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新农村建设的问题及对策范文

新农村建设的问题及对策范文

时间:2022-11-05 04:19:26

新农村建设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

在城市化迅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乡村正在发生着变化。外来文化的渗透、派系建筑的流行,导致农村民居建筑正在逐渐失去其原有的景观特色。文章试图以建筑类型学等相关理论为支撑,通过实地考察与分析,探究新农村民居建筑改造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应该如何使乡村建筑风貌与其所在地域特征相结合,与时代精神相协调,提升乡村的人文环境品质。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民居建筑;建筑类型学;地域特征

引言

伴随着快速发展的市场经济、城镇化进程,城市的生活模式、审美情趣等对传统乡村造成了强烈的冲击,传统乡村风貌日渐消失而呈现出混乱的状态。近年来,许多建筑师和地方管理者开始重视新农村建设中的民居建筑风貌问题,然而,在很多情况下总是片面地强调某种历史风格的延续,甚至效仿或照搬其他地区的风格,“包装”一些假古董或派系建筑,而没有从乡村建筑的本质出发开展必要的方法研究,忽略了乡村建筑的真实特性和实际需求。关于乡村民居建筑的讨论由来已久。19世纪末期,欧洲工艺美术运动的倡导者们开始从传统乡土建筑在工艺制造与材料选用的各个层面上学习创作经验,第一次明确地将乡土建筑与制造工艺相联系起来。20世纪60年代,伯纳德•鲁尔道夫斯基在《没有建筑师的建筑》中指出了“乡土建筑”的重要性。在国内,中国建筑史学家刘敦祯教授等人于20世纪30年代开始研究民居建筑。陈志华先生提出:“乡土建筑是乡土环境中一切建筑的总和,是一个完整的系统。”①然而,在我国当今的建筑实践中,依然缺乏对乡村民居建筑保护与更新的方法研究。文章针对乡村民居建筑在历史性、地域性方面的特殊性,从相关建筑理论出发,结合目前的一些乡村建设实例,试图其中对于民居建筑的认识缺陷以及建设方法的局限性,探讨乡村建筑的本质、特性和实际需求,以及在新乡村建设中塑造适宜的建筑风貌的原则和策略,试图对我国如今面临的新农村建设中的建筑保护与更新问题做出一些有益的思考。

1.类型学与建筑的历史性和地域性

19世纪著名的建筑师和理论家森佩尔认为,形式是与其产生和发展的环境相协调的,形式不仅与用途,而且与当地传统的元素和人们的行为方式相关。②到了后现代时期,伴随着对现代主义建筑的反思,对历史性与地域性的讨论重新得到了重视和发展。美国著名建筑理论家罗伯特•文丘里曾经在《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一书中指出,建筑外在形象的生成不是单纯美学的简单产物,而是由诸多复杂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类型学将这些因素归纳为建筑的“历时性”与“共时性”。类型学理论认为,建筑应该反映它所在城市的传统,同时又必须体现时代特征,既有历史存在的合理性价值,也有现实存在的合理性价值。类型学理论主张建筑的演化有其自身的规律,不是后一阶段彻底取代前一阶段,而是历史的遗存与当代的新形式并存,并作为新形式的创作素材和依据。当代著名建筑师拉斐尔•莫内欧,就是将类型学作为一个核心的思想,用类型建立建筑与过去的关联,并且根据现实条件和需求,对选择的类型进行场所化、现实化,从而创造出与地域和历史深刻联系的作品。类型学所强调的历时性与共时性的统一,辩证地解决了“历史”“传统”与“现代”的关系问题,更加理性地对待地域的历史与传统,提取历史文化的深层“本源”,结合时代特征以新的“形式”融入现代社会。

2.乡村建筑的历时性与共时性特征

乡村建筑是乡村居民生活的物化表现,集中反映了特定地区、特定人口的生产生活方式、文化习俗等重要信息。传统乡村主要依靠农业生产谋生,社会生活相对封闭,文化认同感强,再加上血缘和宗族道德的约束调控机制,强化了乡村建筑的共性特征,并投射在空间布局、造型特征、色彩质感、装饰风格等方面,随着历史的变迁一直延续下来。然而与此同时,乡村的建筑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不同的时代建造的建筑具有不同的形态特征。笔者通过对大山村小芮家的实地考察分析,试图找寻乡村建筑所具有的本质特征。南京市高淳区的桠溪镇于2011年获得世界慢城组织授予的“国际慢城”称号,成为国内首个国际慢城。几年来,当地政府对国际慢城内部的主要村庄进行了改造建设,推动了旅游产业的发展。位于国际慢城核心区域的大山村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改造后以农家乐为其主导产业。主体村庄向西部延伸出一个聚落,名为小芮家,是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因部分大山村村民搬迁到这里而发展起来的。目前小芮家还没有经过统一的改造,因此依然保留着村庄的原有风貌。小芮家现存的建筑建于不同的年代,在延续传统的同时又都具有清晰的时代特征,这可以表现在建筑的结构、材料、砌筑方式和装饰细部等各个方面。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主要的建筑材料由木头、青砖、红砖逐渐转变为混凝土,在结构和形象上都发生了变化(表1)。虽然小芮家的历史比较短暂,建筑的历时性与共时性已经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与城市里大规模的建设不同,乡村建筑多为居民自发的个体的建造,因此每一栋建筑都有其个性,同时又遵循传统规律。这种由于时间的累积而产生的建筑风貌上的丰富而协调的特性是乡村建筑的重要特征。当然,这些个性并非都能够反映场地和时代的真实诉求,因此在保护和更新的过程中,建筑师应该对此进行甄别。

3.乡村建筑改造所面临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近几年我国各地许多地区都在农村开展了风貌塑造工程,江南地区仿照“徽派建筑”的风格进行乡村改造的做法比较普遍,桠溪镇大山村也是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大山村主体村庄内的建筑经过改造建设,都被赋予了统一的外部形象(图1)。首先,建筑虽然结构材料不同,但是在色彩上被统一为粉墙黛瓦的样式;其次,在装饰细部方面,建筑上附加了一些传统符号,如高于屋面的马头墙,窗户上的花饰窗格等。然而,这样的建筑形象在和谐统一的表象背后其实存在很大的问题。建设者只重视对风格的模仿而忽略了风格产生的原因,由此形成的风格缺乏与场所和时代的必要联系,显得生硬而单调。例如建筑中马头墙的设计,在混凝土结构的建筑中,马头墙已经不再具有防火的作用,形式与功能完全脱离,因此其尺度、位置等的设计都显得十分随意,缺乏控制。此外,附加的窗饰花格试图以廉价的工业材料模仿传统工艺,也破坏了传统意向的延续。总的来说,这样的做法不仅抹去了乡村建筑原本具有的鲜明的个性和历史累积而成的丰富性,并且不能反映当今时代的特征,与实际功能、新技术相脱离。乡村建筑的保护与更新涉及到对历史和地域传统的保护和延续,以及对当今时代精神的彰显。由于乡村相对于城市而言更多地保留了传统的印迹,建筑师和管理者在对其进行改造的过程中应当更加谨慎,既要减少对传统风貌的破坏,也要避免刻板的形象包装。类型学的思想启发我们在新农村建设中关注乡村建筑应当具有的历时性与共时性特征。首先应该对于乡村原有的建筑进行评估,保留那些能够较好地反映历史和场所特征的建筑,而对风貌较差的建筑进行改造或重建。在改造或重建的过程中,必须考虑以下两个方面的因素。第一,地域环境因素,这包括自然因素、经济因素和历史文化因素。自然因素是指当地的气候、地形等,经济因素包括当地的材料、建造技术等,而历史文化因素是指居民的宗教、习俗、生活方式等。第二,时代精神,建筑形式最终应该反映出当今建造技术、建造方法和材料的特性。只有对这两方面的因素进行综合的考虑才能避免对乡村建筑的改造沦为简单的形象包装。

4.结语

文章旨在对如今盛行的乡村建筑改造的方法进行反思,并且提出在新农村建筑的过程中保护和更新民居建筑的策略。首先,对于乡村建筑的历史性与地域性问题,文章回顾了莫内欧等人的理论观点,强调了类型学中的历时性与共时性思想,为下文的论述提供了理论的基础。其次,在对乡村建筑进行实地考察之后,笔者分析了乡村建筑所具有的历时性与共时性特征。最后,笔者分析了目前经过改造的乡村建筑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应当重视影响建筑形态的各方面因素的统筹协调,而避免对风格的模仿复制。乡村建筑是本土文化的重要载体,对其进行保护与更新具有重要意义。面对如今对乡村的改造更新往往沦为简单粗暴的形象工程,“风格雷同、千村一面”的现象日益突出的问题,人们应该对乡村建筑保护与更新方法的研究给予更多的重视。

参考文献:

[1].阿尔多•罗西.城市建筑学[M].黄世钧,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2].沈克宁.建筑类型学与城市形态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3].吴放.拉菲尔•莫内欧的类型学思想浅析[J].建筑师,2004(1):54-61

[4].张群.乡村建筑更新的理论研究与实践[J].新建筑,2015(1):28-31

[5].赵斌.我国城市更新背景下建筑类型学的重新解读[J].现代城市研究,2012(1):59-63

[6].崔杨波.建构视野下的新乡土建筑营造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

作者:刘海芊 单位:东南大学建筑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新农村建设的问题及对策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lylw/xncjslw/699456.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