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流感传播论文范文

流感传播论文范文

流感传播论文

流感传播论文范文第1篇

在考虑个体自身情况、个体间相互作用及环境对个体影响等因素的基础上,利用社会力模型模拟个体在航站楼内的流动和接触。社会力模型[8]认为当质量为mi的行人i,期望以大小为v0i,方向为e0i的速度行走时,其在行走过程中需要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实际速度vi,同时,需要与包括墙在内的障碍物及其他行人保持一定的距离,此距离与速度有关。假定其在τi时间内加速到vi,在时间t内的速度变化可用等式(5)所示的运动学方程描述。式(7)中,fiq的定义由式(6)给出,其他参量的定义与式(5)中的相同。由此可知,当人群密度越大,周围环境越复杂,行人的实际速度vi与期望速度v0i的差距就越大,其他行人和环境对其行走的速度影响也就越大,行走所耗费的时间越长,行人间形成有效接触的可能性和有效接触的时间(t)随之增长。考虑其他行人和周围环境对其的影响作用,改进后的社会力模型可提高基于改进的SEIR模型中关键参量F(t)的准确度。

2团体行为

个体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都会受到其所在群体的影响,如个人普遍存在一种从众行为。统计数据表明,独自行走的移动速度较有人陪伴的移动速度稍快。根据旅客出行人数,可将旅客分为三类,分别是旅行团旅客、结伴出行旅客和个人出行旅客。旅行团旅客通过旅行社组织形成团体式群体,由导游带领集体行动;结伴出行旅客通常由家人或朋友构成小规模群体,在行走过程中结伴出行旅客之间保持的紧密联系;个人出行旅客往往独自行走,行走速度受自身因素影响。这三类旅客具有明显的行走特征差异,其相互之间的作用力fiq从大到小依次为结伴出行旅客、旅行团旅客和个人出行旅客。因此,一旦该团体中出现感染者,结伴出行旅客被感染的概率最高,其次是旅行团旅客,个人出行旅客被感染的概率最低。团体中个体相互间的作用力示意图如图1所示,蓝色圆圈代表旅行团旅客,其中红色圆圈代表导游,绿色圆圈代表结伴出行旅客,紫色圆圈代表个人出行旅客。

3航站楼内流感传播扩散实验

3.1航站楼平面布局结构和旅客流程图2(a)和图2(b)分别给出了离港层和进港层的平面布局图,检验检疫、入口、值机岛、安检通道、海关柜台、检验检疫、边检和登机门均已在图中标出,每张图的左半边区域用于服务国内旅客,右半边区域用于服务国际旅客。

3.2航站楼内人员流动性参数设定设置两组实验,第一组为不考虑团体旅客行为的因素,第二组考虑团体旅客的影响。两组进离港实验中易感者、感染者、潜伏者和移出者的初始百分比分别为81.2%,8.8%,3.1%和6.9%,每组进港和离港实验中均有8700名左右的旅客,国内旅客的数量约为国际旅客的4.2倍。并假设旅客直径服从μ=0.6,σ=0.026的正态分布(95%的人员直径分布在[0.55,0.65]的区间内,单位:m);旅客舒适行走速度均匀分布于0.5~1.0m/s之间。同时,参照国内某机场服务承诺,对旅客办理各种手续的时间做出如表1所示的假设。此外,人员离港和进港的时间根据该机场航班时刻表而定,假定每架航班上的旅客数随机分布在120~150之间。其中,旅客从所在航班起飞前210min开始到达航站楼,值机柜台的开放时间为航班起飞前的120~50min,登机时间为航班起飞前的50~15min,海关、检验检疫和边防检查柜台的开放没有时间限制,遇值机柜台未开放或登机门未开放时,旅客前往商业区等待。

3.3航站楼内的团体行为假设设易感者与感染者的距离小于2.0m时才可能被感染,即,有效接触距离为2.0m。此外,据统计,国内民航旅行团旅客、结伴出行旅客和个人出行旅客的比例分别为39.6%、34.1%和26.3%[9]。在航站楼内,个人出行旅客对其他旅客的作用力强度Ai和心里排斥范围Bi以及团体旅客之间的吸引强度Ei和吸引范围Fi并不是固定不变的[10]。伴随行人心理状态的变化,这两个参数都可能发生改变。在考虑团体行为的实验中,对三种团体行为的设定如表2所示。

3.4实验结果每组实验采用将基于个体的SEIR模型和社会力模型结合的方式模拟航站楼内流感传播扩散,图3(a)给出了离港实验中感染者数量的变化趋势,进港实验的数据由图3(b)给出。图3(a)中两条曲线不仅走势相同,而且较为贴近;图3(b)中两条曲线走势相近,而变化幅度有明显的区别,这说明团体行为对离港流程中流感的传播影响较小,而对进港流程中流感的传播有显著影响。在24h的模拟中,不考虑团体行为的进港和离港实验共计有342和1067名旅客被感染,而考虑团体行为之后,二者分别为505和1219,增长幅度分别为47.7%和14.2%。图3航站楼内感染者数量

4结论

流感传播论文范文第2篇

观察期结束后,将观察统计数据录入数据库进行对比分析。应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学整理和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流感行为知晓情况通过对两组患者的调查测验结果进行统计,评价其流感行为知晓率,根据健康素养调查计分方式进行总体流感素养和各类别健康素养的计算。最后得分不低于80分为显效,不低于60分为有效,60分以下为无效,以显效和有效人数之和除以总人数为中有效率。经对比,两组健康教育效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教育满意情况统计观察结束后,观察人员还统计了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对健康教育的满意情况。两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本次调查在新昌县引入健康教育理论,旨在提高普通民众对于甲型H1N1流感的防控能力,更好的满足社会上不同学历层次人群的对健康知识学习的需求,使其行为向着有利于健康的方向发展。本次四周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

3.1计划制订对新昌县甲型H1N1流感患者实施健康教育评价,评估患者的学习愿望及需求。以病人为主体制定健康教育的计划,根据教育理论和居民学习的特点以及每位患者的背景和病因病况制定健康教育实施方案。一般由四周组成,第一周宣教周,第二周为示范周,第三周为实践周,第四周为考核周。

3.2健康宣教进行甲型H1N1流感的知识宣教和心理干预。以问题为导向,讲重点疾病的原理,在与患者交谈中评估患者最想了解的问题。例如,甲型H1N1流感传播途径有哪些,如何预防和应对并发症,如何进行体育锻炼,如何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做好不同患者的心理护理,增强患者应对疾病战胜病魔的信心。

3.3教育示范本周医疗护理操作均由健康教育专家示范完成,主要介绍所使用的各种医疗器械的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项,健康教育专家边做步骤边讲解讲,学历高的提供书面资料;学历低的老年人,提供操作步骤流程图案。对患者实施健康用药指引,针对每位患者的不同情况,开列二级预防药物使用清单,明确列明需要服用的药物种类、名称、用药时间、用药剂量和注意事项。初次用药在护理人员的指引下完成,主要介绍正确的无菌用药方法。这一周还会提醒患者注意平衡饮食、体育锻炼以及排便问题。

3.4健康实践由健康教育人员指导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实践。本周患者应逐渐适应自行进行甲型H1N1流感防控操作与护理,年纪轻、学历高、手脚灵活的患者,只要告知操作时间安排,使其进一步熟悉操作流程,年纪大,手脚不灵活和记忆力差的患者,应以独立操作为主,健康教育专家监督提醒。也可让病友相互交流经验,相互监督,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流感传播论文范文第3篇

近年来禽流感影响范围越来越大,不仅对养殖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更是危害到人类健康,因此禽流感引起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关注。笔者通过收集CNKI数据库中收录的有关禽流感的文献,运用共词分析方法,梳理禽流感的研究脉络,绘制网络知识图谱,对该领域的热点进行剖析。结果表明:近十年来禽流感研究的三个热点领域为Ⅰ禽流感基础科学研究、Ⅱ禽流感病原学研究、Ⅲ禽流感防治研究。

关键词:

禽流感;共词分析;热点研究;网络知识图谱;社会网络

随着禽流感的影响范围越来越广,不仅严重危害养禽业,而且对公共卫生构成巨大威胁。为了科学认识和积极防控禽流感,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且富有成效的研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关键词是学术论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往往只是几个词,在论文中所占篇幅比较小,但却是论文的精髓[1],不仅可以利用关键词检索到文献,还可以通过关键词了解到文献涉及的领域和内容。笔者通过运用共词分析方法,结合bicomb软件、pajek软件对CNKI收录的近十年相关文献进行聚类分析,得出知识图谱,再对图谱进行分析,总结出国内近十年内禽流感的研究热点,现报道如下。

1研究方法

1.1数据的来源研究所用数据来源于CNKI畜牧兽医领域核心期刊收录的禽流感相关文献,时间范围是2005—2013年。检索得到2676篇文献,去除会议记录和重复文献,可用2437篇文献,利用bicomb软件对文献中的关键词进行梳理,得到关键词8143个。

1.2数据的处理再利用bicomb软件中的筛选功能,对上述检索得到的8143个关键词进行筛选,筛出频率大于10的关键词153个,部分高频关键词见表1,这153个关键词基本上代表了近十年来禽流感的研究范围。将处理后2437篇文献中的关键词输入编写好的java程序进行词频共现关系计算,得到7441个不同节点,对这些节点进行去杂,得到144个中心节点,并将中心节点中与其他节点都有联系的节点去除,最终得到139个节点,最后利用pajek软件处理贡献关系得到关系图谱,结果见图1。

2结果与分析

由图1可以直观地看出,在关键节点所构成的空间中,可以区分出区域Ⅰ“禽流感基础科学研究”、区域Ⅱ“禽流感病原学研究”、区域Ⅲ“禽流感防治研究”3个核心区域。

2.1禽流感基础科学研究(区域Ⅰ)从图1中可以清晰地观察得到,本区域的核心是围绕禽流感基础科学问题展开,进行分子流行病学、免疫学等一系列研究。随着禽流感越来越频繁发生,影响范围越来越广和人感染禽流感新发病例不断出现,2005年国家自然基金委员会紧急启动了重大项目“禽流感关键基础科学问题研究(NSFC30599430)”。历经多年研究,项目在禽流感病毒分子流行病学、病毒蛋白结构与功能、感染机制与免疫应答、禽流感病毒感染人的特点与传播途径等方面都取得了原创性的成果[2]。禽流感基础科学研究为禽流感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很显然其为禽流感研究领域一大热点。不过笔者认为,国内外学者对禽流感基础科学研究已经近乎完成,不再会成为未来的研究热点。

2.2禽流感病原学研究(区域Ⅱ)从图1中可以清晰地观察得到,本区域是围绕禽流感不同亚型的基因型和血清型展开的,研究它们的基因特点和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含有两种蛋白: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HA负责流感病毒结合宿主细胞,NA蛋白负责病毒复制后出芽的必要条件,而HA有1~16个亚型,NA有1~10个亚型,根据HA和NA抗原性的不同分为多种血清亚型。HA在禽流感病毒感染细胞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对血凝素基因的相关研究一直是禽流感研究的重点和热点[3]。国内外众多学者致力于研究HA基因结构特点、HA基因编码蛋白质结构与功能、HA裂解位点的研究,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更好地解释了禽流感病毒致病性特点,为禽流感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从图1中也可以清晰地看出,能感染不同物种的禽流感亚型(如H9N2)和高致病性禽流感(如H5N1)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共同关注,关于它们的研究不仅关系到养禽业的发展,更关系到禽流感感染人的公共卫生问题。关于禽流感基因的研究关系到人们对禽流感的防治,为养禽业发展提供保障,也为防范禽流感危害人类公共卫生提供依据,由此可见禽流感基因的研究依旧会成为一大热点。

2.3禽流感防治研究(区域Ⅲ)从图1中可以清晰地观察得到,禽流感防治研究主要以禽流感疫苗研究为主。本区域是围绕不同形式的禽流感疫苗及其免疫效果评价展开,其中最为主要的是DNA疫苗。随着禽流感对养殖业的危害越来越大并且危及到公共卫生,关于禽流感的防疫工作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禽流感疫苗的研制工作,在禽流感防控工作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疫苗成为我国战胜禽流感的有效武器[4]。有些亚型的禽流感病毒在疫苗选择压力之下,通过长时间的演化,已出现一些变异的毒株[5-7],因此对疫苗的要求越来越高。禽流感灭活疫苗安全性高,产业技术成熟,依然是养禽业使用频率比较高的疫苗。而灭活苗的质量不稳定,易导致免疫失败的缺点也十分突出。为了弥补灭活苗的不足,更多的研究人员把目光放到新型疫苗的研究上,尤其是关于DNA疫苗研制,更是受到国内外研究人士的关注。目前,禽流感新型疫苗种类虽然多,但技术不够成熟,疫苗的研制仍在实验室试验阶段,并未全面推广。禽流感的疫苗研制工作关系到人们对禽流感疫情的掌控,随着新型变异毒株的出现,禽养殖业对疫苗的依赖性也会越来越强。综上所述,关于禽流感疫苗研制工作依然会是禽流感研究的一大热点。

3结论

笔者运用共词分析方法对CNKI中收录的有关禽流感的2437篇文献进行处理并绘制知识图谱进行分析,剖析了行业热点及演进态势,得出近十年来禽流感研究的三个热点领域:Ⅰ禽流感基础科学研究;Ⅱ禽流感病原学研究;Ⅲ禽流感防治研究。通过上述分析可以清晰地看出:首先,关于禽流感基础科学的研究随着学科基础知识的越来越全面,在未来不太可能继续作为学科的研究热点吸引学者的目光。其次,针对禽流感病毒基因研究,笔者认为将来的热点依然是高致病性禽流感和能感染其他物种禽流感基因的研究,这两个方面切实关系到养禽业的正常发展和人类公共卫生问题,不得不引起国内外学者的重视。最后,关于禽流感疫苗研究也将继续是禽流感研究的一个不可忽视的热点,疫苗是有效预防禽流感的方法,尤其是目前新兴的DNA疫苗的研发,其相对于传统疫苗的优点明显,更将成为研究的热点。本研究通过分析禽流感领域研究现状学术热点及其发展趋势,为探究禽流感领域的科学规律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姜春林,杜维滨,李江波.经济学研究热点领域知识图谱:共词分析视角[J].情报杂志,2008(9):78-80,157.

[2]胡景杰,陈越,陈领,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禽流感关键基础科学问题研究”结题综述[J].中国科学基金,2010(5):275-278.

[3]蒋梅.禽流感病毒血凝素基因研究进展[J].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13,29(8):817-820.

[4]张毅,王幼明,王芳,等.我国禽流感研究进展及成就[J].微生物学通报,2014,41(3):497-503.

[5]LIC,YUK,TIANG,etal.EvolutionofH9N2influenzavirusesfromdomesticpoultryinMainlandChina[J].Virology,2005,340(1):70-83.

[6]SUNY,PUJ,JIANGZ,etal.GenotypicevolutionandantigenicdriftofH9N2influenzavirusesinChinafrom1994to2008[J].VetMicrobiol,2010,146(3/4):215-225.

流感传播论文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介绍了春季常见猪病,包括猪瘟、猪流感、猪肺疫、仔猪副伤寒、大肠杆菌病等,总结了其综合防治措施,以供养猪户参考。

春季是猪病多发季节,且多为混合感染,发病后不易治愈。最常见的有猪瘟、猪流感、猪肺疫、仔猪副伤寒、大肠杆菌病等。猪瘟死亡率最高,猪流感死亡率较低,但可导致猪生长迟缓,使养殖效益下降。为此,养猪户要贯彻以防为主的方针,采用多种预防性措施,控制疾病的发生,切实做好疾病防疫工作,确保养猪业健康发展。笔者结合生产实践,现将春季常见流行猪病的防治措施介绍如下,以供养猪户参考。

1猪瘟

猪瘟又叫烂肠瘟,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不同品种、年龄、性别的猪均易感。1月龄以内的仔猪很少感染发病,1月龄以后易感性逐渐增加。本病有高度的传染性,当易感猪群受到传染时,即引起急性暴发,最先发病的猪呈最急性经过而死亡,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主要表现突然发病,高热稽留,全身痉挛,四肢抽搐,皮肤和黏膜发绀。春季前后进入猪瘟发病高峰期,在该病的常发地区或受威胁地区,要对种母猪于配种前或配种后各免疫l次;仔猪于20~25日龄进行首免,50~60日龄二免。在非疫区,应对种母猪于配种前或配种后各免疫1次;种公猪于春秋两季各免疫l次;仔猪断奶后免疫1次。另外,可以对仔猪进行超前免疫(出生后肌肉注射1头份,2h后再喂初乳),能有效预防本病的发生。由于春季温差较大,应做好猪舍保暖、防潮工作,定期消毒,搞好环境卫生,加强饲养管理,提高猪的抗病能力。猪圈内勤换勤垫,圈舍周围常用草木灰水、石灰水、火碱水等消毒。饲料要多样化,常喂些胡萝卜、白萝卜等青绿多汁饲料。防治上肌肉注射抗毒免疫增强针,用量为0.1mL/kg体重。分点注射冰毒5号(主要成分为罗瓦尔精),用量为0.2mL/kg体重。若出现呼吸道症状与细菌性病混合感染可肌肉注射咳喘康(主要成分为胆酸、地龙)效果更佳。同时,用派毒杀(主要成分为聚维铜碘)每3d给猪舍消毒1次。

2猪流感

猪流感是由正黏病毒科猪流感病毒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的呼吸道疾病。临床上以发病急促、咳嗽、呼吸困难、发热、衰竭、迅速康复为特征。病猪和带毒猪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传播途径主要为呼吸道。发病猪不分品种、性别和年龄,多发生于冬春两季,多在早春呈地方性流行。往往突然发病,迅速传播整个猪群,发病率高达100%,潜伏期2~7d,病程1周左右。如果在发病期管理不当,则易发生支气管炎、肺炎、胸膜炎等,增加猪的病死率。本病目前尚无有效的疫苗,用猪流感佐剂灭活苗连续接种2次,免疫期可达8个月。预防还应加强猪舍的消毒工作,保持猪舍清洁干燥。加强饲养管理,定期用5%的火碱对猪舍消毒,在天气突变或湿冷时要注意防寒保暖,保持环境稳定。尤其是春季注意猪舍通风,但要防贼风、防潮。此外,在发病季节不可从外地引进新猪,凡引进新猪必须隔离饲养,待1周确认无病后再并入原猪群。定期用阿毒(主要成分为利巴韦林)拌料预防。一旦发生猪流感,首先应供给富含营养的青绿多汁饲料,及时查明病猪与可疑病猪,隔离治疗。猪舍用2%烧碱液消毒,粪便堆积发酵。病初给以缓泻,以后解热镇痛,抑菌消炎。可肌注30%安乃近注射液3~5mL/头,或复方氨基比林、复方奎宁注射液5~10mL/头,另外添加适量抗菌素或碘胺类药物,以减轻并发症。或服用抗生素或磺胺类药物,以防细菌感染。对病重猪可用青霉素、链霉素、病毒灵同时肌注,每天2次,连用5d。还可用精通一号(主要成分为柴胡)+热毒5号(主要成分为氨基比林)肌肉注射0.2mL/kg体重,或用病寄灵(主要成分为蒽诺沙星)+病毒5号(主要成分为罗瓦尔精)肌肉注射0.1mL/kg体重,每天1次,连用3d。

3猪肺疫

该病是由巴氏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各种年龄的猪均易感染,但以仔猪和架子猪发病率较高。以灰色水泥状下痢、呕吐、脱水为主,大猪很少死亡,10日龄以下仔猪死亡率达50%~100%。根据本病传播特点,防制首先应增强机体的抗病力。加强饲养管理,消除可能降低抗病能力因素和致病诱因如圈舍拥挤、通风采光差、潮湿、受寒等。圈舍、环境定期消毒。新引进猪隔离观察1个月后健康,方可合群。进行预防接种,每年定期进行有计划免疫注射。仔猪断奶时肌肉注射猪肺疫弱毒苗,种猪于春秋两季注射猪瘟、猪肺疫二联苗。发生本病时,应将病猪隔离、封锁、严密消毒。同栏的猪,用血清或用疫苗紧急预防。对散发病猪应隔离治疗,消毒猪舍。治疗可采用青霉素80~240万单位/头肌注,同时用10%磺胺嘧啶10~20mL/头加注射用水5~10mL肌注,12h用1次,连用3d;45kg以上猪用氯霉素2500mg/头、链霉素3000mg/头、10%氨基比林20mL/头肌注,6h用1次,

连用2次。还可用庆大霉素1~2mg/kg体重、四环素7~15mg/kg体重肌注,每天2次,直到体温下降为止。

4仔猪副伤寒

该病是由沙门氏菌引起的一种传染病,多发生于2~4月龄的仔猪,1个月以下和6个月以上的猪很少发生,发病无明显季节性。急性型初期便秘,后下痢,拉恶臭血便,腹下、耳下、四肢末端、嘴尖、尾尖等身体远端皮肤呈红色,后期变为青紫色,体温升高。慢性者便秘与下痢交替进行,粪便呈灰色、淡黄或暗绿色,皮肤上有湿疹。在非疫区仔猪断奶后要接种副伤寒弱毒冻干苗,疫区要对20~30日龄的仔猪用副伤寒甲醛苗首免,间隔5~8d再免疫1次。青霉素、链霉素、红霉素、土霉素等对该病无效,用庆大霉素、卡那霉素、氯霉素等有一定治疗效果。

流感传播论文范文第5篇

(一)谣言出现不可避免1949年,香农和韦弗联名出版《通讯的数学原理》,提出了传播过程的数学模式,即后来成为传播学经典模式之一的“香农—韦弗模式”。在这一模式中,香农将“噪音”的概念首次引入了传播学。信息在传播过程中,会不可避免的被各种因素所干扰,从而导致一定程度的失真。因此,无论是依靠人际传播的传统社会,还是由互联网搭建的信息社会,由于消息失真失实而产生的谣言,都是难以避免的。上世纪初,在心理学蓬勃发展的带动下,谣言研究在欧美兴起,特别是二战时期的美国。被誉为实验社会心理学之父的奥尔波特,其研究也是以战争时期的谣言为切入点。在其著作《谣言心理学》中,他和波斯特曼曾经总结出一个经典的“谣言公式”:R≈I×A。其中R即是“谣言”(Rumour),I和A则分别是指事件的“重要性”(Importance)和“模糊性”(Ambiguous)。[1]这则公式可以合理解释大多数的谣言现象,两位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人类的理性是有限度的,在人们获得认知的时候,会不可避免地掺杂进想象、评价和判断的成分。在奥尔波特看来,凡是与人们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事情,一旦没有大众媒体之类的可靠消息源的证实,官方又遮遮掩掩,那么很可能会使得谣言四起。回顾近几年,无论是福岛核泄漏引发的“抢盐风波”,还是防治禽流感的“偏方”,亦或是层出不穷的“末日预言”,无一不是如此。

(二)个体判断具有局限从1543年哥白尼提出“日心说”、维萨里发展人体解剖学开始,以物理学、天文学、生物学、医学以及化学为代表的一系列现代科学,逐渐从宗教枷锁中挣脱。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人类形成了前所未有、高度复杂的知识体系,从物种起源到宇宙规律,人类解开了一个又一个谜题。然而,就人类个体而言,科学发展并不能将所有事物的“模糊性”都一概解释清楚。“不明的真相”也不会因为科学昌明而减少。相反,小到转基因、量子力学,大到地震海啸、世界末日,当谣言披上了科学的迷彩,大众愈发真假难辨。曾任奥巴马政府幕僚的学者桑斯坦认为,相信谣言的人并非是不理性的,相反,他们都处于理智状态,人们无法分辨谣言,只是因为缺乏直接经验或亲身体验。相对于网络所承载的庞大信息量而言,不论每一个网民的媒介素养或教育程度如何,其科学知识终究是有局限的。就算是百科全书式的大学问家,也不可能像搜索引擎或维基百科一样拥有海量知识,而且几乎面面俱到。人们身处于汹涌的信息洪流中,每天需要处理大量的信息,而当谣言来袭时,人们缺乏足够的知识支撑去分辨真假。特别在科学技术上,越是专业性强的领域,具备相关知识的人群就越少,例如霍金研究的“黑洞”,而且隔行如隔山,即使是某一领域的专家,在其他领域可能也只是门外汉水平,正如我们不可能要求霍金像袁隆平一样了解水稻杂交。为了要让自己在逻辑上说得通,人们会偏向于寻求科学的论证,会更容易相信学术权威,同时也更容易被捏造出来的假专家、假大师所蒙蔽。此外,意识形态、心理定势和固有偏见,也在悄悄影响着每个人对于消息真伪的判断。1934年1月,尼泊尔、印度边境大地震,万余人丧生。印度心理学家普拉萨德的研究认为:谣言不是用来增加恐惧,而是用来为恐惧辩护的。灾区外的人无法解释自己没有受灾却也恐惧,为了给自己的恐惧找个理由,才产生了谣言。社会心理学家费斯廷格从此事件中获得灵感,在50年代进行了一系列心理实验,提出了“认知失调理论”假设,并在后续研究中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该理论认为人具有保持心理上认知一致的倾向,因此人类总是倾向于寻找与自己的看法、观点、信仰相一致的资讯和信息来保持自己在认知上的协调。我们看到,极端的怀疑论者(如百度贴吧的“登月吧”)为了保持认知协调,始终不能接受“阿波罗计划”和“嫦娥登月”的事实,而执着于相信早已被科学界辟谣,并且漏洞百出的阴谋论,还将所有反驳者统统扣上“网特”、“五毛”等帽子,不仅失去了真正的科学精神,也丧失了理性思维,变成了纯粹的“为了相信而相信”。

(三)网络核实责任转移面对网络谣言来袭,网民不但缺少直接从自己知识库存中进行真伪判断的能力,同时也来不及对信息进行逐一核实。正所谓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果壳网“谣言粉碎机”专栏成立3年来的谣言验证帖多达503篇,几乎每一次验证都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不仅要寻找中外文献资料,甚至有必要还要亲自实验。但是,网络谣言通常却是以一种急切的态度迫求人们去传播。比如Nibiru谣言:美国政府和NASA为避免地球陷入恐慌,隐瞒了太阳系第十颗行星(PlanetX)的真相,因为它会在2012年左右接近地球,引发巨大灾难,如果不将消息及时转发扩散,那么所有平民都将被政府所欺骗。面对“被删之前赶紧转”、“不转不是中国人”这样的要求,信息的接收者即使怀疑谣言内容,也会放弃主动质疑,而是采取推卸责任的策略,将核实真伪的责任交给“前一级传播者”或“意见领袖”。不过,网络意见领袖同样并不可靠,就以微博来说,所谓粉丝百万的“意见领袖”,多是经过运营方认证的名人、明星、企业家,借VIP的名气扩大自己人气和影响力。其实,以名人明星的知识程度,同样应付不了微博上如此多信息的真伪验证,同样也会为了保持认知协调而在信息判断上具有立场。因此就算是好心的“转发求辟谣”,带来的效果也常常适得其反,谣言越传越凶,真相无人问津。娱乐明星一呼百应,而真正的科学家和专业人士却大多关注寥寥,枯燥单调科学实证在众生喧哗中被淹没,这使得“自媒体”的自我怀疑和自我纠正能力无法完全实现。此外,这些微博“意见领袖”尽管拥有比普通网民更多的媒体资源,但是一旦主观上存在传播虚假谣言的动机,则很可能利用谣言宣传造势,因此出现“秦火火”“、立二拆四”这样的案例也就不足为奇了。

(四)群体压力悄悄影响桑斯坦强调在谣言传播中的从众压力,以及在群体心理作用下的极端化倾向,这与德国社会学家伊丽莎白•内尔•纽曼的“沉默的螺旋”理论不谋而合。当谣言出现在某个群体内时,即使本身怀疑谣言真伪,人们仍然会选择保持沉默,以避免失去群体内其他成员的好感,甚至是避免遭受敌视。在网络媒介环境中,人们可以很容易感知自己的观点是否会受欢迎,例如微博、微信、人人网的层层转发机制,一旦确定自己属于少数派,迫于压力他们将更加不愿意传播自己的看法,甚至转而趋同附和。而如果选择趋同群体,则信谣的行为又会与原来对信息的怀疑和不确定产生“认知失调”,为了使得自己的认知平衡,人们会动摇自己对于事物的原本认识,于是,个人的看法在潜移默化中被群体的观念所影响、改变乃至决定。在由谣言引起的群体事件和网络暴力事件中,从众舆论的声音常常将科学质疑和理性讨论的声音盖过,信谣群体不断螺旋上升,并且不断极化。在日本核泄露危机爆发之后,尽管主流媒体上的报道十分谨慎,并且通过专家解答、文字图表以及现场实况等方式一再辟谣,尽量避免受众恐慌。然而,中老年大叔大妈作为抢盐的主力军,在“核辐射的危害”这样的高科技内容面前,多数人的知识水平不足以直接判断真伪。而此时,网络上“碘盐可以抗辐射”的谣言大肆流传,有的微博“意见领袖”还出于善意劝告粉丝“多吃含碘食物”,使得原本对抢盐不屑一顾的年轻人,在从众压力和群体恐慌面前,也开始转发谣言,甚至改变原来怀疑的观点,付诸实际的抢盐行动,使得一时的抢盐风潮,压过了主流媒体的辟谣和澄清。

二、科技类谣言的传播特性

(一)内容上突出灾难性避免灾难是人类的生存本能,政府和商家常常利用人类由此产生的恐惧和担忧,将“诉诸恐惧”用作宣传和广告的技巧。同样,谣言也利用人性这一特点,在内容上突出事件的灾难性。如果从内容上细分,在科技类谣言中,所描述的灾难大致可以归为以下两类。一类是突出灾难对人类造成的影响,如“2012年12月12日世界末日”“、Nibiru小行星撞击地球”这样的谣言。第二类是利用灾难恐吓,劝慰人们以某些方式规避,例如在“3•11”日本关东地震、“4•20”四川雅安地震等大地震之后,微博上层出不穷的地震预报谣言。近几年,每当禽流感疫情爆发时候,“服用板蓝根可防禽流感”的谣言也是一再出现。由灾难,或可能发生的灾难而产生的巨大震撼力,足够吸引互联网大众的眼球。末日审判式的灾难,在素有基督教传统的西方传统文化中,更是不乏启示录的意义:随着人类科技迅速的进步,带来的却是道德沦丧、经济崩溃、环境恶化、气候异常、生物的自然规律被破坏。当然,其中也不乏诸如“飞机化学凝结尾(Chemtrai)l”、“人类登月系政府伪造”、“高铁导致灾害(张拾迈事件)”这样的阴谋论和伪科学谣言。可见,对于现代科学技术,从转基因技术到骨髓捐献,从核能技术到登月探索,人类对于新生事物,不可避免地带有着“弗兰肯斯坦”式的恐惧。同时,大众对灾难的心理恐慌,也更容易引发社会失序,比如日本核泄漏危机而引发抢盐闹剧。

(二)利用科学建立权威性巴黎高等商学院的营销学教授卡普费雷在《谣言:世界最古老的传媒》一书中认为,谣言是对权威媒体的一种回击,迫使官方开口,其本质在于反权威。不过,谣言也需要建立自己的权威,特别是对于科技类谣言,利用看似科学的理论、方法和实验,是让大众信以为真的通常做法。正如庄子在千年之前的感叹,“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现代自然科学对于人们的知识要求极高,尤其是像天体物理、材料科学、量子力学、分子生物学等高精尖学科,几乎是非专业人士所不能理解的。因此,当谣言中出现了冠以科学名号的理论、著作、论文,自然容易让人信以为真。例如关于“张拾迈”的谣言,《高铁———悄悄开启群发性地质灾害的魔盒》一文原本影射的是已故科学家黄万里教授的网络“钓鱼文”,主人公“中科院西安地球环境研究所的张拾迈教授”至死不忘呼吁相关部门停止修建高铁,虽然经过反复调查和中科院的辟谣,才确认不论是人物还是理论,全部都是凭空捏造的。然而,“夏尔谢夫力”、“斯蒂芬金效应”这些概念,类似于新闻消息源的引用,却忽悠了数不清的中国网民,甚至《第一财经日报》的记者在“7•23”高铁动车事故的报道中,还直接引用了“张拾迈教授”及其观点。

(三)科学理论自身的不确定性路漫漫其修远,任何科学技术的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几乎每一项科学研究,都需要经过实验、计算、推理等方式反复验证,再在不断的总结和修正中形成较为坚实的科学理论。如此长期且复杂的过程,既是产生科技类谣言的温床,也是令不少科技相关的谣言长期难以辟清的原因,因为在许多情况下,基于科学的立场,对于某些事件确实无法定下绝对的结论。时下最为显著的案例,当属关于是否要推广转基因的争论,特别相当一部分的支持者和反对者(如方舟子和崔永元),由于“确认偏误”的作用,使先入为主的理念逐渐代替了理性判断,因此,就算是业内专家出面解释,也很难在公众面前将转基因的争论全部化解,更有顽固者将科学家的解释也当成是政府或商人的阴谋。罗素曾比喻式地假设道,如果他声称在地球和火星之间有个瓷制茶壶以椭圆轨道绕太阳公转,只要他补充说明这茶壶实在太小,即使最强大的望远镜也无法找到,那么没有人可以证伪这一主张。“罗素的茶壶”所描述的这个困境,也正是规避科技类谣言的一大难点所在。因此,科学理论在某些伪科学和阴谋论谣言的反驳上,是相当无力的,事例诸如“神州7号出舱造假说”、“登月造假说”、“鲜血有害健康说”、“高铁辐射说”等不胜枚举。这些说法的立论,用科学理论做不到完完全全的反驳,自然给了谣言更大的生存空间。

三、科技类谣言的应对策略

(一)面对谣言,客观认识科学技术对知识的高要求,确实让不少的科技谣言困扰着我们,也正是谣言如此难以处理,也无法彻底根除,才要求我们更加了解它,掌握其传播的规律。面对这些谣言,我们首先是要以一种中立的态度去看待,撇除对谣言的刻板印象,使我们在谣言来袭时,不再盲目从众,也不诚惶诚恐。遥言并非都是谬误和谎言,而是如同一块哈哈镜,在不确定的信息背后,透射出的是社会状态和人性弱点。面对谣言,官方和媒体应该更有作为。政府也应当遵从传播规律,重视网民的质疑,提升政府透明度,有问就答,义正言辞;有求必应,言行一致。从汶川到玉树,再到雅安,我们可以看到官方在及时作出回应、权威信息方面的进步。在网络媒体上,官方需要提高自身的传播力,信息时,要杜绝遮遮掩掩、支吾搪塞;谣言澄清时,绝不能模棱两可、答非所问,以此将受众对事件的“模糊性”降到最低。对于网络上的恶意造谣和诽谤中伤,政府有必要通过合理合法的手段加以遏制,以净化网络传播环境。作为互联网海量信息的把关人,媒体本该是真相的陈述者,谣言的澄清者,但近年来,媒体失实报道反面案例很多,甚至成为了谣言的制造者。如《大河报》记者主观地将面条能燃烧和食品添加剂联系在一起,引起了不小的舆论轰动,虽然最终被证明该信息是不正确的,由于不科学的报道,长此以往势必导致媒体公信力缺失。甚至本来正确的谣言澄清,也会让网民难以信服,如此反复造成恶性循环,将难以弥补。面对谣言的挑战,媒体应当通过真实信息消解网民疑虑,以科学、详实和快速的报道厘清事件,还原真相。

(二)独立思考,保持谨慎作为一名普通网民,作为信息的接收者,需要独立思考的精神,作为信息的转发者或传播者,则应当保持谨慎,对自己的信息负责,做一名独立思考、崇尚科学的网民。电脑技术的发展,使造假变得越来越容易,即使有些事情听起来无比顺理成章,即使有图有视频、有实验有论文,也不见得就有真相,因此对于网上的任何信息,网民都应保持适当的怀疑心态。特别是对于网络人际传播,更需要网民保持谨慎。谣言通常会通过“FOAF”(FriendofaFriend)的方式在人际之间进行传播,即这些故事通常发生在“朋友的朋友”身上,或是他们的见闻。迪方佐和博尔迪亚认为,谣言“是在各种模棱两可的情境脉络中产生,突出表现了人们对于理解的心理需要”。这种“朋友的朋友”的开头多见于网络帖子或微博段子中,借有趣、恐怖或幽默的方式说故事,以满足受众心理需求,降低其戒备心,并传播某种道德观和价值观。因此,无论是转发还是原创,即使是熟人途径获得的信息,也不能全盘照收。当然,总有一些谣言会让人无法探知到事件真相,比如有关外星人或预言式的谣言。世界末日、小行星撞地球这样的谣言,即使当预言之日平安度过,也永远都无法彻底说服阴谋论。那么,当网民自己无法直接求证的时候,出于对自己信息传播负责任的态度,有必要将“疑似谣言”制止于自己,而非不负责任地转发或引用。

流感传播论文范文第6篇

1高影响因子的药学类期刊概况

2009年JCR药理学和药学类共收录了237种期刊。5年影响因子在5.0以上的期刊有15种[2](表1),其中11种属综述类期刊,只有4种期刊以研究论文为主;这些期刊的出版国分别为美国(8种)、英国(5种)和荷兰(2种);创刊最早的期刊是PharmacologicalReviews(1949年),20世纪90年代后创刊的期刊有6种,最新的期刊是MolecularPharmaceutics(2004年)。从发表周期来看,有半月刊(2种)、月刊(6种)、双月刊(4种)、季刊(2种)和年刊(1种)不等;从学科专业来看,8种期刊主要涉及药理学(包括临床药理学)、6种期刊涉及药物发现和药学,另一种期刊内容是药物化学。15种期刊目前的出版机构分布如下:5种期刊分别属于4种科技社团,即美国药理学和实验治疗学学会(表中第2和9位期刊)、美国化学会(表中第15位期刊)、AmericanCollegeofNeuropsychopharmacology(表中第11位期刊)和国际控释协会(表中第13位期刊);5种期刊属Elsevier出版集团(表中第4、5、8、10和12位期刊);其他是Nature出版集团(表中第1位期刊)、AnnualReviews出版社(表中第3位期刊)、CellPress出版社(表中第6位期刊)、Willy出版商(表中第7位期刊)和Taylor&Francis出版商(表中第14位期刊)。以上分析说明,高影响因子的药理学和药学类期刊以综述类期刊占多数,其影响因子与创刊年和出版周期的关系不大,它们均由知名的科技社团和学术出版商出版发行。这些特点与SCI收录的高影响因子期刊相似[3]。

2高影响因子的药理学和药学类期刊稿件的来源

经查阅各刊投稿须知发现,高影响因子的药理学和药学类期刊对其刊载的论文研究领域和研究范围的定位非常清晰,对稿件的学术质量也有严格的要求,如NatureReviewDrugDiscovery[4]刊载的综述性论文定位在药学领域中最高质量、具有权威性并通俗易懂的文章。这些期刊的稿件多数来源于编辑主动约请相关专家或知名学者撰写。

2.1综述类期刊

综合类期刊对稿件来源的要求可归纳为以下4种:(1)要求作者是相关研究领域的学科带头人和资深学者,这些作者都是约请的。这些期刊有NatureReviewDrugDiscovery,AnnualReviewsPharmacologyandToxicology[5],DrugResistanceUpdates[6]和TrendsinPharmacologicalSciences[7]。(2)多数稿件来自约请的专家;对于自由来稿,要求作者预先与主编联系,提交论文提纲,得到认可方可开始准备稿件,如PharmacologicalReviews[8],Pharmacology&Therapeutics[9]和DrugDiscoveryToday[10]。(3)由执行编辑和主编策划每期主题,相关的特约知名学者供稿,如AdvancedDrugDeliveryReviews[11],CurrentOpinioninPharmacology[12]。(4)要求作者预先提交稿件写作提纲,需主编认可;少数自由来稿,如MedicinalResearchReviews[13],DrugMetabolismReviews[14]。正是对期刊稿源的高要求,使这些综述类期刊中的综述和述评能够反映各学科的最新研究前沿和研究热点,起到引领学科发展的作用。因此,这些期刊在学界的影响力较大,被引用频次也很高,对于研究人员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2.2以原创性研究论文为主的期刊

以原创性研究论文为主的4种期刊中,两种涉及临床药理学研究,两种涉及药剂学研究。期刊中的原创性研究论文多来源于自由投稿,但需经过严格的同行评议;少数综述性论文源于特约专家的稿件或要求作者预先联系编辑并提交论文提纲得到许可后再正式投稿。这些期刊近年来注重组织专刊或主题专栏;如ClinicalPharmacology&Therapeutics[15]自2008年每年在2月组织专刊,并在其学会网站上提前预告出版的主题栏目,吸引相关作者投稿;Neuropsychopharmacology[16]在2009年组织过4次主题专栏;JanuralofControlledRelease[17]每年组织会议专刊或专栏;MolecularPharmaceutics[18](2004年创刊,双月刊)自2006年开始每年都组织3~5次主题专栏,是4种以原创性研究论文为主的期刊中组织专栏最多的一种。从这里看出,新创办的学术期刊更注重主动组织相关学科研究热点和生长点的主题专栏,吸引读者阅读,提高期刊的影响力。

3稿件的约稿和组稿方式

高影响因子的药理学和药学类期刊的稿件多经过编辑约稿和组稿而来的,特别是综述类期刊。这些编辑本身就是本学科的知名学者教授,非常了解本学科研究领域的研究前沿,知晓相关权威专家和学科带头人。因此,利用自身的学术影响力容易约请到权威专家的稿件。同时,这些药学期刊具有较高的学术影响力和声誉,特约专家也愿意在这样的期刊上发表文章。一般约稿的方式有:(1)编辑直接约请作者,如DrugResistanceUpdates,DrugDiscoveryToday。(2)先由副主编推荐作者,再由编辑约稿,如PharmacologicalReviews。(3)执行编辑或主编选题组织专刊并约稿,如NatureReviewDrugDiscovery。(4)由编辑邀请某专业权威专家作为主题栏目特约编辑,再由特约编辑约请该专业相关专家学者供稿,如CurrentOpinioninPharmacology。(5)通过分析作者最常引用的关键词寻找主题,约请相关学者的稿件,如MolecularPharmaceutics。

4讨论及思考

4.1高水平综述性论文对药学期刊的影响高影响因子的药理学和药学类期刊均出自于世界上医学科技期刊出版大国[19],这些期刊中多数为综述类期刊。分析结果表明,无论是来自营利性的学术出版商还是非营利性的科技社团,综述类期刊的载文量都不高(表1),说明这些期刊更注重稿件的学术质量,而非数量。高水平的综述性论文一般被引用频次较高,对学术期刊影响力的贡献较大。因此,积极主动约请专家学者撰写高水平的综述性论文,有利于提高学术期刊的影响力。

4.2约稿和组稿对药学期刊的影响

高影响因子的药理学和药学类期刊中综述类期刊的稿件多通过约稿获得,如CurrentOpinioninPharmacology将药理学各专业细化成若干主题,就相关主题,编辑每年约请各领域权威专家综述一次这些主题的最新研究进展[12];原创性研究论文为主的期刊更注重专题组稿,如美国化学会的期刊MolecularPharmaceutics通过分析作者最常引用的关键词寻找重要主题,每年出版多期主题专栏[18],使得该刊在短短的时间内影响因子位于药理学和药学类期刊的前列。而国内药学期刊中的稿件包括综述和研究论文,一般以自由投稿为主,这与高影响因子的药学期刊存在着明显差异。近来各学术期刊编辑同仁的约稿和组稿意识不断提高,如《药学学报》自2009年开始尝试组织专刊和专栏,至今已组织过3次专刊:2009年第3期“多靶标药物研究”;2010年第2期“抗艾滋病药物研究”;2011年第1期“转化医学-药物研究与创新”。1次专栏为2010年第3期的“抗甲型H1N1流感药物研究”。这些专刊专栏均受到读者好评。由此可见,在国内大量药学类稿件外流[20]的不利条件下,选择重要课题和学者研究的热点及兴趣点作为主题组织专刊或专栏,请编委担任特约编辑,主动吸纳优质稿源还是能够得到广大学者的响应。

流感传播论文范文第7篇

应用文写作在现代社会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本文针对现阶段部分高职院校和部分学生对应用文写作边缘化和不够重视的态度,从应用文写作的重要性,如何启动学生写作内在动力,运用有效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运用多种措施全方位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建立科学的评价考核体系等几个方面,对现有的应用文教学提出意见和建议,希望使高职院校应用文教学效果得到进一步提升。

关键词:

高职;应用文;写作

应用文是人们传递信息、处理事务和交流感情的有效工具,部分还有作为社会生活和人际交往的凭证和依据的功能。从古至今,应用文的写作就一直得到人们的重视。王充在《论衡》中说:“农无强夫,粟谷不登;国无强文,德暗不彰”。这段话中的的“文”主要就是指国家政务公文。好的公文使不但宣扬国强民富的政治方略,还能让国家政令畅通执行,有助于推动国家机器顺利运转。香港知名企业家曾明确提出,想要成为企业家型的人才,应具有七种能力,而其中的第六种能力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应用写作能力。他们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讲,有较好的应用文写作能力和有较高的思想水平、有良好的表达能力和不错的业务水平是相一致的。而且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应用文作为一种工具,以及人与人之间进行横向联系、传播信息的手段,曾发挥了难以估量的作用。秦朝李斯一封《谏逐客书》,就使秦王撤销了逐客令;刘邦一个“约法三章”,就使原在秦朝治下的关中父老转而拥护自己。凡此种种,说明应用文写作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对我们中高职学生而言,写作是各类课程学习的基本工具和专业研究的标志生成果工具,许多课程的成绩是以提交文章和小论文为基础的。走上工作岗位后,做例行工作计划、报告和总结;表达自己新的设计创新思路;提交一项经济活动分析报告等,都需要良好的写作能力。但是,现阶段我国高职应用文写作却处于边缘化状态。大多数高职院校对应用文写作教学不够重视,有的把它作为附庸,有的干脆不开,使应用文教学处于无系统、无规律可有可无的状态。学校不重视的同时学生也不愿学。高职院校的学生由中专毕业生、职高毕业生、普通高中毕业生三部分组成。中专和职高的老师教学中的培养重点在于学生的实践能力上,普通高中的老师则更注重提高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

这就造成了我们学生的生员质量参差不齐,大部分学生的写作能力比较低下。其次,因为学生平时接触社会比较少,没有社会经验和阅历,对应用文不了解,学生认为它学无所用。再者,好多学生存在着严重的急功近利的思想,把获取计算机、英语及各类专业证书做为第一和终端目标,花时间、花力气学,但对应用写作能力的培养则相对忽视。另一方面现代社会日新月异,不断发展的社会对应用文有了更高的要求,但是与之相对的应用文写作教材却缺少可操作性。如“申论”是一种新型文体,是我国公务员选拔考试重要内容,而高职写作教材中根本没有这方面的内容。再比如学生求职时必须制作的个人简历,在全国高职高专教材中也基本没有涉及。而更多的应用文教材则过分强调写作模式的理论化、规范化,所选内容学生也从来没有接触过,感到很陌生,让学生感到应用文可望而不可及,难以激发学习欲望。基于以上种种原因,我们对应用文教学教与学的情况无法乐观,而我们培育出来的高职学生基本能力也大打折扣,学院培养目标难以很好的实现。现在我们必须要改变这一现状,现提出培养中高职学生写作能力的一些对策。

一、启动学生写作的内在动力,增强写作训练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内在动力主要来自动机和兴趣。俗话说的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乐意为之,文章才有可能做的好,这就是我们平常说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都不如乐之者”。根据学生通常以“实用”为学习标准的情况,我们首先教育学生明确写作的目的和意义,让学生们明白只有写出好的文章才能最准确、完善的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才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和智能。其次要立足实用,服务生活。老师可以以生活为基础,向学生讲授具体的应用文写作技巧。如竞选班干部用的演讲稿,为以后求职做准备的求职信、个人简历,以后工作中会遇到的劳动合同等。第三要由易入难,增强信心。高职学院的学生基础较为薄弱,老师要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从基础着手,加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要由易入难的先从请假条、留言条、邀请函等入手;接着讲稍难的申请书、函、批复等,最后再讲较为复杂的公文写作,如通告、学术论文的写作等。从最基本的格式和注意事项讲起,让学生在练习中发现错误并加以纠正。这样讲学生更乐于接受且容易接受,使他消除畏惧、充满兴趣,达到实用性和趣味性相统一,从而使他们能主动进行有效学习。

二、传授给学生积极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有了学习兴趣还要有好的学习方法。首先是课前、课后要重视。应用文虽然是一种实用公文,但是它有较强的理论性,这个特点需要我们的学生提前做好预习。公文写作中好多内容是与学生们生活较远的,如公告、函、报告等,如果能先知道这些文体的大致特征,那么在课堂上就更容易跟着老师的思路进行学习、思考。比如劳动合同,如果课前有所了解,在课堂上就可以做一些深入的思考,如果继而在课后继续通过网络、书籍等看一些关于相关的案例,对这个文体的原则有更加透彻的了解,就会更有利于以后根据生活书写合理的劳动合同。其次,分清情理很重要。虽然应用文写作是工具课,但它是服务于学习和生活的,所以有时它也是一门有情有理的工具课。如一封优质的求职信不仅能简明、清晰地传达本人的基本信息,而且要注意情感抒发的流畅、明朗和适度;而机关单位的公文要简练、明确、切忌模糊,不能随意添加情感文体,相比之下更注重真实性、有效性和客观性。

三、发挥课程资源优势,全方位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一)做好教材建设教材建设是高职类院校优化教学体系的重要部分。首先,要选关注学生的学习特点,选符合高职院校学生就业需求的,既要能完成职业技能的任务,又要能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能力。其次,要有新颖、详实的例文。教材中的文章做为学生学习时模仿的最好范文,如果能和时代同步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刺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丰富、新颖的例文将是老师选教材时要特别注意的。

(二)改革教学方式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高职学校在这门课的教学中多采用传统教学方式,就是以老师的教授为重点和中心,老师讲,学生听,学生在课堂上以被动者的身份来接受教学训练。为了能增加学生的主动性,老师需要改变传统简单枯燥的教学方式,要运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实物直观、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开拓学生视野,刺激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有机会在体验和实践中学习。多运用工作导向教学法和情景教学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过程中进行学习、懂得运用,提升综合能力,完善人文修养,掌握写作技能。

(三)不断完善现有的教学团队一方面安排老师到公司企业挂职锻炼,另一方面多组织老师进行教学培训交流,教学培训、交流和挂职实践是老师学习别人优秀经验提升自己的重要方法。它可以培养老师先进的教学观念、科学的管理观念,进一步扩大老师知识面和教学视野。在探讨解决问题和分享教学心得中找到教学的信心,促进大家共同成长和进步。交流培训是一个从外向内,再由内向外转换流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老师从专业技能到综合实力等各方面都会得到完善和提升。

四、建立科学的评价考核体系,以考促学

考核是检查教学效果的最佳方式。学生学习的真实情况通过考核才可以得到有效检验,同时也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一种方式。评价考核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方面是对老师教学的评价考核。可以采取老师自评、互评和学生评价相结合,力求公正、客观。使老师不断进行自我完善,以评促教。另一方面是老师对学生学习课程的评价。要把考试成绩和平时的学习情况紧密结合,既要进行知识的考核,更要突出能力的考核;既要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也要兼顾学生平时学习的情况;概要以老师评价为主,也要适当考虑学生自评和互评,真正做到以练代考、以考促练。我国著名教育家、语言学家叶圣陶先生曾说“:大学毕业生不一定要能写小说、诗歌,但一定要能写工作和生活中的实用文章,而且非写得既通顺又扎实不可。”这里说的“实用文章”主要就是指应用文写作。有效的应用文写作教学加强了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也加强了学生的人文素养,能同时展示出现代高职学生的丰富内涵和完美风采,所以一定要从现在起就紧抓重视对高职学生的应用文写作教学。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124.

[2]刘春文.高职院校应用写作互动教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1

[3]王玉杰.高职院校实用写作课程现状调査与分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11):86-87.

[4]董玲.高职院校应用文写作教学策略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

流感传播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职业学校;校园危机;危机管理

危机管理是一门专业的管理科学,在组织面临突发危机事件时,有效的危机管理可以保护组织的生存发展,甚至达到转危为安的效果。我国学者对于危机管理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于企业及公共事务领域。学校作为事业单位,也会发生危机事件,受到危机的影响。而职业学校与社会各方接触广泛、关系复杂,诱发危机产生的因素相较普通学校更多,更易爆发危机。但现实中,没有形成完整的危机管理体系、师生的危机意识淡薄等都是职业学校存在的问题。本文梳理了近年来我国职业学校危机管理的研究文献,在此基础上总结归纳目前我国职业学校危机管理的内涵、分类及过程策略,并结合社会发展状况和现实因素,对未来研究进行展望。

一、国内职业学校危机管理研究概况

以“职业学校危机管理”“职业学校危机”等为主题或关键词在“中国知网CNKI”进行搜索,并筛除不符合主题的内容后,发现最早关于职业学校危机管理的研究始于2004年,朱晓斌发表在期刊《职业技术教育》的“职业学校危机管理的理念和策略”。2004—2010年间的发文量呈现缓慢上升趋势,2010年达到6篇,2011年后数量增长较快,2012—2017年发文量在增长的同时呈现波动状态。每年发文量基本维持在个位数,最多时为2014年和2016年,均为14篇。总体来说,虽然从2004年开始就有学者对职业学校危机管理进行研究,但经过十几年的发展,论文的发表数量并没有产生较大变化,对这一领域研究的关注度低,职业学校危机事件和危机管理问题并没有引起学者的足够重视。从文献来源上看,搜索并筛选后共确定论文79篇,其中期刊论文占比58.2%,硕士论文占比40.5%,其余1.3%来自于国际会议。期刊论文的占比略高于硕士论文,高质量的期刊少,没有相关的博士论文。说明目前我国对该问题的研究者多集中于硕士研究生和职业学校的管理者,这些研究者知识体系不够完整,学术能力有待提高,对于问题的把握不够全面,没有形成系统的研究。从书籍文献方面看,康伟、简敏等学者大多将视线集中于高校或大学生的危机管理[1-2],并没有对职业学校的危机管理进行阐释和说明。这些书籍文献对于职业学校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并不完全适用。由此表明目前的研究还不够深入,需要进一步地进行完善。从整体研究趋势上看,我国对于“危机管理”的研究最早出现在1988年,张晨雷整理了威廉•威尔士教授访华的内容,在这其中提到了关于处理冲突的危机管理理论[3]。关于危机管理的研究,从2003年开始发文数量增加,到2009年达到峰值,之后逐渐下降。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企业危机管理、政府危机管理、公共事务危机等。对于学校危机管理的研究出现于2003年,邱卫东最早将危机管理的理论引入现代学校管理中,针对中小学的危机事件特点,提出相应的基本原则和公关对策[4]。关于学校危机管理的研究在2003年至2010年间逐步上升,2010年之后持续下降,研究涉及层面包括学前教育、中小学教育、高等教育等。研究趋势的波动反映出学校危机事件发生的频率,尤其是因自然灾害引起的学校危机,更容易进入学者研究的视野。因此,2003年“非典”疫情的爆发是“学校危机管理”研究的起点,而2008年汶川地震、2010年玉树地震等,都在一定程度上不断刺激着学者的神经。2010年之后,全国性质的学校危机事件较少,影响程度低,一些校园问题,如校园欺凌、食物中毒等开始形成专题性研究,又因为新媒体等技术的发展,使得危机消逝速度加快,导致整体发文数量持续下降。对职业学校危机管理的研究始于2004年,整体发文数量更少。早期的研究同样较多集中于自然灾害导致的学校危机,在问题的研究及解决策略的提出中与普通教育基本无差别,没有体现出职业教育的特殊性。2008年开始有研究关注职业教育中校企合作、学生实训实习等方面的危机管理[5]。2016年开始有研究关注互联网及新媒体对职业学校危机管理的影响[6]。整体发文量并没有随着2010年的时间节点而下降,而是缓慢上升,说明社会对于职业教育的关注度在提高,对于职业学校的危机管理的研究也在逐步展开。在研究内容上,落地于职业学校的教学实训过程,逐渐和现实中的职业学校接轨,显现出职业教育的特点。对职业学校危机管理的研究,正在从普遍走向个性,从理论走向实际,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研究在整个学校危机管理研究范围内还只是“小众”的个别研究,研究的整体质量不高,研究者自身少有对问题持续的关注,各研究者之间也存在着重复研究等问题。

二、职业学校危机管理的内涵

想要了解职业学校的危机管理内涵,首先要清晰什么是危机管理和学校危机管理。作为较早一批研究我国危机管理的学者,薛澜认为,进行危机管理的所有计划和思想都属于危机管理[7]。而对于学校危机管理的内涵,张东娇等学者从管理目的的角度进行定义,而吕星等学者从管理过程的角度进行阐释[8-9]。目前的研究对职业学校危机管理的内涵还未能有明确界定,所以笔者借鉴学校危机管理的内涵,总结出职业学校危机管理内涵的目的说和过程说。

(一)职业学校危机管理内涵的目的说目的说认为,职业学校危机管理是职业学校为了达到避免危机产生或减小伴随危机产生的危害而进行的管理行为。邢伟认为,职业学校危机管理是学校对尚未发生或已经发生的危机事件采取行动,以消除和减少危机对学校的不利影响,并进一步提升管理能力的过程[10]。张建军将其表述为是为了预防和控制危机的产生和发展,减轻危机的损害而开展的评估、决策、调整、反应和善后等活动[11]。这种内涵的界定重点在于进行危机管理活动的目的,即避免危机或减小乃至消除危机。这样的界定方式是以目的为出发点,以达成目的为终结点的,强调危机管理活动的结果,注重对危机问题的解决。但这种界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危机事件的解决不代表危机的最终结束,目的说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危机所带来的不良影响对组织的危害。这种不良影响主要表现为损害社会对职业学校的信任,危及职业学校的声誉,破坏大众对职业学校的印象,严重的会阻碍职业学校的招生工作,甚至影响正常的教学活动。它虽然不如危机带给人的感受直观而具有冲击力,但其对于职业学校的危害并不亚于危机本身,这种影响甚至是长久而难以消除的。因此,职业学校危机管理不应止步于危机的解决,后续还需要长期开展对不良影响的消除和学校形象的重建。

(二)职业学校危机管理内涵的过程说过程说认为,职业学校危机管理是针对职业学校危机进行预防、处理和恢复的系统化管理过程。多数学者在对内涵进行解释时会采取过程说。张轩将职业学校危机管理机制表达为学校建立的危机监测、预防和快速反应系统和运行机制[12]。赵楠认为,职业学校危机管理是学校管理者检测和预防未发生的危机,处理和应对正在发生的危机,善后和回复已解决的危机,吸取经验教训的过程[13]。这种内涵的界定侧重于危机的管理过程,把危机通过阶段划分进行管理,每个阶段的管理工作有不同的内容和重点,在完成各阶段任务的基础上解决总体的危机。较为常见的按过程界定的内涵,通常是基于危机管理过程的三段论,即危机管理可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危机的预防阶段、应对处理阶段和恢复评估阶段。在每个阶段根据危机的发展情况设置不同的处理方法,这些危机管理内容的总和就形成了总体的危机管理过程。同时,这种划分方式对应着危机从产生到发展到最终走向灭亡的三个完整过程,也展现出职业学校危机管理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这种界定体现出了过程说是基于一定的理论指导的,符合在现实中的实际管理过程,因此为大多数研究学者所接受并运用。

三、职业学校危机的分类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不再是一个封闭的社会,新型的学校危机不断涌现,职业学校由于其和社会接触多,与企业联系密切,其危机也具有职业学校的独特色彩。目前的研究对于危机的分类也在不断地丰富,但总体来说不同的研究学者由于其所属领域或研究对象不同,对于职业学校危机分类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没有学者从整体上给出清晰完整的分类,并且不同的分类方式间又存在交叉覆盖的部分。因此笔者将目前研究中学者们提出的职业学校危机进行了整合归纳,从不同的维度将危机分类进行总结。从危机产生的地点来划分,分为学校内部危机和学校外部危机。学校内部危机主要是由于学校在教学、管理等方面产生失误而导致的危机[14]。赵敏根据学校事务具体将学校内部危机分成教学危机、考试危机、管理危机、后勤危机和其他危机[15]。李佐卫认为,这类危机有明显的潜伏期,可预见,易防控,需要学校加强与师生的沟通交流[16]。除此之外,甄珍从学校宏观管理入手,还提出了学校信誉危机和学校发展危机,包括资金短缺、教学质量下降等问题[17]。学校外部危机主要是社会、政治或经济环境因素影响而产生的危机[18]。大多数学者提及的由于自然灾害、社会热点问题导致的波及学校的危机均属于学校外部危机。学校外部危机包括台风、战争、火灾、房屋倒塌等,面对此类危机,学校可调动的社会资源有限,爆发会威胁全校师生的人身安全,扰乱正常的教育秩序,给学校财产造成一定的损失[19-20]。从危机产生的主体来划分,分为学校危机和学生危机。学校危机立足于学校层面,凡以职业学校为主体而产生的危机均包括在学校危机范围内。潘东良在研究中提出了职业学校的管理决策危机和人事危机,管理决策危机是由于管理者失误判断造成的危机,人事危机是由于学校人事变动影响正常教学活动的危机[21]。学生危机立足于个体层面,危机由学生引发,王轶将学生危机具体分为人身伤害(打架斗殴)、突发疾病、被抢盗、受骗上当、火灾等消防、自杀和学生失踪[22]。除了外显的学生突发事件外,由心理因素导致的内隐性的心理危机也属于学生危机。康伟等学者强调应对心理危机学校仅提供心理咨询是不够的,要对心理危机进行干预,并且与其他机构建立全面合作,建立信息沟通渠道[23]。从危机产生的性质来划分,分为自然性危机、政治社会危机、教学管理危机、名誉形象危机和心理危机。一是自然性危机。自然性危机包括两类:由于自然灾害导致的危机,如地震、洪水、台风等;由于突发事件引发的公共危机,如流感、食物中毒等[24]。二是政治社会危机。孙雪洁将这种危机解释为由于国家政治问题或社会问题而引发的校园骚动,如游行示威、城市大规模运动等[25]。三是教学管理危机。教学管理危机是指由于学校的教学、管理、后勤等工作而产生的危机,如学生罢课、试题泄露、实训过程中发生的事故等[26]。四是名誉形象危机。名誉形象危机指给职业学校形象或名誉带来负面影响的危机事件,如学校领导贪污受贿、网络传播学校不当言论等[27]。五是心理危机。心理危机是指因情感问题、心理疾病等引起的危机,如学生自残自虐等[28]。

四、职业学校危机管理过程及策略

由于危机有其自身发展灭亡的规律,因此对于危机的管理也可以根据危机的发展过程进行阶段划分。在对职业学校危机管理的研究中,我国学者大多采取三阶段模型,即把危机管理分为危机前、危机中和危机后三个阶段。三阶段模型为很多危机管理专家所推崇,这样的阶段划分可以提供一个研究危机管理的清晰简洁的框架[29]。

(一)危机发生前的预防危机的预防是危机管理中最重要的一环。在此阶段预测并判断危机前兆,将危机控制在未爆发前,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危机的预防,首先要建立危机管理机构。赵中建认为,危机管理机构应包括校长、副校长、各级教师、安保人员等可迅速联系到的核心人员,确定机构成员角色和职责,定期会面讨论需要关注和防范的领域,成为学校的常态部门[30]。吴宇清指出,危机管理机构的人员要经过筛选,要熟知学校的情况,有较强的危机预见能力和心理素质,并且能够在危机状态下做好决策和判断[31]。在危机管理机构建立之后,要尽快制定有效的危机应对预案。对于应急预案的内容,杨力强调应根据学校自身的情况进行安全评估,及时发现学校内的问题及不同类型危机事件的发生频率,以此来制定应对预案[32]。危机应对预案不应该是停留在纸上的,温志强认为,在预案制定完成之后,还要将预案转化成实际行动,需要通过必要的演练来对预案进行修改和调整,以检验和评估预案的可行性和效果[33]。在日常的危机预防过程中,提高全体师生的危机意识。方晓从制度层面考虑,提出学校要建立系统的危机教育制度,明确危机行为,提高师生自我防范意识,帮助师生识别危机现象,掌握应对方法[34]。简敏从教学层面考虑,提出开展生命教育,将危机意识的教育融入到平时的军训、体育课及第二课堂教学中[35]。

(二)危机发生中的处理危机爆发的第一时间,危机管理机构应根据产生的具体危机,启动相应的危机应对预案,迅速进入应对状态。方晓强调危机管理机构的成员要具有强有力的行动力,快速反应,在短时间内对危机进行判断和评估,做好危机处理中的决策[36]。卜荣华关注到危机事件的突变性对危机处理的影响,提出在实施预案过程中,应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和改变措施及方法,以实现快速有效地控制和消除危机[37]。危机爆发后,学校要开展有效的内外沟通。外界对危机的关注度高,危机事件通过互联网的传播,易产生大量的流言和谣言。学校内部师生也会因为对危机的关注而影响正常的教学活动。因此在处理危机的同时,也要对学校内部及外部的公众开展良好的沟通活动。赵楠从职业学校内部出发,指出学校要以合适的方式向学校师生解释危机,安抚学校师生的情绪,保持正常的教学和管理活动[38]。陈阿娜从职业学校外部考虑,建议学校应通过官方渠道信息,主动与媒体和公众保持良好沟通,消除谣言和虚假信息[39]。除此之外,黄河等学者也倡导职业学校要与其他组织机构建立多元协作,加强与相关人员(如学生家长)和机构(如地方政府、合作企业)的沟通和协作,获得准确真实的信息,共同处理危机事件[40]。

(三)危机发生后的恢复到达这个阶段,危机事件已经基本处理完毕,但危机带来的影响依旧没有退却,危机对于学校的危害程度依然很大,对学生及公众的心理影响并未完全消除。任何危机都会对学校的现有状况有一定程度的破坏和影响,这时要开展危机后学校的恢复重建工作。对于危机管理过程,王瑜提出要对其进行评估,总结经验教训,发现危机管理体系中的不足,对相应的问题进行完善和修改[41]。危机对于师生心理影响是难以估计和测量的,因此毛晶认为职业学校要及时了解情况,对受到严重影响的学生要进行心理干预,帮助其回到正常的生活状态[42]。危机对学校的形象和声誉也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害,尤其是学校的招生工作会产生影响。漆小萍在对学校的危机管理研究中也表示恢复学校形象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学校在危机处理善后之后,积极重建学校形象,重建政府、企业和公众对于学校的信心[43]。

五、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我国产业正在进行着新一轮的转型升级,行业对高素质技能人才需求加强,社会对职业学校的看法在逐步转变,同时汹涌而来的数字技术、“互联网+浪潮”,让职业学校置身于巨大的信息世界中,一旦危机事件爆发,经由互联网的加工发酵,其危害远比危机事件本身影响更大。新的社会形势在带来生机的同时,也带来新的问题,职业学校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而目前关于职业学校危机管理的研究,还未及时跟上社会变化的脚步,同时现有的研究也依旧存在空白区域,因此,笔者对于今后的研究提出以下一些建议:

(一)细化研究对象,突出危机特点现有的研究对象注重在职业学校危机的大概念下,对于具体的危机只在分类中简单涉及,研究对象广而不精。但对于不同类型的危机,应对策略也会根据其危机特点有所不同,不可能期望通过对大概念的危机进行研究或设计制定一套预案,就可以处理所有现实工作中出现的危机问题,甚至一劳永逸。在我国学者的研究中,除对自然灾害及实习实训中的危机研究稍多外,对其余类型的职业学校危机进行的危机管理研究还较少。因此,笔者认为,应该从职业学校的实际出发,将目光聚焦,细化研究对象,从大范围危机缩小到具有职业学校典型性的小问题,如具体的公共卫生事件、校园欺凌等。针对不同的职业学校危机进行调查研究,分析不同危机的特点,同时结合教学及管理的实际情况,提出适合职业学校的解决方法,帮助职业学校在危机预防和处理中制定真正可落地的方案。另外,现有一些学者已对具体的学校问题有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形成了专题性质的问题研究,但并没有有意识地将这些研究与危机管理理论相结合。因此可在此类研究的基础之上,从职业学校的层面切入,从危机管理的理论角度入手,重新审视职业学校危机管理。

(二)摆脱思维定势,加强学科互动对于职业学校危机管理的研究中,危机策略的提出大部分是基于危机管理的阶段论,很少涉及到其他研究理论或范式,研究使用的方法无外乎问卷法、访谈法等,较为单一。随着时代的进步,职业学校面临的危机在不断发展和变化,以一成不变的策略来应对不断变化的危机,很难具有针对性,也无法达到理想中的效果。因此,笔者认为,想要在现有的研究上有所突破,应摆脱原有的思维定势,加强学科间的互动。目前研究侧重于教育学和管理学两个领域,一般用管理学的理论方法来研究学校教育中的危机问题,这容易导致研究者目光被限制,无法跳出问题重新审视问题。因此可以引入传播学、社会学等理论和研究方法,重新解构职业学校危机管理问题。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利用危机传播相关的理论知识,按照媒介对危机的影响,重新梳理危机事件的发展脉络,以此解释职业学校危机事件的前因后果。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从社会结构、社会化过程等社会学问题入手,将职业学校的危机问题放置于社会大背景下,同时利用社会学中丰富的研究方法,探究职业学校危机管理和社会之间的关系,以此来提出解决对策。

(三)把握职教特色,防范实训危机职业学校多和社会联系密切,与行业关系紧密,与企业有合作往来。因此,相较于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更加复杂,具有自身的特殊性。而现有对学校危机管理的研究中,对职业学校的研究处于边缘化的地位。因此笔者认为,在今后的研究中,要体现出职业学校本身的特色,同时重视发生在学校外部的危机,尤其是要重视学生在企业内顶岗实习过程中的危机管理。职业学校重视对技术的教学,不论是课程设置,还是教学过程,都与普通教育有很大区别,讲授和实训的结合给课堂管理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要研究职业学校的危机管理,就要根据职业教育的实际情况,根据实际教学管理中易出现的危机因素进行分析判断,研究危机中需要管理的方面。除了学校的教学外,职业学校还会与企业合作,安排学生参加企业的培训和实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处于企业环境,企业对学生的人身安全等负有临时的责任,但学校无法实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实习进度,一旦在此过程中发生危机事件,对于学校和企业来说都是棘手的问题。如何处理好学校、企业、学生三方的关系,管理在实习实训过程中发生的危机就显得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