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环境教育融入社区教育的路径范文

环境教育融入社区教育的路径范文

时间:2022-03-16 05:36:15

环境教育融入社区教育的路径

【摘要】学校教育已不能满足全民普及环境教育的要求,环境教育必须融入面向全民的社区教育之中。针对环境教育融入社区教育的现状与困境,提出明确社区教育各参与主体的环境教育职责,提升社区教育中的环境教育师资力量,构建社区教育中的环境教育资源共享机制,充分调动公众参与社区环境教育的积极性等路径。

【关键词】环境教育;社区教育;路径

环境教育是人类在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提出,“使环境教育成为世界公民必备的通识,也是国际共负的责任”。党的以来,国家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环境保护,教育先行。社区教育作为我国继续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最广泛的受众群体,能够满足环境教育的大众化与终身化的教育需求。因此,探索如何将环境教育融入社区教育,最大化地实现环境教育的目标成为我国社区教育工作者的一个新课题。

一、环境教育融入社区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环境教育是全民教育与终身教育环境教育是利用教育手段让人类认识自身所处的环境现状,利用所学知识获得环保技能,以此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动员全社会和全世界的力量来保护环境。[1]环境教育的内容包括环境知识、环境意识、环境情感、环境价值观及环境参与。环境空间具有广泛性和交互影响性,小到家庭和社区,大到社会和全球,都在环境空间之中。环境与所有人的日常生活都息息相关,没有全民的参与,环境问题就难以解决。因此从空间维度来看,环境教育不能只在学校和家庭中实施,而应该走进大众,面向全民的日常生活,特别要发挥出教育的普及性优势。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人文环境,都具有伴随人的终生及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的永久性特点。因此从时间维度来看,环境教育应该针对所有年龄阶段的人,进行贯穿终身的教育。可见,环境教育既是全民教育,又是终身教育。2.社区教育的全民化与终身化特点符合环境教育的需求社区教育是以社区为基础,充分利用社区内外的一切教育资源,开展旨在提高社区全体成员的文化、精神素质及生活质量,促进社区全体成员的终身发展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教育形态。[2]这一定义明确了社区教育的全民化与终身化特点。社区的单元性、群体性与关联性的特点决定了社区教育一定是面向全民的一种普及型教育模式,这是社区教育体系区别于传统学校教育体系的优势所在。社区成员年龄、职业与文化程度的复杂性以及社区生活的长—14—久性决定了社区教育的终身化特点。《第比利斯宣言》指出:“环境教育应是一种全面的终身教育,它始于学前教育阶段,贯穿正规和非正规教育的各个阶段”。[3]可见,社区教育的全民化与终身化特点符合国际社会关于环境教育的条件和要求。3.社区教育中开展环境教育的潜在优势社区教育在教育对象的广泛性、教育目标的社会适应性及教育方式的灵活性等方面的先天优势是开展环境教育的有利条件。首先,环境教育要给予每个人保护和改善环境所需要的知识、态度与技能,社区教育的广泛性与连续性特点能够满足环境教育长期持续地进行大众普及的特殊要求。其次,环境教育的理论基础是可持续发展理论,社区教育的社会适应性符合环境教育以解决人类生存环境恶化,适应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动机的教育目标。再次,社区教育由社会各界共同参与,保障了教育方式的灵活性,不仅有利于环境知识的传授,还能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提升大众的环境意识,树立正确的环境价值观。因此,社区教育能够成为环境教育的新载体,将环境教育融入社区教育体系之中既是必要的,又是可行的。

二、环境教育融入社区教育的现状分析

限于教育资源、社区管理、财政经费等多方面原因,我国的环境教育并未实质性地融入到社区教育体系之中,尚未形成系统完善的社区环境教育模式。1.环境教育主要依靠政府推动当前我国环境教育的主导力量来自政府的行政命令。为落实《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均颁布了适合本地区的环境教育相关文件。例如,黑龙江省先后出台了《黑龙江省全民环境教育规划》[4]《关于加强全民环境教育有关工作的通知》[5]《黑龙江省全民环境教育试点工作方案》[6]等文件,明确了全民环境教育的各责任主体的职责,涉及各级政府、新闻媒体、教育文化机构和企事业单位等。但文件中仅仅规定了“街道、社区要组织居民开展以保护社区环境为内容的活动”,并未实质性地将环境教育纳入社区教育体系之中。由于人力和财力的限制,街道、社区实际所开展的环境教育工作往往以悬挂宣传条幅为主,形式单一,影响力小,居民参与度不够,导致环境教育工作流于形式,被动应付上级检查,距离系统完善的社区教育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2.环境教育对象以三类群体为主我国的环境教育以污染物排放企业工作人员、农民、学生为重点教育对象。各类文件中都规定“对污染物排放企业实施全员环境教育,排污企业的重点车间、工段实行环境教育持证上岗制度”。对污染物排放企业工作人员的环境教育责任主体是各级环保部门。农业生产活动与生态环境密切相关,对农民进行禁止焚烧秸秆等合理利用农业自然资源、防止环境污染和保护农业生态平衡的环境教育是政府多年来一直推动实施的。农民环境教育由乡镇政府和村委会负责,村精神文明建设机构和妇联具体组织。各类高等院校、中等专业学校、中小学校的学生也是环境教育的重点实施对象,由于具备一定的教育资源优势,学校环境教育工作落实较为充分,基本能够做到环境教育进课堂。当前,抓重点人群依然是我国环境教育的真实现状,与生态环保部门所倡导的“全民环境教育”目标差距较大。城镇街道和社区在这三类人群的环境教育工作中作用甚微。在全民普及性教育理念的倡导下,街道和社区的环境教育任重而道远。3.利用重要时间节点开展环境教育宣传在政府的统筹安排下,当前各地的环境教育多利用重要时间节点来开展相关的宣传活动。例如,在“地球日”“世界环境日”“臭氧层日”“世界气象日”等环境纪念日进行广泛宣传,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唤起大众的环保意识,但仍需进一步探索环境知识的系统教育与普及如何融入到大众的日常生活之中,如何充分发挥街道、社区等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等。抗击肺炎疫情的伟大实践充分证明了我国基层社区组织的重要性,不断加强社区的建设与管理,将环境教育融入社区教育体系,对实现全民普及目标是行之有效的。

三、当前我国环境教育融入社区教育的现实困境

1.社区教育的各参与主体对于环境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不足社区教育的参与主体非常广泛,包括基层政府、各类学校、企事业单位及非营利性的民间公益组织等。我国的环境教育长期以来都是在政府主导的模式下推进,近年来有从以往的政府“一元化主导”模式逐渐向“政府—学校”的“二元联合”模式转变的趋势,但仍不能从根本上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参与其中,导致了社区教育的其他参与主体对于环境教育重要性认识不足,积极性不高。社区教育是一种带有社会保障性质的非学历教育,必须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的资源才能体现出社区教育惠及全民的受众优势。当前社区教育的各参与主体要进一步统一对环境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把环境教育作为常规工作提上日程,不能被动依靠政府推动。2.社区教育体系中的环境教育师资力量薄弱当前我国社区教育普遍存在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从事社区教育的教师年龄偏大,学历偏低。由于环境教育具有很强的专业性,需要环境科学等相关学科的教育背景才能从事此项工作,对师资水平的要求较高。在师资力量方面,将环境教育融入社区教育需要解决三个矛盾:一是环境教育对高水平师资的要求与当前我国社区教育师资水平低的矛盾;二是环境教育师资的大需求量与当前我国社区教育师资数量少的矛盾;三是社区教育需求的广泛性与环境教育师资过于集中于各类学校的矛盾。这三个矛盾体现出师资水平、数量、分布这三个方面在需求与现实中的差距,是环境教育真正融入社区教育的巨大障碍。3.社区环境教育资源共享机制尚未建立环境教育资源是环境教育能够利用的各类资源的总称。在政府主导的环境教育格局下,各类学校、环境科研机构、工矿企业、公园、风景区、气象台、博物馆、图书馆、展览馆、历史古迹、垃圾填埋场、污水处理厂等环境教育资源,都可以运用到社区环境教育之中,发挥多资源协同教育的作用。然而,在我国社区教育体系中,环境教育资源的共享严重不足,资源共享机制尚未建立,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社区教育中有限的环境教育资源主要来源于学校等教育机构,其它环境教育资源未能引起基层社区的重视,未充分挖掘和利用。其次,社区对于中小学教育资源利用相对较多,而对于高校和科研机构等教育资源利用不足,绝大多数社区都没有与这些拥有优质环境教育资源的单位建立长期的合作机制。再次,环境教育资源在社区之间未能实现流动性共享。开展环境教育不能只利用本社区的有限资源,要在不同的社区之间建立环境教育资源的合作共享机制。我国的城乡和区域之间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了环境教育资源必须要通过信息化建设来推进共享的实现。4.公众对于社区环境教育参与程度不够由于当前我国的环境教育并未实质性地融入社区教育体系之中,在社区层面所开展的关于环境教育的各项工作主要以环境宣传为主,条幅是最常见的宣传形式,这种单一的宣传教育方式必然导致知识信息的单向传递,没有实现现代教育理念中所提倡的双向互动交流。面对有限的环境教育内容,公众几乎完全处于被动接受宣传教育的状态,主动参与的机会不多。这种社区环境教育方式不能适应公众对于生态和环境问题的关注度与日俱增的现状。调查显示,超过80%的受访者表达了要为环保做贡献的意愿,有94.6%的受访者表示“愿意”或“非常愿意”进行垃圾分类。[7]这说明随着环境教育的深入开展,公众不仅对环保的关注度有所提高,以实际行动来参与环保的意愿也非常强烈。这就需要在未来的社区教育中要充分调动公众参与环保的积极性,合理利用各类环境教育资源,为公众多提供参与环保的机会,在亲身体验中实现环境教育的目的。

四、环境教育融入社区教育的具体措施

1.明确社区教育各参与主体的环境教育职责社区教育必须要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的力量参与进来,才能实现全民普及性的环境教育目标。要充分利用我国的制度优势,以行政与立法并重的方式,明确社区教育各参与主体的环境教育职责。一方面,要在当前政府主导、统筹推进的模式之下,运用行政指令,按照区位就近、类型丰富、资源互补的原则,将各企事业单位等社区教育参与主体对接各基层社区,尽量保证每个社区都有学校、企业、事业单位、公益组织等多种类型的环境教育资源。基层政府根据对接的各单位的实际情况,分配具体的环境教育任务,实现环境教育资源的优势互补。另一方面,各级政府要加快环境教育融入社区教育的立法工作,以法律的形式规范社区教育参与主体环境教育的权利、责任和义务。行政干预只是环境教育融入社区教育的短期途径,立法才是根本保障,以法律的形式明确社区教育各参与主体的环境教育职责,才能保障社区环境教育工作长期有效地开展。2.加强社区环境教育的师资力量要在岗位培训、教师交流、专业设置等方面采取措施,改变我国环境教育师资数量少、水平低且过于集中于各类学校的现状。首先,要加大目前社区教育中在岗的环境教育教师的岗位培训力度,丰富其环境科学知识,提升其环境教育能力,使他们达到较高的专业化水平。其次,构建环境教育教师社区间交流机制,定期以工作坊、专题研讨、教师沙龙等方式轮流组织环境教育教师的交流活动。要经常组织教师深入工矿企业和环保单位进行实地调研,了解环保现状。再次,根据社区全民环境教育的实际需求,在部分高校中设立社区环境教育等相关专业,为社区环境教育培养具备环境科学与教育学相关知识背景的专门师资。3.构建社区教育中的环境教育资源共享机制当前我国社区教育中的环境教育资源共享机制尚未建立,导致环境教育资源不能被社区教育充分利用。社区教育中的环境教育资源共享机制应包括师资共享、实体共享和信息共享三个方面。首先,要构建师资共享机制。师资共享机制包括各社区之间的顶尖专家共享、优秀教师共享以及优质教材与教案共享。各县(区)级政府要组织本地区的各社区广泛开展优秀社区环境教育教师评比,树立先进典型,推广教育经验。其次,要构建实体共享机制。实体即环境教育实体资源,包括公园、景区、气象台以及与环保密切相关的各类企业中的教育资源。一个社区往往不能同时拥有多种实体资源,这就需要由政府统筹安排,让这些单位定期为多个社区的环境教育工作服务。再次,要构建信息共享机制。信息共享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我国城乡和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导致的环境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因此,政府要加强网上环境教育信息平台建设,例如在中国社区教育相关网站中增加环境教育板块,或者以慕课、在线教学、微课程、微信公众号为载体实现环境教育信息共享,逐步实现全民共享优质的环境教育信息资源。4.充分调动公众参与社区环境教育的积极性社区教育如果只依靠政府主导与多方协作,而忽视公众的意愿,就很难获得持续健康发展的动力。社区教育不同于学校教育,其发展必须依靠社区居民自下而上的推动力。这种推动力来自于社会大众广泛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要想充分调动公众对于社区环境教育参与积极性,就必须创造各种条件,唤起公众对环境教育的兴趣。首先,要加强环境保护的体验式教学。相比于课堂教学,体验式教学更加灵活多样,基层社区要充分利用各类实体资源,以参观、实践、考察等多种体验形式调动民众的参与兴趣。其次,立足本社区居民的实际情况,针对各年龄阶段、各社会层次的群体,提供个性化的环境教育服务,满足不同群体的环境教育需求。再次,适当运用物质或精神奖励的方式调动民众参与环境教育的兴趣。在面向全民开展社区环境教育的初期,社区居民参与度不高的情况下,可以利用各种激励的方式进行外部强化。将外部强化与内在激发相结合也是各种教育模式中的普遍做法,完全可以运用到社区环境教育之中,以此提升大众的实质性参与程度。

作者:周宏丽 田志鹏 张宏民 单位:绥化学院农业与水利工程学院 哈尔滨师范大学 地理科学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环境教育融入社区教育的路径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lylw/hjjylw/749594.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