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水资源环境与塘坝兴修探究范文

水资源环境与塘坝兴修探究范文

时间:2022-06-10 10:20:42

水资源环境与塘坝兴修探究

一、明清时期巢湖流域水资源环境

本文论及的巢湖流域,包括明清时期庐州府、和州直隶洲所辖范围,现含合肥市、芜湖市、马鞍山市、六安市四个省辖市,巢湖市、无为县、庐江县、含山县、和县、肥东县、肥西县、舒城县等8个市县。流域面积12938平方公里,汇入巢湖的集流面积9130平方公里,年平均径流量约35亿立方米。全流域共有常年性主要河流35条(见表1),大小湖泊20多个,分属杭埠—丰乐河、派河、西淝河—店埠河、柘皋河、白石天河、裕溪河等7条水系。水系分布很不对称,杭埠河、白石天河、派河、南淝河、炯炀河、柘皋河等主要河流全来自西部及北部的山地,发育较长,流域面积较大,其中以杭埠河、白石天河、南淝河为巢湖水系的主流,约占整个巢湖流域面积的70%;而南部的河流多为短小型,水量也小,有石山河、谷盛河、兆河、十字河、高林河等。由于受地形条件的制约,巢湖流域的入湖河流呈向心状分布,从南、西、北三面汇入湖内,然后在巢湖市城关出湖,经裕溪河东南流至裕溪口注入长江。流域内各水系主要以雨水补给为主。关于流域内的水道大概情况,方志中多有记载,详情可参阅《皖政辑要•邮传科》卷98《水道》,兹不赘述。河流而外,流域内湖泊众多。光绪《庐江县志》载:南有五湖,即沙湖、黄陂湖、后湖、排子湖、白湖,北有焦湖(巢湖)。今只有黄陂湖(含沙湖)、巢湖,余湖均围垦。据清雍正庐江县志记载:白湖与诸湖相连,周广百余里,为一邑巨浸,东出史家口汇西河入江。当时,黄陂湖水域泄洪道有2条:一是直接经西河入江;一是经白湖、黄姑河、西河入江。白湖蓄洪,西河是黄陂湖、白湖水域的总泄洪道。民国年间,庐江、无为两县曾为西河流域泄洪事争讼。沙湖位于治东南,径7里,与黄陂湖相连。康熙《庐江县志》记载:“治东南十五里,面径八里,连沙湖,其北隔一陇达后湖、黄陂。”沙湖在历史上位置分明,现统称黄陂湖。众多的江河湖泊,为巢湖流域人民的生存繁衍和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水资源。人均水资源占有量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由于大小山峰及丘陵地带遍布整个巢湖流域,暴雨时极易受到侵蚀,水土流失极为严重,次生河谷广泛发育,这种地形对构建陂塘至为方便,只要在两山之间筑坝拦水,就可以形成陂塘,为农田开拓和水利建设提供了可能和必要的条件。

二、明清时期巢湖流域塘坝的兴修和地域分布

陂塘堰坝是巢湖流域丘陵地区开发农田水利的主要工程形式,各朝代都很重视。东汉末,被称为“淮右襟喉,江南唇齿”的合肥地界,由于地居要冲,争战频仍,屡遭兵燹,人口大量迁徙流散,成了丁少田荒、“千里无鸡鸣”的荒凉地带。汉建安十五年(210),扬州刺史刘馥驻合肥时,募集流民开荒屯田,曾广修塘坝、发展灌溉。这些屯田官修陂塘,带动民修小塘,构成丘陵地区的系列灌溉工程,在巢湖流域水利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北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政府曾发动淮南路民众筑坝堰、修陂塘,灌溉农田。明清两代在巢湖流域大修陂塘,使巢湖流域丘陵山区的农田水利建设取得很大进展。明代比以往各个朝代对于农田水利的建设都更为重视,不仅要求地方官吏每年冬春农闲时组织人力兴修水利,经常委派重臣到一些重要的地区主持兴建大型水利工程;而且对那些不重视水利事业的官吏要加以处罚,还在许多地区设立专职水利人员负责水利工程的管理和维修,对于促进本区陂塘灌溉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掀起了本区水利建设的高潮。洪武年间无疑是明代陂塘堰坝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各地方志都有关于兴修陂、塘、坝等灌溉工程的记载。洪武二十八年统计全国共开塘堰40987处,修建塘陂、塘岸共5048处。许多府县在洪武二十七、二十八两年内所修的陂塘数量超过了整个明代陂塘工程的一半。庐州府属舒城县,开发历史较早。嘉靖二年(1523),舒城知县增筑洋萍旧堤,又开沟以通枧沟入稜沟;万历三年(1575),大修自七门岭至十丈陂一带水利;万历四年(1576),重筑洋萍陂,从而使本县最大的两处水利工程得以充分发挥其作用。洪武二十四年(1391),和州有塘面积236顷70亩,永乐十年(1412)有塘面积251顷,万历三年(1575)有塘18口。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含山县有环峰塘、新兴塘、王家塘、太湖塘、祟义塘、花山塘、溪阳塘、好义塘、铜城塘、佛会塘、石溪塘、寻塘、道人塘、流塘、拖石塘、老人塘、永兴塘、苏家塘、泉塘、遇仙塘、民乐塘、老人塘22口;郭公坝、夏家坝2座。清朝的地方官承明朝形成的传统,继续利用地形地势,营造了不少陂塘,有些小陂塘则是民间自行构筑的。清乾隆十三年(1748),含山县有塘24口、坝9座。民国年间《安徽通志•水工稿》载:含山县旧有塘坝,“今多芜垫私垦为田,尚存154处,大如黄宫、环峰、黄公、退仙等塘。”清康熙年间,巢县“依阜傍垅,深山穷谷,岂无莽土,勤勉之农,朝开夕垦,竟成沃壤。”道光四年(1824),巢县知县舒梦龄非常重视劝谕民间修筑水塘,“巢邑田亩三圩七山,播种以后,雨泽稍衍,冈田无不歉收,皆缘高阜之区,距河湖甚远,难以引水上注,全赖陂塘蓄贮,以资灌溉。”该县在道光时陂塘堰达29个。据清光绪十一年(1885)《续修庐州府志》记载,当时巢县有19口大塘、5处堰、6座坝。据光绪志记载,舒城县有塘31面,堰39个,陂9个,40垱。康熙时,庐江就有塘49面、堰21个、坝26个、陂17个、荡4个、泊4个。嘉庆时,庐江县西官塘灌溉田百余顷,境内有塘61、堰31瑏瑡。无为县在嘉庆时期有上箔陂、太平陂、永安陂等3陂,有大泉坂塘、毛公塘、窑塘、太平塘、秀塘等塘瑏瑢;光绪二十七年(1901),有塘33口,有坝9座。嘉庆时期合肥的塘坝有70多口,其中大塘有42口瑏瑣。据清朝光绪十一年《续修庐州府志》记载,合肥古水利工程较大的有“三十一塘、九陂、三十九堰、四十垱”。民国《安徽通志•水工稿》“江系水工四”记载,合肥“塘堰共计二千余口,东南塘面积一千二百余亩,学塘、四倍塘、楚堰面积各二百余亩,江大塘、实塘、双堰面积各一百余亩,二四五六七八各区皆以塘堰为要,均以征工挑挖。本县冈田全赖沟塘灌溉,故治塘较修堤为重要”。有关巢湖流域陂塘堰坝荡的统计数字一般限于官塘,由佃户上价承佃纳租。至于民塘的数量更多,几乎每个村庄至少有一口当家塘,只是各县方志对民塘情况鲜有记载。

三、明清时期巢湖流域塘坝水利建设的特点

塘坝是拦水蓄水工程,其类型大体可分为两种:于山凹谷口筑堤,就近潴蓄地表径流者为“塘”,也称之为“陂”。塘,又有家塘、几家塘、宗族塘、官塘等,一般一村数口;在山沟溪涧,分级筑堤截流,级级拦水者为“坝”,或称之为“堰”、为“堨”。堰坝,多为一村、两村或数村共筑,规划较大,灌溉田亩较多。综观明清时期巢湖流域塘坝水利建设的发展过程,大致可归纳出如下特点:

1.陂塘堰坝水利主要分布于各县山区和丘陵冈地

巢湖流域的地貌有两个主要特点:一为地貌类型比较齐全,既有山地、丘陵,又有台地、平原。在地貌上也有规则的由中山、低山———高丘———低丘依次更替。同时,由于断层陷落较多,侵蚀强烈,山丘间还有一定范围的盆地和深邃谷地发育。因此,不但形成了一些山间农作区,同时也为堰塘的修建提供了条件;二为各类地貌所占比例对发展生产来说,比较恰当,这样一个既以平原为主,而山地、丘陵、台地又占有一定比例的组合,要求在农田水利建设上既要注重水乡平原地区圩田水利的兴修,又要兼顾山地丘陵地区的陂塘堰坝灌溉事业。合肥地区地形地貌复杂,岗丘相连,高高低低,起伏不平。全区丘陵面积大于圩区,中部高隆,缺水易旱,两侧低洼,易受水涝,所谓“非旱即涝,非涝即旱,旱多于涝”的民间谚语,就是合肥地区旱涝灾害频繁发生的实际状况。合肥县“前奠平陆凡百里。左湖右山而后亦广野,故有塘有圩”。合肥地区气候也较特殊,属于季风副热带湿润气候,但又是东南暖气流和西北冷气流交汇的区域。雨量虽较充沛,年降雨量在950毫米左右,但分布不均,多数集中在6、7、8三个月份。这种气候和雨量,反映出合肥地区水资源的基本特征:雨过地干,源短流急,地面径流利用不高,一般只能拦蓄利用30%—50%,其余50%—70%的雨水,漫流入江河,归入大海。本地人民基本认识了这种运行规律,有针对性地、分区域地采取了措施,如在岗丘高地拦河打坝、开挖水塘以拦截地面径流,一方面蓄水防旱。清嘉庆年间,合肥县知县左辅对合肥县地形特点进行了调查研究,对合肥地区的水资源的运行规律作过初步的探讨,提出一些精辟的意见,很值得后人参考和借鉴。他在分析合肥地区的地形特征和降雨特征后说:“庐属五州邑合肥地最高,恒忧旱不忧涝,他邑小涝,则合肥大熟。邑境西北尤高,忧旱尤甚,故宰斯邑者宜以水利为政首。”接着分析了周围的淮河、巢湖均因距合肥较远而“势即不相及”,他认为可利用者“滁、淝最大,店埠、派河次之。其间小水……又不下数十,利可以济”。他认为当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认识问题,“然而常不足者,听水势自为停泄,引治之法未尽讲也。”左辅称为政首的水利,主要是教民截蓄径流,修筑塘坝。庐江境内地形复杂。西部属大别山余脉,层峦叠嶂,绵延而南;东挟黄(陂)、白(湖)二湖,北襟巢湖,圩畈相连;中多丘阜,纵横起伏,冲塝相间。大体是山、圩各两分,一水五丘陵。“庐江有山,东滨湖而平,田居其七八,故有塘有堰有坝有荡,湖山并资以为灌溉,由是岁鲜不登。”在该地区水旱灾害频发的背景之下,“田平用塘陂,高用堰坝垱,低用圩。”庐江县塘堰共计四千三百余口,最著如东乡之东大官塘、清水塘、段塘、龙池丁家塘、史家塘等,南乡之庐塘、大路塘、大白堰、双堰等,西乡之西大官塘、锣塘、毛塘、杨家塘等,北乡之筑背塘、盏背塘、叶家塘等,均已修治。舒城的腹地地区,为一片千米以上中山密集区,区内山高、谷深、坡陡,河溪湍急,水力丰富。舒城的西部地区,为一低山、丘陵地,但由于基岩自南向北有规则的由坚硬花岗岩、片麻岩,比较坚硬的板岩、片岩、千枚岩,松软的砂砾岩、砂岩、页岩和凝灰岩依次更替。“通观地势,大要有三。山冈之地最宜蓄水,因高就下,可塘可堰,渟潴灌溉,利饶耕作,其要一也;沙湾之地,厥宜蓄水,泉脉夜润,小旱不枯,厥土坟垆,不任积潦,多开支渠,潢汙易去,其要二也;滨河之地,杂以障水,势既汙下,水复湍急,骤雨连日,堤多溃漫,增高培厚,与水争地,其要三也。综是三要,以蓄水为最”;“蓄水之利,相度地势,广筑塘堰,农歇之时,官督民办,务令堤坝坚牢,沟洫通畅,潦水渟潴,不遽注泻,则旱既有资,涝亦无患。”民国《安徽通志•水工稿》“江系水工四”记载,舒城县耕种田地约70万亩,冈田圩田各占半数,培厚圩埂,修理涵闸,疏浚塘堰河道,均为重要工程。本县大小塘33口,多年失修,致储水量日见减少,昔有春秋金陵等十大公塘,灌溉田亩不下千顷,年久失修,渐形淤塞,农人多占塘开地,塘基日缩,致昔受该塘灌溉之良田变为瘠地,一遇天旱,籽粒无收,影响民生,实深且巨。巢县周围,据《庐阳客记》记载:“巢西滨湖,东通大江。多圩田,其南多山,亦有堰,有坝,而塘之大小杂然相望。然当陇坂之间,为塘以灌,皆民私力自润……”。《安徽通志•水工稿》“江系水工四”亦记载,巢县塘堰大小有三千四百余口,被灌田亩有十三万余亩。含山县山多,故重治塘,名见于邑志者以百计,今多芜垫,私垦为田,尚存154处。

2.陂塘堰坝兴筑与田产丰歉休戚相关

明代以降,巢湖流域水旱灾害频繁。巢湖流域干旱的形成,是自然环境所决定的,这里属大别山脉东麓,延伸而下,西高东低,中部高壅,形成跨长江、淮河两大水系的分水岭。两侧丘陵起伏,岗冲交错,垄畈相间,河流源短流急,暴涨暴落,大雨漫流,不雨枯竭,蓄水条件很差。农田分割为岗、塝、冲、圩四类,平原少而小,坡地大而多;土壤以黄泥、白土居多,结构不良,“雨天一包脓,晴天一块铜”,耕作层浅,吸水保水能力差。这里的气候虽属亚热带湿润区,但又具有黄淮和江淮两大区域的明显的季节特征。淮河以南属季风副热带湿润气候,故夏季多吹偏南风,雨水较多,尤以六、七月间,南北季风交替,气候多变,往往受强弱气流的影响,时而出现大雨、暴雨或淹涝,时而持续高温,不雨而干旱。由于这些天时和地理的关系,形成了巢湖流域易旱、旱多于涝的自然现象。低山丘陵区,三日无雨,即成旱象。古人说“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巢湖流域的人们在抗旱斗争实践中,逐步认识到防旱应重于抗旱。巢湖流域丘陵地区历来是“人靠田吃饭,田靠塘产粮”的,在这里池塘与农田有着特殊的亲缘关系。所以,这里的农民,每年冬春把修塘筑坝当作一件重要农活,而且成了习惯。道光《巢县志》附录《劝民开塘示》:“巢邑田亩三圩七山,播种以后,雨泽稍愆,冈田无不歉收,皆缘高阜之区距河湖甚远,难以引水上注,全赖陂塘蓄贮,以资灌溉。本县循历各乡,见高田绝少塘堰,间有一二池沼,非浅则窄狭,是以涝则必溢,旱则易干。夫有田无水与无田同,有塘而不能积水与无塘同。无塘有三害,有塘有四利。何谓三害?春初缺水则难下种,害一;夏初缺水则难种秧,害二;六七月缺水则难结实成熟,害三。何谓四利?可浇田,利一;可蓄鱼,利二;可长菱芡茭笋,利三;冬干水涸,取塘底浮泥可以肥田,利四。利害所关如此。此事何可一日不讲?”和州处于江淮丘陵东沿,西部和西北部多丘陵,多旱灾,也需修建塘坝。

3.陂塘堰坝规模趋于小型化

“水利者,农之本也。”我国封建经济的主体是农业,而农业又离不开水利。水利的兴修成了农业经济活动的重要内容。宋以前,大部分水利工程都是在屯田、营田土地国有和庄园主集中经营的基础上,经过统一规划,有组织地调集众多劳动力集体兴筑的,因而规模较大。如和州铜城堰灌田500顷。宋后小农经济大发展,除官府组织的水利工程外,农户因财力、物力、人力所限,只能因生产需要兴办力所能及的小型水利工程。由于山区地形破碎,坡陡流急,除了少数陂堰灌溉面积较广,达几十顷乃至上百顷以外,大多在百亩上下,少者甚至不过几十亩、几亩。舒城县的大藕塘面积75亩,山水雨水来源,关系田1500亩。赵家塘面积10亩,山水雨水来源,关系田155亩。花家塘面积10亩,雨水来源,关系田140亩。邹家塘面积10亩,雨水来源,关系田125亩。大庄塘面积11亩,雨水来源,关系田145亩。犁稍塘面积10亩,关系田100亩。张家塘面积11亩,雨水来源,关系田125亩。女占塘面积75亩,山水雨水来源,关系田2160亩。黄泥塘面积61亩,山水雨水来源,关系田600亩。金陂塘面积100亩,山水雨水来源,关系田2200亩。乌鸦塘面积26亩,山水雨水来源,关系田2100亩。春秋塘面积150亩,山水雨水来源,关系田3250亩。卓山塘面积65亩,山水雨水来源,关系田3010亩。猴陂塘,面积30亩,山水雨水来源,关系田820亩。陈山塘面80亩,山水雨水来源,关系田2820亩。中大塘面积50亩,山水雨水来源,关系田920亩。南塘面积242亩,山水雨水来源,关系田3000亩。高杨塘面积61亩,山水雨水来源,关系田3000亩。沙陂塘面积31亩,山水雨水来源,关系田1410亩。龙塘面积20亩,山水雨水来源,关系田200亩。十丈塘面积240亩,山水雨水来源,关系田6140亩。九龙塘面积25亩,山水雨水来源,关系田1970亩。巢县的大鲁塘,在一区楼子孙村,明末建,面积36亩,山水来源,关系田100亩。莲花塘,在二区黄家冲村,明末建,面积200亩,山水来源,关系田460亩。百潭坝,在三区潘家村,清初建,面积95亩,山水来源,关系田980亩。黄家大坝,在四区周家疃村,明末建,面积150亩,山水来源,关系田460亩。大塘,在五区东昌村,面积70亩,山水来源,关系田300亩。大瑕塘,在六区上潘村下传村,明代建,面积7亩,山水来源,关系田1300亩。十字塘,在六区朱家湾,清初建,面积430亩,山水来源,关系田2300亩。和县的考塘面积200亩,山水来源,关系田2000亩。侧塘面积180亩,山水来源,关系田2400亩。黄塘面积140亩,山水来源,关系田1000亩。标塘面积30亩,雨水来源,关系田500亩。梢塘面积28亩,雨水来源,关系田200亩。镇烟火塘面积15亩,雨水来源,关系田250亩。牛塘面积200亩,山水来源,关系田3000亩。荷塘面积220亩,山水来源,关系田3600亩④。含山县的环峰塘宋代建,面积420亩,华阳山林子山涧水来源,关系田5000亩。起初周围十里,元明已降,日就荒芜,今仅存数百亩。官塘面积300亩,褒山天鼓涧水来源,关系田3000亩。塔子冈塘面积25亩,盤石岗涧水来源,关系田250亩。道人塘面积25亩,黄莺山涧水来源,关系田750亩。唐庄村大塘面积17亩,黄山涧水来源,关系田170亩。这些小型的水利设施虽不如大型坝堰的灌溉能力强,但因其简便、容易造成的特点而分布很广,从而在丘陵山区的农业生产中也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4.塘坝工程建设和用水管理水平日益提高,经验渐趋成熟

一是因地制宜,合理布置工程设施。宋代陈旉《农书•地势之宜篇》说“若高田,视其地势,高水所会归之处,量其所用而凿为陂塘。”这就是说,蓄水陂塘要布置在地势较高和众水汇集之处,一则可以潴蓄较多的径流,贮足充裕的水量,再则可以扩大自流灌溉的面积。为了调剂陂塘间的水量,山区又发展了类似现在“长藤结瓜”式的陂塘串联型式即大小陂塘通过沟渠连结起来,互相调济。有的地区,塘与塘,塘与坝相互串联,构成小范围的点线结合的拦水蓄水网络,进一步提高了塘坝工程的灌溉效益。巢湖流域的人们根据不同的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地修筑塘坝,蓄水灌溉。嘉庆《合肥县志》卷35《集文•广农利示》要求广治陂塘“合邑高田为多,最须防旱,地既不近长江大河,全赖陂塘以资蓄泻。本县巡历各乡,田亩多而陂塘少,且又浅小不甚深宽,是以旱则易干,涝则易溢,农家全靠天而不济以人力,所失多矣,不知水为田亩,田赖水生,否则一遇旱年束手无策,尔等田主佃农,当为远虑,相度各田之地势,因此冲洼花水会归,施力较易之处,凿为陂塘,约田十亩即损二三亩,高大其堤,深阔其中,潴于蓄水,旱可以灌,涝不致余溢,高田早稻自种至收计在六月,其间即遇旱干,不过灌溉四五次,此可以人力而致其常稔者也。堤之上疏植桑柘榆柳,可以系牛,牛得凉荫休息,遂性虽劳不病,且堤得牛践而坚实,桑近水润而沃美,均受其益,业农者须首先经理。”“一兼种杂粮,年岁水旱难定,五种杂粮有或早或晚,或高或下之不同,断须均匀配种,风调雨顺,即可高下丰收,否则亦无全歉之患,最为田家胜算。”道光四年(1824)任巢县知县的舒梦龄提出了具体的兴修塘坝措施:“一择挑塘之地,地有泉源者为上,次则取田之稍低及有花水分流之处。然仰资雨水全要土性坚凝,受而不漏,如中多沙石,必须另取好黄土填底。又两山之间,必有溪涧,若地势占高,即于山口筑堰,高则易泄,易泄则田可顺灌,塘低则易蓄,易蓄则水须倒戽,虽有劳有逸,皆可因地以备不虞;一明挑塘之法,塘埂要宽厚,甃石者为上。次则取滋润土块砌筑为提,使无罅穴,向里一面用三和泥涂之,久则坚如石。深须一丈二三尺,傍底用石滚平,或用杵捶紧。盖塘底土紧,则水不下浸,塘埂土紧,则水不旁漏。不旁漏不下浸,而后水可以聚”,“于每年农隙时疏浚一次,庶塘益深广,埂益加高,即遇插花旱年,亦有恃以不恐。”二是“量其所用”,合理安排陂塘水面。巢湖流域雨量一般比较丰沛,但如降水失常特别是山丘地区,常感水源不足。为了保证农田的正常供水。一定数量的农田必须有一定数量的水体储备,即水面与农田之间必须有恰当的比例。陈旉《农书》提出:“约十亩田即损二、三亩以潴蓄水。”即陂塘面积约占应灌农田数的20-30%。他认为“春夏之交,雨水时至”,“高田早稻,自种至收,不过五六月,其间旱干不过灌溉四五次”,只要塘坝工程质量好,“高大其堤,深阔其中,俾宽广足以有容”。这样的水面与农田比例,一锻“可力致其常稔也”。嘉庆年间合肥知县左辅指出“……凡灌稻百亩,须广十亩,深二寻之塘一(古八尺为一寻),然后田水均。今广轮五百里中,塘之可名者仅四十有二,所余皆大半浅小。梁北地高,益不治塘堰,夏水盛涨无所容,弥漫泛溢,道路为泽,歧流奔注归淮归巢,留余者无异杯勺,兼旬曦赫半龟拆焉,此邑之所以常夏旱也”。最后他又提出《周礼•稻人》六水之法“首潴蓄,次防止,以浍泻终之”,“合邑高地亦各有污下可潴,归输可防,能各顺其地之势,以大水为川,以数十小水之纵横午贯者为沟、为遂,荡之、均之,沟遂之,所袛有潴,防以纳焉。则水常足,于田可以已旱,实农利之大害。或以是役工费重劳,姑为目前之计,于农隙开浚旧塘,三五年间渐至深广”,并告诫“又高田勿蓺稻,易种梁黍麻菽,节水使余,亦未始非补救之法云。”因此,保持恰当的水地比例关系,是十分重要的。

5.建立管理制度,维护水利工程

明清时期巢湖流域的陂塘建筑,大体有两种运作方式,一种是官修,一种是民修。明清的人民对修水利是很积极的,出现“居民随处筑堤蓄水”的情景。小型堰坝、陂塘等,多为一两户或数户所有,管理上为受益民众自修自用自管或联户管理。官修的陂塘更多是官府主持修筑,所以以“官陂”、“官塘”为名字的陂塘多数县都有。这些官陂、官塘一般灌溉面积比较大,而且起着示范带动作用。较大塘坝,为多户多姓共有,名曰公塘,以乡规民约方式成立管理组织,众议章程,公推塘长、小甲执掌。在水利工程管理方面,明清的经验有许多独到之处。光绪年间,合肥县署以“塘示”的形式将民间一套合理、完整的公共关塘的管理方法勒石公告于众,这在当时对杜绝水利纠纷、发展农业生产起到良好的作用。如肥西曹关塘即是。该塘清代名“关塘”,原为施姓用水,后众姓公用,常闹纠纷,合肥县署为此塘专门发了管理告示。公议设塘长五名,梭巡塘上;涵沟设小甲一名,专司香数(放水燃香记时)。众议章程于光绪二十六年由合肥县署正堂(知县)“给示勒石以垂久远”。少数官塘为官修民用,官署派专人管理,如寿州蔡城塘(今属长丰县)即是。该塘为古塘,据清光绪十六年(1890)《寿州志》载:“蔡城塘水利次于芍陂,南北长一千八百丈,东西阔五百丈,周围约计三十六里,西靠高岗,东、南、北三面筑埂,设陡门十三座,灌田二百余顷。”清光绪《寿州志》载:“乾隆四年,知州范从彻详请帑银三干六百两有奇,修理大闸一座,减水闸一座,河口闸一座,陡门三座,挑进水沙河十余里。乾隆十四、五年,山水大涨,塘水盈溢,塘西田浸没。命有田之家同力筑埂。乾隆三十一年,知府席亲诣塘所,督令环塘使水人户协力重修。嘉庆以后,无人经理,以致陡门冲损,塘埂坍塌。光绪七年,凤颍道任兰生拨款重修,知府陆显勋谕张玉和、洪斐然为塘长,月余工竣.用制钱六百八十一干四十三文”,这几次修治均属小修小补,无济于事。

6.人力水车是唯一提水工具

巢湖流域各县农田有很大一部分在岗冲起伏的丘陵地带,岗地灌溉,历来以提水工具解决。水车有手摇、脚踏两种。手摇水车,由车筒、龙骨、刮水板(车幅子)、齿轮轴和手牵杆(车拐子)部件组成。此车一般两人操作,扬程不高的低平地,一个强壮劳力亦可操作;扬程高的,两人外需另增一人“倒拐子”助力。由于此车体短(长3米左右)、轻便、搬动容易(两人可抬,一人可扛)。丘陵岗地多以此车放在塘坝、沟渠边低水头车水直接灌田。脚踏水车,通称大车或龙骨水车,由车筒、龙骨、刮水叶板(车幅子)、俯压横杆、连杆齿和齿杆两侧4至8个园木踏头部件构成。此种水车长5米(旧制1丈5尺),4至8人操作。操作时,人俯压于压杆之上,双脚轮番踩踏园木踏头,用力向后推踏,使齿带动龙骨,刮水叶板旋转,关水推其向上出筒,一般出水量为0.1立方米每秒。由于此种水车筒长、出水量大、多人操作,多在南淝河、丰乐河、派河、店埠河下游及巢湖沿岸圩区固定安置使用。遇大涝和大旱时,常将此种水车多辆并排安置在圩堤上大量抽水,或者多级安置翻水。水车是农民大农具之一,在丘岗地区,凡有田十亩左右者,必有手摇水车一辆,富户田多车多。此种车为一户私有,或2—3户合有,3户以上共有者较少。脚踏水车在圩畈区,富裕户多数为一家独有,中等户几户共有,有的圩全圩共有多辆,由圩董、圩长、片长统一派人保管并统一维修、调派使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耕地开拓不断向丘陵高地和湖沼洼地进发,由于地形地貌的影响,高地患旱,洼地病涝,历来如此。不少地区,仅有水利工程而无提水工具与之配合,旱涝矛盾依然不能解决。唐宋以来,筒车和龙骨车在南方各地的广泛发展,为解决矛盾提供了重要的手段。这两种水车是近代排灌机具出现之前效率最高的提水工具,它的应用,使高地灌溉、洼地排涝普遍得以实现,使水利工程的经济效益得以发挥。明清时期,巢湖流域丘陵山区小型塘坝工程的兴盛发达,同人力水车的广泛应用显然是分不开的。

作者:吕君丽陈恩虎单位:巢湖学院历史旅游文化系

被举报文档标题:水资源环境与塘坝兴修探究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