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自然保护区环境教育现状与发展范文

自然保护区环境教育现状与发展范文

时间:2022-07-15 11:52:42

自然保护区环境教育现状与发展

1挠力河自然保护区环境教育开展情况现状

保护区周边居住大量居民,居民迫于生存压力,有占地开垦湿地的情况发生,致使保护区湿地面积逐渐缩小,保护区核心区又无法定“红线”,造成强行“圈地”等情况发生。周围居民在环境保护和生存压力上有明显矛盾,环境教育方面仅有传统的派发传单和悬挂条幅,在针对居民社区的环境教育上并没有明显的成绩。通过对挠力河保护区环境教育开展情况深入调查,其中有一定的环境教育项目的基础,但并没有开展成功的具有一定区域影响力的大型环境教育项目,仅开展过一部分宣传教育活动:1)逢4月22日世界地球日、6月5日世界环境日等环境保护纪念日,开展过挂条幅海报等小型的宣传教育活动;2)出版印刷过保护区鸟类、风光以及植物的画册;3)在旅游景区(雁窝岛、千鸟湖等)印刷与生态旅游相适应的宣传手册;4)特别是在每年的爱鸟周举办相关的宣传活动等。但并没有成体系、成规模、有系列、群众喜闻乐见的环境教育活动。

2游客感知环境教育调查研究

2.1研究地点与方法

挠力河自然保护区成长条形分布,核心区并不集中,与其他保护区界限明显、入口明确相比,想要进行问卷调查并不容易,于是选择雁窝岛景区和千鸟湖景区两个点作为研究地点,首先这里到了夏季有固定的游客,有统一的游客出入口,游人集中便于取样;其次这里都是湿地景观与生态旅游相结合的典型之地,而且在雁窝岛景区还有省级的环境教育基地,利于研究的可操作性。

2.2问卷设计

2013年4~5月,将设计问卷进行预调查,根据游客对调查问卷的反馈内容进行了整改,于7月旅游高峰期开始正式调查。问卷主要包括3方面的内容:1、游客的统计学特征;2、游客游览的目的及吸引游客的资源3、游客对保护区环境教育的感知情况;4、游客对保护区环境教育成果的满意度。

2.3调查方法

在雁窝岛与千鸟湖旅游区随机发放问卷,各310份,雁窝岛收回298份,游客中途离开未收回3份,有效问卷295份,千鸟湖收回问卷302份,有效问卷300份,合计发放问卷620份,收回有效问卷595份,有效率达95.97%。

2.4数据分析

采用EXCEL和软件包SPSS17.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3结果与讨论

3.1游客的统计学特征

统计分析显示出:抽样参与调查的游客基本特征中,男性略高于女性;年龄集中于20岁到60之间中青年人群,20岁以下及60岁以上老人仅占16.14%;教育程度较高,本科受教育人数所占比例在52.10%,与硕士及以上学历人数共占总调查人数的65.04%;参与调查游客中,月收入在2000以上的游客占主要部分;游客中机关事业单位、学生、公司职员以及其他工作人员相对较多;省内外游客都有,省内仍占偏大比重。

3.2游客动机以及吸引游客的资源

前来挠力河自然保护区的游客普遍是以亲近自然为目的的旅游,此类游客占到了35.29%,其次休闲度假、观鸟、摄影及接待亲友都占有一定的比例,而前来了解环境教育或是有关环境教育的人数只占4.41%,比重很小。一般的游客认为:此保护区所拥有的湿地文化、鸟类资源、以及生态价值是最值得前来的旅游资源,分别占比例的31.43%、23.70%和17.82%,另外雁窝岛和千鸟湖景区分别位于黑龙江省农垦八五二农场和红旗岭农场的辖区,所以前来了解农垦文化的也占有一定的比例。从游客游览的目的中,不难看出,了解环境教育或参与环境教育相关的游客只占很小比重,只占参与问卷调查人数的4.2%,说明游客此番前来的主要目的与环境教育无关,而环境教育是自然保护区开展相关活动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保护环境的一种教育途径,对人们自觉、主动进行环境保护有着前瞻性的作用,因此让游客在游览的过程中感受环境教育十分必要。

3.3环境教育对游客的影响

通过游客对保护区环境教育感知情况的调查可以看出,在挠力河自然保护区中的游客,潜在意识里能感受到环境教育理念的人占到36%,主动感知占23%,被动感知占32%,而毫无感知的游客仅占9%。同时受教育程度也对游客感知环境教育的程度起到一定的影响,受教育程度越高的游客,主动感知环境教育的能力越强,反之毫无感知的比例越高。通过调查发现游客对挠力河部级自然保护区环境教育的感知情况并不乐观,来到保护区的游客只有23%的游客可以主动感知保护区带给他们环境教育的感受,而绝大多数游客只是在潜意识或者被动的感受,而且受教育程度也影响着环境教育感知的程度。这些足以证明游客无法在保护区内感受到应有的环境教育,而仅仅是把保护区当做一种挂着生态旅游头衔的一般风景区,而非自然保护区,可能甚至还会失望于保护区的风光没有峨眉般的秀丽、泰山样的壮美。而且对于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人越是能够主动去感知环境教育,他们更能够了解保护区开放生态旅游并不因为他们有着旖旎的自然风光,更主要的是他们有着天然的生态系统,是我们破坏过的土地上不再拥有的生态福地,这里可供我们研究、了解它,然后激发起我们保护家园的意识。因此开展让游客可感知的环境教育是挠力河部级保护区走生态旅游又有别于一般风景区的特殊之路。从游客选择多项的保护区内开展环境教育的形式中,不难看出,游客普遍认为导游解说和亲身参与到环境教育项目中是最佳的环境教育形式,另外观看宣传片、参观宣教馆和观看宣传册也很有吸引力,环境宣传图版和其他形式也占有一定的比例。在游客喜欢在保护区内开展的环境教育形式的调查中,我们可以发现参与环境教育项目占有很大的比重,这足以说明,参与到群众喜闻乐见的环境教育项目是环境教育的一种新体验,是把传统的被动式教学,转化成“我参与,我了解,我保护”的一种积极主动的教育模式,有着广泛的民众基础和参与热情。自然保护区环境教育本就是一种自然保护的主动战略,是保护区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将自然保护区中的环境教育项目和游客相结合,有利于环境教育项目数据的采集、反馈,更能把环境教育的成果带回到各个地区,相比只在周边的村落、学校来做有更为广阔的社会效益;如果环境教育项目成果明显,所带来的口碑和品牌会通过游客精神层面的满足而扩散,吸引更多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人们来参与,增加保护区的收益和经济效益,从而更有利于研究、保护工作的开展。

3.4游客对环境教育满意度调查

游客来挠力河保护区旅游观光,对当地保护区环境教育的开展情况的满意度并不乐观,其中持一般态度的游客占绝大多数,比例在37%,对环境教育开展情况不满意的游客占32%,满意与非常满意的游客仅占28%。游客受教育程度的不同对保护区开展环境教育的满意度有很大的影响,学历越低对环境教育的要求越低,很容易满足,相反,学习越高的游客,越不容易满足于当前环境教育的情况,期望值越高。

4对挠力河自然保护区环境教育原因分析及发展建议

4.1原因分析

通过对以上的结果的分析与讨论,不难看出,挠力河部级自然保护区开展环境教育的成果较少,成效不佳,游客对环境的感知及满意度不高。产生当前环境教育现状的原因主要有保护区的管理体制、保护区相关利益者之间的矛盾和资金紧张等几方面原因。管理体制:《黑龙江挠力河部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未规定统一的执法主体,又无监督制约条款,保护区法律、制度仍不完善,多部门之间难以协作共处,导致保护区管理局综合管理职能弱化。保护区涉及利益主体多元化(当地居民、当地政府与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等):流域跨度广,位处不同行政辖区,如此交叉的复杂背景下,无论在执法上,还是在业务上,都无法针对保护工作进行有效的“指导”、“监督”,于是形成了政出多门的局面。资金问题:世界各国经验表明,作为社会公益性事业,政府财政拨款是保护区建设与管理的主要经济来源。资金投入不足,极大地制约了自然保护区事业的发展。另一方面,自然保护区处于老少边穷地区,地方财政比较紧张,一些保护区甚至连基本工资都难以为继,日常管护活动必须的运行经费没有保障,尤其是地方级自然保护区管理经费缺乏,严重影响了对生物多样性和自然资源的有效保护。挠力河自然保护区按照中国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体制要求,保护区的人员工资和运行费用完全由地方政府负担,中央政府只负担部级保护区的部分基建费用和部分专项资金,由于各级政府投入到挠力河保护区的资金有限,为了维持日常管护开支,保护区开展了自营创收项目:一是开展生态旅游,二是芦苇收割以及实验区内部分土地的承包收入。其中生态旅游项目由于开展不久还不具规模,加上保护区位置较偏远,游客认知度不高,致使保护区开展的生态旅游收入甚微;此外芦苇收割和土地承包所获得的资金也很有限。保护区管理局资金缺口大,运行和管理经费不足,制约着保护区管理职能的发挥和工作效率的提高。

4.2发展建议

建立科学有效的保护区管理体制和组织管理制度,不断完善组织管理系统,在无法改变大的管理体制的环境下,落实保护区内领导责任制和岗位负责制。形成保护区内部责、权、利分明,团结协作,相互制约的管理机制。将保护区环境宣传教育管理作为一项长期而重要的工作来抓,对周边居民特别是对依靠湿地资源生存的当地居民,进行有针对性的“禁渔、禁垦”等教育,倡导居民向第三产业转型,为居民提高经济收入提供帮助。重视提倡当地传统文化习俗中的生态保护意识和思想进行宣传教育。制定长期的社区、游客宣教计划,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主题式宣教活动,有目标的进行宣传,保障保护区核心区的生态完整性,克服地方利益主义对保护区资源的破坏与掠夺。申请省级、部级或国际环境教育项目,挠力河自然保护游客对挠力河自然保护区环境教育开展情况的满意度调查受教育程度对保护区环境教育开展情况的满意度调查区的湿地及生物多样性非常好,并且十分有特色,在雁窝岛和千岛湖风景区这两个重要的旅游景区开展生态教育型生态旅游,开展严格意义上的、以科学考察、生态教育为主的生态旅游活动对促进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是有利的;值得一提的是这两个景区都是带有农垦文化的生态湿地,这是多数保护区所不具备的,发挥优势的争取环境教育项目是关键,通过有针对性的,参与性高的环境教育项目,既可以申请到环境教育项目资金,又可以通过项目的社会效益,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形成旅游收益,通过旅游的收益更好的对保护区的建设及保护进行完善,从而形成资金链,以便于后续工作的开展。

5结语

改变单一的说教及传统的仅仅发放传单的原始教育模式。教育手段的现代化是新环境实验教学的核心内容,运用多媒体影像技术和现代声光电等技术打造逼真效果的场景使宣教工作现代多媒体,多渠道、灵活多样的模式发展,丰富教育内容。同时针对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受教育程度的人群开展经过设计环境教育项目,让他们从心里接受环境教育带给他们的行为上的改变。

作者:邹红菲郝婧杨渺单位:东北林业大学野生动物资源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自然保护区环境教育现状与发展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lylw/hjjylw/649071.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