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农业科技体制改革范文

农业科技体制改革范文

农业科技体制改革

一、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1、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可以增强农业经济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农业经济系统运行的不稳定因素来源于两个方面:市场和气候。即农业经营面临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两大类风险。市场风险起因于经营信息的不完备,自然风险在于人们对自然环境的控制力不强以及劳动对象对多变环境的适应力较弱。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及新材料等的应用,为经营者规避风险创造了条件。如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信息网络的扩展,能为经营者及时提供更为完备可靠的经营信息;新材料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广泛应用,推动了设施农业的发展,增强了生产者对小气候的控制能力;以生物技术为基础的抗性育种和生物品质改良,能大大提高农业劳动对象对不良环境的抵御能力,如此等等,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弱外在不良因素对农业经济系统的冲击,增加其运行的稳定性。我国农业摆脱“靠天收成,靠地吃饭”的惟一出路,就是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依靠新科技带动农业的发展。

2、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是适应当今世界农业科技突飞猛进走势的迫切需要。目前,一场新的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主体的农业科技革命正在世界范围内迅猛地向前发展,世界各国都在纷纷调整或重新审视、调整技术经济发展战略部署。虽然目前我国农业科技贡献率在农业增长中的份额已从1978年以前的20%提高到40%以上(大农业),但与发达国家科技贡献率已达80%的水平相比差距较大。形势迫人,刻不容缓,必须充分估量新科技革命对农业和农村经济所产生的巨大影响,找到差距,确立坐标,跟上新形势,提高我国农业科技水平。

3、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是提高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要求。自2001年起,我国已经成为世贸组织的正式成员国。加入世贸组织可以使我们更有效地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以及发达国家的先进农业科学技术及管理经验,来发展我们的农业和农村经济。但是又要看到,在目前我国农业市场化尚未完成,农业国际化条件尚不成熟的背景下,农产品市场放开后,西方低廉、优质农产品的大量涌入,必将对我国农产品市场造成巨大的冲击,农业将失去更多的就业机会。对此我们应该充分估量并迅速筹划有效对策。其中至关重要的,不是被动应付,而是主动出击。主要是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加强农业的技术进步,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农业管理经验,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产品的技术含量与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4、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有利于满足人们多样化需求,提高农民收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一步向纵深方向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内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将从数量型逐渐向数量、质量并重型转化,对各种农产品的质量要求将越来越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将从价格(或生产成本)逐渐向价格和质量并重转化,对农产品品种的需求也将从单一向多样化转化。国内市场对农产品需求结构的这些变化都要求我国进一步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进行农业科技革命,促使农业科研与技术推广部门的研究与推广工作逐渐由高产向优质方向转化。

二、我国现行农业科技体制的弊端分析

近年来,我国加快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农业科技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大幅度地增加农民收入的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农业技术创新机制存在先天不足。在现行科技体制下,科研单位的中心任务就是科研工作,项目由上级安排,经费由计划下达部门拨给,项目完成通过鉴定就完成了任务。加上我国现行的科技管理制度不完善,唯成果视才,唯成果晋升的现象普遍存在。特别是在评定职称时,只强调成果和论文数量。所以不少科研人员只对科研课题感兴趣,不愿从事科技推广工作。有些农业科研项目的选题立项不是源于生产和市场,形成的成果脱离生产实际需要,研究与推广脱节,不适应农业经济的发展;有些科研成果确是生产所急需的,但科研单位在提交成果时未经中间实验环节,成果成熟度低,影响推广转化,特别是配套的技术没有解决,成果不能适应不同的生态条件,或增产增收效果不明显。

2、农业技术创新财力投入严重不足。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财政对农业科研投入严重不足。“八五”期间农业科研投入出现负增长,“九五”期间,农业科技投入下降趋势更加明显,农业科技支出占农业财政支出的比重,由1995年的3.7%下降到2001年的2.2%。目前,我国农业的科技投入只占农业总收入的0.15%,而发达国家已达2%,相差10倍以上。由于农业技术创新财力投入严重不足,从而导致农业科研单位的事业经费严重不足;2001年县级以上农业科研单位人均事业费仅为0.71万元,可支配的能够用于农业技术创新活动的经费更少。

3、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存在严重缺陷。现阶段,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是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五级一员一户”推广网络体系。“五级”指从中央到乡镇五个行政级别;“一户一员”就是在村级培训农民技术员和科技示范户。农业科技推广方法实行的是“技术示范+行政推动+农资服务”的“技权物结合”的自上而下的运行机制。即在技术示范和农资营销服务的基础上,依靠各级行政组织的力量推动广大农民采用农业新技术。这种运行机制的缺点体现在:一是条块、部门、地区分割,大大地降低了农业技术推广的效率。二是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分布不尽合理。现在农技队伍的分布是一个重轻倒挂反金字塔型,中央、省、地、县都有一个庞大的技术机构,这些上层机构中不但人员多,而且素质高,学科部门齐全。由于缺乏深入生产第一线的动力,推广人员不愿到生产实际中去解决生产中的问题。相反,农村第一线的技术推广力量却极为薄弱,仅有的技术人员中,有技术能力的也逐渐跳槽离开推广队伍。三是农业技术推广活动缺乏足够的统筹协调。越来越多的部门单位参与农业推广活动,除专业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外,农业科研机构、农业院校、民间科技组织、中华供销合作总社以及国内外的涉农企业和个体户都开始介入农业技术推广活动。但是,政府发挥的组织协调的功能较弱,基本上仍处于各自为战的无序状态。这样,由于部门利益的争夺,内耗加剧,反而互相牵制,影响了整体功能的发挥。

4、农业科研管理体制不适应新阶段的发展要求。一是将农业科研、教育、推广机构独立设置,且分属于不同的系统,各自为政,致使农业科研与农业推广、农业教育与农业推广、农业教育与农业科研、农业科研与农业生产严重脱钩,这就从根本上割裂了三者之间内在的有机的必然联系,割裂了科研与农业生产之间的联系。二是中央与地方以及地方与地方农业科研机构重复设置,且缺乏明确分工和横向联系,甚至为了争课题和争成果而人为地相互封锁,这就必然造成研究项目简单重复、研究结果简单重复、研究资源重复配置,造成科技资源的巨大浪费。三是用管理行政机构的办法管理科研机构,科研机构的内部管理也完全套用行政系统的方法,形成了"官本位"的导向和模式,这就扭曲了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的价值取向,必然造成科研机构的官僚化或半官僚化。

三、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的思路

1、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高效的农业科技新体制。要以现有农业科研机构和高等农业院校的研究力量为基础,按照经济发展需要、区域特点和学科发展的要求,建立国家农业科研基地、产业综合研究中心和区域农业科研中心,形成主要从事基础和应用基础、重大应用技术和高新技术等社会公益类研究的、精干高效的农业科研体系;按照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的要求,推动一批科研机构由科研型向科技服务型转化,形成主要从事成果转化与应用研究、成果引进与消费吸收、科技咨询与服务结合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推动从事科技成果开发、实现成果商品化和产业化的技术开发类科研机构转制为农业科技企业,形成农业科技产业体系。根据三大体系各自的特点,从事公益类研究的农业科研机构要在调整结构、分流人员的基础上,按非营利性机构的机制运行和管理,政府主要通过政策扶持,采取竞争择优的方式,提供科研项目和基地建设经费。公益类研究机构的农业科研活动要实行全成本核算,建立和完善“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新机制,实行新的人事、课题、财务、收入分配、监督考核管理制度,逐步推行科技人员竞争上岗、全员聘任制和首席专家制。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原则上要实行企业化经营,对以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为主的中介服务机构,经认定后可按非营利机构运作和管理。农业科技产业体系要完全按照企业机制运行,积极通过科技项目投标等方式,从事共性、关键性、前沿性产业技术研究,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

2、完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一是各级农技推广机构和人员要转变观念、转变工作思路和方法,克服“等靠要”思想,强化竞争观念、效益观念,不断拓宽服务领域,改进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在多元化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当中,以优质服务赢得农民信任,赢得生存发展的空间。要在保证完成国家赋予的公益性服务职能的前提下,抓住机遇,发挥自身优势和特长,通过开展技术承包、技物结合等多种形式的有偿服务和兴办经济实体等,壮大自身实力,增强服务功能。二是各级推广机构要积极参与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探索试验、示范、推广服务相结合,农产品加工、储藏、保鲜和销售服务相结合,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相结合的农技服务新路子。三是要建立和完善内部管理制度。逐步打破用人制度上的任命制和分配制度上的"大锅饭",建立严格考核、竞争上岗、按岗定酬、以绩付酬的机制。四是要进一步发挥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科技优势。大力鼓励科研单位与当地政府、基层农技部门和企业联合,创办一批高新技术中试基地、示范区和科技先导型试验区、科技园区。

3、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增加农业科技投入。中央和地方政府要保证每年财政用于科技投入的增长速度要高于财政收入的年增长速度,同时要建立科技风险投资机制、加强对科技经费的管理、提高有限资金的使用效率,从各方面保证农业科研开发与推广的经费需求。

4、要突出科技革命的重点。要组织各方面的科技力量,围绕着当前制约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一些重点、热点、难点问题,分工协作、联合攻关。包括:积极发展生物技术,生产新的制剂和高产、抗逆、优质动植物新品种;攻克一批动植物良种选育及其配套技术;营造一批高产、优质、高效种养配套技术的试验与示范;发展一批有潜力,有市场、效益高、有优势、有特色的技术示范工程;狠抓一批农产品贮藏、保鲜、加工的高效技术,等等。使科技研究更好地服务、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新发展。

当前,必须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农技推广工作的着眼点,加快现有科技成果的推广和转化,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实现农作物良种化和技术更新,促进农民收入快速增加,降低农民个体生产的成本,依靠科技优势大幅度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