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新型城镇化建设论文3篇范文

新型城镇化建设论文3篇范文

时间:2022-10-23 10:20:29

新型城镇化建设论文3篇

第一篇

笔者认为,要真正发挥新型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巨大引擎作用,通过扩大内需挖掘最大潜力,必须在充分认识新型城镇化本质内涵的前提下,抓住关键问题,制定切实可行、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

第一,准确定位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首先,要科学合理地确定公共产品的范围和内涵。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是政府和市场划分边界的重要标准。对于纯公共产品,诸如政策规划、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等应由政府来主导,对各类生产和生活要素的流动、集聚、利用等实行市场调节;对于准公共产品,诸如教育、医疗、公路建设管理等,要促进有限政府与有效市场的协调发展。其次,要加快政府行政体制改革。重点在以下三个方面:一要减少城市行政管理层次,促进扁平化管理;二要加快城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体制机制改革,建立无差别待遇;三要积极推动要素自由流动的统一市场建设,促使不同市场主体、各种经济要素能够自由、平等、公正地参与新型城镇化发展。进一步规范政府管理行为,消除身份偏见和歧视,为新型城镇化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再次,政府要承担补位职能。要实现政府和市场的无缝对接,对于因市场失灵引发的诸多问题,政府要承担补位职能,不能一推了之,要全面当好市场的守夜人,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第二,创新新型城镇化融资模式。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无论是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还是公共服务职能全覆盖以及社会管理,均需投入大量的资金,现有的资金投入渠道和来源难以满足庞大的资金需求,必须探索新的投入机制、创新融资模式。首先,要继续加大公共财政投资力度。在纯公共产品领域,特别是对于科教文卫、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等市场化程度低的领域,仍然需要政府加大公共财政投资力度,增强城市的服务能力和承载能力。其次,要推进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建设,设立城镇专项建设基金,即针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资金需求,如城市供水、供气、垃圾处理等经营性的基础设施领域,可对民间资本放开,政府应将重点放在市场监管和促进稳定运营等方面。再次,设立统一的融资平台,建立有序可控的地方政府债券市场,同时建立灵活、透明和标准的信贷二级流动市场,积极探索农村集体土地经营权质押融资、发放环境治理及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企业债券等新途径,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全面的金融支持。

第三,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和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2014年7月30日,国务院正式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强调要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切实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及其他常住人口的合法权益。此举标志着争论多年的户籍制度改革进入了实质操作阶段。各级政府要严格按照中央提出的总体部署,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有序推进常住人口的市民化。要统筹制定户籍制度改革方案,科学合理地改革户籍制度和社保制度。同时,要建立健全以公民身份证号码为唯一标识的人口信息管理制度,结合住房、婚姻、就业、社保、流动记录等多方面信息,形成统一完善的人口服务和管理制度,实现人口居住证与社会保障制度的无缝对接。此外,要实现全体居民均等享有各类社会保障,提升居民应对城市生活风险的能力。

第四,促进土地制度创新与发展。创新土地利用模式,理顺土地管理制度,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是现阶段的重要工作。首先,要按照主体功能区的规划,制定科学可行的土地利用规划和城镇规划,加强对现有土地利用的管理,充分利用现有的土地管理规则,盘活土地资源,增强土地利用效率,提高土地的产出率和容积率,增强土地对新型城镇化的承载能力。其次,要按照中央规定对农民的土地进行全面科学合理的确权,合法赋予农民完整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收益分配权。当前,重点是探讨建立符合实际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制度,在确保耕地数量和质量不变的前提下,让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的市场化流转成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助推力,以土地的集约利用带动人口的集聚。再次,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注重推进生态城镇化建设,尤其要关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环境资源综合承载能力,以环境友好推进城镇空间体系布局,进而形成人口、土地、产业、环境等多方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化可持续发展格局。

作者:关建勋单位: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第二篇

一、新型城镇化内涵

(一)新型城镇化有利于改善我国二元经济结构我国的二元经济结构由于社会制度和人口众多等因素的制约表现出顽固的二元经济结构刚性。按照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农业和非农劳动边际报酬的差异会促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非农部门转移,通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新型城镇化建设可以通过户籍制度改革加大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为解决目前的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提供了一条可行之路。

(二)新型城镇化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农业现代化的顺利推进必然要将农村的富余劳动力转移到第二、第三产业,新型城镇化建设所促进的公共服务体系、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消费品市场的扩张等方面在拉动内需增加刺激经济增长的同时也能够解决富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从而调整我国人口城乡分布对经济发展的制约。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会推动农业的规模化、市场化经营,促进农民增收从而实现统筹城乡发展的目标。新型城镇化所带来人力资本和信息知识聚集,会促进市场竞争、技术创新,有利于提高资源集约利用,降低工业排放,实现低碳、绿色发展。城镇化的规模效应将大幅度减少资源消耗,有利于对污染进行集中治理,使经济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二、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城镇化质量不高长期以来,由于地方政府对城镇化的片面理解和以GDP为主的官员考核目标,导致多地区盲目地追求城镇化,造成资源浪费、环境污染严重、城镇化质量低下。真正的城镇化应是以人为本、有质量的城镇化,所谓质量是指与城镇化水平相对应的消费能力的提升、社会保障制度以及配套基础设施的完善等。目前我国的城镇化还没有达到与经济的发展水平相适应,更没有建立与城镇化速度和规模相适应的配套设施和保障体系。

(二)缺乏科学合理的城镇化发展规划我国传统的城镇化建设战略缺乏整体规划,导致了城镇之间的趋同,城镇之间缺乏鲜明的个性特色。同时,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脱节,没有发挥好中心城市辐射和带动小城市、小城镇的作用。由于片面追求城镇化发展数量和规模,一方面造成了盲目扩城,从而导致了城市经济的房地产化现象;另一方面,导致小城镇数量剧增,分部散乱,城镇产业之间缺乏互补性。剧增的小城镇数量也使城镇规模偏小,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和聚集效应,丧失了城镇化的潜在效益。城镇化的良性发展需要产业的支持。但我国众多地区往往因盲目推进城镇化忽略了产业结构的合理配置,没有把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空间结构统一结合发展,因而制约了城镇化进程。

(三)土地流转制度不完善土地对经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我国土地以城乡为界,城市土地属于国有,农村土地归农村集体所有,后者被国家征用为国有建设用地后,才能在城市土地市场交易。我国土地问题的根源在于农村用地和城市用地没有做到同地、同权、同价,导致目前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普遍存在着无原则、无条件、不规范的流转问题。由于现存的一些法律法规方面存在漏洞,所以远不能适应中国正在经历的深刻和快速社会经济转型。农民土地权利的弱化,使法律赋予农民的土地物权基本上是形同虚设,严重制约了农民通过土地物权分享城镇化和工业化成果。地方政府过度依赖土地出让收入及相关的土地融资的一次性收入的做法使长期的收入来源不可持续,也使土地使用和收益缺乏有效管理和监控,缺乏透明度与责任感。

三、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政策建议

(一)改革城乡二元体制,促进农民工市民化进一步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需要改变原有城乡二元体制,破除农民工市民化的障碍。农民工是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特殊产物,目前这一群体已达到2.69亿人,其中超过七成属于80后、90后的新生代农民工。为应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市民化诉求,应大力发展对农民工就业容量大的第三产业、中小企业,实现农民工就业规模的持续扩大,提高收入的机会不断增多,为其生活保障提供坚实基础;要继续加强保障房建设,为农民工群体在城镇安家落户提供基本条件;要大幅提高农民工社保水平和覆盖面,构建农民工市民化的可转移接续的社会保障体系。

(二)转变城镇发展模式,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转变现有的城镇发展模式,科学、合理地制定规划,因地制宜地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人力资本、物质资本、资金和信息等无障碍高效流动,推动资源、能源的有效利用,以保证新型城镇化健康、和谐、有序发展。大城市要打破自身的发展模式,将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断向周围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延伸,形成以大带小的局面,同时改革行政体制,给予中小城市与小城镇更多的自主权。小城市和小城镇也要加强自身建设,在区域内与大城市形成明显的功能结构互补,为农民入城和产业转移创造条件。同时,不断提高城镇管理服务水平,引导产业在不同规模城市和城镇间合理布局,协调产业和城镇化发展的关系,健康有序地推进新型城镇化。

(三)推进户籍制度、土地制度改革服务于重工业发展所需要的资本积累和维持城乡社会秩序的城乡二元户籍管理制度,在人为上造成了城乡之间的不平等,阻碍了农民的市民化进程。新型城镇化的建设需要改革现有的户籍制度,放宽农民转为市民的条件限制,同时给农民平等的市民化待遇,使流动人口在教育、住房、社会保障等方面享受与城镇居民平等待遇,真正意义上将外来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土地制度改革应以市场化为基础。一是要加强法制建设,改善现有的《土地管理法》、《宪法》中对农村土地产权规定的模糊性,通过法律明确规定农民对其土地的使用、流转、经营等权利,加强农民对其土地收益获得权。完善农村的土地管理登记制度,保护农村土地的承包契约关系。强化土地资源的稀缺性,使土地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创新宅基地交易市场,提高农民使自有资源转化为资产的便捷性。二是要创新土地征用与流转机制。改革现有的土地征用办法,对征地的方式、程序、范围、补偿标准等严格规范。进一步规范政府在土地交易中的角色,使其对公益性与经营性土地的用地按市场规则运行。对公益性用地的征收实行土地价格听证制度;对于经营性用地的征用,在征用过程中应加强监督,保持征地过程的透明化,严格按照市场规则运作。创新土地流转机制,由市场形成合理的土地价格,加强对土地流转收益模式的创新,使集体统一组织农业结构调整和生产结构布局,促进农业的规模化经营。

作者:周芳丽单位: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第三篇

一、我国城镇化发展产生问题的部分原因探讨

上述一些城镇化进程中发现的一些问题部分是由以下一些原因所造成。

1.整个社会心态浮躁,追求短期利益。整个社会心态浮躁,各级政府政策缺乏连续性,追求短期利益。地方政府每天忙着卖地建房等可以立即提高GDP的短频快项目。同时国家及各级政府对城镇化的进展缺乏科学可行的长期规划和指导,导致全国大部分城市都像大工地。且由于地方政府的换届,许多上届的一些规划和工程刚刚建好就荒废在原地或拆掉重做,造成极大的浪费。

2.城镇化缺乏各级顶层设计区域规划缺乏协调。目前我国城镇化率最高的珠三角、长三角等区域及其他一些城镇化不高的区域涉及存在行政管辖权的壁垒,很少有针对一个大区域的顶层设计及科学协调的规划。导致重复建设严重。另一方面导致了产能严重过剩。

3.国有企业的垄断问题。我国大部分国有企业缺乏科技创新及真正的竞争力,主要靠垄断资源来攫取超额利润,而这些利润并没有让国民受益仅仅是国有企业的员工等少部分人获利。同时国有企业未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吸纳更多人就业。国有企业拥有雄厚的财力与资源,理应加大投入针对一些先进技术和基础科学进行研究来提升国家的竞争力。但我国很多国企很少真正进行有意义的前瞻性的研究。仅仅是利用垄断资源来进行运营。大部分民企有决心但无实力进行研发。

二、我国新型城镇化需要克服的主要困难及探讨

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目前最需要克服以下一些主要困难。

1.城镇化的发展要打破既得利益者形成的利益集团的干扰。目前大部分进城务工的农村人员是相对的弱势群体,政府需要出台完善的政策措施来保证弱势群体能真正得利。因此需要打破既得利益者形成的利益集团的干扰。以不动产登记制度为例,房地产信息全国联网工程推迟数次迄今未完成,本该在2014年6月30日之前出台的《不动产登记条例(征求意见稿)至今未能面世的一个重要原因可能是部门利益纠葛。因此,城镇化必须打破既得利益者形成的利益集团的干扰。此外还要避免出现诸如深圳经适房小区车库里停奔驰,业主多是公务员的案例。

2.要进行顶层的产业政策设计。新型城镇化是人的城镇化,需要政府进行顶层的产业设计,用产业来支撑城镇化,通过产业发展升级不断提供就业岗位,避免出现空城现象。产业方面另一个极端是产能过剩,产能过剩既浪费了资源又造成行业的波动太大。而产生产能过剩的关键就是缺乏顶层的产业政策设计所造成的。中国国家统计局目前还没有公布产能利用率这个指标。在国际上,该指标对于预防产能过剩问题非常有帮助。

3.城镇化要打破行政壁垒。新型城镇化需要为人提供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亟需打破区域行政区域的壁垒,需要统筹安排与协调。综观全球,发达国家的城镇化模式主要有以西方为代表的政府调控下的市场主导型城镇化和以美国为代表的自由放任式城镇化,并不是主要由行政命令来完成。新型城镇化建设要逐步进行,不能操之过急。目前京津冀带头打破行政壁垒给全国起到了重要的示范作用。但中国国情复杂,要彻底打破行政壁垒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4.城镇化要出台或完善配套的政策及法律体系。城镇化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包括就业问题、土地问题、资金问题、户籍问题、环境问题等。这些都需要配套的政策及完善的法律体系来进行引导和规范。长期以来,我国在法律体系建设方面是严重滞后的,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城镇化的发展,以人为本的城镇化亟需合理运用各类智库的力量出台或完善配套的政策及法律体系。

5.新型城镇化一定要有相对完善的配套设施。新型城镇化需要配套完善的医院、学校、交通、超市、休闲等基础设施。如果在工业化超前于城镇化的区域,会出现由于公共设施的稀缺导致的房价暴涨、交通拥挤、环境污染、贫民窟等问题;而在工业化滞后于城镇化的区域,又会出现公共资源巨大浪费的问题。因此,如何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也是新型城镇化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6.新型城镇化要同时推进农村的现代化及农业生产的现代化。新型城镇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要同步推进。需要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现代化,不断提升农业农村发展水平,促进农业生产规模化、经营集约化、质量标准化,逐渐转移农业从业人口。总之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一定要踏踏实实做好实体经济,科学规划绿色发展。让新型城镇化进入可持续绿色发展的道路。

作者:张敏朱俊成何国松单位:湖北科技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新型城镇化建设论文3篇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lylw/czhjslw/656471.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