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环境心理学下的老年公共空间景观设计范文

环境心理学下的老年公共空间景观设计范文

时间:2022-09-29 03:49:24

环境心理学下的老年公共空间景观设计

摘要:借助环境心理学的研究视角研究了我国老年公共空间的景观设计现状,以公共空间的设计原则和设计要素为出发点,以成都市的养老社区———成都纯德养老中心为调研对象,通过实地调研和走访的方式,调查并总结了我国老年公共空间现存的问题,再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借鉴和总结了国内外优秀老年公共空间案例中的设计要点,为此后的老年公共空间的景观设计提供一些理论支撑和思维向导。

关键词:老年公共空间;环境心理学;景观设计

1引言

随着医疗水平的提升和社保制度的完善,老年群体对养老生活的质量要求也逐步提高,尤其表现为对公共空间有更多的需求和憧憬,而老年公共空间的景观设计对于特定老年活动空间环境的优化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然而,我国现阶段已有的公共空间的景观设计大多只是从生理层面满足老人对安全和健身活动的需要,而并非从交往、互动、趣味等心理层面去满足老年人的心理需求,所以,本次研究将以老年人的需求为核心,以环境心理学为基础,通过成都纯德养老中心这一个案,探讨如何利用景观设计手法打造适用于老年群体的公共空间。

2相关概念的含义

2.1老年公共空间

“公共空间”一般是指供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公共使用的室外及室内空间,主要包括广场、公园等室外场地和图书馆、商业场所等室内场所;只要能体现在空间上展现其广泛参与性、交流性与互动性的场所和活动,都可称之为公共空间[1]。而老年公共空间则是主要针对老年人(65周岁及其以上)开放的,允许老年群体进入参与、自主进行交流和互动,能基本满足老年群体社交需求的公共空间,优质的老年公共空间是老年人建立健康美好的社交生活的重要载体。

2.2环境心理学

环境心理学是研究环境与人的心理和行为之间关系的一个应用社会心理学领域,又称人类生态学或生态心理学[2]。作为社会心理学应用领域的分支,其着重于研究人的行为与环境(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的统称)的相互作用关系,同时对于各社会学科的发展与进步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

3国内研究现状

2017年10月18日,党的“”报告提出: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的新要求和加强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新目标,这两条重要指示充分体现了国家对国民心理建设与养老环境观景营造的重视,为养老环境的打造提供了政策支持与前进方向。目前,据知网统计,我国发表的与“老年公共空间景观设计研究”相关的期刊共有986篇,老年公共空间的理论研究正在快速发展,我国老年公共空间的景观设计也在不断的进步。但近年老年人争夺公共场所这一现象的出现,还是反映了我国在老年公共空间打造方面的不足。因此,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真正去考虑老年人的需求,明确为老年公共空间的优化提出方案和指明设计要点就显得十分必要。

4养老中心公共空间景观设计现状分析

4.1公共空间概况

成都纯德养老中心是一所位于龙泉驿的民营型养老机构,占地200余亩,绿化率达60%以上。其公共空间主要由游步道、水域、绿植等休闲空间及居住、公共服务等生活空间构成(图1)。从整体布局来看,室内布局较为明朗,而室外布局较为混乱无序,存在机动车占用公共空间的情况。从空间的无边界性和面积的有限性来看,当前户外公共空间只能满足老年人短时间健身的需求,而对于长时间交流、自我展示和自我实现等心理需求的满足则较为欠缺。

4.2出入口空间设计现状

成都纯德养老中心现有南门、北门及小侧门(图2)3个入口,且均位于次干道一侧,外部交通便捷,可达性较高。南门和北门入口前设有禁止停车标线,让车辆与人流分离,为老人安全出入园区提供了切实保障,而小侧门入口也设有无障碍通道,为使用轮椅的老人提供了便利。其次,北门同南门和小侧门入口相比,可达性更高、入口面积更大,但因为距离居住区较远,所以进入内部区域的用时更长,入区后的可达性与便捷度的更低。

4.3步行空间设计现状

目前,园区现有步行空间主要分为普通步行线路和观光游览线路,普通步行线路布局较为自由和单一且多为平直型纯水泥路面,存在着车道与步道交叉的混乱情景,在此空间内老年人的安全不能得到充分保障。而观光游线则大多设置为环形游线,步道类型更具空间层次感,例如:在假山游览区设置了螺旋式缓坡道来避免老年人重复走同一条路和走断头路的尴尬情景,也让空间变得更加灵活和有趣。但因为桥、小径等连接设施的不连续性,导致老年人在观景时不得不绕路前行,这无形中也加重了老年人的活动负担和厌烦心理。其次,园区内的环湖步道与健身步道多为灰色的简单印花水泥路面或纯水泥路面,因此即使环湖区域种植了大量常绿乔灌,也依旧容易给人一种寂寥、单调和乏味的环境氛围,对老年人公共空间活动的开展并未产生积极的鼓励与向导作用(图3)。

4.4观赏及休闲空间景观设计现状

该园区的观赏空间主要分为亭廊游憩空间、水域观赏空间、花架游览空间和绿植观赏空间这四类空间。在现有的四类空间中,亭廊游憩空间的功能性与舒适度是最高的,它既能满足老年人的审美需求,还具有遮阳避雨的实用属性,空间利用率极高。而园内的水域及绿植观光区虽有较大的空间容量,但由于在设计时未考虑植物季相变化及道路流线设置不合理等原因,导致空间利用率和环境舒适度普遍较低。相比较而言,园区的休闲空间则主要以广场、健身场和游步道等活动区域为主,多呈环状或块状分布,空间面积虽有限但利用率较高,例如:将健身器材放置于用凹凸型绿植丛的空置地中,既节约了用地空间,又利用了植物形成天然通透的半封闭空间布局,创造出了亲近自然的环境氛围,也激发了老年人更多的活动意愿。

4.5老年群体的公共空间参与现状分析

据走访调查和实时记录,由于受成都湿冷天气影响,该园区内老年群体的活动时间一般集中在11:00左右和15:00左右。在观测的225名老年人中,约有61%的老年人选择了室外开敞空间及半封闭空间进行活动,39%的老年人选择了室内封闭空间进行活动,室内与室外空间使用比率约为2∶3,这说明老年群体更偏向于室外活动空间;同时,老年人也表示在狭小的空间环境内更容易出现活动形式单一、活动空间拥堵以及因争占使用空间而发生争吵的情况,这会导致老年人对室外空间产生排斥与厌倦感,对于老年人的身体与心理健康的发展都是极为不利的(表1)。

5成都纯德养老中心公共空间景观优化设计

在对公共空间进行优化设计时,应当运用局部-整体型思维,以满足老人的安全需求、审美追求和归属需求为导向,先从道路、无障碍设计等基础设计要点出发,辅以适当的色彩搭配、材料选择及植物配植等设计亮点,最后,再通过模块化的空间布局,使老人形成对空间的整体影响,构建空间领域感和心理归属感,由此形成较为具体全面优化设计要点。

5.1“有意化”道路系统

最能直观反映道路空间适宜度和便捷性的就是空间内部的步行系统和标识系统,要优化这两大系统就必须做到设计有意化。首先,步行空间须同交通空间适当分离,以保障安全[3]。其次,步行区域应达到游线连贯通畅、防滑降坡、质地舒适的要求(图2)。同时,步行空间还应以多元化的形态适应不同情景下的步行需求,还可在考虑到老年人的运动阈限[4]的前提下,在主路旁辅以快速通行次干道,以满足“捷径效应”的心理,减轻老年人步行时的心理负担[5]。而对于标识系统的设计,不宜太过花哨和复杂,简单化的线条和图案更便于老年人理解和记忆。同时,相比于形式单一的指示牌,浮雕形式的地砖,更受老年人的青睐。老人可以通过直观的数字样,去知晓和计算自己的运动距离,形成与公共空间的互动;而地砖上鼓励性的话语也更能激发老年人运动的热情,实现一定程度的自我满足与成就。由此可见,步行系统和标识系统的有意化设计,是增加老年人在公共空间的安全感、舒适度和自我满足感的重要设计要义(图4)。

5.2精细化无障碍设计

在老年公共空间设计中最应该重视的就是无障碍设施的设计。在进行老年公共空间无障碍设施硬件设计中,除了要进行减破防滑的处理外,还应该注重公共空间的景观设计中的互动性设施设计,例如:设计双层花槽,供坐轮椅的老人和身体健全的老人共同使用,放置高度适宜的公共游戏设施,供半失能型老人进行上肢运动,设计活动式桌椅和泡脚空间等设施及场所供展开集体活动使用。此外,对于指示牌上文字的字号应适当放大,各类提示语颜色也应与背景板形成鲜明对比,突出提示内容以引起老年人的重视

5.3多元化色彩搭配与合理化材料选择

有学者认为:“景观会以其自身的方式让人们感受到一种存在感”[6],空间也会通过特定的方式展现自己的存在感。而材料作为展现空间存在感的特有方式之一,对人们感知空间的存在就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为了保障老年公共空间的安全,在进行材料选择时,首先,应当遵循无毒无害的原则。其次,基于景观舒适度要求的差异性,设计者应利用材质多样化来满足老人的需求。最后,基于老年人生理机能逐渐下降的实际,应当选择光泽度和色度都较为柔和的材料。据研究,随着视觉感知能力的弱化,老年人对颜色的辨别能力逐渐下降,而高明度和高纯度的色彩从视觉感受来看具有更少的“退色”现象,所以大多数老年人都更偏爱红色、黄色等低褪色色彩[7]。同时,在设计时应进行多元化色彩搭配来满足其色彩偏好。基于想要感受热闹的心理需求和高明度色彩易导致视觉疲惫的实际,应量选择橙色和鹅黄色等暖色色彩进行搭配,以塑造明亮、温暖的环境氛围;而应尽量避免运用灰色、墨绿色等冷色系颜色,以免给人冷清、寂寥的空间体验感[8]。

5.4合理化植物配置

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人在听觉、视觉、嗅觉等感官系统上的感受力不断下降,对空间的把控感和归属感也逐渐丧失,又由于长居在封闭的室内空间内,老年人容易产生无趣感和孤独感,所以,植物配置就成为了老年公共空间塑造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而想要合理化植物配置就必须遵循植物配置的两大原则:安全性原则和差异性原则。基于老年人生理健康的要求,在进行植物搭配时应当注重植物的安全性原则。尽量选择无毒、无刺和无刺激性气味的植物作为搭配对象,且需具备挡风遮阳、空气净化等功能[9]。而针对不同类型的空间,应当设置不同的植物配置要求。例如:在选择行道树种类时,设计者不仅要考虑树形的优美度、枝叶的茂密度,还要注重树种分支点的高低,以防树种分支点过低,占用老年人正常的步行活动空间;而在对灌木丛进行设计时,则应侧重于关注灌木丛的形态、高度:形态良好的灌木丛能够形成半围合的空间,给老人一定的安全感;有趣的造型会增加老人与植物空间的互动、提高老人的空间参与度;而相对于高大的乔木而言,高度适中的灌木丛则更能拉近老人与自然的距离。

5.5模块化空间

据环境心理学家研究,由于环境与人们的关系是相互影响和作用的,空间会在一定程度上引导人们对特定的环境和地点产生特别的情感,进而萌发出心理拥有感,即领域感[10]来满足人们的安全需求,因此,空间领域感对人们而言,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而赋予一个空间领域感的关键就在于区域的模块化。在进行空间布局时,设计者首先应当利用组团划区的方式,对笼统的平面空间进行局部划分,然后再根据同一单元功能属性的不同进行二次划分,并最终通过点、线、面的分割方式将区域界限清晰化。考虑到占地面积的有限性,在划分空间平面布局的时候,还可以思考空间设计的纵向延伸,即空间的立体化。例如:日本部分公寓通过设置下沉花园、屋顶平台的方式,有效地利用了有限的户外空间来营造不同层面的康复景观,这一手法的运用既丰富了空间层次又提高了空间的利用率和绿化面积,对于立体化空间设计相当具有借鉴意义。

6结语

随着老龄化的加剧和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增多,老年人对公共空间的需求也日益增加。基于环境心理学视角的观察,研究者发现优质的公共空间能够对老年群体产生积极的影响,而在老年公共空间景观设计中,应当注重公共空间的安全性、舒适度、便捷性以及氛围营造。这不仅需要利用精细化无障碍设计、模块儿化空间等景观设计手法去实现,还需要依靠政府的政策和公众的人文关怀去保障,只有多方面全方位去考量,创造更优质的公共环境去满足老年人的身心需求,才能更好地帮助老人实现老年生活的归属感、成就感和幸福感。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公共空间[EB/OL].

[2]保罗•贝尔.环境心理学[M].5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4~5.

[3]吴汶栖.如何做好老年人的心理护理[J].医学信息,201(2):302.

[4]李怡麟.养老院公共空间环境设计研究———以郑州地区养老院为例[D].郑州:河南工业大学,2017.

[5]尤航.基于老年人散步行为的城市公园步行空间的设计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18.

[6]帕特里克•弗朗西斯•穆尼.“心”景观:景观设计感知与心理[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3:6~7.

[7]巩玉发,于晶淼.基于老年人视觉特征的室内空间环境设计———以锦州市养老综合服务中心为例[J].住宅科技,2019(1):21~24.

[8]张运吉,朴永吉.关于老年人青睐的绿地空间色彩配置的研究[J].中国园林,2009(3):78~81.

[9]郭媛媛,高胜珠.浅析植物景观在公共空间中的应用[J].住建材与装饰,2016(2):61~62.

[10]原田玲仁.每天懂一点色彩心理学[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2~40.

作者:何薪晖 姚佩伶 单位:四川旅游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环境心理学下的老年公共空间景观设计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lylw/hjxlxlw/742613.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