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潜江草把子龙灯的本土精神分析范文

潜江草把子龙灯的本土精神分析范文

时间:2022-10-15 08:35:35

潜江草把子龙灯的本土精神分析

内容摘要:草把子龙灯是湖北潜江地区传统的文化活动,很多乡镇、地方都有舞草把子龙灯的习俗。舞龙灯在全国各地都有,因自然环境不同而有布扎龙、铁扎龙、竹扎龙等,潜江草把子龙灯身体全部以稻草扎成,龙头鱼尾,与各地有别,自成特色。草把子龙灯营造了一种体态爽朗舒展,姿态张扬、雄重浑圆的艺术形象,揭示出具有象征身强体健、吉祥幸福、如意顺遂、欢乐吉庆、和谐美满的民俗风情。

关键词:龙灯;草把子龙灯;本土精神内涵

草把子龙灯因采用稻草扎制而得名,特别是在湖北潜江地区盛行。潜江地处湖北中部江汉平原,北临汉水、南临长江横跨东荆河,境内河渠纵横交错、湖泊星罗棋布,是名副其实的“稻谷之乡”。在稻谷之乡的潜江人民眼里,稻草是最实用、最有生命的:放进灶台生火做饭;扎成草帘做植物的保温毯子;打成草垫,打坐、拜佛用;剁成小丁,做牲口食料;磨成浆做纸张;结成草绳、搭建房屋------人们从稻草那里学会了坚韧、朴实、隐忍、奉献。正如稻草结扎的草把子龙灯,表明潜江民俗文化的内在本质,由此引发出草把子龙灯研究的新课题与新的探讨热点。

一.龙灯的习俗

舞龙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民俗活动,龙被视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它的形象源于中国古代的图腾,并把它看做能行云布雨、消灾降福的神物。因此有的地方久旱不雨时,便舞龙祈雨;有的地方插完秧,舞龙驱虫;采摘之际,祁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久之,舞龙成为人们的传统习俗。舞龙灯习俗注重龙灯的制作、龙灯的玩耍、色彩的绚丽、气氛的热闹:前有锣鼓开道,宝珠护航,后有鱼、虾和蚌壳等虾兵蟹将跟从。先闻鞭炮声,后见祥龙飞舞,所到之处烟花弥漫,围观者水泄不通,热闹非常。

二.草把子龙灯

1.草把子龙灯的形成历史草把子龙灯的形成历史久远。相传远古以前,有一条行云布雨的苍龙,不慎失足坠于古称“龙湖镇”的潜江小镇,跌落时蜿曲如弓,身长绵延七里,即刻倾盆大雨,水淹乡镇,房屋倒塌,淹死了许多人。这事被土地向玉皇大帝启奏后,玉皇大帝托梦给乡长:“苍龙失足跌落人间,触犯了天规,念及其对民间做过不少好事,它死了,你们要为它烧香点纸。”“龙湾镇”因此而得名,再有,龙湾镇坐拥兴建于楚灵王时期的章华宫,楚华台离宫和古华容城的遗址,楚文化历史十分厚重,民间自然形成了对龙信仰的传统。据董仲舒《春秋繁露》记载,楚地最早舞草把龙灯见于汉代,盛行于唐,历代相沿承袭。清光绪五年(1879年)《潜江县志》(第六卷)典礼志载明“云骈驾兮风旗招,神之归兮天路遥”配有草龙图,并附有对草龙的描述,图中草龙形态张扬,身如披刺,由此推断江草把子龙灯习俗在清光绪年间非常盛行。其中舞草把子龙灯的中心区域包括龙湾、熊口、张金、老新镇以及潜江市南部的水网湖区(水稻产区)。草把子龙灯借助这片神奇的土地,得以经年传承。

2.草把子龙灯的造型“把子”在词典里指传统戏曲演出所用道具的统称,在潜江人嘴里,“把子”是一句方言、土话,含有“束、捂、扎”等的一些动作,不是物品名称而是动词,较“活”的意义。扎制草把子龙是个技艺活。老艺人们会在秋季精心选择一些杆粗、挺直的稻草进行干燥、存贮,草把子龙灯的制作取材除大量使用本地的稻草外,还包括竹、木、纸、布等材料。扎制龙头的工艺性最强,一般采用工字形的木结构做支架,支架上连接着手柄,同时,工字形木结构又是龙头各部位的支点,因艺人手艺不同,龙头形象略有差异。再用竹条扎成框架,扎出嘴、眼、鼻、角、耳,须眉等部位。架子扎好、牢固后,外糊皮纸,再按所需部位绘制不同颜色。龙身取材于稻草,节数不等,只为单数,常见的有七节龙、九节龙、十一节龙、十三节龙等,经过一番细心选择、梳理,择出粗壮结实的待用。首先对稻草进行整理,截去上端、尽量长短一致,再以手握紧的粗细扎把,即潜江方言里的捆扎“把子”。扎“把子”是一项力气活,扎紧、扎实是要领,否则,一旦舞动,会影响舞动效果。然后铡草、璇盘等,使每一根稻草像刺猬身上的刺毛一样,直挺挺、齐刷刷,经过这几道工序后才扎接完成一节龙身,每节还需插一根竹木杆作为把手。龙尾与龙头一样也是工字形结构,但龙尾采用潜江江湖常有的草鱼鱼尾造型,或在龙尾覆盖布或纸,再绘出鱼尾鳞,龙首、龙身、龙尾连成一体,浑然成形,一条栩栩如生的黄色巨龙展现在眼前。草把子龙灯龙头、龙尾的着色,是表现龙灯气势和形象的重要一环。传统的着色工具和材料一般采用本土自制,颜料中的黑色是采用锅底灰加骨胶熬制而成,其他颜料如白粉、大红、大绿、中黄、鲜蓝等,均为土质颜料调配而成,有的加入蛋黄调配。在现代,有更简便的工具可供选择,如墨汁、水粉颜料、丙烯颜料、油画颜料等;在装饰手法上,广泛使用点、线、面、平涂、晕染、喷绘技法等。这些装饰手法的运用没有固定的模式,全凭老艺人的喜好和经验,他们拿捏苍龙、草鱼形态极其熟练,点、线在绘制过程中流畅、肯定而富于变化,极具乡土气息,本土化特征很强。潜江草把子龙灯造型继承了中国民俗艺术简朴的表现形式,通过龙头、龙尾的造型,展现出不同龙的形象,或生动、或敏捷、或活泼、或威武、或严肃,营造出具有淳朴思想内涵的理想形象,除表达出自然与人和谐共存的美好外,还表露出人们希望龙灯能带来吉祥幸福、欢乐吉庆的心意。

3.草把子龙灯舞一般于每年农历五月至七月间,为舞草把子龙时间。因田间稻草苗猛长期,天气炎热,病虫多发,农民以舞草把子龙来驱虫去病。而如今,春节、元宵和二月二龙抬头等传统节日,百姓也会舞龙祈求平安,新春贺岁。另外,在遭遇瘟疫流行、重大灾害时,也会扎制草龙,举办舞龙活动,以期驱除邪魔。人们相信通过舞动龙灯可以召唤龙之神灵;通过滚耍龙灯,可以模仿龙的神态,让龙再现;通过锣鼓与舞龙游行,则可以使“龙神”欢愉喜悦,降福于人间;通过龙灯舞仪式,可以使人沾上“龙神”的祥瑞气息。舞龙,一定配有“锣鼓家仪”队伍,潜江方言中把敲打锣鼓的人称为“打锣鼓家仪”或“打家仪”、“打点子”。草把子龙在大鼓、大锣、小锣、中鼓、钹、唢呐“打点子”中表演舞技,随着不同节奏,不同音响,烘托出龙的不同情绪,制造出不同的气氛,时而草龙戏珠,时而龙腾四海,时而飞龙在天,时而蛟龙得水,颇为壮观。以天盘、地盘、懒龙翻身、鱼咬尾、半边月、青龙盘柱、五岳等十几种技艺,穿插进行,套路多变,气势浓烈。舞龙者一定是身强体健、臂力过人的青壮年男子,甩得开、转得圆,时而呐喊,时而撇嘴,时而甩头,时而跃起,时而蹲下,威武雄壮,精神抖擞,感情十分投入。舞龙队伍在各自村组的所有田间、地头舞完后,会把草把子龙抬到村尾的水坑边烧掉,意为送龙归海,同时,祈求龙把灾难带出村湾,以保平安。

三.结语

潜江草把子龙灯是水乡文化、稻作文化的民间现象,同时,它也是长江中游地带民间人们崇龙、拜龙信仰的遗存。它具有显著的地方民俗形式和民俗色彩,蕴涵着古老的楚文化祭祀性特征,并兼有民舞和民乐的艺术成份,是水乡人民创造性发明。然而,因草把子龙灯仅限于节令和特定环境短期活动,并不是人们谋生的手段。另外,它是团队组成的集体活动,体力、默契缺一不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现化多元化文化的冲击,很少有年轻人能主动接手,面临着“人消艺亡”的濒危状况。

参考文献

[1]丁伟华.文峰集.偕湘籍同学<沅江源>留影[C].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2008.

[2]论侗族“龙灯吉利”的文化内涵.欧阳大霖.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9.5

[3]屏风村龙灯文化变迁中的国家与社会.朱炳祥.夏循祥著.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1.

作者:程丽琴

被举报文档标题:潜江草把子龙灯的本土精神分析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nongyezazhi/cyycmzz/721406.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