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农业灾害发生规律及对策范文

农业灾害发生规律及对策范文

时间:2022-03-28 04:29:03

农业灾害发生规律及对策

1.我市农业灾害发生的原因及规律:

从气候类型上看,我市介于暖温带和亚热带过度地带,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日照长,无霜期短,适宜发展种植业。但气温、降水、日照各季节分布不均匀,并且年度间差异很大,从而导致多种自然灾害发生。冬季,在蒙古高压和阿留申低压的控制和影响下,常有来自北方冷空气的侵袭,气候寒冷,降水较少。据1954-2000年的46年气象资料统计,12月、1月和2月三个月平均气温分别为6℃、3.5℃和5.1℃,月平均气温低于0℃的分别有6年、6年和3年,出现频率为20%、20%和10%,极端最低温在-10℃以下,最低为1969年2月5日的-12.5℃,低于-5℃的日平均气温出现频率高达26.7%。这三个月平均降水量分别为36.2毫米,40.8毫米、72.9毫米,整个冬季降水量仅占全年降水量的10.86%,1963年1月出现月降水量为0毫米。干冻等自然灾害对果树、油菜、麦类等经济果林和在田农作物有较大影响。春季,印度低压和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逐渐形成并发生影响,气候上为冬转夏过度季节,春温回升快,雨水增多,而且由于冷暖空气活动频繁,天气多变,时晴时雨,时冷时暖,常出现低温连阴雨天气。据统计,3、4、5三个月平均气温分别为9.8℃、16℃和21.1℃,但分别低于8℃、15℃和20℃的年份有4年、6年和6年,出现频率为13.33%、20%和20%,月平均气温最低的1970年3月为6.8℃、1965年4月为14℃和1956年5月的19.3℃,同时还伴有阴雨寡照天气。

据气象资料记载,这三个月连续3天阴雨出现的年份种类5年、10年和6年,出现频率为16.67%、33.33%和20%;连续5天阴雨出现的年份分别为3年、5年和3年,出现频率为10%、16.67%和10%;这三个月日照时数分别为121.6小时、143.8小时、165小时,而分别低于80小时、120小时和130小时(对农作物生长有一定影响)的年份有4年、7年和5年,其发生频率与低温阴雨出现频率基本相同。这三个月大于8级以上大风出现的月日数分别为2.1天、1.7天和0.6天,占全年发生大风天数的41.58%,这期间还常发生冰雹、龙卷风天气。夏季,增温强烈,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达到鼎盛时期,盛行来自海洋的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往往伴有暴雨和高温天气发生,6、7月份为雨量集中的梅雨季节,在田水稻、棉花等作物易受洪涝灾害。梅雨过后,天气炎热,常有伏旱和高温,影响单季稻、棉花的生长和双季晚稻栽插。由于每年夏季风来临和退却时间迟早不同,降水时间长短不一,雨量大小各异,致使雨水失调,从而形成旱或涝灾。

据气象资料,我市历史上有80%的洪涝灾害发生在6、7月份,特别是6月下旬至7月上旬发生约占60%以上,1996年6月15日至7月15日的1个月时间内,全市各地降水均达1000毫米以上,相当于正常降水量的2倍多。由于雨量大而集中,水利设施不配套,造成大面积农作物受涝。秋季,大陆低热气压迅速消失,副高压随之南撤东退,蒙古高压逐渐加强,阿留申低压又重新出现,气候上为夏转冬过度季节,天气以晴为主,秋高气爽,但在夏季风后撤和冬季风加强的过程中常有不同天气过境,会带来秋风、秋旱(或秋雨)。据统计分析,9、10、11月份降水分别为81.8毫米,56.4毫米,53.5毫米,为我市第二个降水少的季节,三个月降水之和仅占全年降水量的13.8%,但各月最多和最少降水量差异极大,如9月份降水最多年份为1973年9月份298.3毫米,最少年为1974年9月份仅5.3毫米,10月份降水最多年为1972年10月的240.7毫米,最少年为1979年10月的0毫米,11月份降水最多为1967年的212.2毫米,最少的1956年11月份仅1.3毫米。据近1970-2000年30年气象资料平均,9月份高于100毫米和低于60毫米降水的年份分别为9年和12年,10月份高于80毫米和低于30毫米的降水各有7年和12年,由此可见,秋季降水极不稳定,非旱即涝。秋季气温由高转低,特别是9月份气温变化极为剧烈。据资料,影响双晚安全齐穗的临界温度23℃(籼稻)和20℃(粳稻)出现的初日(80%的保证率),一般分别是9月13日和9月20日,但最早的年份是1980年9月5日和1958年9月18日,最迟的年份分别为1955年10月3日和1951年10月19日,如果寒露风来得早,则影响双晚安全齐穗。

2.我市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和发生频率:

我市是一个多种灾害并发地区,如洪涝灾害、干旱、低温阴雨、冰雹、台风等,这些灾害对农作物产量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1978-2000年,全市平均每年农作物受灾面积在20万公顷以上,成灾面积约10万公顷,占农作物面积的10-20%,其中涝灾占受灾面积的50%,旱灾占30%、低温阴雨占10%、冻害占5%,风雹灾占3%,其它灾害占2%。据1951-1996年的46年气象资料统计分析,各种灾害发生频率(含1年中受多种灾害)是:旱灾发生18次,为39.13%;涝灾17次,为36.95%;低温阴雨15次,为32.61%,冬季干冻8次,为17.39%,一般年减收粮食5-20万吨,皮棉1500吨-7500吨,水果0.1-0.5万吨,经济损失达数亿元。

3.灾害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

安庆每年都发生一些自然灾害,有普遍受灾的,也有局部地区受灾的,各种灾害对农作物生长发育均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有造成不同程度减产的,也有造成绝收的。这主要是由于自然灾害影响各种作物正常生长和发育,进而对这些作物的产量和品质造成一定影响。冬季作物冻害是由于低温对农作物生长发育产影响。受冻作物部分细胞死亡,生长受阻,严重时植株死亡。如果农作物越冬前温度较高,生长旺盛,突然低温冻害,受冻则更重;当出现-9℃以下极端低温时,无保护的作物、蔬菜、茶树、柑桔树等亚热带林木均发生严重性冻害,1991年底,我市就发生了这种冻害,茶树、柑桔树遭到毁灭性打击,有果园实行重剪修后也没有出叶存活,1992年果树产量比上年减产70%-80%。当早春气温上升时,作物开始正常生长发育,这时因气团活动频繁,往往出现强冷空所南下,刚开始生长的农作物抗寒力差,造成受冻减产。1987年3月份,我市出现一次低温导致油菜死苗和分段结荚,减产严重,同时对已开叶含苞的果林也造成较大的影响。如果冬季干旱少雨,则会形成干冻,对午季作物所造成的损失更大。进入3-4月份后的低温冷害对农物产量也有重要影响,它既影响午季作物灌浆结实,又影响春耕春种,若与连雨及寡照等相伴发生,则会造成水稻、棉花烂种、烂苗,秧苗素质差,抗性弱,易遭受病害侵袭,移栽水稻和棉花发棵迟、生长慢,影响其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同时,对果树开花挂果也有很大影响。进入4、5月份后,洪涝则是制约农作物生长的重要因素,据统计,4-7月份洪涝灾害发生频率34.7%,仅最近6年,我市便有4年5-8月份发生不同程度的涝灾,而此间正是早、中稻生长、收获期和双晚秧苗移栽期、棉花发棵现蕾期。这样,早稻灌浆结实受阻、棉花僵苗迟发、单季稻受涝化棵严重、双晚秧苗水冲沙,大田用秧压严重短缺,影响移栽面积,旱地的花生、芝麻生长也受到不同程度影响,果树落花落果严重。这期间还常有冰雹、龙卷风等不利天气变化对农作物造成毁灭性的打击。7、8月份的持续高温,使农作物生长停滞,造成减产,蔬菜等夏播作物难以立苗,禾谷类作物受精结实受影响。9月份以后开始秋收和秋种,这期间的寒露风、持续干旱或连阴雨影响双季晚稻安全齐穗和秋种正常开展,对棉花等经济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也有较大的影响。

4.避灾防灾策略

有关专家认为,目前对大部分的自然灾害,特别对气象灾害是可以预测的。但是,人们对其危害的认识总不充分,防御计划往往着眼当前,缺乏长远忧患意识和相应准备。解放近60年来,通过大量工程性和非工程性措施,我国已从70年代以前人口死亡、财产损失同时增加阶段,步入“死亡减少、损失猛增”的新阶段。但是,灾害损失增长速度竟与经济增长相接近。要使我国减灾事业进入“死亡减少、损失减少”的新时期,还有一段很长的路。因此,防灾减灾任重道远。农业生产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季节性和持续性,受自然条件影响极大,也就是说,灾害性天气对农业生产发展的威胁是长期存在的。因此,农业生产又是一种战天斗地的社会实践活动,要加强对不利天气发生规律的研究,大搞水利兴修和农业综合开发,从工程措施和技术措施上研究总结出有效的避灾防灾措施,强化人类对付恶劣或突发性天气变化及其对农业生产影响的能力。在指导思想上,要增加投入,加强领导,做好服务,提高防灾避灾的能力。主要措施有以下几点:

4.1建立气象灾害综合监测系统,提高对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水平

4.1.1加强气象灾害综合监测系统建设。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完善国家与地方综合气象监测网络,加快气象监测与灾害预警工程建设,建立完善大气成分、土壤墒情等专业观测网,形成地面、高空、空间相结合的监测体系,提高对气象灾害及其次生衍生灾害的综合监测能力。气象部门要跨地区、跨部门联合监测,特别要做好农村洪涝、干旱、高温、低温等气象灾害监测工作。

4.1.2加强气象灾害预测预报。建立和完善分灾种气象灾害预报业务系统,完善新一代可视化、人机交互气象灾害预报预警平台,提高重大气象灾害预报的准确率和时效性。加强对灾害性天气事件的会商分析,做好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重大天气预报和趋势预测,重点加强台风、暴雨(雪)、干旱等灾害及其影响的中短期精细化预报和龙卷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的短时临近预报,实现对各种灾害性天气气候事件的实时动态诊断分析、风险分析和预警预测。

4.1.3及时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抓紧国家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系统的建设,拓展气象预报信息系统功能,增加信息内容,建设针对不同群体的接收子系统。完善和扩充气象频道、气象手机短信预警系统、数字卫星广播系统和专业信息网站功能,与社会公共媒体、有关部门和行业内部信息渠道相结合,及时台风、暴雨(雪)、大雾等各类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信号及简明的防灾避灾办法。在学校、医院、车站、码头、体育场馆等人员密集场所设立或利用现有电子显示屏、公众广播、警报器等设施接收和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扩大预警信息覆盖面。加强对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等行业和领域的气象灾害预警服务,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加快农村乡镇自动气象站和气象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建设,完善海洋气象广播系统,进一步畅通农村、牧区、山区、海上等预警信息渠道。

4.2制定灾害性天气应急预案,切实增强气象灾害应急处置能力

4.2.1制订和完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组织有关部门按照《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要求,制订和完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明确各灾种的应对措施和处置程序,并针对气象灾害可能引发的次生衍生灾害,进一步完善相关应急预案。要加强预案的动态管理,经常性地开展预案演练,特别要加强大中型城市、人口密集地区、重点保护部位和边远山区的气象灾害预案演练,促进各单位的协调配合和职责落实。

4.2.2积极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各级气象部门要在干旱缺水地区积极开展人工增雨(雪)作业,努力缓解城乡生活、工农业生产、生态环境保护用水紧张状况;在做好传统农业防雹工作的同时,适应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完善防雹作业布局,加强人工防雹工作,减轻雹灾对农作物和农业设施的损害。要充分利用有利的天气条件,对森林草原火灾、污染物扩散、环境污染事件等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开展人工影响天气应急作业。

4.2.3加强气象灾害应急救援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人工增雨、防雹、防雷、防汛抗旱、灾害救助等各类气象灾害防范应对专业队伍和专家队伍建设,改善技术装备,提高队伍素质,不断增强应对各类气象灾害的能力。学校、医院、车站、码头、体育场馆等公共场所要明确气象灾害应急联系人,定期开展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确保能够及时准确地接收和传达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组织采取应急处置措施。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设立乡村气象灾害义务信息员,及时传递预警信息,帮助群众做好防灾避灾工作。要研究制订动员和鼓励志愿者参与气象灾害应急救援的办法,进一步加强志愿者队伍建设。

4.3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

安庆市地处沿江,但水利设施不配套、排灌能力弱,加上从1978年以后连续20多年没有很好地、合理地、全面地疏浚河道、沟渠,有些地方还把河流作为丢弃秸杆、固体废物的垃圾场,这样,一旦遇到旱、涝灾害,水利设施难以发挥作用,造成大面积受灾。因此,要在巩固长江堤防的同时,抓好境内大河及其区域的综合治理,拓宽疏浚旧河道,开挖新沟渠,山区要开好引洪沟,提高泄洪和蓄调水能力。坡地要用石块堆垒,林果区要有配套泄洪和灌溉设施,并种好绿草等护坡植物,防止泥石流和水冲砂压;圩畈区结合农业开发,建好农田林网、排灌沟渠及机耕公路,并兴建排灌电站,发展设施农业,提高农业抵御灾害能力;丘陵地区以防止干旱为中心,大兴当家塘,清理排灌沟渠;花凉亭灌区要确保主渠道畅通无阻,支干渠及毛管渠能及时灌水抗旱。在农田基本建设中,既要加快建设速度,又要确保工程质量,同时不断培肥地力,改良土壤,提高土壤保肥供肥能力,努力实现“田成方、树成行、路相通、渠相连”的标准。

4.4调整作物布局,增加农作物避灾保收能力

在作物布局上要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实行粮经轮作、水旱轮作,间、混、套种和农田多熟制等技术措施,实现区域化布局、标准化建设、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沿江洲圩区,水资源丰富,以粮、棉、油作物为主,增加饲料粮比重,扩大蔬菜面积,对易涝不保收的耕地应退田还渔或还林;丘陵地区易旱易涝,只要有一定的水利条件,则以粮、油、饲料作物为主,水条件好的地方可适当发展棉花生产;山区要在提高粮食自给率的同时,重点发展茶叶、蚕桑、水果、药材生产,对易旱绝收的耕地,应退田还林或种草;城郊要搞好土壤改良,大力发展蔬菜生产。具体布局上,杂交籼稻侧重在宿松、望江、太湖、潜山等县发展,优质粳稻主要在枞阳、桐城、郊区和怀宁等县、市、区发展;棉花要巩固沿江老棉区,新棉区重点在沿江、沿河、沿湖等灌溉条件优越、土质好的地方发展,切实抓好望江、宿松和枞阳棉花基地建设和管理;蚕桑要巩固发展山区基地,因地制宜开发丘陵地区和洲圩区的蚕桑生产。要合理利用大别山腹部和南麓地带的较好的温、光、水资源发展名优茶生产,抓好岳西、太湖、潜山等县名优茶生产基地建设。柑桔重点在花凉亭水库周围发展,逐步形成规模较大的柑桔生产基地,在丘陵区和洲圩区可以发展适度规模的梨、柿、枣、石榴等较耐贮藏的果品基地,在城郊、小城镇地区可以种植水蜜桃、葡萄、草莓等高档新鲜水果。也就是说,各作物的种植均要以避灾减灾为前提,因地制宜,实行规模开发,批量生产,提高经济效益。

4.5加强对自然灾害的测报工作,及早做好预防

搞好天气预测预报是防灾抗灾的前提,灾害性天气信息要早且准确,即气象部门根据气象资料和先进设备综合分析,及时、准确地预报出可能出现的各种自然灾害,并要迅速确定灾害发生的时间和区域,及时动员千家万户进行避灾、防灾和抗灾。如预报冻害,可采取增加覆盖物、包扎、镇压、喷施抗寒剂等;预报旱灾,可推广节水栽培技术和应用旱地龙等措施;在涝灾发生前,可将农作物提前收获;在寒露风来临前可喷施“九二○”等作物生长调节剂或进行深水保温灌溉,待寒流过后再放水管理。同时,大力开展人工消雹和降雨,努力做好预防工作,尽量避免或减轻自然灾害对农作物影响,确保农业均衡稳定增长。

4.6合理搭配品种,实行保护性栽培

由于不同类型作物、不同品种的生育期、抗性均不同,灾害所造成的影响也就各异。因此,在品种选择安排上也要适当。如水稻品种选择既要高产优质,又要能安全齐穗,既要早、中、迟熟期配套,又要籼、粳稻搭配。棉种选择既要品质优良,又要生育期长短搭配。小麦品种要半冬性和春性配套。油菜要大力推广育苗移栽技术、免耕栽培技术等,大力推广杂交甘兰型品种。果树品种选择既要考虑其早熟性,又要兼顾抗逆性。在栽培上,要大力推广保护性栽培。早稻推广旱育稀植技术,因其苗体组织结构紧密,细胞质浓度增大,抗寒性、抗旱性增强,这对早稻抵御早春干旱和4-5月份低温阴雨是较为有效的;合理安排播栽期,避开或减轻不利气候对产量的影响,应用乙烯剂、缩节胺、九二0、烯效唑等作物生长调节剂亦可起到抗灾效果。另外,实行农膜育苗、大棚覆盖栽培等措施,可预防冻害、连阴雨、低温等灾害性天气的危害,也有利于适时播种栽插。要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做到适时快速播种、收获,减少和避免灾害造成损失。

5.抗灾救灾技术措施

5.1加强救灾物资和技术贮备

要把农业自然灾害的预防和补救作为经常性的工作来抓。抓好救灾种子、器械的生产和储备,一旦发生灾害,就能及时提供补种所需种子和管理所需的工具、农资等。储备种子主要是早稻早熟品种、玉米、绿豆、荞麦、棉花、马铃薯、蔬菜、油菜等作物的良种;工具主要是翻耕工具、修剪用具、收获器械等;农资主要是速效化肥、农药、作物生长调节剂等。同时抓好对农民抗灾种植技术的培训,提高农民抗灾救灾的技术水平,使农民对常发性自然灾害如洪涝灾、旱灾、连阴雨、低温冷害、风雹灾等灾害能及时运用科学手段进行抗灾补救。对发生较为频繁的灾害如洪涝、干旱要制定抗灾救灾预案。各级党政领导也应把抗灾救灾列入议事日程,做到思想上、行动上、物资上三个早准备,在多灾中发展农业生产,在大灾中夺取农业丰收。

5.2根据受灾类型和程度,确定补救措施

由于作物不同,受灾类型各异,受灾时间不同,因而受灾程度也不一样。因此,要因时因地因作物制宜,灾后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补救。冬季冻害,对果树、茶、桑等经济作物和在田的午季作物影响最大,对受冻作物要及时修剪并增施营养肥料。春季低温阴雨,对春耕春种和午季作物生长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要抢晴耕作,抢墒播种,并大力推广水稻旱育稀植、软盘育秧、工厂化育秧和棉花营养钵育苗移栽技术,确保播种面积和质量,对受影响的午季作物要及时补施磷肥、钾肥,确保粒重和结实率。夏季洪涝灾害对水稻、棉花及挂果的果树(如梨、桃等)有重大影响,对在田和在地的水稻、棉花灾后应及时排涝、洗苗、扶苗,对经济果林则千方百计减少落果,力争正常生长。秋季寒露风来得早则影响双季晚稻安全齐穗,连阴雨对棉花收获及其品质和秋收秋种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要审时度势,合理调控,并采取积极有效的补救措施,力争灾年不减产和少减产。

5.3根据灾情及时改种,并确定灾后恢复计划

根据地区类型、灾害发生时间和灾情解除迟早,确定改种或灾后恢复对策。做到能救一块就救一块,能补种一处就补种一处,力争当季丰收,确保全年增产。对因灾需要改种的粮油棉作物,首先要考虑能否补种生育期短的同种作物,然后考虑种植生育期适宜的经济效益好的其他作物。如洪涝或干旱影响双晚栽插的,只要在7月底,甚至8月初能栽水稻的,都要不失时机地栽插水稻,对于分蘖力强的前茬早稻品种(组合),也可留一季再生稻,其次,还可改种秋玉米、豆类、马铃薯、山芋等秋粮作物或蔬菜,对于秋种时不利天气,可实行油菜育苗移栽,大、小麦免耕栽培等方式及时进行抢种、补种或改种,不留空白田。对受冻果树、茶叶、桑树等在重修剪,深施、重施肥的基础上,精管细管,做到一年恢复生机,二年恢复挂果,三年夺取丰收。因灾死亡的果树,应立即重新栽苗或改栽其它经济果林,力争减产不减收,头年损失来年补。

被举报文档标题:农业灾害发生规律及对策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lylw/nyfzlw/595653.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