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农业建设论文范文

农业建设论文范文

农业建设论文

农业建设论文范文第1篇

1.1明确办刊宗旨、稳固读者群,突出办刊特色,创建名牌期刊首先,期刊的采编人员要对稿件进行甄别和选择,从源头上保证科技信息的准确、有效。借助专家库这一优势资源,先期优化选择,缩小农民的选择范围。根据办刊宗旨、农业产业调整和重点领域的变化,调整报道重点,有针对性地确定阶段性的办刊目标。根据科技的进步、经济发展的多样性和政策的倾斜与调整来策划选题,从而增强刊发文章的指导性、时效性和多样性,及时、准确地报道农业生产的实用技术。其次,农业期刊要确定刊物的类别,是学术还是科普期刊。学术期刊要增强自身的推广作用,与科普类期刊实现有针对性的链接,把农业科技发展的新成果第一时间介绍给农民,配合科技工作者做好农技推广工作。再次,期刊要确定自己的读者群,不同的读者群有不同的期刊需求。要建立自己的读者群,积极接受读者反馈的建议,使读者成为期刊的共建者,不断整合编者、作者与读者的智慧,增强期刊的凝聚力和办刊水平。此外,期刊还要开辟专栏,创建名牌期刊。名刊名栏是期刊吸引作者和读者的核心竞争力。一方面可以吸引学术水平较高、经验丰富的专家学者、一线农艺师为期刊撰写文章,形成稳定、有序的作者群;另一方面,设置专栏有助于不同学者展开学术讨论,使期刊的内容更加丰富、信息编排更为紧密集中,从而吸引更多的读者去订阅期刊,真正实现期刊作为信息媒介服务“三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的目的。

1.2加强与农林院校和农业科研院所的交流合作,缩短发稿时间,及时最新的农业科技成果以农业期刊为信息交流平台,加强与各高校和农业科研院所的合作交流,减少重复性的研究,同时,缩短发文时间,这就要求期刊要拓展稿源,建立稳定的作者群,从优质的作品中选编刊发。编辑也要树立时间意识,加大编审力度,把研究的最新成果第一时间出去,实现农业科技服务农民的目的。

1.3加强编辑人员的培训和学习,培养高效的复合型人才当今社会是信息的时代,网络刊物,手机阅读已经成为未来期刊发展的方向,农业期刊也不例外。中国期刊网和万方数据资源库已经收录了各类学术期刊所发表的论文以及各高校优秀的硕博士论文,极大地满足了农业科技者浏览、学习、交流的需求。随着网络在农村的普及,建立“农业数字期刊群”实现农业期刊的免费浏览是未来发展的趋势。期刊要想长足发展,实现服务“三农”的目标,除了要有稳定的作者群提供优质的稿件外,还需要业务水平高,综合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编辑人员要熟练掌握、应用多媒体等网络技术,通过定期的培训不断提高编辑人员的综合素质,充分发挥人才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作用。

1.4加强政府财政支持力度,提高期刊的办刊水平政府要加大对农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加强工业、服务业对农业的反哺力度,逐步提高农技推广在农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依靠政策积极有效地促进农业期刊的发展。

1.5建立过刊赠送制度,延伸期刊的读者群,增加传播手段期刊是连续性的出版物,期刊社每期刊印都有剩余,部分期刊积压形成过刊。可以把这些过刊免费发放到农民手中,继续发挥作用。此外,农业类期刊有着自己固定的读者群和作者群。期刊可以合理利用这一资源,把作为作者的农业科技工作者和作为读者的农民有效连接在一起,定期组织专家赴实地进行农业考察技术推广,将科技信息的供体和受体联系起来,形成良性的科技生态链,巩固期刊的科技纽带作用。

2结语

农业建设论文范文第2篇

1.1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资金支持不够

必要的资金支持对于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和积极意义。但是,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对于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资金投入远远不够,政府的农业推广事业费不够,推广项目费不够,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经济实体创收收入也不高,作为政府推广机构推广经费的主要三个来源,情况都不够乐观,就注定了目前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资金支持不够。

1.2现行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

要想更好地实现农业技术的推广,就必要做好科研、技术服务与生产这三者之间的协调与配合。但是,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这三者依然处于各自独立的状态,尚且没有紧密地联合在一起,这样就很容易导致科研攻关取得的一些成果没有办法及时进入农业生产的一线;生产者们因为无法及时得到新技术,加上受到自身文化水平等相关因素的限制,也很难实现生产效益的提升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1.3来自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原因

人是诸多因素中唯一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因素,因此,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自身素质的高低、积极性以及思想认识等都会对农业技术的推广产生很大的影响。从当前掌握的情况来看,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人员队伍整体素质不高,最为显著的表现就在于:第一,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专业化水平比较低,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很少甚至根本没有是从事与农业相关专业的,自身对农业缺乏正确的认识,更别提对农业技术推广的认识了。这样就会给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也很难去就某一项技术的实施效果、是否值得大范围推广等去进行深入的分析与研究;第二,从事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不高,很多人都是抱着一种“敷衍了事”的态度去完成这项工作,并没有充分认识到做好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服务意识较为薄弱,服务态度也比较差。

1.4农业技术推广方式的单一化

农业技术推广的单一化主要表现在科技部门往往就是根据自身的主观意愿去就某一项技术进行推广,很少甚至根本没有从地区和农户们的实际情况出发去进行推广从;此外,技术推广后的评估滞后严重。在某一项技术推广之后,没有就推广的实际效果进行评估,从而导致这些技术失去了其应有的价值。

2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对策分析

要想真正发挥农业技术推广对农业的促进作用,笔者认为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努力:

2.1进一步加大对农业技术推广所需资金的投入

资金是重要的保证,没有足够的资金,就无法更好地展开科研;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也就办法将已有的科技成果推广开来。因此,加大对农业技术推广的资金投入尤为重要。此外,还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为了有效保证资金的投入和使用,必须尽快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相关部门和领导各司其职,共同做好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

2.2注重对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培养

事实上,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能否得以顺利实施,与推广人员的综合素养有着很大的关系。为此,一定要进一步加强对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培养,让他们首先在思想上充分认识自己所从事工作的重要性,进而通过各种有效措施和途径,如定期开展培训与交流等,全面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让他们成为农业技术推广的专家,能够就在工作中遇到的一些难题进行解决,进而充分发挥出他们应有的积极作用。

2.3全面提升农民的综合素养

农业建设论文范文第3篇

1.1所划分标段(标包)应在招标资质允许范围内例如《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机构资格认定办法》规定,甲级工程招标机构,可承担各类工程的招标业务;乙级工程招标机构,只能承担工程总投资在1亿元人民币以下的工程招标业务;暂定级工程招标机构,只能承担工程总投资6000万元人民币以下的工程招标业务。

1.2应避免肢解项目、规避招标问题例如北京市地方规定《关于进一步规范北京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发包承包活动的通知》中就明确了“建设单位发包工程时应当以单位工程为最小单位,将其发包给一个施工总承包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第二十四条规定,“依法必须进行招标的项目的招标人不得利用划分标段规避招标”[10]。在农业建设项目土建工程公开招标实践中,常常会出现因忽略了“单项合同估算价低于公开招标要求,但项目总投资额在30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的规定,错误地将应该公开招标的项目采用了邀请招标或者直接发包的方式进行操作。

1.3应严格遵循项目主管部门审批(核准)的招标范围、招标组织形式和招标方式,以及招标行政监督部门的招标要求例如《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增加招标内容和核准招标事项暂行规定》中[11],明确在可行性研究报告、资金申请报告或项目申请报告中增加招标内容,报项目主管部门审批(核准)。农业建设项目一般将可研报告批复的各类土建工程建设内容,作为项目招标的依据。在实际招标中,划分标段(标包)时应注意招标范围与批复的一致性,原则上不能超出批复范围,也不能遗漏建设内容。对于农业建设项目中农业科研实验室、农业生产服务建筑招标,应根据属地管理要求,进入有形建筑市场操作。标段(标包)划分应符合工程所属地的招标规定,不能将归属多个招标行政监督部门管理的建设内容划分在同一个标段中[11]。

1.4符合施工许可要求按照属地管理要求进行划分,例如《北京市建设工程施工许可办法》规定[11]:“施工许可证应当以建设项目为单位领取。但房屋建筑工程可以以一个或者若干单项工程为单位分别领取;线状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可以分段领取。”“新建道路的地下管线工程应当随同新建道路工程领取施工许可证;房屋附属设施工程、与房屋配套的线路、管道、设备安装工程应当随同房屋建筑工程领取施工许可证”。北京地区的农业科研实验室、农业生产服务建筑[12],在划分标段时应将附属于它们的供水、供热、电气、燃气、通风空调、弱电等设备、管线安装工程、道路、围墙、绿化等场区工程划入主体工程中,否则难以取得施工许可证。另外还应注意勿将属于不同施工许可部门的建设内容划入同一标段(标包)内。

2工程的工艺因素

2.1工程功能整体性从《农业建设项目初步设计文件编制规范》(NY/T1715—2009)[3]看出,农业建设项目初步设计的突出特点是对项目的工艺部分进行单独设计,一般包括总体工艺设计和单项工艺设计总说明,实验室单项工程还需有单独的实验室工艺流程设计。标段(标包)划分时应以各单项工程、单位工程之间、各生产环节之间的工艺流程关系为划分依据。一般不应将一个完整的或者阶段性的工艺流程所涉及的土建工程内容进行拆分,同时还应考虑各类工艺之间平行、顺序或者搭接的关系,不能影响项目整体功能的实现。

2.2施工组织设计[13]标段(标包)划分可能会影响到工程施工总平面布置、施工工期、施工人力资源、施工机械的投入,以及施工现场总、分包协调管理等诸方面。一般来说,对于施工平面布置,应以缩短施工运距、便于工作面展开、减少施工人员间相互干扰以及便于现场安全文明施工管理为原则。对于工期,应以便于有效缩短工期为原则,尽可能使各标段平行或者搭接施工,同时兼顾冬、雨季对工期的影响。对于现场施工机械、人力资源的投入,应充分考虑劳务人员供求结构变化的影响,数量上应满足施工期间各专业合理配置的需要,同时费用总体最低为宜。对于现场总、分包协调管理,应以清晰划分现场各施工单位责任界面为原则,协调配合,共享施工资源,防止相互推诿、扯皮。

3潜在投标人竞争因素

3.1标段(标包)划分应结合工程建设需要,要求潜在投标人的资格条件目前农业建设项目工程的施工承包资质参考同类型工程建设项目要求,参照《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规定》执行。标段(标包)划分应以资质序列、类别和等级与相应建设施工要求相符合为标准。对于在一个总体设计范围内的工程,建成后实现一个生产功能的单项工程应划分为施工总承包招标标段;类别和等级要求以形成充分竞争、就低不就高原则为宜。对于需要深化设计和只有专业工程施工队伍才能完成的建设内容,应在施工总承包招标标段中划出暂估价专业分包工程或者建设单位直接发包的专业工程;类别和等级要求也以形成充分竞争、就低不就高原则为宜[14]。如果标段(标包)划分不科学、不合理,在招标时对投标人的业绩很难提出要求。例如将农业科研实验楼和温室工程划分为一个标段(标包),在要求投标人业绩时就不能要求既有科研楼的业绩又有温室工程的业绩。因为行业、专业跨度大,一个施工单位难以同时满足。再如,将田间工程中的水源工程和田间道路、围墙(栏)池塘划分为一个标段(标包),业绩要求也难以提出。因此在分析项目工程时,还应以行业、专业跨度小、功能相近为标段(标包)划分原则。3.2以形成投标人的良性和充分竞争为标准,为能力相当的投标人提供公平的竞争平台尽可能将施工难易度、履约要求、资质(资格)、企业实力和项目部人员技术力量等要求相当的建设内容划分为同一个标段,否则评标标准将难以设定,导致投标文件编制质量参差不齐,形成竞争假象,给后期施工管理埋下隐患。例如,一个农业建设项目中同时包括一般普通民用建筑工程和有特殊洁净度要求的实验室建筑(P3\P4实验室)就不应划分为同一标段。

4评标专家因素

农业建设项目工程招标的评标委员会一般应由招标人负责组建,其构成一般为5人以上单数[10]。其中评标专家人数不得少于评标委员会人数的2/3,一般应从行政主管部门组建的评标专家库中随机抽取产生。招标人代表由招标人派出,具备同等专业高级技术职称。因此,标段(标包)划分时应考虑2个问题:(1)满足专业条件的专家。例如农业建设项目中常见的科研实验类项目,常包括科研实验楼和实(试)验温室工程、畜禽舍、池塘等。如果将科研建筑工程、温室工程或者畜禽舍中任意2个或者全部划分为同一标段,评标委员会中评标专家的专业跨度会很大,难以就同一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沟通,可能会出现某一专家的意见左右评标结果的情况。(2)招标人代表。招标人是否有足够的人员能满足各标段的评标需要。

5招标成本控制因素

5.1招标服务费农业建设项目招标服务费的计取执行《招标服务收费管理暂行办法》[15],采用差额定律累进计费。从工程类招标服务费费率变化规律看,计费基数越小计取费率越高。如果标段(标包)划分越多,招标服务收费就越高。标段(标包)划分时,不能以多收取招标服务费为出发点,应结合以上4个因素综合考虑,统筹、合理划分。

5.2评标成本评标成本主要包括评标专家费、招标交易服务费、评标其他费用(评标场地租赁费、交通费、就餐费)等。一般来说,标段(标包)划分越多,一方面可能涉及专业越多,需要的评标委员增多,评标成本增加;另一方面每一标段涉及的潜在投标人可能增多,评标时长增加,评标成本也会增加。如果标段划分过大,符合要求的潜在投标人数量很少甚至没有,招标失败的风险会提高,评标成本也会增加。

6案例分析

6.1案例基本情况某综合性畜禽改良中心招标项目,土建工程投资1.5亿元,建设地点位于北京市海淀区所本部和昌平区实验基地。所本部新建科研楼15000m2,框架结构,地上4层、地下1层,动物实验用房1000m2(有普通洁净度要求),地上1层,配套建设场区工程;实验基地新建畜禽现场检测室1300m2,畜禽饲养舍7000m2。立项批复土建工程全部公开招标,工期567日历天。项目建设单位为科研类事业单位,由后勤基建部门负责全过程建设管理,主要管理人员6人。监理单位已经确定。6.2标段(标包)划分分析与结果

6.2.1从法律和法规因素考量项目全部投资为2.1亿元,其中土建工程投资为1.5亿元(所本部9000万元,昌平基地投资6000万元)。选择招标单位时应要求具有工程招标甲级资质,并能在北京市建设工程招标交易服务中心(总包市场)操作的单位。

6.2.2从工程工艺因素考量所本部土建工程建设内容为科研实验建筑,主要服务于科研实验人员工作需要,实验基地建设内容主要服务于实验动物饲养。两部分有独立的设计图纸,工艺分界面明显,施工场地较为宽敞、供水、供电等施工条件较为完善。所本部土建工程科研实验室除1000m2实验动物房有普通洁净度要求,施工组织设计有特别要求外,其他均为常用民用建筑工程。标段划分时,首先应先考虑分为海淀区所本部和昌平区实验基地2个部分。其次,依据特殊要求对科研实验室建设的洁净工程、空调工程、消防工程、智能弱电工程等按暂估项进行专业分包。

6.2.3从评标工作因素考量评标所需专家的专业与一般建筑工程类似,行业均为建筑行业,有形建筑市场专家库分类均能满足评标要求。招标人基建部门有2人具有工程建设类专业、1人有工程项目管理经验,均为高级以上职称,最多可同时满足2个以上评标现场工作要求。

6.2.4从招标成本考量本项目投资较大,施工难度不高,符合要求的建筑企业较多,结合以上因素基本已能确定项目标段的划分,因此招标成本因素在本项目中可不考虑。综合上述分析,标段划分结果已经形成,即海淀区所本部标段(连同所本部场区工程)和昌平区实验基地标段,委托招标公司分别招标2个施工总承包单位。海淀区所本部的科研实验建筑包含的洁净工程、空调工程、消防工程、智能弱电工程按暂估项进行专业分包,待总承包招标结束后,进入北京市有形建筑专业和劳务分包市场进行招标。实践证明,本案例标段划分科学、合理,招标工作清晰、顺畅,实施效果良好。

7结语

农业建设论文范文第4篇

1现代农业建设对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总理再次强调,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放在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推进农业现代化。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工作重点在农村,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中最繁重、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而农业的现代化是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因此,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对于保证农业持续稳定高效发展、保障粮食安全、提高农民收入,从而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具有重要意义。

1.1促进农业高效、可持续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为我国经济社会进步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但是,随着农业生产能力的不断挖掘和农产品需求形势的新变化,我国农业发展中逐渐暴露出许多新问题,例如优质劳动力短缺、农业生产率较低、农户经营规模过小、资源消耗过高等。这些问题的解决都有赖于农业生产力的持续提高、农业经营管理方式的转变和农业发展方式的变革,而这些都是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内容。因此,现代农业建设对于有效促进我国农业的高效和可持续发展,对于提高我国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和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1.2保障粮食安全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实现了由长期短缺向供求基本平衡的历史性跨越。2003年以来,我国粮食生产实现了“十连增”。但是,也必须注意到,“十连增”是在资源约束日益趋紧、国内外形势复杂多变、灾害多发重发、生产要素加速外流的背景下取得的。在继续面临这些压力的情况下,传统的粮食生产方式面临严峻挑战。因此,转变传统的粮食生产方式,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方式挖掘粮食生产能力就成为保证我国粮食安全新的着力点。

1.3保证农民增收农民收入不仅影响其自身生活水平的提高,还影响农业生产、农村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提高农民收入事关全局,意义重大。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农民收入有所提高,但仍存在增长较慢、差距较大、增收基础薄弱、增收途径不畅等问题。显然,破解这些难题仅依靠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或增加外出务工收入远远不够。壮大农业本身,提高农业的造血能力,为农民增收提供更好的平台才是保证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决胜法宝。因此,发展现代农业,适度扩大农业生产规模,提高农业成本收益率才能够为农民收入的长期、稳定增加打下坚实基础。

2中国现代农业建设中面临的问题

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虽已起步,但是由于历史、经济、社会等原因,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不高,面临经营规模过小、资源短缺、技术水平较低等问题。

2.1小农经济模式制约了农业规模化发展受传统生产方式的影响和土地制度的制约,我国农户的家庭经营规模普遍较小,限制了农村劳动率和农产品商品率的提高,导致农业资本积累率低、获得信息的能力弱和进入市场的交易成本高等问题。直接影响了超越一家一户容量的现代化农业生产手段的推广,也影响了现代农业中产业链的延伸[4]。

2.2资源短缺制约了现代农业投入品的增加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的推进,我国农业发展所需的耕地、水和劳动力资源都受到了其他产业的挤占。从耕地资源看,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2012年不足0.093hm2(图1)。除个别省份外,很多地区耕地面积小而分散,地形复杂,不利于农业机械的推广使用,不利于规模经济的形成。从水资源看,我国农业用水量连年降低,每年农业生产用水缺口达300亿m3,因干旱缺水每年粮食损失约0.2亿t,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业生产能力的释放。从人力资源看,我国农村优质劳动力大量流向第二、第三产业,现代农业发展面临劳动力结构性短缺和后继乏人的困境。

2.3农业科技推广困难制约了现代农业技术的应用首先,农业科技推广需要相当规模的物质投入,必须以农业投资增长、农业物质装备水平的提高为前提。但是,目前我国的农业投资量还未达到全面启动现代农业发展的规模,投资不足仍是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短板”。其次,我国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农业科技一线人员短缺,无法顺利地将农业科研成果导入现代农业建设,使其成为拉动现代农业发展的增长点,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中面临的深层次问题。最后,农村具有一定知识或技能的青壮年劳动力被非农就业机会吸引,转移出农业生产,导致农业劳动力素质降低、接受新技术和新知识的能力有限,制约了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3其他国家经验及发展趋势

欧美和日本等西方国家很早就开始了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转变,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虽然我国的人口、自然资源、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方面与这些国家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他们的发展经验对我国的现代农业建设仍具有借鉴意义。根据资源禀赋和国情特征,选择美国、法国和日本为典型国家,分析他们建设现代农业进程中的发展模式和经营主体特征。

3.1日本从发展模式看,由于日本耕地资源有限,且各地自然条件差异较大,因此,日本的农业现代化采取的是资源节约型(一村一品)和技术密集型(“MI-DORI”生态方式,即水土宜居家园)模式。具体来说,“一村一品”就是以村为经济发展的最小单位,充分了解市场的产品需求信息,利用本地的资源和区位优势,发展特色鲜明、价值含量较高、市场影响力较大的主要产品,以达到规模化、标准化和市场化的目的。MIDORI生态方式指采用科学的方法保护和整治土地资源、有效管理和精细利用水利资源、促进城乡互动,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农业绿化城市,并在整个过程中贯穿现代农业技术和现代经营管理方式[3]。从经营主体看,日本农业属于小农模式,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日本成立了由个体农户组织起来的合作组织,其中影响力最大的是农协。农协同政府的联系较为密切,受到政府监督并得到政府的财政支持。农协是贯彻和执行政府农业政策的主要力量,其主要业务为信用(发放国家对农业的补助金和提供长期低息贷款,吸收农户存款并发放低息贷款)、购买(从大资本企业共同购买农业生产资料和农户的生活资料)和贩卖(在政府的支持价格下收购各种农产品,根据和农户的栽培或饲养合同将农产品出售给加工企业)。这种组织形式使日本个体农民走向合作经营,适应了市场竞争,在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解决、技术普及、经营完善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3.2美国从发展模式看,由于美国土地资源丰富,农业生产以大规模的农场为基础,其现代农业的发展选择了规模化、机械化、高科技模式。美国的现代农业规模化组织基础一般为个人农场、合伙农场或者公司农场,这3种组织模式对美国农业规模生产起到了重要作用。从生产特点看,美国现代农业的生产特点表现为集约化和商品化,即通过改造旧农具和发明新的农用机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改变粗放型的农业生产模式;通过拓展农产品销售市场激发农场主的生产热情,提高农产品商品化率。从发展特点看,美国现代农业的发展特点为高投入、高消耗和高补贴,即对现代农业的高投入带来了高消耗,高消耗又带来了高补贴。从生产经营主体看,美国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选择适应了其规模化、机械化、高科技的发展特点。在家庭农场制的生产经营基础上,农场主之间成立了农场主合作社。合作社不受社区限制,进行跨区经营合作,主要涉及加工和流通等的业务。合作社以商业合作为主,具有较为雄厚的经济技术和管理实力。除农场主合作社外,美国还有很多专业合作组织,如专业协会等。美国的农业合作组织对美国现代农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其减弱了工商业资本对农业的侵害,缓和了美国农业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在改善基础设施、采用新技术设备、筹措资金、培养人才、组织农民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3.3法国从发展模式看,由于法国现代农业起步较晚,其采用了集约化和机械化的复合型模式。法国首先进行了,使得土地集中,便于规模经营。然后通过补贴和低息贷款等手段使机械化、电气化和科学化等技术手段快速融入农业的现代化生产。随后,在经营管理方式上,指导农业生产以地区专业化、农场专业化和工业专业化等3种形式推进,使法国现代农业实现了集约化发展,提高了生产效率。从经营主体看,法国农业合作社主要有两类,一类以家庭农场为基础,另一类以流通领域合作社为主要形式。前者保留了自由经营权,合作社负责为社员提供服务、信息和技术援助,对产品的质量提出要求,与社员签订供销与加工饲养合同。但这类合作社没有领导和管制农场的职能。后者是法国农业合作社的主要形式,一半以上的农产品和农用生产资料通过这类农业合作社进行买卖。农会是法国现代农业合作组织中影响最大的,其各级负责人由农民选举产生,完全代表农民利益。农会提供农业前景预测、市场行情分析、生产技能培训以及相关信息等服务,对法国现代农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4发展趋势整体来看,日本、美国和法国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在推动现代农业发展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虽然日本、美国和法国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在表现形式上有所不同,但是这些发展模式都建立在具体国情基础之上。这些国家的政府为现代农业建设提供各种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的资金支持和管理,科学合理地引导农业的发展方向,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过程中促进了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形成。另外,这些国家在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中,重视与其相适应的经营主体的培育,使新型农业合作组织成为政府与农民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加强了政府与农民之间的沟通和联系,减少了农业政策制定、调整和管理的成本。

4中国现代农业建设的前景展望与路径选择

4.1前景展望我国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面临经营规模过小、资源短缺、技术水平较低等问题,因此,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前景应以追求现有资源产出率的最大化和投入产出比的最大化为目标,同时重视不同地区的差异和资源禀赋特征。整体来看,我国未来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主要有以下4种:第一,劳动密集型。对于人口稠密、人地矛盾突出的地区,增加劳动投入,通过劳动的集约实现农业现代化。第二,技术密集型。对于具有一定技术水平和发展条件的农村地区,应继续提高农业生产的技术投入水平,通过提高农产品的技术含量增加其附加值,以此带动现代农业发展。第三,资金集约型。对于劳动力转移程度较高、资金充裕的农村地区,应依靠其雄厚的工业基础,采取以工补农、以工带农的方式来实现农业生产的机械化、化学化、水利化和电气化等。第四,生态农业型。与以上3种不同,生态农业不是独立的,而是融入贯通在其他3种形式中。即我国的现代农业建设中应坚持生态良性循环的思想,兼顾目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借助生物技术等其他各学科技术,合理高效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达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相互协调,以保证现代农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4.2路径选择针对我国现代农业建设的目标和发展前景,参考其他国家经验,可以考虑采用以下手段推进我国的现代农业建设。

4.2.1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夯实农业现代化的微观基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农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现代农业建设的微观基础。因此,应根据各地生产的具体情况,出台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各项政策,从财政、金融、服务等各方面对合作社进行支持,为合作组织的运行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另外,还要引导合作组织完善自身造血功能,为其提供建设现代农业的技术培训,延伸产业链条的市场信息,并鼓励其参与现代市场合作与竞争[5]。

4.2.2因地制宜,在主体功能区规划中融入现代农业建设我国各地农村区域间差异较大,不同的农村地区具有不同主体功能。在现代化建设中,应因地制宜,结合各地农村的具体情况和资源禀赋特征,借鉴日本“一村一品”的经验,实行专业化分工、区域化布局和优质化生产,使不同主体功能区能够形成市场潜力巨大、具有明显区域特色并具有较高附加值的主导产品或产业,最终提高该地区的农业现代化水平[6]。

4.2.3利用“四化”发展契机,在城镇化、工业化和信息化中推进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不是一个孤立的概念,现代农业的发展也不可能仅依靠农业产业自身完成,而是应该抓住城镇化、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契机,将农业现代化发展与之融合,做到同等、同时、同步。结合城镇化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推进土地整合和农业的规模经营;吸收工业化成果,提高农业投入品的科技含量,将现代化工业设备投入农业生产;利用信息化建设,以现代化信息手段推动农业生产、加工、流通、消费以及农业服务的现代化建设。

作者:闫琰宋莉莉王秀东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

第二篇

一、分析形势,改革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主引擎”

当前,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和条件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各种新老问题叠加呈现,长期和短期矛盾交织碰头,不少都涉及到利益关系调整,是难啃的“硬骨头”,迫切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来破解。第一,确保有效供给,实现可持续发展,迫切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现阶段以及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我国农产品需求呈现刚性增长态势。有研究表明,到2020年我国粮食消费需求预计达到14400亿斤左右,供需缺口约2400亿斤。同时,消费者对质量安全、生态环境更加关注。今后,确保农产品总量平衡、结构平衡、质量安全的任务十分艰巨。另一方面,我们要看到,农业生产的要素和环境已绷得很紧。根据测算,每年要减少耕地600-700万亩,化肥农药利用率仅为30%-40%,只相当于一些农业发达国家的一半左右;水资源过度消耗,地下水超采已成为北方相当部分地区的突出问题,局部地区生态环境恶化。今后,资源环境对农业发展的约束将持续加剧,必然要求我们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来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这里我要特别强调的是,粮食产量“十连增”以后,仍然要清醒地认识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严峻形势和挑战,要坚决摒弃业已存在的一些错误想法和认识偏差。一种是盲目乐观的观点,认为中国粮食生产已经“十连增”了,“十一连增”、“十二连增”乃至连续十几年增产是轻而易举的了,农业发展和粮食生产不需要再支持、不需要再加大投入,完全可以自我发展了;第二种是,中国粮食库存已达到7000亿斤左右,支持可以放松一下了;第三种是,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深入发展,进口粮食不就解决问题了吗,等等。但纵观世界发展格局,一个强大的民族、一个强大的国家,吃饭问题绝不能靠别人。多次特别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地端在自己手中,我们的饭碗主要装中国粮。的讲话精神不仅是我们“三农”稳定发展的“压舱石”,也是我们民族扬帆远航的“定海针”。这给我们吃了“定心丸”,也下了“硬任务”,要求在任何时候、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放松农业发展特别是粮食生产,对农业的支持丝毫不能减弱。房子住得好,车子坐得好,遇到情况都可以降低标准,如果涉及到吃饭问题,就大不一样了,吃二两减到一两,吃三顿减为两顿,将会是什么局面?结果不言而喻,历史上我们曾经付出过惨痛的代价。所以,在农业农村政策上,千万不能折腾,坚决不能犯颠覆性错误,要坚持、完善和发展已经在实践中成功走过来的好政策。第二,破解“谁来种地”问题,确保农业“后继有人”,迫切需要深化改革。据测算,2013年农业从业人员中50岁以上的比重已经超过40%,按此趋势,到2016年农业从业人员中50岁以上的比重可能达到50%;同老龄化一并出现的还有农业从业人员女性化、农村空心化、农业兼业化等问题。这不仅在中国,在儒教文化比较兴盛的东亚国家同样呈现这种趋势。所以,城乡关系、城乡形态,特别是农村村庄的演变,不仅是经济现象,也是文化现象。在这方面,我们要研究其规律,顺应其规律,不然历史还会给我们教训。破解这个难题,必须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加快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不断增强现代农业发展的吸引力,才能确保农业发展后继有人。第三,推进农业转型升级,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迫切需要深化改革。尽管我国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获得了快速发展,但总体上家庭经营规模仍然偏小。目前,我国承包农户户均耕地面积只有7.5亩,分为5.7块,每块1.3亩。土地经营极度细碎,造成了农业生产力不高。如何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是今后现代农业建设的关键。像黑龙江、像东北这样的农业基础条件是非常特殊的,但它展示了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一种模式。客观而言,各地情况不同,关键是要看怎么按照现代农业发展理念、按照中央的要求去积极地探索,在坚持家庭经营基础上继续深化改革,加快构建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第四,推进城乡一体化、促进农民增收,迫切需要深化改革。由于历史原因,工农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仍然突出,农村得到的公共资源明显滞后于城镇,农民在就业、子女教育、医疗、社会保障、住房等公共服务领域难以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待遇,不能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和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旧的工农“剪刀差”逐步缩小了,但新的“剪刀差”日益显现,资源要素的不平等交换严重,土地、资金和劳动力大量流向城市。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加快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总而言之,当前农业农村发展的形势十分复杂,挑战前所未有,我们别无选择,惟有进一步深化改革,充分发挥改革在农业现代化建设中的“主引擎”作用,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二、准确把握中央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新部署

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农村改革作出了重大部署,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进行了系统阐述和具体安排,我们要深刻理解、准确把握,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一)关于深化农村改革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特征当前深化农村改革、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从改革的背景看,过去是计划经济体制尚未破除、城乡居民温饱问题尚未解决;现在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国际化、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信息化深入发展,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亟须确立。从改革的目的看,过去是为了解决农产品总量供给问题;当前改革不仅要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更要消除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突出矛盾,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从改革的艰巨性看,过去主要做加法,做增量改革,各方利益冲突不大,容易形成共识;当前改革进入到深水区,不仅要做加法,有时还要做减法,可能触动一些深层次的利益,遇到难啃的“硬骨头”。

(二)关于深化农村改革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新部署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深化农村改革、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作出一系列部署,尤其在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农村改革与建设的基本遵循。贯彻好落实好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首先要系统地理解、准确地把握中央的决策精神,要细细地去品味,活学活用,不能用老的理念、老的路数、老的办法去解决新的问题。为此,应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把握:把住一个目标:就是按照“重中之重”的总体工作要求,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促进两个结合:一是政府和市场有机结合,加强政府支持保护与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功能互补,进一步激发农村发展活力。二是城市和农村有机结合,加快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解决好三个关键问题:一是以解决好“地怎么种”为导向,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二是以解决好“地少水缺”的资源环境约束为导向,深入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三是以满足“吃得好吃得安全”为导向,大力发展优质、安全农产品。推进完成七方面的建设:即完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强化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农业经营方式,改善乡村治理机制。

(三)关于深化农村改革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点举措在实践中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农业现代化,一方面任务繁重,要精心地组织,同时又要有科学的态度、老老实实的态度,上把准中央的要求,下把住农村的脉搏、农民的意愿。古人云“民不可常扰,扰则生困,困久则乱”。今天我们为政理事,必须把尊民安民放在首位。当前,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任务繁重艰巨,更需要顺势而为、因时而变、精准发力,从而收到“一子落而全盘活”的效果。一是在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中要突出“稳”与“活”。历朝历代,土地都是财富之母、农民的命根子。在今天,土地权利仍然是农民最基本的权利,是农民最大的一块利益;土地制度仍然是农村最基本的制度。土地制度改革高度敏感,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对于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需要把握好“稳”和“活”两个方面。在“稳”的方面,关键就是要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让农民吃上“定心丸”。在“活”的方面,关键是放活土地经营权,引导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促进农民增收和适度规模经营发展。当务之急应加快推进两项工作:一是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二是探索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离,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和担保权能。二是在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中突出主体多元化发展。我们到基层调研,经常听到一些县市的同志反映,目前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发展滞后,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基本处于起步阶段,难以适应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的需要。对此,我们要有一个基本判断,即发展新型经营主体是一个较长的过程,切不可搞“大呼隆”违背农民意愿。在各类经营主体中,承包农户是基础,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要因地制宜引导发展,推进多种形式的规模化服务是基本方向。既要鼓励支持各类主体竞相发展,发挥各自优势;又要引导各类主体相互融合、协同发展,切不可搞一刀切、单打独斗,大力促进顺应农民要求、适合各地特点、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发展壮大。在适度规模经营上,要探索各地农民欢迎、效果好、可持续的一些发展模式。同时也要看到,广大承包农户将长期是我国农业生产经营的重要基础,围绕这个主体,发展规模化服务,是我们的重要工作内容。在发展规模经营上,还要特别注意两点,第一,不能搞强迫命令,用行政的办法、政府的干预,以各种借口流转农民的土地甚至搞“归大堆”。第二,要认识到规模化是农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需经历较长的、自发的演进过程,不可一蹴而就。此外,加大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要认真抓、花大力气抓。三是在强化农业支持保护中突出提高政府调控效能。国际经验表明,经济越是发达,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力度越大、手段越多、机制越活。今年2月份美国国会通过的新农业法案,具有两个基本特点:第一,重视农业投入,尽管美国经济复苏仍然缓慢,财政预算吃紧,但农业公共支出依然保持较高水平;第二,运用市场化工具的力量增强,一方面,加大了作物保险的财政补贴,提高了保险标准,另一方面,通过间接性补贴刺激金融资本,吸引社会力量,增加社会投资。再譬如,粮食连续增产后储备困难,怎么解决?美国的粮食储备,国库储粮只是一部分,更多的是采取补贴企业、补贴专业储粮大户方式储粮。这些国际经验值得借鉴,其中关键是要强化市场杠杆的力量,利用财政撬动更多的力量为我所用,达到保护农业支持农业的目的。目前,各方面支持农业的空间还很大,应更加注重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和政府的支持保护作用的有机结合,希望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在这方面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进行探索。四是在农村金融改革中突出解决新型经营主体的融资难问题。现代农业发展离不开现代金融支持。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基层干部群众反映比较多,另一方面金融部门的同志也很委屈,因为贷款不能不考虑风险和成本。这就要求在农业和金融之间找到合理的结合点——农村金融。首先,农村金融具有农村产业的特点,一是基础性,需要政府支持,二是合作性,合作性的根本是信用,包括农民之间的信用、社区组织对农民的信用;其次,农村金融具有金融的本质属性,其发展应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同时通过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范发展,努力把新型经营主体打造成为有效对接金融机构的合格承贷主体。只有找到这个共同的关键点,才能有效破解农业贷款难问题。五是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突出治理与保护并重。一直以来,一些地方偏重追求产量,对生态环境关注不够。一些地方地膜覆盖技术大范围使用,带来白色革命同时,也造成不同程度的白色污染。现在已到了不得不痛下决心,加以改变的地步。对此,应同时抓好治理与保护两个方面。抓治理,关键是控制源头。采取土壤改良、农残整治、重金属污染修复、秸秆综合利用、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等措施,把过大的资源利用强度、过量使用的投入品和过多的污染物减下来。抓保护,关键是与承载能力相适宜。要因地制宜,从地、水等农业主要因素状况出发,既要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又要依水而业发展农业生产,找到符合本地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总而言之,就是不仅要让我们这一代人吃得饱、吃得好、吃得安全,同时也要给子孙后代留下更多的良田、青山、绿水。

三、县市在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中肩负着重要历史使命

纵观历史,我国郡县制萌芽于西周、发展于春秋、确立于秦汉。此后无论行政区划怎么调整,县一级都是最稳定的。司马迁在《史记》中讲,“县集而郡,郡集而天下;郡县治,天下无不治”。过去讲“皇权不下县”,县和县令作用很大。长期以来,县一级作为上下结合部,统筹能力强,手段较齐备,具有治理社会、发展经济的基本条件。在新的历史时期,县市一级肩负的改革与建设任务更加繁重,也更能有所作为,这就需要我们更加慎重地用好自己的权力,办好每一件事,尤其是落实一些大的决策,既要有担当的精神,又要有科学的态度,要广泛倾听群众的意见,为实现可持续发展作出努力。

(一)县市在深化农村改革、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举足轻重,担当着“前线指挥部”的重大职责县市在深化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中的地位,集中体现在“四个主体”作用上。首先,县市是中央“三农”政策的落实主体。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这是由我国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决定的,也凸显了县市一级的工作地位。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央连续11年下发1号文件,出台了税收优惠、财政扶持、信贷倾斜、人才培育等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投入资金万亿元以上,大部分需要县一级去落实。这些年农业农村经济保持持续稳定发展,很大程度上表明了县市一级的同志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其次,县市是深化农村改革的推动主体。当前的改革,在鼓励基层和群众探索的同时,有步骤地开展试验示范,加强改革的统筹规划和理论指导既需要采取上下结合的综合方式推进,更需要县市作为实践者、探索者有力推动。比如,土地确权登记颁证试点,中央提出今年在山东、安徽、四川三个省开展整省试点,并在其他省选择了141个县开展整县试点。第三,县市是促进城乡统筹的管理主体。县域涵盖城镇与乡村、兼有农业与非农产业,是城市与农村的结合部,是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载体。从国情看,未来较长一段时期,我国大部分人口仍将生活在县域,农村大部分劳动力仍将就业在县域,农民大部分收入仍将来源于县域,解决城乡一体化问题将更多的在县域内部实现。今后,在统筹城乡产业布局、加强小城镇建设、改善农村生活和加强社会管理方面,县市都会发挥重要作用。第四,县市还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组织主体。同志曾经讲,“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谁能为现代农业建设“修桥造船”,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亿万农民群众,而县市的作用之一,就是把亿万农民群众组织动员起来。总而言之,县市一级在深化农村改革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直接关系到农村改革的成败。

农业建设论文范文第5篇

农业科学技术发展对生态农业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农村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农产品附加值的高低以及农民农业收入的多少,都与生态农业中的科技投入有关。生态农业技术的投入需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完备的理论和切实的生产经验结合起来。加大技术研发力度是推进中国生态农业建设的有效途径。在东北地区,高效利用资源,培育恢复生态环境的技术支撑极其薄弱,因此需要因地制宜地投入科技动力。

建立健全严谨明确的法律法规也是发展生态农业必不可少的条件。加强生态农业的宣传力度,增强全民环保和生态农业的意识。结合东北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因地制宜的政策措施,为生态农业的快速高效发展提供法律保障。在发展生态农业的同时,也要加强对被破坏生态环境的治理,合理地开发资源。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处理好开发利用和保护环境的关系。东北地区应建立生态农业生产基地,在发展农业的同时对环境进行治理,促进生态环境的自然循环。

黑土地是东北地区农民世代沿袭的财富,是农业生产的根本性资源。但近年来由于滥垦滥挖、陡坡开荒等行为造成了黑土的大量流失,土壤贫瘠,森林面积大幅萎缩。加上化学农药的过度使用,使土地资源遭到破坏。因此,在生态农业的开发中要切实珍惜土地资源,保护耕地。要避免土地资源的退化,必须严格管理土地资源的使用,开展农田保护和治理污染的工作。在生态农业产区,要保护土地资源,严格控制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占用耕地,采取土地休耕轮作的方式保持土壤肥力,加强对湿地资源的保护,培育草场和森林,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和生态资源的合理开发。

农业建设论文范文第6篇

1绿色植保是建设生态农业的重要环节

建设“生态农业”是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生态立市”目标的重要内容,生态农业是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基础产业,有利于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有利于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的持续利用,是参与国内外竞争,提高市场竞争力的有效措施,对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农业生产有害生物不可能消失,化学农药在一定时期内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化学农药不合理使用等因素造成的农业面源污染日益严重,单位面积农药的使用量仍居高不下,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任务十分艰巨。从建设绿色农业的总体思路和目标任务来看,绿色植保是如何降低农药使用量,严格控制农业污染,保护农业环境,发展生态农业,生产绿色农产品的关键环节,是从根本上减轻农药等化学投入品对作物、环境和人类的污染,从而为生产绿色农产品,营造绿色家园创造有利条件。毫无疑问,绿色植保今天是,今后仍然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是打造生态农业的关键。

2绿色植保是生态农业生产安全的有力保障

据统计,在全国发生的1648种农作物主要病虫草鼠害中,大多在我市有发生危害,仅水稻上发生的病害、虫害就达十几种,对农业造成的损失较为严重。特别是近年来受种植业结构调整、耕作制度改变和异常天气影响,农作物病虫灾害呈多发趋势,威胁着我市农业生产。绿色植保根据综合防治的原则和农业生态的特点,以作物及新的防治技术进行组装,协调地发挥农业防治压基数,保护天敌促平衡、科学用药控为害的作用。化学农药使用有效低剂量,挑治、兼治相结合,不但能够减少用药面积和用药次数,有效地控制病虫草鼠害发生,而且极大地稳定了粮食等作物产量,生态农业生产安全得到有利保障,也是生态农业建设的必然要求。

3绿色植保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有力支撑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农产品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优质、安全、营养。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源头在生产环节。近年来,由于气候原因、老基地重茬种植以及复种指数的提高,致使我市农作物病虫害呈混合、交替、频繁、复杂、趋多、趋重发生,频繁超剂量使用农药是一个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重要因素。面临着国内和国际市场竞争的双重压力,加快提高农产品质量卫生水平已成为当务之急。农业植保工作者与农户形成合力,牢固树立生态意识,坚定不移地贯彻“绿色植保”理念,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工作方针,宣传和应用科学的绿色植保技术,按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标准,综合运用农业的、物理的、生物的手段,不仅可以极大地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降低农药残留,减少环境污染,达到无害化生产,给农产品质量安全构筑了坚固防线,而且还可大大地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市场竞争力,给农产品质量安全以支撑。

4绿色植保是农业生态环境安全的有效措施

农业建设论文范文第7篇

1.1农业科技成果供给问题

我国农业科技成果在供给方面存在着很多问题。我国大部分学者在关于我国农业科技成果本身的质量问题、转化渠道、资金的投入方面做了大量研究,且有人提出要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上述几方面已成为农业科技成果供给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而我个人认为农业科技成果在供给问题上还主要有科技人员的素质问题,如果科技人员没有相应的科技素质,科技成果的质量、转化和应用将也成为空谈。农业科技人员主要包括科技研发者和农业推广科技人员,农业科技成果的供给都离不开科技研发者和推广人员。

1.2农业科技成果需求问题

在我国的农业生产中,还有相当部分的小农生产存在。最主要集中在西北和西南地区,农业生产还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而西北和西南占据了中国的大部分土地,这样小规模的农业生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农业生产对农业科技的有效需求,小农生产在农业经营规模上达不到一定的标准,那么就无法有效运用科技成果。而大部分从事农业生产的大部分农民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农业专业教育,农业技术教育,再加上农民长期在饮食结构方面不注重营养,身体素质也较差,这就形成了农民的主体素质比较低,对农业科技没有正确的认识,进一步加深了对农业科技成果有效的需求。农业科技成果的需求是阻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一个重要方面,需要我们的高度关注。

2加强我国农业科技成果供需的建议

2.1加强我国政府对农业科技转化的支持

农业科技的转化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在政策方面,政府要有相关的政策支持农业科技的转化。例如对农业科研人员、农业科技推广者和对农民素质的提高有相应的政策,从政策抓起,在西北和西南形成一定规模的农业生产,便有利于农业科技的转化。在资金方面,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资金的匮乏严重影响农业科研的发展滞后农业实际的生产,也影响到农业科技人员和农民素质的提高,因此需要政府在资金方面大力支持,这样才有保障农业科技成果有效的应用到农业实际生产中。政府的出现也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容易导致“搭便车”以及“市场失灵”的现象的出现有了一定的保障,能最大限度地转化农业科技成果。

2.2加强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建设

2.2.1加大农业推广体系建设

农业科技推广是农业科技转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果没有农业科技的推广,农业科技成果也只能将永远陈列在实验室或冰柜中,失去农业科技研究的实际意义。在农业的科技推广过程中,政府也要承担一部分的推广任务。

2.2.2优化农业科研体系建设

要提高整体农业科研水平,除了投入大量的资金外,还要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力求做到科研、开发、推广的有机结合。

2.2.3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相关人员的素质,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美国著名学者舒尔茨说过“人才是关键”。当务之急必须把人才的培养和人才引进工作放在重要的战略地位来抓。

2.3加强农、科、教的有机结合

要加强农、科、教的有机结合,这是农业科技转化的有力支撑。不管是科研还是教学要根据农业实际生产的需要来进行,若研究出来的成果如果没有农业实际生产意义或无法转化,那么它就失去其研究的价值。因此,科研部门应当深入了解当前现代农业实际需要,结合这一事实进行有效研发;农业高等院校也要尽量根据现实的农业生产需要来编写教材,制定教学计划和实践。这3者的有机结合是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的有效途径。

3结语

农业建设论文范文第8篇

(1)土壤资源调查。土壤资源调点针对剥离区地形地貌、植被情况、土地利用方式和土壤理化条件等因素划分调查单元,分别进行土壤取样。剥离区地形齐整,植被分布均匀,肥力均匀区域采用对角线法进行取样;剥离区面积较大、地形不规则的区域采用蛇形法进行取样。(2)土壤资源分析与评价。根据调查取样结果,对剥离区单片集中面积、土壤熟化程度、土壤类型、质地、砾石含量、容重、pH、肥力及交通运输条件进行实地分析与评价,确定剥离区域及剥离量,部分特殊区域如“土法炼锌”区域应进行特定污染物测定。根据分析与评价结果确定剥离区域、剥离量,明确利用方向。(3)剥离、存储管理和利用。在资源调查、分析与评价的基础上,评估适宜剥离的耕作层土壤。存储指对剥离后的耕作层土壤就近统一规划,集中堆放,修建挡土墙和护坡,防止剥离耕作层流失和荒废。可直接利用的剥离耕作层,要求使用于“坡改梯”、中低产田改造等工程。

2耕作层剥离设计

2.1耕作层剥离非农建设占用耕地资源进行土壤资源分析与评价的基础上,根据剥离区域地形、土壤质地、剥离厚度等条件,确定剥离工艺和方法。剥离工艺可参考土地整治过程中土地平整工程手段,如条带复垦表土外移剥离法和梯田模式表土剥离法。条带式表土剥离法是指根据应用于耕作层剥离区域的地块宽度及设备的宽度,对要剥离的区域由外到内的规划出设备剥离线路,并将准备剥离出来的耕作层划分成不同的条带和取土区域,由外层向内层进行耕作层剥离。该剥离法主要用于较平坦的河谷及坝地区域。梯田模式的表土剥离法主要应用于缓坡耕地及土壤较厚的坡耕地区域,根据梯田梯块宽度,由上至下,逐级进行耕作层剥离。该剥离法主要用于坡耕地及园地区域,实际应用较为普遍。

2.2耕作层利用贵州省坡耕地比例大,坡耕地梯化工程是防治水土流失的根本措施,也是改善耕作条件的有效措施。坡耕地梯化工程实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进行,但推进缓慢,主要原因是梯化过程仅仅解决了耕地立地条件,缺乏耕作土壤,严重制约了坡耕地开发与升级改造。因此,耕作层剥离工作与坡耕地治理有效衔接将大规模的改善贵州省“石漠化”整治环境,同时优质耕作土壤资源得以再利用。坡耕地治理可以分为非石质山体梯化工程和石质山体梯化工程。

2.2.1非石质山体梯化工程。非石质山体坡耕地梯化工程应采用土坎与生物篱结合的梯化模式。根据贵州省近年水土保持工作的经验可知,土坎易垮塌,坚固性及抗蚀力不及石坎,但生搬硬套的使用异地石材修建石坎,镶“银边”,大幅增加农田改造成本和难度[3],同时生态效益也相对下降。非石质山体梯化工程为了避免梯田垮塌问题多发的局面,可以借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李光录等人在陕南秦巴山区采用的PP织物袋筑坎措施。非石质山体筑坎以PP织物袋土包为主体,底层夯实20~30cm基础土层,在根据坡面方向将PP织物袋土包呈“品”字形、单坎型、“L”坎型、反“L”坎型堆砌,PP织物袋土包之间以三维排水联扣连接,完成土坎的修筑。同时,在梯块内部辅以生物篱,将梯块进一步分割,栅篱可以种植经济作物和固氮植物,改善生态、经济条件。

2.2.2石质山体梯化工程。贵州坡耕地整治已经形成了一整套成熟的“石坎+山边沟”的坡耕地整治经验,根据坡地的地形可以采用水平梯田、坡式梯田、反坡梯田、隔坡梯田等模式。石质山体梯化工程采取就近爆破取石,成本经济,筑坎效益显著。限制石质山体坡耕地质量水平的主要因素是有效土层较少,结合耕作层剥离覆土工程,可以极大地解决耕作土源问题。

2.3耕作层存放为了避免耕作层剥离工作中过早采集表土而加剧土壤的水土流失和对环境的破坏,应该根据剥离整体工程的施工进度,有计划、有安排地进行耕作层剥离。如果进度过快,会有剥离耕作层的堆放,需要合理选择堆放场。堆放场一般在工地临时设置既要考虑运输方便,又要防止水土流失。耕作层的堆放过程中,土堆的高度一般为5m,最高也尽量不要超过10m,土体应该压实,对土壤的保护应该尽量不要破坏耕作层的土壤特性,而在进行机械操作的工程中应避免过度碾压使机械设备对土壤造成破坏,剥离后的耕作层堆放时应在土体上覆盖土工编织物,避免在搬运过程中产生扬尘,还要适当采取排水、栏挡等对土地的临时防护措施,并在土体上扬撒草籽,以防土体发生水土流失。在土体的坡脚处用沙袋码放堆置,以防止土体滑坡,对于长期堆置的表土还应采取永久性的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

3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