办和民办学校的联动机制。民办学校具有天然的内在竞争机制以及教师考核机制,能最大程度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有效弥补公办学校“大锅饭”的不足,实现优胜劣汰的效果,对于提升农村教育质量具有重大的意义。再次,增强资源分配的适度倾斜性,保证配置的区域公平性。在教育经费有限以及各地区发展非均衡的条件下,要全面提升其利用效率,就必须做到配置的客观合理,因地制宜。均衡配置城乡教育资源,要求在教育资源的分配过程中适度向农村倾斜,加强对西部以及贫困地区农村教育资源的倾斜力度,及时解决农村资源匮乏的问题,避免教育经费在发达地区的浪费滥用现象,逐步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切实扭转乡村教育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现实问题。

(三)因地制宜推进合村共建办学,提高农村学校办学质量

因地制宜推进合村共建办学,提高农村学校办学质量,既是提升农村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也是治理农村教育空心化的有效策略。首先,借鉴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合村并点的模式,综合考虑各行政村的地理位置、乡土文化、人口规模等因素,以若干个行政村为单位,由县区政府规划并监督建校办学,把原来一村一校的教育资源集中利用于共建一所学校,形成灵活的规模办学体系。要全面优化物质资源,改善办学条件,缩小城乡学校之间办学条件的差别。对于原有的学校资源,应加强对闲置教育资源的高效率使用,规避资源浪费现象的发生。其次,构建一体化的师资配备水平和教学管理模式。高度整合各村学校的师资力量,并进行全面的培训学习,以提升教学质量和授课水平。建立严格的教师制度管理,加强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体制机制建设,保证学校的教学秩序正常。再次,坚持“因地制宜,区域特色”的办学理念,形成差异化的竞争机制。不同的县区突出区域特色,同一个县区要统一规划,建立良好的办学模式。在合村共建的过程中,不能为了评估而千篇一律的办学,要针对不同县区的地理位置、传统文化而实行独具特色的办学理念,减少教育资源的粗犷利用,体现差异化的竞争方略,方能实现农村空心化治理的现实目标。

(四)推进教育供给侧改革,促进城乡教育均等化发展

教育供给侧改革归根到底是人才和教育资源的供给,是要满足学生的真实需求、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面对农村教育资源短缺以及教育供给不能完全适应教育消费需求特别是优质教育需求的现状,就必须加大农村教育的供给侧改革,以期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首先,借鉴特色小镇培育规划理念,探索发展农村特色学校。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特色学校培育工作,根据合村共建学校观念,创立教育培训园区,使之拥有现代教学模式、教育科技、优秀教师等城镇教育所具备的特征,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特色教育产业。当然,特色学校并不是简单的政策机遇和方便争取教育资金的砝码,而是新的教育发展机遇融合农民生活、农村生态、农村教育的理念,打破城乡教育分割的二元结构体制,面向农村教育现代化,使特色学校成为推动教育供给侧改革的重要示范抓手。其次,协调推进农村教育结构调整。一方面要提高农村教育供给端质量,扩大有效供给,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服务,做到既能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又能对接未来社会的需求;另一方面要调整农村教育供给结构,提供丰富多元、可选择的教育资源、教育环境和教育服务,满足多样化的教育需求[4]。再次,完善供给机制,加大对农村教育事业的投入力度。提高农村教育供给总量,在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的分配上,保证更多的资金支持农村教育发展,联合特色学校共同进步。同时,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优化农村教育产业结构体系,在农村教育的基础上也要同时办好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和网络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实现多产业共同发展的新路径,促进城乡教育的均等化发展,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而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

五、结语

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提升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实现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的历史进程中,农村教育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5]。农村教育作为我国教育发展战略中重要的一环,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教育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出现了教师、学生和设施等空心化现象,这就需要在未来的发展中从促进公平、提高质量两方面入手,制定行之有效的治理策略,提高农村学校的教育质量,使农村学生也能享受到与城镇学生同样的优质教育,进而实现农村教育空心化向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转变。乡村美,中国才能美;乡村强,教育必先强。对接乡村振兴战略,破解农村教育空心化难题,办好满足乡村振兴需要的教育、让农民满意的教育,让优质教育为乡村振兴“强筋壮骨”。

作者:张明斗;葛于壮 单位:东北财经大学

被举报文档标题:农村教育空心化治理研究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nongyezazhi/ncxjszz/721896.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