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旅游论文范文

旅游论文范文

旅游论文

旅游论文范文第1篇

“543”双轨制模式是以“理论学习、认识学习”+“企业训练、创新学习”的双轨制培养思路,以校企合作共赢为基础,签订协议,相互促进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校企合作的新型组织形式。“543”模式保障了双轨制的有效实施,能够培养出既满足企业需要,又能有良好职业生涯的人才。以“五种能力培养”为目标,实现高质量人才培养,使学生不仅仅能够就业,还能有发展的潜力,不仅能动手操作,还能从事管理工作,还能创新、创业和爱岗敬业;以“四个促进”为手段,加大双师比率,促进企业人士与教师的交流,加大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率,促进专业理论学习,加大技能大赛获奖率,促进职业素养养成,加大实践教学比率,促进专业技能提高;以“三全”为保证,通过全方位的合作、全体师生的参与、对全部实习和学习过程的监督指导,实现企业发展与学校人才培养的共赢。

二、“543”双轨制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1.“双轨制”是“543”双轨制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双轨制”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以校企合作共赢为基础,签订协议,实现学校与企业相互促进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校企合作的新型组织形式。在学生完成专业基础课之后,学校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把在课堂上的理论知识和企业的实际运作结合起来,学校教学形成“理论学习、认识学习”+“企业训练、创新学习”的双轨制培养思路,校企合作双方都是人才培养的主要承担者。该模式把企业从辅助的角色调整为和学校一样重要的角色,充分调动学校,尤其是调动企业的积极性,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实现校企共赢,使合作更长久。

2.“三全”是“543”双轨制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重要环节。“三全”通过校企全方位的合作、全体师生的积极参与、全部教学与实习过程的监督指导实现企业发展与学校人才培养的共赢。只有学校和企业真正实现“三全”才能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三全”是校企合作模式的重要环节。企业方可以对专业班级出资冠名,以奖助学金等形式资助学生;企业可以派资深员工到学校讲课;企业可以与学校共建实验室等。学校为企业提供智力支持,学校教师与企业员工合作做课题,所有的老师都要有进驻企业兼职和服务的经历,所有学生都要有企业实习的经历,实现学生在学校或在企业都有实习单位或指导教师的全过程的监督指导。

3.科学的旅游企业选择机制是保障“543”双轨制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效果的有力保障。选择适合的旅游企业进行校企合作,关系到校企合作的质量和人才培养的质量,是“543”双轨制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有力保障。要建立旅游专业校企合作的机构,负责对合作企业的审批、校企合作的日常管理、年度效益评价和周期评估等,制定新建和取消合作企业的工作流程,限定合作企业的条件。合作的企业应具备如下条件:独立的法人资格、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较好的业绩、较高的合作诚信度,通过与该企业的合作可以促进教学、科研水平的提升,带动招生、就业的良性循环,适应社会需求和学校发展需要等。

4.旅游专业“五能”“四促”型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是“543”双轨制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核心内容。以五种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四个比率促进为手段,构建“五能”“四促”型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旅游专业“五能”“四促”型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是“543”双轨制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关键因素和核心内容,也是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要求和有效途径。通过到多所高校和多家旅游企业走访调研,学校与合作的旅游企业共同规划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是“五能”“四促”型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实施的重要载体。人才培养方案分为理论、实践、企业实战三个模块。理论模块以“五能”为培养目标,在课程体系中设置了《饭店管理》《旅行社管理》《餐饮管理》等课程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旅游礼仪》《急救知识》《旅游心理学》等课程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形体训练》《营养学》等课程培养学生综合能力。设计SYB课程培养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及创新创业能力。将《政策法规》《导游业务》《全国导游基础知识》《黑龙江省地方导游基础知识》等导游资格证书考试内容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实践模块中将学生技能大赛获奖和职业资格证书获得计入人才培养方案学分。企业实战模块中将学生社会实践、顶岗实习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学分。

旅游论文范文第2篇

一、乐山旅游产业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1.旅游产品类型单一。乐山旅游资源丰富,但旅游产品在国内外旅游市场上占有份额一直较低,尤其是海外客源市场份额低。主要体现在:旅游产品类型单一、产品市场吸引力不强。乐山作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有峨眉山和乐山大佛两大世界遗产景区共同构成国际旅游区,但旅游产品主要以游览观光为主,内容单一,缺乏多样性产品,特别是缺乏能留得住游客的旅游产品。

2.旅游客源市场开拓不够。全市尚未完全形成统一的整体宣传营销机制,客源市场定位粗放,旅游客源市场开发力度不够,旅游客源结构改变不明显。在来乐山旅游的游客中,四川省内游客依然占据来乐国内游客的大市场,重庆仍是乐山市省外国内游客的第一客源地,消费能力较强的远距离游客如北京、上海、广东等地区的游客量增幅不大。

3.休闲旅游资源开发不够。在观光型旅游占主导地位强势之下,受国内旅游发展状况及长期以观光型旅游为主的影响,乐山有大量非常适合休闲旅游的资源未得到充分开发和利用。一是重游览项目建设,轻休闲设施配套,对休闲旅游项目及休闲度假配套设施和服务重视不够。二是重观光型旅游,轻休闲体验游。当前,乐山市休闲旅游产品设计没有突出休闲旅游的特点,休闲旅游产品开发多停留在“农家乐”水平,不能满足休闲旅游不同的细分市场和同一市场的不同需求。三是重景观项目打造,轻文化内涵挖掘。乐山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深厚,但长期以观光型旅游为主的旅游方式,客观上迟滞了乐山名山、名佛、名城、名人等特色文化的挖掘,与旅游发展的有效结合不够。

二、乐山旅游转型升级的可持续发展对策

2008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明确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促进中国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关键是要实现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要在“好”字上下功夫,实现“好”与“快”的有机统一。

旅游业转型升级给乐山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政策机遇和空间机遇,乐山建设西部次级交通枢纽也给乐山旅游业带来了新的区位机遇。乐山如何抓住这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城市建设和旅游业发展中突出历史文化特色、山水生态特色、休闲度假特色,实现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提升乐山旅游业的市场竞争力,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乐山城市发展的内在要求和乐山旅游发展的必然选择。

1.突出“山水佛”的结合,发挥乐山的旅游优势。从国内外的旅游资源看,单纯以某一资源作为乐山旅游定位的基础,都不可能有绝对的优势,唯有山、水、佛三者的有机结合,才是乐山旅游的最佳优势。乐山素有“天下山水之观在蜀,蜀之胜曰嘉州”的美誉。岷江、大渡河、青衣江绕城而过,而地处三江汇流的乐山大佛,有“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之美誉,并与乐山城隔江相望。古有“上朝峨眉、下朝凌云”之说。1996年12月,峨嵋山—乐山大佛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山水佛”的结合,这是乐山旅游业发展的绝对优势。首先,朝拜乐山大佛,祈福峨眉金顶,是感恩祈福旅行的首选之地。乐山大佛、峨眉山要深度挖掘浓郁的佛教文化、道教文化内涵,将历史文化与现代文化相融合,努力实现佛教文化、道教文化及川西南民俗文化的相融共生。同时,要利用汉传佛教寺院—大佛禅院这个龙头,进一步挖掘佛学禅文化,使灿烂的佛教文化与峨眉山山城自然景观高度融合。其次,要充分利用乐山山水相临、景城一体及贯穿城市的各类水系和田园等优势自然条件,以城市周边青山为屏障,城市“绿心”为中心,以河流、道路为生态轴线,建成开放型、放射状的生态走廊。第三,以城市规划建设和水利综合开发建设为主,重点抓好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以及峨眉河、虎溪河的建设治理,建设滨河休闲绿地;整合水景资源,打造沿河两岸交相辉映的城市夜景。要充分利用岷江航电梯级开发的契机,通过提升并控制水位高度,形成乐山广阔平缓的三江水面,在三江水域开展水上游览活动。配置夜航设施,引导夜间消费,营造“桨声灯影里的夜嘉州”、“凌云乌尤暮鼓晨钟禅乐”“、三江河畔晓风残月”等意境,凸显宁静优雅的夜生活氛围[3],真正感受乐山乐水、乐在其中之妙。

2.突出生态环境基础,体现乐山的生态景观。

乐山除拥有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的峨眉山、乐山大佛风景名胜区外,还有一处面积约10.2平方公里,被誉为“森林在城市中,城市在山水中”的城市“绿心”。这些以良好生态环境为基础的城市景观是乐山重要的生态资源,这是乐山旅游的突出优势。乐山要在合理保护、有序开发城市“绿心”的基础上,依托岷江、大渡河和青衣江,以营造人与自然、市民与农民、城市与农村和谐发展大环境为方向,推进中心城区周边自然生态保护和绿化景观建设,打造田园生态风光带、都市农业示范带和生态涵养林带。同时,以峨眉河为纽带,在主城区西部,按照城乡统筹规划理念,完善乡村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东连乐山大佛、西接峨眉山的生态廊道、休闲绿道,整治村落风貌,构建独具特色的“田园生态风光带”;沿乐井路方向,在主城区东部,按照现代城市要与现代农业有机结合的思路,建设城乡互动、以城带乡、城乡统筹的“都市农业示范带”;以深丘山林为基础,在主城区北部,市中区与夹江县、岷江与青衣江之间,建设为大城市提供充足氧源的“生态涵养带”。完善城市景观功能,优化生态环境,拓展城市发展空间。

3.突出文化底蕴与民俗文化,丰富乐山的旅游资源。历史文化涵养着一座城市的风骨和灵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乐山,三千年城市历史积淀深厚,古民居、古城墙、古遗址、古建筑为代表的近现代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众多,成为深具个性和吸引力的“乐山符号”。同时,独具特色的名人文化、小凉山彝族文化、峨眉武术文化、三江文化、茶文化、乌木文化、造纸文化、盐文化等形成了多彩富集的文旅宝库,构成了乐山文化底蕴中最具差异性资源和最显著优势。

乐山势要依托深厚的“名山、名佛、名人、名城”资源和丰富的民族民俗文化资源,打造历史文化产业和民族民俗文化产业发展基地。首先,推出一批国际生态文化旅游区、国际文化旅游园、文化旅游街区、佛文化园等文化旅游项目集聚区建设。其次,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优势,开发文化旅游产品。对夹江手工造纸、年画、沐川草龙等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生产性保护、传承,为旅游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注入新鲜元素。第三,依托罗城古镇、嘉阳小火车、峨眉武术和民间文化艺术等开发特色休闲旅游产品。第四,加快“嘉定坊”、“嘉州长卷”建设,营造“景城一体”的文旅产业典范,极力彰显乐山码头文化、佛文化、青衣文化、名人文化的聚合魅力。第五,定期举办乐山旅游大佛节,依托乐山大佛和佛教圣地峨眉山,将观光游览、佛事、文化活动等有机结合起来,集中展示乐山的佛文化、古文物、名山名景点和地方民风民俗的精华。第六,强化乐山演艺产业与旅游业的结合,运用现代高新技术,突出地域特点和文化特色,打造旅游文化商演品牌,建设特色旅游商品生产基地和购物中心,提升“娱”、“购”两个薄弱环节发展,增强乐山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和魅力。

4.整合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提升乐山的市场竞争力。

乐山除拥有世界知名的部级风景名胜区、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峨眉山、乐山大佛以外,还有部级自然保护区马边大风顶、国家地质公园大渡河峡谷、国家森林公园峨边黑竹沟、沙湾美女峰等山地资源,以及乐山大佛景区三江汇流、五通小西湖、平羌三峡、大渡河金口大峡谷等水域资源,都是自然造化、钟灵毓秀的难得精品。在特色文化和资源方面,嘉州古城、城市绿心、峨眉武术、民间艺术、民族文化、乡村旅游等都颇具魅力、深受欢迎;特别是被誉为“十八世纪工业革命的活化石”、“原生态的工业革命景观”、被列入市文物保护单位和工业遗产名录的“嘉阳小火车•芭石铁路”,更是吸引了大量海内观光、休闲游客。但乐山旅游资源和产品整合度不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不强。因此,当务之急,是要对乐山的旅游产品进行适度整合,开发旅游新产品。要保持乐山市为旅游依托的中心城市地位,以乐山—峨眉山为双核心旅游区,周边郊县包括沙湾、五通、夹江、犍为、井研等区县的部分景区为内辐射环,把较远的马边、峨边、金口河及沐川等区县的景区作为外辐射环,形成乐山大旅游圈。即发挥“乐峨国际休闲度假旅游区”作为休闲度假旅游区、世界遗产旅游供给基地、区域性旅游集散中心的综合性功能,使乐山既成为国际旅游目的地,又成为游客转往周边景区的集散地,带动周边区县旅游业蓬勃发展;打造夹江—沙湾—峨边—金口河自然人文生态风情线和井研—五通桥—犍为—沐川—马边民俗文化特种体验旅游线[4]。乐山—峨眉山核心区以其旅游产品的垄断性满足国内外游客,占领国内和国际旅游市场的份额,辐射环为城市的民俗风情旅游环,以满足川内及本地居民节日休闲旅游。

5.建设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完善旅游配套服务体系。

旅游论文范文第3篇

赣州素有“千里赣江第一城”之誉,赣州有雄镇三江的八镜台、风韵犹存的宋代慈云塔、文庙和江南四大名窖之一的七里窖遗址,而最使人乐不思归的是“江南第一石窟”--通天岩、“中国唯一保存至今的宋代砖墙”---赣州宋城墙、“省级重点风景名胜”---郁孤台“、客家文化的福地,休闲度假的天堂”---五龙客家风情园,赣州客家文化城、“东古罗马城堡”--龙南关西围屋等文化底蕴深厚的赣州名胜旅游景点,游了赣州的人们都对赣州悠久的历史文化留下深刻的印象,都夸赣州真不愧为“客家发源地”、“’宋城博物馆”。

1.“江南第一石窟”--通天岩(HeavenlyHeightGrotto)通天岩风景名胜区位于赣州城西北6.8公里处,交通便捷,景区面积6平方公里,古树参天,林木繁茂。通天岩洞巅有一窍通天,故曰“通天岩”。通天岩石窟开齿于唐朝,兴盛于北宋,至今保留着唐朝至宋代的石龛359尊,宋代至民国的题刻128品。摩崖题刻中,王阳明的五言律诗“青山随地佳,岂必故园好,但得此身闲,尘寰亦蓬岛,雨林日初暮,明日来何早,醉卧石床凉,洞云秋未归。”对其后的题刻影响极大,唐帮佐的题刻其书法笔力沉雄刚健,气势飘逸洒脱,堪称是书江艺术的极品。通天岩的真草隶篆、帧帧书法、诗词记联、幅幅文字皆文化精藏、艺术宝库,悬崖峭壁上的摩崖造像大多是佛家弟子形象,一个个生动逼真的形象似要破壁而出。在南方多雨潮湿的气候下,保存这样完好的石窟造像,真是个奇迹,加上通天岩是我国最南端的石窟寺,故这里被誉为“江南第一石窟”。通天岩景区有观心岩、忘归岩、双虎岩、翠微岩、通天岩五大岩洞,岩曰“通天”,稻米源源流山窍,奉养真心普陀修身养性,万载不竭;崖号“忘归”,砻糠沙沙出岩缺,惩罚贪婪佛徒,传说中的“和尚心大吃砻糠”故事由此而来;“龙树王金龙双虎岩”,猛虎栩栩如生兮,神龙腾云驾雾,形态传神。通天岩景区的望江亭,合章贡二江融赣水,无限妙景眼底收。景点处处文化底蕴丰厚,历史遗迹丰富,苏东波、阳孝本、王阳明、蒋经国等历史名人也曾在此留下众多遗址、题刻。北宋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苏东坡途经赣州时,前往通天岩探望阳孝本。当年,阳孝本、苏东坡在寺院左侧的房前种下铁树一棵以示两人的友谊,现铁树长势繁茂年年开花,吸引了众多游客拍照留影。另外,他们还在大殿旁的“一滴泉”处饮茶对歌,互取其乐,述说经历,赋诗翩翩。苏东坡推崇阳孝本超然尘世之外“道不二,德不孤。无人所有,有人所无。”,并诗赠阳孝本曰:“室空惟法喜,心定有天游,摩诘原无病,须洹不入流,苦嫌寻直枉,坐待寸田秋。虽未麒麟阁,已逃鹦鹉洲。酒醒风动竹,梦断月窥楼。众谓元德秀,自称阳道州。拨葵终相鲁,飘然不系舟”的词句,现存通天岩。

2.“中国唯一保存至今的宋代砖墙”---赣州宋城墙(GanzhouSongDynastyWall),宋古城墙位于赣州老城区沿章江和贡江的岸边,全长3664米。赣州古城设置于西汉初年,于东晋时将城址确立在章贡二水之间,构筑的是土城。北宋嘉祐年间,开始用砖石构筑城墙,经历代修葺,保留至今,成为我国唯一的宋代砖城。赣州古城墙不仅具有良好的军事防御功能,同时还具有抵御洪水侵袭的防洪功能。登临赣州古城墙,不仅能近观江景、远眺山色,一路走来,在城墙的西段可游览郁孤台、蒋经国旧居;在城墙的北段可游览八境台、八境台炮城,龟角尾公园,中国第二大的鼎;在城墙的东段可游览涌金门、建春门古浮桥、灶儿巷、文庙等文物景点。

3.“省级重点风景名胜”---赣州郁孤台(GanzhouYuguPavilion)郁孤台位于赣州城区西北隅的贺兰山上,山以诗闻名,诗以楼传今。郁孤台有3层,高17米,雕梁画栋、甚为壮观,为赣州一大名胜,历代文人墨客登临题咏很多,宋代诗人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问鹧鸪。”一词最为著名,传古千咏,激励了无数的爱国志士。慕名来游览郁孤台的人络绎不绝。

4.“客家文化的福地,休闲度假的天堂”---五龙客家风情园(WulongHakkaFolkCustomPark)赣州是客家的摇篮,五龙客家风情园就位于赣州东南部,与赣州客家文化城隔江相望,占地面积1380亩,绿林800亩,是一个以生态为主题、以客家为品牌、以龙文化为底蕴、集休闲游乐、旅游度假、会展科教、青少年道德培训基地等多功能为一体的旅游胜地。

二.发展旅游产业、打造赣州风景名胜品牌

旅游论文范文第4篇

借助影视艺术独特的表现力与影响力,以现代符号形态展示传统文化元素,是国内外不少地区发展文化旅游的成功经验。2006年,在央视热播电视剧《乔家大院》的带动下,“五一”黄金周前6天乔家大院接待游客38.8万人次,大大超过历史水平;在此之前,张艺谋1990年拍摄的《大红灯笼高高挂》早就使这个地方为人所熟知。正是因为欣赏了这两部影视作品之后,许多旅游者才有了亲眼去见证故事发生地的情感需求,乔家大院对于他们而言不再仅仅是一个景点,更是一个寻梦的场所。西方学者厄瑞认为,影视作品引致旅游的因素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吸引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具有很强的综合性特点。理论上而言,电影拍摄地以及故事发生地作为自发的形象构成要素,之所以能够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影响旅游者对出行目的地的选择,主要还在于经典影视作品与地方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从而产生了相对强烈与持久的需求导向性。电影《五朵金花》由于艺术化地真实再现了云南大理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使得蝴蝶泉至今依然是当地的标志性景点之一;电影《敦煌》将大漠之上雄奇的边塞风光与神秘的宗教色彩表现得相得益彰,莫高窟由此成为游客们探寻古老文化的热点目的地。与湖北乃至全国的地级行政区域相比,传统文化资源丰富的黄冈有着发展影视旅游的先天优势。对于黄冈而言,应着重讲好自己的故事。首先,应该讲好“红色故事”。以大别山为背景的红色影视作品,在中国有着广泛的传播基础,也成为几代人对那一段红色岁月记忆的载体;革命领袖战斗生活过的地方,成为人们寻找历史记忆的最佳场所,也是对青少年群体进行思想教育的最佳平台。其次,应该讲好“名人故事”。在现代影像世界中“复活”苏东坡、毕昇、李时珍、闻一多等黄冈名人,使他们生活过的地方成为旅游者心目中的寻梦之地。最后,讲好“戏曲故事”。对黄梅戏丰富而又广为认知的故事加以改编,挖掘现代社会生活中的戏曲人物及其故事,使“黄梅戏之乡”以更加鲜活的形象呈现在旅游者面前。

二、借助影像符号,提升旅游景点内涵

作为人类意义传达的两种主要符号形态,图像有其独有的优势。影视传播最主要的优势即是充分发挥影像符号的“展示”功能,直接将事物的“原貌”呈现在受众面前,绕开了文学艺术在想象中进行审美建构的过程。凭借这一符号优势,影视作品的确能够赋予拍摄地或者故事发生地以更加丰富的意味,通过艺术化的影像叙事,使旅游目的地成为观看者心目中一个特殊的“有意义”的所在,也是激起其探寻欲望的根源。在融传统文化与现代气息于一体的符号系统中,通过影像叙事赋予旅游景点以更丰富的“意义”,是当前黄冈地区依托影视传播发展文化旅游的关键。黄冈拥有在国内颇具知名度的“高考神话”的创造者黄冈中学,遗留下来红色年代值得回味与追寻的“将军县”,还有极具历史文化意蕴的东坡赤壁……这些与黄冈人文风情有着紧密联系的景点,都有丰富的故事性元素,成为影像叙事难得的素材。与国内一些成功的影视旅游目的地相比,黄冈的影视旅游资源仅停留在用于拍摄背景层面,并未赋予旅游产品更为丰富的文化意味。或者说,正是由于故事情节与旅游景点联系的泛化,使得观众很难在影视作品中出现的旅游景点和叙事情节之间建立起深刻的关联,也就难以激起其探寻故事发生地“意义”的欲望。由影视传播而触发的旅游行为与纯粹的人文山水旅游最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影像欣赏过程中的“意义”建构。这种看上去似乎是“额外”的意义附加,使旅游活动具备了更多的故事性色彩,作为观影者和旅游者的行为人探寻源动力正在于此。黄冈影视作品主要包括几种经典题材:红色革命类、青春教育类以及历史人物类,都拥有相对稳定的收视群体。从艺术效果上而言,不论是哪一种题材的影视剧,都能够在影像叙事的过程中赋予背景地或者故事发生地以特别的“意义”。在旅游景点营销的过程中,由于有了故事中营造的“意义”,不同欣赏习惯与消费心理的观影者身临其境地观察体验剧中人物的喜怒哀乐,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对旅游目的地的认同度。

三、重现影视场景,推动旅游文化体验

美国学者派恩认为,“当个体购买一种体验时,是在花费时间享受某一企业所提供的一系列值得记忆的事件——就像在戏剧演出中那样——使他身临其境……体验一直是消遣娱乐的中心所在,戏剧和音乐会、电影和电视节目都是如此。”体验经济被称为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服务经济阶段之后的第四个人类的经济生活发展阶段,或称为服务经济的延伸。在新媒体时代,旅游业的发展已经与体验经济紧密联合在一起,而影视艺术无疑是激发体验需求的最佳手段。对于现代旅游者而言,仅仅是“看”已经很难满足其精神层面的需求,唯有将有意义的“体验”有机融入视觉感知的全过程,才会使旅游活动更大程度地满足情感需求。尽管影视欣赏与观光旅游在行为方式与目的上有着明显区别,但是二者本质上都属于一种建立在视听感知基础上的情感体验。两种社会行为的互通,在实践中的确触发了许多以影视传播带动地方旅游业发展的例子:经久不衰的电影《刘三姐》,成为广西民歌节最大的卖点,大型山水实景剧《印象•刘三姐》更是深受民间故事与影视作品的双重影响;红色经典《地道战》、《铁道游击队》、《小兵张嘎》等,催生了故事发生地的地道游、白洋淀游等。随着宫廷剧、穿越剧的热播,扮演历史人物、重演历史故事成为很多地方旅游的常规项目,受到旅游者的追捧。

四、结语

旅游论文范文第5篇

根据中国国家旅游局官方网站公布的2009—2014年1月入境旅游人数规模排名,中国的主要入境客源市场以韩国、日本的入境客源数量最多,其次是美国、俄罗斯。在与中国接壤的陆地国家中,向中国输入客源的国家排在前18位的有俄罗斯、蒙古、越南、印度、哈萨克斯坦等。与中国接壤的其他陆地国家来华旅游人数并未因为地理距离相近而增多。1997—2012年期间,中国的入境客源市场整体规模不断扩大,亚洲入境客源市场规模增长速度高于其他各洲,入境游客从428.17万人次增加到1662.22万人次;非洲入境游客从4.91万人次增加到52.49万人次;欧洲入境游客从201.83万人次增加到594.82万人次;拉丁美洲入境游客由7.66万人次增加到35.31万人次;北美洲入境游客从79.05万人次增加到282.64万人次;大洋洲及太平洋岛屿入境游客从19.35万人次增加到91.49万人次。从规模角度看,亚洲的客源市场在六大洲中所占比例高达61%,是中国的主要客源市场;非洲、拉丁美洲及大洋洲的客源较少,所占客源市场比例为6%;欧洲及北美客源市场规模居中,分别为22%和11%。在总体旅游态势发展良好的背景下,中国与周边国家的跨境旅游发展仍“局部多云”。受政治关系的影响,日本对中国游客的签证制度严格,且对华输出客源数量减少;南海问题和中越关系紧张对东南亚旅游有所影响。

2中国—周边国家跨境旅游空间现状特征

2.1东北亚:海陆有别,接壤三国差异大从入境客源市场规模角度看,中国与东北亚邻国呈现“两极分化”局面。海上邻国韩国和日本对华的客源输入长期位于第一位和第二位,而陆地邻国则出现“俄罗斯常年领先,蒙古逐年增加,朝鲜尴尬垫底”的现状。日本入境游客从238.57万人次增加到351.8万人,韩国入境客源市场从167.88万人次增加到406.9万人次,俄罗斯入境客源市场由119.62万人次增加到242.6万人次,蒙古入境客源市场从38.71万人次增加到101.1万人次,朝鲜入境客源市场从7.71万人次增加到18.06万人次。2009年以来,俄罗斯的对华客源输入与美国不相上下,居于第三位或第四位;蒙古国从2009年的第十一位逐年提升到2013年的第六位,2014年略有下降,为第八位。从时间和空间角度分析俄罗斯对华客源输入表明,俄罗斯与中国的跨境旅游合作受双方政治、经济和国内社会因素的影响,呈现波动的特征[1]。在时间上,双边跨境旅游合作经历了1980—1988年的缓慢增长阶段、1989—1998年的波动增长阶段、1999—2008年的持续增长阶段,2009年—至今的恢复增长阶段。从最初不足4%的客源市场比例且多为经商人员到如今俄罗斯游客占入境客源市场的10%,俄罗斯对华旅游合作在波动中不断恢复和增长。在空间上,俄罗斯对华客源输入多集中在在黑龙江、吉林、内蒙古等省份,新疆和海南也吸引了众多俄罗斯游客,海南省的第一大入境客源国即为俄罗斯。自1998年以来,中俄围绕旅游合作签订了许多条约与细则,为推进双方的旅游合作采取了有力的措施。2012年,中国成功举办了“俄罗斯旅游年”,2013年俄罗斯成功举办了“中国旅游年”。目前,中国游客赴俄罗斯旅游的成熟线路从5—8日不等,经典线路有“莫斯科圣彼得堡金环三镇8日游”、“俄罗斯滑雪6日游”、“牡丹江—绥芬河—海参崴异国风情4日游”、“俄罗斯休闲贝加尔湖6日游”、“北京—莫斯科—圣彼得堡7日游”、“莫斯科、圣彼得堡、金环三古镇8日深度游”等,中国已成为俄罗斯第二大海外客源国。1992年,内蒙古自治区了《中蒙多日游暂行管理办法》,规定了中蒙3—7日的旅游线路4条[2]。中蒙跨境旅游主要围绕蒙古的乌兰巴托等城市展开,旅游线路也不断丰富多样。截止2014年形成了多条经典旅游线路,三日游有“乌兰巴托—特尔勒吉”、“乌兰巴托—温度府草原体验骑马”;四日游有“乌兰巴托—南戈壁沙漠”、“乌兰巴托—克日伦河源自架车休闲”;五日游有“乌兰巴托—哈勒和林”、“乌兰巴托—库苏古尔湖”;六日游有“乌兰巴托—伊尔库茨克”等。中朝旅游合作始于1985年辽宁省丹东组织的赴朝旅游,现已形成一日游(如朝鲜新义州一日游)、三日游、四日游(如平壤开城板门店—三八线—妙香山登山)、五日游、六日游(如平壤、板门店、开城、金刚山六日游)、八日游(如丹东—朝鲜—新义州—平壤—开城与妙香山—北京—丹东)等旅游线路,随着合作的加深,国内增加了从北京、上海—沈阳—丹东的赴朝旅游线路。尤其是吉林省的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已开发20余条旅游线路。2011年,朝鲜正式向中国开放自驾游,东亚第一条沟通三国的中俄朝环形旅游线路正式投入常态化运营[3]。

2.2中亚:哈萨克斯坦一枝独秀2000年以来,中国与中亚各国的跨境旅游合作不断加强,尤其是上海合作组织成立以来,双方的旅游合作得到进一步加强。2004年,中亚代表在国际旅游城市市长大会上呼吁各方加强旅游合作;2005年,我国同乌兹别克斯坦签订了《中国国家旅游局和乌兹别克斯坦国家旅游公司旅游合作协议》;2006年的欧亚经济论坛上,如何开发中国西北地区与中亚各国的旅游资源成为主要议题之一;同年,包括印度、巴基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在内的旅游城市市长聚首喀什,探讨如何发展旅游经济、合作开发新市场[4]。在中亚与中国接壤的三个陆地邻国中,哈萨克斯坦与中国的旅游合作从数量和质量上高于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由于经济和政治原因,在三个陆地邻国中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的跨境旅游合作属初级阶段。从2012年开始,哈萨克斯坦在中国的入境客源市场规模排名中居第十八位,而这主要得益于哈萨克斯坦本身对旅游的重视。早在1993年,哈萨克斯坦就加入了世界旅游组织并制订了发展旅游业的国家规划,悠久的历史文化遗产及宏伟壮观的自然景观,加之作为“欧亚大陆桥”中转站的区位优势,赋予哈萨克斯坦发展旅游以良好的基础[5,6]。目前,中国对中亚国家的跨境旅游线路以新疆到哈萨克斯坦和北京到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四国的“四国打包游”为主。

2.3南亚:仍待发掘的市场中国—南亚跨境旅游合作以中印旅游合作为主体。从2001—2008年,中国游客前往印度旅游人数一直呈增长态势。2002年12月,中国国家旅游局与印度旅游部就中国公民组团赴印度旅游签署谅解备忘录。2004年,印度旅游局在北京设立办事处,并在各大景点将中文设为优先语种。随着印方在中国各种旅游促销活动的进行,中国与印度较热门的跨境旅游线路有印度金三角(新德里、风之宫殿、阿拉格红堡)7日游以及和尼泊尔联合的旅游线路———印度—尼泊尔9日游等。印度泰姬陵、尼泊尔的帕坦王宫等都是中国游客南亚旅游的热门选择。而从西藏到尼泊尔的奇达旺国家公园、巴克坦布等景点也成为热门的“巅峰穿越之旅”[7,8]。据印度官方统计数据显示(表2),2001—2012年印度入境游客总人数中,中国游客所占比例仅从0.74%增长到2.57%,中国并不是印度的第一大入境旅游客源国,且实际排名远不如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根据印度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中国在印度的入境旅游客源市场中排名第十三(2008年),远低于美国、日本等距离印度较远的国家。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表3),中国入境旅游客源市场中印度游客数量从15.94万人次增加到61.02万人次,所占入境旅游客源市场比例由1.42%增长到2.24%。印度客源市场虽逐年增加,但在整个中国入境客源市场中的印度客源市场所占比例仍过小。

2.4东南亚:互动频繁,彼此拉动中国与东南亚各国之间已是彼此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和旅游客源地。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是我国游客的主要旅游目的地,其次是越南、菲律宾、印尼,老挝、柬埔寨、缅甸和文莱旅游的游客规模仍较小。中国已成为越南和泰国最大的客源国、新加坡的第二大客源国和马来西亚的第三大客源国。中国与越南等邻国的跨境旅游合作尤其在边境地区的跨境旅游合作得益于大湄公河区域的开发。自1992年开展合作以来,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的旅游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入境旅游人数呈增长趋势。2000年以来,东南亚各国成为中国内地和云南省最主要的旅游客源地和旅游目的地,其中次区域五国占云南省接待东南亚各国旅游人员总量的60%—70%。目前,乘坐澜沧江—湄公河黄金水道邮轮游览老挝、泰国,从广西、海南到越南的海上旅游已成为热门线路。广西开通的防城港至越南下龙湾的海上旅游航线,成为中国通往越南下龙湾距离最近、最快捷的海上跨国旅游航线;海南三亚也开通了至越南海上邮轮边境旅游线路。中国游客到东南亚的常规旅游线路如“越南+柬埔寨8日游”、“越南芒街、下龙湾、河内、西贡、富国岛7日游”的精品旅游线路在中国旅游市场成为热点[9]。但在旅游合作的同时,东盟国家在南海问题上的争议趋向激烈,而美国“重返亚太”,利用东盟对抗中国,东南亚一些国家在南海问题上的动作频频,使中国与东南亚相关国家的地缘关系尤其是旅游合作关系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3中国—周边国家跨境旅游发展影响因素

3.1地缘政治环境的变化政治环境友好与否影响到旅游目的地的可进入性难易和旅游客源地的出游意愿。良好的政治互动将会创造更多便利的条件,更好地促进双边跨境旅游合作。仅就签证的免签与否,对缩短游客的心理出游距离就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中国成为泰国、印度尼西亚等国的重要旅游客源地就得益于两国对中国公民实行落地签证。旅游目的地的政治环境稳定与否更是影响旅游合作的重要因素。旅游目的地的社会治安和国内政局的稳定对跨境旅游的影响是最为直接的。

3.2地缘经济因素旅游业是关联性极强的产业,对经济带动作用极强,同时受经济发达程度的影响也很显著。地缘经济因素的影响表现在两个主要方面: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者的可支配收入。良好的经济基础可支持完善的基础接待设施建设,对缩短游客周转时间有着明显的影响。发达的经济增加了人们的可自由支配收入,出游行为更易实现。

3.3地缘文化因素旅游目的地对外来文化的包容能力以及客源地对异元文化的向往影响着跨境旅游的实现。旅游目的地对外具有较强的文化包容力,有利于吸引外来游客进入,并不断融合形成独特的文化特色;而客源地对异域文化的向往会产生巨大的推力,促使游客做出跨境旅游行为。另一方面,文化上的相似性对促进双边旅游合作,共同开发旅游产品有极大的帮助。俄罗斯与中国在红色文化方面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双方合作开展的“红色旅游”———访问列宁故乡“乌里扬诺夫斯克”取得了初步成功。

3.4旅游者个人因素可自由支配收入、闲暇时间、出游意愿是影响旅游需求市场的主要因素。经济发达与否影响人们的可自由支配收入,而闲暇时间在旅游者出游意愿最终实现中扮演着与可支配收入同等重要的角色。在可自由支配收入相同的条件下,闲暇时间将成为影响出游意愿转变为显示消费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刺激旅游需求市场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完善休假制度,保障人们的闲暇时间。

4中国—周边国家跨境旅游发展的未来态势与对策

4.1中国与周边国家跨境旅游发展的未来态势短期“局部多云”,远期前景广阔:中国与周边国家的跨境旅游合作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不断推进强化。由于政治争端造成的合作受阻只是暂时的,出于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需要,未来双方的跨境旅游合作具有广阔的前景。政治上,睦邻友好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而旅游业的发展将促进双方民间的文化交流,进一步会反作用于国家的政治友好交往;经济上,跨境旅游合作将带动工业、制造业、建筑业、服务业等一大批产业的不断发展,形成区域经济发展的联动效应,对带动一地的经济发展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文化上,中国与各接壤国家的文化具有互补性,文化上的差异性将吸引双方游客进行跨境旅游。因此,跨境旅游虽在短期内蒙受政治争端带来的经济损失,但其经济效益在长期发展中将得以彰显[10]。边境旅游潜力巨大,开发日渐深入:边境旅游是利用边境口岸开放与交通条件对边境的资源加以利用,使其成为旅游资源,在两国边界线附近展开旅游活动。“二战”之后,欧美发达国家陆地边境地区经济繁荣,促使边境优势理论诞生。边境优势理论认为,边境地区具有两重性,对国家内陆地区是一种需求所在地,而旅游作为经济、文化交流行为,可使人们更方便地认识异于自身以外的事物,而边境地区独特的人文和绚丽的自然环境使其成为旅游者的好奇之地。边境地区既是政治、经济、文化统治的末端,也是对外开放的前沿。从旅游者心理学角度出发,旅游者都有求异求新的心理,边境旅游既能满足旅游者对休闲娱乐的需要,也满足了其跨越国境、“出国旅游”的心理需要;边境地区是两国的交界地带,旅游者甚至可以一脚跨越边境,交通距离和心理距离都相对较短,容易成行。从经济开发角度,边境地区多因交通不便而相对封闭,经济落后,边境旅游可作为扶贫开发的一种模式,而且边境旅游开发将会带动一批新的产业开发和发展,餐饮、住宿、娱乐等产业将随之兴起,各产业部门将创造出更多的工作岗位,对当地劳动力的吸纳有着不容小觑的作用。从资源角度来看,中俄、中越的边境地区有连片的旅游资源,双方将共同开发资源,既保证资源的完整性,又可提高旅游资源的价值,使其在旅游活动中能更好地发挥作用。中国边境线长达2万km以上,与俄罗斯、朝鲜、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克什米尔地区、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锡金、不丹、缅甸、老挝、越南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接壤,绵长的边境线给我国边境旅游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目前,中俄、中朝、中越边境都已开发了较成熟的边境旅游产品,因此边境旅游将在跨境旅游合作中承担起不可替代的角色[11]。合作不断深入,无障碍旅游将见成效:跨境旅游的深入不仅是旅游产品形式的多样化,还有跨境旅游质量的不断提高。自1992年开展合作以来,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的旅游业得到了较快速发展,入境旅游人数呈增长的趋势。新世纪,东南亚各国成为中国内地和云南省最主要的旅游客源地和旅游目的地,其中次区域5国占云南省接待东南亚各国旅游人员总量的60%—70%,且逐年上升。大湄公河次区域为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开展无障碍旅游提供了重要平台,无障碍旅游在中国—东南亚国家更易见成效。随着跨境旅游合作的不断深入,合作双方将在无障碍旅游方面有所深入。无障碍旅游主要是指合作双方共同努力,缩短游客的心理感知距离。无障碍旅游涉及的国家能在合作范围内尽可能地创造条件,方便游客在旅游目的地的集散。大湄公河次区域为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开展无障碍旅游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平台。该组织使参与的东南亚国家和中国西南部能更好地探讨湄公河区域的旅游资源开发,保证了湄公河次区域旅游资源的完整性,提升了整个地区的旅游价值[12]。中国周边国家跨境旅游空间格局发生变化:目前我国的主要客源市场集中在东北亚的俄罗斯、韩国、日本,东南亚的新加坡、越南等国,南亚的印度,中亚地区尚属薄弱环节。同时,我国的主要出境旅游目的地以东南亚、东北亚为主,南亚和中亚地区仍未成为国内游客的主要目的地。旅游产品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东南亚和东北亚的旅游线路在不断丰富和成熟的同时也在从自己的探索期、成长期不断走向成熟期,如果进行丰富和完善一定会保持稳定持续增长的游客市场规模,反之则会走向衰退;而南亚和中亚旅游市场的旅游产品正处在探索成长阶段,通过良好的市场宣传、目的地的科学规划开发、基础设施的不断丰富和完善,将会迎来快速成长阶段,并成为我国游客出境旅游的一大选择。我国旅游企业可借此机会通过注册公司、投资开发等方式率先进入旅游目的地。中国周边国家跨境旅游空间格局将会从东北亚、东南亚向南亚、中亚转移,客源市场空间格局将有所变化。

4.2推动跨境旅游合作的建议与对策政府在合作中的宏观主导角色不可缺失:政府是跨境旅游合作的主导力量,跨境旅游的特殊性在于其合作领导的非唯一性和统一的强有力的领导机构缺失。跨境旅游涉及主权国家及地区之间的合作,没有权力机构是凌驾于主权国家之上的。因此,跨境旅游合作需要合作双方的政府进行良好的沟通,根据各自实际情况共同磋商和制定有利于双方旅游合作的方针政策。出入境方面,适当放宽知名景区景点所在地的签证规定,协商实现免签,设立并逐步确认增加办理落地签证的城市,减少出入境旅游的繁琐程序,加快游客出入境速度;双方互办旅游年,为双方的旅游信息提供展示平台;定期举办旅游会议,合作双方共同开发旅游资源。必要时,设立跨国监管机构,用以监督管理跨境旅游市场,主要职能是处理跨境旅游的游客投诉,责令有关企业予以答复和整改,收集跨境旅游客源市场动态信息,针对现实需要,拟定有利于进一步推进跨境旅游的方针政策报有关部门审批。政策倾向边境旅游,培养旅游经济新联动点:无论是从经济、文化角度,还是从资源角度,边境旅游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边境经济带动角色。我国需要在政策上扶持拥有良好旅游资源的边境地区。边境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国家财政支持,经济政策需要一定倾斜,便于边境地区的招商引资和资源开发。签证手续的简化、进出口关税的优惠、出入关手续办理简易等都可对边境旅游起到促进作用。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方便游客集散:游客的心理感知距离影响其跨境旅游决策的做出及其对跨境旅游的质量评价。便捷的交通、快捷的出入境办理都可缩短其心理感知距离,延长游客在景区的逗留时间,提高旅游产品的性价比。航空路线和航班的增加、海陆空交通的网络建设,可加快游客在景区的周转速度,缩短其心理感知距离。中国与越南、老挝等国之间可通过加强广西、云南的陆路联系,建设高级别公路,方便双方游客出入境。丰富旅游产品形式,扩大游客选择空间:跨境旅游的旅游产品需要在成熟线路的基础上有所突破,从数量到质量应有所创新。由于跨境旅游充满新意,所以跨境旅游最易产生创意产品。跨境旅游产品要体现一国的特色,而一个国家的文化是多元的,因此旅游产品尤其是旅游线路的设计应充分体现各旅游地的文化特色。如我国旅行社在对内宣传时,印度的宗教文化、医疗旅游,泰国历史悠久的人文景观都应在旅游产品的设计中有所凸显。跨境旅游产品也应区分不同的档次,针对不同消费层次的游客设计不同的旅游产品,为游客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加强边境口岸与地缘通道建设:中国周边的边境口岸大小达50余个。其中,中国与东北亚毗邻的国家共有边境口岸27个;中国与南亚毗邻的国家共有边境口岸6个;中国西南与东南亚毗邻的云南、广西两省共有国家一类陆路口岸12个;中国对中亚国家开设的边境口岸几乎都在新疆境内,共10个。众多的边境口岸为边境旅游提供了便利条件。同时,边境口岸将边境旅游与内地旅游相连接,可丰富旅游线路的内容,增加其附加值。边境口岸应在为经贸服务的同时,针对跨境旅游出台相应的便利措施。边境旅游正在兴起并在将来成为一种趋势,边境口岸与地缘通道建设为快速实现跨境旅游提供了支持。边境口岸在一国的边缘地区,经济发展及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尤其是旅游业对基础设施的要求更高,需要我们在放开边境口岸通关要求的同时改善基础接待设施,进一步完善边境口岸和地缘通道建设[18,19]。

5结语

旅游论文范文第6篇

根据消费决策的五阶段学说,广东省省内客源休闲农业旅游决策过程具有如下的特点。

1.1问题识别阶段问题识别阶段是消费者感知到实际状态和理想状态之间存在差距,意识到自己的某些欲望需要满足。根据数据分析(见表1,下同),在问题识别阶段,选择休闲农业旅行的动机主要有体验农家生活,回归大自然,占整个有效样本的42.4%,其次有31.2%的旅游者选择休闲农庄游是为了放松身心,缓解城市工作生活的压力之感,还有10.8%的消费者,选择动机是通过休闲农业游教育下一代,让孩子们懂得农业生产、农村生活和乡村文化之美。另有少部分消费者应工作接待需要或了解各地岭南文化而选择休闲游。

1.2信息收集阶段旅游产品的消费选择必定要经过信息收集阶段,在这阶段,需明确消费者信息来源的渠道。当今消费者最主要的信息渠道是网络,这说明在商业信息渠道选择中,网络已经取代电视、报纸杂志等传统的信息渠道成为旅游者获取休闲农业旅游信息的主要来源。在非商业渠道选择上,亲朋好友的信息来源因为具有较强的可信度,有近三成的被调查者选择。

1.3评价方案阶段广东省各地都在如火如荼地发展休闲农业,已发展相当数量具有一定规模、兼顾当地农业特色、有较强市场吸引力的休闲农庄,如顺德长鹿农庄、番禺的祈福山庄和万亩葵园、深圳光明农场、珠海农科奇观等。各地休闲农业经营者展开浑身解数,抢占省内客源市场。然而,旅游者对休闲农业目的地的选择有自己的评选标准,根据本项调查,消费者在休闲农业旅游中,影响他们评价和选择具体的旅游目的地的因素按重要性程度排序依次是:旅游设施、景点位置、旅游时间、旅游产品价格。

1.4购买决策阶段在购买决策阶段,本研究主要在出游时间、出游频率、休闲农业旅游花费、出游方式等方面予以调查。数据统计结果显示,消费者喜欢利用短时期的闲暇时间进行休闲农业旅游,主要包括周末和国家法定短假期;在出游频率上,有六成以上的被调查者每年休闲农业旅游的次数在四次以上,这说明对大多数50岁以下的城镇居民而言,休闲农业旅游是最主要的旅游方式;出游方式上,有近四成的消费者选择公共交通近距离旅游消费,自驾游的比例也很高,占了32.3%,这说明休闲农业旅游目的地要完善公共交通方面的建设,在目的地建立公共交通站以及大型停车场,满足越来越多的游客对旅游交通便利的要求;在休闲农业旅游花费上,有七成以上的被调查者所有的花费低于500元,由此可看出,在旅游市场,相对于出境游、名胜游等档次高的旅游项目,农业休闲旅游及相关的产品在消费者眼中档次较低。

1.5购后行为阶段游客到休闲农业旅游目的地游览结束后,会对整个旅游活动有一个主观的评价,从而形成对该次旅游的满意度。顾客是否满意会用相关的态度和行为进行表示,三成左右的被调查者对刚旅游过的农业休闲目的地有重游意愿,只有四成的被调查者有正口碑,会对周围的亲朋好友介绍休闲农业旅游的好处。由此可看出,广东省内客源对本省的休闲农业旅游项目满意度不高。这说明广东省的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不符合大多数消费者的期望,消费者认为不满意的方面主要包括:采摘的农产品质量没有想象的品质好,位置偏、交通不便利,目的地旅游设施较少、配套不齐全,相关的服务落后,价格偏高等。

2结论和发展休闲农业旅游的对策建议

2.1结论在研究中可以看出,休闲农业游客源主要来自于城市的工薪阶层,利用周末时间,进行“一日游”或短途旅行。他们主要通过网络及亲朋推荐选择相关农业休闲旅游景区。景区景点的可赏可玩性对游客的影响比较大,他们旅游的主要动机因游客类型而异,单身白领主要为了放松身心,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和减负。而家庭式的游客是为了在游玩的过程让下一代了解农村生活、农业生产和自然界的亲身经历。游客在休闲农业旅游的花费普遍较低,多数人在500元以下。游客对休闲农业景区的重游率和好感度也不高,实际体验与游客预想存在着一定偏差,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游客对休闲农业的选择。

旅游论文范文第7篇

1.1规模、水平居全国前列。

无论出口还是进口,北京旅游服务贸易总额巨大,贸易量总额很高。在此,主要。作为最主要的旅游服务经济收入和旅游服务创汇基地,北京市的旅游服务贸易发展规模和水平居全国大城市首位。其积累了建设发展资金,平衡了本国国际收支,促进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北京旅游服务贸易在入境游市场为例,2012年一季度就达到了102.4万人次。一直以来香港同胞占来北京旅游的入境人的大部分,伴随着北京对外开放度的扩大和旅游资源的完善,以及对外宣传力度的扩大,港澳同胞,外籍人员的比重不断增多,其中台湾旅游者增幅最大,从2007年的60万人次增加到了2011年的201万人次,达到原来的3.4倍。从外汇收入的构成来看,2011年北京的入境旅游收入中,长途、交通、商品销售和住宿餐饮的贡献最大。入境旅游的发展对北京市的第一和第二产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拉动作用,三次产业协调发展才是国际大都市发展的显著特征。

1.2国际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

伴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北京市引起了国内外游客的普遍关注,城市影响力不断提高,已经成为重要的国际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基本具备了国际大都市的属性。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北京市旅游产品的制造和销售,成为入境游和国内旅游的接待中心和客源集散转输地。北京2006年旅游服务贸易总额是182.96亿美元,2012年为248.97亿美元,提高了1.4倍。北京旅游服务贸易出口额占我国旅游服务贸易的比例也由2006年的2.26%增加到了2012年3.59%。以上指标表明,北京市旅游服务贸易的市场竞争力逐步增强。

1.3北京市国际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比较。

服务贸易竞争力指数是指一国服务贸易的进出口差额占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用TC来表示,系数越大表明优势越大。如果TC>0,代表该商品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TC值越接近1,代表竞争力越强;如果TC<0,意味着该商品没有国际竞争力;如果TC=0,代表该商品的竞争力与国际水平持平。从2002-2012年,北京市旅游服务贸易的TC竞争力指数平均值为0.12,略高于纽约,但低于巴黎、罗马,并远远落后于马德里。说明,北京市的旅游服务贸易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但和国际知名的旅游大都市相比差距还较大。

2、北京市旅游服务贸易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旅游资源缺乏深度挖掘。

北京市旅游资源丰富,不仅是历朝古都,还是政治文化中心,可这些丰厚的资源却没有被好好利用。北京拥有六项世界遗产,而国际旅游大都会巴黎也只有三项。北京市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是许多城市无法比拟的,除了拥有建筑奇观万里长城、圆明园等外,北京市历代皇朝遗留下来的皇家宫殿、皇家园林、皇家御用品展览以及皇家文化都是城市独有的旅游资源。与政府中心和文化中心相配套的商务活动和休闲度假也成为北京市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与上海相比,商务旅游欠开发,仍以观光旅游为主,丰厚的资源没有被很好的挖掘和利用。旅行社经营粗放,旅游路线和旅游产品单一现象严重。近年来,无论入境游客数量还是旅行社的利润率,北京市都低于上海。

2.2国际化程度比较低。

国际化程度较低通常用城市的开放程度、国际宣传力度和标志标识三个指标来衡量。首先,根据《中国城市对外开放指数研究报告》显示,深圳、广州和厦门位居榜首;杭州、宁波、南京、大连、青岛紧接其后;武汉在中部地区城市位居第一;成都、西安在西部城市中得分最高。北京的开放指数在国内来说都比较低,原因之一就是北京对旅游服务贸易主体的保护程度较高;其次,在国际宣传方面,外国游客主要通过报纸杂志和书籍,亲戚、朋友,互联网(21%)和电视广播来了解北京的。许多外国报纸、杂志对中国形象的描述有误区,认为中国不安全,这也就导致了许多境外游客不愿意来北京旅游;再次,北京市的标志、标识国际化程度低。北京大多数的景点标牌做的不够细致,尽管有些景点有英文甚至其它文字的注释,但是游客仍然存在购物、交通方面不知所措的情况。

2.3配套设施不够完善。

在交通、信息化建设、自助旅游便利性等方面来讲,北京市与巴黎、伦敦等国际著名旅游城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从主要入境通道航空运输来看,北京只有两座民用机场,而伦敦有五个民用机场,机场的旅客吞吐量也较低。从市内交通来看,2004年北京城区的公路交通人均占有面积仅4.9平方米,而伦敦、人均占有面积则是17.8平方米。尽管北京市在近年来交通便利性大大提高,但拥挤程度也是叹为观止。作为国际化大都市伦敦、巴黎、东京、纽约均开辟有多线路、多车型、多语种导游的观光巴士,而北京还缺少这类的城市观光巴士。旅游咨询、集散中心服务、信息查询、旅游标识以及公共厕所等配套设施与巴黎、马德里等国际旅游大都市相比,差距都很大。

2.4缺乏区域协作与监管力度。

2011年,北京市的入境旅游外汇收入和入境人数都低于广东和上海。和沪、苏、浙三地相比,北京的区位优势不明显,对周边区域的旅游辐射力不强。从北京去天津的游客不到游客总量3%,去河北的更低,甚至有很大一部分游客把北京作为中转地;最后又到达上海。由于北京的旅游服务缺乏有效的监管,存在着不少毁坏北京旅游品牌形象的状况。

2.5旅游纪念品缺乏特色,旅游淡旺季变化明显。

北京市的旅游纪念品存在着设计、开发、管理、生产与销售相对落后的问题。我国的旅游纪念品收入只占旅游总收入的20%左右,与旅游业比较发达的国家相比还差20%—40%。故宫、天坛、颐和园、长城是北京市各具特色的风景名胜,它们自身具有各自的特点,但各景区的旅游纪念品都是由固定的几个厂家生产,没有体现出特色,导致境外消费者对旅游产品没有兴趣,甚至空手而归。

3、促进北京市旅游服务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3.1政府重视,加强引导。

政府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到对一个地区和城市的产业发展。政府要不断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对北京市旅游业发展的管理和监督,杜绝不良行为,树立北京的国际大都市形象;设置专项资金,以便到世界各地进行北京旅游推介活动;促进行业合作,研究旅游产业发展的规律,整合各种资源,为共建北京旅游品牌共同努力;做好国际国内市场调研,提供给旅游企业及时准确的信息并进行指导;在旅游淡季的时候给予旅游补贴和游客入境奖励;政府牵头,鼓励旅游业与工艺品制造以及一般制造业的相互配合,鼓励创意文化产业与北京旅游业的结合,加强北京市城市信息化、标准化和国际化建设渠道,促进区域间的深度合作,打造跨区域的旅游资源整合,提高旅游产品的整体能力。

3.2深度挖掘旅游资源。

旅游企业应该深度挖掘旅游资源,精心设计和开发旅游活动,加深对资源的理解与呈现,才能做出自己的特色和品牌。许多外国游客是因为中国的文化才来旅游的,但游完印象深刻的却不多。如果旅游企业对旅游景点的景物解说多做些研究,增加让游客体验的活动,生产具有当地特色的旅游纪念品,一定会增加旅游的附加值。还应该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开发多项有特点的旅游项目,比如皇家文化之旅、多元文化考察、地域民俗体验、古玩鉴赏等等。增加旅客在景点的停留时间,这样也能带动旅客的入境消费。

3.3加大对外宣传力度。

北京市政府和旅游局把有组织的旅游推介活动做到国外,并加大投资力度,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条件,把“建设旅游强市”的工作做到实处。具体从以下几方面做起:第一,运用发达的互联网技术,做好网络营销。要有创造性地建设网站,运用多种语言进行介绍,运用电子邮件营销、增强信誉、加强售后服务;第二,制作精美的中外文宣传手册。增强语言修饰,突出特色,内容要实用,介绍要全面;第三,加强导游人员的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突出旅游业的专业性,提高信誉,增强好的口碑以吸引更多顾客。

3.4积极开发商务旅游。

全球经济一体化已经成为一个趋势。因此,商务旅游在旅游业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北京近年来入境游客数量落后于上海和广州的原因之一就是商务旅游在广东和上海入境游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北京入境游落后于巴黎的一个就是商务旅游不够发达。北京市中国的政治中跨国公司总部云集,为大力发展商务会展提供了不少的便利条件,以此来达到商务旅游繁荣的目的。商务旅游的游客不集中,要求高效率的环境,同时他们的消费的水平和层次也很高;商务游客的文化水平高,对展馆条件、商务酒店、休憩产业区(RBD)功能以及金融信息服务要求也较高。商务旅游是未来北京旅游出口的重要增长点。

3.5积极促进区域协作。

实现京津冀三地无障碍旅游,会对北京入境旅游市场形成巨大的支持。其实全国最早提出区域旅游合作的就是京津冀地区,但是由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行政条块分割,地方利益保护等因素,到目前为止区域旅游合作没有太多实质的发展。为了实现网络共用、客源互送以及投诉信息联网等功能,可以在北京、天津、石家庄分别成立旅游集散中心。不仅如此,北京市可以发展由都市核心旅游区、郊区旅游圈和环首都旅游圈组成的“一区两圈”的大北京旅游发展格局。

3.6丰富旅游商品及旅游项目。

旅游论文范文第8篇

(一)旅游资源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数据来源依据科学性、全面性和可获取性等原则,结合安徽省实际,选取具有国际和国内可比较性的20种高等级旅游资源作为评价旅游资源优势度的主要指标(见表1)。表中,旅游资源数量的相关数据主要来源于国家旅游局官网、中国旅游网、国土资源部官网、安徽旅游政务网、安徽林业信息网和安徽省环境保护厅官网等网站;各类旅游资源的赋权得分通过专家打分法获得。

(二)旅游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数据来源选取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和旅游经济增长速度作为研究旅游经济的2个一级指标,在此基础上,选取4个二级指标和12个三级指标作为研究安徽16个市旅游经济的主要指标(表2)。考虑到研究数据的可获取性和可比较性,表中指标数据主要为2012年的截面数据,其中,国内旅游收入和国内旅游人次的数据直接来源于2013年《安徽统计年鉴》;旅游总收入和旅游总人次、外汇旅游收入和入境旅游人次等数据直接来源于2012年安徽16个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下文简称《公报》);在计算旅游收入和旅游人次相对值时,所采用的户籍人口数据主要来源于《公报》,《公报》未给出的数据则参照《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所采用的面积数据主要来源于安徽16个市的政府网站。

(三)研究方法1.旅游资源优势度对区际旅游资源的评价,本研究借鉴王凯[9]、黄成林[10]等学者的研究成果,在消除人口、面积等因素带来误差的基础上,结合资源的数量、游览价值及资源间的匹配度来确定各地市旅游资源的整体优势度(表3)。2.旅游经济贡献率为保证旅游经济各项指标数据可与旅游资源优势度进行有效比较,本研究采用旅游经济贡献率来衡量安徽16个市旅游收入和旅游人次等各项旅游经济指标,指标数值同样选择剔除了人口和面积等因素影响的相对值。3.旅游经济增长率经济增长率也称经济增长速度,它是反映一定时期经济发展水平变化程度的动态指标,也是反映一个国家经济是否具有活力的基本指标。计算公式。4.相关性分析相关性分析是研究现象之间是否存在某种依存关系,并对具体有依存关系的现象探讨其相关方向及相关程度的一种统计方法。本研究考察旅游资源与旅游经济之间的相关关系,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进行分析,根据相关系数值分级如下:0<r<0.3为微弱相关;0.3≤r<0.5为低度相关;0.5≤r<0.7为中等相关;0.7≤r<0.85为显著相关;0.85≤r<1为高度相关[11]。空间错位理论最早用来分析城市快速空间重构的背景下,弱势群体居住和就业空间机会错位的情况,本文借用重心模型与聚类和二维组合矩阵方法来分析旅游资源和旅游经济的空间错位情况。基本思路如下:首先借用重心模型公式计算出各次级区域(市)在总区域空间范围内的重心地理坐标。式中,xi是指某一区域的第i个次级区域(市)所在地的经度坐标;yi是指某一区域的第i个次级区域(市)所在地的纬度坐标;Mi是指某一区域的第i个次级区域(市)的属性量值(资源、收入、人次等)。然后借用聚类和二维组合矩阵方法判断各次级区域(市)旅游资源和旅游经济的空间错位情况,具体做法是,以旅游资源为横轴、旅游经济各指标为纵轴构建坐标系;同时,分别将横轴、纵轴划分为m、n个等级,形成纵横交错的二维数表(本文均划分为5个等级),将安徽16个市归入相应的交叉网格内,从而判断其空间错位情况。

二、数据处理与结果分析

(一)旅游资源与旅游经济相关性测定与分析首先根据公式(1)—公式(7),分别计算出安徽16个市旅游资源优势度,然后根据公式(10)和公式(11)分别计算出旅游收入和旅游人次的相对值、旅游收入和旅游人次的增长率等旅游经济各项指标数值(表3);基于以上结果,运用SPSS19.0软件的相关性分析工具,对2012年安徽16市旅游资源与旅游经济的各项指标的相关性进行统计检验分析(见表4、表5)。根据表4,就旅游资源优势度与旅游收入相对值的相关性统计分析结果来看,2012年旅游资源优势度与旅游总收入相对值间的相关系数为0.591,相关系数值0.5≤r<0.7,为中等相关;与国内旅游收入相对值间的相关系数为0.656,相关系数值0.5≤r<0.7为中等相关;与旅游外汇收入相对值间的相关系数为0.902,相关系数值0.85≤r<1为高度相关。就旅游资源优势度与旅游人次相对值的相关性分析来看,2012年旅游资源优势度与旅游总人次相对值间的相关系数为0.616,处为中等相关;与国内旅游人次相对值间的相关系数为0.709,为显著相关;与入境旅游人次相对值间的相关系数为0.927,为高度相关。根据表5,从旅游资源优势度与旅游经济增长速度的相关性统计分析结果来看,相关系数值均为负数;且除国内旅游收入增长率与旅游资源优势度的相关系数绝对值在0.3≤r<0.5的低度相关的范围内,其他相关系数绝对值均小于0.3,处于0<r<0.3的区间范围内,为微弱负相关。究其原因,现阶段旅游资源所构成的吸引力仍然对旅游收入及旅游人次总量有着重要的影响,旅游收入、旅游人次与旅游资源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性。然而,旅游经济的增长不再单纯依赖于旅游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建设、制度环境演变和区位条件等因素均对其有重要的影响,旅游经济增长速度与旅游资源之间微弱负相关的关系亟待改善。

(二)旅游资源与旅游经济空间错位性分析首先,根据表3数据,通过公式(12)和公式(13),计算得出旅游资源与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各项指标间的重心分布情况(图1);然后,通过聚类和二维组合矩阵方法描绘出旅游资源与旅游总收入的空间错位分布情况(图2)。从图1中可以看出,旅游资源与旅游外汇收入、入境旅游人次的重心较为接近,而与旅游总收入、旅游总人次、国内旅游收入、国内旅游人次存在明显的空间错位。以旅游收入为例,旅游资源与旅游总收入的重心相差0.216个经度、0.576个纬度,与国内旅游收入相差0.209个经度、0.555个纬度,与旅游外汇收入相差0.148个经度、0.028个纬度;根据各指标重心的经纬度数值,查询得出,旅游资源、旅游总收入、国内旅游收入、旅游外汇收入的重心分别处于池州市青阳县、合肥市巢湖市、合肥市巢湖市、芜湖市南陵县,结合地图可知,青阳县与南陵县地理距离最小,而与巢湖市距离较大。与此同时,通过图2可以进一步地看出,旅游资源和旅游总收入等级均高的市为黄山,旅游资源和旅游总收入等级均较低的市为马鞍山、铜陵、蚌埠、阜阳、淮北和宿州;安庆、宣城、六安、淮南、滁州和亳州等市的旅游资源等级较高而旅游总收入等级却较低,呈现出与旅游经济反向偏离的特征;合肥、池州等市的旅游资源等级较低而旅游总收入等级却较高,呈现出与旅游经济正向偏离的特征。同理,可得出旅游资源与国内旅游收入、旅游外汇收入、国内旅游人次、入境旅游人次之间的二维组合矩阵图,由于篇幅所限,在此不做赘述。究其原因,旅游资源仍然是入境旅游者旅游目的地选择的重要影响因素,旅游资源等级越高,入境旅游人次和旅游外汇收入越多;受到闲暇时间及经济成本等因素的制约,相当一部分国内旅游者选择就近旅游,一定程度上造成旅游资源与旅游经济重心出现偏离。合肥、宣城和安庆等市的空间错位表现最为明显,就合肥而言,其旅游资源优势度较低,但作为省会城市,可以依托全省便捷的交通枢纽和旅游集散中心的区位和经济优势为新业态旅游的发展提供条件,使得旅游收入和旅游人次指标均较高,旅游业发展已突破原有的依赖旅游资源发展的单一模式;安庆和宣城等市的旅游资源优势度较高,但旅游收入和旅游人次指标则较低,说明上述两市的旅游资源优势还未得到充分发挥,借助优势旅游资源推动旅游经济发展依然任重而道远。

三、研究结论与建议

(一)主要结论首先,旅游资源与旅游经济间存在相关性关系。一方面,旅游资源与旅游收入、旅游人次等经济发展水平指标之间呈现出正相关的关系,且与入境旅游高度相关,与国内旅游显著相关;进一步分析,旅游资源与旅游人次之间的相关系数值更大,说明旅游资源对旅游人次的影响更直接、更显著。另一方面,旅游资源与旅游收入、旅游人次等经济增长速度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则不明显。其次,旅游资源与旅游经济间存在空间错位现象。就全省而言,入境旅游经济的各项指标重心与旅游资源重心较为接近,而国内旅游经济指标则偏离旅游资源重心;就各市而言,旅游资源等级与旅游经济等级存在一定程度的空间错位,这种错位在合肥、宣城、安庆等城市中表现得最为突出。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