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流行病预防研究论文范文

流行病预防研究论文范文

流行病预防研究论文

流行病预防研究论文范文第1篇

流行病学;预防医学;教学方法;教学改革

流行病学是预防医学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学习流行病学课程,掌握其基本原理与研究方法,对今后从事预防医学相关工作的学生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大多数医学院校预防医学专业流行病学课程在大学四年级或五年级才开设,与之前直观的临床见习和实习相比,该课程主要以理论性的概念讲解为主,相对枯燥抽象难以理解,因此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生刚开始接触流行病学时往往提不起兴趣,缺乏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为提高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流行病学教学水平,努力培养优秀的公共卫生人才,本校近年来在预防医学专业流行病学教学过程中努力革新,积极探索和优化教学方式,目前已经取得较明显的效果。现对近几年参与的流行病学教学工作改革进行总结。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流行病学教学以理论性的概念为主,逻辑严密、抽象,不如临床医学各学科那么贴近实际。同时,流行病学实践教学内容仍以加深概念、案例分析为主,不如预防医学其他学科,如环境卫生学、毒理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等课程的具体实验操作生动直观,因此学生往往对流行病学缺乏兴趣。然而近年来,全球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频繁发生,如2009年全球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2014年西非埃博拉出血热疫情,2015年韩国暴发中东呼吸综合征疫情。而上述疫情的控制其实得益于广大预防医学领域专家综合运用流行病学理论知识所开展的深入细致调查及采取的预防策略、援救措施和应对预案。为提高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对流行病学的认识,本院在教学中从理论上解释流行病学与疾病预防的紧密联系及两者目标的一致性,并列举历史上和现代一些与疾病防治密切相关的具有较大公共卫生学意义的流行病学经典研究成果。比如在讲解《实验流行病学》这一章节时,着重介绍与预防医学关系密切的以一般人群为研究对象的现场试验和社区干预试验实例。如美国牙医Ast为了探索饮水中人工加入氟化钠对龋齿的预防效果,于1945—1955年间在纽约州开展了10年的现场试验,结果显示饮水中人工加入氟化钠能显著降低人群龋齿患病率,也为后续“水中加氟预防龋齿”提供了有力证据。又如1955年Francis进行的疫苗现场试验,实验对象为近百万在校儿童,此项研究为脊髓灰质炎的预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这些生动的实例使学生深刻认识到流行病学的原理与方法在人群疾病预防领域中所起到的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列举身边多位著名的流行病学专家与学者在科学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使他们进一步认识到流行病学大有用武之处,流行病学原理与方法的学习对于今后开展科学研究必将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通过以上方式,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学习流行病学的兴趣和热情均得到了显著提高。

2以问题为基础教学,提高学习能力和积极性

与绝大多数医学课程类似,传统的流行病学教学追求概念和知识点的记忆与理解,但教学形式相对单一,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不够,忽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再加上大部分课程概念抽象、原理深奥等原因,使得学生兴趣不高,课堂讲课效果亟待改善[2]。而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PBL)的教学法则是倡导学生通过自学、研究、讨论和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综合思考能力的新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3]。本课题组前期在医学影像和口腔专业开展的研究表明,PBL教学组在学生能力提高指标、教师教学指标和学生对课堂总体态度指标上均优于传统教学组的学生(P<0.05),提示PBL教学法有利于提高学生能力和积极性、课堂教学效果与质量和学生对课程的理解[4]。同样,国内张杰等[5]的研究结果也证实PBL教学方法在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流行病学教学中的效果显著,该方法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此,本院在预防医学专业流行病学的教学过程中,积极开展PBL教学模式,在各章节开始前提出问题,让学生先带着问题进入本章节的学习,充分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在讲解疾病的分布时,教师可以事先提出以下几个问题:“如何描述江苏省肺癌的流行特点”、“假定淮安市楚州区每年新发恶性肿瘤1000例,扬中市每年新发500例,能否得出楚州区恶性肿瘤的危害比扬中市更严重”、“某报道指出SARS的死亡率约为10%,你认为这种说法是否确切”,然后教师通过重点讲解,使学生掌握《疾病的分布》这一章节中疾病的三间分布,率和比、发病率和患病率以及死亡率和病死率的区别,再就前面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这一过程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流行病学实践课程中,老师就相关章节教学内容搜寻有关文献,将学生进行分组,每组分发一篇文献,让每组成员结合相关章节所学知识,共同讨论老师所给文献的优缺点,并以PPT的形式在班级做汇报,老师结合学生汇报情况及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给予打分并记为平时成绩,在这样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学生的热情和想象力得到充分激发,也进一步激发了教师的教学灵感,为教学带来新思路。这将是一项双赢的教师学生互动式教学新模式。

3紧密联系科学前沿,培养学生的学识

长期以来,大多数院校开展的流行病学课程不能及时有效地反映流行病学发展的现状,教学内容相对滞后。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快速发展,分子流行病学应运而生,并成为现代流行病学一个新的分支,也代表着流行病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对流行病学的发展和疾病的防治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为此,在讲授《分子流行病学》这一章节时,教师结合课题组在研究疾病遗传易感性方面的经验,循序渐进的向学生介绍了之前基于候选基因策略的疾病遗传易感性研究。然后重点向学生介绍近年基因分型技术的不断更新完善及随之出现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即在全基因组范围内根据连锁不平衡原理选择几十万甚至上百万个标签位点在大样本病例和对照中进行检测,并辅以多个独立的人群研究进行后续验证,最终筛选出与疾病相关的遗传变异[6]。同时,在课堂上图文并茂地以中国人群第一个肺癌GWAS为具体研究实例向同学们详细介绍其设计、实施与结果解读,并强调GWAS的出现为全面系统研究复杂疾病的遗传因素提供了崭新快速的研究策略;且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千人基因组计划遗传多态性图谱的不断完善,尤其是近年来随着第二代高通量测序技术的成熟完善,其测序费用及测序时间均得到显著降低和缩短,使得开展大样本的测序成为现实,也已成为目前研究热点。在后续的教学工作中,紧扣二代测序这一科学前沿,适时向学生介绍二代测序在疾病遗传易感性研究方面的最新进展。另一方面,在讲授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各个章节时,在每章讲解结束后,将研究生最新的毕业论文中与相关章节相匹配的内容与学生分享,得到学生与教学督导的一致认可。如在讲解《描述性研究》时,将课题组2015年度一篇研究生毕业论文《如皋地区糖尿病流行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研究》与学生分享,加深学生对《描述性研究》这一章节中现况调查的抽样方法、样本量计算、数据整理与分析、偏倚及其控制等相关知识的了解与掌握。

参考文献:

[1]吴涛,詹思延,李立明.流行病学实验研究发展历史[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4,25(7):633.

[2]马红霞,靳光付,胡志斌,等.浅谈如何提高临床医学专业流行病学的教学效果[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2(4):321.

[3]李曼,刘英丽,刘文宣,等.PBL方法在流行病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5(45):129.

[4]陆益花,何书,田甜,等.PBL教学法对流行病学课程的应用效果评价[J].交通医学,2013(3):316.

[5]张杰,张丽娟,李觉.流行病学以问题为基础学习教学效果的分析与评价[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4,34(3):408.

流行病预防研究论文范文第2篇

1、论文题目要有具体性

题目不具体是初学者撰写医学论文时常见的缺点,例如“矽肺的预防”,“乙型肝炎的流行病学调查”等等。

2、论文题目要有简洁性

题目应简短、精练,言简意赅地表达文章的中心思想。要删除一切可用可不用的字词,以突出主题。一般中文文题字数以20个汉字以内为宜,最多亦不超过30个字,英文以10个实词以内为宜,文题中间不用标点,题末不用句号;尽量少用“的研究”、“的探讨”、“的观察”等非特定词。题目太长就不鲜明简洁和引人注目。例如,《无偿献血者肝炎指标检测结果及不同性别与血型差异分析》,应改为:《无偿献血者肝炎检测结果及相关因素的分析》。非长不可时考虑用加副标题的办法来解决。副标题常常是将主要研究方案列出附在主标题之后,但必须用圆括号或破折号与主题分开,位于正标题之下,以区分于正标题。较大的题目则应分成若干分题。每个分题单独写一篇文章,且尽可能不设副标题。

3、论文题目要确切而有特异性

指的是要求突出论文中特别有独创性、有特色的内容。文题应准确地表达论文的特定内容,实事求是地反映研究的范围和深度,防止小题大作,名不符实

例1,《剖宫产资料统计分析》,该文仅涉及剖宫产时间的统计分析,其他资料如产妇的年龄、职业、新生儿性别等均未涉及,故应改为:《剖宫产时间统计分析》。

例2,《鼻挫伤、烧伤等38例远期疗效分析》,文中述及的内容还有裂伤、撕脱伤、离断伤、挫伤、烧伤等,单列2种伤不全面,应改为:《鼻创伤38例远期疗效分析》。

例3,《天津市区胃癌危险因素的配对病例对照研究》(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1,22(5):362)这个题目既有特点,也很具体;题目应突出论文的特异性、新颖性,不要套用“××病××例临床分析”,或千篇一律地冠以“研究”“探讨”、“体会”之类的陈词俗套。题目可有多种类型,有以目的命题、以研究对象命题、以研究方法命题、以研究结论命题等。“研究”、“探讨”、“观察”、“分析”等词不是不能用,而是应在必要时用。例如,《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基因多态性与高脂血症关系的研究》,宜改为:《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基因多态性与高脂血症的关系》。

4、论文题目要有可检索性

题目应适应学术交流和信息传递的需要,用词严谨规范,凡病名、解剖生理名词、治疗方法、检查方法等,不得用俗称、习惯用语或社时的旧名词,必须使用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名词。

流行病预防研究论文范文第3篇

进入21世纪以后,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现代统计工具从计算器发展到计算机为主,能应用相关的统计软件处理医学科研数据已成为必备的能力。否则,一方面有人不懂得选用正确的统计方法,使大量的信息和统计数据得不到有效的利用;另一方面又盲目使用计算机和统计软件,不管是什么研究类型的数据都简单地交给计算机处理,用计算机取代统计,势必造成大量统计方法的滥用和误用。医学研究的许多数据关系到病人的治疗、转归,甚至生死,统计方法的误用会导致严重的论理问题。我们利用计算机、统计软件、多媒体教学课件相结合,使课堂教学摆脱大量的繁琐演算的束缚,在单位时间内讲授的信息量将会大幅度增加。统计学教学不再是数据的罗列和公式的堆砌,而是研究设计的艺术和数据表达的艺术,并使学生体会到统计思维和推理的乐趣。

近年来我们进行了一些改革措施,取得了相应的成果,现总结如下:

一、积极申报院级教学研究立项的课题:

(1)医学统计学多媒体CAI教学系统的研究和应用(2001年)

(2)医学研究生统计学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2002年)

(3)《心理统计学》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及题库的构建(2004年)

另外开了《医学科研数据管理与统计分析》选修课

二、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措施:

(1)教学内容上所进行的改革,具体做到了“四增三减”:减少了目前已无必要讲授的详细手工计算步骤与技巧;减少了复杂的公式推导,改为公式内涵的剖析;减少了部分浅显内容,改为自学或课堂讨论;增加了“实验设计和调查设计”;增加了“医学统计学软件使用”;增加了“多元统计分析”;增加了“医学统计应用错误的诊断”。

(2)在教学手段上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改革:建立了医学统计学多媒体CAI教学系统;开设了统计学电脑实验课;开设了“医学统计应用错误的诊断”讨论课。

(3)在考试内容和形式上的改革:着重考核医学统计学综合分析能力以及正确应用统计方法和纠正错误能力。不考死记硬背、公式和定理。

三、发表相关论文:

(1)医学科研论文中t检验误用分析皖南医学院学报2002,21(2)

(2)医学科研论文中x2检验误用分析皖南医学院学报(论文待发表)

(3)皖南地区中学生伤害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3,24(7)

(4)胆石病病因的临床流行病学研究现代预防医学2001,28(4)

四、编写的教材:

(1)《医学科研方法与临床流行病学》(2003.8,安徽大学出版社)

(2)《预防医学》(第2版)(2003.8,人民军医出版社)

(3)《心理统计学》(2004.8,安徽大学出版社与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4)《心理评估学》(2004.5,安徽大学出版社与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5)《卫生统计学实习指导》(2003.10,安徽大学出版社)

(6)《流行病学实习指导》(2002.8,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五、成果创新点:

(1)将统计学软件、多媒体教学模式首次引入我院医学统计学教学之中;

(2)将统计思维和科研创造性实践相结合,注重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3)改革了医学统计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考试方法;

(4)首次在我院学生中开设“医学科研统计应用错误的诊断”讨论形式的教学模式

(5)特别注重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统一

(6)编写“医学统计学”相关教材

六、成果应用情况:

(1)已经将改革的内容应用于我院专科生、本科生和硕士生的“医学统计学”;

(2)在本科生和硕士生的教学手段上采用“多媒体CAI教学”模式;

(3)在考试内容已作了相应的改革;

流行病预防研究论文范文第4篇

1方法

1.1期刊选择

影响因子与总被引频次是国际公认的评价期刊影响力的指标,他引率I>0.80比较合适”J。因此,以2008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cJcR)"1中医药卫牛科技期刊的引证指标数据为依据,选出总被引频次与影响因子均排位在前10%(55/549)且他引率≥0.80的期刊,共22种,见表1。其中预防医学与卫生学2种(2/40),基础医学与医学综合1种(1/92),药学1种(1/35),临床医学1种(1/48),妇产科学与儿科学2种(2/22),护理学1种(1/12),内科学4种(4/44),外科学5种(5/47),眼科学与耳鼻咽喉科学1种(1/16),肿瘤学2种(2/22),中医学与中药学1种(1./43),军事医学与特种医学1种(1/24);医科大学学报、保健医学、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口腔医学4个领域共104种期刊没有。基础医学与医学综合比例最低(1/92),外科学比例最高(5/47);中华系列杂志有18种,占81.8%(18/22)。

1.2数据收集、分析

以2004—2008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CjCR)”。9’为源数据,分析上述22种医药期刊的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他引率、引用刊数、扩散因子、学科影响指标、学科扩散指标、来源文献量、基金论文比与国际论文比共10个指标数据的变化趋势;并与2007年CJCR收录的549种医药卫生期刊和1765种科技期刊做比较,用SAS9.2软件做Knmkal—WallisH检验。同时采用学术影响力动态评估模型分析期刊的影响力变化情况。其中2004年版无学科影响指标与学科扩散指标。

2结果

2.12003—2007年的总被引频次与影响因子

22种期刊的总被引频次几乎都平稳上升,只有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在2006年到2007年由3352轻微降低至3181。5种期刊的总被引频次翻番,其中中华护理杂志、中华肝脏病杂志、癌症的增长率较高,分别为142.2%,142.8%,144.3%;增长率较低的为中华骨科杂志和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分别为30.2%和37.4%。5年的平均总被引频次在2000一3000的有10种期刊;<2000的有6种,其中中华创伤杂志和癌症较低(<1700),分别为1618和1520;≥3000的有6种,其中中华护理杂志和中华医学杂志居领先地位,分别为“3l和3878(表2)。大多数期刊(16种)的影响因子处于波动状态,其中波动较大的有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与中华消化杂志,其波幅(最大值一最小值)分别为0.963与0.552;3种平稳上升,3种一直上升。有4种期刊增长率较高(>30.0%),即中华护理杂志、药学学报、癌症和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分别为30.9%,74.1%,89.8%,36.2%;9种期刊呈现负增长,包括2种波动大的,其中中华肝脏病杂志、中国实用外科杂志和中华内科杂志降幅较大,分别为26.7%,20.9%和22.4%,中华医学杂志降幅最低(0.8%)。表明大多数期刊影响因子进入低增长期或处于调整状态。5年的平均影响因子>1.O的有14种,其中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与中华护理杂志较高(>1.5),分别为1.513和1.521;在0.8一1.0的有5种;余下3种较低,即药学学报、癌症和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分别为0.737,0.672和0.740(表2),该3种期刊的影响因子一直处于上升状态,增长率也居前3位。2种期刊每年的平均总被引频次均呈上升趋势(表3)。2007年的平均总被引频次为3278,高于549种医药卫生期刊的868,也高于CACR收录的1765种科技期刊的749(表4)。每年的平均影响因子呈轻微波动状态或比较平稳(表3)。2007的平均影响因子为1.071,远高于549种期刊的0.435与1765种期刊的0.469(表4)。

2.22003—2007年的他引率

22种期刊每年的他引率都比较稳定或稳中有升,均≥O。82。5年的平均他引率≥0.90的有16种期刊,其中≥0.95的有中华骨科杂志、中华儿科杂志、中华消化杂志、中华妇产科杂志、中华内科杂志,分别为0.96,0.95,0.95,0.95,0.97;在0.86—0.90的有6种(表2)。22种期刊每年的平均他引率稳步上升,由0.91升到0.93(表3)。2007年的平均他引率为0.93,远高于549种期刊的0.82与1765种期刊的0.81(表4)。

2.32003—2007年的引用刊数与扩散因子

引用刊数指引用被评价期刊的期刊数,可反映被评价期刊被使用的广泛程度;扩散因子指被评价期刊在当年每被引100次所涉及的期刊数,是一个用于评估期刊影响力的学术指标,显示总被引频次扩散的范围。22种期刊每年的引用刊数都平稳上升,增长率>50.O%的有8种,其中中华护理杂志、中华肝脏病杂志、癌症的增幅较大,分别为91.7%,73.3%和73.9%;中华骨科杂志和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的增长率较低(<30.o%),分别为27.3%和24.4%。随着引用—一846—一hap://zgkjqkyj.periodicals.net.en/刊数的增加大多数期刊的扩散因子一直呈下降趋势(16种),下降幅度较大的有5种期刊(>25.0%):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6.2%)、中华肝脏病杂志(28,6%)、中华检验医学杂志(34.0%)、癌症(28.7%)、中华医学杂志(28.3%);4种较平稳;中华消化杂志和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种处于轻微波动状态。5年的平均引用刊数<200的为中华护理杂志和中华眼科杂志,分别为181和191;在200—300的有9种;I>300的有11种,其中药学学报、中华外科杂志、中华内科杂志和中华医学杂志较高(>350),分别为381,359,385和505(表2)。平均扩散因子>10.0的有18种期刊,其中中华检验医学杂志和癌症较高,分别为19.25和22.07;其余4种<10.0,其中中华护理杂志最低,为4.20(表2)。22种期刊每年的平均引用刊数平稳上升而平均扩散因子逐渐下降(表3)。2007年的平均引用刊数与扩散因子分别为357和11.63,549种医药卫生期刊分别为184和31.25,1765种科技期刊为162和32.38(表4)。表明引用刊数在增加,而扩散因子在降低,这种影响力的反向变化说明“扩散因子”这一指标存在某些缺陷¨引,应用该指标评价期刊影响力时需慎重。

2.42003—2007年的学科影响指标与学科扩散指标

学科影响指标是期刊所在学科内引用该刊的期刊数占学科内全部期刊数的比例,可反映期刊在其学科领域内的地位,其值越高,表明其在该学科领域内的影响力越大。在4年中,中华护理杂志、中华肿瘤杂志和癌症3种的学科影响指标维持l,中华流行病学杂志与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上升并维持1,而其他17种期刊均呈轻微波动状态,增长率为一16.5%一12.O%。平均学科影响指标≥0.80的有12种期刊;在0.6~0.8的有6种;中华骨科杂志、中华消化杂志、中华肝脏病杂志和中华泌尿外科杂志4种较低,分别为0.52,0.54,0.56和0.46,不过中华骨科杂志和中华肝脏病杂志的增长率居前(分别为9.8%和12.o%),另2种呈负增长(分别为一5.3%和一5.9%),见表2。学科扩散指标是在统计源期刊内引用该刊的期刊数量与其所在学科全部期刊数量之比。4年的学科扩散指标一直上升的有3种:药学学报、中国实用外科杂志和中华眼科杂志,其增长率也较高,分别为42.7%,12.6%和31.2%;一直下降的为中华肿瘤杂志,下降率也最大(26.1%);呈轻微波动的有3种: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中华医学杂志和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其余15种均是上升后趋于稳定或轻微下降。4年的平均学科扩散指标>10.0的有11种期刊,其中中华护理杂志、中华肿瘤杂志与癌症较高,分别为19.14,20.13和20.56;其余11种期刊<10.0,其中中华骨科杂志、中国实用外科杂志、中华泌尿外科杂志、中华创伤杂志与中华医学杂志较低(<7.0),分别为6.00,6.13,5.99,6.10,6.10(表2)。22种期刊每年的平均学科影响指标比较稳定,平均学科扩散指标先升后略降(表3)。2007年两指标的均值分别为0.8l和10.73,均高于549种医药卫生期刊的0.55和5.09,也远高于1765种科技期刊的0.52和4.69(表4)。

2.5加03一枷7年的来源文献量

来源文献量上升后趋于稳定的9种,一直上升的4种,较平稳的5种,呈波动状态的4种。增幅超过1倍的有中华检验医学杂志、中华外科杂志和中华内科杂志3种,增长率分别为134.O%,165.4%和117.5%;呈波动状态的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中华流行病学杂志、中华消化杂志和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的波幅(最大值一最小值)分别为120,124,168,163。5年的平均来源文献量<200的只有中华骨科杂志(192);200—400的有18种期刊;3400的有3种期刊:中华护理杂志冲华外科杂志和中华医学杂志,分别是440,445,793(表2)。22种期刊每年的平均来源文献量呈上升趋势(表3)。2007年为369,略高于549种医药卫生期刊的356,远高于1765种科技期刊的257(表4)。

2.620帕~2007年的基金论文比与国际论文比

几乎每种期刊的基金论文比都呈波动状态或波动性降低。平均基金论文比<0.20的有5种期刊,其中中华护理杂志与中国实用外科杂志较低,分别为0.12和o.05;在0.2—0.4的有12种期刊(中华医学杂志为0.394);≥O.40的有5种期刊:中华流行病学杂志、中华肝脏病杂志、药学学报、癌症和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分别为0.44,0.40.0.58。0.48和0.43(表2)。22种期刊的国际论文比几乎都呈先升后降或平稳下降或波动性下降趋势,到2007年有14种为0,6种为0.Ol,1种0.02,1种0.06。每种期刊的平均国际论文比都很低,>10.02的有16种,其中中华流行病学杂志和中华骨科杂志较高(>0.04),分别为0.044和0.050;<0.02的有6种期刊,其中中华妇产科杂志和中国实用外科杂志较低,分别为0.010与0.008(表2)。22种期刊每年的平均基金论文比呈波动性变化或震荡(表3)。2007年的平均基金论文比为0.28,略高于549种医药卫生期刊的0.25,而低于1765种科技期刊的0.46。每年的平均国际论文比在前4年比较平稳,到20cr7年陡降至0.006(表3);甚至略低于2007年549种医药卫生期刊的0.009与1765种科技期刊的0.010,只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4),表明国际论文比对期刊影响力的作用已大大减弱。

3学术影响力动态模型评价表5列出了22种医药期刊2003—2007年学术影响力动态评估计算结果,其中I为科技期刊的学术影响力评估值,I,是对l进行修正后得出的相对评估值,为相对学术影响力,更便于比较和排序,具体的计算公式见文献[11]。l一直呈上升趋势的有6种期刊,其中1种的I,>1.O(1.26),2种的增长率>O.5(均为0.51);上升后趋于稳定(或先升后略降)的有10种,其中4种的I,>1.0(分别为2.0,1.02,1.15,4.25);呈“V”形变化或波动上升的有5种期刊,其中2种的I。>1.O(分别为1.44和1.20),且增长率均较高(0.71和0.75),表明这些期刊在调整后增长势头良好,其中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与中华消化杂志呈“V”形变化;在高位震荡的只有中华内科杂志,其I,接近l(0.96),但增长率较低(0.07),表明该刊一直处于调整状态。I,≥1.0的有7种,中华护理杂志与中华医学杂志处于领先地位,分别为2.0和4.25;在0.5—0.99的有10种(其中中华肝脏病杂志为0.99);I。<0.50的有5种期刊,其中中华泌尿外科杂志、中华创伤杂志和中华眼科杂志较低(<0.40),分别为0.34,0.38和0.39。学术影响力增长率>0.50的有4种,其中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与中华流行病学杂志较高(>0.70),分别为0.7l和0.75;在0—0.50的有16种,其中中华肿瘤杂志和中华内科杂志较低(<0.10),分别为0.09和0.07;<0的有2种,即中华护理杂志和中华儿科杂志,分别为一0.05和一0.08,推测该两种杂志很快或已进入调整期。

4讨论

4.1影响力发展趋势呈现多样化

从每年的平均引用刊数逐年上升看,所选期刊的影响力在逐年升高,2007年各主要评价指标均值也远远高于549种医药卫生期刊与CJCa的1765种科技期刊。该22种期刊的影响力变化趋势存在以下特点。(1)主要评价指标(除国际论文比与扩散因子外)的数值较高,但增长幅度或增长率较低,相对学术影响力增长率也无>1.0的。(2)指标变化趋势以比较平稳或轻微波动或先升后趋于稳定为主,因此这些高影响力期刊的影响力增速已减缓,大部分期刊快或已进入调整期:部分在调整后增势较好;少部分期刊一直处于上升期,如药学学报与癌症的多项指标数值较低,但增长率居前。学术影响力动态模型评估结果也显示,该22种期刊影响力的发展主要呈现4种趋势:一直呈上升趋势(6种);上升后趋于稳定(10种);呈“V”形变化或波动上升(5种);在高位震荡(1种)。影响力一直上升的可以中华外科杂志为代表,其I,较高(1.26),列第四位,影响力增长率居中(0.33)。其总被引频次与引用刊数分别为3425与359,分别列第三、第四位;来源文献量居第二位(445),其增长率最高(165.4%);他引率与学科影响指标也较高,分别为0.94和0.98。第二种趋势是上升后趋于稳定或略有降低。这类期刊目前的影响力均较高,可以中华护理杂志和中华医学杂志为代表,其I,居领先地位,分别为2.0和4.25;但增长率较低,中华护理杂志呈负增长(一0.05)。其主要评价指标(总被引频次与来源文献量)居领先地位;中华护理杂志的影响因子居第一,中华医学杂志的引用刊数居第一。2007年的总体影响力降低可能与国际论文比大幅降低有关,也可能与其来源文献量增加的影响已远远超过总被引频次增加的作用导致影响因子降低有关。第三种趋势是呈“V”形变化或波动上升。可以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为代表,其I,较高(1.44),居第三位,增长率居第二位(O.71)。部分主要评价指标居前,平均影响因子(1.513)居第二位,总被引频次(3195)列第四位,引用刊数(334)列第五位;但其影响因子波幅最大(0.963),来源文献量的波幅也达120,学科影响指标与学科扩散指标也呈波动状态。最后就是中华内科杂志呈高位震荡,其I,接近1(0.96),但增长率只有0.07。其影响因子呈波动状态(波幅为0.451),但平均影响因子>1.0;平均他引率最高(0.97);引用刊数(385)居第二位;学科影响指标与学科扩散指标呈波动状态,但平均学科影响指标与平均学科扩散指标较高,分别为0.98和13.07;其国际论文比与基金论文比均呈波动性降低,尽管其总被引频次与来源文献量一直呈上升趋势。指标变化趋势与动态评估模型评价期刊影响力各有特点,后者计算结果的数据比较直观,便于总结规律;前者比较感性与分散,可用于解释与印证所总结的规律。

4.2影响力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第一,受期刊学科性质的影响pJ。无论从引证指标的绝对数值看还是从影响力动态模型评价结果看,中华护理杂志都是一种影响力较高的期刊,其平均学科影响指标和学科扩散指标均最高,但是其平均引用刊数最低,仅为181。这表明该刊影响力已极大地受到其学科性质或刊载内容范围的限制;而刊载大内科、大外科与综合医学的中华内科杂志、中华外科杂志和中华医学杂志,其引用刊数均居领先地位。另外,单一器官或系统专业期刊的学科影响指标和学科扩散指标也较低,如中华泌尿外科杂志出现双低,其I,也最低。作为综合类的中华医学杂志,仅总被引频次、来源文献量、引用刊数居领先地位,而其I,最高(4.25);其学科扩散指标较低与其学科内期刊数最多(92种)有关。第二,受期刊刊载论文数量与质量的影响。学术影响力动态模型计算结果显示居前二位的中华护理杂志和中华医学杂志的来源文献量均居领先第位,其中中华医学杂志的基金论文比较高(0.394);l,列第五位的中华流行病学杂志,其基金论文比与国际论文比均靠前;所选22种期刊的基金论文比均值也高于所有医药期刊。这些结果表明论文的数量与质量均和期刊的学术影响力有一定的正向关系。但夏朝辉的研究结果表明基金论文比对期刊影响力的作用是有限的¨21。

流行病预防研究论文范文第5篇

对学生不感兴趣的原因进行调查,有152人(85.4%)认为预防医学课程理论内容枯燥;有141人(79.2%)认为卫生统计学抽象、难懂不愿学习;有55人(30.9%)认为所学内容与专业无关;有76人(42.7%)认为该课程为考查课,不予重视。

2对目前教学的建议

目前,我校《预防医学》课程的教学情况为:卫生统计学部分理论20学时,实验(通过计算器进行)20学时;流行病理论32学时,实验16学时;卫生学(环卫、营养)共理论16学时,实验4学时。通过本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86%的学生认为应该将《预防医学》课程由考查课改为考试课,这样可加大学生学习的重视程度;有94.3%的学生认为统计学实习应改用计算机,通过统计软件来完成数据分析;有43%的学生认为应增加统计学理论学时教学;31%的学生认为应增加流行病学理论的教学,有28%的学生认为应增加卫生学理论教学。说明较多学生对目前的《预防医学》教学的方式、内容、方法等存在不满,需要探索新的、能提高学生兴趣的教学方式。

3实验组学生学习效果评价

必要开设预防医学综合性实验项目;有94.2%的学生认为通过SPSS统计软件的学习可以加强统计学部分基本概念和方法的理解,有助于理解统计分析方法的条件,并希望以后继续学习SPSS软件;67.4%的学生认为目前的学时数不够;有97.7%的同学对补充内容的学习感兴趣;并与以往的教学方式相比,更喜欢后者。

4讨论

现代医学的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新形势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实用型医务人才,这就要求医学教育必须适应现代医学的发展需要,在医学教育中加强预防战略。教育部曾指出“加强对非预防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学”;同时在“面向21世纪高等教育改革”中专门设立非预防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通过几年的实践,许多学校认为在医学教育中必须加强预防战略的教育,并从多方面采取措施(如改变课程设置,增加预防医学课时数等),而且结合社区医学教学进行社会实践活动。

既可使学生形成大卫生观念,增强预防意识,又能培养学生预防思想与独立工作能力。本次研究表明,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对《预防医学》课程不怎么感兴趣,一是由于理论太枯燥,教学方法有待改进;二是统计学与流行病学内容相对抽象、很难理解。但是,这两点是预防医学课程的自身特点,和医学基础课中《医用物理学》等有着共性,关键在于,在教学中我们该如何提高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兴趣,增加课程的趣味性。本研究中,学生对学习SPSS软件很感兴趣、热情很高,如果在医学统计学理论教学中,加入SPSS软件有可能改善理论教学的枯燥效果,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多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课堂互动较少。

流行病预防研究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医学视频教学;软件;数据库;实验操作

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实验技术被投入使用,许多生物信息相关数据库在基因研究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开发的癌症基因组图谱项目(TCGA),收集并分析了大量人类基因组变异图谱,利用基因组平台对20种不同肿瘤类型的至少500例患者进行分析,并使所有研究人员都能获得这些原始和加工过的数据[1]。在一些重要的医学杂志如《柳叶刀》《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中,常用统计软件的使用率呈增加趋势,并且单一的统计软件使用已经不能满足一些分析需求,如结合R语言与SAS各自的优点进行混合编程,来实现统计分析报告图形的自动化输出[2]。对于这些内容,学生们在无人教授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教学视频进行自学,视频教学也因查找方便、生动直接、可反复观看等优点而受到医学生们的青睐,但是网上相关的医学资料、视频质量参差不齐,其专业性难以得到保障,可能会误导学生。因此,一套系统的医学教学视频体系尤为重要,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代,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为了详细了解预防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对医学视频教学的兴趣与需求,根据研究生需求形成系统的医学视频教学体系,本研究进行了调查,报道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采用问卷调查方式,选取郑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84名2017级预防医学各专业硕士研究生,收集其想要学习的软件数据库、实验操作类教学视频内容(每人填报数量不限)以及对医学视频教学的看法,研究生专业分别为: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卫生毒理学、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学和儿童少年卫生与妇幼保健学。

1.2方法

问卷设计:包括填写感兴趣的医学视频名称(包括软件数据库类和实验操作类两大类),研究生对医学视频教学的态度,该部分有5个问题:①之前是否在网上查找过相关医学教学视频进行自学。②对医学视频教学是否感兴趣。③医学视频教学是否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④医学视频教学是否有助于提高自主学习能力。⑤医学视频教学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是否更能够激发对教学内容的学习兴趣。此次调查发放问卷一共84份,回收率为100%,有效率为100%。

1.3统计学处理

将调查结果输入EXCEL表格中,并进行整理分析。

2结果

2.1对软件数据库类教学视频的需求

此次调查,一共统计了11种不同的软件数据库,反馈结果显示,预防医学专业研究生们想要学习了解的软件数据库排在前4位的是R语言、SAS、SPSS、Stata软件,其次为EpiData、绘图软件类、文献分析软件[End-Note、书目共现分析系统(BICOMB)]、Meta分析、生物信息相关数据库[编码潜能预测器(CPC)、编码潜能预测软件(CPAT)、编码与非编码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CNC)、UCSC基因数据库、UALCAN数据库、癌症基因组数据库(TCGA)],还有膳食录入软件、自然语言(图1)。对于排在前4位的软件数据库,做出选择的研究生来自不同的专业,所占的百分比也各不相同。在R语言中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的学生最多,占48%,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学占18%,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占14%,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卫生毒理学、儿童少年卫生与妇幼保健学分别占8%、8%、4%。在SAS中,流行病与统计学所占比例最大,为44%,其次为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劳动与环境卫生学、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学、卫生毒理学,所占百分比为20%、18%、15%、3%。在SPSS中,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学、卫生毒理学所占百分比分别为30%、24%、22%、19%、5%。在Stata中,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学分别占80%、15%、5%。统计学是公共卫生专业人员必备的基本素质和得力工具,也是预防医学专业的专业基础和核心课程[3]。由图1-2可以看出,在众多软件数据库中,R语言尤其受到青睐,不仅人次排名居于首位,并且在6个专业中,每个专业都有学生选择了R语言。在大数据时代中,R语言作为一种计算制图软件,体现出自由、更新快、可编程、互动性强的优点,特别是在统计教学中,可以把统计数据通过可视化更加直观的展示出来,把抽象的统计学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图像和函数。同时,作为一种现代的、一致的编程语言,R语言相对来说比较难学,尤其对于初学者来说,需要掌握其一系列命令才能熟练运用[4]。R语言以其独特的优势在统计软件领域占领了一席之地,将来必然会被越来越多的人使用。排名紧随其后的SAS在近几年需求度也显著增加,在临床试验、流行病学调查、大数据的抽样和样本量估计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5]。

2.2对实验操作类教学视频的需求

就实验操作类而言,本研究共统计了24种预防医学专业研究生们想要学习的操作技术。其中排在前4位的是聚合酶链式反应(qPCR)、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Blot,WB)、细胞操作、流式细胞术,其次是动物实验、组织化学实验、荧光素酶实验、色谱质谱检测实验、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DNA/RNA提取、凝胶电泳、病毒包埋实验、基因工程,还有扫描电镜、甲基化实验、染色质免疫沉淀(ChIP)、慢病毒载体构建、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纯化蛋白、检测血清成分、脂肪酸提取、水迷宫、神经通路、重组cDNA表达文库的血清学分析(SEREX实验)(图3)。在qPCR中,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卫生毒理学所占百分比分别为34%、31%、19%、16%。在WB中,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卫生毒理学所占的百分比分别是42%、25%、25%、8%。在细胞操作中,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所占的百分比分别为59%、23%、18%。在流式细胞术中,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所占的百分比分别为70%、20%、10%(图4)。

2.3预防医学研究生对医学教学视频的看法和建议

本研究采用量化表对学生意见进行评估由表1可得,有88%的研究生曾经在网上查找视频进行自学,其余12%的人表示几乎没有尝试过视频自学;有73%的人表现出对医学视频教学的兴趣。对此教学方式的看法中,87%的人认为其能够提高学习效率,同样87%的学生认为对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有帮助,82%的人认为医学视频教学比传统教学模式更能激发大家对教学内容的学习兴趣。由此可见,大部分学生都关注并尝试医学视频教学,且认可其带来的正面影响。调查显示问题:①担心视频的准确性、可靠性、实用性,希望有专业人员进行审核筛选。②担心减少了与教师们的交流,希望设置留言板,学生提问教师作答,双方有互动的机会。③担心视频时间过长,容易感觉枯燥,希望视频能够短小精悍、重点突出、细节明确。④担心视频资源不易获取且不完整,希望通过分类整理使医学视频体系化。

3讨论

医学生们需要汲取的知识日益增多,探索的深度也要更进一步,而此时恰逢多媒体时代的到来让二者碰撞出医学视频教学的火花,慕课及微课等视频教学模式迅速兴起,已经受到国内外学者和教育工作者的重点关注[6]。然而互联网上各种视频教学网站不计其数,学生们大都在网上查找需要学习的内容进行自学,长此以往,即可反映出其中利弊。医学视频教学的积极因素:①网上查找,资源丰富,方便自学。互联网的发展便利了人们的生活和学习,资源共享使每个人都有机会接触到专业的医学知识,如很多院校把SPSS统计软件作为开设的实验课,来加深学生对医学统计基本理论和方法的掌握,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7]。SPSS不仅很受医学生欢迎,而且因其易于操作和输出结果美观的特点也一直是非专业统计人员的首选[8]。②可生动直接的展示操作过程。一般严谨的医学实验过程都由若干繁琐的步骤组成,复杂的软件应用更是一步步运算生成最终的结果,仅文字往往难以全面描述。作为一种动态的图像数据,视频教学则可将抽象死板的文字转化成生动形象的演示过程,让学生们更直观、生动的理解其内容[9]。③与传统教学模式相结合会带来更好的效果。教学不应只满足于教师在课堂上灌输知识,医学视频的播放可以把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课堂教学不能拘泥于一种模式,应该向多元化发展[10],并且有些课程如医学统计学公式多,内容抽象、逻辑性强而较其他课程难度大,同学们就可以在课下反复观看视频,加以复习巩固[11]。医学视频教学的消极因素:①视频松散零碎,没有一个完整的体系。互联网上,各医学视频网站虽多,但是教学视频大都不全,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使统计软件中包含的新方法越来越多,引入新方法的速度越来越快[12],能否及时补充更新是个大问题。②视频质量参差不齐,专业性难以得到保障。许多视频制作粗糙,没有片头、片尾以及相关文本信息,且随着视频论文的增多,相关视频的版权、防伪、没有合理的规范措施[13]。③中外医学视频存在差异,容易误导学生。在网络上,也存在大批外文医学教学视频,但其存在主要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英文字幕翻译标注不准确或者无翻译,这对部分英语水平较低的学生是一大障碍;另一方面,本身中外医学研究就存在不同之处,例如仪器设备的使用差异等等,若是直接学习,会给学生带来困惑。因此,筛选或建立适合医学研究生的视频教学材料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如今,医学视频教学无论是自学还是与传统教学模式相结合,都已经融入研究生的学习生活中。然而,医学视频教学虽有诸多有益之处,却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其中,体系化的缺失就是最大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进一步研究将以对预防医学相关专业研究生的医学视频调查结果为基础,由郑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师对国内外医学教学视频进行筛选、校对或者请相关领域专业人员进行教学视频的录制,也可以与第三方机构如万方医学网医学视频等机构合作,借鉴其视频数据库,提出微视频制作需求[14],最后对以上视频进行分类汇总从而形成一套完整、有条理的医学视频教学体系,继而在所有专业医学生中进行推广。在当今信息化时代下,视频教学模式已经成为教学创新的一种新的媒介和技术,同时也是教育资源建设的一种新趋势[15],未来医学视频教学体系也定会有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2]张雷,吴莹,侯艳,等.临床试验统计分析报告SAS与R语言图形表达宏程序的实现[J].中国卫生统计,2013,30(2):294-299.

[3]张钦凤,范华,李程,等.翻转式教学法在卫生统计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统计,2018,35(4):610-612.

[4]平凯珂,陈平雁.Python与R语言联合应用的实现[J].中国卫生统计,2017,34(2):358-360.

[5]窦亚兰,曹明芹,姜袁,等.不同民族医学生对统计软件教学需求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105,42(13):2493-2496.

[6]何佳,李萌萌,芮东升,等.微课在医学统计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中国卫生统计,2018,35(6):943-945.

[7]潘贵霞,范引光,潘发明,等.某医科大学本科生医学统计学及SPSS软件教学效果及需求分析[J].中国卫生统计,2018,35(5):796-797.

[8]鲍春丹,高晓华,周海波,等.EpiData、SPSS软件在流行病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2,30(7):46-47.

[9]董敏,刘雪梅.医学电子期刊视频栏目出版现状及规范化调查[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8,29(2):153-158.

[10]刘静,刘言训,薛付忠,等.医学统计学课堂教学的多元化改革实践[J].中国卫生统计,2017,34(1):150-152.

[11]郭健,全贞玉.某高校硕士研究生对医学统计学的认知情况分析[J].中国卫生统计,2018,35(4):605-606.

[12]赵杨,柏建,魏永越,等.预防医学研究生的医学统计学教学改革[J].中国卫生统计,2018,35(5):790-792.

[13]陈汐敏,丁贵鹏.我国医学期刊视频出版存在问题及JOVE的经验[J].编辑学报,2017,29(3):278-281.

[14]吴永康,王朋,李艳丽.新媒体环境下医学高校图书馆微视频素材库建设[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8,27(8):62-65.

流行病预防研究论文范文第7篇

随着医学科学技术水平的进步,在过去的40年里,结直肠癌的5年生存率已升高了近2倍,且2013年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公布的针对全球184个国家的28种肿瘤的发病情况调查结果显示,结肠癌仍是威胁人类的第4大恶性肿瘤。结肠癌仍旧威胁着人类的健康,结肠癌的预防、治疗仍旧需要进一步研究,为降低发病率,延长生存期做出努力。在世界范围内,结肠癌的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虽然男性与女性在肥胖、吸烟、饮食习惯等方面的差异从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男性高发结肠癌的流行病学特点,然而,多年来在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中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均显示出一致的性别相关的发病特点,这又否定了饮食生活习惯导致男性结肠癌患病率高于女性的说法,更倾向于认为雌激素在结肠癌发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在结肠癌死亡率的调查结果亦显示女性的死亡率低于男性,尤其是绝经前女性和使用雌激素的女性群体,因此提示雌激素对结肠癌的作用有可能是保护性的。雌激素在众多的性激素相关性肿瘤中的重要作用已广泛开展,但其在结肠癌的发生及演进中的作用机制仍不明确。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已有研究成果探寻雌激素在结肠癌发生过程中的可能作用。

1雌激素与结肠癌发病的相关关系

结肠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北美、西欧等国家发病率较高,然而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及饮食结构的变化,我国长江下游东南沿海地区已成为大肠癌的高发区。现有的研究基础表明,其发病的原因与不良的饮食生活方式、遗传、肠道炎症以及腺瘤性息肉等众多方面有关,另有研究提示结肠癌的发生与体内雌激素的水平有关。1932年的一项研究指出雌激素可增加小鼠乳腺癌的发病率,其开创性的研究成果就此拉开了性激素与肿瘤相关性研究的序幕,之后大量的研究表明性激素与多种肿瘤的发生有关。关于结肠癌与雌激素的相关关系研究始于1969年,Fraumeni等以修女为研究对象,调查研究了修女这一特殊群体的肿瘤疾患的发病特点,结果显示较之多数普通女性,修女除了乳腺癌高发外,结肠癌的发病率亦较高。修女这一与众不同的群体与普通女性的区别主要在于其均无生育史,她们的月经周期稳定持续,从另外的角度分析修女暴露在雌激素状态下的时间较之普通女性长,因此推测雌激素可能对结肠癌的发生有促进作用。

1980年McMichael和Potter的研究冲击了上述的假说,他们的初期研究认为怀孕引发的女性雌激素水平变化导致女性结肠癌发病率低。但是进一步的流行病学调查又发现女性初产年龄、孕产次数与结肠癌的发病率无明显相关性。至此,雌激素与结肠癌的关系成为悬而未决的问题。1980~1990年开展了大量的研究,研究表明服用激素替代疗法的女性结肠癌发病率较低。在1995年的一项大样本的对照研究中指出,使用雌激素替代疗法可以将女性结肠癌的发病率降低一半。上述的研究一致认为外源性雌激素是结肠癌的抑制性因素。女性健康研究机构于2002年报道了关于绝经后妇女服用雌激素替代治疗的相关研究结果,该研究指出持续服用雌激素会增加女性心脏疾病的患病风险,但服用雌激素的女性群体罹患结肠癌的风险显著降低,Cleveland等通过实验干扰了Apc(Min/+)小鼠的雌激素信号通路后发现小鼠的肠道肿瘤增加,这一研究成果与女性健康研究机构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一致。2012年一篇关于雌激素与结肠癌发病风险的Meta分析涵盖了2661篇论文的成果,分析了4个随机对照研究、8个队列研究、8个病例对照研究,研究成果最终得出雌激素与结肠癌发病率的降低有关的结论。但另有一些研究指出,雌激素对于结肠癌的保护作用只限于结肠癌发病前,一旦肿瘤发生过程启动,雌激素则无明显保护作用,甚至有可能是促进增殖的作用,因此,迄今为止,雌激素的对结肠癌发生的作用仍未完全明确。

2雌激素受体与结肠癌的关系

雌激素属于类固醇激素,来源于卵泡内膜细胞和卵泡颗粒细胞。在卵泡发育过程中,先经黄体生成素(luteinizinghormone,LH)刺激卵泡内膜分泌睾酮,再经颗粒细胞在卵泡刺激素(folliclestimulatinghormone,FSH)刺激下转化为雌二醇,此外肾上腺皮质、胎盘和雄性动物睾丸也有分泌。育龄期妇女,雌激素表达水平要高于其他人群。人体内源性雌激素包括雌二醇、雌三醇和雌酮,雌二醇主要在卵巢合成、分泌,与雌激素受体亲和力大,发挥最主要的作用。随着对雌激素研究的深入开展,研究发现除却既往经典的雌激素靶器官外雌激素还可作用于大脑、心血管系统、乳腺和胃肠道等多种组织器官。雌激素作用于靶器官主要是通过与受体结合实现的,雌激素受体(estrogenreceptor,ER)是一种蛋白质分子,它们较多地存在于靶器官的细胞内,可与激素发生特异性结合而形成激素-受体复合物,使激素发挥其生物学效应。雌激素受体可位于细胞膜、细胞质或细胞核。研究认为雌激素受体仅定位在细胞核,因此将其定义为核受体,其蛋白质在翻译后短暂位于胞浆,故可在细胞质检测到。扩散到细胞核的雌激素与其核受体结合后引发基因调控机制,调节下游基因的转录。近年研究就发现经典雌激素受体也可位于细胞膜或细胞质,雌激素与其结合后启动一系列下游路径,从而发挥其生物学效应。ERα和ERβ分别由定位在不同染色体上的ESR1和ESR2基因转录而来,1968年McGuire等在大鼠子宫的研究中首先报道了ERα,Walter等于1985年对其进行了基因克隆。在这之后的一个时期内ERα成为雌激素的专属受体,直到1996年Kuiper等通过对大鼠前列腺cDNA的研究报道了ERβ。继ERβ首次报道后,相继又有关于ERβ其他亚型的报道,诸如ERβcx/2、ERβ4、ERβ5,关于上述每个亚型的功能的研究已陆续开展,但具体的机制仍不明确。

随着对ERα和ERβ研究的深入开展,相关研究表明ERα蛋白质和ERβ蛋白质两者结构相似,均由A、B、C、D、E、F6个区域构成,含有3个功能性结构域,分别是N末端转录激活区、DNA结合区、配体结合结构域。两者的DNA结合区、配体结合结构域的相似度分别为97%、59%,N末端转录激活区结构域的相似度仅为16%。ERα和ERβ结构域上的差异使得两者与雌激素的亲和力存在差异,因此两者在雌激素相关性疾病中的作用不同。研究发现ERα在正常结肠组织和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较少,而且在正常组织与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几乎无差别,因此提示ERα在结肠癌的发生、演进中可能无重要作用。ERβ在人的整个消化管道中均有表达,其表达水平明显高于ERα。目前的研究已经表明,ERβ表达水平的下调与雌激素相关性肿瘤的进展有密切关系,这一结论在结肠癌细胞系以及临床样本研究中均已得到证实。Fiorelli等研究了雌激素对三组结肠癌细胞系(HCT-116、DLD-1、LoVo)起增殖的作用,结果显示雌激素对上述三种结肠癌细胞的增殖起到抑制作用。此外在动物实验中也证明ERβ介导了雌激素对结肠癌的保护作用,Edvard-sson等报道了ERβ通过调节结肠癌细胞中microRNA从而发挥其抗结肠癌作用。

关于雌激素及其受体与结肠癌相关关系的研究已深入开展(表1),目前研究认为,ERβ是雌激素信号途径中的关键因素,另有研究报道ERβ介导了结肠癌细胞COLO205的凋亡,Hsu对ERβ参与结肠癌细胞凋亡的发生机制做了深入研究,研究发现ERβ通过上调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8和9(caspase8,9),以及下调β-链蛋白(β-catenin),从而激活P53信号通路。另外关于P53的研究领域中有报道显示,P53通路可调控细胞内氧化还原产物从而介导细胞凋亡,这一凋亡通路可能为结肠癌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治疗靶点。众所周知,细胞内氧化-还原体系处于一种动态平衡状态,细胞内积累过多的氧化还原产物可致细胞内氧化-还原系统失衡直接导致组织损伤,也可导致氨基酸残基氧化修饰,致使DNA发生突变,从而使细胞老化,甚至凋亡。近年来,许多研究表明氧化应激可介导结肠癌细胞的凋亡。Barzi等[30]报道了p66Shc可增加结肠癌细胞在氧化应激过程中的活性氧簇的累积量,从而促使细胞凋亡。另外在乳腺癌研究中发现雌激素可诱发细胞的氧化应激,从而促进乳腺癌的发生、发展。然而雌激素对结肠癌的作用是否也与氧化应激过程相关仍不明确。

3雌激素分子通路

在诸多的流行病学调查及体内外实验中均已提示雌激素对结肠癌的发生起到保护性作用,但雌激素发生作用的分子通路仍众说纷纭,明确雌激素的分子通路及其与其他分子通路的关系十分关键,可为预防及治疗结肠癌寻找新的治疗靶点。经典的雌激素作用路径是配体依赖性通路,即雌激素与雌激素受体结合后与靶基因上的雌激素反应元件相互作用,或直接与转录因子相互作用。雌激素与不同受体形成的复合物下游途径不同,E2-ERα复合物作用于c-Jun、c-Fos,可活化AP1和SP1,然而ERβ与这些转录因子的作用不显著。在AP1路径中,E2-ERα复合物活化了转录因子,然而E2与ERβ结合则不会启动该信号途径。关于激素受体复合物形成之后的下游路径复杂多变,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方向。研究表明ERs可以激活多种细胞内通路,包括蛋白激酶C、钙离子、第二信使、一氧化氮以及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Edvardsson研究小组将ERβ转染到结肠癌细胞系中,发现其会影响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信号通路。此外ERβ还可以下调炎症诱发的白细胞介素-6的释放。相关研究报道了ERβ参与了ApcMin/+小鼠转化生长因子-β信号通路。另外有许多研究报道了ERα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有交叉,将ERα转染到SW480和HCT116细胞系中发现可以活化Wnt信号通路,而雌激素受体拮抗剂可以阻断该路径。尽管关于雌激素与结肠癌的关系研究已开展很多,但是雌激素作用于结肠癌的机制仍未完全明了。雌激素的作用也许主要通过直接与其受体作用而发挥生物学效应,亦有可能雌激素受体有自身独立的非配体依赖性的调节功能,雌激素与受体结合后,后续的作用机制都是未解的谜题。除了上述路径,雌激素及其受体的复合体也可以通过激活细胞质中的激酶进而发挥其作用。雌激素各种丰富的代谢通路,多样代谢相关性酶的功能及特性都是值得研究的领域。

4结论

流行病预防研究论文范文第8篇

摘要:

[目的]探索儿童青少年伤害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为相关机构干预儿童青少年伤害发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RevMan5.1软件对检索的25篇中文文献进行综合定量分析。[结果]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和固定效应模型对文献各研究因素的OR和95%CI进行合并,结果显示,近视(OR=1.36)、好动(OR=1.27)、非核心家庭(中小学生、高初中学生和0~14岁儿童的OR分别为1.24、1.80和4.46)、男性(OR=1.46)、年龄小(OR=1.16)、不知道伤害可以预防(OR=1.56)、危险行为(OR=1.28)、性格外向(中小学生、高初中学生和0~14岁儿童的OR分别为1.48、5.47和1.52)、左利手(OR=1.65)、不进行安全教育(OR=2.61)、危险环境(OR=1.80)、非独生子女(OR=1.98)是儿童青少年伤害发生的危险因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居住城镇、母亲学历低、学习成绩差、家庭关系差和父亲吸烟等尚不能认为是儿童青少年伤害发生的危险因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对25篇文献相关研究因素分析,共有12个伤害危险因素,5个尚不能认为是伤害发生的危险因素。

关键词:

儿童;青少年;危险因素;伤害;meta分析

儿童青少年伤害是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严重威胁着儿童青少年的健康和生命,同时也是我国0~14岁儿童的首位死亡原因。儿童青少年伤害不仅发生率高,而且致残率也高。近年来,大量关于儿童青少年伤害研究的文献发表,让我们逐渐掌握了伤害的流行病学特征,但研究结果不尽一致。为确切了解中国儿童青少年伤害的危险因素,为相关部门制定干预政策提供科学的依据,本研究收集了不同数据库自建库以来至2015年1月所有的有关儿童青少年伤害危险因素研究的中文论文,并通过meta分析对研究因素进行综合定量分析。

1材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以“儿童”或“学生”或“青少年”,“伤害”,“危险因素”为检索词,分别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和“google学术”等常用数据库检索自建库以来至2015年1月伤害发生的相关文献,未手动检索灰色文献,共检索到相关文献96篇。

1.2定义

1.2.1伤害的定义根据文献[1],伤害的定义为,到医疗卫生机构(医院、校医室、诊所等)进行处理,诊断为某一类损伤;由孩子本人或他人做紧急处理;因损伤休学半天以上。有以上三者之一的认定为伤害发生。

1.2.2伤害的分类依据《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并结合文献,分为交通伤、跌倒/跌落伤、碰撞/挤压伤、硬物击/砸伤、扭伤、刀割伤、锐器刺伤、烫伤、烧伤、爆炸伤、溺水、电击伤/触电、骨头/刺卡喉、动物或昆虫咬/抓伤、中毒、意外窒息等常见伤害,不包含特殊伤害。

1.3方法

1.3.1文献的纳入和排除文献纳入标准:①资料完整;②伤害定义的标准一致;③能提取为研究因素的OR和95%CI;④研究的设计类型为横断面调查设计;⑤研究因素的赋值明确。文献排除标准:①特殊伤害类型;②重复发表的文献;③数据不完整、不清晰,不能提取有效数据。

1.3.2文献的筛选和信息提取2名评价者各自独立完成文献阅读、纳入和评价。阅读文献摘要排除明显不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对可能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进行全文阅读,以确定是否符合纳入标准,遇到分歧时,通过2名评价者讨论决定取舍。文献纳入完成后,提取文献的第一作者、发表期刊、发表时间、研究对象的年龄段或学段、调查总例数、伤害例数、设计类型和研究方法、研究因素和研究的效应值。

1.4统计学分析采用RevMan5.1软件进行meta分析。采用Q检验对各研究因素的一致性进行检验,I2>50%认为存在实质的异质性,异质先通过亚组分析,如结果仍不能同质,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合并;同质则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合并。分别采用两种模型计算各研究因素的合并OR和95%CI,比较两种模型计算结果,判断研究结果稳定可靠性。

2结果

2.1基本情况共检索到96篇文献,按照研究的纳入和排除标准,共有25篇文献纳入本次meta分析,全部为横断面调查设计研究。累计观察182459人,伤害发生40018例。文献内容涉及浙江、山东、广东、广西、湖北、云南、安徽、北京、上海、陕西、江苏、河北和广东深圳共13个省市,分别发表在国内14种杂志上,硕士学位论文3篇。文献提供的信息见表1。

2.2一致性检验结果对各研究结果进行一致性检验,左右利手和独生子女的一致性较好,采用固定效应模型。通过资料来源的“年龄段或学段”对异质危险因素进行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年级中的高初中学生亚组、家庭类型和性格因素通过亚组分析,一致性较好,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城乡、年级的中小学生亚组、视力、活动爱好、性别、母亲学历、年龄、学习成绩、伤害认知、危险行为、家庭关系、安全教育、危险环境和父亲是否吸烟14个因素结果均不一致,并且通过亚组分析也不能达到同质,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见表2。

2.3各危险因素的效应合并结果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和固定效应模型对各研究因素进行合并分析,其中近视、好动、非核心家庭、男性、年龄小、不知道伤害可以预防、危险行为、性格外向、左利手、不进行安全教育、危险环境、非独生子女是儿童青少年伤害发生的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居住城镇、母亲学历低、学习成绩差、家庭关系差和父亲吸烟尚不能认为是儿童青少年伤害发生的危险因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年级研究因素经亚组分析,中小学生组和高初中学生组结果不一致,结果运用应慎重,见表3。

2.4敏感性分析分别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和固定效应模型计算各研究因素的合并OR及95%CI,见表4。比较两种模型计算结果,其中年级、母亲学历、学习成绩和父亲是否吸烟结果相差比较大,研究结果不稳定;年龄因素虽然在两种模型中都具有统计学意义,但结果却完全相反(OR随机=1.16,P<0.05;OR固定=0.98,P<0.05)。其他13个研究因素两种模型的计算结果相差不大,研究结果稳定可靠。

3讨论

本次纳入的25篇文献[2-26]的研究设计类型均为横断面调查设计研究,伤害标准[1]一致。通过对25篇文献的研究因素进行提取,共提取18个相关危险因素,经meta综合定量分析,其中近视、好动、非核心家庭、男性、年龄小、不知道伤害可以预防、危险行为、性格外向、左利手、不进行安全教育、危险环境、非独生子女等12个研究因素是儿童青少年伤害发生的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城乡、母亲学历低、学习成绩差、家庭关系差和父亲吸烟等尚不能认为是儿童青少年伤害发生的危险因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文献的一致性检验结果显示,除了左右利手和独生子女的一致性较好外,其他研究因素均不同质,其中年级中的高初中学生、家庭类型和性格研究因素通过亚组分析,一致性较好。其他因素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合并,随机效应模型计算的可信区间较宽,结果更为保守。年级按照文献资料来源的“年龄段或学段”进行亚组分析显示,中小学生的年级研究因素经随机效应模型合并OR及95%CI为1.44(1.14~1.83),高初中学生的年级研究因素经固定效应模型合并OR及95%CI为0.88(0.82~0.9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结果的意义截然相反。多个文献研究显示初中学生伤害发生率高于高中[4,14,17]和小学[4],小学学生伤害发生率高于高中[4],因此可能是初中学生伤害的高发生率,导致中小学生随着年级的增高伤害发生危险性增高的假象,年级结果运用应慎重。初中阶段即性成熟的少年期,这个阶段的心理特点是个性发展不平衡,心理成熟相对滞后,出现明显的心理矛盾,表现出自信和怀疑、尊重和轻蔑的感情,冲动易怒,社会认知比较浅并缺乏经验,对环境危险的预见不足,同时学习压力小,喜欢剧烈运动并挑战自我,喜欢独自出行或骑自行车上学等危险行为,导致初中学生伤害发生率较高;高中阶段即青年初期,是巩固和完善少年时期已形成的心理特征,已经处于独立生活的节奏,并开始考虑自己今后的发展,有一定的责任心,升学成为高中生心理活动的中心,相对初中学生学习压力大,没有时间打闹玩耍,并能够从社会需要和自我需要出发来确定自己的任务和目标,因此高中生伤害发生率低于初中生;小学生受父母的呵护和叮嘱较多,接送上学,不善于挑战新鲜事物,因此,伤害的发生低于初中学生。

经meta综合定量分析发现,近视儿童青少年伤害的发生率高于视力正常儿童青少年,近视儿童青少年戴着眼镜活动不方便,摘掉眼镜看不清,增加了活动和社交时受伤的风险,导致其伤害发生率较视力正常儿童青少年高;男生伤害发生率高于女生,可能由于男生好动,喜欢刺激性的活动和游戏,加上性别造成的心理特征,家长和老师经常鼓励男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要有主动性和担当,导致男生暴露于危险因素的机会比女生多;性格外向和好动的儿童青少年伤害发生率较高,可能与其活泼调皮、喜欢打闹冒险以及接触危险因素较多有关;生活中,大部分人善于并习惯用右手,因此生活设备和用品、公共场所设施、体育器械等都是按照大部分人的习惯设置,左利手(即左撇子)儿童可能由于不适应而使伤害发生率增加,也可能与左利手儿童在脑神经发育方面的某些特征有关;非核心家庭伤害发生率较核心家庭高,非核心家庭往往是单亲家庭或者重组家庭,生活压力大,家庭关系紧张,儿童青少年得不到及时的关爱和呵护,缺乏情感支持,父母对儿童青少年疏于管理和未能及时进行相应的安全教育,导致伤害发生率较高;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饲养宠物越来越多,儿童青少年被宠物猫狗造成的伤害发生率增高,改善饲养宠物等室内危险环境有利于降低儿童青少年伤害的发生率;非独生子女儿童青少年伤害发生率较高,非独生子女兄弟姐妹较多,与非独生子女相比,独生子女更多地受到父母和亲友的关心,受教育的机会比较多,因此伤害发生率较低;家长不知道伤害可以预防及不对子女进行安全教育,则儿童青少年伤害发生率较高,相对而言,家长对伤害认知较好,就会对儿童青少年增加关注和关心,并进行相应的安全教育,更多地向儿童青少年讲授预防伤害的方法和技巧,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

综上所述,近视、好动、非核心家庭、男性、性格外向、左利手和非独生子女是伤害发生的危险因素,具备以上特征的儿童青少年是伤害发生的高危人群,应该引起关注。预防伤害的发生需要儿童青少年、家长、学校和社会共同的努力,学校通过对学生和家长进行伤害安全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和家长对伤害的认知水平,同时学校应该加大建设安全校园环境的力度并加强伤害预防性干预;家长对家中地板实施防滑保护,将药品和农药等危险品放在儿童不易拿到的地方,对家中电源进行保护等,以消除室内危险环境;社会呼吁民众出行控制车速,遵守交通规则,遇到学生让一让等,以改善周围危险环境;最重要的是儿童青少年应该提高伤害的认知水平,学会识别危险环境、自我保护,改善不良行为习惯,减少危险行为,最终达到降低伤害发生的目标。•作者声明本文无实际或潜在的利益冲突。

参考文献

[1]王声湧,池桂波,汪宁.伤害流行病学[J].预防医学文献信息,2002,8(4):505-512.

[2]杨道余,王映辉,陈廷瑞.苍南县中小学生伤害现状调查及负担分析[J].浙江预防医学,2012,24(7):11-14.

[3]陈娜.城市中小学学生伤害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0.

[4]李晗文.广州市海珠区中小学生伤害流行病学现况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D].广州:中山大学,2009.

[5]刘伟佳,张维蔚,麦锦城,等.广州市中小学生伤害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10,26(3):311-312.

[6]严志玲,王萍,韦琳,等.柳州市中小学生意外伤害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J].医学动物防制,2012,28(8):892-895.

[7]司达敏,刘筱娴,李激.麻城市农村某社区7~14岁儿童伤害发生影响因素病例对照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1,9(6):391-394.

[8]卫理,黄亚琴,施宁宁.宁波市江北区中小学生伤害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1,32(6):741-742.

[9]何俊,徐守先,杨波,等.曲靖市中小学生伤害发生现状和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3,21(5):565-567.

[10]邱玉刚,刘春兰,于建乐,等.潍坊市儿童伤害发生及其影响因素的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J].预防医学论坛,2007,13(9):779-781.

[11]马文军,许燕君,李剑森,等.社会经济状况与中小学生伤害发生的关系研究[J].华南预防医学,2005,31(2):3-6.

[12]俞敏,钟节鸣,丛黎明.浙江省部分地区中小学生伤害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6,27(7):589-592.

[13]黄芬,郝加虎,姚应水,等.中小学生伤害的分布及影响因素[J].中国公共卫生,2003,19(10):40-41.

[14]何朝,孙昕霙,赵瑞兰,等.北京市顺义区中学生伤害现况及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4,35(6):874-876.

[15]姚应水,叶冬青.皖南地区中学生伤害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3,24(7):49-52.

[16]黄志伟,艾东,金岳龙,等.芜湖市中学生伤害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3,34(6):712-714.

[17]王德全,陈思东,周卫平,等.中学生意外伤害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5,21(9):1031-1032.

[18]时颖,焦淑芳,谢瑾,等.北京市0~14岁儿童意外伤害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05,26(6):684-686.

[19]黎三凤,刘茹添,曾晓琴.芳村区0~14岁儿童伤害影响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05,20(5):106-108.

[20]何志辉,程朝霞.广州市天河区0~14岁儿童伤害流行病学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华南预防医学,2004,30(4):5-8.

[21]李绍华.蒲城县农村儿童意外伤害现况及影响因素研究[D].合肥:安徽医科大学,2009.

[22]周德定,卢伟,李延红,等.上海市0~14岁儿童伤害特征和危险因素分析[J].环境与职业医学,2006,23(3):234-237.

[23]柳艳,何广立,吴晓军,等.镇江市1~14岁儿童伤害特征及其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9,30(10):915-916.

[24]薛玲,庞淑兰,刘瑞庚,等.唐山市农村地区小学生伤害的影响因素分析[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07,18(6):45-47.

[25]施东华,方为民,刘筱娴.麻城市农村某社区0~6岁儿童意外伤害流行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03,32(3):336-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