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农村经济论文范文

农村经济论文范文

农村经济论文

农村经济论文范文第1篇

(一)人员结构老龄化目前基层包括镇、街道,包括村一级农经管理人员老龄化及其严重。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信息化的日新月异,虽然这些人基层工作经验丰富,但是接受新生事物能力有所下降,普遍存在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感觉。农村“三资”管理的电算化、系统管理的网络化、基础管理的信息化等,大部分年龄偏大的同志操作起来很吃力或者“跟不上趟”,完全不能胜任当前工作的较高要求。严重影响了基层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健康有序开展。

(二)业务素质不达标镇村两级农经管理干部知识结构单一,不能满足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农业市场化和产业化发展的要求,执政能力较差。并且这些人员年龄结构较大普遍在50到60周岁之间,这些人当年参加工作的时候是能胜任工作的,随着社会发展,信息化要求越来越高,这部分人生活压力较大,接受能力明显不足,最明显的莫过于操作电脑和软件很吃力,不能运用电子手段提高办公效率和质量。

(三)工作人员待遇低1.乡镇、街道办事处经管站代记账会计一般是临时工,其工资一般是在编工作人员工资的一半,且没有正规的晋升职务、职称和工资上涨的渠道,往往一干就是一辈子,工作量相当的前提下显失公平。2.我地区组织部门规定村一级记账员、出纳是支部书记工资的70%,发达一点的村支部书记工资平均4万元/年左右,西部不发达村支部书记平均工资只有1万元/年左右。对人口大村来说,业务繁多,服务对象多,在重视“三农”工作的今天,服务于“三农”工作一线且为稳定基层工作作出贡献的农村经济管理人员基本待遇得不到保障,必将影响到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也会一定程度上影响地区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稳定开展。

(四)农村经济管理人员对本职工作缺乏一定的重视我国对三农工作是非常重视的,制定颁布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这些制度对农村经济管理有着具体明确的规定,但是这些规定没有得到农经管理人员的充分认识,直接导致了执行力差、农村经济管理效果不显著的问题。导致以上问题出现的原因有以下几点:基层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人员没有因为经济的发展而随之改变固有思想;农村经济管理人员业务素质较低,对管理工作没有明确的认识与要求,造成经济管理制度没有足够的执行力度,很多政策没能彻底贯彻执行;农村经济管理人员没有充分意识到农村经济管理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和重要性。

二、加强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建议

(一)增加人员编制,稳定农经队伍逐步添加工作人员,不断更新优化人员结构,乡镇、街道办事处的经管站编制逐步应达到2~3人,达到定编、定岗、定员,确保有专人承担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完善问责制度。村一级要逐步加强将记账员列入村“两委”主要干部行列,变“四职干部”为“五职干部”,增加记账员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村一级组织的经济管理活力。

(二)改善年龄结构,适应业务需求乡镇、街道办事处农村经济管理部门要逐步自然减员,招录年轻干部充实经管队伍。村一级要注重发展年轻后备干部力量,达到岗位有接班,业务有人精。村一级要在村“两委”换届中对记账员职务的竞争人选提出严格年龄要求。

(三)加强业务培训,提高业务素质镇村两级首先在用人、进人时要对学历、能力把好关,更要经常参加农经干部培训,既要重视业务知识的培训,政策法规培训,更要重视提高农经人员的政治素质培训,造就一支有较高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的农经工作队伍,鼓励经济管理人员多参加更高层次的学历教育,提高文化素养,增强把握和运用现代经济发展规律的能力。

(四)提高待遇,激励工作干劲在定编、定岗、定员的前提下,确定提高镇、村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激励工作人员工作积极性,做到人人能干事,人人想干事。

农村经济论文范文第2篇

1.1没有建立完善的集体资产管理制度目前农村集体资产的管理权大多是集中在重要的村干部管理者的手中,然而由于大部分村干部的总体文化水平较低,思想观念仍存在着一些落后的思想,未能形成完善的管理制度,使得农民未能有效监督管理者的工作,使得农村集体的资产管理在一定程度上流于形式,很难发挥管理真正的作用。

1.2集体资产流失现象频发目前农村集体的资产管理出现资产流失的现象较为严重,按照目前存在的情况分析,主要是由于资产的管理者私自改变集体资产的产权性质,这种情况多见于个人和村合资创办的股份制有限公司/企业,平频发个人管理者过多蚕食集体的利润或者股份的现象。此外,在集体产权发生转让或者租赁等情况时会出现个人或组织通过暗箱操作将成本压低,变卖集体资产或者低价折股等现象,甚至会出现管理者为己中饱私囊、贪污腐败和侵占集体的资产等违规违法行为,导致机体资产大量流失。

2.分析提高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水平的对策

2.1全面清核集体资产,明确资产存量农村的集体资产是广大农民共同的一项资源,必须对其进行规范科学管理,全面核查集体资产,明确集体资产具体存量。首先应对多样化结构和经营的集体资产进行全面清核,根据国家或地区的相关法律条文规定对农村的集体资产的产权归属给予明确界定,明确其资产的具体性质,是属于国有资产或是属于集体资产。其次建立相应且完善的资产账簿,对资产的产权归属和正确的存量关系给予明文规定,并通过城堡、租赁或者拍卖等方式正确处理长期闲置的集体资产,以实现集体资产的活跃性,实现集体资产的优化配置和使用,并对集体资产加强管理,提升资产的发展水平。

2.2转变思想,创新管理管理农村的集体资产应加强思想转变,创新管理,建立完善的资产管理制度,以提高集体资产的管理水平和质量,防止集体资产受到恶意侵占。加强管理思想的转变是有助于管理者更好地理解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具有现实作用和价值,并在实践管理的工作中规范自身的行为。此外还应建立健全科学的资产管理制度,制定详细的实施计划和管理权限等,确保将制度管理落实到具体的日常管理活动中,为农村的集体资产管理创建牢固的制度保障。

2.3提高管理者的综合素质和管理技能管理者的综合素质和管理技能在提供集体资产管理水平占据着重要的位置,管理者的管理技能和应变能力能有效处理资产过程中出现的腐败、侵占集体共有资产、贪污等问题,因此可通过培训的方式,开设资产管理的相关课程提供管理人员学习,让管理人员在培训活动中学习到资产管理的相关制度和创新的管理理念。此外在管理岗位的培训上,可通过考试的方式进行岗位分配和管理,要求每一位管理人员必须持证上岗,并建立科学的奖惩机制以激活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在良性的竞争中提升资产管理者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提高资产管理的水平和质量。

2.4建立牢固的监督体系牢固的监督体系是提高农村集体资产的管理水平的重要后盾保障,完善的监督体系是保障资产管理健康发展的主要条件,能有效避免资产管理者发生侵占集体共有资产、贪污腐败等情况。建立牢固的监督体系应走群众路线,凝聚群众的力量,农村的集体资产要求实行公开的财务制度,并通过群众接受的方式给予公示,让农民群众充分了解共有资产的流动情况,构筑牢固的群众监督后盾,实现依靠群众的力量对资产管理充分监督的最终目的。此外应在监督体系中建立责任奖惩制度,对出现侵占集体共有资产和挪用公款等现象出现时,给予相应的责任惩罚,确保农村的集体资产管理的健康持续发展。

3.结束语

农村经济论文范文第3篇

1.1市场需求选择种植的蔬菜品种之前,应充分考虑市场需求,否则,种植的蔬菜销路不佳,除了会打击农户的种植积极性之外,还会给农户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1.2选好土地尽量选择光照条件好、有水浇条件、有防淹水设施且肥沃的土地,这样不仅可以缩短蔬菜的生长周期,还可做到旱能浇水涝能排水,以保障蔬菜的正常生长。

1.3优良品种要做好蔬菜品种的选择,优质品种对病虫害的抵抗能力强、产量高、货架期长、品质好。虽然采购优质种苗的成本会有所上升,但基于蔬菜产品的质量和销路考虑,蔬菜种植户应尽量选择优质品种。

1.4先进技术种植技术在蔬菜生产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先进的种植技术对蔬菜的产量和品质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在蔬菜种植中要勤观察、多分析、多总结,不断提高蔬菜种植经验,保证蔬菜高产优质。

1.5合理施肥由于优良品种蔬菜的采摘期较长、产量较高,因此,在种植过程中需要施入充足的肥料,最好使用农家肥等有机、可降解的环保型肥料。当土地缺乏微量元素时,可使用化学肥料加以补充。在蔬菜结果、采摘过程中,还需要使用腐熟好的有机肥作追肥,以便提高蔬菜的产量和质量。

1.6加大投入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增长,消费者对蔬菜的质量要求也有所提高,高质量的蔬菜产品,其价格也较高,因此,在蔬菜的生产上必须加大投入,做到精细化管理,这样才能提升蔬菜的质量和品质,提高产品的价格,增加农民的收入。

2主要存在的问题

车岸村的大棚蔬菜种植虽已形成一定规模,但仍存在以下问题:

2.1技术落后,品种单一该村的蔬菜种植主要依靠传统的栽植技术,整体技术水平较为落后。蔬菜种植的品种较为单一,夏天主要以种植西瓜为主,冬天以种植韭菜为主。其他的品种也都为本地常见的蔬菜品种,如菜花、豇豆、菜瓜、辣椒、土豆、西红柿、卷心菜等,新品种较少。

2.2耕作粗放,效益低下人多地少、耕作技术落后、产业化发展程度不高。由于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当地蔬菜种植的机械化程度较低,致使大部分劳动力得不到解放,严重地制约了该村蔬菜种植产业化的形成和发展。

2.3种植零散,规模较小蔬菜种植品种、数量无统一规划,种植零散,种植规模小,尚未形成规模效益。基础配套设施较差,园田化建设严重滞后,田间道路的硬化有待进一步加强。

2.4产业链不完善虽然近年来交通运输方式不断增多,但市场信息仍不畅通,对外销售渠道有限,“种得出来卖不出去”的现象依然存在,使得农民对发展蔬菜产业存在较大的后顾之忧,影响了农户种植蔬菜的积极性。

3车岸村发展蔬菜产业的优势

3.1国家惠农政策近年来,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对“三农问题”都给予了高度重视,对“菜篮子”工程和其它农业产业的发展给予了政策上的大力扶持,为发展蔬菜产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解除了农民群众发展农业产业的后顾之忧。蔬菜产业的发展不仅改善了人民群众的饮食结构,也增加了农户的收入。

3.2自然条件优势车岸村的日照充足,灌溉水源及土地资源丰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对发展蔬菜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

3.3区位优势车岸村距武山县城约12km,交通便利。该村至县城、市府、省府及各州市主要城市均已实现高等级油路化,区位优势明显。

4车岸村蔬菜种植的发展对策

4.1统一思想,加强领导对村干部进行全面动员、宣传和引导,统一领导班子思想,加强对发展蔬菜种植产业的引导。要求各级主管部门都要尽快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发展蔬菜产业这一重大决策上来,并把抓好这一产业的发展作为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的具体行动之一。

4.2实施规模化种植,集约经营因地制宜,连片规划,实施规模化种植、集约经营模式。积极争取上级项目,利用项目资金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积极争取上级财政资金和各有关单位的资金和技术支持,特别是农业科技部门的支持。

4.3引进名、优、特蔬菜品种,加快蔬菜品种更新换代引进适宜该村种植的名、优、特蔬菜品种,增加该村蔬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4.4强化技术培训,提高蔬菜的产量和质量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方法,即重点培养当地的种植能手,把本地积极性高、具有一定专业素养的蔬菜种植人才送到外地进行培训学习深造,让本地种植能手进行实地操作指导,同时,从外地聘请专家进行名、优、特蔬菜种植理论技术培训和试验示范推广种植指导,使农民群众都能熟练掌握名、优、特蔬菜种植技术,从而提高蔬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更好地为该村的蔬菜产业发展服务。

农村经济论文范文第4篇

(一)开发和运作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中的实体资源

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但是并非所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都能运用到经济建设中,这就需要一个开发和运作的过程。首先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中的实体资源进行分门别类,有效发挥其用途,以此促进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开发利用具有显性美的静态资源:古建筑、古遗址、古墓葬群等,是人类文明发展轨迹的见证,有着丰厚的人文积淀。对这些资源进行开发、修缮、维护、宣传、美化,使之成为旅游资源,能很好地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但是,在转化和利用这些资源时,特别要在宣传和美化上下工夫。

1.利用电视、电台、报纸、网络、手机等媒体进行宣传。

制作成富有民族特色或风俗风情的短片、拍摄广告宣传片、作为综艺娱乐节目的拍摄背景或场地等。如湖南卫视推出的综艺娱乐节目《爸爸去哪儿》第二季第5期节目,拍摄场地选择美丽的内蒙古大草原。草原的美景,蒙古牧民的民族服装,蒙古包、“移动房车”,特制的牛车、马车,这些都带着鲜明的民族印记。亲自去牧场挤牛奶,烹煮奶油茶,烤全羊和各种烧烤小吃,热烈欢快的篝火晚会,一系列的活动环节,无不体现出现代旅游的娱乐性、休闲性、直接性和体验性等特点。

2.政府根据各地民情风俗举办各种节庆、活动,一方面拉动内需,繁荣市场。

另一方面在条件成熟的生产基地,进行招商引资,扩大产业链,开发衍生产品,实现产品生产的专业化和规模化。

3.利用独特的地理位置优势、建筑风格或名人轶事,拍摄成相关的电影、电视剧,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扩大影响力。

如电影《刘三姐》的拍摄,使刘三姐的家乡和刘三姐勤劳、善良、不畏强暴、敢于与恶势力抗争的形象家喻户晓。建立或维护相关的文化场所,如建立博物馆。或根据地方特色或民情风俗建立影视拍摄基地。如浙江横店影视拍摄基地,江西萍乡的安源影视城。

4.直接作为旅游景点,配备相关的解说人员、解说词、宣传画册、录制成影碟等。在旅游景点定期组织各种民间艺人进行集中表演。

(二)发掘运作具有隐性美的动态资源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有很多具有隐性美的资源。如:传统手工技艺、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民俗等。这些资源大多属于动态的资源,要使这些资源转变为文化产品或文化服务,需要一个发掘和运作的过程。1.寻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建立档案库。一方面帮助和维护其合法权益,另一方面鼓励其收徒授艺,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保护和传承。2.收集和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包括传统手工技艺、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民俗等,建立资料库。将这些资源制作成光碟;戏剧、曲艺、民歌等用文字记载下来,编写成书籍;用画图或制成模型的方式记录技艺的动作或难以用语言表达的内容。这样一方面可以申报世界或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便得到更好的保护或传承。另一方面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保持其多样性和民族性。3.选择可以用于产业化开发的资源。如: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等一方面用于旅游景点的表演,为游客提供文化服务。另一方面将有着民族特色和民族印记的服饰、配饰等加工为文化产品,作为旅游景点的纪念品出售,大大提高农民的收入。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服务新农村美育的途径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提高文化软实力,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和发展的重中之重。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提高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服务新农村美育有多种途径。

(一)引入中小学美术课程

素质教育的目的和要求就是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对自然和社会的热爱和责任感,培养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的态度、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和能力。美术课程是学校进行美育教育的主要途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有很多潜在的美术资源。如:传统手工技艺、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民俗等大都蕴含着丰富的美术的内容。在服务新农村经济建设中,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美术资源进行转化和利用,使其赋有“产品”的价值。一方面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另一方宣传和传播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从而实现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但是并非所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都可以进入中小学美术的课程,所以需要进行筛选。一选具有当地地方色彩的。如:泥塑、剪纸、雕刻。二选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如:美术课程的原材料是学生能够容易买到或容易获取的。三选符合学生心理年龄特征的。如:泥塑、配饰、雕刻的造型,做成花鸟虫鱼的形状。四选具有人文意蕴的。如:剪纸中所体现的劳动之美,以及“风调雨顺”、“年年有余”的寓意等。通过美术课程的学习,让农村学生从小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从而达到提高人文素质的目的。

(二)找准美育教育的关键因素

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是通过口耳相传、私相授受得以传承,所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美育教育的关键因素是人。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都具有技艺性、保密性等行业特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非常讲究诚信、友善、勤劳等优良品质的传承。一是教师在课堂上的潜移默化。教师一方面按九年义务教育的要求传授知识,另一方面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先自己了解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中能进入美术课程的资源,并熟悉其来源、所含的文化和民族印记,再通过讲授和实践传授给学生。二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口耳相传、私相授受。条件允许的学校,可聘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行现场演示和讲解,使学生不仅了解其表象的东西,更懂得其背后深厚的文化积淀。三是民间艺人的活动实践和影响力。四是爱好者的宣传和推广。通过多渠道、多角度的宣传、教育和影响,营造诚信、友善、求实、创新的氛围,为农村的新风尚的形成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

(三)寻求幸福感,建设农村新风尚

根据十八大精神,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有效的转化和利用,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做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创作更多反映人民主体地位和现实生活、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精神文化产品。“不能只是静态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单纯性的保护、保存,必须关注保持这种文化的人们的幸福。以明确的意图更加积极地加以有效利用和应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不是其本身具有价值,而是在传承这种文化遗产的关系之中,它的价值才得以生成。”全球最权威积极心理学家泰勒本-沙哈尔认为:“幸福感是衡量人生的唯一标准,是所有目标的最终目标。”索尼娅柳博米尔斯基认为:我们50%的幸福是天生的,由基因决定;10%的幸福由生活环境决定;剩下40%的幸福则由我们的行为和思维决定,而幸福的秘密就在于这40%。两者的研究成果都认为:人的幸福感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遗传基因、与幸福有关的环境因素,以及能够帮助我们获得幸福的行动。

1.培养孩子的幸福感,营造自然求新的环境

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中有很多与自然界的事物联系紧密,如泥塑、剪纸、服饰、配饰的图案,很多为太阳、星星、月亮或自然界中的花鸟虫鱼或各种动物,这些都是孩子特别感兴趣的事物。所以,在孩子的教育中,应多关注孩子的兴趣,关注其幸福感的满意程度,充分发挥孩子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营造自然求新的环境。

2.提升成年人的幸福感,提高生存和生活的技能

经济是决定生活的基础。农村由于交通、信息、教育、就业等都与城市有较大差距,所以农民受教育程度和就业情况不容乐观。一方面政府应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因地制宜利用当地非物质文化资源建立各种生产基地或旅游资源,发展地方经济,提供农民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另一方面应在微观方面加以指导和提供实际的服务。因势利导,举办各种培训班或设立专项资金,鼓励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提高生存技能和文化素养;提供优惠政策,鼓励有实力的农民回乡办企业;培养一批年轻有为,积极向上的基层干部;开展好扶贫、帮困工作;加强交通安全和法制宣传工作。政府工作人员和基层领导干部经常进行自查自纠,起好模范带头作用,增强政府的公信力。帮助农民树立自觉遵守法律法规、乡规民约的意识,培养有正义感、责任感、荣辱感、奉献感的新型农民。

3.增强老年人的幸福感,促进农村有序和谐发展

农村经济论文范文第5篇

1.发展优势(Strengths)黑龙江省作为资源大省是农村经济低碳化发展的碳源和碳汇重要战略发展区。一是土地、草原资源优势。黑龙江省土地条件居全国之首,农用土地面积达40万平方公里,全省黑土、黑钙土和草甸土等占耕地的60%以上,农业生产条件较好的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的面积分别达到13万和7.5万平方公里,是世界著名的三大黑土带之一;肥沃的寒地黑土、优良的生态造就了黑龙江省农牧业发达、物产丰富,粮食产量和绿色食品产量均居全国首位;绿色食品种植面积达6720万亩,为黑龙江省农产品加工业,特别是绿色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条件;黑龙江省作为全国拥有大草原的10个省份之一,草原占全省土地总面积11.2%,为黑龙江省畜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这些资源禀赋有利于县域经济农产品加工业更快发展。二是森林、矿藏资源优势。黑龙江省拥有森林面积3175万公顷,是我国最重要的国有林区和最大的木材生产基地;煤炭储量居东北三省第一位;已发现的矿产达130多种,已探明储量的矿产有80多种,其中10种矿产的储量居全国之首,已开发利用的矿产达70多种,各类矿产年产值居全国第二位。丰富的自然资源,为黑龙江省煤化、石化、矿产经济、林产品加工业、生物、能源等工业产业的发展准备了良好的资源条件。三是区位地理资源优势。黑龙江省与俄罗斯有三千多公里的边境线,其地理位置处于东北亚经济贸易区的中心,是通往俄罗斯的主要通道。全省沿边共有35个市县对俄开放,有20多个对俄国家一级边境贸易口岸,具有独特的地缘优势。此外黑龙江省具有良好的铁路、航空、水运条件,具备了发展贸易的交通优势。四是地理气候资源优势。黑龙江省地域辽阔,四季分明,加之原生态地貌和多民族的异域风情,使黑龙江省旅游资源特色鲜明。这些都是黑龙江大力发展旅游业的明显优势,更是农村经济寻求新的产业重要突破点。

2.发展劣势(Weaknesses)一是农业综合发展模式滞后。农业综合发展模式的提高已经成为黑龙江省“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的关键性问题,为此应抓紧农业综合发展模式的改进,减少黑龙江省农业发展过程中的高碳排放。二是农业耕作方式老化。由于偏远农村地区农业技术落后,剩余劳动力过多,多种农业耕作方式并存,其中老化的农业耕作方式现象严重,其对低碳经济发展的影响不容小觑。三是“石油农业”现象严重。其主要特点是机械和化学手段的普遍应用;石油农业的规模化发展,会使碳排放量大量的增加。化肥和农用机械使用量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严重增加了高碳排放。四是灌溉制度不合理。近些年来,黑龙江省水田灌溉碳排放量气体显著增加,这与水田的灌溉方式和地区气温的增加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改变不合理的灌溉制度将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碳排放量。

3.发展机遇(Opportunities)随着全球低碳经济的发展黑龙江省农村经济发展面临诸多发展机遇。一是宏观经济政策给黑龙江省农村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机遇。在国家政策层面上,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健全农产品价格保护制度;千亿斤粮食产能巩固提高工程;加大粮食主产区投入和利益补偿机制;国家财政向黑龙江省倾斜等宏观经济发展政策,将会给黑龙江省农村经济的发展带来难得的机遇。二是国际经济发展放缓将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更好地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国外经济环境的恶化,使粮食安全问题更加突出,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强化,会使黑龙江省绿色食品生产更加突出。

4.面临挑战(Threats)黑龙江省农村经济低碳化发展面临着一系列国内外的威胁和挑战。一是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将会影响农村经济发展。当前国际经济环境严峻复杂,世界经济放缓、全球通货膨胀压力增大、各国失业率普遍提高、欧债危机呈现进一步扩散和恶化的趋势,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不已,发达经济体需要实施结构调整、消减财政赤字、应对危机,导致贸易政策空间萎缩等因素,增加了全球经济增长的艰巨性、复杂性、不确定性。与此同时,以绿色、智能和可持续发展为特征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带来的产业发展竞争更趋激烈,这对于我国来说既面临着充满变数的外部经济环境又面临着发达经济体对我国崛起的围堵打压等多重挑战。从国内看,一是经济增长速度有所放缓,结构性物价上涨压力较大;与此同时,国内经济运行中又需要妥善化解房地产市场、地方财政系统、金融行业等领域存在的各类风险。二是加快发展和经济转型的双重压力将制约农村经济低碳化发展。黑龙江省是农业大省,但是由于缺乏大的项目带动,没有形成农业主导产业,导致农村经济工业发展缓慢,综合实力并不强,对全省经济贡献率低。农村经济的产业层次普遍偏低,二、三产业发展不足,高新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更是稀缺。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资源、能源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劳动力、资源成本进入上升通道,依靠资源消耗的粗放型增长模式难以为继。二、三产业因生产要素和资源环境的约束,节能减排的压力加大,生态环境保护任务更加艰巨,收益空间也将缩小。三是农业基础弱,人才缺乏将限制农村经济低碳化发展。

二、加快黑龙江省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1.促进高碳排放产业转移,发挥低碳产业优势在低碳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促进高碳排放产业转移,发挥低碳产业发展优势,已经成为实现中国农村经济跨越式发展的主要着力点之一。对于农村经济而言,其资本、人才、技术等要素相对短缺,产业规模较小,要参与国内外区域分工,就必须集中农村地区范围内的比较优势资源,与农村经济传统产业链对接,按照因地制宜、创新优化升级、市场导向与政府指导相结合以及低碳发展的原则,研究国内外产业动态、流动趋势、资本要素、本地资源等状况,科学地、有选择地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择优接受农产品加工业、服务外包产业、新材料、生物、新能源装备制造、新型农机装备制造、交通运输装备制造、绿色食品、矿产、煤化石化、林产品加工业、现代服务业等作为农村地区发展低碳产业转移的重点。

2.提高碳源产业发展技术,壮大发展碳汇产业规模碳源产业是指向大气中排放CO2或者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将其他物质转化为二氧化碳气体成分的产业总称。黑龙江省碳源产业主要有能源属碳源产业,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开采能源加工行业以及与转换发电、炼油、炼焦、煤制气、煤炭洗选、型煤加工能源消费等行业。产业属碳源产业,包括农业、工业、交通、建筑、商业、民用生物质能燃烧、工业生产水泥、石灰、电石、已二酸、钢铁的行业。黑龙江省的碳源产业发展造成的巨大的碳排放,加剧了环境的污染。碳汇产业主要是指从空气中清除二氧化碳、减少碳排放有利于低碳环境发展的产业的总称。近年来黑龙江省农村经济体内森林仍然存在乱砍滥伐现象、大量森林植被遭遇退林还耕局面,草场呈现逐年贫瘠现象,其固碳能力堪忧。耕地有机肥逐年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逐年增加,阻碍了黑龙江省碳汇产业的壮大发展,因此应进一步提高碳源产业发展技术,壮大发展碳汇产业规模。

3.调整种植养殖业结构,发展低碳型农畜产业调整种植养殖业结构,发展低碳型农畜产业,是黑龙江省发挥地方特色优势,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有效措施之一。黑龙江省应发展地方特色种植业,逐步改变以粮食生产为主的种植业结构,发展有特色、有市场、有基础的农业经济作物,依托农村经济农业资源优势,发挥龙头企业或当地主要低碳型农畜加工企业的带动作用,以生产基地的形式积极发展畜牧业,围绕绿色龙江,以生产优质畜牧产品为主打的地方特色经济。做到低碳经济背景下的种养殖业的良性发展,以发展低碳型农畜产业为主攻方向,实现畜牧业的低碳、环保、绿色发展。

农村经济论文范文第6篇

面对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农村经济管理也做出了相应的措施,使得这些问题得以解决和缓解,改善农村教育条件提高农民文化水平;统筹城乡发展,落实付出政策;发展现代农业,强化科技保障;加强环境保护,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加大农业投入,改善农民生活水平。正是这些管理手段,采取了这些管理形式,使得农村经济发展得到了促进。

1.1改善农村教育条件,提高农民文化水平农村基础教育条件有所改善,在农村建立起正规的中小学,推广义务教育,宣传教育的重要性,使得适龄儿童都有学上,上得起学,在初等教育上跟得上,打下文化基础,为农村大学生提供资金支持,不会因为没钱上学而错过受教育的机会,这样对于农民文化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1.2统筹城乡发展,落实扶持政策切实落实“三农”政策,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引入新技术、新人才,把经济建设作为核心,促进农业增产、增收,拓宽销售渠道,打通城乡合作,积极帮助农村居民早日步入小康行列。

1.3发展现代农业,强化科技保障结合科技的发展,将新技术引入农业生产中,改变农村现状,用科技实现高产,在良种培育、防虫防害等方面都有良好的效果,机械自动化等节省了劳动力,可以创造更多的价值。引入新技术,用科技的力量推动新农村经济发展。

1.4加强环境保护,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发展必须是可持续的,如此才能稳定、可循环,保证经济发展不占用下一代生活资源,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保护环境,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在发展中要重视生产资源的优化配置、高效利用、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发展经济的同时提高生活质量。

1.5加大农业投入,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农村经济发展的目的就是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在农村经济发展之初,没有完善的农业机制,缺乏先进的生产技术,没有多渠道的信息资源,销售渠道少等问题难以解决,需要政府等部门的支持,加大农业投入,帮助农民建设新农村,走上正确的发展道路,完善生产机制。

2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对于农村经济发展中长久存在的制约问题,农业经济管理都提出了相应有效的管理方法,对于农村实际需求做出了详细的分析,要采取积极的管理手段,确实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让农业经济管理为农村经济发展做好制度的保证、提供理论的引导、解决其制约问题,令农村经济快速稳定的发展。

2.1农业经济管理为农村经济发展做好了制度保证在农业经济管理下,结合农村现有条件和经济情况,农村经济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发展制度,产生了切合实际的发展模式。农业经济管理为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制度的保证。规范了农村经济发展的行为,使得农业的发展满足农村经济的需要,农村经济的发展行为得到良好科学的规范,保证农村经济发展效果。优化了农村经济发展的制度,使得农业的发展具有合理的制度保证,采用优化的制度才能最大化的发展经济,保证农业生产的质量和经济发展的速度。提高了农村经济发展的水平,使得农业的发展得到有效的管理,经济发展达到较高的水平,在农业经济的管理下,农村经济发展得到制度上的保证,农村经济发展有了高水平的发展。

2.2农业经济管理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在应用方面,农业经济管理也对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指导。农业经济管理为农村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有了明确的引导,农村经济有目的性的发展,加速了经济发展的速度。农业经济管理明确了农村经济发展的市场经济地位,明确在我国市场经济中占有重要组成成分的农村经济,更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重点发展,明确经济地位,更有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

2.3农业经济管理为农村经济发展解决了制约问题从以上分析也可以看出,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的制约问题,然而农业经济管理为这些问题提出了很好的解决方案,从一定程度上解决或者缓解了问题,并取得了一些成效。农业经济管理实现了农村发展方案的合理规划,为农村经济发展提出了科学有效的发展方法,促进经济的发展;实现了农村发展资源的有效性,合理有效利用资源,减少环境破坏,实现可持续发展,节约人力物力,保证农村经济发展的稳定和快速。

3结语

农村经济论文范文第7篇

1.1农业贷款水平偏低、不良贷款比例较高。当前形成农村金融机构主力部门的是农村信用合作社,由于农村信用合作社的自身实力较差,它难以满足农村信贷的需求,存在严重的资金缺口,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末,三农贷款增速明显回落。同时在加上农村信贷回报率不高,导致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不愿意将资金用于支持农业经济,而是更愿意投放于回报率较高的房地产行业、资源开采等行业。

1.2农村经济缺乏信心体系,信用环境建设落后。虽然今年我国提出了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可以进行抵押的政策,但是具体的实践中,农村土地经营权被抵押的现象还非常少,大部分金融机构不愿意以土地经营权作为抵押,这样一来导致农民江南西信贷抵押的实物非常少,而依靠信用体系进行信贷的模式,又因为农村没有完善的应用体系而没有办法实施。

1.3农村金融发展不平衡。我国农村经济存在着严重的发展不平衡现象,东部地区的农村经济最发达,而西部地区农村经济则比较落后,对照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地区分布图:农村经济越发达的地区,金融机构就越多,金融政策就越完善,而且非金融活动也越来越频繁,以我国温州地区农村为例,当地的民间信贷非常的普遍。而经济越落后的地区,金融机构就越少,金融机构针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产品也就越少。

1.4农村资金外流严重。随着金融机构竞争程度的加深,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开始将营业网点布置在农村,但是他们的经营目的并不是为农村经济服务,而更多是吸取农村的流动资金,进而转移到城市经营网点,用于进行信贷业务、购买理财产品等,这样的结果是造成农村信贷投入越来越少,之所以出现上述问题,很大的原因就是缺少真正为农村经济服务的金融机构,农民的投资渠道比较缺乏。

2农村经济发展金融支持的具体对策

2.1加快农村金融制度创新。首先放松农村金融管制,培育农村金融市场竞争性主体。之所以造成农村地区金融机构匮乏的主要原因就是金融准入门槛比较高,因此要加大鼓励民间资本发起或参与设立区域性中小型银行、村镇银行、贷款公司、金融租赁公司、消费金融公司等金融机构,并尽快放宽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对其他资本的限制,赋予其在利率定价方面更大自主权;其次完善农村金融市场推出机制。只有完善农村金融市场的推出机制才能够将不符合农村经济发展,影响农村金融市场稳定的金融机构推出农村市场,当然实施农村金融机构推出机制需要经过试点检验才能够实施。

2.2规范农村非正规金融体系。农村非金融组织体系的存在与农村金融需求有着直接的关系,健全的非正规金融组织能够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对于非正规金融组织体系应该要合理的引导,从而服务于农村经济发展。一是要健全完善的非正规金融体系法律法规;二是合理引导非正规金融体系朝着规范化的方向发展;三是实施民营金融准入制度。

2.3优化农村金融环境。首先国家要积极地制定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宏观政策,为改善农村金融环境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鼓励农村地区成立民营金融组织;其次加强法制建设,完善信用评级制度。基于农村信贷可抵押物价值的缺失,我国要积极为农村构建完善的信用体系,金融机构可以根据信贷用户的信用等级给予其相应的信贷金额。

农村经济论文范文第8篇

(一)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工作不到位农村改革制度后,由于合并等的原因,工作人员减少数量较多,使得专门从事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工作的人员减少,导致了监管力量的严重匮乏。

(二)各部门农村集体“三资”监督不力司法机关、纪检机关等监督十分乏力,群众监督流于形式,使得民主管理意识淡薄。民主理财小组监督不到位,不能切实为农民群众着想。

(三)思想认识不足,人员素质欠缺思想上不重视导致了农村领导班子对财务管理的认识偏差和错误。有些工作人员不熟悉财务相关流程和制度,严重阻碍了监管的有效进行。

二、加强“三资”监管,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明确职能和责任划分明确农村集体“三资”监管中应有的职能。其中,村委会是农村集体“三资”监管的主体,上级党委政府是农村集体经济的监管组织者,财政部门主要对农村集体“三资”实行财政指导和监督职能,而审计部门则是定期进行审计监督检查的主要部门,像是违规违纪等行为都要确定部门职责予以监督,这样职责明确有利于统筹协调之余发挥各部门的优势。农村集体“三资”的监管模式应该根据自身特点制定。我国广大的农村区域决定了基础条件和经济状况的巨大差别。对那些经济较为发达,基础设施较好,制度规范和民主机制完善的农村区域可实行“自管模式“,这样能够充分调动村民发展本村经济的积极性,上级主管部门可实行必要的监管、服务和指导职能,以确保三资监管的合法性和有效性。对于那些经济基础条件较差,不具备自我管理能力的区域可实行“代管模式”,由上级主管部门进行服务,代管农村集体“三资”,但是代管职能必须是在履行民主程序后,村民自愿进行的,应签订代管协议,明确权利和义务的具体细则,防止挪用以确保农村集体及其成员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二)界定农村集体“三资”范围,充分了解现有状况资金上,应该由各个相关部门合理组成领导小组,对农村集体“三资”进行全面的,广范围的清理核实工作。将有关补助补偿、集体租赁和经营收入等资金管理项目纳入核算范围,严禁挪用、私存等弊端的产生,真正做到及时结清,台账清晰的要求,确保其真实完整性。资产上,应该将集体的房屋、建筑、设备设施以及集体无形资产等纳入管理范围,进行分类管理,详细记录资产在使用、处置等各方面的情况,做到账实相符,权责明确。资源上,应该将农村集体所有的耕地、水域等所有资源纳入监管范围,将资源分类管理,详细记录资源名称、经营方式以及合同的相关情况,以便在农村集体资源流转等各类情况下的公正性和透明性.其他债权债务管理上,应该尊重农村集体经济原有和现有的复杂情况,根据相关法律法规,清理核实相关的债权债务情况,将由于各种原因未纳入核算的依法纳入核算,对已经完结的或者账实不符的债权债务以及坏账,应该按照法定程序予以处理。通过以上清理核实逐步实现农村集体“三资”的状况,摸清家底,有利于后续相关工作的展开和实施。

(三)建立健全相关监管的制度规范1、应该建立健全农村集体“三资”的民主监督机制投票选择代表组成村级理财小组,村里的集体资金、资产和资源等相关证明和原始凭证必须经过村级理财小组的集体审核后才有效,然后入账。较为重要的或者重大的事项由村民代表民主讨论后才能做出决定。对集体“三资”范围内的财务状况、设施建设等事项进行及时地公开透明。设立监督意见箱,及时掌握农民群众对工作的意见或者建议,并经过讨论通过根据有益的建议及时调整工作,建立财政、审计等部门的联合检查,有利于及时发现和纠正农村集体“三资”监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2、建立健全农村集体资产资源交易相关制度农村集体资产资源的承包、租赁等相关交易行为,应该经过专业机构按照法定的程序进行评估并且制定合理的市场价格,确保过程中的公正公平,公开招标投标等。集体经济相关交易行为成交后,应该立即签订正规统一的书面合同,用以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并且将合同以及相关材料归档保存,上级主管部门和村民代表应该做好后续的监管工作,将所得收入纳入集体,并且定期公开账目。3、是要建立农村集体“三资”的管理机制提高对农村的管理人才培养意识,引进青年大学生等到村任职充实农村集体“三资”管理队伍,加强与管理相关的各级人员的业务培训和相关知识输送,培养和打造一支具有高素质高管理水平的队伍。要积极研究开发集各种功能为一体的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系统,实现农村集体“三资”的管理电子化、信息化,以达到全面提升农村集体“三资”的科学管理水平。

三、结束语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