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人口改变与资源环境效果浅析范文

人口改变与资源环境效果浅析范文

时间:2022-04-10 11:08:06

人口改变与资源环境效果浅析

人口城市化水平大幅度提高

非农业人口除以户籍人口就是非农人口比例,它是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指标之一。改革开放之后,重庆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都取得了很大发展,城市空间大幅增加,人口规模也快速增长。随着重庆市城区范围不断扩大,全市户籍人口中非农业人口比例显著上升,也即城镇化比率不断上升。在1980年重庆市的非农业人口为391.72万人,仅占到户籍人口的14.7%,城镇化率很低;在紧接着改革开放以后的20来年,城市化水平快速稳定提高。尤其是在进入21世纪以后,重庆市城市化水平平均增长达到1.74个百分点,截止2010年,重庆市城市化水平已经达到了53%,预计2020年重庆城市化水平将达到70%。

然而,在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负面的环境影响,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随着城市化水平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生活方式也随之发生转变,因此会对资源消耗和环境造成一定压力;另一方面,由于城市化进程的过快,导致城市建设标准跟不上城市化速度,进而出现人口密度过高,过度人口城市化。最终使得人均资源拥有量下降,城市拥挤、道路阻塞一系列问题逐渐出现,城市居民生活质量急剧下降,影响城市未来可持续发展。

人口变化与资源与环境效应分析

人口、资源与环境作为生态系统中三大构成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这三者的关系可以分为以下两种发展方向:一方面,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和谐相处,也就是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在一个系统中形成了良性循环。由于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进而导致各种社会需求不断增加,对生态系统中的资源消耗,同时造成了环境污染。人们根据资源承载力和环境缓冲能力,在遵循自然客观规律的基础上科学合理的开展经济活动。在追求较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利用收益增加环境保护和资源再生投资,在使用资源利用环境的同时又达到了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通过人为调控物质、信息和能量在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协调,尽可能的保证代内和代际之间的公平与效率。

另一方面,人与自然环境发展不协调,两者之间关系恶化,进而导致了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之间的恶性循环。具体来说,恶性循环形成机制为由于人口增长,导致加剧资源消耗,同时造成环境污染,进而形成生态系统的能量循环失衡,最后引致生态系统不可持续。更详细的表述为,人类无序的经济社会活动打破了生态系统与环境之间的能量循环均衡机制。同时能量循环受限又使得生态系统失衡,资源承载力和环境缓冲能力有限,最终会影响人类的生存发展。

从重庆自身角度考虑,伴随着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发展日益受到资源环境问题的约束,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增加了资源消耗和环境破坏,也给城市发展带来了愈来愈多的负面资源环境效应,同时给城市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不小的压力。

(一)资源耗费

1.居民生活耗水。重庆作为我国中西部地区,长江、嘉陵江和乌江三大江流经重庆市,总体来说水资源比较丰富,但是由于污染严重,大多数河道水质处于V类标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水资源的可利用性。改革开放以来,同时随着西部大开放进程的逐步加快,重庆市用水量逐年增加。

由于20世纪末期用水量变化比较明显,故选取了1995年以后的数据。20世纪末期重庆市人均用水量逐年稳步增加,每年平均增加率为5.6%。这与重庆市城市人口规模增加具有一定联系,同时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逐步深入和西部大开发步伐的逐渐加快,人们的社会生活水平有所提高,因此城镇生活人均用量也逐年稳步递增,农村生活用水量总体上升缓慢平稳。

截止2010年城镇生活人均每天生活用水为292升,较1998年上升了41个百分点,人均耗水量上升速度可谓极快,特别是在2006年以后,重庆市城市化水平突破50%,上升势头尤为突出,表现为用水负荷量增加更为明显。综观总体,居民生活用水占据了重庆全市用水总量超过了50%,面对着城市水资源有限和用水需求日益增加的现状,重庆市将面临着更大的压力。

2.居民用电消耗。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市化进程展开居民的生活水平开始有了显著提高,家庭电视的使用逐步丰富,洗衣机、电视机、电风扇和电冰箱等慢慢开始进入千家万户,家庭用电量开始增加。在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进一步的提高,开始使用大功率用电器,比如空调。由于重庆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每年7月到9月温度可达40多度,自古以来重庆又有“中国四大火炉之一”的美誉。进一步加大的重庆人民对空调的使用,据不完全统计,城镇居民每百户空调拥有量,重庆全国排名第三,农村居民对空调的拥有在全国也是名列前茅。截止2010年,重庆市总用电量高达768.18亿千万时,相对于1980年总用电量的12.12倍,同时居民耗电量也占到了全市的近14%。

(二)污染负荷

1.水污染排放。随着重庆市人口总量的逐渐增加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生活污水负荷也不断增加。改革开放至20世纪末期污水排放量趋于稳定。从2000年开始,重庆废水排放总量大致保持稳定,但居民生活废水排放量逐年增加。同时可以看出居民生活废水排放量开始超过工业废水排放量,逐渐成为废水排放总量的最大贡献源。随着重庆市加大水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排污治污能力将有所提高,居民生活废水及其他废水排放与治理将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2.大气污染负荷。在上世纪80年代,重庆市民用化石燃料主要以煤炭为主,煤的燃烧作为主要的污染源。进入21世纪以后,重庆市政府又开始大力发展天然气使用,倡导清洁能源的使用。由于重庆居民使用能源结构发生了优化调整,开始使用煤气和天然气。在进入新世纪以后,废气排放总量大致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态势的同时,居民生活废气排放总量呈现出逐年波动,总体稍有下降的趋势。近几年生活二氧化硫排放量保持在14万吨以下,烟尘排放总量保持在8万吨左右。

结束语

2001年,国务院正式批复了《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年)》。此规划的制定是基于当时的人口规模,然而由于现今人口总量逐渐增大,资源耗竭和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不但没有得到改善反而愈来愈严峻,因此必须在基于城市规划的基础上,对实现重庆市未来城市可持续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

(一)科学合理预测人口,对城市发展规划做相应调整

重庆市应该严格控制人口的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科学的预测人口规模变化,促进新区、城镇人口的合理增长和城镇人口的合理分布。在研究重庆人口增长规律的同时,根据既有的相关城市总体规划和人口规划进行调整,并对资源规划和环境规划等相应的城市可持续发展配套体系做出相应的修订。

(二)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重庆作为一个重工业城市,其中制造业和建筑业所占比重居高不下。在大力发展两江新区的同时,还应协同发展物流、文化、贸易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和一些高新技术产业,逐渐形成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总体来说,应通过降低工业比重,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产业集群从资源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转变,促进就业人口从劳动密集性向技术知识密集型转化。

(三)加大环保投资,推行既治污又防污

一方面应该进一步加快推进环境设施的完善建设,对过去老化系统以及治污技术进行升级改造,提高废水废气等生活垃圾的治理能力,优化工业废气治理的技术水平,提高治污能力。另一方面,应该从防污体制上解决问题,根据人口规模变化适时完善防污法律法规和环境保护机制,利用市场化机制推动污染防治。

(四)提高公民环保意识,强化企业社会责任

人口和经济的增长与资源环境之间关系大致呈现倒U型,一个地区人口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时,环境污染程度较轻,但随着人口经济发展,环境污染程度由低趋高,当人口经济发展超过一定水平后,环境污染程度由高趋低,环境质量逐渐得到改善。因此人口环境意识水平提高对城市环境产生正效应。当前重庆在公民环保意识宣传方面做得还不足,应进一步加强。在优化调整产业结构的同时应更加注重培养企业的环保意识,增加企业自身环保责任感,为重庆发展低碳环保经济奠定基础。

作者:宋长松张颖奇单位:西华师范大学商学院2011级研究生

被举报文档标题:人口改变与资源环境效果浅析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