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课程教学下的环境教育论文5篇范文

课程教学下的环境教育论文5篇范文

时间:2022-07-15 11:20:24

课程教学下的环境教育论文5篇

第一篇:中学化学教学的环境教育探讨

一、中学化学教学中进行环境教育的必要性

(一)培养学生生存意识和能力的需要

人类生存需要一个美好的环境,而目前我们生存的环境日益被废水、废气、废渣等的侵蚀和破坏。人类也一再地受到自然界的惩罚,生存的空间越来越狭小。如人为地乱砍滥伐、矿产山石的过度开采,造成植被破坏,遇到洪灾造成泥石流,山体滑坡,导致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由于一氧化碳、氮氧化合物等工业废气和汽车尾气的大量排放,造成我国多个城市发生光烟雾事件和严重雾霾现象。由于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及农药和化肥的不合理施用,导致土壤污染和淡水资源日益减少,虽然还没有“水贵如油”的状况,但威胁着我们的生存已是不争的事实。我国为了解决淡水资源的问题进行了伟大的“南水北调工程”,但据报道其源头部分被污染,这不得不令人担忧。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我们认为主要是环境意识淡漠,片面追求自身的经济利益的同时,殊不知是以牺牲环境损害绝大多数他人的利益为代价,一些政府官员追求政绩和GDP,对此不管不顾,等到污染了再去治理,结果是事倍功半,而且恢复起来相当漫长,有些甚至是毁灭性的,“破坏环境等于慢性自杀”。因此,我们必须在化学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能更好地适应现代生活。”这种有效的环境教育,让他们尽早地具有环境意识,提高自我生存能力。

(二)中学化学教学中的环境教育是现实需要

为了了解中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和掌握环境知识的多少,我们随机抽查了某中学高一、高二学生(包括文科和理科)100人进行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93份。学生的环境知识还是较薄弱,具体表现在课程中强调的或者说有可能要高考的内容回答正确率较高,同时对教材相关内容涉及环境问题的关注度不够,其实问卷中的每个问题在中学化学教材中都会找到他们的“影子”,那么为什么出现如此的结果呢?这说明中学化学教学中的环境教育还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在教学上不够灵活,对于相关知识仍趋于死记硬背,视野不够开阔,总觉得在化学教学中进行环境教育浪费时间,没有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因此,要着手改革中学化学教学中的环境教育问题,提高全民族的环保素质的现实需要。

(三)中学化学教学中进行环境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中学化学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作为学生环境教育启蒙者的中学化学教师,应将其作为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应不失时机地进行环境教育。

1.适时地进行环境教育,有利于加深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实现知识向能力转化

在中学化学教学中进行环境教育,让他们从生活实际中去理解科学,提高能力,效果显著。某条河突然飘浮着大量的死鱼,岸上也有一些鸟儿的尸体。当地流传着河里出了“水怪”,村民们很是迷信,经环保部门调查是上游的一个硫酸厂泄漏导致产生,其谣言不攻自破。待讲到硫及其化合物相关的化学知识时以此作为事例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再讲到酸雨的形成和危害,如何防治,如何保护水资源,以及工厂产生的废水该如何处理等问题,加深了学生对化学的理解,认清了事实本来面目。通过这个事例,老师要求学生不能盲目迷信和相信谣言,要用法律和科学来捍卫自己的利益。让同学们在环境教育中获得真知,加深了对科学的理解,实现了由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2.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阔视野,增强交叉学科知识的学习

环境问题本身是一个社会性的综合问题,不仅涉及到理化生地,还涉及到政史经法等学科的交叉融合。水污染中的重金属离子,如Ba2+、Pb2+、Hg2+、Cd2+等,能使人中毒,从而加深对“水俣病”等的理解,其原因是重金属离子使蛋白质变性,导致血液中血红蛋白大量坏死而中毒,那么如何解毒呢?这一系列的问题仅靠化学知识是不能解决的,涉及到生物、医学等相关知识的学习加深了对化学的理解,认识了其本质,有利于学生举一反三。在化学教学中进行环境教育,让学生意识到学习各科的重要性,激发学习兴趣,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这是其他教育所不能替代的。

3.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适时地进行思想素质教育

环境教育与保护大好河山、美丽家园、人民健康和幸福密切相关,本身就是爱国主义教育。在中学化学教学过程中,根据相关知识,结合当地化工生产实际,参观调查家乡的环境状况,介绍“三废”对我国环境的污染状况,增强他们的忧患意识,进而激发他们对环境的关注和养成良好的环境意识和习惯。在讲到白色垃圾和电子产品等的污染时,西方发达国家把废输液管等医疗器械和不易处理的废弃电子产品输送到第三世届国家的罪恶行径,相反我们国内一些不法分子为了自己利益,与其串通一气,竟然把走私的这些垃圾如输液管直接用于治病坑害百姓。通过这样的环境教育以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操,提高环保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观。

二、中学化学教学中进行环境教育的对策

(一)着力提高中学化学教师的环境素质为环境教育创造条件

中学化学教学中进行的环境教育效果如何主要取决于教师本身的环境素质。环境素质应包括环境的内涵、环境知识、处理环境问题的技能以及环境意识。首先认识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这就是把人类以外的生物要素和非生物要素都看作人类的环境。其次是必要的环境知识,如绿色化学、低碳经济、温室效应、PM2.5、赤潮、沙漠化、富营养化等环境术语和知识,如果教师这方面缺乏,会对环境问题认识不够,无法帮助学生认识和解决环境问题。再者是具有对环境的认知、判断、参与和处理环境问题的技能和技巧。最后是形成环境意识,即是自觉地从思想上、情感上尊重环境、关心环境、理解环境,进而形成正确的环境观。环境素质的提高主要是相关教育部门应与当地环保机构紧密结合,适时地进行环境教育方面的培训。同时,教师应通过多种方式关注国际国内环境卫生的相关动态以及在教学中对环境的理解进行终身学习和自我反思。

(二)深入理解新课程标准,准确把握新课程环境方面的相关内容适时地进行环境教育

中学化学课程标准无论从理念、目标、课程设计、课程内容等方面对环境教育都提出了明确要求,作为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初中化学课程标准的“前言部分”就明确指出:中学化学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化学、技术、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在“课程性质”中也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化学与环境、化学与资源、化学与人类健康的关系,逐步树立科学发展观”,“课程基本理念”第5条中强调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体现化学、技术、社会、环境相互关系的学习情景,使学生初步了解化学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巨大贡献,认识化学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促进人类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所发挥的重大作用,……。”在“课程设计思路”中指出环境教育的方法:“为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实施课堂教学,在‘课程内容’的相关主题中设置‘可供选择的学习情景素材’…,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认识化学、技术、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引导学生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同时要实现“了解化学、技术、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并能以此分析有关的简单问题。”和“增强安全意识,逐步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三维目标。在“课程内容”方面的环境内容主要以二种形式呈现:一是以某二级主题“标准”中呈现。如“金属和金属矿物”的标准中明确要求“认识废弃金属对环境的影响和回收金属的重要性”。二是在某个主题下的“活动探究建议”中呈现,如;“调查‘白色污染’形成的原因,提出减少这类污染的建议”。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也对环境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但叙述上没有初中化学课程标准那么直接,但把环境问题作为一级主题呈现。如化学必修1的一级主题“化学与可持续发展”和化学选修1“化学与生活”的一级主题“化学与环境保护”等,重视程度可见一斑。基于课程标准的新教材中环境教育的理念得到了较好的体现。环境问题的内容在顺序上穿插排列或分章成节;从栏目呈现形式上,以正文、资料卡片、作业习题、图文并茂、丰富多彩。因此,我们必须体会新课程标准有关环境方面的内容,深入钻研教材,准确把握环境方面的三维目标要求,适切地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

(三)中学化学教学中实施环境教育的途径和方式应该多样化

中学化学教学中实施环境教育的途径主要是课堂教学。由于课堂教学时间紧,不能因为环境教育而脱离化学课进程而教学,应当改变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采用灵活多样的教育途径,才能有效地进行环境教育。

第一,化学实验是进行环境教育的有效途径,在实验过程中能比较好地提高学生处理环境问题的能力和方法,增强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养成良好的环境卫生习惯,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如在做硫燃烧实验时,通过联系化学知识,其燃烧的产物是污染空气的气体SO2,能否直接排放到空气中?该怎样处理?通过实验的学习培养学生自觉的环保意识,同学们会在以后的实验中应会注意到“三废”应先进行回收处理再排放。同时实验室可以模拟环境污染的场景,掌握处理环境问题的技能,将绿色化学、微型实验等新理念用于实验中。如综合环境和绿色化理念选择用Cu制CuSO4的最佳方法。这个看似简单的习题,在题设进行了限制,就成了一个探究性的课题,需要查阅和收集整理资料、实验探究和结论表达,从而逐步掌握处理环境问题的方法,形成处理环境问题的能力。

第二,充分联系生活实际,以班会、课外活动、专题讲座、参观化工厂、实地调研等多种方式进行环境教育,如“调查日常生活中金属垃圾的种类,分析其回收的价值和可能性。”“调查:学校所在地区大气污染及防治情况”等。如在讲到“农药和化肥”内容时,让学生与其家长和社区进行沟通和交流,了解施用农药和化肥的方法,其不合理使用会对环境造成怎样的影响。除此之外,可以利用橱窗、板报等多种形式创建环保的文化氛围,构建环境隐性课程,让学生身临其境,深切感悟和体会,养成爱护环境的好习惯。从教学方法上,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选择贴近生活的素材创设丰富的环境问题教学情景,注重启发、讨论、实验探究等多种方式方法配合,提高学生学习环保的积极性。在解决环境问题时也要涉及到工商、行政、执法、环保等相关部门的通力配合。因此,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提高处理环境问题的能力。

三、结语

总之,环境意识的培养应“从娃娃抓起”,在中学化学教学过程中对处于世界观形成期的中学生进行环境教育是十分必要的。中学化学教师应根据化学课程标准,将环境教育渗透在化学教学中,既能促进化学教学,又能使学生获得必要的环保知识和技能,形成环保意识和良好环保习惯,从而有利于把他们培养成具有较高素质的保护环境的建设者。

作者:刘林朱斌彭蜀晋单位: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四川师范大学科学教育研究所

第二篇:地理教学环境教育的渗透

一、宇宙环境问题

在教学中,我们让学生对照教材相关资料,找到相关问题:随着世界对宇宙空间的开发和利用,人类已经使地球周围空间的太空垃圾以每年10%的速度增加,严重影响着航天器的工作,在其进入大气层或散落于地面时,释放出的放射性物质必然会影响地球环境。我们还结合当前海湾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中使用的导弹、贫铀、钻地导弹给宇宙环境和人类带来严重危害的例子,引导学生理解保持太空清洁的重要性,并展开课堂讨论:“怎样保持太空清洁、如何保护人类的家园———地球”,使学生认识到人类生存于地球,而地球也需要清洁的生存环境,人类保持太空环境的清洁,就是保护我们人类本身。

二、大气环境问题

地球的表层是大气,大气环境问题亦不容忽视。教学中,我们通过介绍典型事件让学生明白:大气污染已经为世界所瞩目。例如,从大气污染方面,首先可以给学生提供阅读材料“伦敦烟雾”事件:1952年12月5日~8日,英国伦敦上空的烟雾持续弥漫,煤烟粉尘聚积不散,造成震惊一世的4000人死亡的严重后果。我们让学生思考:“烟雾是怎样产生的?”其次,联系我国的国情看材料:“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发展突飞猛进,乡镇工业不断涌现,废气排放造成污染,上海、北京、东北工业城市是我国肺癌高发区。其他地区也受影响,仅以香港为例,其空气污染已造成每年2000人的死亡,大气污染已严重威胁人类健康。”我们让学生讨论“人为因素造成的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与我国目前生产活动方式之间的联系,大气污染与人类疾病发生率的关系”,最后从全球观念引导学生得出“大气污染具有全球性”,并看投影片,正如美国宇航员韦策所说:“我从太空观看地球,浓密的污染云雾正使地球变成一颗灰色的行星”,这样,使学生深刻意识到大气污染对人类生存发展的影响,减轻和消除大气污染应是每一个人的责任。我们还可以让学生提出身边的大气污染的问题,探讨解决环境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从而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海洋环境问题

通过学习“海洋环境”这一章,让学生了解:地球表层的71%是海洋,其环境问题亦越来越突出。海洋环境问题是随着人类开发利用海洋而产生的,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内陆学生的感性认识不足的现状,联系我国国情———我国海域300万km2,约占陆地面积的1/3,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开发海洋的成就,并分析海洋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讨论我国在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时,应该怎样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在唤起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时达到环境教育目的。

四、陆地环境问题

地理教材中的陆地环境是从水、土、生物资源等方面展开的,教师在教学中应强调:人类目前应用的淡水是循环可再生的,但也是有限的。在这一方面,可引用材料:“拥有世界40%人口的80多个国家缺水”“地球上每8秒钟就有一名儿童死于不洁水源而导致的疾病”“我国7亿以上人口饮用大肠杆菌超标的水,有近2亿人饮用受到有机物污染的水”。这样使学生了解世界、了解我国的水资源状况,提高学生对环境的关注程度、节水意识和保护水源意识。教师还要联系人口发展速度,使学生理解人口的压力也是水资源紧缺问题的重要原因。同时教师还应介绍因土壤质地下降,森林面积减少,加剧陆地环境恶化的情况,帮助学生建立起陆地环境整体性的观念,并开展“人类的家园在陆地,保护家园就必须保护陆地环境”的课堂大讨论。

五、城市环境问题

人类生活在环境中,对环境改变最突出的在城市。在引入城市环境问题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找出现实生活中的环境问题,如交通拥挤、固体垃圾污染、社会秩序混乱、住房困难和噪声污染等,增强感性认识,激发起学生主动保护环境的热情和行动。进行环保教育光在书本里、课堂上还不够,还应该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向社会,在实践中接受教育。环境教育本身是一种感知性的教育活动,所以我们非常重视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组织学生参与以环境教育为主题的校园活动、社会调查、环境监测等实践活动,从而深化环境教育。

1.开展环保教育,从身边做起。

“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从校园做起”这是我们的口号,并广泛开展宣传,要求学生以实际行动把校园变成无白色垃圾、无噪声、绿草如茵的花园式校园。我们号召学生会、团委会开展“向不文明的校园行为开战”的活动,同时组织学生观看我国和世界上名校的校园环境,开展“爱我校园,从身边做起”的演讲比赛活动,号召人人为构建我们的“绿色校园”做贡献,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2.开展环保活动,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开展环保活动要走出课堂,让学生在自然和大社会中进行,既可以培养学生观察、应用能力,又可以提高学生的环境素质,这对学生热爱大自然情感的形成十分有益。如教师可以成立地理课外活动小组,带领学生开展室外活动,借助仪器设备,对当地酸雨污染、SO2与地面浓雾、工业粉尘、城市交通线上的汽车尾气等进行监测,并提出意见及解决措施。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让他们去感知、认识环境问题,从而自发地宣传环保,以实际行动去保护环境。教师还可以利用每年的环保日,组织学生去社区、公园消除白色污染,收回废旧电池,植树造林等。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环保,理解环保,宣传环保,进而人人争做“环保小卫士”。

六、结语

总之,环境教育与地理教学有着密切联系,教学中我们仅从五个环境问题入手探讨环境教育,在传授给学生各种知识、技能的同时,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提高学生的环境素质。

作者:刘春丽单位:辽宁省大连市金州高级中学

第三篇:信息技术影响环境教育课堂

1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教师要学会运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生对知识力求认识的心理倾向,是最活跃的情绪因素。浓厚的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是学生求知的内在动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创设情境,让学生的情感“活”起来,激发起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强烈欲望。有了兴趣就会勤奋,就会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探索问题的根源、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一件事没有了兴趣,就会变得被动和应付了事。试想,强迫一个人做一项自己不愿做的事情,他会是多么的不情愿,即使强迫完成,他也是在敷衍,甚至要忍受内心的不满和痛苦。他不会在干这件事情的过程中,身心得到愉悦的情感体验,更不会主动地去探讨深层次的东西。浓厚的学习兴趣,能使学生心情愉快,注意力自觉地高度集中,思维活跃,主动参与,积极探索,并力求创新。环境教育知识富含激发学生的许多兴趣点,教法得当是很容易培养和激发学习兴趣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对环境教育知识学习的兴趣是增强学习效果的关键。教师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培养兴趣,不断变换教学方式有利于保持学习兴趣。教师应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这个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把环境教育知识通过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呈现给学生,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构建起学生交流的平台、发言的平台、探讨的平台。教师要学会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及时地把环保科学中的新知识、新发现、新动态以及热点事件呈现给学生,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好奇心。促使学生对所学的东西产生浓厚的兴趣,使他们从“厌学”到“好学”再到“乐学”,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如在讲“环境保护的意义”时,先放映影片:蓝天,白云,白雪皑皑的山峰,湛蓝深邃的大海,郁郁葱葱的森林,广袤葱绿的草原,能歌善舞的民族……声像并茂的视频,把学生的身心立刻带进美好的生活环境,使之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接着再放映风沙漫天、工厂烟筒浓烟滚滚、植被破坏造成的荒凉的沙漠、光秃秃的山顶,给学生以强烈直观的视觉冲击。教师一句提问“你希望生活在哪一种环境中”,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极大地激发起来,使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调动起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利用信息技术让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得到升华

环境教育也是对学生思想的情感教育,教学中通过潜移默化的熏陶,促使学生在情感上发生变化,使学生在情感上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一个正确的认知,从而对环境保护产生一种主动的积极的认同态度。比如在“淡水污染”的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通过图片、影像资料等形式,模拟当地水质的变化过程:几十年前的碧水蓝天、鱼翔浅底、鹰击长空、鸟语花香,到今天的工厂林立、浓烟滚滚、污水横流以及白色垃圾满地,造成水源污染、空气污染、植被破坏,其后果是鱼儿没了,鸟儿少了,甚至人们的正常饮用水都受到了污染。让学生懂得这个不幸其实是由人类自己的污水排放行为给自己种下的祸根,如果发展工业的同时重视环境保护,这种情况完全是可以避免的。这样的教训是深刻的、惨痛的,使学生懂得保护自然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身。学生对知识的获取,主要通过感官对外界的事物获得感性认识,再通过大脑的综合分析上升到理性认识。应用信息技术能够突破时空限制,方便地对两种自然环境做出强烈对比,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探究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热情,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础,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环境的恶化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严重的灾难。每一个人都应该从自身做起,立即行动起来,用勤劳的双手来美化自己的生存环境,保护美丽家园。

3利用信息技术,加强师生互动,交流探索

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开展专题环保研究活动。从自身生活接触到的环境开始,看看身边的环境和几年前有什么不同:让学生观察当地的河流、沟渠与十几年前相比,水量和生物环境都发生了哪些变化?了解当地土壤、大气、植被等过去和现在的变化,触发学生孩提时美好的记忆,让学生写出切身的感受,使过去和现在形成鲜明的对比。并应用信息技术,使学生的所看、所想、所思得到尽情的宣泄,以增加互动性和交流性,加深认识,强化责任。如有的学生写道:“还是我五六岁的时候,那时沟渠里潺潺流水,鱼儿在自由自在地游玩,晶莹剔透的河虾在河边水草里欢快地蹦跳。蓝天下,麦田里斑鸠、柳燕儿以及各种不知名的鸟儿欢快地唱着歌。我们挽起裤腿下河捉过鱼,撒开脚丫追过鸟儿……十几年过去了,今天再也看不到那条河里童年的记忆了:看不到游来游去的鱼儿了,看不到闪着金光、身体弯曲的河虾了。看到的是即便在夏天叶子也枯黄的河草,以及冒着气泡散发着臭气的河水。我们曾经见到的自然美景,随时随地会因为我们的不珍惜而离我们远去,有的或许是永远不可能再见到了。只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才会保护大自然的壮美。”学生的感受是如此的深刻,对比竟如此强烈。教师要不失时机捉住学生思想升华的瞬间,以切身的感受提高对环境保护的认识的同时,利用信息技术制作成环境教育的文字、图片、视频资料,并将这些资料利用校园网、黑板报、手抄报等形式进行展示。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这个平台,共同探究环境保护的方法、对策、责任,使学生切实有成就感,从而增强自信心,激励他们更主动地学习,达到提高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总结的能力,使学生进一步提高环保意识,并去影响和教育更多的人,唤起人们对环境保护重要性的认识。环境教学要和社会实践相结合,要和信息技术相结合,既能加深对环境保护重要性的认识,也能使学生获得较多的参入、交流的机会,方便做到畅所欲言,使生生交流、师生交流更加方便。在环境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观察自己身边的人和事,哪些是对自然的保护,哪些是对环境的破坏,引导学生思考:良好的行为会带来哪些好处?而不良的行为又会带来哪些不良的后果?引导学生检讨自己的行为,使学生成为一个真正的环保卫士,养成从我做起的良好的习惯。在强调重视自然环境的同时,还应该进一步提出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提倡建立和谐、自然的人际关系和豁达、平和、宁静的心境。

4结语

实践证明,教师根据教学实际,充分恰当地利用信息技术在环境教学中的作用,以激发学生认知的内在动力,就能使环境教育教学更加生动活泼,就能使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进行更多的探讨,使学生的探索创新能力不断得到提高,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人口观,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作者:徐炳智单位:平度市田庄镇田庄中学

第四篇:环境教育与中职课程的融合

一、环境教育的内涵及特征

面对生源质量滑坡的现实,中职学校的环境教育应着眼于促使学生从身边的环保行动中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包括减少对学校环境和教学设施的破坏,对水电等生活资源的浪费等,形成文明的风气,培养良好的社会道德品质。因此,中职学校的环境教育首先要普及基本的环境知识及环保知识。例如,让学生了解当今的环境状况及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环境与发展的关系,资源与环境,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及相关的环保法规知识等。其次,中职业学校的环境教育要充分体现职业定向的特色,在注重有效参与和技能培养的同时,与各自专业结合。中职教育面对的是有明确职业倾向的学生,所以要与他们将来可能从事的职业联系起来,不仅考虑到他们未来的工作活动对人类环境的影响及可能出现的污染现象,而且也要考虑工作环境可能对他们健康构成的威胁,尽量避免职业病。例如,在农学类专业中引入“生态农业”,在信息技术类专业引入防辐射,在建筑类专业引入粉尘的污染及防治等。这样,中职生将来走向社会就可利用环保知识更新旧的生产方式,创新生产模式,带动节能、绿色等产业的发展,顺应可持续发展的潮流。

二、当前我省中职学校环境教育的现状

首先,中职学生环境意识淡薄,环境知识缺乏。笔者一直在中职学校工作,去年曾对我省几所中职学校二年级的学生做过问卷调查,其结果显示:购物时会注意到商品上有环保标志的只有10.6%,知道什么是“白色污染”的只有35.4%,回收过废旧电池的只有8%,知道生活和生产污水造成污染后果的只占37.2%。可见,当前中职生的环保意识和习惯不尽人意。另外,中职生随地乱扔纸屑和垃圾、浪费水电、随地吐痰、破坏花草等现象随处可见。因此,中等职业学校开展环境教育势在必行。其次,我省绝大多数中职学校没有开设显性或隐性的环境教育课程,与之相关的第二课堂或主题活动也很少开展。据调查,我省800多所中职学校中,除极少数学校开设环境保护与监测专业外,其它学校环境教育的开展仅限以下两种情况:在个别相关专业中开设该课程,如化学工艺、机电一体化、食品加工类等专业;其余的则只在个别公共基础课或专业技能课的某些项目课程的相关内容中渗透了一点环境保护的内容。在最新执行的《职业道德与法律》(中等职业教育)教学大纲中,从环境层面作如下阐述:“了解保护资源和环境的有关法律规定,理解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依法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见“依法生产经营,保护环境”条目)与普通教育和高等教育相比,中职学校的环境教育课程开设现状还很滞后,在网络上也鲜有相关的论文与活动。可见,中职学校亟待大力加强环境教育。

三、中职学校环境教育与课程融合的模式

课程始终是职业教育的核心,中职学校的课程改革必须遵循“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原则。一般认为,进行环境教育的主要教学资源是相关教材,而现在人们已经认识到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环境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既包括横向和纵向的内容,还包括素材性和条件性的功能资源,也包括分布于校内和校外的空间资源,这就大大拓展了环境保护课程的视域。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和课外教学活动设计时,可以在环境教育课程资源开发上进行各种尝试,比如开发学生的、校外的课程资源,或者网络的、媒体的、课外阅读资料等方面。具体地说,环境教育有以下几种课程融合模式:

1.单科设置模式

各专业单独开设《环境教育》课程,每周2课时。目前,只有广东和上海的大部分中职学校这样做,主要使用马桂铭与刑鼎生两位老师编写的教材。单科设置模式的明显优势有:其一,它涵盖的内容十分丰富,不仅囊括了现有课程中的相关内容,而且还涉及其他大量的课外内容,能够形成比较完善的内容体系,还可在其中灵活穿插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能够保证环境教育的效果落在实处。其二,环境教育如果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则会容易引起学校和师生的重视。其三,与其他整合多门课程的模式相比,这种模式相对比较节省时间,无需去协调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但此模式也有缺陷:另设一门课程会加重中职学生的学习负担,课时也得不到保证。另外,单科课程要融合现有学校课程中的相关内容,怎样有效避免重复是它面临的另一个困难。但是,从上海和广东等地实施单科模式的实效性看,似乎单科设置最有利于中职学校环境教育的开展。

2.学科整合模式

此模式把环境教育的内容解构,按计划分散安排到现有课程中,因为环境教育几乎可以渗透到任何专业技能或文化课程当中。其前提是,使用这种模式学校必须做好顶层设计,必须熟悉环境教育的全过程,否则它就有可能像碎纸片一样无序散落在各门课程中,不但学生无法掌握系统的内容,环境教育的持续性和实效性也得不到保证。另外,这种方式涉及面大,也会增加评估的难度。当然,这种模式的操作性较强,且现在被一部分中职学校所采用,但需要全校范围来进行协调、组织和管理。

3.隐性课堂模式

所谓隐性课堂模式,就是通过第二课堂或课余综合实践活动来开展环境教育的模式,这在目前我省比较普遍采用,因为这种分隐形课堂简单易行。学校可以结合第二课堂,开展环保主题活动,开设有关环境保护的兴趣小组,丰富学生环境方面的知识。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举办有关环境保护的讲座、演讲等,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比赛的同时受到启发和教育。当然,职业学校还可以利用学生在企业、施工现场、公共场合顶岗实习的机会,鼓励学生结合生产实际,引入环保理念改进生产技术,激励学生从提高意识转向自觉参与环境保护。这种模式的优点是,首先它为环境教育提供了渗透的机会,也不必大动手术修改原有的内容。其次,环境教育涉及的相关内容均可包含到第二课堂和综合实践活动中,并可通过这两种形式提供学生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第三,这种模式不是很费时间,也有利于两三位教师或独立或合作地开展工作。但是,它无法完整地实现环境教育的所有目标;它虽可帮助学生获得必要的知识和技能,但对养成正确的对待环境的态度和价值观却帮助不大;同时,这种模式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组织这些活动的辅导教师,他们的理解、兴趣和热情对环境教育的开展非常关键。

4.阶段介入模式

所谓阶段介入模式是指中职学校每周或每学期专门安排一段特定的时间,专程进行环境教育。该模式较有弹性,既能满足学校开展课内和课外环境教育的的需要,也能提供野外考察的机会。但其缺点也很明显,这种模式更像一种课外活动,无法融合到学校的正常的课程体系中,且每学期只抽取一小段时间开展环境教育,也不会对学生形成正确的环境态度和价值观起到明显的作用。%

四、中职学校环境教育与课程融合的建议

环境教育与中职课程的融合仍在不断磨合,当前并无成熟的模式可供借鉴,但我们可以创新思路,探索一种有效的管理和组织机制,取得我省中职环境教育的最佳效果。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鉴职业发达国家比如德国环境保护的经验,学习广东、上海等地中职学校开展环境教育实效性的做法,再加上我校去年一年的课程改革实践,笔者认为中职一年级应采用单科设置模式,把《环境教育》单列一门必修课,放在与语文、数学、英语、德语、体育、艺术以及计算机基础等七门公共基础课同等重要的地位,意在普及基本的环境知识;二年级采用学科整合模式,把环境教育与专业技能学习融合在一起,以获得职业定向所需的环保技能;同时,中职学校的学生管理部门在平时应多组织环境教育的第二课堂,成立环保社团小组,开展环保主题活动,不断强化中职生的环保意识。

五、结语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进程中,环保意识应当成为当代公民基本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保护教育是一种知识教育,更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提高环境意识必须从学校教育抓起,让学生从小树立环境保护意识,自觉地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在中职学校中开展环境教育,培养中职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树立其环境保护观念是当前刻不容缓的任务。中职学校的领导和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教学观,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要加强环境保护教育,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从而提高中职生的整体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作者:韩志孝单位:河南信息工程学校

第五篇:环境教育课程价值观的构建

一、环境价值观教育

环境价值观反映人类对环境总的看法和态度,而每个人的环境价值观是通过自身行为取向及对事物的评价态度反映出来。正确的环境价值观是驱动人们自觉保护环境的内部动力,而错误的环境价值观是一切破坏环境行为的思想根源。任何一个人,无论是零碎的还是系统的,都会形成与环境保护相关的伦理观念、法制观念、审美观念以及对人与自然关系、环境保护的看法与态度。基于上述对环境价值观念的理解,笔者认为,在环境教育的过程中,价值观教育是不可或缺的部分,环境价值观的内涵至少应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一)在环境教育的过程中,要促使受教育者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促进受教育者认识到环境对人类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价值。

人类盲目地利用自然资源,过度追求高速经济发展所造成的严重后果,已经严重威胁到人类的正常生活与生存。环境问题的大量存在,如何通过教育手段使人类正确地认识环境,认识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并且能够主动采取措施减少环境问题的产生,学习如何消除环境问题的知识与技能,是环境教育者的根本性工作。

(二)环境价值观教育的任务之一,是引导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环境道德准则。

环境道德评价标准,总体上讲,凡是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关系建设的行为便是善的,凡是有害于人与自然和谐关系建设的行为便是恶的。当然,自觉遵守环境法律法规应当是环境道德的底线标准。教育系统在开设环境相关教育课程时,其教育目标之一便是促使人们利用正确的环境道德准则来引导人的日常行为,自觉处理并且协调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之间的矛盾,达到保护环境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在进行环境教育的过程中,促使受教育者能够辨别和控制侵害环境的不道德行为,使人们形成环境道德的责任感,深刻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

(三)环境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环境道德情感也是环境价值观的内容之一。

道德情感,是指人们根据一定的道德观念,在处理相互关系、评价某种行为时所持的态度和体验,是在道德认知的基础上产生的,经过长期实际生活体验而形成和发展的。环境道德情感是一个人对他人或者自己环境行为是否符合环境道德准则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在环境教育的过程中,受教育者能够主动的或者在没有社会监督的情况下,也会坚持自己的环境道德准则,实现自己的环境道德义务,便是具有环境道德情感的显著标志。反之,一个受教育者虽然具有一定的环境道德认识,学习了环境教育的相关课程,但缺乏环境道德情感,在面对环境问题时,即使勉强地去做,也总是不情愿的,甚至会做出与环境认识相反的事情。总之,环境的价值观教育是环境教育课程的重要内涵之一,是促使受教育者转变传统地对环境的思维方式,取而代之的是有鲜明时代特色的生态思维模式,善待自然,保护生态环境,重新定位人类在自然中的位置,用全新的环境价值取代传统对环境的思维模式。

二、环境价值观教育内容的构建

环境教育的最终目的,是通过相关环境教育的课程提高受教育者的环境意识,进而形成自己的道德情感,能够独立对侵犯环境的人或者事进行环境情感的道德判断。能够通过自主的环境价值观支配自己的行为,其核心便是全面把握人与生态环境的辩证关系。因而,环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构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生态伦理观教育。

生态伦理学探讨的是人、社会与自然环境三者之间的伦理关系。生态伦理观认为自然环境有其自身的作用和权利,并对人与社会发生影响,人与社会的一切活动都应充分考虑到自然环境的伦理权利。生态伦理学奠基人莱奥波尔德指出:“至少把土壤、高山、河流、大气圈等地球的各个组成部分,看成地球的各个器官、器官的零部件或动作协调的器官整体,其中每一部分都有确定的功能”。环境既包括以空气、水、土地、植物、动物等为内容的物质因素,也包括以观念、制度、行为准则等为内容的非物质因素;既包括自然因素,也包括社会因素;既包括非生命体形式,也包括生命体形式。环境是相对于某个主体而言的,主体不同,环境的大小、内容等也就不同。由此观之,物质因素和非物质要素、生命体和非生命体之间本质上是一样的,在环境教育的过程中,有必要促使受教育者把权力观、道德观、价值和伦理观推广到自然中去,生态环境中的存在物体,理应获得同等的对待。

(二)环境问题教育。

环境问题教育是以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为核心,以解决环境问题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的,以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和有效参与能力、普及环境保护知识与技能、培养环境保护人才为任务,以教育为手段而展开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过程。简而言之,环境问题教育就是以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为核心而进行的一种教育活动。环境问题是由于人口增长、现代科技和现代生产力迅猛发展所产生的问题。因此,人类对生存环境恶化的担扰导致了环境教育的应运而生,其原始的动机还是来自于人类对自身生命的关爱和珍惜。环境问题教育,要促使受教育者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人为性。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类的生产能力不断提高,规模不断扩大,致使许多自然资源被过度利用,生态环境日益恶化。通过教育手段来提高人们的环境问题意识,便成为有效措施之一。特别是1972年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是全球环境问题教育运动的发端,会议强调要利用各级正规和非正规教育、在校内和校外教育进行环境教育。如何通过教育手段,使人们正确认识我们的地球,了解人类产生的环境问题,获得解决环境问题的知识与技能,是环境教育者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三)自然环境审美教育。

审美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指人与世界(社会和自然)形成一种无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审美是在理智与情感、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统一上追求真理、追求发展,背离真理与发展的审美,是不会得到社会长久普遍赞美的。环境价值观教育应当培养受教育者环境审美的能力,即以生态环境美为媒介对受教育者进行审美教育。自然的美是客观的,需要受教育者通过环境教育课程的相关学习,去亲自发现、感悟、欣赏,乃至体验。在人与自然互动的过程中,人们已经认识到遵循自然规律的重要性,意识到保护环境迫在眉睫。只有如此,才能感受到自然美的存在。从人文社会角度出发,环境审美教育更需加强社会风气的改善。良好的社会风气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经过规律性与目的性相统一创造、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反映了人的精神状态,并影响人们的精神面貌和内心世界。环境审美更是如此。环境审美教育,便是引导受教育者,把符合自然规律的环境意识与社会的有机发展结合起来,通过人与环境的和睦相处展现出来,方能促进受教育者在更高的境界中感受到环境之美。

(四)环境价值教育。

环境价值指“环境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功效或意义”。亦称自然价值、生态价值。环境价值教育目的在促进受教育者明确生态环境对于人类以及其他生物生存的意义。“环境价值”是当代社会实践提出的新问题,为诸多学科所研究。它也是环境道德原则和规范的重要理论根据。“环境”通常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人工改造过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空气、水体、土壤、森林、草原、高山和海洋,以及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环境“价值”则主要表现为两点,其一是环境的“工具价值”,指自然界存在的物及其他对人的实用性;其二是环境的“内在价值”,内在价值便是自然界中的有机体本身所具有的价值,是自然界本身的稳定性、完整性和内在的审美价值。在环境教育的课程中,首当任务便是促使受教育者认识到自然界有机体的工具价值,即认识自然界存在的物及其他对人的实用性。只有认识到环境与人类之间的密切关系,认识到人类对环境的依赖性,方能意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后果,才能激发把环境道德情感运用到社会经济生活中,解决和预防环境问题一再出现。此外,人类的生活是不断繁衍的过程,故而人类还须具备自主关注下一代生活环境的环境道德情感,为人类的将来保留好环境资源基础和自然环境质量。

三、结语

总之,环境教育的目的是促使受教育者形成较高的环境道德性感,环境价值观教育内容的构建是实现环境教育目的关键所在。如何有效地在环境教育课程和环境教育教材中更好地体现环境价值观,是当前环境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

作者:舒福才单位:丽水学院幼儿师范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课程教学下的环境教育论文5篇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lylw/hjjylw/649069.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