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贸易经济杂志范文

贸易经济杂志范文

贸易经济杂志

贸易经济杂志范文第1篇

一、我国对外贸易经济效益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经济一直处于快速发展的状态,这对于提高我国国民经济水平来说有很大的帮助,自2000年到2004年以来,我国的对外贸易额一直保持着20%以上的增长速度,在2005年时,我国的对外贸易额就已经达到了全球第三的地位,并在2006年时规模达到了17000亿美元,与2005年相比来看,净增长就达到了3300亿美元,增长的幅度为23%,这对于要实现我国的对外贸易额来说还有距离,这个差距为1700亿美元,对于外贸的出口额来说,已经达到了9600亿美元,增幅的额度同比降低了1.2个百分点,而对于进口额度来说,其数值已经达到7900亿美元,增幅的额度为2.4个百分点。自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每年都会对外贸易一年来的具体形势,而在形势报告中也会指出我国在近一年内对外贸易的具体情况。虽然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很迅速,但在这个过程中也逐渐显现除了一些问题,比如说收益低、依赖高以及高投入、高消耗等方面,这些方面还都存在有一些问题。尤其是欧洲主权债务以来,再加上美国金融危机等等一些来个各国和各方面的冲击,不仅我国的国内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国际市场更是受到了强大的冲击,这对于我国的对外贸易来说也带来了更多新的挑战,这些挑战不仅包括有新的隐患,而且还包括有一些新出现的问题,针对这些新出现的隐患和问题来说,已经成为了影响我国对外贸易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所以说,如何提高我国对外贸易经济效益已经成为了当今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我国解决对外贸易经济问题的主要措施

我国在没有开始实行对外贸易经济以前,一直是处于自给自足的运营模式,但这种经济的运转方式是有限制的,只限于在本国内的市场上进行运营,对外来说还是封闭式,这就对我国的经济效益带来了一定的局限性。自我国开始实施对外贸易经济以来,我国的经济效益每年都有不同幅度的提高,但在迅速发展的过程中也逐渐显现出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不仅需要企业之间加强交流与合作,同时也需贸易要各国之间加强合作,以此来共同为贸易产业做出更好的规划和发展目标。要想解决好地我国对外贸易经济出现的一些问题,首先就要解决好融资问题,在融资方面,要做的就是不断扩大融资的规模,与此同时还要尽可能的降低融资的成本,以此才能够最大限度的增加对外贸易出口企业的贷款。对于我国的经济产业结构来说,现在还处于是优化升级刚结束阶段,所以说,我国的经济也正是开始向多元化方向发展的阶段,而在发展的过程当中,对外贸易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这是因为对外贸易对于我国的经济来说,不仅是加强我国与其他国家之间合作往来的主要措施,同时也是保障我国经济有序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措施。再者来说就是税收方面的问题,要想通过税收方面来改善我国对外贸易经济效益方面的问题,首先要做的就是提高对外贸易的便利化水平,再者就是要适当改革我国的关税政策,以往的关税政策不仅审批复杂,而且通关时的成本较高,这就导致了进口物品价格方面较高,针对这种现象,就要对审批手续进行简化,以此来提高通关的效率,还有就是要降低通关的成本,以此来鼓励更多的企业走出国门,积极参与到对外贸易经济的发展中去,同时这也是提高我国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

三、结束语

贸易经济杂志范文第2篇

一、新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美国学者瓦西里.里昂惕夫首次发现战后贸易模式没有与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相符合,这之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国际贸易的新现象进行研究,从而获得了一些重要的国际贸易理论[2]。战后出现了一些新的贸易现象,主要有:区域集团增加了内部贸易、发达国家增加了贸易量、增加了产业内部贸易等[3]。偏好相似论以及新要素贸易论就是通过研究这些现象而得出的。这些理论解释了发达国家的贸易关系。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保罗.克鲁格曼为了研究产业内的贸易问题而从多个角度建立了相关模型,它研究出了国际贸易已经从一种完全竞争的状态转变为不完全竞争和规模报酬持续增长的状态,假如两个国家在要素禀赋和技术方面都不存在差异性的情况下,那么其实产品本身之间的差异性以及规模经济本身也可以促进国际贸易经济的发展。和传统国际经济贸易理论相比较来看,这个结论正好是相反的,但是其却正确地解释了战后的贸易现象。此后,一些经济学家在对国际贸易问题进行分析的时候还会分析垄断企业的发展行为。这个阶段的研究表现为产业组织理论和传统国家贸易理论的结合,并对国际贸易中的新现象做出了深刻、全面、合理的解释。

二、国际贸易理论发展的新趋向

国际政治格局、经济格局以及国际关系的持续变化促使国际贸易理论也不断发生着变化,国际贸易理论要获得发展,就一定要对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形成满足。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跨国公司也获得了持续性的发展,形成了一体化的区域经济和新的贸易形势,进而将一体化的贸易理论有效的研究出来等。原来是从产业内的贸易角度着手开始研究的,是一种懂宏观角度入手研究的方法,然而,当前主要是从某一个贸易主体或者是贸易现象的角度着手进行研究,是一种微观性的研究。这些新理论的出现能够对传统贸易和新贸易理论进行补充,并且能够促使二者实现有效的整合,还能够促使研究变得更加微观与细致。原先,静态的理论假设是研究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础,然而当前研究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础则是动态的实际内容,其具有更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自二十一世纪以来,学者在对国际贸易理论进行研究的过程中,都会综合考虑变动要素、运输因素以及历史因素等,因此研究也变得更加微观和细致了。综上所述,国际贸易理论研究正表现出逐步向更加微观细致和动态的趋向发展。

三、结语

贸易经济杂志范文第3篇

摘要:二十一世纪初,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我国茶产业的从业者曾预测,因为关税的下降我国茶叶出口贸易将迎来一个快速发展的黄金期。然而之后的情况却出乎其意料之外:中国茶叶出口量并未得到显著提升,相反某些地区及某些茶类的出口却不升反降。究其原因,是因为某些发达国家在与我国的农产品贸易中设立了所谓的“绿色壁垒”。而类似这样的情况在近些年我国茶叶出口贸易中并不鲜见。由是言之,对于我国广大茶企来讲,在进行茶叶出口贸易中就要尽快增强自己的法律意识。本文就从茶叶出口贸易中经常出现的一些法律问题入手,谈一谈其产生原因及解决路径。

关键词:茶叶出口贸易;法律问题;绿色壁垒;问题研究

我国是不折不扣的产茶大国,同时更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几个茶叶出口国家之一。然而近二十年来,尤其是在2001年我国加入WTO以后,因为新标准、新规定的出台,我国茶叶出口贸易开始面临这样或者那样的法律问题。对于此,我国茶企就要认真分析其形成的原因,并通过提升自身法律意识和法律维权能力,来更好地解决这些法律问题,从而促进我国茶产业的更好更快发展。

1我国茶叶出口贸易面临的问题

1.1西方一些国家在农残监测标准上更加苛刻

从实际情况看,我国近十几年来的茶叶出口贸易尽管在北美、东亚、欧洲等国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但是特别体现在欧洲等国家当中。究其原因不难发现,其问题的根源是由于欧盟在茶叶农残监测上面制定了一系列近似苛刻的标准和规定。其实,像我们的近邻韩国、日本,以及北美大陆的加拿大和美国,其对于农残监测的标准已经够严格了,然而跟欧盟对比之下,则要宽松许多。欧洲在农残监测上一向严格,早在2000年也就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前,欧盟开始实施的新农残监测标准就比其它国家的标准更为严格。严格到什么程度呢?举例来讲,像世界卫生组织这样的专业结构,对于茶叶的农药残留只规定监测九种便可以。但是欧盟则规定至少要监测六十五种,这已经远远超过其它发达国家或专业结构的最高要求了。但是这还不够,等到2001年我国加入WTO后,为了保护自己的农业,欧盟又极大提升了监测标准,将农药残留的监测种类扩大了两倍,达到了134种。两年之后又增加至近二百种,其苛刻程度令人咋舌。在农残监测上的苛刻还体现在残留限量指标上。尤其是欧洲在我国加入WTO后,将农药残留限量标准提升了一百多将近两百倍。同时欧盟对茶叶进口进行专门规定,也就是在入境港口可以任何时候抽查入境茶产品,有不符合规定者,马上进行封存,然后按照规定销毁或是退回其产地。应该说,诸如此类的苛刻监测规定,给我国茶叶的出口贸易造成了很多法律问题,对我国茶产业的对外贸易有着不容小觑的负面影响。从实际看,现在我国很多茶企尤其是一些中小型茶企,其在生产技术水平、生产理念、质量标准等诸多方面都与欧盟的要求相去甚远。另外,现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也有效仿借鉴欧盟的趋势,其检测标准也是越来越严,可以预想的是,在未来几年我国茶叶出口贸易面临的困难必然会更多。

1.2西方茶叶在品牌、质量、美誉度等方面开始挑战

我国茶叶过去几十年间,我国茶叶之所以能够大量出口国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国茶叶物美价廉。但是在近十几年来,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一些国外的著名茶叶品牌如英国立顿等,开始凭借其强大的品牌优势和资源整合能力,迅速席卷全世界茶叶市场。再加上各国消费者尤其是一些经济社会发展较为迅速国家的消费者,消费理念不断变化升级,因此他们也越来越青睐那些有品牌保障的茶产品。反观我国茶产品,很多都依然停留在散装茶叶、原料茶叶的层次上,知名品牌少之又少,有的甚至都没有品牌。在对外出口贸易中的话语权越来越小。因此,一些欧美著名茶品牌便利用我国茶产品的这一弱点,同时瞄准我国加入WTO后在农产品进口方面的开放规定,迅速打入我国消费领域,并利用其品牌影响力和全球资源整合力度,很快便“反客为主”,在中高端消费市场对我国茶叶品牌产生了很大的威胁。比如说英国的“立顿”茶叶品牌,在来到我国茶叶消费领域后,便凭借着其强大的品牌营销力度、良好的品牌影响力,很快就夺走了大量的中国茶叶消费者。有一组数据显示,在速溶茶叶消费领域中,立顿品牌的忠实消费者竟然达到了令人咋舌的十分之三,也就是十个速溶茶产品消费者中,就有三个人基本上只会锁定立顿速溶茶。

1.3西方一些国家对我国茶叶出口不断增设一些新的“贸易壁垒”

这其中最为典型的便是美国所推广实施的农产品有机食品标签。从其相关法律条文看,在美国想要获得有机食品标识的权限,农产品的有机程度必须要达到95%以上。而因为美国人“不差钱”的特点以及热衷于消费绿色食品的习惯,在美国国内,有机农产品的价格要比其它同类非有机产品的价格最高能高出50%左右。更多的利润和更好的市场前景,就使得该国茶叶市场更加青睐于进口更多的有机农产品。另外,美国对有机农产品的管理和监测是严之又严,造假的代价非常之高,这就从源头杜绝了虚假宣传的可能性。而我国很多茶产品是达不到这一要求的,因此这些技术壁垒无疑对我国茶叶出口起到了雪上添霜的作用。

2我国与欧美国家在茶叶标准上的对比研究

不管是中国抑或欧美诸国,在对茶产品的监测上,基本集中在微生物监测、重金属监测、农药残留监测等内容上,尽管监测内容大同小异,但是在相关规定的指向性上,我国与欧美诸国则有着很大的区别。比如说像美国等西方国家,在对茶叶进行监测和管理上,一般采用的是该国的法律条文中的相关规定。而我国在这方面主要采用的是行业内的一些标准及规定。虽然这两者在科学性、严谨性上没有太大区别,然而由于西方采用的是法律法规,而我国采用的是行业标准,因此二者在约束性和监管力度上有着很大的不同,西方国家的监督管理要更为严格。

2.1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现行的茶叶标准较为落后

欧美国家在茶叶的监测标准制定上有一个特点,就是其会根据形势发展而不断做出修正和更新,因此一般来讲其现行的法律规定一般来讲都不会落后于农业科技的发展,不会出现某些新型农药出现后而监管制度跟不上的情况。但是再看我国现行的相关检测标准及规定,从20世纪80年代出台后一直沿用至今,在30多年间很少做出修正和更新。这就使得其检测内容远远落后于农业科技的发展,如对茶叶农药残留的监测只囊括“六六六”和“滴滴涕”两种而已。从现实看,这两种农药因为毒性太强,残留难以去除,对人体有不可小觑的伤害,因此现在我国绝大部分的茶园在种植茶叶中已经将其摒弃。这就使得规定对这两种农药的监管失去了应有的意义。但是近些年其它一些农药品种竞相涌现,但是相关规定却停滞不前,没有将新的农药品种和新的检测标准包含进来,这就让我国茶叶生产和出口面临着一些安全隐患和法律问题。

2.2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法律法规的修订效率较为落后

其实我国很多行业人士和专家学者也看到了我国茶叶现行监测标准所存在的一些落后之处,关于提高茶叶生产和监测标准的呼声也很高。然而由于我国现行制度的原因,就使得农产品相关标准的修改要涉及到很多部门,譬如说工商、卫生、质检等等。在实际工作中,这些不同的部门在很多领域是自成体系的,协调性和联动性不够,大多是单打独斗、各自为战,在管理制度上呈现出分割的现状。因此与欧美发达国家的高效率相比,我国在相关规定修正更新上的这种滞后性,在一定程度上也为我国茶叶出口贸易造成了一些负面作用。

2.3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设置的“贸易壁垒”还不够强

从实际看,很多贸易组织内部都会通过设立一些贸易壁垒,来对本国的农业贸易进行适度的保护,以此来防止其它国家的产品倾销和其它不正当竞争,这是国际惯例,是符合相关规定的。比如说,欧盟对农产品的监测指标有将近三百种,而我国则只有寥寥几种。因此在进行茶叶出口贸易中,我国很容易因此吃到不必要的哑巴亏。在今后,我国相关部门应当建立和完善更加科学实用的贸易壁垒,并充分将其利用起来,一方面更好地保护我国茶产品,另一方面也能够在国际贸易中掌握更大的话语权。

3我国茶叶出口贸易法律问题的对策分析

3.1要加强内部监管,通过修正更新相关法律法规,做到“打铁还需自身硬”

西方一些国家在农产品监测上的标准尽管严格甚至是苛刻,但是其是有法可依的,也是一视同仁的。因此我国的茶企就要少一些抱怨,而是苦炼内功,达到标准要求。在这方面,就需要我国相关部门出台和制定更为严格、要求更高的茶叶质量标准和监测机制。在质量标准的修正上,要充分研究西方尤其是欧盟的监测体系,在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做到更有针对性,更符合西方国家的要求。至于质量监测机制,则是一套系统工程,涉及到茶产品的各个环节,从种植到包装,从运输到销售都要囊括其中。并通过科学的监测管理方法以及明确的责任分工,让茶叶在每个环节都能做到有法可依、有人管理、有人负责。

3.2在监测机制建立过程中,要大力吸取和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和手段

中国有句老话叫做“取法其上得其中,取法其中得其下”,只有用最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才能做到与一流接轨,以此来解决我们之前的各种差距,从而使我国的茶叶能够跟国外产品在同一个高度进行正常的市场竞争。把这项工作做好,首先需要我国有关部门加强对监测部门工作人员的培训,提升他们的专业水平和监管能力。其次需要广大茶企要增强自身的软硬件实力,通过设备投入、技术升级、完善监测机制等方法,让自己从内到外都得到迅速提升,能够更好地站在全球范围里参与到茶叶的市场竞争中。

3.3要通过分析欧美国家进出口贸易相关法律法规,认真学习其先进经验和做法,并更好将其法律意识和法律理念用到我国实践当中

欧盟、日本等国家设立的绿色贸易壁垒,并不是简单粗暴的“护犊子”,其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提高本国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同时更是通过这些限制,对本国土壤质量、水环境乃至整个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固的“盔甲”。而我国一些省市的“区域性保护”政策,则更多的是通过限制外地同类产品的销售来对本地产品进行一种最低级而原始的贸易保护。这不仅不能提高本地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反而极易使其在这种不正当的保护中“小富即安”、“小进则满”,失去创新发展的动力,一旦这种保护政策取消,很容易就让本地产品迅速衰落乃至消失。由是言之,我国相关部门要做到“师夷长技以制夷”,通过学习借鉴欧盟、日本等国家的绿色壁垒经验做法,来让我国茶叶产品得到督促性和保护性发展。同时还要尝试一些灵活的做法,尽量避开国外一些有针对性的法律规定,如可以运用国外投资经营或是与国外国家合资经营的方式,通过这种“曲线救国”的方法,为我国茶叶出口贸易减少更多的法律问题,创造更加良好的国家贸易环境。

参考文献

[1]张星海,苏成祝.我国茶产业国际竞争优势及可持续发展的对策[J].福建茶叶,2002(2):36-37.

[2]锁放.茶叶贸易中的绿色壁垒及法律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23):46-46.

[3]曾玲,刘仲华.提高我国茶叶国际市场竞争力的策略探讨[J].中国茶叶,2008(6):20-22.

[4]杨波.我国茶叶出口遭遇绿色贸易壁垒的原因及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7(7):2171.

[5]田涛.中国茶叶产业比较优势状况及发展对策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

作者:石翠仙 单位:河北行政学院法政教研部

第二篇:茶叶对外贸易面临的困境及对策

摘要:近些年,随着我国企业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全球经济合作与竞争当中,尤其是在我国“一带一路”倡议不断深入推进的大时代背景下,我国众多茶企也迈开脚步,走出国门。从现实看,我国茶企凭借深厚的茶文化底蕴,以及具有竞争力的茶产品,在对外贸易上取得累累硕果,但是也要看到,由于思维落后、无序竞争、品牌意识淡薄、绿色贸易壁垒等方面的影响和制约,我国茶叶在对外贸易上面临着很多困难,有的甚至严重影响到了我国茶产品出口贸易的健康发展。对于此,我国相关部门和广大茶企就应当找到差距,找准原因,通过产品创新、加强品牌建设、资源整合、加强协作、发展绿色贸易等手段,为我国茶叶对外贸易的又好又快发展找到新的光明之路。

关键词:茶产品;对外贸易;问题困境;解决对策

无论是对于中国及亚洲消费者来说,还是对欧美等西方国家而言,茶产品都是其生活中重要的必需品。而作为茶文化和茶叶的发源地,中国迄今仍然是全球最主要的茶叶生产地和重要的出口国家。然而因为各种原因,如产业形态落后、产品单一、法律意识淡薄等,我国出口的茶产品仍然停留在最基础的“农叶茶”领域,在国际上与那些附加值高的国外知名茶品牌的竞争中处于下风,难以获得更多的市场利润和占有率。因此尽管我国是茶叶大国,但却不是茶叶强国。另外,我国加入WTO后,国外茶产品的涌入,也在一定程度上掠夺着我国的茶叶市场。在此情况下,如何针对我国茶叶对外贸易所面临的困境,找出很好的解决方法,就成为摆在我国广大茶企和相关部门面前一个必须要解决的焦点问题。

1中国茶叶对外贸易的现状及变化

从历史上看,我国早在一千多年前就开始了茶叶的出口贸易。无论是沿着丝绸之路一路向西,还是从泉州等港口沿海南下前往东南亚、南亚诸国,又或是顺着云贵高原崇山峻岭中的那条“茶马古道”穿越多个少数民族聚集区,我国的茶叶及别具特色的茶文化,在千百年来,以不同的方式传播到了全世界各地。从现实来看,由于我国自古以来便是全球主要的茶叶生产国,因此我国现在的茶叶出口基本上覆盖到了全球五大洲的各个国家,据统计,与我国建立起茶叶贸易合作的国家现在已经多达125个。这些国家不仅涵盖亚洲各国,同时还涵盖了欧美以及中东等国家的茶叶市场。其中,亚洲和非洲是我国茶叶出口贸易的“大头”,大约占据我国茶叶出口百分之八十的市场,这与我国历史上的茶叶贸易一脉相承。在我国茶叶对外贸易的国家中,亚洲各国的市场是我国茶叶的传统优势市场。无论是东南亚及南亚国家,还是中亚一些国家的人民,都把茶视为生活不可缺少的必需品,几乎每天都要饮茶。在欧美市场方面,近些年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尤其是美国市场的增速最快,已经占据我国茶叶出口的第三位。而欧洲市场上几乎是红茶的“领地”,我国红茶在欧洲国家的增长空间已经很小了,然而近些年随着欧洲消费者对绿茶兴趣的日益提升,我国绿茶产品出口欧洲的数量也在与日俱增,未来仍然有更加广阔的前景。中国茶叶对外贸易的结构和形式在近些年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我国茶叶出口将会继续发生如下趋势:绿茶出口的数量会有一个加速度的增加。

随着东欧国家和非洲国家在经济上的发展,我国对于这些国家的茶叶出口将会有一个质的飞跃。另外,就是茶叶的消费将会更多地在生产国的内部得到消化。如著名的红茶出口国斯里兰卡,近年来国内的茶叶消费大幅提升,据统计已有90%的红茶在内部得到化解。综上所述,我国茶叶对外贸易未来的总体发展态势将是出口总量降低,但是一些具有创意和核心竞争力的优质茶产品将会受到国际市场的更多青睐,也会获取更多的附加值。其实,这跟我国近年来所提倡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致的。在全球一体化尤其是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茶叶对外贸易的采购者、采购方式以及采购种类出现了明显的变化。因为互联网所带来的信息革命,加上交通方式的发展,茶叶国际贸易中的信息鸿沟和地区距离等限制性因素正在逐渐被消解,这也让海外华人从事茶叶经营的门槛得到了极大的降低。从现实看,很多国外的中小型茶叶公司,已经摒弃了从当地茶叶贸易公司进货再转卖的方式,而是直接从茶叶生产国采购产品,省去了中间商的环节,如此不仅可以降低茶产品的价格,同时更能获取更多的利润。这样一来,一些传统的海外“巨无霸”茶叶公司的垄断地位就被打破了,使得全球的茶叶经营商在采购方式上有了更多选择。另外,对于一些具有经济实力和战略眼光的海外茶叶经销商来讲,他们已经不再满足单纯的采购、转卖,从中获取差价的发展业态,而是开始与中国一些茶叶生产企业进行合作,通过签约、建立基地、建设品牌、市场开拓等方式,实现了我国茶叶采购与经营的全球一体化。

2我国茶叶对外贸易所面临的困境

2.1我国茶叶产品出口贸易中利润较低

我国茶叶产品在绿色种植、深加工、附加值等方面上仍有很大欠缺,因此在出口贸易中所获取的利润较低。我国是产茶大国,在数量上绝对领先其他产茶国家,具有很明显的优势。但是在质量上却存在很多问题,这已经成为中国茶叶对外贸易的一个重要“拦路石”。从实际来看,我国很多茶企都是从几十年前的那种小作坊发展而来,无论是生产技艺、加工工艺、管理理念还是经营思路,都存在很多问题和差距。有的是小富即安、小进则满,缺乏足够的品牌意识;有的是墨守成规,不愿进一步开拓市场;有的是患得患失,不愿也不敢参与到国际竞争中,守着自己“一亩三分地”优哉游哉;有的在生产上动了歪心思,造假制假、虚假宣传等现象偶有发生,虽然获得一时之利,但是却对我国整个茶行业产生了难以估量的负面影响。

2.2我国茶叶产品定位过于低端

从实际情况看,我国很多茶企所生产的茶产品,仍然是最基本的“农叶茶”,产品单一、功能落后、包装简陋、缺乏品牌。因此在参与到国际竞争时,根本就无力跟那些国际著名茶品牌相抗衡,也只能定位于国外低端市场,这不仅影响到茶企的利润,更是拉低了我国茶叶的整体形象。在生产方式上,我国众多茶企采取的仍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方式,依靠我国过去几十年的劳动力红利来进行对外贸易,但是近些年随着我国劳动力价格的增加,这一红利也在逐渐消失。如果不再进行转型升级,那么在未来这些茶企的国际竞争力将会更低。

2.3我国很多茶企在品牌建设上存在很大缺陷和偏差

由于我国茶行业源自于传统的农耕文明时代,而我国改革开放也不过几十年而已,因此很多茶企在经营上仍然存有浓浓的小农经济色彩,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缺乏足够的品牌意识。从现实中看,当前国际知名茶企的竞争,基本上都已经发展到了品牌之间的竞争层次。如著名的立顿茶叶品牌,其本身是不种植和生产制作茶叶的,但是其通过超高的资源整合能力、品牌建设能力以及市场营销能力,不断开拓和占领国际茶产品市场,逐渐发展成为全球最具知名度的茶品牌。我国的众多茶企在这方面与国际一流品牌相去甚远。尽管我国拥有众多享誉全国乃至全球的传统茶叶种类,如西湖龙井、福鼎白茶等,但是这些都是区域性茶叶种类而已,并非具体的茶叶品牌。我国很多茶企在产品设计和营销上,也过于把重点放在茶叶本身的种类上,如一些西湖龙井茶产品,其在产品包装上,把“西湖龙井”四个大字摆在极为突出的位置,并用极大的字体进行显示,但是对于茶企的品牌标示,却放在了不太起眼的地方。如此,就会让消费者很难记住具体的茶品牌,只能记住茶叶的种类。换一种思维来考虑,我国茶企的这一做法,其实存在“给他人做嫁衣”的市场风险,因为一旦有强势品牌瞄准某一类茶叶类型,进行产品生产和宣传,那么凭借我国茶企之前对该茶叶种类的大力推广,强势品牌就会很容易利用茶叶现有的市场基础和其自身的品牌美誉度和影响力,迅速蚕食其它茶企的市场。

2.4我国茶叶在对外贸易上存在无序竞争甚至是恶意竞争的局面

随着我国加入WTO后,很多茶企拥有了自主出口权,其出口渠道和销售路径也更加灵活丰富。由此带来的竞争也就日益激烈。在此背景下,我国不少茶企为了在短时间内获得最大利润,占领更多市场,经常会采取“茶海”战术,就是单纯依靠数量进行竞争,同时还恶意压低价格。这种做法必然会引起整个茶行业出口的连锁反应,让越来越多的茶企被迫调整对外贸易思路,不得已也采取低价等出口策略。而逐利是商人的第一本能,价格战的背后,必然会压缩整个上游生产链的成本,也必定会让一些茶企动了歪心思,通过以次充好、粗放式管理、降低生产品质等手段,获取足够的利润空间。

2.5我国茶叶对外贸易还存在西方国家设置绿色贸易壁垒的困境一方面,由于西方国家对食品安全愈加重视,因此在进口农产品时,相应的监测标准和监测手段也是越来越严格。另一方面,由于我国茶叶在数量和规模上对西方国家的相关行业造成很大冲击,因此美国、欧盟、日本等国家开始对我国的茶叶出口设置绿色贸易壁垒。以欧盟为例,其在2011年10月,对我国出口的茶叶采取了新的进境口岸监测措施,从农药残留、农药种类、价格等方面都制定了更为严格的标准,这就给我国茶叶出口制造了更高的门槛。

3我国茶叶对外贸易更好发展的对策建议

综上所述,大家能够得知茶叶出口贸易对我国经济发展尤其是当前“一带一路”倡议的积极作用。同时,茶叶生产地大多处于一些偏远地区尤其是山区地带,当地普遍缺乏现代支柱产业,因此将当地的茶产品更好地销售到海外市场,对于茶乡的经济发展以及茶农的收入提升都大有裨益。

3.1要积极培育具有竞争性的茶产品生产和经营主体

我国一些茶企在进行海外市场竞争时之所以处于下风,就是因为其大多习惯“单打独斗”,没有足够的合作精神和抱团意识,加上自己本身就势单力薄,因此加强企业之间及行业中的合作就势在必行。今后,相关部门和茶行业组织管理者一方面要加强行业之间的交流、协作,通过建立和完善相关的制度来增强我国茶企在对外贸易中的合作。另一方面,还要通过进一步整合茶行业资源,并出台相关扶持政策,来建立起具有很好竞争性的生产和经营主体。同时,对于广大茶企来讲,也要从自身做起,摒弃过去那种传统的“一亩三分地”思想,要打开胸怀,积极与其它志在对外出口茶叶的企业进行业务、经验上的合作。

3.2我国广大茶企要展开绿色生产、经营理念,以更高的标准来规范自己的生产和经营活动

从现实看,西方国家对我国茶叶贸易设立的绿色壁垒之所以能够影响我国茶叶的出口,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我国一些茶企的生产标准不够高。因此,在今后的生产和经营中,茶企就要做到“打铁还需自身硬”,按照欧盟、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监测标准和国际贸易法律法规,来提升和修正自己的生产技艺、种植标准。做到人家要求什么我都能满足的境界,如此才能在对外贸易中牢牢把握主动权和话语权。与此同时,我们还要充分学习借鉴西方在绿色贸易壁垒上的经验和做法,同时出台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防止国外一些茶企利用我国在这方面的漏洞进行不正当的市场竞争,从而对我国茶企进行更好的保护。

3.3有关部门要充分发挥其对茶叶产业的扶持作用

提高生产和加工工艺、增强产品科技含量、发展茶产业龙头企业,这些说起来容易,在具体操作中要是单靠企业来完成是一个艰难而漫长的过程,这时候政府的参与和扶持就显得尤为必要。今后,政府一方面要加大政策和资金的扶持和投入,让我国广大茶企尤其是中小型茶企能够借力成长。另一方面,还要组织农业专家去茶企进行技术上的传授,从上而下提升茶企在生产中的科技水平。另外,政府还要加大监管和惩处力度,对于那些无序竞争和恶意竞争的行为进行严厉查处,对于那些知法犯法的企业给予相应的处罚。如此才能驱除劣币,为我国茶企营造一个公平、公正、透明、高效和符合市场规律的对外贸易环境。

参考文献

[1]李其林.茶叶出口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茶叶通讯,2003(4):35-38.

[2]陶虹.论我国茶叶出口及提高竞争力的对策思考[D].湖南农业大学,2013.

[3]贺颖.我国茶叶出口贸易影响因素研究[D].天津工业大学,2012.

[4]曾玲.刘仲华.提高我国茶叶国际市场竞争力的策略探讨[J].中国茶叶,2008(6):20-22.

[5]杨波.我国茶叶出口遭遇绿色贸易壁垒的原因及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7(7):2171-2171.

[6]田涛.中国茶叶产业比较优势状况及发展对策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

作者:范飞飞 单位:北海职业学院

第三篇:茶产品对外出口贸易策略研究

摘要:在全新时代形势下,茶产品营销时,其已经不再是单一的国内贸易经营,而是国内外整体融入的全面提升。而对于整个茶产品经营活动来说,制定合理完善的产品对外出口贸易策略,极为必要。本文拟从当前茶叶产品对外贸易活动的实施状况认知出发,结合新形势下茶产品对外贸易活动的实施背景认知,通过分析新形势下茶产品对外出口贸易活动的实施要求,从而探究新形势下茶产品对外出口贸易策略的制定思路。

关键词:新形势下;茶产品;对外出口;贸易策略;产业机制

当前全球经济的高度开放性为任何产业发展都带来了全新机遇,当然,在新的形势下,社会环境所带来的具体变化,不仅仅是资源要素的多样性,同时更重要的是社会的高度开放,各种资源内容的全面融合,使得任何一种产业都需要结合具体的时代变化,进行经营理念上的优化和具体调整,特别是自身价值属性的展现与发挥,从而带动了产业本身的优化改革。

1当前茶叶产品对外贸易活动的实施状况认知

当然,这一时代性变化,其对于任何产业来说,都需要注重把握这一点。立足产业优势,整合产业要素,其所带来的整体性变化,将是无可估量的重要要素。事实上,在当前整个开放型社会氛围的具体营造过程中,通过制定切合实际的经营策略,才能更好利用茶叶发展要素,实现该产业经营发展的最佳效果。从我国茶叶产业经营发展现状与世界茶叶产业贸易机制的融入状况看,其主要呈现出:在绿茶产品市场中,我国占据绝对性优势,无论是我国绿茶产品的品种,还是其产量,乃至市场占有率,都在整个市场经营过程中,占据无可替代的优势,尤其是随着当前整个茶叶产业的科学化程度不断提升,关于茶叶产品中茶多酚和儿茶素的功效分析及价值认知更为全面,因此,整个绿茶的产品优势将会进一步扩大,并且实现市场最大化效益及认知。但是在红茶产品中,我国处于劣势地位,甚至部分红茶产品还需要进口他国产品,因此,并不具备具体的产业发展优势。事实上,如果我们对当前整个国际茶叶贸易活动的经营实况进行分析,可以看到我国茶叶产业贸易中的不足,不仅仅是红茶产品需要依赖外国进口这一问题,同时,在茶叶产品的品质把控及营销策略构建过程中,均存在较大欠缺。尤其是对于我国茶叶产业的传统经营思维来说,其将重点更多放在了茶叶产品的产量生产,乃至茶叶产品的经销上,忽略了对茶叶产品品质的有效把握,事实上,我国关于食品安全的重视,也处于刚刚起步状态,不仅缺乏得力的食品安全管理机构,同时在处理茶叶产品安全问题的经验上,也相对不足,但是这与国际茶叶产业经营的关注点和诉求来比,整个国际市场中更为关注的是茶叶产品自身的品质。因此,这大大限制了整个茶叶产业的发展层级与成熟度。

2新形势下茶产品对外贸易活动的实施背景认知

当然,随着当前社会大众生活习惯不断成熟完善、如今茶已经发展成为重要的大众生活元素,同时,茶也发展成为世界上三大饮料之一。在世界古代,整个贸易交往活动中,茶叶产品和丝绸一样,是我国对外发展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产品内容。因此,我们通过茶叶产品,为我国社会发展带来了庞大的经济收益。但是,进入世界近代以来,文化的融入与交流,加上殖民扩张的不断推进,让全世界文化、经济、产业元素之间实现了广泛交流与深度融合,并且更为重要的是,茶叶作为重要的生活饮品,其伴随着殖民者的扩张,涌向世界各地,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整个茶叶产品也不再是我国所独有的产品元素,而是一种世界性产品,因此,在整个茶叶产品营销体系构建时,我们需要考虑的因素内容,已经不再是简简单单的我国市场状况,只有通过站在世界产业体系的发展层级高度,才有可能做好我国茶叶产业的经营发展与转型优化。客观来说,当前我国茶叶产业体系在经营建设过程中,其需要结合时代的综合变化进行转型升级,尤其是对于整个茶叶产业发展机制来说,其当前正处于从传统走向新时期的关键阶段,无论是茶叶产业的内容,还是整个产业机制中,所要融入的新型元素,都必须通过对整个产业发展特点进行分析和研究,通过精准分析我国茶叶产业目前在整个贸易活动实施过程中的欠缺和不足,结合经营思维的完善应用,从而让我国茶叶产业在整个发展过程中,更能够发挥自身优势。

3新形势下茶产品对外出口贸易活动的实施要求

客观来看,在进行茶叶产品对外营销活动时,其需要对整个对外贸易机制进行创新和优化,无论是具体的贸易网络,还是经营平台,都需要结合人们的喜好度,以及时代特性进行创新、完善。对于茶叶产品的对外出口贸易策略活动的具体推进来说,良好的茶叶产品品质,完善的营销机制,是整个茶叶产品经营机制高效推进的基础条件,而对于茶叶企业的运行发展来说,市场认知,以及产品的本质状况,实际上对于茶叶产品的对外出口贸易活动实施来说,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影响。因此,如何才能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过程中,逐步扩大茶叶产品自身的市场份额,就需要我们在应用好各种资源的前提之下,创新整个茶叶产业的各项要素机制,从而实现整个茶叶产品对外出口贸易的最佳效果。事实上,在对外贸易活动推进时,产品自身的内涵及特点,以及其具体的卖点直接决定了其在市场上的份额状况,当然,整个对外贸易活动在具体推进时,必须注重将茶叶产品的产品营销传播机制进行全面更新,尤其是通过丰富提升茶叶产品的影响,从而使得茶叶产品对外出口贸易活动能够与当前具体的时代特征相匹配,进而满足新形势下茶叶产业对外出口贸易策略的有效实施。客观来看,追求健康、养生已经替代茶叶产品的价格和营销体系,发展成为人们挑选茶叶产品的重要原因。而对于我国部分中小茶叶企业来说,其关注点仍然更多放在茶叶产品的市场营销活动本身上,忽略了茶叶产品的品质把控,进而让我国很多茶叶企业的产品满足整个国际市场的需要。事实上,在这一过程中,其根本性的问题在于我国缺乏与茶叶产品相关的食品安全标准及必要的监控体系。其与国际市场的不接轨,不仅大大影响了我国茶叶产品对外贸易活动的开展与实施,同时也影响了我国茶叶产业的转型发展。当然,不仅仅是社会大众自身消费习惯的变化,更是茶叶产业经营资源的时代性变化。尤其是互联网资源的成熟应用,从而使得消费者自身可以随时随地的挑选自己喜欢的茶叶产品,客观上看,茶叶产品类型极多,而且产地遍布世界各地,所以,在这一过程中,借助互联网这一终端平台,消除地域上的差距,进而实现茶叶产品经营发展的良好效果。

4新形势下茶产品对外出口贸易策略的制定思路

在茶产品对外出口贸易活动具体实施时,完善的贸易策略和经营思维,直接影响到茶叶产品的国际贸易活动,尤其是适应当前整个国际产品经营时代特点的重要抉择。事实上,在全新时代背景下,其对茶叶产品的对外出口贸易活动开展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在茶产品对外出口贸易时,要利用新媒体等各种传播机制,结合多种元素的全面应用,从而满足全新时代背景下,茶叶产品的国际贸易活动诉求。制定茶产品对外出口贸易策略时,要注重融入多样化的内容。事实上,对于茶叶产品对外出口贸易活动来说,其需要结合当前大众自身的消费习惯,制定具体合适的营销策略,尤其是结合移动智能终端应用普及度普遍提升的社会现象,完善茶叶产品的设计思路与产品营销体系,从而实现茶产品对外出口贸易的最佳效果。客观来看,新的时代赋予了茶产品对外出口贸易的新使命和责任,特别是加上当前手机终端,已经发展成为社会大众购买茶叶产品的主要载体,完善而系统化的茶叶产业机制,需要有良好的贸易策略作为铺垫和支撑。在整个茶叶产品对外贸易策略制定过程中,其实际上是基于茶叶产业发展特征的重要元素内容,而对外贸易活动在开展与实施时,其首先,要注重确定新电商元素与整个茶叶产品对外出口贸易营销机制之间的深度结合。

特别是,在当前整个茶叶产品经营活动实施过程中,国内外消费者都更喜欢通过互联网电商平台来选购相关茶叶产品。所以,利用这一元素内容,其所能实现的将是深度匹配市场。当然,在当前整个时代,我国茶产品对外出口贸易策略制定时,要认知到我国茶叶产业经营发展与世界的差距,通过完善茶产品经营机制,尤其是注重深度把控茶叶产品的品质。从当前整个国际茶叶产品市场的发展诉求看,只有深度融入整个国际茶叶产品品质的要求,才能使得我国茶叶产品满足世界贸易诉求。不仅如此,我们必须了解到我国茶叶产业规模较小,尤其是整个茶叶产业经营过程中,缺乏了解市场、认知市场的具体经验,因此,在茶叶产业具体建设时,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尤其是通过政府牵头,完善行业内匹配政策的制定,并且积极为我国茶叶企业积极参与对外出口贸易活动提供必要的支撑和帮助。因此,通过构建多方牵头、多元化经营的茶产品对外出口贸易经营策略,进而推动我国茶叶产业的转型发展。

5结语

结合我国对外发展战略的内容,以及国家战略的具体实施,如今我们在进行具体的对外贸易活动时,姿态更加开放,理念也更为成熟,所以,无论是经济制度和方案、政策的完善度,还是对外贸易活动的实施理念,都与茶叶产业经营发展之间有着重要的关联性。因此,在实施茶叶贸易经营活动时,如果能够结合具体的产业特点和市场形势,完善茶叶产品对外贸易策略的制定与应用,从而实现当前时代背景下,茶叶产品贸易市场的有效构建。

参考文献

[1]王永贵.基于交易成本理论的中国茶叶企业电子商务应用研究[J].财会通讯(学术版),2014(1):122-125.

[2]章国平.中国茶叶行业培训市场发展现状及分析--谈各年龄段人群茶叶兴趣培训项目的建立[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5):139-142.

[3]刘陶陶.国际农产品贸易争端解决制度及解决实践对我国的启示[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5(15):121-122.

[4]黄清河.浙江茶叶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5(13):141-143.

[5]崔启国.我国电子商务企业财务管理模式形成机理研究[J].北方交通大学学报,2016(2):261-263.

作者:王怡静 单位: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第四篇:茶叶贸易中合同风险及法律对策

摘要:现代化元素加风险防控,已经成为茶叶贸易经营体系中,所必须充分注重融入的内容。而法律思维的融入,将有效做好茶叶贸易风险把控。本文拟从新形势下茶叶贸易经营活动的全新变化分析入手,结合茶叶贸易活动中合同应用的价值认知,通过精准分析新形势下茶叶贸易中合同应用的风险,进而探究新形势下茶叶贸易合同风险的法律对策。

关键词:新形势;茶叶贸易;合同风险;法律对策;应用思维

结合当前整个时代特点和背景形势看,完善应用各种元素内容,并且深化现代元素的具体融入环境,从而为当前茶叶贸易活动有效开展提供有效保障。结合法律元素的应用价值和内涵特点,我们可以看到完善融入法律机制,将从现代化发展视角满足茶叶贸易活动的有效开展。实际上,随着我国法制建设不断成熟,如今各个产业在进行发展时,都不能脱离法治思维。通过合理利用法律这一要素,进而完善茶叶产业贸易活动经营机制建设。

1新形势下茶叶贸易经营活动的全新变化分析

就现阶段时展趋势,以及市场经营的具体状况看,茶叶产品贸易逐渐深化,尤其是在整个茶叶产品交易活动具体实施过程中,出现了全新常态。比如信息技术的成熟应用,整个茶叶产业机制不断成熟等等。可以说新形势背景下,茶叶贸易经营的全新常态决定了必须完善融入各项元素内容,而整个经营过程中,其全新现象集中表现为:首先,整个茶叶贸易在经营过程中,国内、国际经营机制日益整合、统一,特别是在当前茶叶产品作为一种世界性饮品,而对于茶叶贸易经营活动具体开展来说,其也不再局限于我国单一的市场之中,正是整个国际市场的形成,决定了我国茶叶贸易在具体推进过程中,想要实现最佳经营,必须充分注重应用多元化要素,特别是要注重应用合同这一现代化的产业经营元素,全面提升茶叶贸易活动的实施效益和品质。其次,对于茶叶贸易活动实施来说,其产业化和科学化实现了全面提升,特别是在整个茶叶产业贸易机制中,其注重走产业化、系统化的发展机制,所以,选择合适的元素应用茶叶产业发展机制中,至关重要。在茶叶贸易活动推进过程中,经营风险时常性存在,尤其是随着茶叶产业经营机制不断成熟、完善,各种风险状况层出不穷。而只有做好风险把控,才有可能为茶叶贸易的成熟、产业化实施提供必要支撑。结合茶叶产业特点,以及茶叶市场经济的发展特点看,如果想要更好满足茶叶贸易的整体诉求,就需要深层次把握和应用贸易风险,通过集中整理经营风险,从而为整个茶叶产业经营发展奠定基础。最后,结合茶叶贸易活动开展实况看,其经营主体也从以往的茶叶企业单一把控到当前消费者占据主导、茶叶企业协调实施的经营状况。特别是根据现阶段茶叶企业推进的整体要求看,创新与转型,融入现代元素,已经成为茶叶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而对于现代茶叶企业经营发展来说,完善风险防控机制和把控体系,是经营建设过程中的关键诉求。

2茶叶贸易活动中合同应用的价值认知

想要对茶叶贸易活动中,合同的具体应用价值形成全面而深刻的了解和精准认知,就必须对合同这一形式和具体要素形成精准认识,事实上,将合同应用到整个茶叶贸易经营活动中,其本身就是从法律应用视角,实现内涵丰富与价值完善的关键所在。当然,以合同风险视角切入,并制定系统化的解决对策,客观上看,以法律视角出发,制定问题解决对策,这不仅是法治思维的成熟诠释,同时更重要的是其也能够为整个茶叶贸易活动中,更好应用合同元素提供全面而具体的保障。客观来说,在茶叶贸易活动中,合理应用合同,其能够实现以下具体应用价值:首先,合同作为一种事先约定的方式,其通过合理商谈,从而将整个茶叶贸易交易过程中,将贸易双方的合作风险进行事先划分,从而确保整个贸易过程中,能够有效消除各种隐患,进而为茶叶贸易的全面铺开提供本质影响。实际上,在茶叶贸易过程中,其中包含诸多元素内容,无论是茶叶产品品质的把控和约定,还是茶叶产品的价格界定等等,都存在较大难度。实际上,在整个产品贸易活动实施过程中,其包含的茶叶产品种类众多、品种内涵多样,因此,想要实现整个茶叶贸易经营发展的最佳效果,必须合理应用合同,事先约定好贸易中涉及的诸多元素。其次,对于整个茶叶贸易经营来说,其中包含多样化元素,尤其是当前整个茶叶贸易活动正在朝着精细化、集约化的科学方向发展,而想要做到茶叶产业经营发展的最佳状态,就必须充分注重利用多样元素内容,合同作为市场经济成熟发展背景下的重要内涵,在合同约定中,其不仅能够对合作双方的权益进行约定,更重要的是其能够将合作活动纳入系统化的发展视角之中,可以说,整个茶叶产业想要实现最佳经营状态,就不能脱离法律贸易这一现代化思维。最后,在进行茶叶贸易活动时,应该认识到合同应用的最大价值在于对合作双方权益的有效维护。而在茶叶贸易经营过程中,如果不能更好的利用合同这一现代经营元素,那么其将大大制约整个合同资源的价值发挥。当然,对于茶叶企业贸易活动实施来说,当前茶叶贸易活动在具体实施时,国际贸易已经发展成为茶叶产业经营发展的方向与重要趋势。想要适应整个时展诉求,就必须在立足国际贸易交往的大趋势下,应用好合同这一元素。

3新形势下茶叶贸易中合同应用的风险

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其对于茶叶产业经营发展提出了全新诉求,而想要在整个茶叶贸易经营活动中,更好推进茶叶经营,就必须对合同应用过程中的风险进行深度辨识,通过多种应用,进而实现新形势下,茶叶贸易经营活动的有效开展。客观来说,其在应用合同时,具体风险主要展现为:首先,多数茶叶企业对合同应用的水平较差,尤其是其自身很难形成精准而全面的合同应用常识,实际上,我国多数茶叶企业处于较小规模状态,正是其经营理念的不成熟,使得很多茶叶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缺乏对合同因素的合理应用认知。因此,这就使得很多茶叶在应用合同时,很难起到良好的应用效果。尤其是茶叶企业自身对整个贸易活动实施过程中的风险把控意识不到位,从而大大限制了合同的合理性与完善性。其次,对于茶叶贸易活动经营来说,其对合同内容的把控深度不够。实际上,在茶叶贸易经营过程中,合同的内容和条款可以与整个茶叶产业贸易活动的各个细节相融合。但是就合同的应用程度和深度来说,其实际上是一项值得深层次挖掘的内容,相对于以往经营机制的不成熟而言,因此,这就很容易造成茶叶贸易经营过程中的重大风险。最后,在全新形势下,茶叶贸易活动中,呈现出了全新元素,比如互联网电商的成熟应用、国内外贸易日益成熟等等,都使得茶叶贸易经营体系呈现出全新状态。而这些内容的多变复杂特点,决定了整个茶叶贸易中,在合同应用时,其中所具有的层次内涵多样性,都加大了合同应用过程中的多变风险。

4新形势下茶叶贸易合同风险的法律对策

结合当前时展特性,以及茶叶贸易经营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系列全新状态,如今我们在具体实施茶叶贸易活动时,想要充分有效的应用合同这一现代化因素,就必须针对其中潜在的风险,制定合理的法律解决对策,通过完善把控多样化风险,从而为整个茶叶贸易活动的全面有效实施提供重要支撑。在茶叶贸易合同的具体制定过程中,必须针对其中各项问题制定完善的法律对策,尤其是需要茶叶贸易双方在充分立足贸易活动的各项诉求,制定合理完善的权责义务,确保整个贸易合同与茶叶产品交易之间形成全面而完善的融合、匹配。事实上,合同存在的最根本价值在于通过完善的法律合同拟定,其能够为整个贸易活动实施提供充足完善的保障。因此,要充分注重探究维护茶叶贸易双方的权责放在客观而公正的位置之中。结合当前茶叶产业机制不断完善,如今整个茶叶贸易活动实现了成熟而体系化的开展,而与其他活动所完全不同的是茶叶贸易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其不仅是一种现代化的经营行为,同时也是基于客观需求背景下所形成的全新特点。当然,对于茶叶贸易经营活动开展来说,其中所应用的现代元素主要为合同,通过使用合同,从而将贸易活动中,经贸双方的权责义务,进行精准界定,并对赔偿责任、相关贸易产品的价格等等以文字的方式进行固定。可以说,使用合同来开展具体的贸易活动,实际上是现代交易机制应用背景下,一种合理而现代化的元素内容,通过合同的事先约束,从而使得整个茶叶贸易活动实施过程中的风险得到充分有效的把控。当然,对于整个茶叶贸易活动来说,想要充分有效的去满足产业化和市场化发展诉求,就需要充分应用好合同这一现代化元素,尤其是在整个合同拟定过程中,必须事先对整个合同中所涉及的各项要素进行约定,确保权责清晰。同时就整个茶叶贸易活动开展过程中,其中包含了复杂多样的不可控事项,而事实证明,想要满足茶叶贸易的长期、系统化开展,就必须走经营科学化、现代化的发展机制,因此,在当前整个茶叶贸易活动开展过程中,把控合同风险,应用好具体的法律元素,制定相关对策,至关重要。

5结语

随着当前茶叶产业市场经营机制日趋完善,结合目前电商贸易经营机制日益完善,如今消费者自身在参与消费过程中,其更多情况下,依赖电商平台来选购茶叶产品,而在进行茶叶产品营销过程中,其不仅要注重营销元素的充分应用,同时也极其关注客户和市场的具体认知,所以想要从根本上满足这一系列综合变化,就必须在具体融入变化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合同元素,完善合同风险把控机制,从而助推茶叶贸易经营活动的有效实施。

参考文献

[1]黄志根.充分合理利用经济法律资源,提高企业经营效率[J].财经研究,2013(2):195-199.

[2]杨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与保护相关法律问题研究[J].民族学刊,2014(6):253-258.

[3]朱其.产业融合对茶产业的影响———论茶文化产业分类[J].法学杂志,2014(21):256-259.

[4]杨莹莹.茶叶贸易中的绿色壁垒及法律对策研究[J].中国茶叶,2015(9):212-216.

贸易经济杂志范文第4篇

一、基于网络的商务英语教学有如下优势:

1.丰富多样性这些资料包罗万象,从内容上看有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历史、地理、化学等等方方面面;从形式上来看,集合视、听、说一体,包括新闻广播、电视电影原声视频、歌曲等等各种各样的主题。它们涵盖了商务英语教学所需要的所有话题

2.便捷性基于网络的商务英语教学它打破了上下课的界限,学生课下可以随时预习,复习。教师可以随时备课,随时授课,现在微课的发展,也为了教师的授课提供了便捷。

3.互动性网络授课区别于传统的黑板填鸭式,更形象生动,更加层次分明,更加与时俱进。它能集合商务英语课程所要训练的听、说、读、写、译于一体,综合锻炼学生的各项英语能力。可以分层教学,独立学习,也有可以集体讨论,人机对话,师生互动。

4.时效性国际贸易经济形势瞬息万变,为授课的课本常常多年不变。有了网络为商务英语课程提供授课素材,背景资料,使学生更能分析世界经济局势,世界资源分布,把握经济动态。

二、教师在基于网络的商务英语教学中扮演的角色

1.教师是教材的提供者和信息的筛选者基于网络,授课资源扩大到了所有的教育网站、数据库、电子书、学习课件、报刊杂志等等,学生可接触的知识已远远不只课本上的内容。学生从一个被动的知识接受者慢慢向知识的主动获取者转变,但信息是繁杂多样,需要教师来筛选。教师首先要确定授课主题,紧扣教学内容,反复筛选。其次,从科学性、趣味性、多样性的角度出发,寻找不仅能训练学生综合英语素质而且还要能提高学生的商务谈判、商务礼仪、经贸流程等商务技巧的素材。最后,教师还得切合学生的需要,尽力做好分层教学,符合学生的当前学习水平,科学组合,适当删减或添加内容,整合资源。

2.教师是一名网络应用管理的学习者信息时代,知识日新月异,教师必须不断“充电”,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术,并以这种持之以恒,不断进取的精神来影响学生。不仅是要学习自己所要教授的商务英语领域,更是需要掌握计算机科学技术与网络知识的应用。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制作PPT课件,微课是必备技能。随着网络的发展,还需要对网络上的文字、音像材料进行加工处理。比如建立一个网络教学的虚拟社区,在网络中构建一个商务贸易公司,进行询盘发盘,讨论运输装船、报关检验检疫等事宜。通过网络模拟,进行商务接待,商务沟通和商务谈判等。这些都要求教师有较高的计算机水平和网络应用与管理的能力。

3.教师是基于网络的商务英语教学的引导者在课前,教师就要做好一切准备工作围绕课堂主题设计各种活动,并安排课堂活动的输入与输出时间,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新能力,尊重个性发展。教师的职责不再式传统意义上的传授知识,而是更多的体现在“导”上,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归纳总结设计学生讨论,激发学生获取知识的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课下,网络把学习延伸到了更充分的课外时间,可以推荐学生在网站上观看精典案例提高商务素养,也可以推荐有趣味性的英文试听资料提高学生听说能力。

三、基于网络的商务英语教学的思考

贸易经济杂志范文第5篇

满洲里市的对外经济贸易是随着沿边开放的逐步兴起而发展起来的。特别是跨人新世纪后,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的领导下,外贸、外资、外经工作得到持续快速发展,投资和贸易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全市上下正在形成开放带动的成长模式和发展开放型经济的浓厚氛围。沿边开放初期,满洲里市对外经贸的作用主要局限于互通有无、调剂余缺,其作用就是多了一条商品流通的渠道。直到20世纪oo年代后期,随着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对外经贸在刺激内需、拉动经济增长方面的作用日益突出,由扩大再生产的补充手段发展成为全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正在向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技术进步、优化资源配置、实现规模经济、提高经济效益、发挥比较优势及创造竞争优势等目标迈进。

(一)边境贸昌保持主导地位.居于全国前列

满洲里市自1988年开展对俄经贸以来,边境贸易始终以其可操作性强、交易频率快、投资回报率高等优势保持着主导地位。尤其自2(洲)年以来,在“看大宗、盯大户、要总量”的外经贸工作方针的指导下,边境贸易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连续3年创历史新高,3年进出口总额实现28亿美元,与前12年进出口总额持平,年均增长速度达31%,直接拉动了口岸货运量的迅猛增长,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目前,满洲里市边贸经营规模已占内蒙古自治区进出口总额的39%,居全国边贸前列。2002年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完成11.98亿美元,其中进口9.89亿美元,出口2301万美元(海关数),加上旅游贸易出口1.86亿美元,合计出口为2.09亿美元(业务统计数)。2003年1一5月份,据海关统计,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为4.75亿美元,同比增长14%。其中进口4.56亿美元,同比增长11.7%;出口0.19亿美元,同比增长127.7%。自2以叉)年以来年上缴关税及税均在16亿元人民币以上,其中20(X)年高达20亿元人民币。外经贸行业上缴税金逐年递增,近年来上缴国地税额度均占全市税收的50%以上,最多时约占全市税收的60%。

(二)“三外联动”开始起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近年来,满洲里市以境外投资和工贸结合为特点的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以及利用外资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三外联动”开始起步。2001年,由满洲里市夏阳服装股份有限公司投资以刃万元人民币在俄罗斯赤塔市兴建的“夏阳国际商厦”集商品零售、批发、展销于一体,是满洲里市第一家经原外经贸部批准的境外投资企业;2002年,由香港联发集团新纪元环球有限公司投资的满洲里市联发实业有限公司,主要利用俄罗斯进口原木进行深加工复出口,是满洲里市第一家进人生产领域的外商投资企业;2003年,由满洲里市海峰电器商场投资在俄罗斯外贝加尔斯克创建的“合唱”电话机厂项目,主要利用国产零配件在境外开展电话机的组装业务,是满洲里市第一家经商务部批准的境外加工项目。通过以上三个境内外合作项目的带动,丰富了满洲里市外经贸的内涵,提升了外经贸层次,使满洲里市工贸结合、互为依托的发展格局初步形成。2002年共签订和审批国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合同29项,合同金额1545.6万美元,合同人数1027人,实际派出926人,完成营业额652万美元,涉及的行业有种植、森林采伐、建筑装修、加工业等。2(X)3年1一5月份,满洲里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审批国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合同60项,合同金额1245万美元,合同劳务人数2144人,实际派出劳务700人,主要涉及的行业有:建筑施工49项、种植7项、加工类5项。2(X)2年全市新批成立外商投资企业两家,注册资金侧洲〕万美元,实际到位资金203万美元。2003年l一5月份,实际到位外资200万美元,全部由满洲里市联发实业有限公司投入。

(三)经曹主体活力增强,提高了对地方财政的贡献率

近年来满洲里市始终致力于扩大外经贸经营主体规模,由于管理手段到位,降低市场准人门槛,外经贸经营主体不断发展壮大,尤其是近3年满洲里市共新引进222家外经贸企业,是20(X)年以前边境小额贸易企业总数的2.6(2《X旧年以前不足100家)。在2002年进口额排前十名的大户中,这3年新引进的公司占70%,其中2002年由上海投资的满洲里中化国际贸易有限责任公司,上缴税金1.0114亿元;由北京投资的中纸浆纸贸易有限公司上缴税金3638万元人民币;由吉林长春投资的华强经贸有限公司上缴税金2659万元人民币;由上海投资的万国化工塑料有限公司上缴税金2421万元人民币;由河南郑州投资的威克瑞林产品经贸有限公司上缴税金1084万元人民币。3年来,全市进出口总额之所以年均增长率达到31%,实现超常规增长,就是因为有一支支撑外贸发展的贸易群体,这是保持满洲里口岸货运量不断增长的决定性因素。所以说,外贸的主体在边贸,边贸的主体在企业。

满洲里市边境贸易发展有如下特点:

就贸易主体而言,规模逐渐扩大,实力逐步增强。到2(X)2年年末,全市有进出口业绩的公司189家,占有边境小额贸易经营权公司的48.6%,其中年进口额超百万美元的企业有32家,超500万美元的企业有9家,超千万美元的企业有19家,这19家企业虽然占有经营业绩企业的9.5%,但进口额共计5.3亿美元,占进口总额的53.8%。经营主体呈国有、民营和私营企业共同发展的多元化经营格局,特别是私营企业以其没有历史负担、资金比较充足、经营机制灵活等优势表现出强劲的经营活力。就贫易方式而言,现汇贸易突显,易货贾易减弱。自国家批准恢复边境贸易以来,满洲里与俄方的贸易一直是易货贸易方式占主导地位。自1994年以来,由于俄方对易货贸易进行限制,我国调整外汇管理政策,汇率并轨,现汇贸易迅猛发展。2002年满洲里市现汇贸易完成228亿美元,比2001年增长33.1%,占企业进出口总额的83.7%,易货贸易仅为876万美元。现汇贸易以其操作规范、风险小等优点,被更多外贸企业所接受,极大地促进了满洲里市边境贸易的快速增长。

就商品结构而言,适应市场需求,不断调整结构。长期以来,中俄两国经济存在较强的互补性,俄罗斯重工业较发达而同时轻工业产品贫乏。满洲里市外贸企业根据双方市场的需求变化,不断调整进出口商品结构,已有花生米、水果、蔬菜、水产品、茶叶、布匹、手套、服装、建材、箱包、鞋帽、玩具、渔具、家具、小五金、石油焦、塑料编织袋、汽车零配件、动力、木工和农林机械设备、计算机附件、家用电器等27类约100多种商品进入俄罗斯市场;在进口货物构成中,自俄罗斯进口的生产资料占进口的90%以上,主要有木材、纸浆、铜、铝、镍、铝等有色金属及制品,正丁醇、异丁醇、苯醉、双酚A、二抓甲烷、环氧抓丙烷、苯乙烯、己内酞胺、工业蔡、乌洛托品等化工原料,以高压聚乙烯、低压聚乙烯、聚丙烯、聚抓乙烯为主的塑料原料,还有丁苯、丁基、丁睛等合成橡胶。

就供货果道而言,向生产厂家直接购买,减少中间环节。目前满洲里市外贸企业不再局限于俄赤塔州内,已伸向俄罗斯腹地,进口主要以伊尔库茨克州为主,占进口商品的90%以上。其中纸浆95%是从伊尔库茨克州的布拉茨克、贝加尔斯克、乌斯奇等地进口;化工原料和塑料原料绝大部分来自伊尔库茨克州、新西伯利亚州,也有其他地区的,如己内酞胺60%以上是来自克麦罗沃地区的,正丁醇40%是来自俄欧洲地区萨拉瓦特的一个小城市。二主要贸易形式、结算方式以及物流模式

满洲里市对俄边境贸易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边境小额贸易,是指沿陆地边境线经国家批准对外开放的边境县(旗)、边境城市辖区内经批准有边境小额贸易经营权的企业,通过国家指定的陆地边境口岸,与毗邻国家边境地区的企业或其他贸易机构之间进行的贸易活动。这种交易活动较为规范,近几年一直呈稳步增长态势,特别是进口增长迅猛,居全自治区的第一位,目前满洲里市有287家企业享有边境小额贸易经营权。另一种是边民互市贸易,是指边境地区边民在边境线20公里以内、经政府批准的开放点或指定的集市上,在不超过规定的金额或数量范围内进行的商品交换活动。这种互市贸易均由个体经营,主要以满洲里一外贝加尔斯克中俄边民互市贸易区中方一侧和市区集贸市场为交易场所。俄方一直认为,这是一种非正规贸易方式,进不了俄方的主流市场,所以,互市贸易区需要提升层次,完善功能。俄方主张建设能利用中俄双方技术生产的产品打入第三国市场的边境自由贸易区,与我方有关专家学者的构想不谋而合。

贸易结算方式主要有三种:一种是跟单信用证结算方式(L/C),即进口商在签订合同之后,通过当地指定外汇银行给出口商开具信用证,出口商所在地指定外汇银行在收到出口商的发货单据等跟单并审核无误后,按照信用证开具的金额进行付款。按照这种结算方式,出口商交货后提交的跟单,只要做到与信用证规定相符,银行就保证支付货款,较为安全有保障,但是需要通过第三国周转,时间较长,所以多为经营额度比较大、业务量多、信誉比较好的企业所采用。另一种为电汇结算方式(T厅),即进口商根据与出口商所签订的结算合同,在货到之后,先向当地指定外汇银行交付等值货款或部分抵押款,由该行用电报或电传通知国外分行或行立即付出外币。这种结算方式由于收付时间较短,一定程度上可减少汇率波动的风险,但是费用较高,而且受付汇金额所限,所以,多为经营额度比较小、业务量少的企业所采用。目前,满洲里已有农业银行与赤塔州外贸银行和伊尔库茨克州联邦储蓄银行、工商银行与赤塔州外贸银行、建设银行与赤塔州储蓄银行建立了行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拉直了汇路,缩短了付汇时间(当天就到),为双方外经贸企业结算提供了便利。第三种是现金结算方式,主要在边民互市贸易中使用,双方商贩买卖商品均采用现金结算,有美元现钞,也有人民币和卢布现钞。

边境贸易物流模式:以铁路口岸为例,中俄交接所、联检部门和货代企业昼夜24小时工作,随时随地办理交接和验放手续。具体工作流程为:货物进人满洲里站后,由俄方交接所将国际联运运单交中方交接所,中方交接所负责翻译国际联运运单,确定货主,并通知货主委托的国际货运企业。然后由国际货运企业专职报关员、报验员代货主依次向铁路报流向,交纳运费;向检验局报验,根据货物种类交纳检疫或检验费,检验、检疫合格后,由检验局开具通关单;最后向海关报关,交纳关税。铁路运单和相关票据随各项手续依次传递,各项手续办理完毕后,货物即可随运单和相关单据一票到底发往内地销售市场或落地销售。

三合作方式与注意事项

采取灵活多样的合作方式,加快进入俄罗斯市场的步伐。可供选择的合作方式有:

(一)贸昌先行。重点选择国内适应俄罗斯市场需求的拳头商品出口,认真开展市场调研,积极建立客户联系,采用试销或委托商经销的方式,要特别注意利用当地客户的销售渠道打自己的品牌,争取有较大的突破。

(二)以加工转口贸肠为切入点。以外贸公司为龙头,联合出口生产企业,采取境外投资办厂、加工装配等多种方式发展转口贸易。有条件的大型出口生产企业也可以自己干。如纺织品、针织内衣服装类商品都可以采取这种方式办一些项目。利用俄罗斯市场无配额贸易限制的有利条件,加工增值后发展转口贸易。

(三)积极兴办组装生产销曹项目。重点选择一批轻工家电产品在俄罗斯市场上进行散件组装,就地销售。这样做可充分利用俄市场对半成品、散件进口无关税或低关税的特点,降低生产成本,扩大市场销售,同时逐步建立售后服务维修网络(这一点至关重要)。例如,摩托车、冰箱、洗衣机、空调器、电视机、计算机、电话机等产品都可以这样做。

(四)皿点投资兴办资源开发型项目。俄罗斯森林资源丰富,积极开发利用俄森林资源,用技术、设备投资在当地兴办木材加工厂、家具生产厂,既可返销国内,也可销往欧洲市场。

(五)选择交通便利、有经济辐射能力的城市,皿点纷建保税货物分拨中心。可考虑选择一个交通便利、有经济辐射能力的城市作为商品集散地,建立保税货物分拨中心,配货搭箱集散商品,可降低运输成本,提高竞争水平,并面向多个市场批发经销。目前,满洲里市夏阳公司在赤塔投资兴建的“夏阳国际商厦”就是一个面向俄罗斯的商品配货中心和一级批发市场。

开发俄罗斯市场应注意以下几点:

1.思想上要真正重视俄罗斯市场。回顾近年来我国企业在俄经营情况,我们不得不承认,尽管国内对市场的战略意义早有共识,但在实际行动上往往是应付了事,甚至抱有偏见。在不少中国企业的心目中,俄罗斯就是低档货的集散地,似乎再差的商品都能找到买主,我国在莫斯科举办的多次商品展览会就如实地反映了这种心态。殊不知,俄市场早已成为世界名牌产品竞技的大舞台,对商品的各种要求丝毫不逊色于欧美发达国家,轻工、纺织、日用品、家电市场更是如此。我国企业如想在此夺得一席之地,就必须及时扭转对俄经营战略,用开拓欧美市场的魄力来开拓俄市场,用对待欧美市场的质量要求来对待俄罗斯市场。

2.要加强调研,选择有前景的合作项目。由于生产性合作投人大、周期长、风险高,为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国有关企业必须事先进行周密调查,对相关的可行性研究给予足够重视。在市场定位的问题上,要具备长远眼光。随着世界高技术行业的飞速发展,各种产品的更新换代明显加快,档次偏低、性能差的产品寿命会越来越短。我国在向俄罗斯转移生产线时,就要考虑到未来产品的前途问题,避免发生刚一问世就被淘汰的情况。在具体合作项目方面,应注意选择适当的突破口。如果我国企业拟开展赴俄带料加工业务,就既要充分了解俄罗斯有关政策的未来走向,避重就轻,因势利导,积极开展市场尚未饱和、竞争相对较弱的生产项目。

3.要注重广告宣传,推广售后服务,实施全方位开拓。在商品竞争异常激烈的当今社会,强大的广告攻势、完善的售后服务,是吸引广大消费者、扩大销售量的有效手段,特别是对于家用电器这样的高档消费品而言。纵观俄罗客户,坚定客户与我们合作的信念。总之,只有思想上真正重视俄罗斯市场,事先选择恰当的合作方式,选准具有独特地缘优势的市场,选准可靠的合作伙伴,加上讲信誉,不搞短期行为,才能闯出一条通向俄罗斯市场的新路,大踏步地向俄罗斯市场挺进并不断地扩大市场空间,获取经济效益。

4.要选准具有地缘优势的市场。有这样几个因素是必须要考虑到的:交通运输、市场供求、物价、贸易和合作伙伴的可靠性等。还有一个因素也是不容忽视的,即越是中国人还没有涉足的地方,市场容量和空间相对来说就越大。因此,从目前来看,应大胆开拓俄乌拉尔以西地区和俄罗斯欧洲部分的市场,有实力的还可向独联体各国辐射。

5.要选好有资信的可靠客户。目前,俄罗斯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经济管理秩序比较混乱,有的企业法律观念薄弱,受合同的约束力不强,所以在合作之前就要认真调查未来伙伴的信誉情况,在合作过程中,要始终保持防范意识,避免遭受不必要的损失。可以作为参考的选择贸易与合作伙伴的标准是:在社会上有一定的信誉和知名度,属于中上层地位的人物,这样的人物应该属于理想的永久客户。

6.要保持信誉,以质取胜,才能把对俄贫易与合作不断地提档升级。信誉,可以说是无形的资产。要在俄市场站住脚,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始终如一地讲究信誉。有时,宁可自己吃亏,也要千方百计地维护信誉,这样才能打动满洲里今天发展的现状,得益于沿边开放政策和大量的市外资金投入,更得益于国家对满洲里的关注与支持。由于满洲里特殊的地理位置、完备的基础设施、先进的铁路国际联运体系、与国际规则日益接轨的边境地区对外贸易及与俄罗斯多年的市场联系,加上取之不尽的廉价劳动力,使得满洲里被赋予“北方香港”的地位,成为国内外资本的投资福地。1999年以来,满洲里市的招商引资额以巧5%的速度增长,投资额比其他沿边地区多80%一90%,1999一2002年间,累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8.2亿元人民币,平均每年投资7.05亿元人民币,平均每增加l亿元人民币投资可拉动GDP增加1.68亿元人民币。经过沿边开放ro余年的锤炼与积累,满洲里经济正处在新一轮起飞的前沿。日本研究机构将满洲里列入与俄罗斯合作的典范,称之为“前边缘”(指从俄本土与中国接壤地区由西向东排列为前、中、后),“为推进地方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提供了诸多经验”(日本北海道大学研究员岩下明裕语),投资机会十分诱人。

四投资机会与未来展望

斯家电市场较为成功的国外商家,无一不得益于此。韩国的S~un、日本的Panasonic、荷兰的外ilips、德国的Boseh等著名品牌,均利用广播、电视、报纸、杂志、标牌等途径进行大力宜传,其广告随处可见,其广告词家喻户晓,其产品充分得到了俄罗斯消费者的认可和青睐。为免除消费者的后顾之优,许多国外公司还注意建立配套的服务网络,提供良好的售后服务,其网点几乎遍布整个俄罗斯,无形中增强了消费者对产品的信任感,提高了产品的竞争力。我国企业在开拓俄市场时,应充分借鉴他国经验,在重视产品质量和销售的同时,对售前的广告宣传和售后的跟踪服务给予高度重视,树立起中国企业和中国品牌的全新形象。在这方面,中国台北永煌实业公司已经做出了榜样,成为在俄鞋类市场上销售量最大、营业额最多、最受欢迎的品牌。这与该公司每年拿出销售额2%以上的费用用于广告促销业务是分不开的。

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满洲里都是一座充满商机、充满希望和极具发展潜能的城市。这首先是由于它坐落在欧亚第一大陆桥桥头堡的交通枢纽位置上。大陆桥是一个形象化名称。它的科学定义应是:以铁路为主体,公路、航空、海运、河运和管道运输以及光缆通讯相配套的,横跨洲际、连接海洋并实行海陆统一直接运输的新型现代化海陆国际通道。它是在现代工业文明和科学技术造就的多种先进交通工具和手段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多种先进交通工具与手段的结合体、统一体。随着世界经济呈现出的国际化、集团化、区域化以及经济技术逐渐一体化的趋势,国际交通、洲际交通,不仅需要海洋,更需要利用陆地直接交往。这就要求有跨越洲际,连接海洋,将生产、流通、市场、消费连接到一起,减少中间周转,实现直达目的地的大交通与之相适应。于是,大陆桥与陆桥运输也就应运而生了。它将进一步促进区域经济的互补与合作,市场体系的整合与开放,资源的配套开发与综合利用,科学技术的共创与共享,跨洲际能源、交通、通讯网络的建设与营运,区域环境质量的改善与提高。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满洲里市提出了“北拓南联,梯度推进,拓展海陆联运,发展陆桥经济”的构想。目前,国内外客商对满洲里市发展大物流的构想予以关注,并表示要上项目呼应和支持满洲里的构想。因为发展大物流就是代表先进生产力。如果从总揽口岸商事,追踪欧亚商机的角度来看满洲里,满洲里的能量在“满洲里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先导。它不仅是体现经济活跃的板块,也是为“善邻方能固国”提供生动的范例,更是为中俄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发展注人新的和长久的活力。

口岸功能既是满洲里市城市功能的重要体现,又是其外贸经济发展的物质依托。因此,争取铁道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立项支持,大力提升口岸功能是加快口岸建设步伐的一个有效途径。在铁道部、哈尔滨铁路局、海拉尔铁路分局三级铁路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2002年,满洲里口岸扩容、扩能一期工程用于进出口的8条宽轨应急线和液体换装生产线已完工并投入使用。2003年,二期工程在已投人5283万元人民币的基础上再投入4.2亿元人民币,具体包括准轨场7条到发线、宽轨场8条到发线及国际候车室等建设项目,预计2(X”年4月即可竣工。2003年进出口运量将增加到1100万吨以上,到2008年进出口运量将达到1800万吨。铁路站场扩容、扩能工程的实施,使满洲里铁路口岸站的硬件设施大为改善。同时,由于外贸的迅猛发展,这不仅是拉动地方经济最主要的动力源,而且也是铁路部门重要效益生成的基地。以2(X)2年为例,满洲里车站运输收入逾18亿元人民币。

从未来发展现代物流业来看,满洲里市将运用市场机制,对现有物流设施进行有效的整合,对分布于各系统、各行业的各式各样的物流企业进行优化重组,初步建立起按生产、生活区域合理分布,铁路、公路、航空和管道等运输方式有机结合,储、运、配、拣和加工等功能合理配置的物流基地、商品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网络体系,基本实现物流的合理配置和均衡发展,成为北部边疆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和资本聚集地。因此,满洲里虽然只是个边睡小镇,但满洲里未来必将成为整个东北地区(延伸至华北地区)陆桥经济带上的经济火车头。中国沿边最大的铁路口岸在满洲里,横跨洲际的集装箱运输也在满洲里,满洲里早已是中国北大门的主要货物集散地,全国6个整车进口口岸之一。从运距上看,从中国上海港海运到欧洲的汉堡(1.0718万海里)、鹿特丹(1.047万海里)、哈德克特卡(1.1613万海里)、阿姆斯特丹(1.0501万海里)、不来梅(1.0701万海里)等城市,需时45天左右。而走“欧亚大陆桥”经满洲里出境到达上述欧洲城市运距只有8仪K)多公里,只用20天。铁海联运是国际多式联运方式的一种,是有效减少货物周转环节、提高企业贸易效率的物流运输方式。满洲里正处在发展现代物流的“节点”上。同时,满洲里大力提倡现代物流的精髓—客户服务理念:为客户选择最合理的运输方式、最短的运距、最适宜的包装、最少的仓储、最快捷的信息、最合理的费用、最佳的服务。

俄罗斯经济正在稳定增长,近4年经济累计增长达24%,居民实际收人增长超过40%,2002年俄GDP增长4.3%,2003年预计可增长6%以上。俄的良好发展势头为中俄双边贸易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前提。俄当前正积极加快“人世”进程,提出了新的关税改革方案,并逐步开放俄服务贸易市场。从目前看,即使俄“人世”导致中俄在国际市场上出现一定竞争,但由于双方出口商品结构差异性大于同构性,因此,彼此的竞争性将小于互补性。而且这一互补的贸易状况将在很长的一个时期内存在。特别是我们应当看到,中俄两国国家关系已经定位为“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满洲里肩负着扩大与夯实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政治基础与经济基础的重任。毗邻的俄赤塔州对满洲里的建设发展一直表现出极大的关注和学习借鉴的热情,这也是毗邻中俄地区政府间友好交往、经济联系日趋紧密的重要因素。

满洲里虽然对外贸易发展较快,惟独缺乏地方加工业,特别是适合广大俄罗斯人消费的轻工产品。如果我们能够在商品的质量与档次上再提高,恰好与俄罗斯消费品市场需求档次提升的趋势吻合,将有利于继续拥有广大的消费群体和进入俄主流市场。而对于优质的中国轻工产品而言,尚未开发的最大的国际市场只有俄罗斯。中国的棉纺织品进人美国市场有严格的配额限制,进入俄罗斯则完全不受配额限制。满洲里经济的高速增长,与俄罗斯市场联系的日益紧密,为国内外企业家来满洲里投资和拓展俄罗斯市场提供了越来越雄厚的实力基础。近年来,中共满洲里市委、市政府致力于软环境建设,为投资商降低市场准人条件,创造安商、富商的发展环境,搭建发展平台,做大做强工业园区,使其成为创造规模经济的重要区域。香港联发集团(1500万美元)、鞍山万兴隆岩田木业有限公司(1.2亿元人民币)、黑河联众木业有限公司(5500万元人民币)、山东欧亚木器有限公司(3以X)万元人民币)、大庆太福集团(2500万元人民币)、北京仟鼎木业有限公司(1500万元人民币)等国内外客商相继落户满洲里。对大型外资项目实行市级领导重点项目包保责任制,并成立项目组,对项目进行全过程服务,推进项目早日建成投产。满洲里从经济发展的实践中深刻认识到,诚信是发展的最大资本,是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特殊资源,是城市发展的助推器和新的竟争力。企业投资建厂旨在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地方招商目的在于为本地经济注人活力,增添发展后劲。要实现“你发财、我发展”的双底目的,就要采取放水养鱼的政策。诚心诚意为业主解决项目运行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为今后实现成功招商打下良好基础。

因此,到满洲里投资,是集以下几大优势于一身:

1.满洲里将区位优越和口岸通过能力强的特点,与人文上具有睦邻友好、商缘关系紧密的特点集中在同一区域内,这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

2.满洲里面向的俄罗斯是中国轻工产品销售的最好市场;

3.满洲里有优越的城市建设环境和生活质量,而且投资门槛低、事业发展的机会多、空间大、人气旺,所以对国内外客商极具诱惑力;

4.满洲里身处中俄经贸合作的最前沿,客户资源广,信息交换、反馈快,睦邻友好氛围浓,合作共事基础好;

5.已在满洲里投资运作的项目进展情况良好,投资商对发展前景充满信心;

6.投资满洲里为国内外客商提供了一条俄罗斯市场新的制胜之道;

7.满洲里已经初步形成一整套投资服务体系,可以为投资者(包括货主)提供全方位的良好服务,正在建设之中的满洲里市对外经济贸易投资促进服务中心也将为您竭诚服务。

贸易经济杂志范文第6篇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特点之一,它对世界各国都带来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也必然影响着国际工程承包,因此,了解和研究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状况及表现特征,对于深刻理解和把握国际工程承包市场动向和特点,选择正确的战略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经济全球化主要特征为:

1.跨国公司的影响力日益增大

跨国公司被认为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推动力量,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又为跨国公司开创着更大的发展空间。据联合国《1997年投资报告》统计,目前全世界已有44000个跨国公司母公司和28万个子公司及附属企业,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全球生产和销售体系。他们控制了全世界1/3的生产70%的直接对外投资,2/3的世界贸易,70%以上的专利技术和其他技术转让。10月3日贸易会议发表的《2000年世界投资报告》则表明,1999年共有63000家跨国公司(下属公司近70万家)借助于外国直接投资、跨国收购和参股大幅度提高了其销售额,达到近134000亿美元,而在1998年跨国公司的销售总额才24000亿美元。这些跨国公司通过实行“全球战略”,将设计和销售活动放在市场中心区,研究与开发放在智力密集区,生产则放在劳动力密集区,彼此间通过信息网络密切联系,从而能对各地市场进行最有效的资源配置,并获取了最大利益,实现快速发展。跨国公司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舞台上的一支重要力量,一些大跨国公司的年销额可以与大部分国家国内生产总值相比似。

2.对外投资持续快速增长,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日显重要

经济全球化致力于贸易、金融、投资自由化,使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更加容易,呈加速趋势。《2000年世界投资报告》指出,1999年外国直接投资总额已由1998年的6600亿美元增至8650亿美元,而由于企业跨国并购活动持续增长,今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规模可超过1万亿美元。在全球化下,海外投资的发展速度和重要性已超过了国际贸易。从发展速度上看,从1985年到1995年,国际直接投资年平均增长17.2%,大约是国际贸易年平均增长率的一倍。从美国来看,1994年美国出口只有2350亿美元,而其海外投资的总销售额却超过1万亿美元。可见,美国一流的国际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国际经济合作领域而不是传统的国际贸易领域。与此相呼应,近年来各国和国际组织在制定经济法规、规则方面,主要议题已从传统的国际贸易转到国际经济合作领域,如与贸易有关的投资规则,知识产权保护等。据统计,1998年有60个国家对145项涉及外国直接投资的法规进行了修改,其中94%的修改是为了创造一个对外国直接投资更为有利和宽松的环境。

3.金融全球化进程加快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全球化是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形式,国际贸易、国际投资都离不开金融部门的支持和参与。近年来,以国际外汇交易、证券、股权与借贷为基础的国际金融市场交易发展迅速。以外汇市场为例,1973年每天的交易额仅为150亿美元,1983年达到600亿美元,1992年迅速发展到9000亿美元,1997年平均达到14000亿美元。外汇交易额与世界贸易额之比,1997年是9:1.1983年为12:1,1992年90:1,而1997年为100:1,与此同时,金融机构也在全球化,表现为官方性国际机构增多,如7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77国集团等的影响和协调作用不断扩大;国际金融机构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国际清算银行等的地位进一步加强,跨国银行的力量也日益增强,出现了一批银行业巨头。

二、国际承包工程市场出现新动向

国际承包工程市场受世界经济的兴衰和重大政治、经济、军事事件的影响十分明显,具有极强的不确定性。近几年,由于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好,承包工程市场也在不断扩大。据美国《工程新闻记录》统计,1999年全球建设投资规模在1998年的3.24万亿美元的基础上增长了11.8%,达到3.6万亿美元;并预测今后4年将保持5.1%的年平均增长率,2003年将达到4.1万亿美元的规模与此同时,国际承包工程市场也表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和动向。

1.承包工程领域扩大。

国际工程承包已突破了原来单一的工程施工和管理,延伸到投资规则、项目设计、国际咨询、国际融资、采购、技术贸易、劳务合作、项目运营、人员培训、指导使用、后期维修等涉及项目全过程、全方位服务的诸多领域,成为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的综合载体,而且从纯建筑领域扩展到工业领域,矿山、水坝、电力、石化、冶金、交通、通讯等行业大项目明显增多。国际承包工程从主要为劳动密集型的基础设施逐步转向技术密集型的成套工程和劳动密集型的基础设施并举。据2000年8月14日出版的美国《工程新闻记录》杂志统计,1999年全球最大225家国际承包商在普通房地产市场的营业额为305亿美元,占总额的29.1%;工业市场营业额为423.1亿美元,占35.7%,其中制造业营业额26.9亿美元,加工工业117.2亿美元,石油化工业279亿美元;交通运输业市场营业额209亿美元,占总额的17.6%;电力市场营业额为71.9亿美元,占6.1%;供排水、污水处理及危险废弃物处理等环保产业61.7亿美元,占5.2%.

2.对承包商要求更高

(1)承包方式多样性、灵活性增加。当今国际工程承包市场对单一

工程施工的要求趋于减少,客户更多要求承包商提供工程项目的“一揽子”解决方案,承包方式呈现多样性。如EPC(设计——采购——建设)、BOT(建设——运营——转让)、DDB(开发——设计——建设)、DBFM(设计——建设——设施经营)、PDBFM(融资——采购——设计——建设——设施经营)等方式出现,从而对承包商的规模、技术水平、管理水平、融资能力和应变能力等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国际上的大项目更是倾向于共同开发,共担风险,共享利润。美国最大的工程承包公司贝克特尔50%的工程都属于这种情况。从我们接触的几个项目信息来看,他们都是开发商做好了项目的可行性报告和设计方案,然后要求我方承包公司开出银行保函,他们再拿我方保函去当地银行贷款,才能启动该项目。

(2)对技术创新要求不断提高。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反映国际

工程市场:

一是,高附加值的工程项目越来越多,如石化、冶金、电力、通信及环保等项目不断增多;

二是,新材料、新工艺、新方法层出不穷,使传统的建筑项目的科技含量迅速增加,从而要求承包商在科技开发、专业技术、新技术应用方面且有更多的创新能力。可以说技术创新能力的大小,直接决定着国际承包商的竞争能力。如名列全球最大的225家承包公司前列的ABB路玛斯公司等之所以能称雄世界承包工程市场,主要是由于他们时刻瞄准技术含量高的工程项目,不断加强新技术的开发与投资,在许多行业拥有专利技术和专有技术。日本清水公司则提出了“技术的清水”这一口号,就是力图在技术领域保持优势。

(3)国际工程承包市场竞争激烈

近年来,尽管国际工程承包市场不断扩大,但买方市场的格局并没有改变,相反由于新的承包公司不断加入,从而使该市场竞争更为激烈。此外,不少国家采取的较为严格的控制外籍劳务的进入规定外国公司必须委托本国公司,外国公司必须雇佣一定比例的本国工人,外国公司只能与当地公司联合投标等措施,具有浓厚的保护主义色彩,也进一步加剧了竞争。为了提高竞争能力,一些国际承包商也根据自身的业务发展需要进行并购或联合,如美国著名的URS公司通过兼并D&M公司成为一家资产为20亿美元的超级工程设计公司;法国韦温迪公司以66亿美元兼并美国菲尔特公司,从而组建全球最大的水处理公司,这笔交易使韦温迪公司水处理业务收入成倍增长,达到120亿美元。总部设在巴黎的维西(VINCI)集团和GTM集团并购价达180亿美元,创该领域并购之最。

三、我国对外承包工程公司的战略选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快速发展。至1999年底。累计对外签订承包工程合同额近750亿美元,完成营业额540亿美元,已进入国际承包10强行列。业务遍及世界18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1400多家企业享有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经营权,对外承揽的工程项目几乎涉及国民经济各个行业。1999年,我国的对外承包公司更是表现不俗,在美国《工程新闻记录》评选的全球最大225家国际承包商中我国有33家公司入选,其中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位列第20名。但客观地分析形势,我们面临的任务还很艰巨,迫切需要根据国际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和国际承包工程市场出现的新特点,实施新的经营战略。

1.联合战略

从总体而言,我国对外承包公司普遍规模小,实力还比较弱,融资渠道不畅,竞争力有待提高。集中表现为业绩与国际大企业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如位居225强第一位的美国贝克特尔集团1999年国外营业额74.42亿美元,总营业额112.40亿美元,新签合同额222.30亿美元,而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的相应业绩为15.45亿美元、48.79亿美元、60.07亿美元。至于其他公司,则差距更大,因此,积极推动联合,构建我国对外承包工程的大集团企业势在必行。

一是,与国外大企业进行合资与合作,借助他们的资金和人才优势,建立跨国企业,进入更多国家的承包市场;

二是,国内企业之间的联合,既可以是同行业联合,壮大规模,增强实力;也可跨行业联合,优势互补,扩大承包领域。如建筑企业与工业企业联合,建筑企业承担厂房等基础设施建设,工业企业提供成套技术设备;

三是,与金融机构联合,提高融资能力。联合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既可以是兼并、收购或控股,也可以通过政府无偿划拨进行企业重构;还可以以市场为纽带,形成“虚拟公司”。

2.“三外”结合战略

我国的对外承包公司熟悉项目所在国的法律、法规、风土人情,又具有一批懂外语、善经营的人才,这是其最大的优势。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如何将这种优势最大限度的发挥,适应国际工程承包市场的特点,我们认为各企业应走“三外”结合之路,即将对外承包工程,对外贸易和对外投资有机结合起来,实行多角化经营。既可分散风险,又可获得综合效益。比如一些大型的建筑工程,往往需要几年时间才能完成,既要消耗大量的建筑材料,也要许多生活资料。这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市场。建筑材料若从国内带出运费较大,在当地采购又往往价格很高,这时可以通过效益成本测算在当地投资设厂,就地生产,比如生产砖、水泥等,以供项目使用;可以在当地设立销售商店,从国内出口生活用品以供人员之需,并对外销售。等项目完工后,这些投资的企业既可转让,也可继续自已经营,岂不是“三全齐美”。当然,实现“三外”结合,还需要国家能进一步放宽外经企业的对外贸易经营范围,并简化审批手续,提供优质服务。

3.科技战略

“科技兴贸”是我国外经贸的基本战略之一。对外承包工程企业为了应对科技革命的挑战,适应国际承包市场的新特点,也必须依靠科技进步来振兴承包事业,才能不断提高竞争能力,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实施科技战略,领导是关键,人才是支柱,投入是保证。作为承包公司的领导,应有战略眼光和超前意识,真正把科学技术当作第一生产力,从企业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方面为科技创新和科技人才的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

一是,要加强科研工作,创立自己的知识产权,形成科技优势;

贸易经济杂志范文第7篇

所显现出来的不足,诸如,与国内产业关联性弱,固化我国静态比较优势,对一般贸易产生挤压,不利于技术进步,以及监管困难易引发走私和税收流失等等。因此,今后我国加工贸易应如何发展,现行的政策应如何调整,有必要深入探讨。

关键词:加工贸易经济增长国际贸易发展趋势

1加工贸易政策分析的前提和框架

1.1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

我国已经加入WTO,这将极大地改变我国经济建设和发展的外部环境,其中,既有有利的改变,也有不利的改变。为最大限度地趋利避害,我们在制订一切政策时要充分考虑到“入世”的影响。我们将主要就“入世”对加工贸易的中间品替代,对加工贸易的出口以及贸易磨擦公平解决等方面来讨论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及政策调整。

1.2

在现实中,加工贸易就是对“两头在外,中间在内”这样一种特殊的贸易方式的界定。我们对加工贸易的理解和研究着眼于两个方面:一是“加工”,二是“贸易方式”。“加工”属于“中间在内”环节。它是东道国投入具有比较优势的生产要素对进口投入要素进行加工生产的过程,它表现为国际分工。作为一种“贸易方式”,加工贸易的实质是“两头在外”。无论是“来料加工”,还是“进料加工”,主要原材料、零部件等由外商提供或从国际市场购入,加工制成品应全部出口。许多国家的政府为了利用“加工贸易”这一贸易方式,往往实行相关的政策措施,对原材料等中间品的进口以及加工成品的出口进行必要的管理,所实行的政策措施更多的是鼓励性的,特别是确保加工成品的出口。之所以如此,在于加工贸易对本国的经济、外贸发展有着其他贸易方式不可替代的作用。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对加工贸易的研究与对其相关的政策探讨总是无法剥离的。因此,加工贸易是由“进口——加工——出口”三个环节构成的一个有机的整体,缺少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成其为加工贸易。本文将按照这一框架,分别对相关政策进行分析。不可避免的是,这三个部分的政策划分不可能是十分精确的,一项政策会影响三个环节。但就我们研究政策的目的而言,这种不精确并不十分紧要,因而我们在文中并未严格拘泥于这种划分。而分三个环节分别进行论述的好处在于,有利于我们基于加工贸易的内在运行机理和各个环节的突出问题来讨论相关政

策,从而使政策剖析和建议更具有针对性。

2、我国加工贸易发展及政策调整的目标和原则

2.1.关于就业

大力发展和鼓励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加工贸易,在我国仍然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目前,我国加工贸易从事的大多仍是劳动密集型的产品加工,应该说这符合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所决定的比较优势,对于缓解就业压力,创造就业机会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因为,首先,就业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出口贸易的扩大;其次,以我国目前的工业发展水平而言,尚不具备资本、技术、管理等方面的比较优势,换言之,要扩大出口,我们所能依赖的,就是充分发挥劳动力比较优势的劳

动密集型产业或劳动密集程度较高的生产环节的加工贸易。

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要永远停留在为跨国公司当加工装配车间的阶段,相反,在发展加工贸易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学习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建立营销渠道,积累资本,努力将出口产业升级至更高的技术层次。但是,在完成这个过程之前,作为一种过渡,采取加工贸易的方式来

缓解就业压力,积累资金、技术包括经验都是完全必要而且必须的。

2.2.关于结构调整

目前我国的加工贸易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不够明显,主要表现在加工程度低,加工链条短,原材料国产化率低,波及效应不强等等。这是否意味着发展加工贸易与我们优化工业结构,增强国际竞争力的目标互不相容呢?我们认为,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应该是否定的。一方面,我们大力发展加工贸易为解决就业问题所必需;另一方面,加工贸易这种贸易方式本身固有的两头在外造成的产业关联程度低,波及效应弱的弱点也不容讳避。这要求我们在政策制订中努力兴利抑弊,充分发挥其积极的作用,同时对其消极的一面要加以纠正克服。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具有与小国不同的特点。那些适合于韩国、新加坡等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发展经验并不能完全地照搬到我国来,而是要有选择地加以学习吸收。在产业结构的优化这个问题上要坚持同样的原则。大国的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往往毋需像小国那样完全依赖外部的力量,因为一是国内的市场足够大,可以让新兴产业达到足以获得规模经济的规模;二是因大国进行产业升级所需的技术、资本等如果全部依赖外部引进,即使供给能力不成问题,代价恐怕亦难以承受。因而,我国的产业结构升级,主要还是要依赖自身的技术研发,创新人才的培养,创新机制的建立以及管理水平的提高。把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工业结构优化的希望完全寄托于外部,仅仅依靠引进技术或资金来完成,是不现实的。这并不等于说个别处于特殊地理位置和具有特殊发展基础的地区无法通过发展外向型经济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相反,深圳市以加工贸易的方式吸引了大批国际知名跨国公司前往设厂,显著地加速了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建立和现有产业技术升级。在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和生产全球化程度不断提高的今天,加工贸易无疑是发展中国家了解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方式,尽快建立起自己的高新技术产业的一条重要途径。

2.3.关于扩大出口

出口是推动一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从加工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中所占有的举足轻重的地位来看,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这种贸易方式仍是我国对外贸易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当然,在促进加工贸易增长的同时,也要注重其质量的提高。加工贸易中存在着的出口商品结构和市场结构不合理,高科技产业加工贸易比重低,以及加工贸易增值率较低,管理中存在漏洞等问题都

必须加以重视、解决。

根据以上分析,我认为,新的时期,加工贸易政策制订所应遵循的原则和实现的目标是,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继续发展加工贸易,发挥其利用我国的比较优势,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而且,利用“入世”为我国加工贸易的大发展创造的良好外部环境努力扩大出口;同时,对加工贸易要用政策措施加以引导,注意增强其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努力提高加工过程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扬长避短,以利于我国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培养新的比较优势,增强国际竞争力,使加

工贸易发挥促进外贸增长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3、对现行加工贸易进口环节的政策的评价

3.1.加工贸易中的利用外资政策。

引进外资是我国对外开放的一项重要内容。我国目前利用外资的主要方式是利用外资从事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当然,我们不能否定这种方式在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加工贸易还未得到充分发展时期,对于我国对外贸易额的增长和我国产品早日进入国际市场所具有的意义;但是,必须认识到,发展中国家利用外资的重要目的之一——引进先进技术和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却未能得到很好的实现。由于我国利用外资多采取加工贸易的方式,因而外资并未带来多少先进技术;而且,由于外资集中在劳动密集型加工行业,导致了一定程度的恶性竞争和产品的过剩。从国内看,由于外商投资的劳动密集型加工工业的过分膨胀,引起产业结构不合理更加严重,激化了本来就存在的能源和原材料的供求矛盾。

在加工贸易发展过程中出现上述不尽如人意的情况,有违我们利用外资的初衷,在政策方面也有值得检讨之处。有些地区在发展加工贸易的过程中,片面追求外贸数量的增长,而不注重其质量的提高,对于外资的流向,既不加限制,又不予以引导。致使外资大量进入劳动密集型简单加工行业,而未能发挥其对我国技术进步、产业升级的应有作用。

我国现行的加工贸易政策给予产品出口型外资企业相当多的特殊优惠,其目的是促进我国对外出口规模的扩大,缓解当时我国外汇短缺带来的压力,充分发挥对外贸易带动经济增长的作用。但是,客观上也鼓励了外商将资金投入到“大进大出”型的加工贸易行业,利用我国的廉价劳动力,进行技术含量较低的加工工业品的生产。这在当前,已经不利于我国进一步提升产业结构,增强出口竞争力的需要。

1995年6月,国家计委,外经贸部联合了《指导外商投资方向暂行规定》和《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两个文件,目的就在于正确引导外资产业投向,尽快改变目前外商投资集中于“短平快”项目的局面。但是两个文件下达后并未产生预期的效果,主要原因是没有配套的政策手段及缺乏规范的地方政府行为。目前的加工贸易政策中,对于外资投向增值较高的生产环节和产业的鼓励尚嫌不足。大量的外资从事附加值较低的最终装配环节的简单加工贸易,长此以往,对我国上游原材料和中间投入品产业的成长不利。

总的看来,现行的利用外资政策促进了我国外向型经济的发展,积极作用不容置疑;但同时,由于情况的变化,现有政策对于外资促进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进步的鼓励措施不足,将从事简单加工贸易的外商投资企业和从事高附加值、高科技产品生产的外商投资企业不加区别地给予优惠,并不能很好体现国家的产业政策精神,也不利于我国的加工贸易向提高增值率和技术含量的方向发展。

3.2.加工贸易进口环节有关提高中间品本地化率的政策

现有加工贸易中间品本地化率不高是一个公认的事实,这种状况既是我国原有产业结构不合理,技术水平落后从而中间投入品行业产品竞争力的劣势所决定了的,又与加工贸易本身“两头在外”的特点有关。但这并不意味着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不能在发展加工贸易过程中逐步提高投入品的本地化率,从而促进国内原材料行业的发展。不少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经验表明,通过适当的政策引导,加工贸易投入品的本地化率会得以逐步提高,从而会更加充分地发挥加工贸易的波及效应。

我们不能硬性地规定加工贸易出口品使用的国产材料比重,因为目前我国的确还无法生产某些投入品或其产品的质量达不到加工企业的要求。况且,那样做也违背了WTO的国民待遇原则。政策所能做到而且应该做到的,就是为国产投入品和进口投入品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使已具竞争能力的国产投入品不致因为政策的歧视而失去竞争优势。我国的加工贸易政策中的确存在这种不合理的对进口投入品的“超国民待遇”现象:加工贸易企业进口投入品可以免缴关税、工商统一税(增值税和消费税);而如果从国内购买中间投入品则只能享受部分退税的待遇。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原本会使用国产料件的企业也转而进口加工所需的投入品。我国加工贸易波及效应差,与此不无关系。

综上所述,我国目前加工贸易政策中,对中间投入品国产化的鼓励不足;加工贸易虽然规模上不断扩大,但对于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作用却很有限。这种状况,不利于实现我国提升产业竞争力的目标,因而,要予以适当的调整。

3.3.现行加工贸易的监管政策。

我国现行加工贸易监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由于采取了不合国情的开放式监管模式造成严重的走私。这已被证明是我国加工贸易政策中的一个失误。由于我国加工贸易已经形成了分布区域广,涉及行业面宽的格局,此时再试图将其纳入封闭式监管模式由于成本太高而根本不现实。我们相信,通过对存量加强监管力度和将增量纳入封闭式监管的方法,将会较好地解决我国加工贸易中存在的走私严重的问题,促进我国加工贸易健康发展。

4、对现行加工贸易加工环节政策的评价。

目前我国加工贸易加工环节的主要问题是增值率较低,造成这种状况的直接原因有二:加工技术水平较低;加工链条短。其实这两个问题是有联系的,较低的技术水平决定了加工环节只能进行那些简单加工装配操作;只有在进一步提高技术水平后,才有可能延长加工链条,获得较高的附加价值。但是从政策角度来考虑,这两个问题要加以区分。

4.1.技术水平问题

加工贸易加工环节技术水平低,极少采用先进技术的状况,与发展中国家的比较优势以及加工贸易本身的特点是符合的。发展中国家(如我国)最大的比较优势就是有大量廉价的非熟练劳动力,这一点吸引跨国公司将生产环节中需要大量使用非熟练劳动力的加工装配环节转移到我国来,进行加工贸易。可见,加工贸易实际上是国际分工的一种方式,在分工中发展中国家由于自身条件的约束,被局限在生产技术水平较低的加工装配阶段;而发达国家则利用其资本和技术的优势,占据了生产的研发及技术含量高的生产环节。

了解了这一点,有助于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我国鼓励加工贸易发展的目的。这个目的不是利用加工贸易来使我国生产技术得到实质性的进步,而是利用外国资本,增加就业,以及扩大对外经济交流,取得外汇收入等。如果我们不切实际地期望通过加工贸易的发展,就可解决我国技术水平落后于发达国家的问题,结果必然会让我们大失所望。但这是否意味着加工贸易的加工技术水平就不需要提高,或者发展中国家政策在这个问题上就无能为力了呢?都不是。技术进步固然不是发展加工贸易的主要目的,但它是利用外资的主要目的之一。现在我国利用外资的主要方式是加工贸易,这种局面对于提升我国的生产技术水平无疑是不利的。从历史经验来看,一国劳动力成本的优势仅可以保持有限的一段时间,如果在这段时间里该国生产技术水平还没有实质性的提高,还未在其他生产环节上形成新的比较优势,则该国的加工贸易将会成为无根工业而萎缩。同时,国际竞争力出口也将受到影响。因此加工贸易解决就业的作用固然重要,但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亦不容忽视。尤其是外资大量流向加工贸易对于技术水平的提高的不利影响必须予以重视。

我国也规定了引导外资流向的政策,如1985年6月颁布的《指导外商投资方向整体规定》,将“高新技术、先进技术、能够改进产品性能、节约能源和原材料,提高企业技术经济效益或者生产适应市场需求而国内生产能力不足的新设备、新材料”的项目列入鼓励类外商投资项目,而将“属于国家安全或者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项目列为禁止类外商投资项目等。应该说,现有利用投资政策的总体思路是利用外资提高我国的产业竞争力和技术水平,这是正确的。问题是,在鼓励加工贸易发展的政策吸引下,大部分外商投资投向没什么技术可言的低级加工工业中去,这在一定限度内可以缓解我国就业压力,扩大我国出口创汇,但超出一定限度就有违我国利用外资的初衷,成为一种不良倾向。我国现行加工贸易政策,并未对外商投资企业进行加工贸易的技术水平进行甄别,因而即使是对提高我国生产技术水平无益的简单加工,也能获得给予加工贸易企业的一切优惠。这种政策可能扩大了我国利用外资的数量,但对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而言,则是需要改进的。

4.2“转厂”问题

现行的加工贸易政策对“转厂”施加了种种限制,这对于延长加工贸易品在我国的增值链,提高增值率是不利的。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关于加工贸易保税货物跨国深加工结转的管理办法》第四条规定:“海关对保税货物深加工结转采用计划审批制度,转出企业在申领《加工贸易登记手册》后,即可凭《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加工贸易保税货物深加工结转申请表》向海关申报结转计划。经转入地海关同意后,可分批办理结转送货手续。”对于按转关运输办理货物结转的情况,转出和转入企业必须向所属海关提出申请。企业在办理结转时常常受到限制,且所需时间长,有时难以如期结转。转出、转入地海关对商品名称、数量和价格等存有异议时,手续更难以办理。转关查询实需耗时1至2个星期,严重影响了周转速度和贸易效率。一些外资企业对转关产品不得不采取先出口香港特别行政区复进口的做法,徒增经营成本。因此,我国在制订有关加工贸易结转深加工的政策时,尚须考虑企业实际情况,精简手续,促进加工贸易国内增值链的延长,以提高增值率。

5、关于我国加工贸易政策调整的建议

5.1.应继续奉行对加工贸易实行鼓励的政策。

加工贸易对于扩大出口、增加就业的好处显而易见。“十五”期间,我国经济发展将经历重要的转型阶段,此时,保持出口快速增长和就业机会的增加是顺利实现转型的必要条件。通过鼓励加工贸易的发展,我国将获得更多的外汇收入,这有利于我国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增强国际竞争力。而且,加工贸易本身,也为中国产品打入外国市场准备了良好的条件,更有利于提高中国产品的国际知名度,培训我国的非熟练劳动力为熟悉现代工业生产的熟练劳动力。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生产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融入国际分工中,成为跨国公司国际生产链条中的一个环节,学习别国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成为发展中国家利用后发优势发展本国经济的有效途径。加工贸易正是生产全球化的重要体现,并为技术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分工提供了重要的机遇。“入世”以后,我国将更加开放,逐步削减关税和非关税的贸易壁垒,开放本国市场,目的就在于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发展外向型经济,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长期来看,对加工贸易实行鼓励政策与我国“入世”后的外资政策调整方向是一致的,因而更无必要加以否定。当然,对加工贸易进行鼓励并不是说任其自由发展,不加限制。由于我们在文中提到的原因,现行加工贸易政策中尚存在诸多问题,需加以解决。

5.2.增强加工贸易的波及效应。

若要使加工贸易在优化我国产业结构,增强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方面有所贡献,就必须增强其产业关联效应,即波及效应。

目前,这种效应未得到充分发挥,其原因既有非政策方面的,又有政策方面的,而后一个原因,是政策制定者必须着重考虑的。如何引导加工贸易向着更深层次,与国内产业发生更加紧密的联系的方向发展,的确是一个对于发展中国家有着重大意义的课题。根据前文的分析,我们可大致地将这种引导分成两个方面。第一,如何使加工贸易的本地化率得到逐步提高,以发挥加工贸易对东道国中间投入品行业的联锁效应;第二,如何延长加工贸易在东道国的加工链条,以提高加工贸易的增值率,并且发挥加工贸易对东道国相关深加工环节的联锁效应。

对于前一个问题,我们建议如下:(1)提高国产料件的质量和技术含量,力争达到国际同类产品的标准。这应该是一条解决发展中国家中间投入品产业薄弱的根本途径。具体的措施则可以采取引进技术改造现有生产方式;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资以培养适应现代化生产需要的工人;对国产料件企业以税收、用地等方面的优惠;增加对国产料件企业的R&D投入;对于投资中间品生产且具有先进技术的外资方给以政策优惠等等。(2)为国产料件提供与进口料件相竞争的公平合理的外部环境。目前,加工贸易企业实际上被鼓励从国外进口中间投入品,即使是国内已具备生产能力的中间投入品往往也由国际市场进口,有时甚至是我国出口的产品经海外市场后再复进口。此种现象发生的原因之一就是国内的料件生产企业由于国家税收政策不当而遭受到不公平的对待。对待进口料件的“超国民待遇”状况不加以改变,将会继续对我国加工贸易生产料件的本地化率提高发生不利影响。政府需在加强国内原材料生产企业与加工贸易企业之间的沟通方面更多地发挥作用。比如建立加工贸易需求料件信息库,给予本国料件生产企业以信贷支持,为本国料

件生产企业在海外设立宣传展览等。

至于加强延长加工贸易的加工链,以提高增值率,增强其波及效应则主要体现于转关深加工政策之中。现有的加工贸易转关深加工办法执行过程中存在手续繁冗,耗时较多的弊病,令一些加工贸易企业对“转厂”望而却步。鉴此应对加工贸易品“转厂”的政策予以适度的简化。从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将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以促进加工贸易“转厂”率的提高,从而增加加工深度和延长在我国的增值环节,以改变我国加工贸易效益低下的现状。

5.3.以积极的政策促进加工贸易升级

促进加工贸易升级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使加工贸易产品的结构升级,逐步由劳动密集型的轻纺工业产品转向科技含量较高的高新技术产品的加工;二是使加工贸易加工环节采用生产技术逐步升级,惟如此才能不断提升加工贸易的技术水平,增加收入,并促进我国整体工业结构优化和国际竞争力的增强。

目前,我国给予低层次加工贸易和高新技术产品加工贸易及采用较先进生产技术的加工贸易几乎是同等的政策,这导致了外资大部分投向简单加工贸易,有违我国利用外资的初衷。因此我们建议对加工贸易,尤其是外资从事的加工贸易予以产业政策的引导,在鼓励外资从事上述较高层次的加工贸易以外,取消对从事简单加工贸易的外资企业的部分优惠,以此来刺激外资从技术层次较低的加工贸易领域撤出并投入到较高层次的加工贸易中去,从而发挥外资在技术、管理等方面对我国经济发展促进作用。这也许会引发人们对加工贸易能否继续如从前那样快速增长的担心。确实,实行上述政策可能使一部分外资因无力从事较高层次的加工贸易而退出我国,甚至会因此导致加工贸易创造就业机会的作用减弱。但也必须看到,就业和优化产业结构是鱼和熊掌的关系。在两者的取舍上,并不能厚此而薄彼。关键是政策上要把握适当的“度”,即使牺牲一部分加工贸易创造的就业机会,若能换来我国加工贸易的良性发展也是值得的。相反,若一味强调就业目标而忽视加工贸易的升级,这样的加工贸易势必会失去后劲,其创造的就业机会也不能长期

保持。

5.4.对加工贸易的管理模式进行调整。

我国目前对加工贸易的开放式监管模式不利于对加工贸易企业进行监督,加工贸易企业法律意识淡漠,因而现实中出现走私严重、管理成本高昂等问题。这些问题已经引起我国海关的重视。措施之一就是在大连等地设立出口加工区,对区内企业实施封闭式的监管。

对于区内的加工贸易企业,海关将改革加工贸易传统的监管模式,简化现行手续。实现加工区货物在主管海关“一次报关,一次审单,一次查验”的通关要求。具体做法有:(1)海关对加工区采取全封闭、卡口式24小时监管制度。卡口分别设立货物和人员进出通道。(2)海关对加工区企业采用计算机管理模式。海关与区内企业实行计算机联网,进行电子数据的传输和办理通关手续;加工区海关与口岸海关实行计算机联网。(3)对区内企业开展加工贸易业务不实行加工贸易银行保证金台帐制度,取消《登记手册》,海关改用电子帐簿管理,实行半年一次的总量扣减核销制度。(4)对区内与境外之间进、出的货物,实行“备案制”管理,货物进(出)口时,由企业填写《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口(出口)货物报关单》作货物进(出)口申报。(5)加工区与口岸、加工区与加工区之间进(出)口的货物、物品,采取直通式或转关运输的监管模式,一律在加工区主管海关报关并在卡口查验放行。可以预料,随着出口加工区模式的实行,加工贸易企业的管理将逐步规范化,从企业角度来说,减少了手续、提高了效率。从海关方面来说,这种方式更有利于实施有效监督,减少利用加工贸易进行走私的作为。这种方式是我国加工贸易监管模式的发展方向。但是在实施这些新措施时,必须注意出口加工区制度也有其局限性。

首先,我国加工贸易规模庞大,出口加工区难以容纳。由于我国特殊国情和对外开放模式,加工贸易在我国外贸进出口中所占比重和总体规模远高于一般国家,从事加工贸易的企业点多而广,只靠面积、功能都有限的出口加工区是难以负载的。第二,集中封闭管理,即使能遏制加工贸易走私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走私问题。应该看到,走私的根源是过高的关税壁垒和众多的验关壁垒造成的进口商品国内市场价格的严重扭曲,这种价格量差形成了走私的暴利来源,是走私可以存在并且屡禁不绝的根本原因。利用加工贸易走私只是走私的一种适宜的管道而已,堵死了这管道,还会有新的管道出来,所以解决走私从根本上就是降低关税壁垒和减少验关壁垒。所以,只有配合加入WTO后国内市场的扩大开放和管理体制与管理方式的市场化改革,使我国经济逐步与世界接轨,国内外价格渐趋一致,才能够既最大限度遏制走私,又为加工贸易发展提供良好环境。

参考文献

[1].罗兴,蔡宜斌.加工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作用的实证研究[J].对外经贸实务,2002(5)

[2].赵娇.外贸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03(7)

[3].闫国庆,陈丽静.加工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作用的实证分析[J].国际经贸探索,2005(3)

[4].转引自姚曾荫主编:《国际贸易概论》,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56页。

[5].参见许心礼等:《西方国际贸易新理论》,复旦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10~11页。

[6].熊贤良;《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机制和条件》,《国际贸易问题》杂志1993年第7期。

[7].参见郭树清:《当前经济形势和加强宏观调控问题》,载《经济研究》杂志1995年第6期。

[8].贺小勇:《世界贸易组织》,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70页

[9].沈木珠:《WTO法律原则与我国入世之区域对策》,《现代法学》,2001年10月第23卷第

5期,第112、113页

[10].曹建民贺小勇:《世界贸易组织》,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77页

[11].姚梅镇:《比较外资法》,:武汉大学出版社1995版,第299页

贸易经济杂志范文第8篇

一、中国—东盟跨境结算计价货币选择

一国的货币能成为国际上接受或认可的计价货币,必须有坚实的物质基础和经济发展作为后盾。随着中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快速发展,人民币成为地区和世界范围内强势货币的部分基础已经客观存在,笔者认为人民币特别是在中国—东盟贸易区可以预先成为跨境结算计价货币。但总体来说,人民币在中国—东盟贸易区作为计价货币还存在着如以下诸多困难和障碍:

(一)以人民币作为中国—东盟贸易区计价货币2012年,中国—东盟双边贸易额已达4001亿美元,年均增长22%,是2002年的7.3倍,中国也已经是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贸易国。中国近年来的全球贸易总量中的地位已从8.8%提高到11.1%左右,所以单从贸易总量来看,人民币已经具备了成为地区或世界的计价货币的经济基础,但是很遗憾的是,以人民币作为计价货币的比例远远与我国贸易占世界贸易比重不相符,即贸易地位跟货币地位不相符。虽然目前对人民币的国际需求已开始在中国周边特别是东盟地区国家出现但人民币的国际化程度较低的弱势地位进一步加剧了中国经济内部原有的结构失衡。为扭转这种趋势,中国需要不断提高人民币国际地位使其更好为中国经济转型与持续增长服务。总所周知,货币的中介功能使得其更易于成为计价货币,特别是在中介货币所在国是贸易参与者时。在当今国际贸易经济活动中,影响中介货币的选择的关键因素是交易成本,而影响交易成本的影响因素又主要取决于交易规模。一般来说,交易成本和交易规模是成反比的。根据这个理论,我们对当今主要货币的交易成本对比研究就发现人民币的国际贸易交易规模占比很小,甚至跟亚洲的日元还有不小差距。外汇市场交易中,交易方容易受到交易习惯的影响而存在着“历史惯性”,即对国际货币的发展路径有习惯性依赖。交易者不愿意频繁变更交易的计价货币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根据这个心理特征,当某一种国际货币使用者数量增多时,其交易成本就会越低,成本越低的货币加速其在市场流动性,只要一种货币流动性和使用频率高时,这种货币必然吸引到更多使用者,如此良性循环。按照现在的现实情况,人民币在目前根本无法与美元,欧元,甚至日元相抗衡成为地区性或世界的计价货币。我国经过了近二十多年的发展,出口取得骄人的成绩,大大超过其他东盟国家,早在2003年出口在全球比重中超过日本,接近美国,特别是东盟地区,我国出口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从中国—东盟贸易区商品特征、市场结构和市场占有率来看,区域内的的大部分国家都有相似的商品特征和市场经济结构,产品出口也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同质商品将会在区域市场上互相竞争,而竞争的结果将不可避免出现贸易纠纷。我国在初级产品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但是在机械运输及设备制造业等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竞争中,竞争力不仅低于日韩、新加坡等国家,甚至落后与泰国、马来西亚和菲律宾。由于我国在产品出口结构中高附加值的差异性制成品比例较低,这直接根本阻碍了人民币成为该地区的计价货币。人民币从2005年7月实行了参考一篮子货币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之后保持着较为稳定的汇率水平,从我国目前汇率制度和外汇、金融市场来看,人民币在东盟地区的经贸往来中使用率有所提高,但目前人民币仍无法在资本项目下自由流动,使其不能成为可自由兑换的货币,这将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民币作为计价货币的可能性。

(二)中国—东盟跨境贸易计价货币其他模式选择目前,关于中国—东盟跨境贸易计价货币模式选择,不同的学者提出了不同的方案,归纳起来主要三种模式:1.主导货币区域化指的是政府官方规定或者私人部门根据实际情况把目前已有的货币定位货币锚,并逐渐演变为区域货币的地位,对中国—东盟贸易区而言,主要是把货币锚定位区外货币美元模式或把货币锚定位区内货币模式。美元模式主要是指在中国—东盟地区建立以美元为目标区。采用这种模式主要考虑到美元在当今货币体系中的主导地位,美元体系也已形成具备规模完善的货币和资本市场,这些现成的因素便于政府对其进行监督和管理。因此,美元的便利性可为实行美元模式提供一个明确的名义锚,可以有效减少由于汇率波动造成的金融市场不稳定性。实行美元模式另外一个原因在于中国—东盟贸易区大多数国家属于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主要取决于对外贸易和外资投资,而外资主要以美元计价,实行美元模式可以稳定外部投资环境,又能减少汇率制度变动产生的成本和提高汇率制度的透明公开性。日本是最早提出和研究亚洲计价货币选择的国家,所谓的日元模式主要是将日元作为亚洲或东盟地区的货币锚,思路是参考了欧洲货币联盟的确立过程,让日元成为区域内强势货币,以在区域内便利国家间的监管沟通和合作,同时也利于汇率的稳定性。日元模式的提出主要是在日本经济发展迅猛背景下提出,日本不仅是区域内第二大经济实体,其货币资本市场在中国—东盟地区相对而言也是最完善的。2.单一货币联盟所谓的欧元模式是以欧洲货币联盟为代表。欧元模式经历了欧洲汇率机制到欧元的过程。中国—东盟贸易区在货币计价选择上可以参考欧洲货币体系的模式。在确立中国—东盟计价货币关系时可先预先确定货币单位,因为欧洲跟亚洲经济起点不同,亚洲货币计价货币还应包括区外的主要货币如美元、欧元等。然后再确定的货币单位作为货币锚确定各成员国之间的中心汇率标准、汇率波动幅度指示器等。最后再确定稳定的汇率机制。以区内外主要货币构成贸易区的计价货币和此前确定的混合货币锚可以协调区内外货币之间的汇率稳定,同时也考虑到了贸易区各国家的权益和与亚洲整体对外依存度较高的特征相适应。3.多重货币联盟主要是贸易区内存在多个货币锚,其他国家或地区的货币有目的地与之绑定,这种多种货币联盟通常看作向更为彻底的单一货币联盟中间过渡阶段。

(三)中国—东盟跨境结算计价货币选择困境1.美元模式的缺陷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险对亚洲国家经济造成的破坏阴霾未散,2008年的新一轮金融危机以及美国以邻为壑的反危机措施,为亚洲国家经济恢复和重建雪上加霜。危机的重现凸显出亚洲各国的金融合作、统一货币的重要性。同时亚洲各国也开始意识到美元霸权主导下的国际货币体系的根本性制度缺陷。当前,在亚洲区域范围内建立自己的计价货币已经成为亚洲各国的共识,亚洲各国也已经开始为此积极推进彼此间的区域合作,构建一个包括人民币在内的、多元竞争的国际货币体系才是有效避免危机的根本措施。世界货币体系的多极化有利于亚洲等各经济体避免因美元、欧元大幅波动而受到的不利影响,也有利于世界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2.日元作为计价货币模式缺陷比起欧洲货币一体化,亚洲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政治制度及文化上的差异使得亚洲一体化道路铺满了荆棘。日本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里,特别在亚洲地区发展速度迅猛,20世纪80年代中期一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资本交易市场,如今它已成为国际金融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东京也一直是国际重要的金融中心。日本目前仍是区域内是仅次于中国的第二大经济实体,但是自1991年至今的二十多年里,资本市场和房地产泡沫的破灭使得日本经济长期停滞,日元对美元汇率的动荡不定,日本银行体系内的呆账坏账问题突出,经济长期低迷,再加上日本由于拒不承认战争犯罪和清算历史问题使得其与亚洲其他国家矛盾纠纷不断,这些因素使日元作为亚洲中心货币存在诸多障碍。3.单一货币联盟为计价模式缺陷“10+3”区域内政治体制和意识形态上的差异极大,使东盟各国家之间在短时期内难以消除隔阂,区域内的大部分发展中国家都具有相似的经济结构尤其是在提供劳动密集型产品方面,使得各国易于出现贸易摩擦和纠纷,进而影响到彼此之间的货币合作关系。比起欧洲货币一体化,亚洲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政治制度及文化上的差异使得亚洲一体化道路铺满了荆棘。加之“10+3”区域内缺少强势货币,因此没有一种货币能承担起核心的责任。通过上述分析加上考虑到“10+3”区域内各国国情的多样性和经济社会不平衡性,在一体化进程中可以借鉴欧元模式———从局部到整体的发展道路。在建立单一货币联盟之前,以多重货币联盟作为过渡。具体是指先进行相关程度更高的次区域货币一体化,再在时机成熟时整合各次区域最终实现整个亚洲的货币一体化。人民币作为计价货币的进程可依据“周边化→区域化→国际化”的演进过程,依据中国的优势条件从区域市场和远端市场同步推进。

二、中国—东盟地区锚货币的选择———人民币锚效应的实证分析

中国—东盟的“10+3”各国之间的竞争不仅仅是经济实力、交易规模等方面的竞争,也必然关系到该货币在本区域汇率稳定中的作用发挥。因此,此文的实证研究主要是希望解决本区域内两个经济实体的货币,即人民币和日元能否成为“10+3”地区汇率稳定的名义锚?自2010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以来,中国—东盟贸易增长迅速,2012年中国与东盟贸易额达4000.93亿美元,中国连续四年是东盟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东盟继续为中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在全球经济复苏缓慢的形势下,中国和东盟内新兴经济体之间将加强合作以寻求新的发展,因此可以预测到未来中国在东盟地区的贸易影响力将得到进一步提升。人民币能否成为东盟地区汇率稳定的名义锚?可以说,答案是肯定的。

(一)模型设定哈佛大学Frankel和哥伦比亚大学的Wei曾经尝试用一个在基于货币锚效应的回归模型分析东亚国家的汇率波动与区域主要货币之间的隐含权重。该模型为:lnXEB/B=α0+α1lnXA/BA+α2lnXB/BA+α3lnXC/BA+μt其中,XEA/BA为某国或地区货币对该区域计价货币的汇率,XA/BA代表A国货币对计价货币的汇率,XB/BA代表B国货币对计价货币的汇率,XC/BA代表C国货币对计价货币的汇率。笔者在前人这一货币锚实证模型基础上做了适当的调整和改进。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和科学性,拟采用世界银行(WBG)提供的官方汇率指数数据,无需再选取另外一种货币作为计价货币。其次,为了进一步检验人民币在“10+3”各国汇率稳定中的作用,在模型中加入了复旦人民币汇率指数这一变量。复旦人民币汇率指数是一个很重要的变量,它不仅即时准确反映中国汇率的整体走势,还对国家宏观经济决策和企业、机构以及个人规避风险提供决策信息,还能正确引导公众预期,因此开发人民币汇率指数具有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最后,也是本文的创新之处,筛选出能够最好解释东盟“10+3”各国货币汇率的解释变量的个数,并给出最好的回归方程。

(二)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本文分别用FD、IN、BR、BU、CA、JA、KO、LA、ML、PH、SI、TH和VI代表复旦人民币汇率指数、印尼、文莱、缅甸、柬埔寨、日本、韩国、老挝、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的年度汇率指数,数据来源于国际清算银行(BIS)提供2003~2012的年度实际汇率指数。

(三)计算各解释变量的相关性按照惯例先将所取的年度汇率指数数据进行取对数处理,分别记为lnIN、lnBR、lnBU、lnCA、lnFD、lnJA、lnKO、lnLA、lnML、lnPH、lnSI、lnTH和lnVI。选择所要解释的各变量求得相关系数矩阵。由相关系数矩阵可以看出,各解释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较高,证实确实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

(四)采取逐步回归的办法,去检验和解决多重共线性问题分别做FD对其他变量的一元回归,结果按R-squared从大到小排列为:LA,IN,CA,PH,VI,KO,BR,JA,TH,PH,BU,以LA为基础,顺次加入其他变量逐步回归,当α=0.05时,绝对值大于1.984的有以下BR,BU,JA,KO,LA,ML,PH,VI六个解释变量。因为BR,BU,JA,KO,LA,ML,PH,VI全部是一阶单整,所以估计的回归模型为:lnfd=216.4579+989.4159*lnBR/lnCH+0.104744*lnBU/lnCH-11.30947*lnJA/lnCH-0.200630*lnKO/lnCH-0.067875*lnLA/lnCH+687.7430*lnML/lnCH-52.39953*lnPH/lnCH-0.011105*lnVI/lnCH+εt前面分析发现解释变量存在一阶单整后,我们需要对解释变量进行回归分析以便分析解释解释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如表1。接着检验回归残差的平稳性如表2,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t检验统计量为-5.328272,大于相应的临界值。从而拒绝原假设,表明残差不存在单位根,是平稳序列,说明残差与解释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表明他们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但是从短期来看,可能会出现失衡,为了加强模型的精度。可以把协整回归中的误差项看做均衡误差,通过建立误差修正模型把各变量之间的长短期变量联系起来。上述估计结果表明,复旦人民币指数的变化不仅取决于本期各国汇率波动,还取决于上一期各国汇率波动对均衡水平的偏离,误差项的估计系数为-0.034118体现了对偏离的修正,上一期偏离得越远,本期的修正量就越大,即系数存在误差修正机制。

(五)实证结果分析从检验的结果来看,BR,BU,JA,KO,LA,ML,PH,VI在复旦人民币汇率货币篮子中都占有重要地位。这可以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人民币实际上已经成为东亚区域的锚货币,以BR,BU,JA,KO,LA,ML,PH,VI多重货币取相应的权重,结合复旦人民币汇率指数构建以人民币作为东盟地区汇率稳定的名义锚,再进行相关程度更高的次区域货币一体化。

三、对人民币跨境计价结算的启示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