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农村城镇化发展路径的研究范文

农村城镇化发展路径的研究范文

时间:2022-01-03 04:42:49

农村城镇化发展路径的研究

“新常态”一词是在考察河南时所提出来的观点,它主要是指国家发展所趋向的一种新态势。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的深水区,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都会遭遇瓶颈。“常态”主要指旧的发展状态,“新”象征着国家发展的一种活力,也意味着改革,变革旧体制、旧观念,创造发展新局面。农业是国家发展的根本,巩固农业、发展农村经济是国家发展的首要任务。在现代城市化的进程中,农村早已面临城市化问题。我国农村城镇化在改革发展中,出现的诸多问题亟待解决。在新常态格局的统领下,需要以新的发展眼光看待农村城镇化,探析其发展路径,不断优化深化农村城镇化改革,从而创造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

一、农村城镇化的理论概述

(一)农村城镇化的基本内涵及其特征1.农村城镇化的基本内涵当前,对于农村城镇化的概念没有明确定义。学者往往主要从两个角度看待此现象。首先,从狭义的角度来说,农村城镇化主要指的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即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化,主要表现为乡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城市规模扩大和城市数量增加。[1]其次,从广义的角度看,农村城镇化是系统化过程的转变。它主要指的是农村人口在原有土地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化技术、资金和人力发展农村经济,建设中小城镇和美好新村。农村城镇化也是人口、空间、经济和文化的重新整合与发展。2.我国农村城镇化的基本特征第一,农村人口众多,发展任务繁重。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比例高达50.32%,农业人口接近总人口的一半,比例较大。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城市化率一个百分比的提高,意味着近1300万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第二,地域差异较大,城镇化率呈现东高西低格局。我国疆土面积辽阔,地域之间地理环境相差较大。东部地区地理环境明显优于西部地区。我国人口主要集中在东部,加之国家经济政策倾斜的影响,东部城市发展水平整体高于西部。城市化的发展是不断渐进带动的过程,以城市带动农村发展一直是我国所大力倡导的模式。农村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往往反向依赖于城市的发展,我国东西部农村城镇化相比之下,东部农村城镇发展必然优于西部。第三,城乡差距大。改革开放前,我国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中,城市的发展与国家政策息息相关。相比于农村的发展,国家更倾向将资金投入到城市的建设中。农村相比于城市,则发展较为滞后。改革开放后,国家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弥补城乡之间差距。但是,由于体制转轨的滞后效应,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依然存在,尚未被彻底打破。

(二)国内农村城镇化发展模式综述在我国,农村城镇化是和农村现代化结合在一起探讨的,它紧紧围绕着中国农村非农化的发展实际,它是我国城市化的独特道路。我国学术界对农村城镇化发展路径大概持三种观点。1.强调农村现代化农村城镇化是乡村社区随着经济的发展而沿着原始化、传统化到现代化的演变过程。农村现代化包括经济结构综合化、生产手段现代化、乡村布局的规范化以及生活方式的现代化。[2]2.离土不离乡,以小城镇为主在中国,由于特定的人口迁移障碍,农村依托传统集市和行政中心,在乡村工业化推动下形成小范围的农村人口聚集和迁移现象,从而实现农村城镇化。[3]小城镇和乡镇位于城区和乡村之间具有城乡两种功能,可以成为向城乡两级转化的交汇点。3.强调农村功能的转变农村城镇化不是指所有的农村人流向城市,而主要是实现功能型城市化,即在农村地区分享到城市性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从劳动结构和经济形态上解决农工一体化问题。

二、现阶段我国农村城镇化发展的困境

当前,我国正式步入新常态阶段,在这一时期内,由于承受着经济增长速度的放缓及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升级的压力,对我国的总体发展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要想在新常态时期,力图保持我国社会各项事业的平稳前进,农村城镇化的价值需要被突显。但我国农村城镇化却面临着一系列困境。

(一)发展整体水平低,速度滞后根据统计资料显示,2014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已达到63万美元,其中第二、三产业所占比重为90.80%,远远超过第一产业农业比重。相比于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我国城镇化水平只有54.77%。从数据分析中看出,城镇化水平与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是不同步,甚至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差甚远。同时,衡量城镇化水平的重要条件是一个国家的劳动力非农化水平高于城镇化水平。[5]根据《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0》,预计到2015年,中国非农就业比重将达65.00%,但是结合我国现实国情,农村劳动力在城市并未享受到应有的福利政策和待遇,在城镇化进程中,农民生存现状令人担忧。放眼世界,相比于欧美国家,我国城镇化水平落后几十年。

20世纪6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出现逆城市化现象。而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才开始真正意义上的城镇化进程。加速我国城镇化建设,政府采取主要措施是建立乡镇企业,拉动地方农村经济发展,吸收农村劳动力,将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人口。但是,结合我国农村城镇化发展现状,虽然农村劳动力部分转移到第二、三产业,实现了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化,但受其自身教育文化水平、技术水平以及工作能力的限制,该群体未能从容地适应乡镇企业对劳动力素质水平的要求,乡镇企业生产要求的高技术性与农村劳动力的低素质成为限制农村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地区差异大,空间布局不合理我国是人口大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显著差异。改革开放后,国家倡导优先发展东部沿海地区,中西部相比发展较为缓慢。东部沿海经济发展水平优于中西部,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经济的发展伴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因此,我国东部城镇化水平明显高于中西部。目前,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中部大城市郊区城镇化水平高,农村发展速度快,中西部偏远地带经济欠发达地区城镇化水平低,发展速度慢。东中西部城镇布局存在明显差异主要受其地理因素影响。东部面积所占总和面积最小,但由于地势低,环境好,更容易吸纳优质资源,其城镇化水平最高。其次是中部地区,由于第二、三产业薄弱,地理位置居中加之政策倾斜,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于东部,小城镇发展基础薄弱,数量规模小。西部地虽然占全国总面积最大,但是由于资金、人力集中在东中部,小城镇后续发展力量不足,严重妨碍了西部农村城镇化进程。[6]我国东中西部在农村城镇化的进程中,面临诸多难题急需解决。东部沿海地区农村城镇化水平水平高,但是高速发展的现状背后隐藏着环境治理、社会挤压、人口社会保障问题。中部其本身所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融资的困难性,加之第三产业发展缓慢,降低了农村劳动力非农化的转化速度。西部由于深受国家改革影响,其发展位于弱势地位,加之本身自然环境恶劣,严重阻碍了农村城镇化进程。

(三)小城镇建设短板明显,阻滞农村城镇化进程在我国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小城镇自身发展存在诸多短板,主要表现为三方面。1.小城镇建设过于分散小城镇建设的初衷是集聚人口、资源大力发展第二三产业,助推农村城镇化进程。城镇化建设有其自身发展的内在规律,但是在城镇化建设初期,政府罔顾客观条件盲目建设小城镇,追求量上的递增,而忽视小城镇自身内部条件建设。[7]这导致后期发展动力不足,小城镇对乡镇企业的吸引力弱化,无法有效长期推进小城镇自身发展。2.小城镇建设缺乏资金、人力和技术支持强大的资金后盾是小城镇发展的不竭动力。但是,国家由于长期受重城轻农政策的影响,对农村城镇化建设投入资金不足,加之银行贷款不偏重小城镇中小企业等诸多因素导致小城镇发展受限。同时,小城镇发展缺乏相应的技术和人才支持。城镇经济发展水平低、基础服务设施差、工资待遇低等原因导致农村部分优质劳动力流向发展机遇更多的大城市,进而小城镇发展缺乏相应的技术和管理人才,阻滞农村城镇化进程。3.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小城镇的发展须依托其基础设施的逐步建立与完善。良好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吸引中小企业投资和人才引进的必备要素。但是,目前我国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令人堪忧,主要表现为:交通不畅、能源短缺、供水不足、环境污染、居住环境差等。政府在追求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单纯追求GDP的增长,而疏忽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这导致后续经济发展动力不足,因此政府应树立长远战略目标,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在经济发展的地位。

三、新常态下我国农村城镇化发展路径

鉴于新常态时期我国发展的现状,农村城镇化脚步的推进需要更加切实高效,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进行支撑。

(一)夯实农业基础地位,稳步推动城镇化进程农业是国家发展的基础,也是农村城镇化的重要保障。农业的发展推动了我国农村城镇化进程。只有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才能不断提高我国城镇化水平。农业对城镇化发展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1.提供资金支持从发达国家城市化发展进程中看,农业资本的转移为其提供了原始资本积累。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初始阶段,农业发展为城镇化提供了资金保障。相反,农村城镇化的发展进一步推动农业规模经营,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农业生产技术等。两者是相辅相成,形成发展联动机制,因此处理好农业与城镇化发展关系对于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具有战略性意义。2.提供剩余劳动力乡镇企业的兴办需吸收当地劳动力,农业经济的饱和会产生剩余劳动力,当农村劳动力非农化后,不断地涌入城镇就业,为小城镇的发展提供了人力资源。城镇人口的增加,减少了农业就业人口,缓解了农村环境资源所面临的人口压力。[8]3.提供庞大市场改革开放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由于农村人口多且农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位于基础地位,决定了其市场需求量大。农民劳作时使用的工具、化肥和原料等均来自小城镇市场的供应。因此,农业自身发展需要市场的满足与支持,这无形中提升了我国城镇化水平。由于农业与非农业发展由市场连接,农业高速稳定发展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非农产业的发展。处理好农业与城镇化建设发展关系,对于稳固农业的基础地位,保持农业可持续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依托第二产业为支柱,提升城镇化发展水平为适应国家新常态发展要求,政府须注重农村城镇化中产业协调发展问题。工业是我国第二产业,在经济发展中位于重要地位。在我国农村城镇化进程中,主要依靠发展工业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从而加快我国城镇化进程,工业化与我国农村城镇化之间关系密切。1.工业发展为农村城镇化提供物质基础工业发展的显著特征是生产集中性。在农村城镇化过程中,发展工业须集聚资金、人力、技术等生产要素。生产的聚集必然导致人口的增加,经济规模的扩大,进而提升我国农村城镇化发展水平。工业的集中带动了诸如交通、餐饮、休闲娱乐等第三产业的兴起与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小城镇的建设。2.工业化促进居民城市化第二产业的发展需要先进的科技、优秀的人才做支撑,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当地文化、教育等公用事业的发展,在工业文明的影响下,群众价值观念会发生改变,自身素质会有所改善。我国农村城镇化与第二产业的发展是相辅相成,工业化农村城镇化的重要动力。因此,在我国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第二产业作为农村城镇化发展支撑,政府应重视其在城镇化进程中的作用,将产业化与城镇化紧密结合,以产业化加速城镇化,以城镇化带动产业化。

(三)着力发展第三产业,加快城镇化前进步伐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体制不断调整,由原先重点发展第一、二产业逐步重视第三产业的发展。据2014年国家调查统计分析,第三产业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比例已逐步超过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对于促进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性意义。同时,第三产业也不断推动我国城镇化进程,它是发展农村城镇化的重要突破点。[9]第三产业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方面:1.第三产业是城镇化建设的后发动力工业高速发展须以强大的产前和产后服务为依托,如便捷的交通运输、金融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应势而起,它为城镇化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同时,伴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升,居民对生活及消费需求随之提高,这间接刺激了休闲娱乐、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第三产业的发展。[10]2.第三产业有效吸收农村劳动力第三产业的发展要求生产部门分工细化,社会需要提供更完善的基础服务设施,有效地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加速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第三产业多数是劳动密集性产业,它对于劳动力具有较高的吸附力,就业弹性高,通过发展第三产业可有效吸收农业的剩余劳动力,实现农村劳动力的非农转化。新常态下发展的中国,应是追求稳定发展的大国。在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稳固第三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可推动城镇化进程。

(四)坚持政府主导地位,大力扶持城镇化发展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我国政府一直处于主导地位。改革开放以前,我国采取的是计划经济体制,国家制定和规划经济发展的路线、政策和制度。随着经济体制的深入改革,我国政府愈发重视市场在经济运行中的地位,但政府的主导地位依然未变。政府主要运用行政、法律及财政等手段推动我国农村城镇化进程。1.行政手段行政手段指的是通过行政指令推行政府制定的政策主张,干预经济发展与社会运行。[11]在农村城镇化发展过程中,政府根据本地经济发展条件,制定相应的战略规划,从宏观上整体把握城镇化的发展态势。政府制定出台各种城镇化发展策略,大力扶持小城镇的建设与发展。2.法律手段法律手段指的是通过立法和司法活动对社会经济发展进行监督与管理,规范经济发展秩序,最终实现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的目标。国家运用法律手段支持农村城镇化发展,主要体现在贯彻落实城市规划法、土地管理法等。法律制度的确定和颁布为农村城镇化提供了稳固的保障。3.财政手段财政手段是政府用来推动城镇化建设的主要手段。它是运用财政收入有效调节经济社会活动。例如:政府通过财政税收优惠政策降低企业发展成本;增加财政支出加大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为产业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等。新常态不仅适用于经济发展,同样适用于政治领域。经济转型下的中国政府更应长远的目光看待当下农村城镇化所遇瓶颈,始终坚持政府的主导地位,洞悉农村城镇化发展态势,进而保证改革发展成果惠及最广大劳动农民,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作者:张悦 刘凯强 单位:安徽大学 社会与政治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农村城镇化发展路径的研究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lylw/czhfzlw/685069.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