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内科学论文范文

内科学论文范文

内科学论文

内科学论文范文第1篇

1.1中医辨证治疗方法中医辨证治疗讲究辨证分析病症,根据具体病理变化辅以药物治疗。大致分为五型:湿热交阻型、热毒蕴结型、肝郁气滞型、肝肾阴虚型、脾胃失和型。(1)湿热交阻型:临床表现为面黄如橘、面垢厚重,舌偏红、舌苔黄腻、纳差、乏力等,治疗方法以解毒退黄、清热利湿为主。可采用茵陈、黄枝子、虎杖、藿香、郁金、海金沙、厚朴、车前仁煎服,并根据病情变化适当增减药量。(2)热毒蕴结型:临床常见口干苦、面黄、尿黄、脘痞泛恶、乏力病急。治疗方法以化浊开窍、清热解毒为主。可采用黄栀子、茵陈、大黄、犀角、黄芩、银花、连翘、郁金、菖蒲、紫草、板兰根、玄参、生地、胆草煎服治疗。(3)肝郁气滞型:临床常见口苦恶心、食欲不振、情绪抑郁、胸闷不舒、头晕目眩。治疗方法以和胃理气、疏肝解郁为主。可采用白芍、柴胡、丹参、枳壳、郁金、炒香附、甘草、茯苓煎汤服用。(4)肝肾阴虚型:临床常见腰膝酸软、手足心热、口干耳鸣、肝区隐痛、舌红少苔、两目干涩。治疗方法以养肝滋肾、养阴为主。可采用明沙参、当归、生地、金铃子、枸杞子、麦冬、丹参、淮药、白芍、谷芽煎服,适病情发展增减药量。(5)脾胃失和型:临床常见食欲不振、大便稀溏、食谷不化、喜暖畏寒、腰膝冷痛,严重者下肢浮肿、舌胖质淡。治疗方法以调肝和胃、健脾益气为主。可采用木香、砂仁、茯苓、鸡内金、麦芽、泡参、白术、丹参、甘草煎汤服用。

1.2疗效标准根据卫生部颁布的有关病毒性肝炎临床诊断标准将治疗效果分为显效、有效、无效三个标准。显效: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患者食欲好转、肝区痛感明显减轻、肝脏功能基本恢复正常;有效:患者临床症状明显减轻,肝脾症状稳定无恶化,肝区无明显压痛;无效:患者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肝脏功能无任何好转。

1.3统计学处理所有患者数据资料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所有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2检验。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x100%。

2结果

经中医辨证治疗后,56例患者中显效患者26例,有效11例,无效患者19例,总有效率为66.07%,治疗过程中患者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

3讨论

中医理论认为病毒性肝炎主要病灶在脾胃,病灶累及肝胆。病毒性病灶发病主要由于体内湿热郁结,又外感病邪发生肝胆湿热阻滞、胆液运行紊乱,渗入血液引起皮肤黄疸。又因热毒蕴结、阳气失运、气血受阻,导致患者气滞血虚,中医治疗从祛湿利尿治疗为主。西医认为病毒性肝炎主要病变部位在肝,而中医认为病变部位主要在脾胃,但两者理论并无出入,中医学所述五脏是功能性概括,并没有指具体脏器,中医病理中所讲的脾脏发挥运用主升清、主运化、主统血的作用与西医中肝、胆、胃的作用相同。另外,治疗病毒性肝炎除药物治疗外还需再饮食和休息上多加注意。

内科学论文范文第2篇

1.1培训时间短费用少具备一定医学知识基础的学生充当SSP,容易理解病情,培训时间大大缩短。Harris等[3]报道了用高年级医学生模仿病人对低年级学生进行教学与考评,结果显示:医学生标准化病人不仅节约了开支,并且培训时间较职业SP短,从而节约了培训人员的时间和费用。

1.2效果可靠Brian等应用医学生充当标准化病人并对自己同学的临床沟通技巧进行评分,结果显示:在考核评分任务中,SSP可以对自己同伴的表现作出准确可靠的评价[4]。

1.3培训和表演的经历促进医学生的学习学生为了扮演病人,会认真学习有关知识,在培训时和教学中能够增长专业知识和提高技能水平,加深对疾病的认识,并有助于培养沟通能力。因此,有SSP经历的学生一般具有较熟练的临床技能,同时能让医学生在参与培训的全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2SSP的应用

2.1SSP的招募SSP志愿者均选择于我校中医系的学生,SSP志愿者要满足三大基本要求:①具有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②扎实的医学理论知识;③机智灵活,具有一定的表演及模仿能力。

2.2SSP培训剧本的撰写培训剧本以临床为基础,突出中医特色,包括中医四诊、体格检查、辨证论治等内容,强调中医病证结合的特色。剧本由我校中医内科学教研室教师和经验丰富的中医及西医临床医生根据《中医内科学》教材中的病种共同编写。剧本包括模拟场景(地点、道具),背景设计(包括患者年龄、职业、工作单位、住址、现病史、既往史等),体格检查(阳性体征及阴性体征),辅助检查,模拟要点,道具及化妆。其中模拟要点主要包括表情、体位,对检查者表现出的反应、需要模拟的阳性体征、患者的疑问等。可模拟患者恐惧、忧虑、愤怒、敌视、不合作等状况,以训练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SSP的语言应当口语化,避免医学术语,台词还应有一定的灵活度以训练SSP的随机应变能力。

2.3SSP的培训

2.3.1基础知识培训因为SSP本身为医学生,中医及西医的基础知识只需要简单归纳复习即可,节省了大量的时间。

2.3.2病情模拟培训培训内容包括问诊、体格检查、病例培训等。问诊的培训。培训教师首先介绍问诊的内容,如患者的一般情况、主诉、现病史、既往史、个人史、婚姻史、家族史等[5],重点讲解现病史,包括起病情况与患病时间,主要症状的特点,病因与诱因,病情的发展与演变,伴随症状,诊治经过及病程中的一般情况,配合观看问诊的录像,讲解问诊的技巧,并反复举例练习。查体的培训。首先组织SSP反复观看全身体格检查的教学录像,然后培训教师亲自示范,以心、肺、腹部检查为重点。教师一边示范一边讲解检查要点,然后让学生之间互相操作,教师从旁指导。病例的培训。首先让SSP熟悉剧本,在教师的讲解和指导下理解剧本,要求SSP能牢记剧本内容。随后,教师示范表演,让SSP反复模拟练习,使SSP熟练掌握其所要扮演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症状和体征的表演是培训中的重点和难点。为了能更逼真的演示,要求SSP能够加入真正病人所常见的一些症状特征,如气虚患者表现出神疲乏力、语声低微等特征,肺系疾病患者在就诊时常伴有咳嗽,胃痛患者常有弯腰,手按胃脘部等动作。还可以模拟出患者一些特殊情绪,如淡漠、痛苦、悲观、抑郁、敌视、愤怒或不合作的情绪、重复询问同一问题,答非所问的回答、不友好或不合作的态度等,以此训练学生的临床应变能力和沟通能力[6]。另外,也可以安排SSP到临床接触真正的病人,使他们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2.3.3SSP对学生评估的培训培训教师将所需评估的项目逐一讲解,让SSP了解各项内容的意义及评分标准,由教师模拟不同层次医学生的表现,让SSP评分,通过反复训练,直到其掌握评分的尺度,能做出正确的评估并完成评估表。

2.4SSP的考核由培训教师充当考生对SSP掌握情况进行考核,考核合格后,才能获得参与教学的资格。

2.5SSP在《中医内科学》教学中的应用教师简短的讲授新课后,学生分组,每组配备1名SSP,每组学生轮流作为主问者与SSP交流,模拟患者就诊的全过程,收集病情资料。训练结束后,SSP和指导教师对受训学生的表现进行详细的意见反馈,指出学生在交流中的遗漏和不当之处,使学生及时了解和纠正自己存在的不足。同时受训学生及教师对SSP的表演及教学效果进行分析、总结。每位学生独立完成一份门诊病历的书写,包括主诉、病史、体格检查、中医诊断、西医诊断、治法、方药等内容。通过这种教学方法,能较好地锻炼学生的临床资料采集能力、病历书写能力、动手能力、辨证能力、遣方用药能力等,提高学生的临床技能和综合素质。

3结语

内科学论文范文第3篇

统计学处理。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一)两组带教制度综合考核成绩比较。两种带教制度的综合考核结果比较提示,“双导师”带教制的硕士研究生经过三年的系统学习,综合考核成绩明显高于传统带教制的硕士研究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二)观察组问卷调查结果。对观察组硕士研究生进行自制问卷调查,大部分研究对象对“双导师”带教制度表示认同。

(三)导师与观察组学生对“双导师”制度的总体评价比较。导师及观察组硕士研究生对“双导师”制度的总体评价提示,硕士研究生经过两位导师三年的培养对该制度较为认同,而各导师决策则更为谨慎,两者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三、讨论

中医内科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试行“双导师”制带教,改变了以往的临床教学中只注重操作技能训练的传统临床带教模式,而与传统的中医跟师学徒教育模式相比,可使学生在三年的学习过程中,除了常规强化临床知识和操作技能外,更可由双导师给予学生进行不同角度的创新思维和科研意识的启发和引导,使硕士研究生在学校所学习的系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工作紧密联系起来,保证了各个阶段作为培养硕士生创新思维方式、基础实验能力和娴熟临床技能的重要完整性。

“双导师”制度被引入中医内科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教学,是人才培养教育模式的创新。有研究表明,“双导师”制度已取得了一定的预期效果,既可提高教学质量、也能节约教学资源。两位导师在教学职责上有着的明确分工,实际上是对目前高等院校有限的教学资源的一种合理分配。

内科学论文范文第4篇

(一)评价方法。两班均进行一学期的中医针灸内科学课程学习以后,进行期末闭卷测试。试卷由教研室中非授课教师在题库中随机抽取,试卷分析工作由研究生完成。最后,将考试成绩进行汇总、分析和比较。

(二)统计学分析。将所有数据录入SPSS17.0软件进行t检验和秩和检验,检验标准α=0.05。

二、结果

将两班的期末成绩相比较(见表1),对照班(1班)的平均分为75.367±7.753,试验班(2班)的平均分为82.533±6.822,两班有显著差异(P=0.000),说明试验班学生掌握知识的平均水平好于对照班。将两个班的期末成绩分布进行比较(见表2),可见两个班之间有明显的差异(P=0.000)。试验班成绩优、良的人数明显多于对照班,中等、及格和不及格的人数明显少于对照班。

三、讨论

(一)教育现状。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的高等医学教育为“精英教育”。学生在预修医科、获得文理学院学士学位并且通过医学院入学考试(MCAT)之后,才有资格进入医学院学习,这体现了对学生的高素质要求[5-6]。但是国内的高等医学教育现状是学生通过高考直接升上医学院进行学习,而且医学院校的门槛分数参差不齐,导致国内医学生本身素质不能普遍的达到高水平。另外国内高等医学教育学制可分为五(六)年制本科、七年制本硕连读和八年制本硕博连读,与国外终身医学教育相比时间被大幅度的压缩了,也就是说国内医学生要在短时间内掌握大量医学知识[5]。中医针灸内科学是一门后期临床教学的主干课程,学生需要在熟练掌握基础理论课程的前提下学习与临床相关的知识,这无形中加大了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课业负担。学生普遍反应本门课程的知识点过多,学习之后掌握度不好等问题。

(二)艾宾浩斯遗忘规律曲线理论的应用。记忆和遗忘是相反的过程,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遗忘是人体大脑对信息处理的一个综合的、复杂的过程[7]。艾宾浩斯的记忆理论来源于他的无意义音节记忆试验,在此试验中他将所有混杂因素排除,发现了在没有背景信息的条件下的记忆和遗忘规律。其试验得出的结论是遗忘在记忆之后立刻开始,但是遗忘的速度并不均匀[8],并且越熟悉的材料被人们遗忘的速度越慢(见图2)。上图形象地说明随着复习次数的增加,遗忘的内容越来越少。我们本着此理论,要求针灸内科授课教师对学生进行随堂测验及课后小结,目的是督促学生对已经学习过的知识进行多次记忆。本次试验的期末考试结果显示试验班的平均成绩以及优秀率明显高于对照班,说明该教学方法的教学效果较好。本次较好的试验结果主要有两方面原因:首先,中医针灸内科学的课程排课紧凑,周一到周五每隔一天都有理论课授课安排,为学生提供了短期内的课内复习时间。其次,授课教师在试验班教学中利用课前及课后时间的考试和小结,反复强化学生已学的知识点,促使学生对知识点产生长期记忆,有效地降低了学生对知识点的遗忘率。

四、结论

内科学论文范文第5篇

本研究结合多种方式方法,分阶段实施,实现临床实践教学“模式规范化,教学内容标准化,教学手段多样化”。

1.1第一阶段利用角色模拟,用标准化病人,让学生体验临床诊疗场景。练习与患者沟通技巧和问诊查体能力。我国近年由于医患关系紧张、医疗纠纷的影响及患者的不配合,因医学生观摩病人引起的法律纠纷时有发生。患者认为隐私权受到损害,因此学生见习、实习时不配合,导致学生接触患者的畏惧感、动手能力和跟患者沟通交流问诊能力不足,临床技能操作水平相对降低,导致临床见习、实习教学质量普遍下降。同时也由于目前专科层次的临床医学见习教学多照搬以往本科的教学方法,以疾病为中心,主要目标就是对疾病的正确诊断,从而导致学生常出现由课堂初始进入临床的茫然,理论与实践不能很好的接轨。本研究教学以典型病例示教为主,狠抓基本技能的训练,学生可以反复练习、实践,提高问诊查体的基本能力。校内实训教学采用的是对聘用大一学生通过培训,挑选合格者为标准化病人。克服了以往临床教学或测验中难以找到具有针对性病例的问题。标准化病人可以根据需要使用,提高了测验的有效性。医学实习生在实习的过程中所接触到的病例有其局限化,而标准化病人的出现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难题。根据需要,经过训练的标准化病人可以扮演任何一种病情,并将该病主要临床表现及特征展现在学生面前,拓宽了学生的眼界,加深了学生的知识深度。标准化病人可以作为评价者对受试对象做出更加合理、直观和人性化的评判。如学生的理论学习的能力、实践操作的能力、与病人沟通的能力、医德医风等等。这些内容都是在标准化病人与该实习生交谈的过程中得出的,更为客观和全面。标准化病人的缺点就是体征不会有阳性表现,结合学校的实训室的胸、腹部模拟人可以弥补这一不足,根据病情选择相应的体征,更好地锻炼学生的问诊查体能力。

1.1第二阶段利用PBL教学让学生拓宽思维,在可能的疾病内容中考虑分析,提出问题并加以解决。这可以让学生在运用中掌握知识点。内科学在基础医学课程和临床学科课程之间架起了桥梁。然而纵观现在医学生学习内科学的真实情况,学生多是死记硬背内科学书上的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并没有使之连成体系。这种现象的原因与学生以前所学知识有遗忘,而有限的课堂时间又不能一一讲解有关。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对此采取PBL方法,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导向,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本研究根据教学进度选择适当临床病例资料,设置问题导入点,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以问题为基础,培养了学生将多种因素关联起来一起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时以疾病的一个症状为切入点,让学生纵向讨论可能的病因,逐步增加病例资料,让学生逐层分析,最后做出诊断,制定诊疗措施。学生主动的学习,查阅资料,分析病例,并且分组讨论分组汇报,在此过程以前所学知识,得到了巩固复习,通过分析运用,整个理论体系得以建立,提高了理论实践水平。

1.3第三阶段利用病例分析综合分析。经过第二阶段的练习,学生的能力得以提高,可以集中给予较复杂的病例,综合讨论分析,提出诊断和诊疗计划。同时对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基层常见病,让学生依据所学知识制定健康指导。组织学生到社区或者老年活动中心等场所,让学生给患者进行实施健康教育,这种应用可以让学生检验自己的水平,增强知识的掌握程度,更好的掌握如何保健和预防慢性病,有利于基层卫生服务。校内实训授课通过三个阶段的培训,结合多种方式方法,将理论和临床实践在校内得以结合,弥补不能到医院见习的不足,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融合了临床思维及医德等相关内容,并为医学生的临床实习和以后的临床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也使得学生将来能够成为新的医学模式的实践者和促进者。更好的提高专科临床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临床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就业后在基层卫生服务中能更好更快的用得上,更好的服务于基层民众。

2OSCE考核

在内科学学习结束或进入临床实习前,通过内科学临床实践技能强化训练后,本研究参照OSCE进行考核。考核时选择某系统典型病例,要求每个学生都能通过利用标准化病人、高端模拟人、心肺听诊和腹部触诊仿真电子标准化病人教学系统、各种穿刺考核模型(腰椎、胸腔、腹部穿刺监测考核模型)、心肺复苏模型等设备进行的系统的病史询问及体格检查、临床常用诊疗技术操作、现场心肺复苏、临床常用化验值解读、心电图操作与阅读、X线或CT片阅读等项目的考核,同时,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通常1小时)完成住院病历书写,做出初步诊断、鉴别诊断,提出处理意见等,并接受教师的现场提问。通过考核要求者才能进入临床实习。具体评分标准为:病史询问10分,系统体格检查20分。临床常用诊疗技术操作10分,临床常用化验值解读、x线或CT片阅读10分、心电图操作与阅读10分、各种医疗文件书写20分。诊断、鉴别诊断、治疗措施15分.其他如仪表衣着、医德医风等5分。

内科学论文范文第6篇

我校的留学生多来自周边发展中国家,他们毕业后要回国通过本国的医师资格考试,对汉语的需求仅限于求学这几年,部分学生汉语水平差或学习汉语兴趣低下,导致他们与教师、患者的交流困难。同时文化习俗的差异,也加大了留学生管理规范的难度。

2PBL模式在内科学教学中应用的重要性

以问题为基础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PBL)模式是美国神经科学专家Barrows于1969年在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首创[3]。20世纪80年代,PBL首次引入中国,随后即被广泛应用于基础和临床医学的课程中。目前已经成为国际医学教育中较为流行的一种教学方法。与传统的LBL模式比较,PBL强调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而不是传统教学中的以教师讲授为主。PBL教学法的精髓在于发挥问题对学习过程的指导作用,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具有以问题为中心、以学习者为中心和以合作学习为中心的三大特点,PBL法在留学生教育中可以充分调动留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留学生的参与意识,强调获取知识与技能并重的教学目标,有利于培养留学生的协作精神和综合素质。

3医学留学生内科学教学中应用PBL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3.1以问题为导向,学生为中心,增加师生互动开展集体备课,集思广益,特别对教学案例的选择必须慎重,问题的设置必须紧扣实际和应用,问题的选择最好契合留学生来源国的国情和医疗现状,也可以直接选取留学生学习和实践中常自主提出的问题。通过问题的思考、讨论、解答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在巩固理论知识的同时,培养实际应用能力,为将来参加医疗实践打下基础。对于留学生在课堂上思维活跃的特点,教师应多与学生在课堂互动,还可增加课外多领域交流的活动。

3.2丰富多媒体素材,精良备课,精品教学除专业知识和语言能力的准备外,为了更好地指导学生,内科学教研室强调英语课件的制作,制作留学生的课件对教师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我们往往需要查阅很多中英文文献和网站才能获得良好的素材。学校和医院也通过每年开展的多媒体课件比赛、精品教学展示等创造相互学习交流的平台。目前教学中一些模式图或实体照片除了引用参考资料外,我们教研室也越来越多使用自己收集的简图或示意图,如在内镜中心获得的典型消化性溃疡,胃肠道息肉患者治疗前后的内镜下对照图,还有一些小肠镜下的的图片和胶囊内镜下小肠出血、肿瘤的图像等等。此外,课堂教学多媒体课件都经过任课教师反复修改润色,图片精致,内容也加入师生互动的问答环节,使教学内容生动易懂,增强教学的直观性,从而受到留学生的一致好评。

3.3提高师资英语水平,加强对外交流是否开展英语教学是评价高等院校能否承担留学生教学任务的关键因素之一。我校近年来已开始实行卓越班全英文式教学,该模式的推广发展势必将引导我校将来教学模式的根本转变。负责留学生内科学教学的教师多为病房的高年资住院医生或主治医师,他们有较好的英文基础,但由于长期工作在一线,备课时间与质量会受到影响。针对此我们教研室为提高留学生教学质量,工作安排上尽量减轻留学生教师的工作负荷,资深教师还帮助年轻教师尽快融入留学生英语教学体系,以适应教学需要。英语水平的提高是一个艰苦而漫长的过程,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中青年教师需要通过阅读原版英文教材、观看医学相关题材的教学视频等丰富全科医学的专业词汇、术语、句式,提升英语应用能力。此外,学校通过进行优秀教师双语示范课,青年教师双语教学比赛,进一步提高留学生教师双语授课水平,发掘优秀老师,并综合群智探讨更佳更适合我校留学生教学的授课技巧和方法。学校和教研室积极创造学习交流机会,多次派出内科学教研室年青教师参加全国性和国际性英语或双语教育培训,如汕头医学院与斯坦福医学院每年一届的联办医学全英班培训等,对中青年教师提高英文教学帮助巨大,今后会争取更多的国际师资交流机会。

3.4改革传统考试方式除了期中、期末考核,平时教学和临床实践中可增加随堂小测试和单元检测,目的为了留学生阶段性回顾总结所学章节要点,在考试命题方面除了传统的多选题、问答题和是非判断题外,参考西方医学考试模式,集中典型与疑难病例资料,尝试使用一些开放性的问答题,并根据不同学习阶段选择试题难度和考查深度。鼓励留学生对教学提出改进意见,一方面教师可及时了解学生的真实所需,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另一方面,可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丰富其专业知识。

内科学论文范文第7篇

西医内科学教学内容分为理论、实践两部分。在理论教学内容的整合过程中,课程组根据学校定位及培养目标修订了教学大纲,根据教学大纲编写授课计划、教案及讲稿,使理论讲授的内容更贴近教学实际、更贴近临床实践。此外,在教学过程中,增加疾病的中医病证名称对应和中医中药治疗内容,引导学生注意中西医理论的对比联系。通过开设西医内科学的“导论课”、“常见疾病系列讲座”、“每周病例会诊”等充实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体现以下特点:(1)中西医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有机应用;(2)疾病谱与农村、社区基层人群的高度对应,即所学的就是所用的;(3)通过综合素质的培养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沟通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达到了培养符合高职高专教育理念的面向基层医疗机构岗位需求的中医药专科层次人才的目标。实践教学是高职高专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5],课程组通过充分利用校内实训中心强化基本技能训练,开展“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阶段性见习教学,实行“以病例为先导,以问题为中心”的实习教学模式,制订实习规范,定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等方法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在以上教学过程中,适时渗透医生职业道德教育内容,进行医德、医风教育,注意学生高尚职业品质与素养的形成。

2立体化教学资源库的建立

课程组通过对课程教材、校本教材、参考书、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案以及教学资源库的开发与运用,建立了立体化教学资源库。(1)课程教材:与国内同类院校合作,先后主编及参编高职高专层次供中医学专业使用的《西医内科学》、《西医临床医学》等课程教材;(2)校本教材:通过教研活动、医院调研、专家座谈等形式开发适合三年制中医学专业培养目标的“工学结合”系列校本教材,包括《内科常见疾病案例分析精选》、《内科疾病常用诊疗技术》、《常见心律失常心电图实例解读》等,注重与中医课程的联系,及时补充新理论、新知识与新技能,扩大学习领域;(3)教辅资料:建立了模拟试题库、常见疾病体征图片库、病例资源库等教辅资料并上传至课程网站中,实现了资源共享。

3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需要掌握西医内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接受临床实践的思维方式和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的训练。为此,课程组积极更新教育观念,优化教学过程,融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为一体,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及临床技能实训中心,综合运用网络教学、情景模拟教学、医院现场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使教学过程更生动有趣。(1)案例教学法的应用[7]:案例教学法的优点是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多的信息,收获大、效果好。针对三年制专科学生在校学习时间较短的实际情况,我们重点运用了该种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首先通过动画、视频、图片及病史资料的展示,引出所要讲授的疾病,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提出问题,教师按照疾病发展过程和诊治、预防等程序逐一讲解并适时穿插病例内容。(2)定期应用现场教学法:首先选择典型病例,学生分组,在教师指导下到病房采集病史,进行体格检查,提出辅助检查的项目,然后查看辅助检查的详细结果,自己提出诊断和治疗措施,写出病历,最后与医院的病历进行对比,带教教师进行讲评。此法使学生真正接触了患者,学习印象深刻,主要在见习过程中使用。此外,课程组还积极使用PBL教学法、情景模拟法、自主学习法等,有计划地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例如“西医内科知识竞赛”、“西医内科技能比赛”、“西医内科读书报告会”等,以提高教学质量。(3)课程组成员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设备和现代化信息技术,制作了图文并茂、内容丰富的多媒体教学课件,直观生动地呈现了教学内容,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同时,还建立了课程网站,并将教学大纲、教案及讲稿、电子课件、习题集、模拟试题、授课录像、病案选编、实习指导等教学资源上传至网络,使学生可以利用网络进行自主学习、模拟考试、问题答疑、学习经验交流等,形成了良好的师生互动,为学生主动学习和个性化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4改革考核体系,重点加强能力考核

内科学论文范文第8篇

1.1学生思维僵化且重视不足中医课程很多需要学生熟记经典,同时前期西医基础知识薄弱,学习中各科目之间不能联系、推理,使学生形成了背诵知识点的习惯。而西医基础课程的学习,很多内容不需强行记忆,应用思维与推理的学习方法,掌握的知识才能灵活运用[4]。教学中也发现基础较好的学生,也只是单纯记忆知识点,不能理解并灵活应用在临床课的学习中,不能够相互联系,推导贯通。而且大多中医院校学生忽视西医课程的重要性,学习心态以应付考试为目的。

1.2授课教师经验和技巧不足目前多数高校西医内科学的授课教师为附属医院相关科室的负责人,他们的优点是可以利用临床经验来指导教学,并讲授较多前沿知识,但他们临床工作繁重,缺乏有效的备课时间,同时他们在授课技巧上显得相对不足。而专职教师因脱离临床多年,有授课技巧及充分备课时间,但临床经验不足,前沿知识相对缺乏。这使得二者矛盾突显,既有临床经验,又具备授课技巧的教师凤毛麟角。

2高等中医院校西医内科学教学方法探讨

西医内科学的教学重点多为各系统的常见病,课堂上大多采用千篇一律的讲授方法,学生学习兴趣不高,不利于知识的学习及掌握。因此,在教学中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加课堂教学效果,并使学生能够灵活掌握各知识要点,为临床工作打下基础。

2.1典型病例开篇,适当回顾基础知识在疾病讲授之前,可将临床工作中该疾病的典型病例作为切入点,要求学生根据现有知识,进行病例分析。在病因病机的讲授中,适当回顾相关基础知识。教师讲授应培养学生由病理生理引申出症状,病理解剖引申出体征、疾病特点及药理知识引申出治疗的思维方法,养成推理扩展的学习能力,满足临床需要[1]。

2.2应用多媒体形象展示疾病的诊疗过程目前医学院校年招生人数多,限制了通过临床实训及临床见习来学习掌握疾病的方法,因此,为达到良好的临床教学效果,应充分利用多媒体[1]。首先课件应利用图片展示疾病的临床症状及阳性体征,使学生感觉如同自己亲自接诊病人,给病人做体格检查;还可使用相关软件展示如心脏血流、瓣膜关闭等内容,让学生印象深刻,便于理解、记忆;视频资料呈现内镜下的操作、各种穿刺、影像学表现、实验室检查、急救操作及手术过程等更是直观,让学生身临其境,感觉自己在现场观摩学习或是直接操作者,这使得学生在疾病的学习中更有立体感,一个病人从入院接诊到病房检查、化验、治疗、出院等,均涵盖其中。为了不过多占用课堂时间,授课教师需充分备课,选取恰当资料用于课堂教学。

2.3应用图表简化疾病的鉴别诊断鉴别诊断是西医内科学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因其所涉及知识面广,知识储备要求高,学生普遍感觉易混淆、难记忆。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应用图表法简化疾病鉴别诊断的知识要点,将鉴别点清晰列举,一目了然,有利于学生掌握主要鉴别点,降低了学习的难度。

2.4课终提问及回顾复习,加强记忆,及时发现问题每一个疾病讲授内容结束时,以提问的方式要求学生简要叙述该疾病知识要点,强化对课堂内容的记忆,同时根据回答问题时显示出的薄弱环节,进行辅导强化,最后教师做回顾性总结。

2.5在CBL基础上应用PBL教学,模拟临床大查房将CBL及PBL模式应用于西医内科学的教学中有助于加强学生对知识要点的理解和掌握,促进学生文献检索、独立思考及处理问题能力的提高。传统教授法过多注重于教师的讲授,而忽视了学生主动思考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接触临床时感到无所适从[2]。我们在对疾病知识的讲授后选取典型病例,进行讨论(CBL),模拟临床工作中的大查房,对该病人的诊疗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提问,学生独立思考、分组讨论、解决问题,教师点评(PBL),让学生亲身体会、参与其中。

2.6引入最新进展内容及医疗纠纷案例在授课过程中,可适当增加疾病诊疗方面的新方法、新观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的知识不会因为陈旧而脱离临床实践。并可讲述一些该疾病的误诊案例或者医疗纠纷案例,培养学生对生命的敬畏感。

2.7注重教师及学生思想的转变教师必须要更新观念、改变教学思维,实现由传统“灌输式”教学方式向“启发式”教学方式转变[2]。同时,教师应了解东西方文化思维差异,授课时不能仅局限于西医内科学的教学而应力争做到中西汇参。在强调西医治疗的同时指出效果较好的中医中药治疗,体现中医优势所在。中西医结合的目的在于充分发挥中西医各自的长处,将西医先进的研究成果与中医传统的辨证论治相结合,做到衷西参中,达到相辅相成[3]。学生也应从思想上重视西医课程的学习,在教师的引导下,打破思维定式,中西并重,为临床工作打下坚实基础。由院系或学校组织交流会,请临床医师到学校讲课,传授临床经验,专职教师讲授授课方法及交流授课经验,做到优势互补。

2.8有目的地开展选修课,弥补必修课学时限制形式上,可办成讲座式,突出疾病的系统性、内容的逻辑性,课上适当补充近年最新医疗动态和科研成果,在临床诊治思路上下功夫,着力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及病案分析能力,充分体现西医内科学的临床实践性,还可拓宽学生知识面,启发学生思考,体现了基础性、实用性和前沿性的良好结合。其他西医基础课也可效仿,弥补必修课学习中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