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红树林造林技术方法及探讨范文

红树林造林技术方法及探讨范文

时间:2022-05-11 03:06:22

红树林造林技术方法及探讨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地概况海陵镇硬路村海边33.3hm2,滩面坡向向西北;海陵镇平兰村海边20hm2,滩面坡向向南。两地常年主导风向为东南风。树种呈带状分布,原生树种有秋茄、桐花树、白骨壤、卤蕨、露兜、黄槿、木麻黄等。

1.2树种的选定及种植时间试验树种为秋茄、桐花树、白骨壤,种源来源于广东省湛江市。种植时间为2009年4~5月,补植时间为2010年、2011年4~5月份。其中秋茄以特殊的显胎生胚轴直接插植造林,桐花树、白骨壤以小苗(袋苗)造林,苗高平均35cm。

1.3试验内容及方法1.3.1潮位的测定利用当地的渔民在每月农历初一、初十、十五、廿五昼夜测定每次潮涨、潮退时的水面界线(即潮位),取其平均值标上标记,再根据其浸淹程度划分为5个区:(1)高高潮位(HHW)以上无浸淹区;(2)高高潮位与低高潮位之间(HHW—LHW),1d1次短时浸淹、大部分时间暴露区;(3)低高潮位与高低潮位之间(LHW—HLW),1d2次浸淹、2次暴露区;(4)高低潮位与低低潮位之间(HLW—LLW),1d1次短时暴露、大部分时间浸淹区;(5)低低潮位(LLW)以下全部浸淹区。用竹杆测量每次潮涨、潮退的水位差(即潮差),并做标记,再取其平均值。经测定:硬路、平兰两地的潮差均为2.5m,滩涂淤泥深厚,面积广阔,潮退裸露滩面平均60m,每个潮位区宽度比较平均。1.3.2试验方法单株种植:株行距为:1m×1m,每667m2种667株;丛状种植:每6株1丛,株间距为20cm,六角形排序,丛行距为2m×2.5m,每667m2种133丛,共800株。采用裂区试验设计,安排2个种植方式(主区:单株种植和丛状种植)和4个潮位深度(副区)。主区长约100m、面积约6000m2左右,单株区和丛状区相间排序。副区按原来测定潮位深度而定。桐花树、秋茄、白骨壤种植比例按1:1:1随机种植。胚轴插入淤泥深度1/2左右,袋苗脱袋种植,深度以不露泥头为宜。为了避免被流水冲走,无论是单株种植还是丛状种植,每株都用竹枝捆绑固定插于淤泥中。1.3.3观测记录在相关区随机建立样方(面积25m×10m)并做标记,采用3个重复对各品种在不同滩向及不同潮位的成活率、保存率进行观测。

2结果与分析

滩面坡向对成活率、保存率影响较大,就具有种植意义的2个区(HHW—LHW及LHW—HLW)而言,主要是因为试验区常年主导风向是东南风,滩面坡向向南的平兰村风急浪大,渔民的作业活动也相对减少。因此风急浪大的滩面应选择较高的潮间区种植,支撑牢固。同时也要积极做好宣示工作,提高造林意识。桐花树在较低的HLW—LLW潮间区与秋茄、白骨壤的成活率、保存率有显著差异,这表明桐花树比较耐浸耐冲击。滩位低的潮间区应考虑将桐花树作为造林首选。待红树林成林促淤后再往下种植。丛状种植比单株种植成活率高。虽然丛状种植800株/667m2比单株种植667株/667m2所用的种苗多,但考虑补苗等因素,丛状种植更具经济价值。主要是丛状种植丛行距较大,更能疏通海面垃圾,尽最大可能减少海面垃圾对苗木的冲击。

作者:冯顺简程理谭崇德朱宗庆单位:阳江市农业和林业科学研究所阳江市金山森林公园

被举报文档标题:红树林造林技术方法及探讨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lylw/zljsyjlw/643924.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