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我国城镇化发展探究(3篇)范文

我国城镇化发展探究(3篇)范文

时间:2022-09-15 03:37:13

我国城镇化发展探究(3篇)

第一篇:我国城镇化发展历程探讨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人口城镇化率逐步提高,但是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如何在保证城镇化进程速度的同时,提高城镇化的质量,是我们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这一切的前提条件是我们要认清目前我国城镇化进程水平和遇到的问题。本文分析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城镇化历程和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探究了城镇化对经济增长所做的贡献以及分析了国外发达国家的城镇化经验。

关键词:城镇化;发展历程;问题

一、引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高度重视城镇化的发展,目前城镇化发展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我国目前处于经济新常态下,如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政府的工作之重。中国政府希望通过新型城镇化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那么,研究我国城镇化的发展历程以及出现的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必须透彻了解我国城镇化目前的发展水平以及遇到的瓶颈,才能为我国城镇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提供战略方针。本文进一步分析了发达国家英国和美国的城镇化发展历程以及值得借鉴的可取之处,进一步为我国接下来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指明了方向。

二、城镇化发展历程在研究

城镇化发展之前,首先确定代表城镇化发展水平的指标,常用的有土地城镇化指标和人口城镇化指标,人口城镇化指标更能反映城镇化发展水平。因为人口城镇化水平,不仅包括城镇户籍人口,还包括在城市的常住人口,能表现城镇化发展下的城市内部结构。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国内逐步恢复生产,随着社会生产经济的发展,城镇化水平缓慢提高。但是1958年户籍管理办法的颁布,延缓了城镇化进程的步伐。禁止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不仅对城市的发展不利,而且会导致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在和运动后,社会生产力遭到破坏,城市就业问题摆在了政府的面前,所以政府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组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城市人口向农村的大量转移,对城镇化发展造成了极大的破坏,1978年人口城镇化率为17.8%,而1958年人口城镇化率已有16.8%,20年时间人口城镇化可以说是几乎没有任何发展,年平均增长率仅有0.05%。

在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城镇化发展进入正轨,人口城镇化率逐步提高。2016年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已经高达57.35%,人口城镇化率年平均增长率为222.19%。在改革开放以来,人口城镇化率增长趋势明显,期间1984和1995年是两个转折点。所以我们以1984年和1995年为两个时间结点,分三段分析我国的城镇化发展。第一阶段城镇化水平的发展得益于乡镇企业的发展。改革开放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发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农民的收入带来了极大的提高,为农民转向非农业生产奠定了基础。第二阶段政府的经济发展政策不再以农村为主要对象。加大对城市的建设力度,经济特区的建立,给沿海地区城市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同时也为其他城市发展提供了示范效应。这一阶段的城镇化发展速度与前一阶段并没有太大差别。第三阶段的城镇化率提高速度明显快于前两个阶段。国家政策大力倡导城镇化,诸如户籍制度改革等一系列的措施推动了城镇化进程的加速。

三、存在的问题

(一)城镇化滞后于经济发展

根据钱纳里提出的发展模式,我国的城镇化率低于常态城市化水平,但与常态城市化水平的差距在缩小。随着经济的增长,城镇化水平应该是逐渐提高的。但以钱纳里的标准来衡量,城镇化水平是滞后的。

(二)地区发展不均衡

我国东中西部经济发展差异较大,城镇化水平也存在差异。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城镇化率从高到低的排序依次是东部、中部、西部。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特区的建立吸引了大量的劳动者流入,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保障。而中部和西部是劳动力的流出区域,尤其是西部地区,不仅存在劳动力的大量流失,恶劣的地理环境也阻碍了城市的发展。

(三)人口城镇化率低于土地城镇化率

过度的土地开发不仅会占用农用地,而且造成了部分空城现象。一些城市重新建立新城,但是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无法吸引农民入城,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四)城乡矛盾时常发生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经常出现的矛盾就是土地征收、环境污染。其中环境污染引发的争端较少,大约占比1/5。土地征收引发的矛盾较多,由于前期沟通工作没有做到位,少数农民对补偿款不满意造成争端事件。在以GDP为首的绩效考核制度下,有地方政府大量征收农民用地,没有做好相关配套产业措施,农民流入城镇后,没有长期稳定收入。

四、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依据郑鑫学者对城镇生产总值和乡村生产总值的估计办法,农村生产总值就等于第一产业增加值加上非农产业增加值。用第三产业生产率估计非农产业劳动生产率,第三产业生产率等于产业增加值和相对应就业人数的比值,这个比值与非农产业就业人数的乘积就是乡村非农产业增加值。而国内生产总值与乡村生产总值的差额就是城镇生产总值。通过《中国统计年鉴》里面的相关数据进行测算,得出如下结论:城乡生产总值比重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化。在改革开放初期到20世纪初,城镇地区生产总值占比处于下滑趋势,在1978年城镇地区生产总值占国名生产总值的60.5%,1990年占比已经不足一半。这是因为改革开放初期,乡村经济率先发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极大的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当时农村人口比重大。在1984年经济政策方针做出调整以后,城镇地区生产总值的下降趋势得以减缓。在1991-2003年这一阶段,城镇地区生产总值比重逐渐上升。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为城市经济发展带去了新的活力。在2004年以后,政府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又极大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增长,城镇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的上升速度有所减缓。与以上发展阶段相对应,三个阶段城乡经济增速也不同。在第一阶段,农村经济增速超过城镇经济增速,农村平均经济增长速度为11.2%,城镇经济年平均增长速度仅有7.3%。在第二阶段,城镇经济增长速度实现了反超。第三阶段,城镇经济增长速度下滑,农村经济增长速度上升,两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趋于相同。城镇经济增长量与国民经济增长量的比重可以反映城镇经济对经济增长所做的贡献。第一阶段,主要是农村经济对经济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只有三年城镇经济贡献率超过50%。在第二阶段,城镇经济的重要性开始体现出来,仅有1994年的城镇经济贡献率低于50%,并且城镇经济贡献率越来越高。在第三阶段,城镇经济的贡献率稍有回落,仍然保持在60%上下波动。城市经济的重要性不可忽略。

五、发达国家城镇化路径经验

英国是最早实现城镇化的国家。工业革命为英国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机遇。以蒸汽机为动力的机械解放了大量劳动力,他们转向城市寻求更好的发展。另一方面,机械化也为农业发展提供了便利,圈地运动为大规模农业生产提供前提条件,两者的结合造成了农村劳动力的剩余,这又为英国当时的纺织工业提供了发展机遇,同时也有一部分劳动力进入工业化生产领域,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英国的城镇化过程中有一些值得我们借鉴。第一,英国通过立法规范城镇化发展,我们都知道城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会出现环境污染、交通拥挤等城市病。英国在开始阶段就通过立法规范了这些可能出现的问题,为城镇化的长远发展提供基础。第二,英国政府对城镇化发展不进行过多的干预。当时英国的采矿业比较发达,城区围绕采矿区建立起来,政府就为其提供便利的交通设施,大力修建铁路、水路、港口,自然就吸引了大量人前来就业和就住。美国的特点就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来改善城市生活环境,提高城镇化发展水平。美国特别注重农村的发展,通过一系列政策保障农村农业大发展,再通过产业政策,协调城镇化与工业化发展。美国城镇化发展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有:第一,注重城乡均衡发展。在推行城镇化的过程中,政策并没有忽视农村地区的发展,在保证城市发展的同时也加速了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为城镇化率的提高奠定基础。第二,美国注重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在农民市民化的进城中,大量农民涌入城市,对住房的需求激增,美国政府修建经济住房缓解住房压力,并且为贷款买房提供便利,同时制定一系列政策引导住房价格健康发展。

六、结语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人口城镇化率逐步提高,但是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如何在保证城镇化进程速度的同时,提高城镇化的质量,是我们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这一切的前提条件是我们要认清目前我国城镇化进程水平和遇到的问题。在建设城镇化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正视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认真探究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多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城镇化经验,以期实现新型城镇化全面实现的宏伟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苏谭杰.城镇化对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

[2].郑鑫.城镇化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以及实现途径[J].中国农村经济,2014(6):4-15

[3].范双涛.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研究[J].辽宁大学,2015

作者:李锦 单位: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第二篇:乡村旅游对我国农村城镇化发展的作用

引言

2014年中共中央引发《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该《规划》是指导我国今后一个时期内全国城镇化健康发展宏观性、战略性、基础性的规划,指出要走出一条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乡村旅游作为新兴的旅游形式,是农业生产与旅游活动的有机结合,是推动我国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本研究以陕西袁村为例,结合本地区乡村旅游与城镇化发展的现状,来深入分析乡村旅游是如何促进城镇化发展的,从而为其他地区城镇化发展提供借鉴。

一、样本村落介绍

袁村位于陕西省烟霞镇,其发展精力两次转型,最终发展乡村旅游成为当地发展的标杆。2005年开始,袁村两委班子结合当地实际转变发展思路,开始依托当地大唐贞观文化和关中民俗文化特色,确立了“休闲文化兴业、旅游富民增收”的发展思路,打理挖掘农耕民俗文化,推动乡村旅游产业发展,2007年成功打造关中印象体验地。旅游产业发展成为推动镇域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重要途径,成为统筹城乡发展的突破口。2013年,袁村被确定为城乡统筹发展试点村,在县、镇两级带领下,袁村与周围9村组建成为大社区,整个社区面积8.991平方公里,总人口10369人。同时确定“一村带九村”的发展思路,通过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带动,逐渐形成一个集原生态农业观光、关中农耕文化体验、农家休闲度假、生态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休闲旅游示范区。

二、乡村旅游对我国农村城镇化的作用

乡村旅游是以乡村为基础的,以乡村特有的各种旅游资源为吸引物,以乡村地区为目的地,为久居城市的城镇居民提供休闲、娱乐、游憩、购物、学习等实现身心放松的旅游形式或活动。城镇化的过程是一个人口、产业等集聚在过程,在这一过程当中,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交换方式等都向着规模化、集约化、市场化和社会化发展。乡村旅游带动了农村的社会功能和社会结构发生变化,这本身就是一个城镇化的过程。

(一)乡村旅游促进村庄城镇化乡村旅游发展

促进农村产业集聚。乡村旅游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多种产业集聚的过程,在这一过程当中,食、宿、行、游、购、娱等相关产业集聚一处,为游客提供多种体验,满足游客多种需求。以袁村为例,在发展关中特色民俗旅游的同时,还吸引了一批以关中传统民居为代表的农家乐、酒店,此外,连带酒吧、咖啡厅等具有现代特色的一批产业集聚,为游客带来传统体验的同时还满足了游客的现代需求。乡村旅游吸引人口集聚。乡村旅游的发展引起了产业集聚,使得乡村产业发展逐渐多元化,由投资带动型逐渐转向消费带动型,由此吸引了更多人口就业。在袁村,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不仅实现了本村人口100%就业,还成功吸引了了周边村落村民来此工作。近几年来,周边村落外出农民工返乡,也成功在袁村实现了就业。同时,外来人口在袁村社区置业,实现了人口集聚。乡村旅游的发展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乡村旅游作为第三产业,符合生态文明、传承传统乡村文化的城镇化要求,使得产业结构由第一、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调整,实现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袁村的发展经历了第一产业为主、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并存,最终发展成为如今以旅游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为主,产业结构的调整不仅带动了村民收入的上涨,还实现了原本有限的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成为乡村旅游带动产业结构调整的典范。

(二)乡村旅游带动农民城镇化乡村旅游发展

促进了农民收入提高。农民收入提高是乡村旅游发展以来最显著的变化,这也是城镇化发展水平的一个明显标志。乡村旅游的发展吸引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改变了农民以农业为主的收入结构,使得原本单一的收入结构逐渐多元化,收入水平逐渐上升。乡村旅游促进农民市民化。乡村旅游的发展改变了农民传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规律,在乡村旅游发展的过程中,传统农民的生活方式逐渐向城市的生活方式靠拢。如今袁村的原住民多数在村上经营农家乐,他们的作息时间基本遵循城市工作时间,生活方式基本与城市居民无异。乡村旅游促进了农民素质的提高。农民作为旅游开发的主体,乡村旅游的发展一方面促进了城乡交流,促使农民转变发展理念,接受现代化的生产经营理念;另一方面,乡村旅游的发展也对经营相关产业的农民提出了更高要求来应付市场化环境下的产业竞争、产业发展、产业升级等问题,促使农民不断学习以提高素质来适应现代化的生产经营方式。

三、结语

袁村作为乡村旅游推动城镇化发展的典范,其城镇化进程为其他村落发展提供了借鉴。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型旅游形式,其发展不仅促进了传统村落的城镇化,也促进了人的城镇化,从而推动了我国的城镇化进程,成为城镇化发展的一条新路径。

作者:李晗锦 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

第三篇:富民新型城镇化发展思考

按照昆明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昆明市委第十一届二次全会关于新型城镇化的安排部署,近日昆明市人民政府出台的《关于昆明市新型城镇化五年实施方案(2016—2020)的通知》,提出优化昆明市城镇化布局,加快富民撤县设市步伐。富民县是昆明近郊农业县,是昆明城市功能拓展区,富民县为加快撤县设市步伐,提出了“建设山水园林卫星城,打造昆明最美后花园”的城市定位。实现撤县设市目标,加快建成富民市,必须要重视新型城镇化建设。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本文针对富民县新型城镇化存在问题,总结归纳出在规划中需要注意的几点问题。

一、富民县城镇化发展基本情况

富民县是云南省昆明市下辖的县之一,县境地处滇中,位于云南省会昆明市西北部,距昆明23公里,自古为川藏、滇北入滇中重镇昆明之要津,素有“滇北锁钥”之称。近些年来,富民县城镇化发展迅速,有如下特点:

(一)城镇人口迅速增加,城镇化率快速增长

2014年底,富民县常住人口153万人,城镇常住人口519万人,城镇化率为3326%;2014年全县户籍总人口151193人,其中非农业人口为50279人,非农业人口占户籍人口的比重为333%。2011~2014年,全县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1261%上升到3326%,年均上升688个百分点。

(二)城镇的主体形态作用

初步显现初步形成了以县城———永定街道办为中心,款庄镇为纽带,罗免镇为支撑,赤鹫镇、东村镇、散旦镇为基础的城镇体系,城市的区域辐射、集聚力逐步增强。

(三)城镇化发展基础不断增强

近年来,全县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进一步夯实城镇化发展的基础。2015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5872亿,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8亿元,分别是“十一五”末的21倍,25倍,年均分别增长129%、204%;完成规划以上固定资产投资5773亿元,是2011年的31倍,年均增长34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58%;荣获“云南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云南省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先进县”等称号。

(四)城镇保障能力和综合承载能力快速提升

城镇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城镇服务能力得到提升,就业、教育、卫生、文化、体育、养老等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健全,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2014年,全县建成区面积达7平方公里;城镇供水能力达165万立方米/日,供水普及率达98%;城市垃圾处理率达80%,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80%;人均城市道路达045米,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4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214平方米;建成和在建城镇保障性住房和安居工程3671套。

(五)城镇公共服务设施体系趋于完善

2014年全县进一步加强城镇(街道)幼儿园、义务教育学校、职教学校等项目建设,农村医疗救助体系、重大疾控体系、妇幼保健机构等建设成效显著,通过加强基层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逐步形成完善的医疗服务体系。基本民生保障制度不断完善,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进一步发展,社区和社会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有力地推进了城乡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基本公共服务进一步覆盖。(六)农民进城转户和城乡统筹工作稳步推进2012至2014年底,富民县城乡统筹转户总数已达29923人,其中,2013年转户16701人,2014年转户6023人,转户工作基本实现就近就地城镇化。2014年,启动实施“美丽乡村”行动计划,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公共基础设施配套进一步完善。全县积极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生活水平和公共服务水平的差距正逐步缩小。

二、存在问题

经历了“十一五”、“十二五”的发展和积累,富民县城镇化进程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但跳出富民看富民,富民县要实现撤县设市步伐,建成富民市,城镇化的质量和速度仍需进一步提升,尤其是县域中心城镇发育程度低且辐射带动力弱、小城镇发展滞后、小城镇聚集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不足、城乡公共服务差距大等问题亟待解决。

(一)城镇化整体发展水平滞后

于全省、全市平均水平,城镇化进程滞后近年富民县的城镇化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从总体上看,富民县城镇化水平还远低于昆明市平均水平。2013年,富民县常住人口城镇化率319%低于昆明市平均水平(6805%)3615个百分点,低于云南省平均水平(4048%)858个百分点;全县非农业人口占户籍人口的比重2944%。受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的影响,大量的农民工及其随迁家属、城中村居民、失地农民等不能在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保障性住房等方面享受城镇化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

(二)城镇空间分布和规模结构有待完善

1.县域城镇发展不平衡。现状城镇体系虽然布局清晰,但存在东西部发展不平衡,等级体系不够完善,职能结构单一,空间上缺乏有机分工,内部交通流通网络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各乡镇的功能虽然规划为工业型、商贸型、农业型等,但实际均为农副产品集散和加工基地,产业结构雷同、发展重点不突出、分工协作不够,无地域特点,没有发挥区域整体优势,缺乏整体的协调和宏观的控制,此外城镇建成区除中心城区外,面积过小,在客观上限制了城镇开发和功能极化。

2.城市空间破碎化,未形成强有力的城市中心。富民县城市空间碎化主要受四方面的影响:一是过境交通的切割。二是行政区划的割裂。五华区“飞地”嵌入富民县域空间中,未来可能形成“行政孤岛”,这种行政孤岛的存在会破坏富民空间功能的连续性。行政区划界限犬牙交错,城市飞地管理矛盾突出,行政区划的刚性边界与城市功能拓展的柔性边界不匹配,会带来用地权属不清和行政管理冲突等。三是地形地貌的限制。四是规划控制力度不够。富民县作为一个人口仅有15万的郊县,城镇功能的过度分散,不仅增加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成本,也不利于服务业的集聚,从而导致城市功能的扁平化分布,即不符合用地集约化发展的要求,也难以形成具有较强吸引力的城市中心。

3.城镇规模小,对周边区域的聚集效应和辐射带动能力弱,性质功能单一。富民设镇率很高,全县有5个镇和1个街道办事处,设镇率为100%,高于全省和全市平均水平。但是城镇总体发展水平不高,聚集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不足。等级层次不完善,单中心体系特征显著,县域次中心城镇不发达;各镇驻地多属于农贸型,即辖区中心、地方农副产品和其他商品集散地,或有一些依托当地资源的小型加工业,职能趋同。

4.城市特色不鲜明,城市文脉梳理不足。城市意象缺失,文化或特色并没有串成一个完整的文脉或者文化体系。首先,富民县道路结构不够完善,道路两侧主要是商业功能,沿街商铺缺乏统一建设引导,整体风貌较差,且随着城市规模扩大,城市现有干道网络很难满足出行需求;第二是边界,富民由于建设用地的碎化,城市增长边界含糊;第三是区域,富民县缺乏历史文化街区或者特色街区;第四是节点,城市中心不明确,景观节点塑造不够,缺乏具有城市名片意义的重要节点;再次是标志物,富民现状缺乏代表性建筑或浓缩城市文化的艺术雕塑等。

(三)经济发展水平低,对城镇发展支撑力不足

2016年,富民县三次产业结构的比例为162∶499∶339,处于工业化发展阶段。

1.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固定资产投资不足,城市发展动力不足。富民经济发展在昆明市范围内处于落后水平。无论是国民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和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富民县均排在全市最末一位。

2.工业发展相对滞后,农业优势未充分体现,主导产业不明确。产业结构调整面临巨大挑战。目前,富民县经济增长相对落后,工业总量小,竞争力较弱,产业结构不合理,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一、二、三次产业重点不突出,优势不明显,缺少支柱产业的支撑,面对周边各个区县的各种竞争,其产业发展面临巨大挑战。

(四)基础设施薄弱,管理服务能力亟待提高

县域除罗免镇以外其余各镇与县城的通达性较弱,交通运输途径单一,供水、供电、通讯等工程性基础设施不健全。城镇建设中普遍存在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重城市建设、轻管理服务等问题,主要表现为交通拥堵、停车问题日趋突出,城镇污水和垃圾收集处理能力不足,城市管理运行效率不高,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不足,城中村和城乡接合部外来人口聚集区人居环境差等。

(五)城镇特色风貌不足

城镇建设割裂自然山水环境,文化韵味不浓,文化传承与创新功能较弱,局部地区乡土特色和民俗文化流失,民族乡镇的彝乡、苗乡风情未能得到充分体现。

(六)配套体制机制不完善

现行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土地管理、社会保障制度,以及财税金融、行政管理等制度,固化了已经形成的城乡利益失衡格局,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城乡发展一体形成制约,阻碍了城镇化的健康发展。

(七)面临严峻挑战

一是周边县区的快速发展,区域内的竞争主要来自周边城镇的竞争,城市间在产业发展(工业、科技、旅游)、谋求投资(优惠政策、产业转移、会展合作)、人才引入、基础建设等各个方面竞争激烈。二是昆明中心城区强大引力导致富民县资源和资本的流失。昆明中心城区在全市、全省都具有极高的首位度,对于周边资源和资本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如果富民不能尽快提升自身实力、创造更多就业岗位,不能快速提升城市生态环境、凸显城市文化特色等,将有可能导致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流向昆明中心城区或周边其他竞争力较强的区县。

三、富民县新型城镇化中规划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强化规划统筹,提高新型城镇化建设与治理水平

1.发挥规划的龙头作用。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以及经济社会综合发展,提升城乡建设品质,构建城乡空间新格局。同时,注重各类规划之间的相互衔接,充分彰显地方民族文化特色,严格落实规划责任主体,结合富民城镇化发展实际,提高规划的可行性。

2.完善城乡规划编制体系。加快富民县各级城镇总体规划、村庄规划的编制工作,尽快实现规划全覆盖;保证控制性详细规划全覆盖富民中心城区及重点镇区域,并力争完成城市道路交通、城市给水、城市排水、城市环境卫生设施、城市防灾减灾、城市绿地系统、城市人防工程、城镇特色8项专项规划,注重衔接好各类规划,充分彰显地方民族文化特色。

3.加强规划的科学性连续性,强化人才保障。保持城市规划权威性、严肃性和连续性,坚持一本规划一张蓝图干到底,防止换一届领导改一次规划。充分发挥富民县城乡规划委员会作用,健全城乡规划管理的决策、执行、监管、奖惩机制。进一步推进城乡规划建设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构建科学合理和较为完善的人才培养培训、使用激励、评价管理政策体系和运行机制。

(二)以积极、稳妥、扎实的工作思路,抓住国家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大机遇。

当前富民县新型城镇化面临重大机遇:国家层面对云南省政策扶持力度的增大;滇中城市群和滇中产业新区的发展;昆明进入跨越式发展新阶段;旅游消费全民时代的到来;富民县交通区位优势明显提升。重大发展机遇需要我们积极、稳妥、扎实推进富民新型城镇化发展工作,向重大发展机遇要政策、要资金、要项目、要人才。积极,就是要抓住国家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大机遇;稳妥,就是要遵循城镇化发展规律、立足本地实际;扎实,就是要在发展理念上体现质量效益,在衡量标准上强调群众认可,使新型城镇化成为一个顺势而为、水到渠成的发展过程。

(三)以人为本,注意对农民利益的高度重视和切实保护

新型城镇化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富民县是农业县,尤其要注重对农民利益的重视和切实保护。因地制宜推动县城、乡镇和新农村协调发展,让更多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县城拥有稳定的就业和生活,让更多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小城镇和新农村就地就近市民化,尊重农民意愿,因势利导推进人的城镇化。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改善基本医疗卫生条件,完善教育保障机制,为农业转移人口子女提供更多中等职业技能教育。明晰集体土地产权、尊重农民意愿、追求多元利益、实行全面监管等是保障新型城镇化实施效果的措施。

(四)坚持生态优先,因地制宜,突出富民特色城镇发展新格局

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城镇化全过程,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大力推进生态村、生态镇和全县“四创两争”建设,实施“以点带面”的生态建设方针,从而有效推动富民县的生态文明建设,以实现符合新时代的“低碳经济”、“绿色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提升小城镇管理水平,加大城镇面貌整治力度,重点处理好城乡结合部环境卫生整治,解决棚户区拆迁,切实解决“脏、乱、差”现象,全力打造宜居宜业,环境优美,产业发展良好的特色城镇。突出“盆坝型山地城镇”的田园城镇特色,推动城镇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围绕宜居宜业宜游,按照“小而精、小而美、小而富、小而特”的要求,将中心城区及重点城镇建设山水风光凸显、民族风情浓郁、地方风物繁盛的市镇。以中心城区为县域发展极核,积极培育县域南部村镇密集区;着力打造中心城区和工业物流园区两个城镇核心,加快建设罗免镇、款庄镇两个重点城镇,积极培育以主要交通线为纽带的特色城镇发展带。

(五)传承文化,彰显特色,积极推进特色文化建设

特色文化建设是富民县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魅力所在。打造民族文化品牌。充分挖掘富民苗族、彝族及红色等文化,发扬小水井苗族农民合唱团的“天籁之音”和系列民族节庆,增强居民的文化归属感和幸福感。以苗族文化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对民族文化的研究、开发和利用,大力宣传富民民族文化历史意义和艺术价值,使富民文化充分展现出其独特的魅力。以“杨梅节”等为主的民族节庆文化,打造具有富民特色的民族文化氛围。建设富民地域文化。大力发展富民特色文化产业,将文化产业培育成富民的支柱产业之一。大力开发乡村旅游、民俗体验、休闲度假和生态康体旅游,打造龙纳河和东村温泉休闲度假基地,全面实施“旅游兴县”战略,依托休闲娱乐区、生态观光体验区、康体休闲区、民族文化展示区四个功能片区。

作者:赵春

被举报文档标题:我国城镇化发展探究(3篇)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lylw/czhfzlw/707027.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