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城镇化建设中新社区集聚建设研究范文

城镇化建设中新社区集聚建设研究范文

时间:2022-06-07 10:23:06

城镇化建设中新社区集聚建设研究

[摘要]

为破解城镇化发展难题,推动义乌城市功能转型升级,义乌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义乌市城乡新社区集聚建设实施办法(试行)》并制订了实施细则。走新社区集聚建设之路是实现农村向社区过渡,农民向市民转变的必由之路。由于受历史及现实因素影响,开展新社区集聚建设面临很多难题。如何破解这些难题成为义乌市政府面临的重大课题。

[关键词]

城镇化;义乌;新社区;集聚建设

1前言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国务院也连续多年出台一号文件,勾勒出了农村社会结构加速转型、城乡发展加快融合的态势,作为浙中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较快的地区义乌,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义乌经过近30年的发展,经济早已走出靠农业吃饭的格局,但从人口结构、生活方式与管理模式上看,整个城市还留存着农业社会的“胎记”。许多人享受着市场繁荣带来的财富急剧增长、生活富足,却割舍不了千百年农业社会流传下来的小农经济意识。一个最显著的例证就是,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人们总是对有天有地、独门独院的“四层半”式住房情有独钟,以致于给义乌的城市化打下了深深的“半城市化”印记。如何破解城镇化发展难题,推动义乌城乡新社区集聚建设,是摆在义乌当局面前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2义乌城乡经济发展现状

1999年义乌城市规模超过20平方公里,城市建设由小城市向中等城市转变,同一时期,义乌市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开展以“村为单位、垂直安置”为基本模式的旧村改造、新农村建设,成为义乌扩大城市的重要途径。无论是空间规模、建筑形态,还是生产、商业、文化等功能组织,这种模式适合中小城市空间扩展和第二、第三产业发展,一大批专业街顺势形成,如五爱村库存品专业街、赵宅村工艺品专业街等,它们既是经营场所,又是外贸经营者居住地,并在相当程度上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然而,到新世纪第一个十年的中期,义乌城市规模超过50平方公里,城市建设由中等城市向大城市转变,此时,随着一批城郊村改造完成,“村为单位、垂直安置”的弊病也开始显现出来。千篇一律的“有天有地四层半”的新农村逐渐引起各界议论。一些改造完成的村庄,成为了城市规模扩大后的“城中村”。旧的新村建设模式,已使义乌贴上了“半城市化”的标签,成为制约义乌城市发展的问题。整个城市旧村改造的“城市村庄”,构成主体风貌,那些拔地而起能够展现现代城市风貌的建筑,却似“鹤立鸡群”,分散点缀在建筑群中,成为城市形态的配角,从而给人深刻的印象——义乌是一座“村中之城”。而物流、仓储、商业、办公等功能的融入,让这些新建成的社区成为产业与居住的“混合体”。公园绿地、文化教育等配套设施的滞后,也难以为优良的生活品质提供保障。

2012年,义乌中心城区常住人口达到120多万,建成区面积达到101平方公里,属于特大城市。作为以“国际贸易”为主导的城市,面临着新型城镇化、城市化发展新机遇。如何改变原来分散的以村为单位的改造模式,转向集聚改造,引领义乌进入一个让城乡高度融合的现代新型城镇化、城市化时代成为义乌城市转型升级的重要关口。近些年来,义乌市立足城乡统筹和区域协调发展,先后实施了农村“小五化”、城乡一体化行动、省级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美丽乡村”建设等工作,城乡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目前,全市共有538个村完成了村庄整治,206个村启动旧村改造,创建“美丽乡村”327个,被评为全省首批“美丽乡村”创建先进市。全市共组织编制了城乡新社区集聚建设专项规划,规划64个集聚区,对集聚建设规划区范围内的村庄进行分类实施。有权威人士指出,新社区是现代城市文明的一种有效载体。现代城市社区的组织形态应该是开放的,是高度集聚的平台。开放与集聚,意味着资源要素可以高度流动,它通过人口集聚、技术集聚、服务集聚,让各种资源产生最佳的融合,从而创造美好的幸福生活。目前,义乌首批启动建设的三个城乡新社区集聚建设项目正在运行当中,并成为推动新社区集聚建设的先行示范区。

3开展城乡新社区集聚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义乌广大农民在相当程度上享受到了城市化带来的文明成果。然而,不可否认,义乌城市化或者说城乡一体化,至今尚有小农经济意识的烙印。从农村住房改造建设中可以看出,无论是已完成改造、纳入城区范围的村庄,还是新启动改造的村庄,人们依然保留着对传统农村社会结构的依恋,即使几个村庄已连成一片,也只是机械的“拼盘型”社区,不利于现代规模经济的发展壮大,严重阻碍义乌的城市化进程。目前持续推进的城乡新社区集聚建设也同样面临类似的问题。

3.1农民思想观念的禁锢是新社区集聚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义乌坚持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市场先发优势,以创业创新为动力,以小商品流通为载体,推进市场化,带动工业化,催生城市化,义乌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传统经济模式的打破,社会结构及利益格局的重整,作为变革主体的农民,其思想观念、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行为规范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但囿于历史、现实、社会和农民自身等诸方面的原因,这种变化还是初始的、浅层的和不稳定的。传统的、封建的、老式的思想观念依然存在,离现代文明意识仍然存在很大差距,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3.1.1生产观念上,能在市场竞争中积极进取,但又跳不出小农意识的束缚在现代化进程中,农民已经接受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观念,他们放开手脚,置身于市场经济的海洋。他们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已由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劳动者转变为具有积极进取,自立自强的商品生产者。但同时,小农的观念结构仍深深地束缚着农民的行为,他们缺乏大市场、大发展、大开放的胆识和气魄。小富即安,小成则满的思想意识始终存在。

3.1.2生活观念上,追求新型的文化生活,但又摆脱不了陈规陋习的困扰如今的农民不再是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旧式生活,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开始追求高层次和多文化类型的生活,但仍存在着一些传统的陈规陋习,比较突出的是在处理个人事务与国家、集体事务上,大多数农民普遍表现出只顾自家,不顾国家;只顾自己,不顾集体;只要个人,不要他人的行为,对集体公共事业漠不关心。

3.1.3政治民主观念上,有一定的民主意识,但呈现出不完整性和不完善性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的民主选举意识、民主决策意识、民主监督意识等有了明显增强,对集体事务的参与度有所提高,并能通过多种途径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选举村委会、要求村务公开、村民自治观念不断深入人心,但民主意识上的不完整性和不完善性又始终充斥着农民民主生活的整个过程。在民主选举、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问题上,绝大多数农民只是停留在意识层面,缺乏自觉的行动。在认识三者的关系问题上,不能将民主选举、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例如,大多数村民认为民主选举村委会以后,管理是当官的事,与老百姓无关。一些农民一方面要求村务公开,但真正公开后对之又漠不关心。

3.2农村经济基础的薄弱是新社区集聚建设面临的现实考验二十一世纪,随着经济社会的深入发展,特别是进入国际金融危机后时代,义乌经济社会发展遇到了全新的挑战,国际消费需求疲软,义乌市场竞争优势削弱,产业层次低小散,物流支撑软化等,一定程度上松动了义乌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寄生于加工制造业的以厂房出租为主要经营方式的义乌农村集体经营方式陷入了困境,再加上国家土地政策的收紧,用地指标严格控制,使农村集体经济土地开发的空间越来越小,农民的财产性收入不断下降。从义乌市先行试点的稠江街道香溪印象农村新社区集聚建设情况来看,试点的稠江街道XX村集体经济收入2013年不足5万元,在一定程度上致使村两委想在农村新社区集聚建设中更大程度地改善村民生活发挥不了太大的作用。其次,由于地理位置原因造成与市场关联度不高的一些村落,农民收入普遍不高,而且收入渠道窄,大多数农民收入依靠基本务农及外出打工。以XX村为例,由于村民整体收入不高,从全村新社区集聚建设先期交预付款情况看,能一次性交齐、不欠帐的仅占到全村人口的30%左右。农村经济基础尤其是集体经济的薄弱直接造成了新社区集聚建设财政吃紧的问题。

3.3保障机制的不健全是新社区集聚建设面临的直接碍障一是农村新社区建设的融资问题。从现在情况看,稠江街道香溪印象投资近2亿多,政府财政不可能完全担负建设费用,同时让村民承担明显承受不起,而建设好后如何经营管理还需要资金支持,这在客观上不同程度地影响着进度。二是村民个人原固有财产如何折算赔偿问题。主要是个人建筑用房和农田经济作物的赔偿问题。三是持久增加农民收入来源的问题。从规划情况看,政府建设了村集体所有的产业用房,村民个人每年可分享一定数额的分红,但随着经济的深入发展和百姓个人对生活改善的期待,如何持续增加百姓的收入,让参加新社区集聚的老百姓生活比未参加新社区集聚的老百姓过得好,是决定新社区集聚建设能否顺应民心,顺利开展的关键所在。

4解决上述问题的相关对策

4.1做好政策宣传及考核工作,切实转变农民思想观念农民是城乡新社区集聚建设的直接参与人和受益人,让广大农民充分认识农村与城市,新社区建设与城市发展的关系,帮助他们更深入地了解政策,提高参与新社区建设的主体性意识是推进当前新社区集聚建设的首要任务。一方面,要加大政策宣传力度,通过开展巡讲团,加强对新社区集聚建设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分析,帮助广大农民转变思想观念。另一方面,制定严格的考核制度。对阻碍集聚建设的行为要公开曝光,严肃处理。对个别上访户要做好政策解释和劝导,让其服从村规民约,配合搞好新社区集聚建设。要把与社区建设等相关工作列为镇街及有关部门的重点工作,并列为年度综合考核的重点内容,与村干部的工资报酬相挂钩,以此激发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此外,对阻碍新社区集聚建设的党员干部要给予党纪政纪处分,切实保证新社区集聚建设顺利推进。

4.2加大对农村集体经济的扶植力度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农村现代化过程中,中国农民传统的生活方式,主要是以小农经济为主。小农生产和自然经济那种求稳、知天命的思想观念,束缚了人们追求文明、进步的进取精神。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民落后的生活方式及生活理念,就必须不断发展农村经济,彻底转变农民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让农民养成科学的生产与生活素质。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是实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的重要保证,也是推进城乡新社区集聚建设的重要财政支撑。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应注重实现“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充分保障成员对组织内部各项事务的知情权、决策权和参与权。同时,必须坚持符合实际,因地制宜的原则,以多种实现形式来最大限度地开发农村集体经济的效能,进而强化农村集体经济的“造血功能”。农村干部特别是基层干部,是农村建设的直接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培养提高干部队伍的素质和他们的领导力,对团结农民,发展农村经济,有非常大的带动作用。

4.3以创新机制为手段,加大集聚建设的保障力度首先,要加快农村融资制度改革,运用“农户自筹、信贷扶持、市场运作、企业帮扶”等形式,引导社会资金多元化投入新社区建设,改善农村集聚建设的融资环境。通过推行宅基地有偿选位制度、农户联保贷款和信用担保贷款制度及村企结对制度等,保证新社区集聚建设的资金来源。其次,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确保失地农民的最低收入。一方面要切实落实征地补偿中的条款,不流于形式,另一方面,要加大实施社会保险制度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力度,解决新社区农民生活的后顾之忧。再者,要充分发挥政府在社区管理中的公共服务职能,尤其是新社区农民的再就业及可持续性发展能力培训。可以通过提供就业指导、职业介绍等服务,切实帮助农民就业。对有创业愿望的农民,政府可以考虑为其组织成立创业服务机构,为农民自主创业提供相关服务。由农村转为城市,绝不是一个个旧村改新村的简单叠加。城镇化的实质是农村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城乡新社区集聚建设的目的在于促进城市内涵在质上的提高,使改造后的“新农村”提升为真正意义上的城市新社区,而这其间还有一段相当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疏仁华.论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民思想观念的价值取向[J].安徽农学通报,2006(8).

[2]何清.用改革带动农村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以东莞农村集体经济体制改革为例[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3(1).

[3]杨勇,赵宇霞.新农村建设视域下农村集体经济助推农民发展理路研究[J].贵州社会科学,2013(12).

[4]陈秀仙.政府主导试点引领改革推动义乌市创新农村住房改造建设模式[J].新农村,2009(9).

作者:姜小兰 单位: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城镇化建设中新社区集聚建设研究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lylw/czhjslw/694825.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