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我国大学文化建设的困境及对策范文

我国大学文化建设的困境及对策范文

时间:2022-11-16 05:33:27

我国大学文化建设的困境及对策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2016年第5期

摘要:

大学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引擎,文化是大学的根基和血脉,没有文化,大学就失去了发展之源,社会也就失去了动力之基。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形势和多元发展的价值观念,大学的文化建设也面临多重价值困境,主要可以从以下七个方面总结新时期我国高校文化建设面临的困境,即主流价值坚守与全球价值多元、学术品格锤炼与市场经济发展、个性化与规范化、精英性与大众化、人的全面发展与学科专业化、高尚人格培养与大众行为世俗化、人文氛围培育与校园硬件同一化之间的矛盾。

关键词:

大学;文化困境;价值选择

大学从根本上说应该是一个创造、创新、传承和传播人类文化的专门机构,没有了文化,大学就失去了根基和血脉,同时也失去了生存和发展的动力之源,也正是文化,使大学区别于其它的社会组织,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化是大学的灵魂”。在近代中国发展史上,大学凭借其对文化、对价值的坚守,一次次地成功面对社会转型的复杂形势。进入新世纪,市场经济的深度发展,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尤其是民众行为、价值观的世俗化对我国大学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使大学的文化建设面临多重的价值困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主流价值坚守与全球价值多元的矛盾

大学的功能在于培养人才,目标是向社会源源不断地输出优秀人才以满足社会发展和建设的需要,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是优秀人才的最基本要求,因此,构建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成为大学校园文化系统建设的核心与灵魂。社会是一个高度多样性的价值系统的综合体,在我国,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社会的价值观念与思想体系呈现出多样化局面,这些变化一方面是社会进步的推动力,另一方面也带来社会价值观念的多极化。当前围绕着世界观、价值观这个核心,主流文化思想、价值观念与否定现行经济、政治生活的非主流文化思想、价值观念的斗争,依然存在[1]。在社会价值观多样化进程中如何保持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作用,倡导主流价值观在全社会的引领功能,人们对此的认识不一而足。主流价值坚守与全球价值多元的矛盾在当前的中国大学尤为突出,市场经济环境下,服务社会和适应社会越来越成为各高校争相达成的目标,大学功能性需求和工具性价值的追求,导致大学文化引领功能与批判性精神的缺失。

二、学术品格锤炼与市场经济深度发展的矛盾

大学品格是大学通过其文化建构所折射出来的内在价值观念、精神意志、行为习惯和规范体系的独特品质。而学术品格是大学品格的重要成份,学术品格就是大学的名片,培育、保存、传承和发扬学术品格是大学文化建设的核心与精髓,一所大学的学术品格就是这所学校的生命,也是该校区别于其他高校最显著的特征,通常各学校都将它们的学术品格和精神追求凝练成校训,所以,今天我们去看国内几千所高校的校训会发现,他们虽精神相近却追求有别。校训以大学文化纲领性的形式,在日常生活中对师生产生持续的影响,不断地锤炼着广大师生员工的学术品格,最终使师生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学术品格,从而区别于其它高校的学生。但在市场经济的深度发展之下,服务社会成为高校的首要目标,追求经济效益、促进成果转化是大学的生存之道,从这个意义上看,国内几千所大学千人一面,大学之间无区别的追求,培养出学生无差别的学术品格,单向度的文化造就了单向度的人,同时也造成了大学本体性的危机及大学自我认同的危机。所以“大学必须进行彻底的变革和革新,以使我们目前这个正在经历一场深刻价值危机的社会可以超越一味的经济考虑,而注重深层次道德和精神问题”[2]。学术本该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能带来学术的繁荣,面对市场经济深度发展所带的学术品格的矛盾,大学不应只关注表层的绩效和近期的利益,而应立足长远,把自身的目标定位和使命指向作为本真意义的追求,积极营造能使老师静心治学和潜心育人的良好氛围,通过教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引导学生的学术追求,不仅学习到科学技术的真,还能体会人文社会科学的美。

三、个性化教育与规范化教育的矛盾

从根本上来说,我国的高等教育是一种规范性教育,所有的在校学生都只有达到社会对于高级专门人才的要求这一规范性标准才能获准毕业离开学校。高等教育规范化标准的建立对强化高校的管理起到很大的作用,尤其是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标准的推行,使得考核、管理、评价大学的办学水平和成效有了一套更加科学可行的方法,但由此带来的弊端也显而易见,因为规范性教育的特点是不管学生之间在天资和能力方面有多大的差异,都以统一的、无差别的标准要求所有的人。但实际上,每一个学生的具体情况都是不同的,有天资的差异、能力的区别,成人和成才道路以及成才的层次、内涵、程度也有很大的不同。若用同一的标准去要求如此千差万别的个体,必然以扼杀个体的创造性为代价,使所有学生就像工厂流水线生产出的产品一样精确而无差异,这也许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的根源。在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如何在保持规范性、标准化的前提下,探索一条与本校学术品格相适宜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从而培养出既满足国家基本标准又充满创造性的学生,是现代大学的重要使命。

四、精英型教育与大众化教育的矛盾

无论什么时期,高等教育从其本质上来说都应该是高水平的教育、是一种精英类型的教育,高等教育的社会功能属性决定其教育的标准。在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起,伴随着公民提升自身素质和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大学的招生规模逐步扩大,高等教育也逐步从精英型教育过渡到大众化教育的阶段,大众化教育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学生增多、师生比下降、人均资源减少。但是,大众化不应当成为低水平的代名词、不应当成为一种借口、成为放松自己责任的一个口实,大众化的高等教育更不应当是低水平的高等教育。大学教育本质上是一种精英教育,因此所有大学在大众化的过程中,都应当以精英教育的方式来从事本科教育,在强化研究型功能的同时,还必须保持大学教育的高端性质和精英品格。

五、人的全面发展与学科专业化的矛盾

教育的终极目的应该是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高等教育在此中的作用更是不可或缺,我国的高等教育受苏联模式的影响较大,长期以来造成了不同学科与专业之间的分离与阻隔,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所培养学生的专业水平与学术视野不匹配、不协调的现象,没有多学科知识的支持,对人才个体的发展也造成了一定的困境,这一现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进一步凸显,高等教育大众化首先表现在大学数量的增多,其次是各高校为了相互区别与互补,学科与专业的分化也越来越细,学科的专业化对科学向纵深发展有极大的助益,有利于高水平科研成果的产生、有利于高技术人才的培养,所以,近年来我们培养出了一大批高、精、尖的人才,但缺乏人文科学底蕴和多学科视野的高、精、尖人才是缺乏创造性的,同时也是违背高等教育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终极目标的,而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才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不竭的动力。正是有感于此,20世纪90年代起国内的一些理工科大学开始倡导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增添人文科学的内容,以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十多年来,多种形式的文化素质教育活动在各高校广泛开展,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主题词之—,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成为时代潮流,各高校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其实就是对这一现象的积极回应,同时也是化解高等教育学科专业化需求与人的全面发展需要之间矛盾的有效途径。

六、高尚人格培养与大众行为世俗化的矛盾

经济和制度的变迁导致人们思想习惯的演变,制度不但是思想习惯发展演变的结果,同时又随思想习惯的改变而演进,思想习惯其实就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三十多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成功转变,大众的思想习惯和行为方式也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变化,计划经济体制下单纯、朴实的民风在以效率为首要目标的市场经济体制引导下,也逐渐变得越来越功利化和工具化,曾以洁白纯净为标致的“象牙塔”在民众的眼中也不再那么的神圣,大学的光环在褪去,大学的身份也不再那么让人顶礼膜拜,民众对大学的要求也不再单一,一方面他们希望大学仍向以前那样勇担社会责任,另一方面他们又开始以市场的标准来打量大学。置身于转型中的中国大学,一方面需要以大众化的发展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满足自身发展经济目标的现实,另一方面以培养高、精、尖类的人才来满足民众对大学的期待,而学生高尚人格的培养在大学大众化和专业化的进程中始终难找到合适的切入点,由此大学内部不同程度上出现了精神层面的困扰,急功近利的利益导向日趋明显,学术层面的世俗化、行政化倾向日渐突出,大学在大众行为世俗化的过程中也难以脱俗,并以积极的姿态融入到这场世俗化过程中。

七、人文氛围培育与校园硬件同一化的矛盾

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大学的校园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校区的建设和大学城区的建设成为各高校和各地方改善大学办学条件的主要举措,经过十几年的努力,我国高校摆脱了过去穷酸破落的外表,有些高校甚至成为当地的风景名胜。大学硬件设施的建设对高校的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然而,高校校园不仅是物质的存在,更应该是一种文化的存在,从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来看,纵观当前各高校校园,大多千篇一律,不仅缺乏人为性品格,连自然性品格也不足。论及校园文化,人们往往注重外在的、物质性的表现,而忽视大学校园文化内在的、精神性的属性。所以,我们看到一座座外表标新立异的建筑在大学校园内落成,其实“所谓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大师之谓也”。大学校园是高水平和高层次的人化自然,自然属性和人文属性是大学的内在追求,自然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和谐统一、相映成趣是大学有别于其它建筑的根本。就自然性来说,大学校园从属于自然界,与自然界其它建筑一样,为校内师生提供优美的环境,这是作为普通人而存在的师生员工的根本要求。就人为性而言,大学校园的灵魂来自于超越世俗审美的价值观,来自于求真务实的科学内涵和清新质朴的人文氛围以及历史积淀所赋予不同建筑的人文情愫,唯如此才能煅造大学的神圣性,有利于生活其中的师生去提升科学素养和人文品格。良好的育人环境应当是自然性与人为性的内在有机结合,而新时期我国高校校园建设大都自然属性无差别,人文属性无特色,同一化的校园建设与校园人文氛围的功能需求矛盾显著。理想和现实的矛盾是摆在当今各大学间最现实的问题,“崇尚学术”还是“适应社会”的价值选择让无数的大学无所适从,在忽左忽右的摇摆中,大学不但会失去原有的魅力同时也将渐渐丧失他原本应该肩负的社会责任。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无数次地证明了这样一个道理:若没有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相对独立的、享有充分学术自由的、并能够摆脱任何外在诱惑的真正意义上的大学存在,社会的创新能力和发展动力就会被削弱而流于鄙俗。新时期的中国大学正面临如此困境,需待大学的文化做出价值选择。

参考文献:

[1]黄楠森,龚书铎,陈光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

[2]胡显章.不忘本来吸收外来创造未来自觉持续推进大学文化建设[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3).

作者:李平 单位: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创业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我国大学文化建设的困境及对策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