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土地整治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协同性范文

土地整治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协同性范文

时间:2022-07-30 09:32:51

土地整治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协同性

摘要:作为优化土地空间布局、促进土地资源有效配置的重要平台,根据“国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到2020年,将有不少于5500万亩耕地通过土地整治得到补充,全国累计翻新土地面积将超过5%。随着土地整治工作的行进,土地整治过程中的环境污染和景观破坏等生态问题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如何实现土地整治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分析生态文明建设和土地整治的内涵及相互关系,总结了生态文明建设和土地整治的协同障碍,并以此为依据提出了解决途径。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土地整治;协同性

1引言

党的十八大报告确定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涵义,突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地位,另外指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落实到政经等诸多层面。有关深入进行改革的几个核心问题的决议强调,全方位实施改革应当将打造一个美丽的中国、深入实施生态文明机制变革、增快构建生态文明机制作为核心,推动土地的发展,节省与运用资源,健全环保体系,推动人和生态协同发展新局面的构成。土地整治指的是对由于效率较低、不科学运用、没有运用、自然灾害与生产建设活动而导致的土地损害,采用项目或者产权调节举措,提升土地运用率的活动,包含农用地治理、建设用地治理、土地复垦、土地开发等。土地整治作为改进土地空间格局、有效提升土地资源配置水平的有效举措,已发展为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着力点。

2土地整治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性分析

土地整治和生态文明建设两者的相关性表现在所达成目标的矛盾性与相同性上,换言之,土地整治对生物、植物、土地、水文等有正面或者侧面、正面或者负面的影响,且因为产生正面或者负面的收益。我国土地整治的核心目标是经过土地开发与土地复垦来让农用地的规模增大,以保证农田占补均衡。但是,伴随土地整治的逐渐开展,农田规模有效增大,农田质量却产生了倒挂的问题,土地储备资源整治形成的农田质量通常无法达到农田的要求,更糟糕的是,土地整治通常忽略自然保护,乃至在生态红线范畴内也产生了诸多环境破坏问题,这必定妨碍社会的和平发展。在2014年举行的国土资源部会议上,有管理者强调国土资源是进行生态文明创建的介体,应当形成适应自然、保护环境、尊重自然的思想,且让土地资源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功能得到全面地发挥,探究编制国土资源管理引导方案,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历程。土地整理的核心由数量转变为生态与品质,注重三者的协同发展。国内土地整治工作应当有效引进可持续发展思想,立足于可持续生活、可持续生态、可持续生产3个层面开展土地整治工作。为此,生态文明建设和土地整治工作的最初目标是相同的,生态文明建设是进行土地整治的全新目标,有助于土地资源的配置。立足于土地整理、土地复垦、土地开发层面而言,经过对没有运用过的土地、零散建设用途土地、农用地等加以有效整治,不但能够提升耕地集中水平,提升整治区域耕地品质,达成空气环境改良、空气净化等效能,并且能够推动乡村建设用地的高效运用,扩展与储存有效土地,提升地区生态服务效能。

经过对自然毁坏、环境污染、垮塌、开挖导致的废弃工矿加以整治,能够让土地重新发挥景观、生产等作用,有助于地区生态环境的维护与改进;利用实施生物、工程等多种举措,能够改良土壤情况,提高植被覆盖水平,避免土地被侵蚀,且经过把适宜发展农业的没有运用的或者运用效率较低的土地整治为农田,将地表景观进行有效改进。另外,在土地整治过程中也产生了整治方式不恰当,给地区自然环境造成不良影响的问题。比如,在国内当前的土地整治活动中,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等项目会对地表水体系的网络架构产生一些影响,进而导致水文架构发生变化;土地平整项目对于土地架构有很显著地影响;不科学的整治举措较易致使土地被污染、土地肥力降低、土壤退化等环境问题;因为沟渠与道路要进行硬化建设,之前完备的生物环境被分成多个单独的块状栖息地,进而让景观多样性缩减,不利于生物的发展;不科学地运用裸地、滩涂、水面、沙地等自然保护区,会给野生动植物环境造成一定地毁坏,会给自然群落的演变带来不良影响。

3协同的障碍

3.1战略目标协同障碍土地整治通常被人们视为达成耕地总量均衡、补偿均衡、占用均衡的有效渠道,其物质效益得以大幅增强。一味寻求耕地规模的增大较易忽略对农业环境地维护,不注重地区生态安全的保护,不科学地开展土地整治工作会导致土地生产力降低,从而给地区生态均衡造成不良影响。土地整治的核心应当从单一增大耕地规模改变为重视耕地质量,保护地区生态均衡。

3.2区域特色协同障碍土地整治是一种对区域土地利用情况进行调整与改革的土地规划模式。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现有的土地整治模式存在着严重的同质化问题,很多地区过度追求具体化或标准化,而导致区域生态的多样性被破坏。因此,在对土地整治进行规划设计时,必须严格按照规定的技术标准,并结合区域生态景观及其文化特征进行规划设计,确保土地整治与区域环境的平衡发展。

3.3短期效益与长期效益的协同障碍土地整治可以在短期内有效整合利用区域土地,在一定程度上扩大耕地数量,增加建设用地的指标。但是土地整治会在一定程度上破坏河流、绿化植被以及生态湿地等生态区域,进而破坏生态多样性。如果在进行土地整治时只追求眼前的经济效益,不重视长远的生态环境发展效益,将会造成严重的问题。为维持区域生态平衡,土地整治工作的开展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尽可能地降低人为干扰。要想对土地利用格局进行合理规划,就必须对区域特色进行科学论证,可以先进行区域试点,再进行推广应用,避免过度追求短期经济利益而忽视长期生态效益的问题。

4生态文明建设视角下的土地整治实施路径

4.1强化生态化土地整治的理念

4.1.1加大生态过程的研究力度加大

对生态过程的研究力度,主要是指对水土流失、灾害防范防治以及非点源污染的研究。在土地整治工作中,水土流失治理一直是一项关键的工作内容。据相关土壤污染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存在着严重的土壤侵蚀以及非点源污染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土地利用规划和调整景观格局来对土地污染进行控制,利用系统模拟的方式,可以使土壤中的硝酸盐含量降低30~50%,进而达到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维护良好水质的目标。此外,极端天气也会对土地整治区域造成一定的影响,比如洪涝灾害、暴雨等,所以在进行土地整治时,还需要加强对防灾减灾的研究分析,以改善与调整土地的利用格局。

4.1.2重视景观特征研究

景观是由自然环境、历史文化和土地利用等构成的一种特殊的区域景观或特征,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结果。欧洲联盟颁布的“欧洲景观公约”承认景观在法律上的价值,承认并保持景观特征已成为欧洲土地整治的重要内容。根据景观格局保护与恢复、景观特征维护与推广、历史遗址保护与恢复等原则,建立景观特征分类、描述与推广的评价方法,研究不同景观类型的区域景观重建、恢复、升级和保护措施。

4.2提高规划设计水平

4.2.1优化规划设计模式

在进行土地整治规划设计时,应首先对生态环境进行预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应优先考虑翻修区、适度更新区和重点保护区,并针对不同的区域采取相应的措施,预防和减轻生态影响,在此基础上,整合景观生态设计的概念和方法,从整体上考虑生态保护、景观保护和耕地保护,实施土地整治区域规划和项目规划,强调土地利用布局调整、生态网络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景观升级、水土安全一体化。从生态文明建设的角度出发,确定了土地整治规划的目标,并根据土地整治区和整治工程的实际情况,构建了科学合理的生态环境评价体系,对规划设计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了评价,并对最优方案进行了比较和选择。

4.2.2完善土地整治技术标准

与国外土地整治相比,我国土地整治技术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包括生物多样性保护技术、道路生态景观技术、生物生境恢复技术和农村生态植被建设技术、景观促进技术、水生态景观技术和自然人文景观特色保护技术。通过完善土地整治技术标准,土地整治可以更好地利用景观设计方法和生态工程技术,构建科学、合理、健康、有序的生态系统。

5结束语

当前,我国土地整治的特点是土地整治活动系统化、整治目标多样化、整治现代化等,同时,土地整治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也越来越突出,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观念,充分发挥土地资源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的主体作用。随着土地整治工作的不断深入,生态文明建设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把生态文明建设与土地整治工作结合起来,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有效地推进,就必须进行长期的研究、持续的发展和推广。

参考文献

[1]赵传普.生态文明建设下的土地整治工程实施模式初探[J].天津农业科学,2017(09):34~35.

[2]成生权,李晓明.土地整治的生态效应研究简述[J].中国土地,2013(04):56~57.

[3]许志军.生态文明引领土地整治转型发展[J].东方企业文化,2015(17):78~79.

作者:李明 单位:荆州市国土整治局

被举报文档标题:土地整治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协同性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lylw/jttdlw/717110.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