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谈地方农林高校大学生音乐通识教育范文

谈地方农林高校大学生音乐通识教育范文

时间:2022-12-10 09:17:48

谈地方农林高校大学生音乐通识教育

摘要:全国教育大会提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其中美育教育对于立德树人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音乐通识教育作为实施美育的重要手段,在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上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开展音乐通识教育,不仅有助于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审美修养和基本的审美能力,而且能够舒缓大学生心理压力,促进创新思维,提升人文素养。在开展音乐通识教育过程中,要注意处理好经典音乐与流行音乐教育、音乐基础知识与音乐欣赏等关系。通过开设音乐通识课程、开展音乐文化实践活动、营造音乐文化氛围等,建立三位一体的教育发展推进体系。

关键词:音乐通识教育;美育;大学生;地方农林高校

全国教育大会提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美育教育对于立德树人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1]。音乐通识教育作为实施美育的重要手段,在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上具有重要作用。2014年,教育部出台《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高等学校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公共艺术课程并纳入学分管理。音乐通识教育是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文件为地方农林高校开展音乐通识教育课程建设提供了政策依据。地方农林高校的生源大多来自农村,受教学条件限制和升学压力影响,在中小学期间,音乐课大多被主要的文化课所取代,使得非音乐专业大学生的音乐教育基础较为薄弱,很多学生不会看简单的乐谱,对于古典音乐关注度不高,大多数学生将目光聚焦于流行音乐,音乐文化、乐理知识、音乐欣赏等方面的音乐涵养还有待于提升。目前在农林高校中,普遍存在音乐教育资源不足、课程少、师资队伍缺乏等问题,而对7所农林高校问卷调查显示,超过90%的大学生喜爱音乐[2]。地方农林高校加强并面向全体学生开展音乐通识教育非常必要。通过开展音乐通识教育,不仅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基本的审美素养和审美能力,而且对于促进其个性完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一、加强大学生音乐通识教育的意义

(一)音乐通识教育能够舒缓大学生心理压力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主张“用体操来训练身体,用音乐来陶冶心灵”。音乐是一种微妙的艺术形式,能够陶冶情操、抒发感情,并能缓解压力。通过开展音乐通识教育,能促进大学生更好地消化和理解其他课程,增强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有研究表明,音乐对人的生理状态和心理健康有很多潜移默化的影响,如听音乐可以降低胆固醇,改善心脏健康。音乐治疗(musicthera-py)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3],主要用于睡眠障碍、自律神经失调、焦虑症、抑郁症等多种症状的治疗[4,5]。当代社会物质条件显著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社会发展加速,各类消息“快餐化”“碎片化”严重,来源于学业成绩、考研升学、人际交往、情感状况、经济来源和收入、家庭压力等多方面压力,大大加深了大学时期青少年的心理焦虑情绪[6]。同时,大学生处于生理发育成熟而心理发育尚未成熟的阶段,容易产生心态不稳定、情绪不平衡、敏感冲动等心理问题。把学生的情感和音乐有效结合起来,可以使学生真正感受到音乐艺术上的美,实现美育的教学目标,使学生精神愉悦,情感净化,心灵放松,从而促进心理负担转移,情绪得到调节而转向稳定,心理平衡得到恢复,进而实现大学生的人生观和审美观的更好发展。

(二)音乐通识教育能够促进大学生创新思维在教育部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全面推进新农科、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农林高校需要不断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深化拔尖创新型、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显得尤为重要。创新思维是人类特有的高级思维活动和精神过程,是与时俱进、知难而进、突破上进的科学思维。创新的本质是突破和创造,创新需要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对新事物非常敏锐,思维非常活跃。德国哲学家尼采曾经说过:“让思维插上音乐的翅膀就更有创造力”。音乐教育可以让学生得到个性化和全面化发展,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一段美妙的音乐,将人带进一种或明亮、或欢快、或安静、或振奋的意境中,会给人带来无限遐想,而想象力是创新思维的源泉。通过实施音乐教育,可以更好地培养大学生的发散想象力和联想能力。音乐还有利于提高语言记忆、空间推理、读写能力和思维敏捷性和灵活性。通过培养大学生的音乐素质,可以让学生去品位、感悟更多的优秀音乐作品,让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培养创新思维意识。(三)音乐通识教育能够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文化传承与创新是大学重要职能之一,音乐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而音乐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7]。古今中外的音乐珍品浩如烟海、绚丽多彩,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和智慧结晶,通过欣赏、演奏或演唱音乐作品等形式,使大学生了解并学习人类音乐宝库中的珍品,不仅可以丰富大学生的校园生活,同时可以提升大学生的人文修养、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等音乐通识教育,使其音乐素养内化为大学生的人格和气质,成为他们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通过多元思考和多维视角,体会音乐艺术和文学、地理、历史、戏剧、舞蹈等艺术形式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通过认知不同风格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音乐特色,体会东、西方音乐文化的区别[8]。通过近、现代中国的革命歌曲和音乐作品,培养深厚的民族情感,从而达到音乐的德育目的。

二、大学生音乐通识教育需要处理的几个关系

(一)传统经典音乐教育与流行音乐教育的关系音乐领域中按照音乐风格的不同可以分为流行音乐、古典音乐、传统民族音乐等三大类型。随着时展和新媒体时代的冲击,目前大部分学生对流行音乐尤为偏爱,而对一些古典音乐和传统民族音乐感觉乏味,很难引起共鸣。现代生活中,流行音乐正强烈地冲击着大学音乐教育,冲击着一颗颗年轻躁动的心。受外来音乐文化和不良网络音乐的影响,如今的音乐文化雅俗交织,良莠不齐。现行的音乐教材虽然已经过调整,但其绝大部分内容都是以中外经典作品为选编对象,对流行音乐收录较少或已经过时,与学生喜爱的音乐有一定的距离,影响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日新月异的网络音乐能以简洁明了的歌词、朗朗上口的曲调、富于变幻的节奏轻易地抓住学生的心。由于缺乏审美能力培养与引导,致使大学生盲目地热衷于网络流行音乐,对经典音乐缺乏兴趣和热情。在音乐通识教育中要加强引导,结合爱国主义教育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让大学生多欣赏古典音乐和民族音乐,提高审美情趣和创造美、鉴赏美的能力。

(二)音乐基本知识与音乐欣赏的关系音乐基本知识是音乐的语言,是培养大学生音乐欣赏能力的基础。音乐基础知识可以从学习简谱、五线谱开始,掌握音乐常识,进而学习视唱练耳、器乐、和声等基础知识。在具备一定音乐知识后,能够提高音乐欣赏能力和水平。乐理知识学习比较枯燥,可以通过音乐欣赏提高学习兴趣。欣赏曲目内容和形式上要从易到难,先民族再西洋,从简短音乐到长篇音乐。在庄重严肃的氛围中,欣赏《黄河大合唱》可以激发出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在典雅古朴氛围中,欣赏古典民乐《春江花月夜》,可以体会诗情画意、优美生动的意境。音乐表达人们普遍的情感体验,并具有社会文化内涵的理性情感,在这类优秀音乐作品的陶冶下,大学生情感世界会得到显著升华[6]。

(三)校园音乐教育与社会音乐教育的关系近年来,校园音乐教育取得了较大发展,但还存在着课程开课率不高、活动参与面小、师资短缺等困难和不足。同时,由于大学生人数较多,实践锻炼机会较少,教师不能对学生进行一对一辅导等因素,限制了校园音乐教育的普及。当前,社会音乐教育培训机构日益繁荣,在专门音乐教室、教学方式多样、学习时间灵活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据调查,75.9%的大学生有学习音乐、掌握才艺的动力,11.1%的大学生在琴行或跟私人教师学习音乐[9]。社会音乐教育是校园音乐教育的补充,但存在着学费较贵、师资水平参差不齐、教学质量不高等问题。鉴于此,应加大校园音乐教育的普及力度,使有音乐学习动力的学生们在校园里就可以接受高质量的音乐教育,这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加强大学生音乐通识教育的途径

音乐教育能使大学生的素质得到提高,将其作为培养拔尖创新型、复合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结合自身实际,合理调配师资,利用校外教育资源,改善基础条件,针对非音乐专业大学生的特点,通过以下几个途径加强对大学生的音乐通识教育。设置通识教育实验实践课程,不断拓展通识教育领域,将音乐通识课程纳入学分制管理。充分利用各种精品课程、优秀教师视频公开课和教案等网络教学资源,以“慕课”等多媒体方式改进教学形式,开展线上教学答疑和线下实践活动,扩大音乐教育的影响力。

(一)积极开设讲授类音乐通识教育课程针对不同的音乐通识课程选择不同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有兴趣地学习到专业的音乐类课程。在课程开设和教学内容上,选择性开设音乐基础理论、音乐鉴赏、戏剧鉴赏、民间艺术赏析等丰富的选修课程。针对有一定理论性的音乐通识课程,采用课上讲授的形式,每班选课人数可达到100-150人,让学生们通过大班课的讲授模式学习到专业的音乐理论知识。如河北农业大学在音乐类选修课程的开设中充分考虑到该校的学生特点,在近20年中分别开设了“大学生音乐常识”“民间音乐赏析”“影视音乐鉴赏”等课程,每门课程每学期开设32学时,合计2学分。学生通过教师的讲授,对音乐的基础理论知识有了一定的认识。由于农业院校的专业特点,学生对于音乐的认识不够深入,甚至有些学生在整个学习生涯中对于音乐的学习几乎处于零基础,所以针对音乐学习来说,讲授环节对于农业院校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另外,讲授环节可以一次性实现多名学生的教育,是加强大学生音乐通识教育的有效途径。

(二)积极开设实践类音乐通识教育课程当前,社会音乐受到大众的喜爱,它的参与性极强。在大学生人群中,喜欢音乐的人数非常庞大,要想加强大学生音乐通识教育,使学生掌握一定的音乐表演技能是极好的途径之一。音乐是一门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的艺术门类,在音乐通识教育中选择开设歌唱艺术、键盘演奏、合唱艺术等选修课程。实践类的课程在教学运行中做为音乐类讲授课程的后续课程为佳。实践类的音乐通识课程在开设过程中,需要专业的音乐实践教室来完成,如歌唱艺术课程,需要在专业的钢琴教室开设,每班选课人数可达到30~50人,让学生们通过小班课的实践模式练习歌唱的技术要领,通过学习能够掌握一定的发声技巧,较科学地进行歌唱。这样的教学模式,能够使学生更深入地学习音乐技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达到提高大学生音乐修养的目的。

(三)开设线上音乐通识教育课程充分利用各种精品课程、优秀教师视频公开课和教案等网络教学资源,以“慕课”等多媒体方式改进教学形式,开展线上教学答疑活动,扩大音乐教育的影响力。线上音乐通识教育可为学生们提供更多的教学内容,使学生们学习起来更便捷,可以在自选时间里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音乐知识。学生们可以通过线上给老师们提交作业,把自己演唱或演奏的作品上传到网络,相应的课程教师予以评价和修改,为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增添艺术氛围。学生们通过线上音乐通识课程有助于提高自身的音乐素养。除大学音乐类通识课程教育外,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采用学生文化活动中心、文化走廊、广播站、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熏陶和培养大学生音乐素质,也是使学生提高艺术修养的有效途径。加强指导和资金投入,成立或丰富器乐、声乐、合唱、摇滚等多种类型的音乐社团,开展自发的业余文艺活动。在舆论导向上,对格调低下、思想水平不高的音乐作品加以控制,使更多的大学生接触和了解优秀的音乐作品,使大学生音乐教育得到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教体艺〔2014〕1号)[Z].北京:教育部,2014.

[2]王怡,刘春迪,傅泽田,等.农林高校音乐课程体系及其教学云平台构建[J].高等农业教育,2014(12):56-59.

[3]雷安梅.音乐治疗在临床护理中的作用[J].中国社区医师,2012,14(32):304.

[6]温暖,宋芯蕊,陈益超.琴筝音乐对大学生焦虑情绪的影响[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9,18(5):123-124.

[7]赵兰香.校园文化建设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教育中的“三四五”作用[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7,19(2):14-18.

[8]张璇.音乐欣赏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影响浅析[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2(21):172.

[9]王尚.非音乐专业大学生音乐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D].福建:福建师范大学,2014.

作者:刘怡诺 单位:河北农业大学

被举报文档标题:谈地方农林高校大学生音乐通识教育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