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地区生态环境的思考范文

地区生态环境的思考范文

时间:2022-10-21 10:58:39

地区生态环境的思考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成立了专门机构来加强黄泛区的善后救济活动。虽然其着眼点在于救济难民、恢复泛区生产,且在其推行的过程中客观上为治理恢复泛区的生态环境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如堵复花园口、开展土壤复耕工作使泛区土地涸出,这为难民返乡居住和恢复农田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行提供了最基本的环境条件;而植树造林、治蝗等工作则直接起到了治理改善泛区生态环境的作用。但是,由于当时复杂的社会因素使善后救济活动的进展极其有限,所取得的效果是微乎其微的,没有也不可能从根本上使泛区的生态环境面貌得到恢复。总之,黄泛造成的恶劣的生态环境并没有随着花园口堵口结束而明显改善,而是给建国后的豫东地区遗留下沉重的生态债务,并成为长期内难以根治的“固疾”,这一沉痛的历史教训我们应引以为戒。

沉重的历史教训迫使我们人类不得不去沉思、反省。21世纪,世界将进入后现代时期,面对自然界的种种困境,后现代人的根本使命应该是由“世界征服者转变为家园的守护者和照料者”。

近些年来,人类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创造了高度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技术文明,但同时又用自己的双手制造出一系列富有现代特征的全球性的环境问题,这些问题最终筑成了自身的生存困境。为了人类及承载人类的生物圈,我们地球人应冷静地思考:应以怎样的最佳方式,应以怎样的价值观,从过去的破坏大自然转到可持续发展的文明上来,笔者对此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论述。

第一,环境与经济息息相关。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的兴衰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们的经济发展状况,而经济的发展又要受到生态环境的制约。历史上豫东地区曾因优越的生态环境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但自1938年豫东境内的“花园口决堤”,致使豫东地区的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如:蝗灾、土壤盐碱化、沙化等自然灾害极其严重;再加上战争连年,社会动荡不安,致使豫东地区的经济越来越落后,并对人们的生活、生产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第二,给予自然人文关怀。生态环境是可以改变的,生态环境的改变除自然原因之外,也与人为因素密切相关。因此,良好的社会组织形式可以协调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首先,人类应该重新回到以“仁爱”为基础的中国史学的“天人合一”的模式中来,进而正确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要合理地利用自然,防止生态破坏行为,也就是说,改变人类以自然的统治者自居的认识,改变人类随心所欲的“征服自然,索取自然”的理念;让人类以“仁爱”之心来呵护自然,关怀自然。人类只有善待自然,贴近自然,才能真正地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其次,使社会财富以合理的形式在社会成员中分配,减少对资源无谓的浪费和开发中的恣意破坏,从而使较多人的生存需求在单位面积的土地上得到满足。反之,人为地破坏自然及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将会导致生态环境的极度恶化,并受到大自然对人类的惩罚。

第三,避免“向未来举债”。大家都知道欠债要还,且要支付利息。欠的债务越多,偿还的也就越多,这是一个恶性循环。正如人类对待大自然一样。因此,人类向大自然过度索取、大规模开发及改造时,一定要优先考虑到对自然所欠下的生态债务。况且生态环境的退化具有累积性和不可逆性,这种退化一旦发生,依靠自然恢复将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而且这种退化往往会成为历史的包袱留给未来。苏全有指出:“由人类活动所带来的生态退化具有不可逆性、累积性和较强的滞后性,即所谓‘隐性的狼’,尤其是在生态环境脆弱带,一旦形成退化,不仅很难恢复,而且还会形成加速度的发展态势。”因此,在发展过程中,应尽量避免不可逆的、无谓的环境损失。

第四,树立科学的生态意识。人们正是基于对环境的反思、觉醒与整体认识,才形成了生态意识。它是人们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对于自身行为自觉地按照生态发展的规律来规范各种活动的观念或意识。因此,这就要求当代人必须放弃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取向,重新确立自己在自然界中的坐标点;同时,必须确认环境在自然界中存在的地位。人类只有善待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并把具体目标和途径渗到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亲和、共生和一体性。

第五,社会安定影响了生态环境。在战火连年、动荡不安的社会中,人类对经济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改造势必举步维艰。战争不仅对社会生产力和物质财富造成巨大的影响,而且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如抗战时1938年的“花园口决堤”事件等。因此,在以“和平与发展”为时代主题的大背景下,对地球人来说,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是人类的责任。

一部人类发展史,也就是一部人与自然的关系史。人类生活在地球上,共享一片蓝天,保护大自然,保护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是每一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作为大自然的主人,在正确行使主人权利的同时,也要自觉地遵循自然生态系统的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客观地认识自然,合理地利用自然,恰当地维护自然,科学地改造自然。因为只有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才能保持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正因为如此,协调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关系,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今各国的共识。

作者:李艳红单位:新乡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地区生态环境的思考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lylw/sthjlw/630158.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