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劳动就业范文

劳动就业范文

劳动就业

劳动就业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劳动就业既是一个经济问题,又是一个敏感的社会问题、中国的改革能不能最终取得成功,社会能不能保持稳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国劳动就业问题。因此,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劳动就业问题,探讨增加就业的途径,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现行的劳动就业制度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传统劳动就业制度进行了改革,取得了极大的成绩。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劳动就业制度已基本形成。

多渠道多元化的就业格局基本形成。在国家统筹规划的指导下,实行劳动部门介绍就业、自愿组织起来就业和自谋职业相结合,突破了政府统包统配单渠道安置就业的劳动就业制度,开辟了国有、集体、个体、私营等多条就业渠道。

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机制基本形成。企业、事业单位有了用工权,突破了过去企业、事业单位人员由国家承包下来,只进不出,单位无辞退职工的权利的局面。劳动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单位、突破了改革前“一纸定终身”的只能在一个单位就业的体制。双向选择模式的建立,促进了劳动力的合理流动,有利于实现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劳动合同制得到恢复。过去我国的用工制度以固定工为重要形式,现在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度。雇用者与被雇用者、双方订立劳动契约,双方权利义务明确,受到法律的保护。劳动合同制的推行有利于劳动者的合理流动,优化劳动组合,也给劳动者压力和动力,促进劳动者积极性的发挥。

政府宏观调控的市场竞争就业机制基本形成。有关资料表明,1993年政府计划安排的就业人数只占总数的15%,而市场调节就业的已达85%,说明我国市场竞争就业已成为就业的主要方式。政府主要运用政策、法律和经济的方法,对劳动力的市场供给与需求进行结构性或总量调节.不再用行政手段过多干预单位用工。我国的劳动市场体系和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各种职业介绍机构、失业保险机构、就业指导培训中心得到大力发民,为企业与劳动者相互选择的市场机制建立创造了条件。

二、目前影响劳动就业的因素

1、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劳动就业有双重影响。一方面,科学技术的运用,必然带来劳动生产率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投人同样的资本,能够吸收的劳动力就绝对地减少。另一方面,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必然使社会生产向深度、广度进军,扩大劳动者作用于劳动对象的范围、领域,出现一些新的工业企业、新的服务业领域,这将吸收一部分劳动者就业,拓宽劳动就业渠道。

2、人口因素。任何国家、人口的多少,特别是劳动年龄人口的多少是影响劳动就业的一个因素。人口众多在我国造成很大的就业压力。人口的数量大、会制约我国再生产规模的扩大,从而影响劳动就业。人口多还会影响我国的教育发展水平,影响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从而限制了劳动就业的选择,不利于劳动者寻找就业门路。

3、商品经济的发展程度。商品经济讲求经济效益,因而在用人的选择上十分慎重。竞争是商品经济的必然伴侣。面对竞争的压力,企业自然会高度重视职工的素质,对那些低素质的劳动者,难进人企业,就业的人员也会感到压力由于市场行情的变化,企业会经常调整生产的规模和产品的结构,从而经常调整就业人员的进出。另一方面,商品经济的发展也会拓宽就业门路,增加就业岗位。另外商品经济的发展将为缩短工作日、增加自由支配的时间创造条件,一方面可以增加就业,另一方面可以为劳动者提高素质创造条件。

4、产业结构与所有制结构的状况。不同的产业结构、所有制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不一样,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多种所有制的发展有利于吸纳不同层次的劳动者。

5、劳动者素质和劳动者的就业观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就业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在这个选择过程中劳动者的素质,劳动者的就业观念是一个重要因素。劳动者素质高,就业观念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就容易找到合适的就业岗位。

6、政府的重视程度。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也不管是经济高速增长时期,还是经济萧条时期,各个国家都把提高就业率、降低失业率作为政府重要的甚至首要的一项工作,在我国,就业压力将长期存在,不仅政府要重视,而且要采取切实的措施来帮助劳动者就业,如制定各种有利于劳动就业的政策,发展劳动力市场,规范劳动中介机构,加强对失业者的培训等。

另外,国家政局的稳定程度,世界局势的变化也会对劳动就业产生影响。

三、我国目前劳动就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1、我国将长期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首先是新增劳动力的压力。据测算,“十五期间”,平均每年新增劳动年龄人口1191万人,“十五”末期开始,劳动年龄人口增长速度趋缓,年增长量有所下降,但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其增长的绝对数仍然很大。其次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目前,农村有剩余劳动1.5亿左右,由于过去发展乡镇企业,“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解决了将近1亿的劳动就业问题。1988年以来,又变成“离土又离乡,进厂又进城”,常年流动的农业人口约为6000万。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和经济的发展,农业的进步,再加上农业耕地面积的逐步减少和农村劳动力新增,必将有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等待就业。再次是城镇和下岗分流人员,集体企业有600万富余人员,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可以从现有岗位分流出500多万人员,这些人员都需社会提供就业岗位。第四是我国经济的增长将很难保持高速度,经济增长对就业的带动率变小。最后是部分离退休人员再就业和一些未实现充分就业的人员需要从事第.二职业。由此可见,我国的就业压力是非常大的。转2、我国高素质劳动力需求不足。我国正从粗放型向集约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有相当一部分企业不能再吸收劳动力,反而会裁减劳动力。随着企业的技术进步,高新技术的采用.新开办的企业所需投资很大的资本,吸收的劳动力有限,要求劳动者的素质较高。但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劳动者素质不高,高素质劳动力需求严重不足。

3、大量低素质的劳动者重新就业的难度大。从总体上看,我国的教育水平落后,人民接受教育的程度低,掌握的技能单一,影响了他们重新获得就业的机会。劳动力素质低,再就业选择的局限性大,从而制约着就业规模的扩大。

四、解决我国就业问题的对策

1、保持国民经济较高速度的健康持续增长。经济增长好似增加就业机会的长久动力。根据国家统计局人口调查资料推算,“八五”期间,我国的GDP每增长1%,可以新增7404万个就业岗位。可见保持国发经济的稳定增长,是实现充分就业目标的关键环节。

2、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调整所有制结构,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我们必须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发挥第三产业在解决劳动就业方面的优势,特别注意发展劳动密集型的第三产业。非公有制经济具有吸纳不同素质的劳动力的特点,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解决大量下岗、分流人员的主渠道。

3、提高农业产业化程度,培育和完善农产品的流通体制,使农产品的产供销一体化。积极推进农业深层开发,促进农村非农业的发展,加快农村向城镇化的进程。城镇化不仅有利于控制人口出生率,而且会创造出许多新的就业机会。

4、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劳动者素质。发展教育事业,可以从总体上提高劳动者的素质,而且学习可以替代或延迟进人劳动力市场的时间,缓解就业的压力。

5、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为各类失业人员构筑一道“安全网”。失业是任何国家都必须面临的问题,只是程度不同而已。我们应为那些没有正常收人来源的人员提供社会救济和社会保险,避免对社会造成大的震荡。

6、加快发展劳动力市场。培育劳动力市场,建立和完善再就业机制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大力培育和发展多层次、多形式、多类型的劳动力市场。建立国家、地方、社会团体、民间组织多渠道并存在的就业和再就业服务体系,为用人单位和失业人员提供优质服务。

劳动就业范文第2篇

一、依法全面推行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是残疾人劳动就业的主导形式。

各地、各部门及各单位要进一步贯彻落实《×××分散安排残疾人劳动就业若干规定》、《*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全面实行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的通知》、《*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劳动厅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残疾人劳动就业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等文件精神,切实把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劳动就业工作落到实处。各地要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各单位积极安排残疾人就业。对安排残疾人就业超过规定比例或成绩突出的单位,要给予表彰、奖励。对于拒不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又不缴纳保障金的,要予以批评、教育、责令改正或给予行政处罚。各地在前一段工作中创造出来的纳入劳动计划管理、财政部门划拨保障金、开展执法检查等好的做法应予以肯定和推广。各级党政机关和窗口行业要在依法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工作中起模范带头作用,以实际行动支持残疾人事业的发展,为全社会做出表率。

二、集中就业还是残疾人就业的重要形式。

残疾人的集中就业主要是通过福利企业来实现的,因此,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为福利企业的稳定和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切实解决福利企业在改革与发展中存在的实际困难。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对福利企业的优惠扶持政策,制定和完善相应的扶持保护措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积极推进社会福利企业生产领域的社会化进程,动员和依靠社会力量兴办残疾人福利企业。同时,要加快福利企业产权制度和经营机制改革的步伐,把福利企业的改革同改组、改造和加强管理结合起来,努力实现社会福利企业的管理科学、技术进步和效益提高的目标,从而不断提高全省有劳动能力残疾人的集中就业率。

三、残疾人自谋职业和自愿组织起来就业,也是残疾人劳动就业的一种有效形式。

劳动就业范文第3篇

金保工程建设是加强劳动保障业务管理和服务的基础性工作,有利于提高劳动保障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和现代化水平,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实现依法行政、高效行政,对于改进社会保障工作方法和管理方式,提高社会保障工作水平和管理效率,提供优质的社会化服务,加强基金的有效监管,提高宏观决策水平,密切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实施金保一期工程,是适应新时期劳动就业管理与服务,提高劳动保障行政能力和水平的一项重要举措。按照对劳动者“记录一生,管理一生,服务一生”的全过程管理与服务的要求,建立统一的劳动力管理和劳动事务标准,可全面掌握劳动者的就业、失业、求职、培训、合同、参保等信息和管理用人单位在各劳动保障业务环节的信息,准确把握我市就业、失业状况,提高劳动力整体管理水平和劳动事务水平。

二、明确金保一期工程的任务目标

按照“完整、正确、统一、及时、安全”的总要求和“数据向上集中、服务向下延伸”的指导思想,金保一期工程要实现以下任务目标:

(一)整合现有资源,完善市、镇(经济开发区)、街道(社区)三级劳动就业管理网络平台建设,有条件的应延伸到用人单位,达到信息资源共享。在此基础上,运用一期工程应用软件,为每个职工建立电子档案(同时也要建好纸质档案),实现对劳动力的网络化管理和对劳动者个人档案的计算机管理。

(二)建立劳动力信息公开系统。通过建立网上信息查询、和网上登记、申报系统,实现对劳动力资源、劳动者登记等劳动事务的全过程网络管理,最终达到为劳动者“记录一生,管理一生,服务一生”的目标。

(三)初步建立起统一的劳动力管理、劳动事务等服务制度和业务规范。建立健全职业介绍、职业指导、失业保险、职业培训等有机结合的工作机制和服务网络,积极主动开展全方位就业服务,切实提高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

三、科学组织,确保金保一期工程的顺利实施

为确保金保一期工程的顺利实施,各地、各有关部门和全市各类企业,要按照各自职责,做好协调配合工作。

(一)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1、,负责制定《市劳动就业管理信息系统工程实施细则》、规范各项业务管理的办法(如登记备案办法、统一档案管理办法等)、经办规程、表单等配套文件和措施。

2、负责金保一期工程的软、硬件维护,并添置必要的专用设备(计算机、打印机、网络设备等)。

3、对一期工程实行过程化监控,建立市—镇—企业三级反馈系统,定期进行调研,发现问题及时调整。

4、指导各镇劳动保障所和企业开展业务,定期举办培训班,为各镇劳动保障所和企业培训操作专办员,培训合格者发给“专办员证”。

5、按照管理科学、制度健全、服务规范的原则,制定劳动就业管理工作的具体服务标准,统一服务流程,明确各项服务的质量要求,建立监督检查制度。

(二)各镇和经济开发区:

各镇和经济开发区要积极做好辖区范围内的宣传和准备工作:

1、按照《市劳动就业管理信息系统工程实施细则》和各项业务管理要求,明确岗位职责,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

2、将金保一期工程建设的有关要求及实施配套文件传达到各用人单位。协助完成辖区内有关人员培训的准备工作。

3、适应一期工程的工作需要,推行劳动保障所规范化建设。

(三)全市各类企业要积极配合劳动保障部门的工作,落实专人负责,及时提供相关资料,完成原始数据的采集和电子化。

四、创造条件,为金保一期工程的实施提供保障。

(一)加强领导,统一规划。各镇、经济开发区要成立实施金保一期工程领导小组,做到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全力抓,一级抓一级,逐级落实。要及时了解、掌握金保工程建设的进展情况,切实负起组织领导金保工程建设的责任。

(二)提高劳动就业管理信息的质量。要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使各项工作规范化、制度化、信息化,切实把好数据入口关,及时录入源头数据,并加强综合分析,实现动态管理,确保信息的及时、准确、完整、有效。

劳动就业范文第4篇

一、目前城市女性就业与再就业面临的现实状况

妇女与男子同是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创造者,具有同等参与经济的权利和地位。近年来,妇女的就业领域和层次都有所扩大,但在经济转轨社会变革过程中也受到旧传统的影响和冲击。统计资料表明,2006年,武汉市全市全社会从业人员人数为429.6万人,其中女性为189.7万人,占44.16%。公有制经济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数为14.38万人,其中女性为7.34万人,占比51%。女性就业比重在卫生业、教育业、批发和零售业和社会服务业等占比较高,在这些部门里充分显示了女性特殊的竞争实力。个体工商户中女性人数也比上年增长17.1%。但从总体来看,全市城镇登记失业人员为11.17万人,其中女性为5.67万人,占比50.76%。为了有效地分析武汉市女性就业中的思想困惑,本课题组对中心城区的部分家庭中的下岗失业女性就业与再就业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出调查问卷600份,有效回收率507份,达90.7%。在507份有效问卷中男性共有128人,女性共有379人。调查表明,下岗失业女性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3045”后女性占多数

“3045”后女性再就业难也是整个国家当前再就业工作的突出矛盾。与其他年龄段的下岗失业人员相比,她们受教育程度低,再就业能力弱,家庭负担重。形象地讲,她们的特点是“上有老,下有小,退休尚早,再就业已老”。她们面临的困难在于目前用人单位很少招用“3045”后的女性,而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她们的自身能力又很难适应,所以失业周期往往持续很长时间。这一矛盾对于下岗失业女性来说尤为突出,武汉市再就业女性大多集中在31—45岁年龄段,所占比例超过75%。男性与女性相比,再就业女性相对年轻化,这个年龄段女性为75.4%,男性为72.6%。

(二)文化程度偏低

城市女性再就业的受教育程度总体要低,特别是从事社区家政及其它公共服务性的劳动岗位者初中以下占了69.8%。据调查数据显示,在具有高中和中专文化程度的下岗、失业人员中,男性高于女性,分别为66.5%和58.4%,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下岗、失业人员中,男性与女性比例分别为13.8%和10.6%,而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下岗、失业人员中则是女性大大高于男性,其比例分别为30.3%和20.3%。

(三)收入分配上,再就业女性变换岗位的次数较多,但收入下降

数据显示,下岗、失业女性下岗前的月收入在400—500元和500—1000元的分别占32.4%和32.7%,而在社区再就业后月收入在400—500元者却占了85.2%。因为再就业的收入报酬减少、工作地离家较远及在就业竞争方面相对处于弱势等原因,使得其变换工作岗位的占到69%,这既说明再就业女性从事的岗位具有相当不稳定性,又说明经历了市场经济的洗礼,许多女性已习惯参入激烈的市场竞争。

(四)就业形式单一

就业形式上,在下岗女性中,下岗前有多分布在制造业和商贸行业中,所从事的工作大多属简单重复性劳动,大部分不具有专业技术职称。再就业女性基本是从事个体等自我创业和在社区从业,这些人中84.3%都是从国有和集体企业下岗。伴随国企改革的深入,企业对用工者的知识、技能要求提高,而年龄则要求偏低,下岗女职工基本不可能再回到原来的工作岗位,更多的是依靠社区和职业介绍中心来实现自己再就业的愿望,由此社区日益成为安置女性就业和再就业的主要渠道之一。下岗失业前全日制就业达79.4%,再就业这种形式只有6.2%,而短期临时工占了25.5%,自我创业占了45.1%。同时女性再就业范围主要在家政护理服务占39%,社区服务管理占24.8%,从事社区公共服务性劳动及其它岗位占21.5%。

(五)就业途径单一

在就业途径上,女性再就业的途径主要依靠政府组织有关部门介绍和自谋职业,大约比男性多21.3%,而通过应聘、亲戚朋友介绍及自己创业来实现就业的男性与女性的比例为68.2%和57.5%,以个人努力为主的就业途径上男性高于女性。

(六)就业稳定度不高

就业稳定度上,再就业女性对目前所拥有的工作(相对较稳定且工资相当)大都存在着忧虑感,她们最担心的是“工作不固定,只是临时性的,说不定哪天又会失业”,调查发现有此想法的占了84.3%,比男性多了5.9%;其次是“用人单位为自己未办理保险”害怕工作没有保证的占了40.1%;三是“工资待遇低,未签订劳动合同”,而担心失去工作的占了58.4%。

(七)寻找再就业的条件上,就业与再就业女性求学与提高技能的欲望在增强

根据调查显示出45.2%的下岗、失业女性普遍认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学历和一门技术特长是就业与再就业的重要条件,57.1%的下岗、失业女性急切的渴望通过各类职业培训升华自身的综合素质以适应就业岗位的素质要求。除此之外,女性还觉得年龄和相貌也是求职的重要砝码,比例达到44.8%,包括婚姻、性格等因素在内的苛刻要求给女性就业都带来更多的困难。

二、目前城市女性就业与再就业的压力中的思想特征

据调查统计,由于男性与女性在文化程度、技术能力、社会活动范围、职业威望等方面存在差别,男性较女性在竞争中的条件较为优越,于是在同等竞争面前,男性就会获得比女性更多的机会,使女性被淘汰的可能性增大,女性的确感到前所未有的困惑和压力。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传统观念导致女性在就业中产生较低的职业期望

从城市女性自身角度看,千百年来积淀下来的弱点,加上受传统男尊女卑、男主女从观念等观念的影响,女性产生自觉从属于男性,产生男强女弱的社会观念,而大众传媒也有意无意的将女性和家务劳动、厨房、照料老人孩子等联系在一起,这样就强化了公众心目中的女性角色定位。即便是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对男女两性也普遍持有不同的职业期望,男性被认为将有更高的工作绩效,女性在职业声望上不如男性。这样,女性自身也产生了依附、自卑、狭隘、守旧、心理脆弱等心理弊端,成为她们自身发展的障碍。同时,劳动力市场上的性别歧视,也使得女性就业在现实中社会中仍处于劣势,就业的障碍往往多于男性,这甚至对于有着较高文化程度的女性也不例外。一些用人单位随意提高女性就业标准,在同等条件下,男性会获得比女性更多的机会,使女性被淘汰的可能性增大。这无形中使得女性就业中的自卑和失落的心态更为严重,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二)传统就业观念导致女性对职业选择的畸型化思维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一些传统的就业观已深深地烙在人们的思想记忆里,对女性来说,机关单位是最铁的、最稳定的、最有保障,舒适的办公室的工作以及国有企业、外资企业以及金融行业里做个白领、金领才是最体面的,稳定的技术操作工作应该作为择业的首选。而社会发展过程中急需人才的第三产业一旦沾上“服务”二字,就被视为低人一等或者不屑一顾的工作,这样,她们的择业观就常常表现出与社会发展需要的不一致性。她们难以摆脱的主体特征,不可避免地影响她们的思维理念,导致她们在就业过程中似乎非常小心,不愿去努力争取。其实这恰恰反过来限制了自身的机会与发展,生存空间越来越窄,害怕竞争,畏惧挑战,排斥服务性行业。统计表明,城市女性的就业眼光57.5%盯在了国家机关,42.6%放在了金融、保险业,48.2%投在教育、文化等事业单位上,社会服务行业仅仅排在第九位。

(三)传统观念导致女性扮演就业与家庭的双重角色

现代女性在单位和家庭中扮演着双重角色,承担着家庭和单位的双重责任。而女性面临着生产、哺乳等现实问题。而对企业来说,企业存在的最重要的目的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由于女性的生理和婚姻因素,以及生育保险费用和女工劳动保护费用等,使得女性劳动力的“性价比”低于男性劳动力,从而成为限制女性就业的一个瓶颈。而在一些“三资”、个体、私营企业中,有些企业为了降低用工成本,将女工劳动保护和妇女保健等开支一减再减压到最低,对国家制定的女工劳动保护、女工禁忌劳动范围等缺少了解或根本就无视其存在。有些单位实行起“内退”,比正常退休年龄提前5-10年,一般女性45岁左右,正值创造成果最佳期,却失业下岗,女性职工的保障荡然无存。

另外,部分女性在年轻时上进心、事业心较强,结婚生育之后,随着家务负担的加重,对工作成就和自身事业上的发展关注程度减弱,投入精力亦相对减少。自身工作价值取向由以事业与经济综合动因为主转为以经济动因为主。这种从表面上看似乎迫不得已,被视为"很正常",往往还受到人们称赞的女性心理取向,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女性事业上的发展和成功欲望,养成了得过且过的心理,也成为用人单位不愿录用女性的口实。同时,这种依赖或弱势的趋向也成为女性就业的严重障碍。

三、化解城市女性就业中思想压力的思考

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人们的观念形态、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评判标准也在发生着深刻变化。这些将给思想政治工作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及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原来很多排解矛盾、困惑思想的内容和方法不再适应甚至失效,我们必须根据这种变化不断调整我们的化解内容、工作机制和工作方法,根据在这种变化中她们产生的新的利益需求来校正我们工作的针对性和工作重点。

(一)依据女性的自身特征,提高她们的自我调适能力

就业竞争的异常激烈,社会生活节奏的变化,新的社会问题和新的社会矛盾涌现,都将加大女性的思想负荷,造成思想矛盾,心理失衡,心理变态,心理困惑等。对此,化解的思想教育不仅仅只是思想问题,还是社会问题。所以,我们一是要善于从实践的角度,从人或女性的具体行为活动中掌握她们的思想行为倾向,从而采取有效的排解措施。二是要在实践中启迪她们的思想觉悟,打开她们心结的枷锁,通过大量的现实,加深对目前社会的理解,使模糊认识变得清晰,过激思想得到矫正,健康心理得到巩固,克服各种消极心理和行为偏差,实现社会规范行内心信念和行为习惯转化。三是要改变以往的思想疏通方法,从传统的单向灌输转变到双向交流上来,从显性教育向隐性显性结合转变。

(二)依据女性的地位特征,保护她们的劳动需求

政府应通过各种渠道在对待女性就业与再就业问题上,把她们置于主体地位,高度的关注她们的合理需求,以法律的形式坚决遏制女性在工作职场中受到权益侵害、随意(下转第218页)(上接第211页)解雇、低工资使用和随意剥夺她们的“生育权”、“哺乳权”,让她们的需求得到重视,让她们的声音能够被社会倾听,让她们的心理积淀得到排解,束缚的身心得到放飞,扭曲的认识得到矫正。同时,要改变女性再就业获得的社会援助仅限于妇联、工会等,要使全社会形成对女性的就业和再就业的尊严需求,对她们的正当个人意愿、个人选择给予足够的肯定,要使每位女性发现自己能够在新的时代列车上找到自己的位置,彻底的消除传统就业工程模式强加给她们的印记与阴影。同时,还应发挥政府监督管理部门、各级工会、妇女组织在妇女劳动保护中的作用。

(三)打破女性传统的就业思想,重塑她们的择业价值观念

当代城市女性对工作价值的认识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群体特征,在职业价值取向有着非常多元的、个人化的理解。也就是说,女性普遍较看重的是职业与社会地位的相称,劳动虽光荣,但如果这个劳动、这份工作不但不能提高其社会地位,相反有可能降低她的社会地位,那么这个劳动就不是一份有工作价值的职业,而只能是一份可以赚钱的“活”。从机关事业、国企下岗的城市职业女性一直有着工作编制上的优越感和职业自豪感,常常沉溺于较强的职业价值自我认定中,于是她们在某些职业的大门外徘徊,不轻易跨进门槛,因而,形成了下岗女性既有着强烈的再就业要求,又在择业上有所顾忌,而盯着社会地位的现状。这就要求我们对她们灌输新的理念,即:任何职业都是一种生产领域,任何职业都需要综合素质与能力,需要高知识、高水平、高技能;需要塑造新的择业观、义利观、荣辱观、苦乐观、幸福观。我们要抓住价值观这个根本,引导女性树立积极的、奋发向上的择业价值观,同时引导她们正确认识、处理、解决这种价值观与市场经济的等价交换原则、求利原则的关系,建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价值观。

(四)政府提供各种机会,开通女性就业方便渠道

劳动就业范文第5篇

一、我县目前的就业现状

我县是100多万的人口大县,农业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80%,农村劳力有46万人,其中常年在外务工人员24万余人。目前,全县有城镇下岗失业人员1.3万人,农村富余劳动力近6万人,回流返乡农民工6395人,未就业的大中专毕业生0.5万人,就业再就业工作任务十分繁重。

二、问题及原因

1、金融危机的冲击。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包括、在内,都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一些企业举步维艰,一些企业破产倒闭,导致就业岗位减少,影响到了就业市场。

2、大学毕业生供大于求。由于前几年高校不断的扩大招生,致使今年的毕业生规模扩大,增加了就业压力。同时,年还有一些大学毕业生未能如期就业,也在不同程度上对年毕业生形成空间挤压,因而今年的大中专毕业生就业也就越来越困难。我们通过开展毕业生座谈会等活动了解到,我县近几年大专院校毕业生约有5000人尚未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出现这一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其中教育模式的局限是重要原因。各大高校在教育方式上都较注重理论知识而忽视了科学实践,以分数而不是个人实际能力来评定一个人,高校毕业生就业时同样以学位证书、资格证书等来判断他们的能力。然而,大学生并不能很好地满足“任职资格模型”。对个人而言,就业能力取决于他们所拥有的知识、技能与态度等资产,还有他们使用和配置这些资产的方式与向用人单位展示这些资产的方式以及他们寻找工作的特定环境。由于大学生是作为一个“产品”在一个高等教育系统中被制造出来的,因此就业能力不足主要是与大学联系在一起的。这既与传统上相对集中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有关,也与高校本身的教育能力不足有关。

长期以来,大学没有迅速适应就业市场对高等教育所提出的日益苛刻的要求。从传递知识的角度上看,在整个大学教育中,知识教育仍然是非常大的一个比重,理论功底及其相应的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构建仍然极为薄弱;持续的扩招可能进一步稀释了大学既有的教育资源。此外,对于大学生从学校到工作的转换,大学缺乏系统的职业指导与服务规划,导致学生或许有专业能力,但是缺乏“市场能力”——获取职业信息、展示专业能力、适应实际工作以及应对职业转换等等。

3、大量农民工返乡。去年下半年以来,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沿海相当一部分外向型企业关闭或停产,导致我县相当数量的在外务工人员失去就业岗位返乡,不仅给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带来负面影响,同时也对农村的和谐稳定带来很大压力。统计显示,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县返乡农民工达6395人,占全县外出务工总数的9.99%。截至3月27日,全县尚有5100名返乡农民工尚未重新就业,占全县外出务工总人数的7.97%。

同时,调查组在调查中也注意到当前在返乡农民工这个群体和乡镇工作中普遍存在一些倾向性问题:

(1)缺乏对国际金融危机长期困难的应对准备。相当一部分返乡农民工认为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很快就会过去,缺乏长期战胜困难的心理负荷。

(2)依赖、等、靠思想严重。相当一部分返乡农民工回到家乡不愿务农,等待政府安置,坐吃山空。

(3)对再就业薪酬的心理预期值过高。特别是原来在矿山企业打工的返乡农民工,现在大钱没处挣,小钱又看不上。本地有一天30-50元薪酬的工作不愿干。

(4)乡镇对返乡农民工的底子不清,担心如实统计上报会自找麻烦,影响当年工作考核。因此造成有关返乡农民工的统计数据与实际情况不符,影响县委县政府的宏观决策。

(5)村级组织对返乡农民工的教育引导亟待加强。

三、对策及措施

针对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1.落实政策稳就业。全面落实积极的就业政策,认真贯彻落实《就业促进法》,加大对促进就业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不断增加就业岗位;认真落实再就业优惠政策,及时发放小额担保贷款和各项补贴,促进下岗职工再就业;加强就业专项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健全就业援助制度,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及时帮助“4050”人员、“零就业家庭”和就业困难群体就业。

2.拓宽渠道增就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倡导和激励全民创业,把发展经济与创造就业岗位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加快经济发展,创造就业岗位,扩大就业总量;通过扩大开放、招商引资、大上项目,开发就业岗位;通过调整企业结构,发展中小企业,增加就业岗位;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拓展就业岗位;通过鼓励下岗失业人员灵活就业,自谋就业岗位;通过实施农业产业化,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壮大专合组织、协会和专业大户,扩充就业岗位。

3.加强服务固就业。尽快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就业管理服务体系,完善就业服务机构,增强服务功能,强化服务手段,提高服务标准和服务质量,落实求职登记、就业指导、职业介绍、档案托管、劳动保障事务、劳动者维权等服务措施。加快我县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建设,开发我县劳动力资源和就业信息网站,使我县劳动力资源开发、就业指导与信息时代接轨。广泛开展多种形势的招聘活动,为求职的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当好“红娘”。

4.开展培训兴就业。根据劳动力市场变化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全面推进再就业培训、创业培训和返乡农民工技能培训、高校毕业生能力培训,大力培养高素质、实用型、复合型技能人才。以高技能人才培训为重点,加大培训基地建设,积极探索“订单式培训”、“个性化培训”等培训新模式。建立健全劳动预备制度,推进城乡“两后生”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让更多的技能人才适应当前的人力资源市场,尽早尽快寻求到适合自己个性的工作岗位。

劳动就业范文第6篇

今年5月上旬,市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对我县贯彻实施“三法”情况进行了专项检查,通过到企业实地检查,召开相关座谈会,对我县在劳动监察、就业再就业、社会保险、劳动者合法权益维护等方面取得的成绩予以充分肯定,同时也指出了我县“三法”深入宣传不够、损害劳动者权益的现象时有发生、就业再就业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特别是劳动保障行政执法人员不足、执法装备简陋,已严重制约了“三法”的贯彻实施。因此,各级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统一思想,要充分认识到进一步贯彻实施“三法”是推进新时期劳动保障工作的需要,是有效维护广大社会劳动者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要进一步增强贯彻实施“三法”的责任感,本着对劳动者高度负责的态度,针对贯彻实施“三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完善贯彻方案,增添工作措施,将“三法”贯彻落实好。

二、围绕重点,全面推进“三法”的贯彻实施

(一)紧密配合,加大执法力度。劳动保障部门要加强对全县各用人单位执行“三法”情况的督促检查,引导用人单位自觉遵守“三法”,自觉按照“三法”的要求,在平等的基础上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为员工办理社会保险。要完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工会、企业协调劳动关系的三方机制,共同研究解决有关劳动关系的相关问题。劳动保障、建环、工商、卫生、安监、工会等部门和各乡镇要紧密配合,共同打击各种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的行为,形成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强大合力。

(二)切实维权,营造和谐劳动关系。劳动保障部门、各乡镇要充分发挥自身职能,加强劳动争议调解员、仲裁员队伍建设,加大劳动争议调解力度,切实将各类劳动争议纠纷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避免引发新的上访事件。全县各机关、事业、团体等单位,要审慎用工,自觉遵守“三法”,发生劳动争议要积极妥善协商解决,共同营造良好的劳动关系;劳动保障部门要加大劳动监察力度,对全县规模以上企业定期不定期开展《劳动合同法》贯彻实施情况检查,督促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不受侵害。继续深入开展整治非法用工打击违法犯罪专项行动,严厉查处使用童工、强制劳动现象;劳动保障、建环等部门要通力协作,认真查处建筑领域拖欠农民工工资行为,确保民工工资按时兑现,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三)拓宽渠道,促进充分就业。要坚持把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在发展中解决就业问题。一是坚持培训促就业。大力开展品牌培训、创业培训、定单培训,加大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前技能培训力度,建立起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机制。二是坚持创业带就业。对有愿望和具备创业条件的城乡劳动者开展创业培训,并提供小额担保贷款、跟踪扶持等“一条龙”服务,切实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三是大力开展就业援助。建立健全就业援助长效机制,将“**”人员、下岗失业人员等困难就业对象作为就业援助重点,实行&

一对一”就业帮扶,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四是继续开发公益性岗位,充分挖掘就业潜力,广泛动员社会各界提供工作岗位,积极实施就业援助,确保稳定就业。五是鼓励自主创业、自谋职业。认真落实就业再就业优惠政策,继续深入开展全民创业活动,激发城乡群众创业热情,引导广大群众特别是高校毕业生转变择业观念,并及时提供就业便利。

三、加强领导,确保贯彻实施“三法”工作落在实处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各乡镇人民政府、县政府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对贯彻实施“三法”工作的领导。行政一把手为第一责任人,必须亲自抓;分管领导为直接责任人,必须具体抓;劳动保障、建环、工商、卫生、安监等部门和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等群团组织要加强协作,密切配合,狠抓整改落实,充分发挥各自职能,确保贯彻实施“三法”工作顺利进行。

(二)强化队伍建设,提高执法水平。目前,全县劳动保障监察任务十分繁重,举报投诉案件、劳动争议纠纷逐年增长。各级各有关部门要针对薄弱环节,合理配置资源,要在整合劳动监察、仲裁队伍的同时,加强对执法人员的政治、业务培训,提高执法人员的综合素质,打造一支作风硬、业务精的劳动保障执法队伍。

(三)强化财政保障,确保工作需要。要将劳动保障当年工作所需经费列入年初财政预算,要落实必要的工作经费,以适应新形势下劳动保障执法工作的需要,确保贯彻实施“三法”取得实效。

劳动就业范文第7篇

1、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协调发展的重要意义

从上面可以看出来就业与社会保障是社会民生都两大基石,直接关系着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问题,但是这二者也只有协调发展才具备这些功效,总体而言,两者协调发展具备如下重要意义。

1.1确保社会稳定、和谐的发展。一直以来,经济都是增加就业最有效都动力,经济增长会带动社会各个行业大力发展,必然也会增加工作岗位,就能够吸纳更多的就业人员。而且劳动就业不仅仅体现在经济意义上,就业后的劳动者能够为社会提供各种商品及服务,同时也得到相应的劳动收入,创造了社会经济价值同时也展示出自身人生价值与社会价值。但是也只有乐业能够安身立命,就业与经济增长相辅相成。一旦经济发展起来及能够创造更多岗位,才能够吸纳更多就业者来增长经济。从发展历史来看并不是如此,当经济增长到一定程度就极难再提升,因此要想彻底除掉失业是绝对不可能,就需要社会保障来确保劳动者权利,这样才能让劳动者创造出更高经济价值。但是市场经济衍生出千变万化的市场需求,各个企业时刻都在根据市场调整产品、产业结构,因此劳动者时刻都有可能被解聘或者就业。而且信息时代推动来知识经济增长,科学技术极大影响到了生产力,逐渐成为了生产主导因素,而劳动者也从过去体力型转变成科技型、知识型高科技人才。在这种情况下,假如没有合理的社会保障必然导致一部分无技术、无知识的劳动者失业,也就不可能再次完成转岗培训,更不能够增强其科技能力,转岗就业必然成为空谈。

1.2充分挖掘劳动就业潜力降低失业率。一场金融风暴席卷全球,世界各国经济都受到极大影响,自然失业率快速增加。经济复苏之后虽然极大提升来经济,但是许多行列依然处于疲惫之态,失业率依然居高不下。但是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两者协调发展,让就业者大胆投身人力市场寻找就业机会,挖掘各种潜在的就业机会,有效降低来失业率。其一通过项目推动战略,为就业市场创造出新就业机会,有效推动了全民创业,通过创业带动了就业。有了社会保障做后盾,过去劳动者担心拿不到钱,得不到相应报酬企业也敢涉入,这样有效降低了失业率。

1.3促进了社会的和谐。两者协调发展体现出以人为本的宗旨,降低了社会压力,并缓解社会上存在的诸多矛盾,促进了社会和谐。一旦社会上财富分配出现严重不公平,贫富差距比较悬殊,必然可能造成社会动荡不安,极大影响到社会稳定,和谐更是无稽之谈。但是通过有效劳动就业,必然让人们都能赚钱,有效缩短了贫富差距,而社会保障更是缓解了许多问题,比如基金筹集问题、体制问题、失业保险问题等。惠及到了低收入劳动者,维持了社会稳定,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

2、结束语

劳动就业范文第8篇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执行“十三五”规划,按照市、镇两级党代会、人代会精神,以服务为主线,以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为着力点,全面推进城镇新增就业、创业扶持贷款和创业带动就业服务工作,强化劳动维权和劳动保障法制建设,努力提升我镇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水平。

二、工作要求

1、在服务全镇中心工作中体现新作为。今年,我镇将围绕“生态美镇、经济强镇、茶叶名镇、旅游新镇”目标,大力推进“生态王畈”建设。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人力资源是至关重要的因素和推动力量,因此,搞好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责任重大。今年我镇要确保完成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600人、技能培训150人、城镇新增就业700人、创业扶持贷款200万元和创业带动就业140人的目标任务。

2、在服务保障民生中实现新担当。一是要抓细抓好新农保参保续缴工作,确保应保尽保。做好待遇发放的调查监管,严查严处虚报冒领行为。二是要明确村级劳动保障服务站职能,加强外出务工人员信息管理。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信息管理和创业扶持工作,收集务工人员相关信息资料,及时更新5个基本电子信息台账即: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电子信息台账、新增农村劳动力电子信息台账、滞留人员电子信息台账、技能培训人员电子信息通知、劳务输出电子信息台账;社区劳动保障服务站要做好8个基本电子信息台账的更新工作即:社区劳动年龄内劳动者从业人员电子信息台账、社区成员单位退休人员电子信息台账、社区下岗人员电子信息台账、社区失业人员电子信息台账、社区零家庭就业登记及就业情况电子信息台账、社区失业一年以上家庭就业情况电子信息台账、社区外来务工人员情况电子信息台账、社区新增劳动力登记电子信息台账。三是要加强职业培训,实现技能就业。各村要在返乡农民工滞留人员中做好免费技能培训宣传工作,开展技能培训和创业扶持工作,各村至少输送5人到培训基地进行免费技能培训,扶持一个返乡创业典型,提供创业扶持贷款10万元。四是要加强劳动用工维权。全面贯彻《劳动保障监察条例》,大力宣传《劳动合同法》,帮助和教育农民工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努力提高劳动合同签订率、农民工工资清欠率。

3、在强化自身建设中实现新责任。强化劳动保障服务体系建设。镇劳动保障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镇人社服务中心和村劳动保障服务站的统一管理,建立由乡镇劳动保障联络员和村级劳动保障协管员组成的劳动保障服务体系,强化工作作风,规范工作程序和流程,不断提高信息化管理服务水平,努力推进劳动保障事业全面向前发展。

三、组织领导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