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生态农业机遇及挑战范文

生态农业机遇及挑战范文

时间:2022-03-28 05:07:27

生态农业机遇及挑战

1我国生态农业特点、取得的成效与面临的挑战

我国自古就有保护自然的优良传统,并在长期的农业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20世纪70年代以马世骏为代表的我国学者就指出要以生态平衡、生态系统的概念来指导农业研究。70~80年代中期国内学术界进行了广泛讨论和小规模试验,1980年在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召开的全国农业生态经济学术讨论会上正式提出中国的“生态农业”这一术语。中国的生态农业是把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和保护环境,高效利用资源融为一体的新型综合农业体系,从科学理论和方法看,它要求运用生态系统理论与生态经济规律和系统科学方法,遵循“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基本原理,要求跨学科、多专业的综合研究与合作,建立生态优化的农业体系;从发展目标看,它以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为基础,以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主攻目标,要求多目标综合决策,代替习惯于单一目标的常规生产决策,从而实现生态经济良性循环,达到生态、经济和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从技术特点看,它不仅要求继续和发扬传统农业技术精华,并注意吸收现代科学技术,且要求整个农业技术体系进行生态优化,通过一系列典型生态工程模式将技术组装集成,从而发挥综合技术优势,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健康过渡,并进而建立高产优质高效、环境友善的未来永续型农业,提供基本的生态框架和技术雏形;从生产结构体系看,它不仅要求各个产业部门建立在生态合理的基础上,而且特别强调农林牧副渔大系统的结构优化和“接口”强化,形成生态经济优化的具有相互促进作用的综合农业系统;从生产管理特点看,它要求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与农户微观经营、农民脱贫致富结合起来,既注重各个专业和行业部门专项职能的充分发挥,更强调不同层次、不同专业和不同产业部门之间的全面协作,从而建立一个协调的综合管理体系;从国内外发展战略转变来看,它有别于国外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的内涵,并早于国际上流行的“持续农业”所提出的时间,与国际上“持续农业与农村发展”(SARD)的概念和行动纲领有许多相近之处,但它是更具有中国特色的、适合中国国情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成功模式,它基本确定了中国生态农业的科学内涵和主要特点,并在理论研究工程模式和技术集成方面均取得明显成效[1]。

生态农业的理论研究和生产实践对我国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它适应目前和今后我国面临的生态环境形势,符合我国国情,同时也代表世界农业发展的潮流和方向。它是具有多种生产功能的复合系统,强调系统组分之间相互作用,并将它们以一种较为和谐的方式联系起来,是以生物组分为核心的生物-社会-经济复合系统,突破了单一狭隘的产业限制,尽可能的将农业、林业、园艺和畜牧业、水产业以及其他生物生产整合为一个相互作用的复合系统,通过提供多种物质产品满足管理者的经济需求,比一般农业生产类型更具稳定性,通过系统中有机物质的循环产生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它可以在各种不同水平上实现,如目前既有农户、农田水平上的,也有流域、区域水平上的,结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对促进农村生态文化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上述理论的指导下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生态农业建设的实践,全国2000多个县、乡镇先后实施了生态农业建设,并探索出适应各地自然生态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技术模式。进入90年代后其发展更加迅猛,突出标志是农业部等7部委、局联合开展了全国生态农业试点县建设工作。

据对首批51个部级生态农业建设试点县的统计表明,试点县的国内生产总值、农业总产值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增长率分别比全国同期平均水平高2.2%、0•6%和1.5%,农林牧渔结构趋于合理,水土流失和土壤沙化治理率分别达73.4%和60.5%,森林覆盖率提高了3.7%,生态优势正在转化为经济优势。已有7个生态农业建设试点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全球500佳”称号。国家将在继续巩固首批51个部级生态农业建设试点县的基础上,重点组织实施第2批和第3批100个生态农业示范县建设,带动500个省级生态农业县的建设。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生态农业已取得明显成效,它在内涵和外延上基本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理论与技术体系,建立了许多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生态农业试点,且各试点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等有很大程度改善和提高。这些成就的取得显示了生态农业理论的正确性、应用的可行性和巨大的发展潜力,它集中体现了我国农民、科技人员和领导干部的创造力,代表了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我国生态农业的成功实践得到国际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UN-ESCO称“中国生态农业在可持续发展中起到了先锋作用”,并已将其列为联合国发展计划署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系列丛书部分内容,专门向国际社会介绍。

我国农业虽取得辉煌的成绩,但农村与农业的发展仍面临着严峻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自然资源(特别是水土资源)短缺,农业生产效益低下,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农田生态环境趋于恶化,农村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等。特别是进入21世纪,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日益全球化的国际形势和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巨大压力,使我国农业与生态农业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今后生态农业的发展有待于提高和重点解决的问题一是过去重生产过程,轻市场调节,因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我国农业生产的市场调节能力一直很弱,近些年农村经济虽发生了较大改革,但这种现象并未发生根本的改变,突出表现在生态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和农业生产综合效益低等。二是重生产功能,轻生态功能,由于以前我国农业生产主要目的是解决人们的温饱问题,粮食安全主要表现数量保障的安全,故以往生态农业发展过程中也以追求生产数量为主,而对农业生态功能、休闲功能等服务功能未给予充分重视。三是重模式,轻技术,为适应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条件,过去20多年生态农业开发了许多以物种组合为特色的生态农业模式,而未更多发展具有真正推广价值的生态农业配套技术。四是重系统内部结构的调整,轻部门之间产业耦合,我国农业(包括一般意义的大农业)的发展一直是以种植业为核心的基本格局,而对包括工业、商业在内的其他部门之间联系则重视不足。五是重行政管理,轻市场激励与调节,在我国生态农业发展过程中政府一直起着重要的作用,建立了1套较为完善的管理体系,对生态农业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但对如何利用市场这一“无形的手”的调节作用尚缺乏深入研究,更缺乏实践。进入新的世纪,特别是随着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和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使包括农业在内的我国产业有机会参与全球的竞争,为我国生态农业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有更多机会借鉴国际成功经验,特别是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与农业发展理念;党中央关于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促使人们更加深入地思考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寻找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农业发展道路;伴随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对健康安全农产品的迫切需求,使生态农业比石油农业具有更强的适应性。

与此同时,应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面临的挑战甚至更大,经济全球化在为农业提供良好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因我国生态农业国际竞争力较弱而面临更严峻的考验,国际贸易中“环境壁垒”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经济全球化也带来生物安全的一系列新问题,全球变化问题日益突出,也要求农业生产过程和作物种植制度等发生相应的改变,市场调节功能弱、生态农业发展的技术含量低,农村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明显等问题都是新时期生态农业发展过程中应重点解决的,以寻求新形势下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的新途径。

2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策略

我国生态农业的传统发展思路与管理方式已不能适应新时期的要求,为更好地抓住机遇和应对挑战,我国生态农业应努力实现3个转变,即实现从追求生产产品数量向追求产品质量的转变;从面向国内市场向面向国际与国内2个市场的转变;从单一的以生产功能为主向复合的以生产、生态等综合功能的转变。为了实现这些转变,在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策略

一是应注重进一步完善生态农业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生态农业已日益为广大群众和各级领导所接受,但它自身的理论建设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完善,特别是应深入总结20余年广泛实践所积累的丰富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完善中国生态农业的定义、生态农业系统与目标的界定、生态农业与非农部门的联系,建立适应于多维、多目标、多层次生态系统类型的综合分类体系,开发生态农业配套技术,探索生态农业评价、设计及检验标准与规范以及组织管理形式等,如生态农业的概念界定是很重要的。

二是进一步明确生态农业的规模与层次问题,我国生态农业既是农业发展的一种战略决策,也是一种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它既包含构建不同类型、适应当地生态经济条件的生态经济系统、生产组分及动植物种群结构,也包括集成的生态技术和相应的管理模式,它的应用范畴可是微观尺度(如庭院生态农业系统、多组分相互联合的温室大棚等)、中观尺度(如复合经营的农田生态系统),也可是宏观尺度(如小流域为单元的景观尺度)和区域水平(如以村、县为单元)的生态系统等。实践证明,以县为单位发展生态农业是成功经验。

三是进一步研究与发展生态农业的整体性概念、系统方法、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观点、生态位理论、多样性理论、稳定性理论和可持续性理论以及环境与经济效益等诸方面;进一步开展不同生态农业类型结构与功能的研究,利用定量分析和模拟手段,将研究结果通过试验站点长期生态定位观测进行验证;对现有生态农业类型进行全面调查和综合评价,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生态农业科学分类体系,提出适应不同地区特点的优化设计方案;在技术引进及其应用过程中特别要注重无公害技术的引进和推广,高新技术生态农业的适用技术问题;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等现代技术,逐步实现生态农业的合理布局;有必要进一步探讨生态农业评价方法,着重分析生态农业的经济、生态和社会三大效益。

四是为发展生态农业必须完成从计划管理向市场调节转化,以生态型产业代替生态破坏型产业,面向2个市场,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地确定农业发展方针。为此需要形成引导各类资本介入生态农业建设的机制,形成各种部门和利益主体积极参与的多元经营机制,建立健全科学和公平的效益补偿机制。

五是逐步实现生态农业的结构调整,建立既符合我国国情与地区特点、又适应国际市场需要的新的生态农业生产方式,未来生态农业结构的调整与发展方向应面向世界经济的全球化特点,立足“2种资源”,面向“2个市场”,打破学科界限与区域界限,融合不同学科专家的知识,着力发展具有优质高效和环境保护特点,且面向国际市场、独具特色的生态农业模式。

六是建立有利于生态农业发展的组织管理体系,农村改革应充分考虑生态农业发展的要求,建立一些由科研单位和发展组织参与的专门性企业,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创造性地发展“公司+农户”、“工厂+农户”、“管理部门+技术服务部门+农户+营销部门”等多种模式,建立由不同部门联合的生态农业发展协调机构,甚至在现存机构之下成立一个独立的实体,以使它具有更大且更为有效的行政权力。七是建立促进生态农业发展的政策激励与监督机制,从政策上帮扶、资金上支持、技术上指导和价格上倾斜,以提高农民发展生态农业的积极性。建立生态农业发展的监督机制,真正实现生态农业产品的无害化,积极倡导“自助餐式”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使农民根据自己的能力和需要,确定生态农业发展的方向和经营策略。

另外必要的监督也十分重要,如一些地方并未真正提供“绿色产品”,一些生态农业模式中还存在不同形式的污染,距离生态农业的内涵有一定差距。八是积极开展以生态农业为核心的能力建设,这种能力建设应从4个层次进行,首先是决策层的能力建设,需提高生态农业对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以制定促进生态农业发展的适宜政策;其次是业务人员的能力建设,使生态农业管理人员逐步掌握生态农业基本理论和方法,并具有管理技能和所涉及各门学科的通才;再次是技术人员的能力建设,通过脱产与不脱产培训,使广大技术人员迅速获得生态农业发展的最新技术和知识;第四是农民的能力建设,要始终牢记农民是生态农业建设的主体,应对农民、牧民、渔民、樵夫、果民和其他土地与水体的使用者给予适当支持。

通过示范、培训和经验交流,促进生态农业知识和技术的传播。充分发挥公共媒体的作用,如电台、电视和报纸甚至网络等对能力建设的积极作用。九是积极推进生态农业国际合作,从信息交流到合作进行人员培训与研讨,进一步开展合作研究与开发等。许多国家政府和国际组织(如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展计划署、环境规划署和教科文组织,联合国大学,国际林业研究机构联合会和国际农林研究中心等)都已经并将继续在这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

被举报文档标题:生态农业机遇及挑战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lylw/nyfzlw/595674.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