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诠释利用农业资源转变农业生产方式范文

诠释利用农业资源转变农业生产方式范文

时间:2022-06-14 05:49:30

诠释利用农业资源转变农业生产方式

农业是依赖资源很强的产业,资源利用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农业生产方式。致力于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研究,主要目标是挖掘农业资源的潜力,并使之得到恰如其分的利用,做到农业资源少投入而又能高产出,保证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试图从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的角度,寻求一条改变农业生产方式的路径。经过15年的实践,我省摸清了土地资源的生产潜力,设计出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相结合的土地利用模式,在实验区得到实证,为建立资源节约型的农业生产方式提供了示范。但是,仍有耦合技术应用、地力培养、优势资源转化、生态生产力理念等问题需要解决。必须贯彻落实省委八届九次全会提出的“加快转变”,“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的精神,做到四个“作为”和四个“一样”,促使农业资源高效利用取得突破性进展,进而改变农业生产方式。

农业系统耦合农业科技创新的重点

长期以来,农业科研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把单项技术作为研发活动主要方式的倾向,缺乏与其他相关技术衔接,致使大量科研成果难以发挥有效作用。同样,任何一种农业资源要素,很难单独对农业生产发挥其应有作用,农业生产力水平的高低,往往取决于农业资源各要素的合理配置。因此,高效利用农业资源非得“耦合”不可。

“耦合”是指两个以上系统要素之间,通过自由能的流动,而形成的紧密依存、相互促进、相互演变的关系,最后构成高一级的新系统,新系统具有的全新性质是原有系统所不具备的。利用这一原理,在农业资源禀赋条件的基础上,通过耦合技术,优化区域农业资源配置,形成多时序搭配的时间结构、多区域组合的空间结构、多物种依存的物种结构,可以获取整体优化效应而得来的额外效益。研究表明,通过合适的耦合技术,生态效益增加5%,经济效益增加77%。然而,这些道理目前尚未得到普及。对农业资源配置,人们大多只停留在“综合”、“协调”的宏观层面上,还没有触及耦合在微观层面上的许多技术,其中包含不同农业资源耦合利用模式中各组成要素的数量比例、空间配量、时序安排、整体管理技术、物质能量转化顺序等一整套耦合技术。耦合技术在农业科研中是薄弱环节。按照省委八届九次全会提出的“引导各类投资重点向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倾斜”的精神,农业科学研究也要向耦合技术这一薄弱环节倾斜,将其作为农业科技创新的重点,加强研究,使耦合技术同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一样,在农业科技创新中发挥作用。

培养地力农田基本建设工程

资源节约型的农业生产体系需要可持续利用的土地资源作保证,而土地可持续利用又需要足够的有机物质回归土壤,使之形成农业生产的良性循环,从而形成土地越种越肥的局面,这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程。然而,当前农田基本建设着重于兴修农田水利,平整土地,营造农田防护林等,而忽视培养地力,土壤贫瘠化日益严重,历史上对培养地力十分有效的冬季绿肥耕作制度保留无几,对培养地力有贡献的畜牧业发展一直处于滞后状态,表现出与植物生产发展不甚协调的状况。据测算,全省8个设区市中,6个市农业与牧业发展未达到协调标准。如果植物生产没有相应规模的动物生产相匹配,两者之间难以形成物质、能量的旺盛循环,就不能提供足够有效的有机质回归土壤,最终将导致土壤“饥饿”。统计显示,福建农田土壤中的有机质以及氮、磷、钾养分含量,属于贫瘠和严重贫瘠级别的达60%以上。可以看出发展畜牧业,其意义不仅在于供应肉产品,培养地力也有此需求。我们设计的以植物生产、动物生产与土壤三者组成的循环系统为中心的农业生产体系,既能增产,又能提高土壤肥力,减少径流和土壤侵蚀,达到减少外部资源投入、获得高产出的效果,彰显增强农业发展的后劲。因此,要像抓水利建设一样,抓地力培养。

培养地力需要政策导向或立法保证,使土地资源每年有足够数量的有机肥源投入,其中包括在农业耕作体系中应有一定比例的绿肥或养地作物,应对冬季绿肥和果、茶园套种绿肥的面积进行宏观调控。要大力发展畜牧业,并调整其结构,为培养地力打基础。当前,福建节粮型畜牧业(养牛羊业)比例过小,耗粮型畜牧业(养猪业)比例偏大,这种情况不利于调动农业资源潜力。因此,从培养地力角度,也需要大力开发草地,发展节粮型畜牧业。

优势资源转化为特色产业并作为民生项目

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这是重要的民生问题。发展农业要从过去“以农为生”转变为“以农致富”。

从资源利用角度看,富农之道在于尽快把优势资源转化为特色产业。要发展能发挥区域资源优势的特色农业,形成规模,为农民开辟致富之路。我们设计的特色农业生产体系,单位土地纯收入比传统模式高6至8倍,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增长两倍。那种“大而全”、“特色不特”的农业生产效益很低。福建属亚热带气候区,其特点是水热资源丰富和生物多样性,发展特色农业特别是亚热带果蔬,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在当前的国际市场上,除茶叶外,福建多数特产档次不高,规模不大,缺乏竞争力。为此,要把发展特色农业作为改善民生的大事。

要探讨特色农业发展滞后的原因,打破部门行政分割管理的局限,从优势资源着眼,调整农业结构,全盘考虑,统一规划,确定特色农业布局。以企业作为发展特色农业的有效载体,尽快制定与国际市场相衔接的特色农产品标准。通过标准实施,形成规模生产,提高特色农业产业化水平,并发展与之相配套的商品服务体系和市场体系,打开国内外市场,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农业生态功能要从生态生产力的高度来认识

省委八届九次全会提出“加强生态省建设”。发展经济忽视生态效益,将造成一系列资源环境问题,最终制约经济发展。而解决生态问题离不开经济发展,没有经济发展,就没有解决生态问题的基础和条件。因此,要按照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树立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长期以来,人们发展农业生产只重视物质生产能力,即经济生产力,而忽视了农业生产对维持和改善环境的能力,包括调节大气成分、净化大气、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维持营养物质循环等各种生态功能。所以传统农业生产是以消耗生态功能来换取经济生产力,在农业物质生产获得增长的同时,付出了巨大的生态环境代价,产生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随着人们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追求以及生态环境意识的增强,对传统农业方式进行反思,提出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可持续农业等各种替代农业生产方式。这些替代农业生产方式,归根结底都是为了改变传统以消耗生态功能为代价的不合理生产方式。因此,应把这些生态功能价值看作生产力,树立生态生产力理念,像重视经济生产力一样,重视生态生产力。

实际上,农民在农业生产活动中,不仅创造了物质,而且创造了生态效益,一般农业生产活动所获得的生态效益往往高于物质效益的十倍以上。因此,合理评价一种农业生产方式,不但要考虑其物质生产能力,还要考虑其生态生产力。当前,要着力研究适合我省情况的生态价值评价的标准和方法,为改变农业生产方式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努力提高生态补偿能力,按照省委八届九次全会提出的“完善生态补偿政策措施”精神,制定适合于不同层次和类型的生态补偿制度,加大生态效益补偿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探索多渠道多形式的生态补偿方式,拓宽生态补偿市场化、社会化运作的路子,使生态生产力发展有可靠的制度保证。

被举报文档标题:诠释利用农业资源转变农业生产方式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lylw/nykjlw/569246.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