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林业推进生态文明的实践范文

林业推进生态文明的实践范文

时间:2022-08-05 03:25:13

林业推进生态文明的实践

《林业建设杂志》2014年第三期

1林业在推进贵州省生态文明进程中成就显著

1.1林业产业发展步伐加快

1.1.1基地建设成效明显西部大开发以来,贵州省结合林业重点工程实施,着眼于农民长远生计的大局,生态经济结合,加快产业基地建设。全省已建成以杉木、马尾松为主的用材林基地116万hm2,每年为社会提供原木约150万m3。其中以纸浆原料林、人造板原料林及其他工业原料林为主的速丰林基地32.7万hm2。全省现有经济林面积100万hm2。其中以核桃为主的干果类约35万hm2,产量3.9万t,产值12亿元;茶园17.93万hm2,总产值20.8亿元;油桐15.7万hm2,年产桐籽7.80万t,居全国第一位;杜仲3.1万hm2,年产杜仲鲜皮1.17万t,居全国第一位;油茶8.0万hm2,年产茶籽1.40万t,总产值2亿元以上。全省竹林面积11万hm2,竹业产值超过12亿元。经济林和竹林正在成为地方经济的重要产业。

1.1.2木材加工业快速发展木竹加工业在加快发展、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积极调整优化产业、产品结构,不断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多方面需求,成为地方经济发展和带动农民增收的新亮点。以37个省级林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为带动,重点推进了木竹浆纸一体化、人造板和家具制造等木竹精深加工,木竹产品和经济林产品的加工快速发展,加工制造业不断升级,工业增加值逐年攀高。传统的木竹产业“产原料、卖原料”的格局得到明显转变,全省范围内的木竹等木质资源就地加工转化率逐年提高,加工制造的产业链条不断延长。

1.1.3新兴产业经济渐成规模在传统产业稳定发展的同时,一批林业新兴产业开始快速成长。以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自然景观资源为依托的森林生态旅游和乡村旅游发展迅速,建成森林公园74个,接待游客7000多万人次,实现直接旅游收入29亿元。花卉产业发展迅速,基地面积达1万hm2,年生产鲜切花、盆花约3亿多支(盆),实现销售收入6.5亿元,并带动农户近万户。

1.2生态文明意识明显提高党的十七大以来,建设生态文明,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成为贵州省各级党委、政府的执政理念和全社会的共同行动。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对生态敏感区、生态重要区实行尽可能避让的生态优先策略。生态文明教育活动扎实开展,黔灵山公园荣获首批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称号,龙架山、玉舍、紫林山森林公园荣获生态文化示范基地称号。城市绿化水平得到提高,贵阳、遵义等城市先后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先进城市和国家森林城市称号;人居环境质量明显提高,贵阳市开展了南明河综合治理,先后建成花溪十里河滩、小车河城市湿地公园,铜仁、六盘水等市开展了锦江、水城河综合治理;5年来,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从4.25m2提高到5.5m2;湿地保护水平得到提高,六盘水明湖湿地公园获国家林业局正式授牌,石阡鸳鸯湖、威宁锁黄仓、余庆飞龙湖等18处列入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建设;成功举办了四届生态文明贵阳会议,了贵州森林生态效益监测与评价成果,通过《贵州日报》、《中国绿色时报》、《贵州林业》等报刊杂志及广播、电视、网站等媒体,采取专栏、专题、专刊等多种形式,开展广泛深入的宣传。通过系列活动,强化了全社会生态文明观念,使生态文明意识广泛传播,有力地推动了生态文明实践。

2存在的主要问题

2.1森林生态系统屏障功能不强一是森林分布呈现破碎化,小型板块多,生态系统功能存在短板,影响功能的发挥。二是在森林面积中,灌木林1406万亩,灌木林占森林面积的12.5%,比例较大,森林整体生态效能较低;在乔木林中,针叶纯林占68.82%,森林组成树种单一,中幼林较多,单位蓄积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68%,绝大部分森林的木材生产能力弱,生态功能较差;全省生态功能三级和四级的林分占80%以上,这些林分林下植被稀疏,郁闭度低,森林生态系统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增加碳汇、抵御自然灾害的生态功能不强。三是水土流失及石漠化严重,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全省25度以上坡耕地1054万亩,石漠化土地面积4535.7万亩;水土流失面积8290.35万亩。

2.2林产品生产能力不强2012年,贵州省林业产值400亿元,增幅17.6%,无论是总产值还是增长幅度,在全国都处于靠后位置;森林资源开发利用不够,大部分林产品均为初级产品,产业链短,每亩森林创造直接经济价值347元,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31%。2012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4753元,其中林业仅占6%,林业在在带动农民脱贫致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中的重要地位未能充分体现。2.3投入不足,机制不活是制约林业发展的主要矛盾贵州省林业建设长期依赖于中央投入,省级投入严重不足,市县配套多数不能落实。“十一五”期间,中央累计投入我省林业建设资金107亿元,而同期省级财政投入仅5亿多元。2011年,省级财政投入林业建设资金1.93亿元,远低于相邻省区投入水平。由于长期投入不足,营造林投资标准低,建设质量和成效普遍不高,林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林区水、电、路、房欠账过多,难以满足新形势下林业加速发展的要求。体制不顺、机制不活依然是制约各种要素向林业聚集的深层次原因,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现代林业产权制度尚未完全建立,财政投入政策、林权抵押贷款、政策性森林保险、林权流转等林改配套制度等还需要继续推进和完善。

3林业推进我省生态文明的目标和举措

3.1构建起维护国土空间生态安全的生态体系到2020年,全省林地保有量1.5亿亩,森林覆盖率50%以上,森林蓄积4.7亿m3,国家公益林保有量344万hm2,25度以上坡耕地和轻度石漠化土地基本得到治理,中度以上石漠化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等级,从根本上遏制住石漠化扩展势头,“两江”上游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功能更趋完备。

3.1.1加强生态系统保护一是根据林地落界成果,划定林地红线,严格限制林地转变其他用地,保障林业生态建设的基本空间。二是加强对公益林的保护和管理,提高生态产品生产力。三是优化林地用途,在林地质量分等定级基础上,基于林地质量等级,确定适宜的森林经营目标和经营利用程度,做到适地适树,优地优用,充分发挥林地生产潜力。四是在湿地资源调查的基础上,划定湿地红线,加强对湿地资源的保护,从根本上遏制湿地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

3.1.2积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一是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二期,通过继续停止天然林商品性采伐、加强439.76万hm2森林管护,实施公益林建设25.47万hm2,实现森林资源从恢复性增长进一步向质量提高转变;二是在积极争取中央资金支持的基础上,实施25度以上坡耕地退耕还林,到2020年,力争将剩余25度以上坡耕地全部实施退耕还林;三是在石漠化或潜在石漠化严重地区,利用自然修复力辅以人工措施,实施林草植被恢复56.13万hm2,有效改善生态环境脆弱状况,提高生态承载力,促进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四是实施长江、珠江防护林体系建设三期工程46万hm2,增加工程区森林资源面积,进一步完善我省长江、珠江流域防护林建设体系,不断改善生态环境,为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维护流域生态安全提供重要保障。

3.2着力提高林产品生产能力到2020年,全省林业生产总值大于1500亿元,各类产业基地形成规模,林业产业对农民增收贡献能力增强。

3.2.1加强森林抚育经营,提高森林质量结合重点林业生态工程,科学实施森林抚育和低产林改造,切实优化森林结构,不断提高林地生产力。一是以强化集体林经营管理为重点,实施森林抚育和低质低效林改造,大幅度提高林地生产力、增加森林蓄积量;二是通过封山育林等近自然经营措施,将有培养前途的灌木林地培育为有林地;三是加强造林质量管理,确保造林成效。对石漠化严重等生态脆弱地区的林地,以培育混交、异龄复层林为主,丰富生物多样性,增强生态系统稳定性;对江河发源地、山体坡度较大等生态敏感地区的林地,以保护生物多样性为主;对黔东南、黔西南红水河谷等水热资源丰富地区的林地,以集约经营、基地化管理为主,重点发展优良、珍贵、高价值树种培育基地,形成速生、丰产、优质、高效的森林资源,缓解木材及林产品供应的结构性矛盾。到2020年,完成森林抚育经营244万hm2,乔木林地生产率从60.3m3/hm2增加到72m3/hm2。

3.2.2积极推进各类产业基地建设针对贵州省木材资源短缺,特色名优产品少,森林单位产值仅及全国平均数三分之一的现状,必须加快基地培育,带动加工发展,形成产业集群,聚合产业效益。着力推进黔东南木材战略储备基地,黔东南、铜仁油茶产业基地,毕节核桃产业基地、黔北竹产业基地、红水河谷速生丰产林基地、黔东北茶产业基地建设,形成优势互补、各具特色的林业产业发展格局。到2020年,全省各类产业基地达到275万hm2。

3.2.3积极开发林下经济立足不同区域特色,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完善林下经济区域化布局、产业化发展,到2020年,全省林下经济利用森林面积220万hm2,产值427.0亿元。积极推进完善黔西、黔西北林下种植和森林景观利用,黔中森林景观利用和林下种植,黔东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下产品采集加工和森林景观利用,黔北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森林景观利用,黔南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森林景观利用的产业格局。加大财政及金融对林下经济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探索建立林下经济融资平台,创新林下经济投资、融资机制。按照扶优扶强的原则,加快培育各级农业产业化重点企业,构筑产业化龙头企业梯队。支持和鼓励企业开发本土特色产品,发展特色产业、精品产业,积极开展绿色、有机、无公害认证和地理标志产品认证,打响特色品牌。

3.3着力构建生态文化体系生态文化体系进一步完善,生态文明观念深入人心,支持生态建设的政策体系和维护生态安全的制度体系趋于健全和完善。结合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建设,推进生态文明理念的广泛传播,生态文明成为社会的自觉行为。多渠道吸引社会投资,加大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在有代表性的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建设和完善一批规模适当、独具特色的生态文化博物馆、标本馆、文化馆、科技馆,使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在树立生态道德,繁荣生态文化、传播生态文明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3.4城乡人居环境得到较大改善2020年,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7.5m2,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8%,通道景观怡人。积极推进高速公路、快速铁路等交通走廊的绿色通道建设,加快9个市(州)驻地和重点旅游县城环城林带建设,实施新农村绿化美化工程,为提升我省旅游形象、保障城市生态环境、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奠定坚实基础,规划实施城乡绿化、道路绿化、河渠湖库绿化共22万hm2。

作者:顾永顺单位:贵州省林业调查规划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林业推进生态文明的实践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