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农林院校职业农民培训现状与途径范文

农林院校职业农民培训现状与途径范文

时间:2022-04-23 03:01:55

农林院校职业农民培训现状与途径

一、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的背景党的报告针对目前存在的“三农问题”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决策,表明党中央对“三农问题”的战略思考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且曾指出,要因地制宜的培养更多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这体现了新型职业农民在接收再教育中需要重点培养的三个维度,即土地感情、农业技术和现代市场意识。所以,新型职业农民是一个既具备经营管理知识又掌握现代农业技术,同时对于乡村经济在可持续发展、社会有序、乡村文化传承与发展方面能发挥主体作用的农民群体。

(二)研究的意义随着生产技术的不断革新,传统的小农生产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正在加速向现代的社会化大生产转变,现代农业迫切需要新型职业农民的加入,这就要求新型职业农民能够掌握并应用现代农业科技、能够熟练操作并使用现代农业物质装备。市场的不断扩张,促使种养大户和家庭农场日益增多,农业生产的产前、产后延伸无形中被加快,工人分工和产业细分成为发展趋势,能够熟练掌握先进耕作技术和经营管理技术,拥有敏锐市场洞察力和较强市场经营能力,善于学习先进科学文化知识的新型职业农民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现实需求。因此,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培育各类新型经营主体的基本单位和基本单元。它将在加速建设一个新的农业管理体系的基础上扮演重要而重要的角色,它将强化,专业化,组织和社会化。

二、农林院校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现状

(一)农林院校的培训优势1、学校品牌优势农林院校大多拥有“国家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农业干部培训基地”、“农业部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等部级和省市级培训基地。院校普遍实施“科技富民工程”,校地合作项目广泛展开,得到了政府和农民的高度赞誉。为了贯彻落实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许多农林院校成立了“乡村振兴战略研究机构”。2、农林院校的培训工作基础良好农林院校是促进农业经济与科技紧密结合的主阵地,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所需科技与人才的保障。农林院校校具有农业农村相关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的职能,其中关键是农村人才培养,“现代农业的希望就在于能否培养一大批能够回到农村、扎根土地、从事农业的高素质人才”。农林院校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是高校服务现代农业发展新的着力点。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具有百余年历史的农业高职院校。2012年,学院与太仓市政府达成合作意向并签订合作培养的协议,联合举办青年职业农民定向培养班。在全额学费补贴和针对性训练的同时,优秀的高中毕业生直接从不同的高中毕业,申请农业专业,并进行针对性的教育。2014年,苏州农职院在获得一定工作成果的基础上成立了为农服务办公室,主要负责制定农业服务的年度计划和实施计划,开展政府服务项目,建立农业服务团队,实施特殊领域的培训和家庭技术指导,协调外部关系等。2018年4月,学院联合苏州吴中区临湖镇、党校、农村干部学院等教科研资源,在临湖镇成立了江苏省首个乡村振兴综合实践教育培训基地:苏州乡村振兴学堂。湖南农业大学是获批国家首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部级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的综合性大学。自2014年开设职业农民培训班来,培训规模不断扩大,实现了“三个一”的突破,四年共计举办培训班104个,培训人数10077人次,2017年度培训到账经费突破千万元大关,达到1300余万元。办学模式取得突破,成功策划和启动了湖南省第一家继续教育扶贫“双提双创”基地建设工程,在武陵山片区扶贫代表县———新邵县龙溪铺镇顺利实施,该工程的实施得到了省扶贫办高度评价,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二)开展新型职业农业培训存在的不足1、思想观念有待更新(1)对培训的认识存在不足一是经济效益至上,忽视了社会效益,不利于培训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不利于学校培训软实力提升,存在风险和隐患;二是部门利益至上,在培训方案的制定和教师的聘请上以学院为中心,忽略了委托单位和学员的实际需要,影响培训效果;三是忽略训后服务,认为培训班结业了,培训工作就结束了,缺乏责任意识、质量意识,不利于培训品牌的树立。(2)体制机制有待改善一是培训资源分散,学院不能共享,导致资源利用效率太低;二是培训队伍专一度、专业度、专注度不够,培训品质难以保证;三是专业学院办学体量小,规模效益低,办学成本偏高。(3)办学能力有待提高“三库”建设亟待加强,培训专家库有待进一步提质和扩充,培训专题库有待进一步更新,实践教学基地库有待进一步发掘。项目研发能力不足,缺乏专业研发队伍,培训课程体系开发质量难以保证。培训的结构性矛盾突出,扶贫培训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体量占比相对偏大,基层干部培训、职教师资培训占比太小,不利于学校培训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培训从业队伍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现有队伍中内勤人员偏多,市场开拓型人才不够,工作难以打开局面。

三、农林院校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目标

(一)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制度目标1、制度体系教育培训。教育培训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体系的重中之重。一是对地方的种植、养殖等农业大户要通过经常性的教育培训来让他们达到新型职业农民应该具备的能力素质要求;二是对通过认证的新型职业农民经过特定培训后让他们能够达到为农业生产服务的要求;三是培训成果要与市场现状相结合,这就要求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成为常态,使之不断提高生产经营能力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认定管理。认定管理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体系能否坚定执行的根本和保障,只有通过认定并获得确认的新型职业农民,才能最终成为被帮扶的新型职业农民,完成性质的转变。一是明确认定条件;二是制定认定标准;三是实施动态管理。扶持政策。建立帮扶政策是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的重要环节,对包括土地流转、生产扶持、金融信贷、农业保险、社会保障等方面政策来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进行帮扶,只有将职业农民真正需要的帮扶政策出台,才能照顾到大多数的职业农民的利益,才能造就一支真正适应现代农业发展,为农业服务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2、培育形式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的建设还不够完善,需要进一步加强,为现代农业的发展奠定基础;建立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模式,针对性的开展培训,重点在于培养职业农民应具备的素质(重点抓好普及性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农民学历教育);创新培育培训内容和方式;通过与专业组织进行合作、引进典型示范案例、落实创业实践这几个方面助推新型职业农民成长。

(二)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发展目标加强培训工作的职业化和信息化建设,创新培训手段,搭建“互联网+培训”信息化平台,大力发展网络培训,扩大培训规模,降低办学成本,提高办学效益;强化培训办学的指导和规范化管理,制定安全高效的培训合作机制;努力探索训后服务新方法和新模式,做实做好训后跟踪服务,规避办学风险;提高培训能力,提升培训内涵,保证培训品质,扩大培训影响,树立学校培训品牌。

(三)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教育目标一是要针对现代农业的发展特点以及农民实际发展需要,将农业实用技术作为培训的重点。目前,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手段应该被充分利用,这就可以将新品种、新技术、新信息,以及党的强农富民政策、农民喜闻乐见的健康娱乐文化转化成媒体教学资源以最便利、最直观的形式送进千家万户、送到田间地头;组织专家教授、农技推广人员、高校教师将关键农时、关键生产环节的关键技术集成化、简单化,整理成简单易懂的纸质材料,综合运用现场教学、集中培训、入户指导、田间咨询等多种方式,宣传普及先进农业实用技术,提高农民整体素质,使广大职业农民的知识和能力通过各种方式不断得到提高。二是要提炼农民培训和农业类项目工程中的经验和方法,以规模化、专业化。标准生产技术,以及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知识和技能为主要内容,对广大青壮年农民、应往届毕业生开展系统、有效的职业技能培训,使其顺利获得相关职业技能鉴定证书或绿色证书。针对有一定产业规模、文化水平较高、有创业意愿的农民开展特定的创业培训,并通过专业技术指导、国家政策扶持和一对一跟踪服务,帮助这部分农民掌握创业技巧、提高创业能力,不断发展壮大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三是大力推进教育下乡,通过在农村办理培训班,将节省农民入学时间与距离,实施就地学习的办学理念,将在农民家门口来进行实质性技术培训,特别是村组干部、经纪人、种养大户以及农村青年在家门口就地就近接受正规化、系统化职业教育。

四、农林院校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途径探讨

(一)实施多方联动,创新办学机制,形成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合力产教融合要求建立和完善政产校企紧密合作、高效有序的办学机制,这有利于在各方互动中形成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合力。为了将农服务工作落到实处,农林院校要联合农业主管部门、农业龙头企业、农业行业协会、农业合作社、国家和省市农业示范园区(示范基地)等单位,组建为农服务联合领导小组。联合领导小组由各相关单位、部门负责人组成,召开定期小组会议,制定完成年度为农服务计划,审定经费立项支出,认真听取相关工作进展汇报,切实解决为农服务过程中涉及多方的问题。

(二)优化专业布局,汇聚专业资源,提升服务乡村振兴专业能力优化专业布局。农林院校要按照“专业链”对接“产业链”的产教融合要求,明白现代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和“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趋势和特点,实现专业转型优化升级,将园林、园艺、现代农业技术等为代表的现代农业第一产业的专业群做强,对食品生产及质量控制、农业装备、农业物联网等服务现代农业第二产业的专业群进行改造升级,将环境保护、旅游管理、连锁经营与管理等服务现代农业第三产业的专业群进一步提升,基本形成覆盖现代农业一、二、三产业的部级、省级专业群。汇聚专业资源。农林院校要针对城乡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通过对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园艺产品提质增效工程、休闲观光农业拓展工程、农业装备职能升级工程,聚集园艺园林、环保加工、电子信息、农业机械等专业资源的汇聚,构建智慧农业学院,将农业大数据应用到其中,把建造智能型数字植物工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产教深度融合实训平台和农业示范基地作为重点,形成系统的乡村产业兴旺,服务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三)改革培养模式,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农林院校要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与青年职业生涯引导、中青年职业能力提升和产业体系转型相结合,明白产业与教学融合的重要性,分别采用校地联合定向培养、农民社区学院订单培育、田间课堂专项培训三种路径,完成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精准培育,形成“校地互助、教产融合、开放共享、终身学习”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模式,取得明显实际成效。青年职业农民定向培养班实施培养模式、管理方式、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考核评价等多项改革,形成“校地联动、教产衔接、半农半读,农学交替”的培养特色,培养一批既熟悉当地环境,又懂得现代农业技术、经营管理的农业专业人才。促进农林院校教育与农业产业发展的进一步融合。

(四)田间课堂专项培训新型农业生产者模式农林院校要和生产一线对接并与相关主管部门协调沟通,将田间课堂教学优势资源集中起来,通过对农民的合理需求,来建设专家服务队伍,面向基层实际农业工作者,在田间对农业生产进行指导培训。具体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进行技术指导培训,实现“基地上讲、田头上练,观摩中引,网络中学”,将专家的理论运用到一线生产的农民家来。加强了学校、企业、农民三方沟通,明确了对生产一线以及生产技术的了解,提高基层农户、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对新技术、新模式、新品种的应用能力,提高经济效益。

作者:黄丹 欧阳涛 单位:湖南省农业大学经济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农林院校职业农民培训现状与途径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lylw/nlstlw/732425.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