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区域现代农业发展探析范文

区域现代农业发展探析范文

时间:2022-06-26 08:38:08

区域现代农业发展探析

摘要:农产品持续多年产量、进口、库存的“三量齐增”与不断增长的农业物质成本、人工成本、土地成本的“总成本”形成了农业供给侧的显著特征,矛盾的突出方面是供给,重点是解决供给侧的“质量与效率”问题,主要表现为供给不能适应需求结构变化而及时调整。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是补短板,即提高农村农业要素资源的配置效率,提高农业经济效益,这需要结合区域特征加快现代农业发展,使农业现代化与农村发展相协调。渭南是陕西省农业大市,其现代农业发展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紧密相关,只有不断优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才能促进区域农业现代化发展。

关键词: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业发展;现代农业;指标体系;渭南

1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下的现代农业发展内涵

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其核心就是提高农业发展质量和生产效益。通过减少供给约束和供给抑制能够提高农业投入要素的生产效率,进而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通过完善农业制度和政策供给能够为市场释放新供给创造条件,引导供给创造需求,促进未来农业经济增长[1],以期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基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国内很多学者对我国农业发展问题进行了研究。罗必良强调农业“补短板”的基本策略是诱导土地规模经营与服务规模经营,并改善农业分工经济[2]。江小国指出推进供给侧改革,能促进农业生产更好地满足消费需求,从而实现农业持续健康发展[3]。韩一军等指出当前我国农业供给侧主要问题是结构性矛盾,表现为农业要素利用率低,制度及政策供给不足[1]。郑风田指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质是通过提升农产品品质和安全,满足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4]。从大量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农业供给侧改革是农业生产方式转变的内生动力,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关键,而发展现代农业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目的。2011年以来,我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农产品进口国,同时国内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对农产品的质量与安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国内农业基础设施和生产条件处于劣势,在农产品市场竞争中常处于不利地位。因此,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基础上,需要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加强科技支农力度,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通过农业供给侧改革,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总之,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在确保粮食安全基础上,围绕农产品市场变化,以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产品供给质量和增加农民收入为主要目标;以保障农业有效供给为主要方向,通过制度创新,优化农业生产体系,高效配置农业资源,满足现代农业发展要求,追求农业生产的可持续。

2现代农业发展综合指标评价

2.1现代农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结合

国内外农业发展历程和新常态下现代农业发展特征,根据现有文献研究成果可知,在注重农业生产效益的同时,应重视农业产业结构和发展质量,统筹国内农业发展战略,确定现代农业发展方向,构建现代农业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其中《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和《陕西省“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提出的现代农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表1),对于现代农业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借鉴全国及陕西省现代农业指标体系,本研究从农业供给侧、农业结构、农业增加值、生态安全、农产品质量、农民收入、可持续发展能力等指标分析区域现代农业发展。综合分析全国和陕西省现代农业指标体系,可以看出,在确保粮食安全基础上,通过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整农业结构,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农业增加值,扩大农产品销售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同时,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以促进农业科技创新及运用,保障生态安全,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2.2现代农业发展指标分析

2.2.1渭南农业发展基础指标

2016年渭南市实现农业增加值236.33亿元,年均增长7.8%(可比价),总量居陕西省第3位,2011—2016年其农业增加值占陕西省的比例基本保持在13%的水平,2016年为13.3%,较2011年降低0.1个百分点,农业发展总体较为稳定(图1)。“十二五”期间渭南市农业内部结构不断调整优化,成效较为明显,主要表现为农作物种植面积的调整,2016年其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重为74.4%,较2011年降低0.1个百分点;油料面积2.85hm2,较2011年降低8.4%;蔬菜面积8.39hm2,较2011年增长18.7%;果园面积20.01hm2,较2011年增长27.4%(图2)。粮食、蔬菜、水果种植结构由2011年的17.5∶16.8∶47.9调整到2016年的14.9∶21.8∶59.4,粮食比重出现下降,蔬菜、水果比重大幅提升,成为农民增加收入的主要农产品。通过农业种植结构的不断调整优化以及创建农业示范园区,大力发展果品生产基地,形成了以渭北(白水、合阳、澄城)苹果、临渭葡萄、大荔冬枣、蒲城酥梨为主的生产格局,果业现成为渭南市地方农业的支柱产业。同时,渭南市各县域形成了一些区域性农产品品牌,如“白水苹果”“蒲城西瓜”“大荔冬枣”等,增强了地方农产品竞争力,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县域农业经济发展。“十二五”以来,渭南市以建立省级畜牧业现代示范园区为契机,加快发展畜牧业,推动畜牧业的规模化、现代化经营,畜牧业增加值已占农业增加值的20%以上,成为地方农业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农业经济的新增长点。渔业发展虽然较快,但相比其他农业产业,总量相对不足,渔业增加值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不到1%,因此,渔业仍是渭南市农业发展的短板。

2.2.2基于“冷、热”指标的目标值

美国学者伊西阿•利特法克和彼得在实证研究基础上,首次提出一种新的投资环境评价方法———“冷、热”指标对比法[5],其基本观点是投资环境越热越有利。借鉴“冷、热”指标对比法,对渭南市现代农业发展环境优、劣势进行分析,以“冷”指标表示农业发展的相对劣势,以“热”指标表示农业发展的相对优势。本研究根据指标值对比位次确认“冷、热”指标,陕西省共有10个省辖市,因此,设指标值位次(1,2,3)为“热”指标、(4,5)为偏“热”指标、(6,7)为偏“冷”指标、(8,9,10)为“冷”指标。

2.2.2.1农林牧渔业产值指标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包括农业、林业、牧业、渔业和农林牧渔服务业5个部分(表2),渭南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在陕西省居第2位,归为“热”指标,说明渭南市农林牧渔业总体发展具有相对优势,产业具备较强的竞争力。分具体行业来看,农业、渔业发展具有一定优势,归为“热”指标,农业是渭南传统支柱产业,但增长缓慢,而2016年渔业产值较2011年增长2.1倍,表现出较强竞争力;林业、牧业产业指标在全省位次较为靠后,归为“冷”指标,虽然“十二五”期间林业和牧业产值分别较2011年增长1.5倍和1.1倍,但占陕西省比重较低,说明林业、牧业不是优势产业,发展相比西安等城市存在较大差距;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居全省第3位,归为“热”指标,具有相对优势,虽然目前农林牧渔服务业发展不足,但发展潜力巨大。

2.2.2.2主要农业经济指标

基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分析渭南市农业经济主要指标值变动及“冷、热”属性,据此,评价渭南市农业发展成效。近些年,渭南市通过建立部级、省级、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促进地方现代农业发展,取得了较明显的成效,农业内部结构调整进一步优化,农产品供给能力进一步提升。2016年,渭南市粮食、水果、蔬菜、肉类和禽蛋产量分别较2011年增长0.5%、19.5%、34.2%、10.2%和12.6%,除粮食产量外,水果产量等增长明显。同时,“十二五”期末,渭南市常用耕地面积49.35万hm2,较2011年减少5.4%,粮食播种面积逐年减少,水果和蔬菜种植面积逐年增加,粮食供给能力下降。虽然,渭南市农业主要经济指标都属于“热”性指标,显示出较强的农业资源优势,但是农林牧渔业增加值“热”度与年末常用耕地面积、农用机械总动力指标不对称,反映出农业资源开发能力和农业生产力需要进一步增强(表3)。

2.2.2.3现代农业发展能力指标

近年渭南市积极落实各类扶农政策,全面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整农业结构,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但是,渭南现代农业发展中仍存在一些较突出的问题,制约现代农业发展能力的提升,表现为传统农业比重较大,农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土地流转规模小,农业规模化经营程度不高,缺少农业龙头企业,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等。农业科技项目少,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少,存在创新力度不强、科技进步贡献率不高的问题。涉农财政投入资金不足,资金缺口大,保障程度不高,研发经费投入强度渭南仅为1.33%,相当于全国水平的63%、陕西省的61%。生态安全问题,特别是农用化肥施用量,渭南市占陕西省总量的31%,远大于农产品产量相近的咸阳市(20%);农用塑料薄膜,渭南市占陕西省使用总量的34%,远大于咸阳市(17.6%),这对农产品质量提升和生态安全构成威胁,不利于农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对于现代农业发展能力的关键性指标,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016年渭南市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76.1%、陕西省平均水平的100.2%,与陕西省相当,与全国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农业质量效益方面,渭南市农林牧渔增加值占农林牧渔总产值比重为0.564,略低于全国0.568的平均水平,与陕西省0.595的平均水平亦有差距,综合上述指标分析,渭南市现代农业发展还有很多严峻问题需要解决。

3渭南市农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难点

3.1结构性矛盾突出渭南市农业发展

目前的突出矛盾是总量矛盾和结构矛盾的叠加,并表现为由总量矛盾向结构性矛盾转变的态势。从产业组织方式来看,一方面,农村存在普遍的传统生产方式及分散化的农业经营形式,制约了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导致农业生产结构矛盾突出、农业效益不高;另一方面,农业区域生产结构、农产品结构性矛盾不断突出,农产品供给表现为产能过剩与产品结构矛盾的叠加,存在一定的农业结构性风险。

3.2成本上升和农产品价格波动叠加

传统农业生产成本是指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生产成本,包括对农业生产过程中各种生产要素的报酬支付[6]。现代农业发展,一方面提高了农村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另一方面市场交易成本也不断增加。农业产业化水平提高的同时,农业经营者的报酬支出、投入成本及交易成本也在增加。随着农业农村生产资料价格不断提高,土地成本越发突显,农业设施费用增长,即农业生产成本不断增长,农业利润空间不断收窄。重要农产品实施最低收购价政策,已释放了部分农业产能,而各种农业补贴措施进一步激发了农业生产潜能的释放,造成部分农产品出现政策性供给增加,价格呈现波动趋势。同时,受国际国内经济环境和大宗农产品价格波动影响,农产品市场竞争加剧,导致地方农产品价格波动与农业成本上升相叠加。

3.3新型农业农村经营主体发展不足

目前,渭南市各县域农业生产仍然是以家庭生产为主体,实际经营中的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龙头企业及其他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等数量还不足,现有农业单位规模普遍偏小,农业生产中的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标准化发展水平还较低。如渭南市现有家庭农场2067家,平均每个行政村还不到1家,数量明显不足,经营规模普遍偏小,现代化经营水平普遍不高,经营效益总体偏低。2016年渭南市规模以上涉农企业133家,实现产值254.3亿元,仅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1.9%,龙头企业实力还需进一步增强。目前渭南市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6300多家,但经营水平和专业化程度仍普遍偏低。

3.4农业产业链较短

渭南市农业生产还是以家庭作业为主,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特别是实力较强的地方农产品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普遍偏小,企业实力不强,农产品加工技术不强,导致农业产业链短,农产品竞争力不强,农产品销售范围狭小,现代农业发展滞后。渭南市是陕西省农业大市,农业是其经济支柱产业,“十三五”以来,渭南市农业经济发展面临的一些问题逐渐凸显,如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落后,不符合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不适应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技术设施标准,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不强;农业科技人才缺乏,制约了农业技术创新和发展。长期以来,农民视土地为生命,小农意识强,制约了土地流转,阻碍了土地向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流转,不利于土地集约化和适度规模化经营,不符合现代农业发展的特征。综上所述,渭南市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难点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所要解决的农产品供需结构矛盾和提高农业要素使用效率问题是一致的,是发展现代农业关注的主要问题。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提升农业发展质量的有效手段和基础,而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可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4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下渭南市现代农业发展路径

4.1加快推进区域农业品牌建设

继续加强农业品牌建设力度,强化品牌内涵建设,提升地方农产品知名度。一是政府要加快建设地方农产品品牌认证体系,要突出绿色农业、生态农业、特色农业发展对地方现代农业发展的引领作用;二是大力扶持区域现有品牌建设,对突出地方农业特色的农产品加大政策支持,打造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地标性农业品牌;三是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引领,充分发挥其产业带动和资源整合作用,形成具有区域特点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和农产品加工基地,创建特色农产品品牌,形成一批具有特色品牌的农产品生产格局,加快现代农业发展。

4.2加快发展农业生产性

服务业加快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是农业生产系统适应农产品市场需求、降低农业经营风险、提质增效的根本保障。一是提供涉农技术信息服务等农业生产性服务,帮助和指引农民生产;二是通过农业技术创新,提高农产品质量和调整农业结构;三是利用农产品信息平台等现代营销方式构建农产品营销网络,提供专业化的农产品订单销售服务。构建农业生产性服务体系可以促进农业全产业链一体化发展,有利于降低农业经营风险和农业成本,同时,实现农业“产前、产中、产后”专业化生产性服务,可以增强农业发展的科技水平,有利于优化农业供给结构和提高农产品质量,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4.3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补齐农业发展短板

随着农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和技术水平提升,农业平均生产成本会不断降低[7]。渭南市农村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是农业产业化、专业化、现代化发展的短板。渭南市要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推力,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加强河流综合治理和基本农田建设,加强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统筹规划农业工程项目,不断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可以减少农业发展的环境承载压力,突破发展瓶颈,进一步释放农业增长潜力,推动农业现代化、可持续发展。

4.4加强政策扶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目前,在渭南农村地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还处在成长阶段的关键时期,需要政策扶持和引导。2017年5月《关于加快构建政策体系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意见》的,为农村地区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了政策保障,地方政府应结合农村具体情况,因地制宜落实政策,制定相应的地方扶持政策,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提升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的市场适应能力和职业素养及专业技能,进一步增加农业经营主体的经营效益、提高农业科技水平,以满足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的农业经营主体。

4.5加快发展生态农业

目前,渭南市新建部级现代农业园区3个、省级现代农业园区30个,其中部分现代农业园区已初具规模,需要进一步引入和发展生态农业技术和生产模式,顺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需求,调整农业结构,推动生态农业、现代农业发展。渭南市拥有独特的特色农业资源和生态条件,各县域具备发展生态农业的自然优势,能生产出符合市场潜在需求的生态农产品,适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但目前仍面临高质量农产品供给不足的问题,迫切需要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发展生态农业、提高农产品质量、完善质量安全行业标准和环境标准,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生态安全保障。

参考文献

[1]韩一军,姜楠,赵霞.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理论架构及实现路径[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8(5):34-40.

[2]罗必良.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关键、难点与方向[J].农村经济,2017(1):1-10.

[3]江小国,洪功翔.农业供给侧改革:背景、路径与国际经验[J].现代经济探讨,2016(10):35-39.

[4]郑风田.深入推进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进路[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8(5):41-51.

[5]汪晶晶,马惠兰.基于“冷、热”国对比法的中亚农业投资环境评价[J].商业经济研究,2015(21):135-137.

[6]刘茂松.中国农业工业化理论探索———论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1-8.

[7]张占仓.中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若干战略思考[J].中国农村经济,2017(10):26-37.

作者:高琴1,2;刘国勇1 单位:1新疆农业大学,2渭南职业技术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区域现代农业发展探析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lylw/nyfzlw/715603.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