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有机旱作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探析范文

有机旱作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探析范文

时间:2022-08-26 05:17:57

有机旱作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探析

摘要:综述了有机旱作的概念,山西省的自然条件,山西省有机旱作农业的发展历程、发展措施及影响因素等,并针对文化与教育、政策环境、市场等问题提出建议,如政府精心组织、创新投入机制、加强技术创新等。

关键词:有机旱作农业;发展现状;对策

山西省地处黄土高原东部,旱地占耕地总面积的80%以上,年平均降雨量较少,气温较高,导致山西省近年来多次出现旱灾。干旱成为山西省最主要的气象灾害,也是制约山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最主要的因素。山西省光热资源丰富,有发展蔬菜产业的得天独厚的条件,在这种情况下当地群众根据长期实践走出了一条发展有机旱作蔬菜产业的道路,尤其是2017年中共中央总书记在山西省视察时指出,有机旱作农业是山西农业的一项传统技术特色,应该发展好,这为山西现代农业指明了发展方向。有机旱作农业的发展成为山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和必由之路。笔者经过长期的工作实践,发现在山西省发展有机旱作农业的条件独特,为此查阅大量的资料,与专家座谈,从有机旱作的概念、山西省旱作农业面临的自然条件、有机旱作农业发展的意义、发展的现状等方面对山西有机旱作农业的发展进行综述,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议,以期为山西省农业的发展决策提供参考。

1有机旱作的概念

所谓有机旱作,是指在旱地土壤中发展的一种独特的农业种植模式,为抵御旱灾,保留土壤中的水分,可以在耕前大量施用有机肥,使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提高,进而提高土壤保水能力,并配套栽培方法[1]。多年的实践证明有机旱作模式特别适用于山西省的土壤、气候条件,为山西省的农业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2有机旱作农业成为山西农业的战略必然选择

2.1气候干旱,旱灾发生频繁

山西地处我国的北方内陆,属温带大陆性气候,该种气候的特点是降雨量少且分布不均,有限的降雨多集中在夏秋季。纵观近50年来山西省的气候数据可以发现,降雨量少,干旱发生频繁[2]。特别是近10多年来,年平均降雨量从540mm减少到450mm,表现出干旱发生程度上升的趋势。

2.2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

据统计,截至2016年山西省水土流失面积达10.9×104km2,其中80%以上分布在易发生旱灾的地区[3-4]。吕梁山区是山西省水土流失的重灾区之一,研究发现,其每年每667m2耕地平均流失土壤4.6t,同时使土壤结构恶化,养分流失严重,农作物平均产量仅750kg/hm2[5-7]。

2.3有机旱作农业成为山西省解决水资源短缺的重要突破口

经分析发现,1995—2012年,山西省出现了几次旱灾,使蔬菜的产量出现较大幅度波动。1996年和1998年蔬菜丰收,但是1999—2001年蔬菜减产,主要是旱灾造成的。研究表明山西省光能资源丰富、昼夜温差大,适于蔬菜的生长,蔬菜可以实现自给自足,但干旱却极大地限制了农业生产的发展。目前在山西省的旱作农业主产区,仅有的少量降水利用率也不高,仅为37%。据计算,每1mm降水的蔬菜生产能力为0.2~0.3kg;灌溉水的利用率仅为41%,每立方米水的蔬菜生产能力为2~3kg;因此,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大力发展有机旱作农业是解决山西省水资源短缺、保障食物安全的重要突破口。

3山西省有机旱作农业的发展历程

新中国建立以来,山西省完成,针对农业生产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如管理粗放、种植模式单一等。山西省政府推广高产、耐旱品种,并采取了深耕、轮作、增施有机肥等方法,在广大的旱作农业地区推广发展有机旱作农业的经验,出现了“昔阳旱地番茄”“壶关旱地番茄”等先进事迹,番茄667m2产量达7500kg[8]。近年来,山西省政府组织农户利用农闲的时机兴修水利、修建梯田,涌现出以壶关县店上镇为代表的旱作农业典型。此外,大力推广耐旱品种、有机无机配合施肥、配套灌溉渠系技术等,使蔬菜的产量进一步提高,2016年山西省蔬菜总产量达2.5×109kg。随着党的的召开,农业生产力再一次得到解放,广大农户的种田积极性高涨。山西省委、省政府出台多项惠农政策,推广了秸秆覆盖、抗旱良种及其配套技术,对兴修水利、建设保水田进行补贴,使全省有机旱作农业的发展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山西省各地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引入了多项不同的有机旱作农业技术,并进行示范推广,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4发展旱作农业采取的措施

4.1农田基本建设

农田基本建设以坡耕地综合治理为重点,主要采用的技术手段有增加牛粪、羊粪、猪粪、玉米秸秆还田、测土配方施肥等培肥措施,改善了土壤的理化性质,减少了水土流失,改善了自然环境,使生土熟化、农林牧结合得到发展,起到了保水保土、增强地力的作用。从国家实施“八七”规划以来,对农田基本建设的投入逐年加大,全省改造梯田达到53万hm2,使近210万贫困人口脱贫。

4.2覆盖保墒措施

覆盖保墒指在土壤表面覆盖玉米秸秆、小麦秸秆,种植果树、油料、药材的生产技术,取得了可喜的成效[9-10]。推广面积由开始的几公顷发展到2014年的60万hm2。地膜覆盖自国外引进以后,有由蔬菜作物向棉花、玉米、小麦等多种作物拓展,由低海拔向高海拔、由温暖地区向冷凉地区发展的趋势;并由普通地膜发展到渗水地膜、可降解地膜[11-13]。据统计,2015年地膜覆盖面积达90万hm2。陵川县根据自身的特点,在全县推广玉米秸秆覆盖、沟埋等技术,使蔬菜产业迅速发展,蔬菜产量由人均270kg提高到了人均500kg。高平市石末乡大力推广覆盖保墒技术,将宝贵的雨水收集起来,实现了粮食、蔬菜、果树综合发展,平均每667m2收入在2000元以上。

4.3耕作保墒模式

在农田耕作过程中采用少耕、深松、免耕措施,其目的是减少水土流失和水分蒸发[14-15]。1989年山西省有关专家从澳大利亚引进该技术后,经过晋南、晋东南、晋中、晋北各地的试验,发现适合在山西省大面积推广。2015年山西省保护地蔬菜种植面积己达5.5万hm2,平均每667m2增产蔬菜200kg,节水29m3,减少水土流失16%,增加收入20%,开创了山西省有机旱作农业的新局面。

4.4集雨旱井工程

在山西省广大干旱地区兴建集雨旱井(水窖),不仅有效利用了降水,而且充分利用了当地的光热资源,如昔阳县东冶头镇缺水严重,村民在有机旱作农业的指引下,2000年兴建集雨旱井210眼,在出现旱灾时,不仅使人畜吃水得到保证,蔬菜生产还实现丰收。此外,2012年发展设施蔬菜8hm2,人均纯收入达到2200元。

4.5推广抗旱优良品种

培育抗旱品种也是有机旱作农业的途径之一。近年来,山西省科研单位发挥自己的技术优势,先后引进、选育成功一大批抗旱优良品种,如“朝妍219”“旱地粉王”“中研6号”等,推广面积较大[16]。

4.6节水灌溉模式

在干旱地区推广以滴灌、喷灌、渗灌为主的灌溉方式,节水效果显著。尤其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陆续建成防渗渠道、管道等。据统计,截至2015年年底,喷灌、微喷、管灌、防渗渠道灌溉面积分别达13万、2万、40万、18万hm2。通过节水灌溉节约耕地1万hm2,每年节水约8.5亿m3,同时年增产蔬菜约11亿kg[17]。

5影响山西省发展有机旱作农业的因素

山西省有机旱作农业的发展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同时也面临一些限制的因素。从经济结构上看,山西省大多以农业为经济支柱,除了受气候、土壤环境的影响之外,还受经济、社会等诸多因素的限制。

5.1文化与教育的因素

总体上看,旱作农业区的经济基础薄弱,使有限的人才外流,造成山西省农户科学文化水平低、思想水平不高的现状。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沿海地区的经济水平明显较内地高,旱作地区的文化与教育的差异逐渐拉大,这应该引起大家的重视[18]。山西省不仅仅是旱作农业的发源地,在古代也曾是文化与教育的中心,但由于近代以来吸纳现代先进文化的步伐放缓,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文化与教育水平在国内居于中下游水平。有机旱作农业的发展归根到底是科技、人才、文化、教育的发展,关于这一点已取得大家的共识,因此首当其冲的是“治穷先治愚”。

5.2政策环境的因素

山西省的旱作区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农业生产的水平较低,农户仅能温饱,没有多余的资金、人力、物力进行农业扩大再生产及农副业的发展,城镇化建设更是无从谈起。实施以上的项目虽然风险小,经济效益较高,但在前期均需要有一定的经济投入,对于旱作农业区而言,无力承担。因此,旱作区需要党和政府在农业生产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在资金信贷上给予大力的支持,才能使旱作区的农业得到发展。

5.3市场的因素

山西省的旱作农业地区地理位置大多比较偏僻,信息闭塞,经过人们努力种植出的农产品尽管有地域特色优势,但由于未形成市场,在销售方面仍有困难;另一方面,当地的农户经营规模较小,仅能生产初级农产品,不了解市场运作的模式,与经济发达地区的农产品相比较,没有优势;再者,近年来农产品市场波动较大,挫伤了旱地农业区农户的积极性,对进一步扩大再生产有一定的影响[19]。

6对山西省未来发展有机旱作农业的建议

由于山西省独特的气候、土壤环境,发展有机旱作农业有着得天独厚的天然优势,需要合理的措施来助力有机旱作农业的发展。

6.1坚持党和政府领导及各部门的精心组织

旱作农业的发展事关山西省农业的发展,既宏伟又艰巨,涉及到的部门、学科较多。各级党和政府应高度重视建立由政府牵头且由有关部门组成的领导机构,来组织协调好这项工作;同时,还要成立技术指导机构,加强技术支持力度。在广大的人民群众中,积极宣传旱作农业发展的意义,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党和政府要本着“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吸引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投入到旱作农业的研究、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农产品销售中来,逐步引导建立各方参与的经营管理模式。在广大的旱作地区还有一批精通当地传统种植技术的人员,应把这些专业技术人员的经验进行总结推广,并与现代农业技术相结合,进而实现有机旱作农业的增产、增收。

6.2创新投入机制,增加旱作农业投入

山西省大多数旱作农业区的自然环境恶劣,农户生活的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生产还是走“靠天吃饭”的老路。为摆脱这种落后的面貌,急需资金的支持,特别是涉及基本农田建设、农业机械、农田水利投资等方面。如果仅依靠党和政府的支持,还远远不够,应建立起以党和政府为主体,农民参与的格局,调动广大农户的积极性。各地的金融部门可以采用银行贷款或贴息贷款的办法,支持各方力量开展有机旱作农业建设。政府部门要将旱作农业建设作为重点,给予资金支持。金融部门还要加强资金的管理,进行不定期的检查,确保资金使用到位。

6.3加强技术创新

有机旱作农业产业链中的技术环节有种苗、土壤、耕作方式等,每一环节都至关重要,其发展也都离不开技术的创新。

6.3.1种苗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合当地发展的种苗。优良的种苗多是经过长期选育而成的,适应当地有机旱作农业发展的要求,是农业发展的基础之一。在引进外来品种时应先进行小规模的试种,待示范成功后再进行大规模的种植。

6.3.2土壤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础,更是发展有机旱作农业的基础。为了使土壤更加肥沃,应多施有机肥,以提高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实践证明,农业生产中的各种秸秆、食用菌菌渣、牲畜粪便、农村生活垃圾,经过无害化处理,均可以制备有机肥;同时,各个科研单位应注重农田土壤与肥料的研究,为有机旱作农业的发展提供保障。

6.3.3耕作方式合理的耕作方式,如间作、轮作,能实现土壤营养平衡,在有机旱作农业区实现蔬菜丰产。应根据每个地方不同的耕作习惯,制定合理的轮作方式,使病虫害得到控制,也可以使土壤富集营养,让土地“越种越肥”。

参考文献

[1]郭裕怀,刘贯文.山西农书[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2:6-8.

[2]张藕珠.旱作节水农业技术模式集锦[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1:54-55.

[3]杨治平,周怀平,李红梅,等.旱地玉米秸秆还田秋施肥的增产培肥效应[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1999,17(4):10-15.

[4]张藕珠,胡省平,贺玉柱,等.旱作节水农业技术模式集锦[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1:14-16.

[5]聂兴山,马瑞峰.山西省水土流失趋势分析及防治对策[J].中国水土保持,2002(9):5-6.

[6]杨才敏,卫正新.山西省的自然因素与水土流失[J].水土保持科技情报,2002(2):54-56.

[7]李荣生.人与粮食概论[M].湖北: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4-5.

[8]丁永齐,辛建军,张涛,等.山西旱地农业[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10-22.

作者:刘洁 杜海平 丁皓希 阎世江 单位: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科技信息研究所

被举报文档标题:有机旱作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探析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lylw/nyfzlw/739974.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