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环境艺术设计空间意识范文

环境艺术设计空间意识范文

环境艺术设计空间意识

环境艺术设计是为满足人类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建造适合于人的生存,有益于人的活动,并具有一定艺术氛围或艺术意境的物质空间的现代整体艺术设计学科。研究建筑内部空间组合与分隔及家具、陈设诸要素的造型艺术,称之为室内环境艺术设计。而研究建筑外部空间限定与组织及建筑、绿化、小品诸要素的造型艺术,称之为景观环境艺术设计,或室外环境艺术设计。由此可以认定,提供人们生活使用的环境空间,与限定环境空间的环境实体要素,以及环境空间与环境实体的营造法则,即成为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研究的根本和核心课题。就环境而言,空间与实体是构成它的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两个方面。而就环境艺术设计目的来论,其造型活动的核心,则主要是创造能够包容人的“内空体”空间环境。所以空间是设计的主体,人是设计的主角。

意大利著名建筑理论家布鲁诺·赛维(BRUNOZEVI)曾说过:“掌握空间与知道如何去观察空间,是了解建筑的钥匙。”我们将这一论断推广到整个环境艺术设计教学领域也是正确的。因而,环境艺术设计教学应该从环境空间的认识与掌握开始,教学指导思想中必须重视和强调空间意识的培养。

然而,环境艺术设计是多门类造型艺术并存的、新兴的关系艺术。它将传统的建筑、园林、雕塑、壁画、广告等各门类艺术,多层次、有机地结合起来,共同创造整体空间艺术氛围与意境。环境艺术“空间”的含义与表现形式,已经远远超出了任何一门传统造型艺术,或者称为空间艺术的概念,比以往任何一门造型艺术的空间都更为复杂、更难被人们所理解。在目前的环境艺术设计教学实践中,仍然比较多地存在着“重实体、轻空间”,片面地重视环境实体表象,而轻视环境空间功能和环境空间艺术意境的思想意识。这种片面、落后的错误思想意识,误导了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的方向及评价标准,严重影响和阻碍着教学的健康发展。因此,强化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的空间意识,正确认识环境艺术的空间特征,已经成为一个势在必行、不容忽视的研究课题。

一、既熟悉又陌生的环境艺术设计空间

人们每时每刻都生活于环境空间之中,也知道空间指的是什么含义。但是,若从教学的角度来探究环境艺术设计空间,又会感到它的概念是那样复杂与陌生。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空间”本身的非直观性造成的。环境实体部分,因其具有直观性,很容易被人关注、认识和熟悉。相反,环境空间部分,看不见、摸不着,容易被人忽视,相对显得陌生。二是因为人们对造型艺术空间的知识了解和认识的局限性造成的。通常来讲,学生认识造型艺术的空间知识,大多从绘画、摄影的二维平面空间开始;之后是雕塑的三维实体(占有性)空间;最后到建筑、园林的四维(内空体)空间。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在这个认识过程中,越复杂的“空间”概念,越需要专业知识的支撑和理性思维的参与方能把握。未经过相关专业知识训练的人很难认识和掌握复杂的四维,甚至是具有“多维特征”的环境艺术设计空间。

人们通过视觉和触觉就能够直接感觉环境实体。可是,环境空间印象的获得,如果仅仅依靠某些感官是无法完成的,它是建立在形状、大小、方位、距离等一般知觉之上的高一级的综合知觉。要想全面认识和把握环境空间的特征,通常还要调动人的一些理解能力。因此人们对实体的感觉和认识要先于空间,易于空间,而对环境空间的感觉和认识则后于实体。

传统高等艺术教育中的造型艺术,如绘画、雕塑和工艺美术等,是通过视觉和触觉,就能够直接欣赏到实体审美对象。它们运用的空间特征比较单纯,而且作用也次于实体艺术形象,人们多习惯于对实体形态的审美关注。新兴的环境艺术设计学科,主流诞生于传统造型艺术院校,是高等艺术教育中传统工艺美术设计形态向现代艺术设计形态转型期的新专业学科。其办学方法还处在探索和完善阶段,当新的教学体系尚未确立之前,旧的造型艺术教学观念、教学模式必然还会占有极大的优势。目前还有些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依赖于工艺美术现成的教学体系和评价标准,甚至还会使用绘画和雕塑的审美标准来评价环境艺术设计的好坏,习惯于传统造型艺术的空间意识,而对环境艺术独特而重要的空间本质特点,则认识不清或重视不够。实践中往往把直观的环境实体形态,如地面、墙壁、天花板等围合空间的界面或空间的“外壳”,以及雕塑、壁画、植物、水体等环境小品和公共设施,作为指导教学和评价教学的主要对象。反而将提供人使用的环境空间场所,弃之于脑后,忽视它的存在。将环境艺术设计教与学的焦点,过分地集中于空间界面的造型装饰或环境艺术品的创造上。淡化了空间功能的探寻及空间整体艺术意境的学术研究,教学空间意识滞后于教学实践。造成用表面化的“装饰装修设计”,代替深层次“空间艺术设计”的一些不良教学弊端。

现行小学、中学美术课程,以及艺术设计类高考的备考科目中,均没有针对四维造型艺术空间知识的学习内容。一般人对造型艺术空间的了解,仅仅涉及绘画、手工美术或雕塑小品等二维、三维造型的基本概念。如何欣赏建筑与园林艺术?解读建筑、园林和城市环境的空间美学价值的知识十分欠缺。然而,进一步探究环境艺术空间特征时,我们发现它比传统意义的造型艺术,如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和建筑的空间概念复杂得多,也并非是各门类造型艺术空间简单的累积之和,它的特征不是三言两语就能够表达准确的,它是现代整体艺术设计的新型空间概念,因而令人感觉陌生与难懂。

二、建筑空间与环境艺术空间

在艺术辞典或美学书籍中,绘画、雕塑、摄影、建筑和工艺美术统称为“造型艺术”或“空间艺术”。诚然各门类的造型艺术均离不开“空间”的特征,并且都会在环境艺术之中呈现出来。但是,它们各自的“空间”概念却不尽相同。

绘画的“空间”是平面二维的,尽管画面所表现的内容可能是三维,甚至四维的空间。但人与画面为静态相对,仅凭视觉观赏。雕塑的“空间”是立体三维占有性空间,是以三维实体占据空间,本身并不能产生空间,人只能从外部环绕欣赏它,雕塑形体与观众分离,人在形体外面以视觉或触觉感受它。工艺美术的“空间”与绘画、雕塑的基本相同,主要是平面二维和立体三维的。

建筑艺术是人造环境的“主体”或“骨架”部分,它与环境艺术设计的关系最密切。建筑的空间比其他造型艺术复杂得多,它属于三维限定性空间,并具有四维的特性,人是在“内空体”中通过运动觉和视觉把握对象。布鲁诺·赛维(BRUNOZEVI)曾经为我们生动地描述了建筑空间的特征,他说:“建筑像一座巨大的空心雕刻品,人可以进入其中并在行进中来感受它的效果。”“建筑的特征——使它与所有其他艺术区别开来的特征——就在于它所使用的是一种将人包围在内的三度空间‘语汇’。”应该讲这种空间特性,不仅仅是建筑艺术的特性,也正是整个环境艺术的特性。其实,除了建筑设计以外,室内设计、展示设计、园林设计和城镇规划设计等,与环境空间相关联的造型艺术设计,无一不使用这种空间“语汇”。从个体的室内、庭园、广场、道路等场所,到庞杂的城镇都市群体形态,无一不是能够包围人和物的“内空体”空间。布鲁诺·赛维进一步的论述更加肯定了整个环境艺术设计具有的这种空间特性,他说:“如果说建筑物内部的空间是由六个面所围成(地板、天棚和四面墙),这并不意味着由五面而不是六面围成的空场,如(无盖的)庭院或公共广场——就不能同样有效地数作空间了”,“……所有城市的空间只要视线被遮挡,不管用的是石砌墙还是成行的树木或护岸,都呈现了我们在建筑空间中所感到的同样特征”。日本著名建筑师卢原义信在《外部空间设计》中,也指出建筑外部环境空间是由地面和竖向界面两个要素构成的,比起建筑室内少了一个顶面要素。建筑是人类用自己的力量获取空间的艺术创造,自然成为最能让人了解和认识到空间的造型艺术。我们运用这一学科知识,推而广之,就能认清环境艺术设计的主要空间特征。

从环境艺术整体来看,单纯凭借建筑模式还不能完整地解读这门构成因素和表现形态极其复杂的现代艺术设计的空间“语汇”。卢原义信曾说过:“由建筑师所设想的这一外部空间概念,与造园师考虑的外部空间,也许稍稍有些不同”,“……即把整个用地看作一幢建筑,有屋顶的部分作为室内,没有屋顶的部分作为外部空间考虑。所以,外部空间与单纯的庭院或开敞空间自然不同。”这就是说,建筑所研究的空间,还不能完全等同于环境艺术探讨的空间。邓庆尧在其著作《环境艺术设计》中指出:“环境艺术是多学科互助的系统艺术,环境艺术是多门类并存的关系艺术。”由此可知,环境艺术设计的空间构成之复杂多样、表现形态之丰富多彩是任何一门传统造型艺术都不能企及的。它是以建筑艺术空间为“主体”,再综合其他造型艺术的空间特征,整合形成的新空间体系。

三、环境艺术的真实空间美

笔者认为,要探究环境艺术设计的空间规律与特征,寻觅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首要解决的问题是对这门新兴设计艺术的审美特征——独特的时空美,进行深入的解读与研究,并区别它与其他传统造型艺术之间的异同。环境艺术使用的是丰富复杂的空间与时间综合“语汇”,创造的是真实立体的空间形象。纵使环境空间由各种实体物质要素限定构成,可是诱惑视觉的形、色和材质等,并不是环境艺术审美的主要对象。反之立体真实的空间艺术形象,才是其他造型艺术不具备或无法比拟的艺术特征,真实空间美是环境艺术与其他造型艺术最大的区别。

1.环境艺术的真实空间性

工艺美术、绘画和雕塑等造型艺术的审美形象,主要表现在实体形态方面。不可否认,绘画和摄影等造型艺术,为了追求作品的逼真性或感染力,也努力地描绘和表现空间,写实绘画中应用的透视技法,即根据人眼观物的规律,精准地描画真实空间;摄影更能丝毫不差地记录或还原一瞬间的空间形象。但是,不管一幅画,画得多逼真;一张照片,拍摄得再生动,它们终归还是一个只能看,而不能走进去的虚拟空间。现代科技制作的电脑三维动画,或环型全景电影,能让人眼感觉到画面的纵深层次或环视四周景象,迷惑人的视听,产生空间幻觉。但仍然是针对人的某些感觉方面制作的“虚像”,终究无法把人带进真实的环境空间中,去感觉冷暖干湿,嗅闻芳香气息,触摸软硬粗细的真实存在。

建筑是最能让人联想到空间的造型艺术,是人类用自己的力量获取空间的艺术创造。建筑物包含众多的室内空间,建筑群体组合又限定出丰富的室外空间。可是它的整体气势、总体形象特征更多地是从外部获得的、给人带来类似雕塑体积造型的审美特征。

总而言之,只有环境艺术突出地表现了空间性审美特征。要欣赏环境艺术作品的基本条件是人必须进入其内部空间,边走边看,并将所有景象通过联想组合起来,才能获得完整的艺术形象与审美感受。试想一下,若仅仅凭借静止的、平面的照片或图画,就想欣赏和感悟到北京故宫、苏州园林、巴黎圣母院、威尼斯圣马可广场等艺术环境的丰富多变、生机勃勃的景致,及整体空间气势与空间意境,无疑是不现实的,只会落得个纸上谈兵或盲人摸象的结果。再如,旅游到了丽江古城外,或者杭州西湖边,而未能进入其内部游赏。就根本无法感悟到纳西人家小桥流水、天人和谐的空间意境;也欣赏不到“天堂”般绮丽多姿的西子湖风景美,留下的只有无限遗憾。唯有当观赏者亲临三度空间之中,调动眼、耳、鼻、口乃至全身感官,去接收周围各种审美信息,并经过综合联想与理解,方能实现对环境艺术全面的认识和评价。

这种基于立体真实空间的特殊审美体验方式,是认识和评价环境艺术特征的重要基础,也是指导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的基本原则。但是,由于受到种种因素的制约,教学中出现了对真实空间美艺术特征的认识不足,很多人往往把虚拟的设计表现效果,作为构思、设计、评价的最主要对象,其重视程度超过了对真实环境空间的注意。专业建立初期不少师生过分热衷于手绘效果图表现的竞技,之后又沉醉于电脑的虚拟视觉世界的再现。更有甚者,几乎把环境艺术设计课演变成了效果图技法训练课,或者装饰艺术创作课来上,用评价绘画或雕塑作品的标准来评价环境艺术设计。正如多年前布鲁诺·赛维批评错误的建筑评论时所言:“评论家们把评价绘画的方法扩大运用到整个造型艺术领域,这就把一切都缩减到仅有图面上的价值。”“这不仅是评论方法上的错误,也是由于缺乏一种哲学见解而引起的概念错误。”

2.环境艺术的时空综合性

现代物理的科研成果颠覆了千百年来人类对空间的狭隘理解,爱因斯坦之后空间与时间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越来越为人们重视。由庞杂的真实物体组成,通过连续观赏审美的环境艺术系列空间,必须以运动为基础才能实现。这种独特的运动观赏方式,给它的空间艺术结构中融入了时间的因素。以空间美创作研究为主的环境艺术设计教学,在讨论空间审美时,时间也就成为新的课题。波兰闵可夫斯基曾经提出“四维空时连续系统”的概念,这一理论认为空间除长、宽、高三维之外,还必须加上时间这一维决定因素。这正是环境艺术区别于其他造型艺术的时空综合的“四维空间”特殊性。

众所周知,通常艺术专业的分类方法之一是以空间和时间作为标准。音乐、舞蹈、戏剧和电影为动态的时间艺术类型;而绘画、雕塑、工艺美术,甚至建筑艺术,则为静态的空间艺术类型。实际上建筑艺术和园林艺术并非单纯的静态空间艺术,在三维之外均离不开时间这一维决定因素,具有强烈的四维空间特征。以建筑和园林为母体拓展开来的环境艺术设计学科,与生俱来带有空间与时间的综合性艺术特征。它不同于一般绘画、雕塑和工艺美术造型。而是呈现出复杂的、多层次的空间结构,要感悟和审美,观赏者必须沿着一定的路线“边走边看”。因此,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既要以造型艺术为基础,学习绘画、雕塑和工艺美术等表现空间的技巧,研究建筑和园林营造空间的方法。同时,还要借鉴和吸收音乐、舞蹈等表演艺术驾驭时间的知识技能。

音乐形象是在声音的运动中形成的,是活跃的、发展的、流动的形象。在流动的时间中音符、乐句都不停变换,形成几乎不重复的音响,正是这些不断变化的音响组合成了美妙动听的音乐形象。环境艺术形象虽然是固定的,但它必须沿着一定次序排列、延伸、连续和展开。室内外环境艺术,在构思、设计、欣赏时,同样讲究前奏、过渡、高潮和尾声各不相同而又连续的计划安排。研究流动的时间、运用连续的时间,成为音乐教学与环境艺术设计教学十分相似的共同规律。

3.环境艺术空间的固定性

环境艺术设计创作必须具备真实的地址,作品建立于大地上某个不能移动的空间,受制于周边众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这也是它区别于其他造型艺术美的一个鲜明特征。它不像大多数绘画、雕塑和工艺美术作品那样,可以随意搬运到不同的地点展出。中国瓷器和秦兵马俑可以不远万里漂洋过海到欧洲巡回展出;中国人也可以在北京、上海,甚至更多的城市,看到来自法国卢浮宫、意大利文艺复兴的馆藏绘画和雕塑原作。但是不论是谁、身居何处,要欣赏故宫、颐和园等中国皇宫及皇家园林,或者参观法国凡尔赛宫、罗马斗兽场和威尼斯水城,都必须通过旅行前往目的地,才能实现审美目标。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一栋建筑、一条街道、一个广场或一座公园,都根植于特定的空间之中,并与周围环境保持着各种联系,这就是环境艺术空间审美的固定性特征。

妥善处理好设计作品与周围大环境的关系,是关乎成败的设计原则。大环境是设计作品的背景条件,它能烘托设计作品。设计作品是大环境的精华部分,又提升大环境的审美质量。若两者关系失调,效果就适得其反。故宫、天安门广场的恢宏气势,出自于京城广阔平原上的中轴线整体布局;圣马可广场优雅的艺术氛围,得益于威尼斯水城和亚德里亚海的映衬;大理白族四合院坐西向东,是为了顺应苍山在西、洱海在东的地形地貌特征。成功的环境艺术设计作品就好似从当地“长出来”的,凸现着鲜明的地域特色,创造出引人入胜的“唯一性”景观风貌。旅游的魅力充分显示了环境艺术空间审美的固定性特征,并以此成为永恒吸引游人的“法宝”。

环境艺术空间的固定性特征,带给教学的研究课题是环境整体设计意识与环境个性设计风格。当前还有些设计教学实践中因为忽视这一空间艺术特征,导致师生无视本土文化传统和地方环境特色研究,盲目追捧流行环境“舶来品”,过分宣扬“洋”材料和“洋”工艺。仿效抄袭,缺乏地域特色,或者脱离本地环境,违背周围条件,孤立炫耀自我的作业。然而,稍稍考察一下实际,就会知道对于固定不动的环境艺术来讲,没有本地个性特征的环境形象,必然丧失吸引力。丑陋的环境作品因为固定不动,强迫人们观看,危害远远超过普通造型艺术劣质品。实践证明,整体意识是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的基本原则,个性表现风格是艺术创造的生命之源。

结语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在当前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必须针对其专业要求,全面深入地认识它独特的艺术特征,加强空间意识的教育培养。师生务必突破传统造型艺术的空间概念和习惯,从传统造型艺术“感性”的虚拟空间感悟,转变为现代整体艺术设计“理性”的真实空间思索。以建筑和园林为“母体”,广泛吸纳各门造型艺术的空间知识,将立体真实空间意识注入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以造型艺术为主体,学习绘画、雕塑和工艺美术等表现空间的技巧,研究建筑和园林营造空间的方法;同时,还要借鉴和吸收音乐、舞蹈等表演艺术驾驭时间的知识技能,处理好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时空综合属性。重视环境艺术空间审美的固定性特征,扎根于现实生活背景,充分挖掘和应用本土历史、地理、民族民间文化资源;鼓励凸现鲜明地域环境特色和创造“唯一性”景观风格的原创精神,杜绝抄袭,避免概念。拓展参观考察、写生勘测等实践性教学手段,努力结合现实项目展开教学实践。树立全面、正确的空间意识,摒弃片面、错误的空间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