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会计硕士论文范文

会计硕士论文范文

会计硕士论文

会计硕士论文范文第1篇

1.专业课程内容与时俱进美国会计硕士研究生专业课程设置具有前沿性,如能源会计、全球的会计经验、战略与CFO业务、全球商业环境会计、财务报表分析、家庭财富保值等方面课程。同时,授课内容也能够与时俱进,具有鲜明的时代感,旨在培养学生站在世界的最前沿探讨相关的会计学理论与知识,把握最新发展动向,更好的进行会计学研究。例如,德州大学会计学研究生课程内容非常灵活,而且紧跟时代步伐。许多课程没有教科书,教学资料都是根据最新出台的会计准则编写的,不对外销售,教授布置的阅读内容也是跟业界最新动态题材相关。

2.强调学科实践能力美国大学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都做了较为具体的规定,通过设定一定时间的实习,采取计入学分的手段很好的提高了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实践经验对于学生毕业后的职业发展有很大帮助。例如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毕业实习包括完成至少320小时的工作活动,这不仅包括在公共会计实习,还包括所有其他市场部门实习,如金融服务、企业管理咨询、投资银行等。学生应在春季和夏季学期完成实习。学生可以选取半个学期的实习或者整个学期学习,但整个学期的实习将影响毕业时间,实习结果将计入学位学分。

3.注重通识教育会计学专业研究生在完成基本学科理论学习的基础上,还可以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进行深入学习和研究,例如心理学、法律、社会学等。学校鼓励学生进行会计领域与其他领域的创造性的思考,并同时加深对会计学和经济学的理解。

4.评价方式方法灵活美国的会计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在考核评价方式方面比较灵活。以毕业论文为例,并不是所有学校都要求学术型硕士和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撰写论文,美国一部分高校的硕士研究生毕业时不再有撰写论文的要求,他们只需要提交小论文、实习报告等各种形式的创造性作品,以证明其具有独立进行科研和创造的能力就可以获得硕士学位。但也有学校提出了具体的学位授予要求,如伊利诺伊大学对学生有以下要求:完成所有课程;通过会计核心预备考试(两年学习后的一个笔试考试);在会计研究论坛上发表一篇研究论文,时间不得迟于会计核心预备考试后一年;通过学院的口语考试;通过学院的论文答辩。

二、中美会计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差异

1.培养目标差异美国各高等院校专业会计硕士项目的培养目标差别不大,基本上都是培养适应经济发展和职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但更强调对学生应变能力、协调能力、沟通能力及领导能力的培养,强化学生进入社会工作所需要的能力。而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主要侧重于基础理论与科学研究方法的学习,目的是为将来博士阶段的学习及后续的学术研究奠定基础。相对来讲,目前我国会计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在定位方面实现了多元化,但由于师资水平、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方面的限制,离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的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

2.培养方向差异美国的会计研究生培养方向比较贴近实际,例如德州农工大学校采用两种会计硕士培养方向,都是直接针对就业的,一种是保险服务培养方式,将其毕业生定位于保险服务业,并且为以后从事大企业的相关会计工作打下基础;另一种是税收咨询方式,毕业生直接定位于会计公司工作,这一方式教会学生所有有关企业税收的知识和企业决策与税收之间的关系,注重于识别企业税收问题,运用最新的数据库和相关文献来进行研究,这类学生毕业后通常会进入四大或者国家的会计公司。相比之下,我国的会计硕士研究生培养方向与实际工作较脱离,缺少针对性。

3.课程设置差异美国高校的会计硕士研究生专业设置核心课程、主攻领域课程、研讨与实习三类课程。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研修的核心课程主要包括财务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公司法律环境、财务会计准则和分析(中级)、审计鉴证服务原理、税收原理等;专业会计硕士除上述核心课程外,还加修研讨与实习类课程,如能源会计、房地产税收、全球的会计经验、战略与CFO业务、全球商业环境会计、财务报表分析、家庭财富保值等。而我国硕士研究生开设的课程包括必修课(一般包括公共课和专业课)和选修课(一般包括限选课和任选课)两类,学生必须修够相应的学分并通过论文答辩后才能毕业。

4.培养内容差异美国学校的会计学教学内容更加侧重与时俱进。在过去的几年里,沃顿商学院首创了很多全新的国际性商务课程。沃顿商学院进行了新的学习工具的开发———模拟考试、网络联系、交互式课程,同时探求着新的学习和教学模式。沃顿的相关规定总是根据时代的变化时刻在变,从学院的各项条款都可以看出全球化。而我国高校虽然开设了前沿讲座,但是此类课程多是学生作为得到学分的手段而被动地去听讲座,学生很难主动参与到探讨与研究中去。

5.入学形式差异在美国,申请会计学硕士研究生需要具有本科学历以及得到2~3名教授的推荐,60%的学校还有面试环节,学校通过对其研究生入学考试GRE成绩和面试情况进行综合考虑,决定是否录取。而我国采取初试、面试的形式对报考研究生的学生进行选拔,每年1月份的全国研究生统一考试的形式组织考生进行初试,通过初试的考生接下来要完成报考院校的面试,最后由招生院校决定是否录取。

三、美国会计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对我国的启示

1.加强跨学科人才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步伐不断加快,研究生招生培养制度也不断变化。在研究生教育中,要充分考虑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对人才的需求,在学科点设置、招生规模、培养模式等方面与时俱进,与社会经济结构、职业结构、人才需求结构相适应[5]。在这方面,武汉大学进行了改革尝试。为满足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武汉大学搭建了跨学科研究生培养平台,成立了跨学科学位点科研机构,并开设跨学科学位点以利于推进跨学科人才的培养。同时,会计学专业学生在完成基本学科理论学习的基础上,还可以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进行深入学习和研究,例如心理学、法律、社会学。为了满足社会对高层次人才需求的多样化,学校应鼓励学生进行会计领域与其他领域的创造性的思考,以便加深对会计学和经济学的理解,同时通过多层次、多方式、灵活多样的培养方式培养出综合型人才。

2.理论与实践融合,制定创新人才培养方案目前,会计学研究生价值观正日趋多元化,而传统教育理念单一陈旧、课程设置千篇一律、教材跟不上时展的脚步,所有这些严重阻碍了会计学研究生教育的改革创新。因此,在制定研究生培养方案时,要大力借鉴国际上通行做法,充分体现研究生在理论基础、研究方法论、前沿研究与创新能力相结合,鼓励研究生在主流会计学科相关领域进行前沿性学术研究,并形成创新性学术成果,为会计学科发展做出贡献。在课程设置方面,要正确处理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关系,对两种类型课程的课时、学分根据现实需要进行调整,选修课的开设要尽可能满足实务界与理论界两种不同发展方向对知识体系的需求。另外,专业性硕士要大力加强学生的实践教育,强化学生有条件的院校还要将实习场所进行不同的划分。根据个人选择的发展方向不同,将实习场所分为企业或会计师事务所实务实习和交换导师实习,促进学生理论研究与实践操作均衡发展,同时充分考虑市场的需求,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在毕业论文方面,学术型硕士生应当采用科学的方法,遵循学术的规范,撰写学术论文,体现一定的创新性,对于论文应更加强调其学术水平,质量重于数量。对于应用型硕士,其论文形式可以多元化,如企业调研分析报告、案例和专题研究等,注重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性。

3.革新教学方式方法,健全教学质量评估及保障体系围绕提高硕士研究生教学质量,应不断总结多年积累的教学方式方法中的积极研究成果,充分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积极探寻新的教学方式方法;学术型会计学硕士生的培养应该强调基本理论、研究方法的学习,积极探索将学科前沿引入教学之中的具体实现形式。要大力推行强化基础、前沿引导、整体教学、集中交流、文献研读、思想点评、定期报告、效果评估的新型教学模式,可采用教师讲授与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案例教学以及学生自主学习等多种教学方式,为后续的学习、研究打好基础。应用型会计学硕士生应注重培养学生分析与研究问题的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能力,特别是职业判断能力,以便将来工作后能处理各种实际问题,因此可以采用案例教学和疑难问题解析法等教学方式,教会学生善于运用批判性思维,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沟通技巧能力等[7]。为提高教学效果、保证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应建立一套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估与监控体系,以素质质量观和多元质量观实施全员、全程、全面、有特色的教学质量评估与监控;鼓励教师积极开展创新教育研究,形成“以科研支撑教学,以教改推动创新”的良性循环。同时,还应参照国外先进经验,建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包括建立教学指导委员会,实行授课教师聘任制度,构建教学评价体系、教学研究工作体系和教学管理服务体系等。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导师队伍管理考核体系培养高质量的研究生离不开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所以要大力提高师资队伍的质量水平。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积极培养和激励现有师资,改革教师考评与交流机制,鼓励国内外交流与合作,有条件的情况下也可让教师深入企事业单位调研或实践,让老师关注会计实务中发生的新经济现象、经济业务,积累相关的案例;第二,可以聘请国内外学术界知名学者以及企业界有实践经验的高级会计师、CFO、经营管理者为学生做专题讲座,有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相结合;第三,也可以实施合作培养模式,与企事业单位合作,建立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共同培养研究生。同时,要建立科学的导师队伍管理体系,在对任课教师及指导老师的选择与要求方面,建设以人为本、有利于教师成长的选聘体系,科学制定导师选聘条例、指导教师工作条例、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材选用和教学要求标准、教学评估标准与准则、教学质量评价表等规范性文件,确保研究生培养教育质量和水平。

会计硕士论文范文第2篇

调查问卷的填写是反倾销程序的重要环节,各国反倾销受理当局会向所有已知的被指控产品的出口商、进口商分发调查问卷。其中向出口商发放的调查问卷最为复杂,主要是为了得到与正常价值确定相关的详细资料。对于申请到市场经济写作硕士论文待遇的中国企业来说,就有了采用自身财务数据作为正常价值计算依据的资格。调查问卷的填写内容涉及到了会计领域的方方面面,必须如实填写,以应对将来的核查,否则将来核查一旦有误,将会严重影响被调查企业内部会计数据的采信,在应诉的过程中将处于及其被动的地位。以美国为例,在核查过程中,如果美方核查员有一个数据要了三次,你还不能拿出来,他就不会再要这个数据,也不会“采信”你事后提供的数据,而是采用“替代国”的相关数据来替代,这样企业调查问卷上的一个数据就失效了,如果企业实际数据和美国选择的替代国数据相差很大,可能会对被诉产品的正常价值的合理判定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

反倾销应诉的会计举证主要就是绕反倾销调查问卷,准备并提供会计资料及完成相关事务,包括做好应诉前的准备、收集应诉材料、研究并填写答卷、进行抗辩陈述等方面的工作。此外调查问卷的核查,对企业正常价值的合理确定而言也是极为关键的一环,实践中为了核实被诉企业调查问卷填写的真实性,一般都会针对调查问卷填写的内容进行实地核查。在核查过程中,核查人员将会根据问卷填写的内容追溯至具体的相关会计档案。因此有效的会计举证工作对调查问卷的核查工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进而对正常价值的合理确定也是至关重要的。

二、我国会计举证中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举证中相关会计档案不全

在反倾销诉讼中,各国反倾销法对应诉企业需要提供的会计材料的范围和时间进行了规定。比如美国法律要求调查被诉产品在被起诉之前三年的情况,欧盟法律要求调查被诉产品被起诉之前一年的情况。这些要求提供的资料主要包括:(1)公司的资本或股本构成;(2)公司负责生产和销售被调查产品的部门的财务报表,或财务分类明细账;(3)第三国市场的销售价格、销售费用以及价格减让、佣金、回扣;(4)被调查产品出厂价格至到岸价格之间的各种费用,每笔交易销售发票的副本和付款证明;(5)与生产和销售被调查产品、在国内市场销售的产品、出口到反倾销调查国以外其他国家或地区的产品的支出费用有关的生产和销售成本的详细资料,以及公司所运用的总的会计制度的说明。另外,反倾销调查作为一个涉外行政法律程序,各个阶段都有严格的时间限制。以填写调查问卷为例,WTO《反倾销协议》规定的期限为不少于30天,实际上各国的规定一般都不会超出30天太多,比如美国反倾销法规定正好为30天,欧盟反倾销法规定为40天,其他国家的反倾销法也很少有超过45天的。虽然有特殊情况时可以申请延期,但一般只允许延期10天。

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提供如此多的会计资料,对于一般企业而言,如果不设置反倾销会计岗位,平时又不注重相关资料的积累,往往会造成应诉中因为相关会计资料准备不充分或者不及时,无法为被诉方提供有力的抗辩资料。正如高特兄弟律师事务所北京办事处首席代表陶景洲指出的,“我国企业进行反倾销应诉的最大难度就是证据的收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都花在取证上。中国企业在资料的保存写作硕士论文和收集方面的意识不强,不仅自己的资料有限,外国竞争对手的资料更是少得可怜。打反倾销官司,务必做到知彼知己,掌握自己的具体情况,规范自己的财务,详细记录产品的成本核算。”新晨

实践中,我国企业由于无法提供充足的会计举证资料,不敢应诉,或者在应诉过程中途退出,最终被征收高额的反倾销税的情况也是屡见不鲜,如在美国对华苹果汁反倾销一案中,陕西省机械设备进出口贸易公司1999年出口浓缩苹果汁14392.7公吨,仅出口美国就达5530.5公吨,是陕西省第一大浓缩苹果汁出口企业。在美国对华浓缩苹果汁进行反倾销起诉后,该公司积极应诉。但由于该公司只是一家贸易公司,其向美国出口的浓缩苹果汁产品来自陕西省境内的8家浓缩苹果汁加工企业。在填写美国商务部的调查问卷时,各家苹果汁加工企业由于平时没有生产和经营状况的详细的档案记录,该公司提供的数据和资料混乱不堪,使得陕西省机械设备进出口贸易公司不得不中途退出应诉而被裁定51.74%的高税率,彻底失去了美国市场,遭受了很大的损失。

会计硕士论文范文第3篇

下面小编汇总关于发表高级职称论文的具体细节要求:

(1)、通常来说,高级职称对期刊的要求比评中级职称的期刊要高。期刊的级别高了肯定论文的质量也会提高的。一般评高级职称的话需要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的。

(2)、对送审的文章的专业性,思想性,前詹性以及创新要求会比较挑剔。投稿核心期刊应该注意论文撰写的质量。如果是工科核心论文,那最基本应该附图表说明。另外,国内的核心期刊安排周期都是比较长的。这中间有好几个月的间隔。

(3)、其次,部级期刊发表对的要求偏低,但是也要求是正规的学术论文格式,具备可读性,科学性和严谨性。部级投稿相对容易,但也经常出现投稿一个月没有回复消息的。具体看杂志社的办事效率。

(4)、另外核心期刊的出版周期比较长,所以投稿前要了解相关的期刊发表时间,然后提前几个月投稿。但是如果竞争力大,投稿人多,个人的优势有限,稿子成功的概率就会很小,而且现在社会环境下你的资源也是很关键的。为了提高发表成功的概率,可以选择有实力的机构。

延伸阅读:

各类职称的要求

1、评高级讲师、高级教师需要发什么级别的论文?需要几篇? 省部级以上正规期刊1-2篇

2、评付教授需要发什么级别的论文?需要几篇?

核心期刊1篇,非核心期刊(省级或部级正规期刊)2—3篇

3、评教授需要发什么级别的论文?需要几篇?

核心期刊1到3篇(根据职称评审要求而定),非核心期刊3—5篇

4、评付主任医师需要发什么级别的论文?需要几篇?

省部级以上国家正规期刊,一般是两篇,具体根据当地的职称评审要求

5、评主任医师需要发什么级别的论文?需要几篇? 核心期刊1—2篇,非核心2—3篇,具体根据当地的职称评审要求

6、高级经济师需要发什么级别的论文?需要几篇? 省部级以上正规期刊2篇以上,

7、高级会计师需要发什么级别的论文?需要几篇? 省部级以上正规期刊2篇。

8、高级建筑师需要发什么级别的论文?需要几篇? 省部级以上正规期刊2篇以上

9、工程师评审需要发表什么级别的刊物?一般几篇? 省部级以上正规期刊。1篇就可以的。

10、硕士论文毕业需要发什么级别的刊物?需要几篇?

省部级以上正规期刊1篇,个别学校要求核心期刊。如中科院的研究生,西北工业大学等等

会计硕士论文范文第4篇

文章阐释了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两者之间的关系,指出了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中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希望本文对完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促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有所帮助。

关键词:

生态文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

1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概念

环境会计,实质上是绿色会计的别称,是用货币为主要单位来记录各类环境污染、防治及其开发的成本费用,并对保护环境形成的效益进行计量和报告,综合评估环境绩效和环境行为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影响的新兴学科。对经过确认的环境会计信息进行公开的过程,被称作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可以通过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了解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从而帮助信息使用者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

2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相互关系

2.1开展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目的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企业是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企业既是环境资源的消耗主体也是环境污染的主角。相关专家和学者对环境污染物的来源进行了分析,发现我国环境的污染物大约有80%是由企业的经营活动产生的。既然企业是我国环境污染主要制造者,那么企业必须为治理污染负主要责任。为了把我国建设的更加美丽,为了中华民族可持续发展,企业必须走生态文明之路,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出一份力,及时披露企业的环境会计信息。

2.2加强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手段之一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有效手段。环境会计的信息披露是为了向内部和外部信息使用者提供正确的会计信息,帮助信息使用者做出正确的决策。为实现这个目标,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要求企业进行环境会计核算时必须全面客观、真实可靠。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它既可以监督企业提高经济和社会效益,又可以监督企业是否做到了良好的环境保护,它作为一种新型的企业环境管理手段,被称为环境污染控制的第三次革命浪潮。通过企业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情况,可以知晓企业环境资源的利用情况和治理环境污染的情况,也可以有助于环境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促进整个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

3我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3.1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准则缺乏相比西方来说,中国对环境会计的研究起步较晚,虽然我国已经制定了许多相关的法律法规,比如《环境保护法》、《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和《水污染防治法》等保护环境的法律10多部,相关法规20多部,约束了企业的污染的一些行为,对环境保护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我国颁布的这些法律法规基本上没有提及到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梁杰与刘金彬等研究发现,中国至今仍无专门的《环境会计准则》或《环境会计指南》。杜婕也指出:“尽管有些企业已经将环境会计的应用开始逐步推行,然而现在环境会计的成本费用核算以及基本理论仍然存在许多分歧和争议,更没有将环境会计写入到相关法律法规中,这让企业在真正建立环境会计体系中无法可依。”因为缺乏强制性的法律法规,使大多数企业从不主动对环境会计信息进行披露,即使披露了一些信息,也不能取信于社会公众,影响了披露的有效性与可靠性。

3.2缺乏环境会计信息监督为了确保披露的环境会计信息客观真实性,需要专门的监督机构独立审计企业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情况。由于我国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制定相应的环境会计准则,并且与此相对应的环境审计准则也未出台。因此,我国审计机构缺乏对环境审计监督的有效武器—环境会计准则及环境审计准则,致使环境审计无章可循,寸步难行。卢少青(2013)选取46家钢铁行业上市公司进行研究,经研究发现选取的公司审计报告中都没有提及有关环境方面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更没有相关部门或机构出具企业环境信息的合法性、合理性和真实性,从而导致了企业披露虚假环境会计信息的可能性,进而不能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形成有效监督,信息使用者也无法据此做出合理的决策。

3.3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范围狭窄,信息价值低由于我国缺乏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制度,政府监管薄弱,惩罚力度不够,导致企业不能够主动自愿披露环境信息。秦声(2010)对1581家上市公司搜集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从分析数据可看出进行有关环境方面会计信息进行披露的只有517家,披露所占比重32.7%。并且,这些企业在披露环境会计信息时出现报喜不报忧的现象,只披露一些政府的环保奖励、企业的环保支出、企业的环保投资等环境受益的信息,享受的环保税收优惠政策、国家拨付的专项治理资金等;而对企业环境污染形成的诉讼,违反环保规定而给予的罚款等不好的环境会计信息则不加以反映。企业在披露环境信息时披露内容经常流于形式,披露的内容太简单、范围太过窄,不能客观反映环境绩效,环境会计信息价值较低,不利于信息使用者了解企业在环境污染、治理等方面的情况。

4完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的主要对策

4.1制定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会计准则为了使企业能够真实、可靠的披露环境会计信息,正确反映企业污染及能源消耗等问题,我国可以借鉴国外经验制定相关的环境会计准则,比如可以借鉴日本的《环境会计准则》、《环境会计指南》等,对象由大型企业扩展到中小型企业。我国也可以完善现有的环境方面的法律法规和会计方面的法律法规,把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的相关要求充实到现有环境法律法规中,在《会计法》和《企业会计准则》中新增环境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将环境会计信息纳入《信息公开条例》中。在《环境会计准则》中明确强制环境会计披露的内容、方式、时间等相关要素,明确环境审计的范围及程序。

4.2实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第三方审计为了使企业所出具的环境信息报告、所披露的环境信息内容更加真实,注册会计师应作为独立的第三方进行审计更合适。因为政府部门人员对环境会计缺乏相关的认识和了解,不能很好地做到企业环境会计信息的有效监督和管理,而注册会计师专业知识丰富,客观性强,他们可以依托第三方会计监管机构披露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注册会计师可以审计企业披露的独立的环境报告,并可以通过企业环境绩效报告来判断企业的环境资产、负债、收益和支出等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对企业所披露的环境会计信息的质量作出相应评价,进而为企业内部和外部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支持。

4.3制定有效的激励和惩罚措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是由财政部、中国证监会和国家环保局等部门进行监管。监管部门可以采取如下措施加强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一)建立环境信息数据库。监管部门可以联合工商管理部门为企业建立环境信息数据库,及时公布重污染行业及其污染企业的名字,来提高环境会计信息的透明度。(二)监管时要奖惩结合。我国可以借鉴英、日两国的做法,分别设立“环境报告奖”、“环境报告书奖”。对能够主动、全面、真实披露环境会计信息的企业给予降低排污费、税收优惠、环保项目补助等优惠。同时,对于未能披露规定的环境信息或者披露虚假环境会计信息的企业,应进行严惩,可以根据轻重程度,给予警告、罚款、行政处罚、停业整顿、强制关闭等惩罚措施。提高政府监管,将激励与惩罚相结合,希望能够提高企业的环境披露质量,改善我国企业低质量信息披露现状。

总之,本文希望能够通过国家制定和完善环境会计准则、加强第三方监督和增强国家监管等措施,使企业主动、真实、全面的披露环境会计信息,使企业利益相关者了解更多企业能源消耗与企业环境污染等客观信息,促使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兼顾环境效益,进而保障整个社会保持全面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状态。

参考文献:

[1]梁杰,刘婷婷,段家菊.我国重污染行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现状分析.沈阳工业大学学报,2012,8.

[2]刘金彬,胡世强,杨明娜.企业环境成本信息披露制度的创新研究.商业会计,2012,8.

[3]卢少青.我国重污染行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研究.河北经贸大学硕士论文,2013.

会计硕士论文范文第5篇

对企业进行成本管理不仅能够增强建筑企业的盈利能力,还可以提高其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不仅对于建筑企业自身的长远发展有重要的作用,对于整个建筑行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面对建筑企业在成本管理方面的存在的问题,需要从不同的方面进行改进,发挥成本管理的优势。

关键词:

建筑企业;成本管理;途径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建筑行业,建筑企业想要取得长久的成功,必须拥有自身的竞争优势,而竞争优势的取得最终来源于企业能够给客户创造的价值大于企业成本的付出,因此,竞争优势的取得最有效,同时最关键的就是成本管理和成本控制。整个社会环境的变化使传统的成本管理理论难以再支撑建筑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现代的成本管理方法正在日益取代传统意义上以降低成本为中心的成本控制方法。

一、建筑企业成本管理的意义

建筑企业成本管理,即是指企业在建筑施工的过程中,对建筑所需的费用的计算、核算、协调和控制,以实现在预定的成本之中实现预定的成本目标,保证施工之时的消耗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在最大化地为客户创造价值之时减少企业成本的付出。因此,优化建筑企业的成本管理不仅可以提高企业自身盈利的能力,增加企业利润,而且还会对整个建筑行业的发展和社会经济整体的高效运行都有着巨大的意义。

(一)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要求优化建筑企业成本管理,对建筑企业的重要作用是直接的和显而易见的。企业的管理人员树立优化成本的意识,就会在施工之前做好成本预算,在施工的过程中做好成本控制,及时而敏锐地发现可能存在的浪费现象,减少不必要的支出,实现企业成本最小化。尤其是当前社会,各行各业的竞争和风险都已经不再局限于国内,全球化的浪潮已经席卷了整个建筑行业,世界市场上的任何相关因素都会对建筑企业的生产经营产生重大的影响,这样的风险关系企业的生死存亡。因此,作为建筑企业的管理人员必须树立成本管理的意识,不断强化对企业成本控制的能力,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世界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能够有强大的能力应对经济全球化带给建筑企业的风险,取得长远健康的发展。

(二)适应中国市场经济的要求中国当前的市场经济体制已经日趋成熟,而建筑业则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大支柱,建筑企业为了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必须建立健全成本管理体系。因此只有成本管理体系完善,才能真正实现建筑企业内部控制结构的完善,也只有这样才能增强预防和抵御市场经济带来的各种未知的风险。在市场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强化建筑企业自身的市场经济主体地位,进一步激发市场经济的活力,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健康运行。

(三)促进节约型社会的建设建筑企业强化对成本的管理可以一定程度上减少建筑企业在施工过程中的成本投入,改变当前我国建筑行业整体成本投入较高、盈利较低的现状。除了对建筑企业自身的改进,因为建筑企业常常是整个社会中资源消耗的一大主体,同时也是造成环境污染的一个来源,加强成本控制和管理,可以减少建筑行业的资源浪费,同时也会减轻建筑行业的排污量,减少污染,促进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为当前建设社会主义和谐和会添砖加瓦。

二、建筑企业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成本管理不科学当前中国的建筑企业常常会为了追求规模上的扩大,而不断收购或者兼并其他的企业,在收购和兼并的过程中又会忽视对成本的控制,使企业的资源没有在施工中发生作用,反而在盲目地追逐扩大规模的过程中都浪费掉。除此之外,建筑企业成本管理只追求结果上成本的降低,而不在乎过程和方式是否科学,例如很多建筑企业为了完成上级部门的一些指标或者一些项目会在每年年末的时候要求施工队伍加班加点地突击性地抢进成本,导致一个会计核算年度之间各阶段成本的不均衡。只重结果的成本管理方式对建筑企业的监督只能够停留在事后对执行情况和成本结果的分析和评价,对过程并不能起到应有的控制作用。

(二)成本管理未与企业战略结合企业战略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全局性的规划,由于我国建筑市场存在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大多数建筑企业为了取得一个项目的投标而不断压低自己的价格,然而这样压价的结果就是低成本。低成本并不一定会与建筑企业整体的发展战略相一致,而是迫使企业不得不改变原有的战略目标,而采取低成本的战略。当前建筑市场正在发生越来越深刻的变革,投资主体和市场逐渐变得多元化,国际市场也开始发挥影响,建筑企业必须将自己的企业战略与成本管理体制结合起来,通过成本管理的完善来实现企业的发展战略。以中信国华国际工程公司为例,其依托中信银行而建立,因而并非是传统意义上的主流建筑企业,它实施差异化管理的战略,依靠中信银行的融资能力,在北京奥运会主场馆的建筑行业投标中,运用自己国际化运作的经验,并没有进行低成本的压价就取得了投标。

(三)重生产成本,忽视全面成本管理成本管理应该是一个全面的过程,尽管对于建筑企业来说,成本控制集中在施工的过程之中,但目标成本的实现却是一个需要全员行动,从全过程之中进行管理的过程。而不是只有财务会计人员,只对施工过程进行管理。当前很多建筑企业的成本管理就是财务人员的事情,而技术人员则只关心技术和工程质量,工程组织人员也只关心工程进度,各部门人员之间缺乏沟通,不对成本管理负责,必然会导致人工、材料、运输等成本的浪费。

三、改进成本管理的途径

(一)建立健全成本管理体系建筑企业必须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和自己的整体发展战略,建立起层次分明的、各部门之间共同负责的、纵深型的成本管理体系,并且可以在财务管理部门之外设立专门的成本管理机构,对建筑企业从原料采购到施工的各个环节进行检测,并根据检测结果进行实时的调整,合理地制作企业的成本报表,并且根据每个会计年度的成本管理结果进行调整,真正实现成本管理的全面化,起到控制成本的作用。

(二)通过信息化进行成本管理信息化已经成为建筑行业发展的一步,运用信息化对成本进行控制和管理,是通过建立成本管理系统,将相关的数据和信息化处理方式引入其中,更为精细地分析成本检测的结果和指标,以明确各个指标之间的钩稽惯习,还可以通过信息化系统实现对成本的实施监控,以便可以减少在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增值作业,增加其中的增值作业。

(三)实施目标成本管理所谓目标成本管理是指企业通过对自己多年成产经营的规律进行分析,在施工之间预先制定一个成本目标,将目标成本分级分环地分解、细化到每一个具体的项目建设之中,然后在此后的成本花费的过程之中对实际成本和目标成本进行比较,对于两者之间的差距和产生差距的可能原因进行分析,对于那些阻碍目标成本实现的因素进行剔除。这样进行目标成本管理,可以降低施工消耗,明确企业成本管理的效果和水平。

(四)加强工程项目成本管理工程项目是建筑企业的生产环节,因此也就成为成本管理的关键一环。对于工程项目的成本管理需要深化分包合同的控制,推行分包竞标的机制,而不是独家分包的机制,这无疑会增加竞争;其次还需要对施工现场严格的管理,健全和落实各种施工管理标准,对项目的质量和安全生产的条件,工程的确切进度进行定期检查,如若发现了问题,要迅速做出反应,避免不必要的返工浪费。

参考文献:

[1]焦跃华.现代企业成本控制战略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2]张潇月.基于全面预算管理的内部控制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12.

[3]田钰.基于EVA的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12.

会计硕士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高校;无形资产;财富效应;乘数效应

一、引言

现代社会,无形资产正在成为驱动经济活动和经济增长的主要生产力要素,其快速发展向传统的经济、管理和教育模式发起了冲击和挑战,如何形成优质无形资产是经营决策者首要思考的问题。伴随着科学技术和高校办学水平的快速发展,无形资产的数量和质量逐渐成为衡量科研水平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例如,美国斯坦福大学保持着知识产权转让年收入4000万美元的记录,而且靠无形资产缔造了Google和Yahoo等著名跨国公司。我国高校无形资产的概念始于1997年,财政部和原国家教委共同颁布的《高等学校财务制度》和《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财会[2013]30号),主要涵盖了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等,大体分为三类,一是知识产权类,二是校名校誉类,三是政府行政许可类。无形资产在我国高校现代化建设中同样发挥重要作用。仅以归属知识产权类的专利权来衡量,国内知名高校在双一流大学建设过程中,凭借自身学科优势、科研队伍和先进的软硬件设施,无形资产的规模和数量都在不断增长。依据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公布的数据,截至2015年底有效发明专利清华大学7328项,浙江大学7159项,排在前十位的高校总量达到4万余项。然而,长期以来,国内高校重视有形资产和科研成果,轻视无形资产和成果转化,成为无形资产管理和保护的发展瓶颈。

二、高校无形资产管理和保护的效应分析

高校教育资源属于准公共资源,承担教育公平的社会职能,高校现有无形资产是在高校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积淀而成,具有隐蔽性、非独立性,如校名校誉的经济价值一直被忽视,因此,高校无形资产在财务账面上呈现的规模很小,未来一旦无形资产按照市场规律成功的实现了成果转化,可以为高校带来的经济收益、社会收益却非常可观。充分认识高校无形资产成本价值和未来收益之间的巨大发展空间,加强对无形资产的管理和保护,可以发挥无形资产的财富效应和乘数效应。

(一)无形资产的财富效应

全球化进程中,我国教育事业同样要迎接来自全球的机遇与挑战。未来高校竞争绝不能满足于国内专业和学科的简单排名,而积极参与世界排名就需要学校能够有着吸引全球人才的软、硬件环境。依靠行政事业拨款和校友捐赠已经无法为高校建设提供充足的资金来源。从资产形成或取得视角分析,无形资产,尤其是高新科技领域形成的无形资产都是高校自身开发出来的原创资产,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创造的经济利益、投资回报率远大于固定资产。当前,我国《担保法》已经赋予无形资产新的功能,即无形资产所有权人可以将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作为出质物质押给质权人,这是无形资产价值在经济活动中又一种新的、高层次的确认形式。相信今后也可以成为高校融资的一个新途径。随着高校无形资产收益的不断增长,学校通过持续购买改善办学条件的意愿将会显著增加,从而办学环境的改善可以吸引到更多国内外人才,这就是加强无形资产管理与保护为高校带来财富效应的作用机理。

(二)无形资产的乘数效应

高校生产力结构中,除国家赋予土地使用权等政府行政许可类无形资产之外,以知识形态存在的无形资产占较大比重。高校教师即是教书育人的劳动者,又是国家科研工作的主体,这些劳动者既与有形固定资产结合,同时又与无形资产有机结合,才构成了完整的高校生产力。通过无形资产要素的应用,在其他生产力各要素中具有“乘数效应”,对其他生产力要素起着组合、驱动、放大的功能,使生产力要素发生质的变化,缺乏无形资产的生产力是不完整的高校生产力。

三、高校无形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近年来,关于高校无形资产的各类问题乃至法律诉讼频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缺乏对品牌和声誉的保护意识,高校无形资产产权遭受侵害。高校校名、简称、学校标识和域名具有较高商业价值。抢注高校域名时有发生,仅2015年教育部公布了18所拟更名大学,其中16所中文域名遭到抢注。不法商贩擅用高校标识,虚假宣传蒙蔽消费者,社会办学机构假借高校名义虚假招生,2016年7月中青在线报道了“北京大学总裁培训网”、“北京研修班大学”“北京大学国学网”等124个未经校方授权招生的网站进行虚假招生事件,这些行为都是对高校无形资产的严重侵害。此外,按照2001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规范校办企业管理体制试点问题的通知》(国办函[2001]58号)规定,学校要依法严格管理校名冠名权[1]。除学校资产经营公司之外,今后其他校办企业原则上不得冠用校名。校企改制几番治理,当前中国股市仍有带着某高校字样的上市公司,这一现象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是不存在的。

(二)缺乏对成果转化的深刻认识,高校无形资产闲置流失。美国、日本等国家的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近70%[2],而我国高校每年达成的部级科技成果在6000-8000项,实现有效转化的不足10%。由于科学技术类无形资产自身具有较强的时效性,随着社会发展,大量未能及时转化的成果逐渐闲置、损耗,最终导致人力、物力、财力、技术等方面造成极大的浪费。知识成果转化是市场经济的产物,秉承“公平、公正、公开”原则,但由于高校缺乏市场意识、法律观念和具有丰富经验的专业人才,加之信息不对称,高校知识产权成果转化往往定价低于市场价值,导致资产流失。即便在无形资产交易过程中高校通常采取引入市场评估机制克服定价信息不对称,但由于缺乏对科研成果转化的激励机制,收益分配模式不合理,科研人员参与成果转化的积极性不足,大量成果闲置。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一旦研究成果初步形成,进入到成果转化阶段,高校往往因缺乏市场经验和资金支持,容易丧失对科研成果的控制权,由企业主导专利的注册与推广,极易导致成果流失。教师、研究人员的流动同样诱发高校无形资产流失。

究其原因,我们认为主要是以下三点:

(一)高校无形资产管理和保护的意识不到位。长久以来,我国高校乃至社会上普遍存在一种价值取向,重视对有形资产,即固定资产和资金投入的管理,对于客观存在且无处不在的无形资产却疏于管理和保护。因此,对于有形资产,如仪器设备,从预算、招标、采购、验收、支付、登记、转移、处置各个环节都有明确的规定和人员的监管,而在无形资产保护方面,多数高校仅仅对专利的申请、授权加以辅助,对专利的保护、侵权的申诉等关乎无形资产价值保护的工作并不积极。高校无形资产的管理和保护必须上升到学校发展战略层面,制定高校无形资产运营战略是为保护无形资产主体自身的优势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种长远的、全局性的运用无形资产的总体筹划和谋略[3]。据此检验我国高校战略部署的现状,普遍没有树立明确的无形资产经营目标,缺乏全局性、长远性经营计划,对于无形资产引发的问题处于被动状态,未能全面地将无形资产管理纳入学校发展规划之中。

(二)高校无形资产管理和保护的法律依据不健全、制度建设不完善。从外部环境分析,美国在1980年通过《拜杜法案》(《专利与商标法修正案》)确立了科研机构知识产权的法律地位,改变了此前“谁出资,谁拥有”的政策,让高校、研究机构享有政府资助科研成果的专利权,极大带动了技术发明成果转化的热情,高校逐渐发展成为推动美国高新技术进步的核心力量。这一法案被《经济学家》杂志评为美国过去50年最具激励性的一项立法,是美国从“制造经济”转向“知识经济”的标志[4]。美国哈佛大学“商标保护计划”,英国牛津大学制定“牛津大学商标和域名策略”对校名、标志等学校无形资产的使用条件、费用标准进行详细规定。日本为保护高校无形资产,1988年颁布了《关于促进大学等的技术研究成果向民间事业者转移的法律》,切实鼓励大学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5],随后颁布《产业活力再生特别措施法》对大学科研成果的产权进行规定与说明,而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体系也还不够成熟,虽有对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有法律法规予以规范和保护,但还没有出台针对非专利技术、校名校誉等非知识、非权力型产权及高校无形资产的专门法律。针对高校内部无形资产的制度建设更不乐观。高校无形资产兼具教育行业的公益性和资本的经济性,因此,有必要制定专门的规章制度,协调一般知识产权制度的法律精神和教育法律法规的特殊性,经对高校官网查询显示,当前仅有中国政法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山东大学、湖北大学等少数高校颁布了《无形资产管理办法》。

(三)高校无形资产管理和保护的模式不科学。高校无行资产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贯穿教学、科研、生产全过程的管理工作。当前高校管理无形资产的工具落后,没有标准化管理软件,导致各高校无法及时准确地收集与整理相关信息;组织机构分散,照搬实物资产管理模式管理无形资产,缺乏明确的责任部门,多头管理、权力分散或权利真空,导致日常监管缺位,遇到突发情况没有相应的责任主体。国外高校做法值得借鉴,美国哈佛大学1980年就建立了技术及商标许可办公室,对无形资产实行透明管理的政策理念,施行保证书制度,要求所有教职员与学校签订协议,明晰无形资产所有权,避免因归属不明产生的法律纠纷,从而有效减少资产耗损[6]。斯坦福大学技术转移中心共有22名工作人员,其中8名律师,8名价值评估人员;无形资产管理虽然要依靠制度建设、工具更新,但归根结底要由人来具体执行。无形资产将在高校未来发展中起到越来越突出的作用,因此,对无形资产管理人员的聚集和培养十分重要。日本大学设立了产权相关专业,在全国招收研究生,定期举办主题讲座,美国也重视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法学院经常开设知识产权进修班;价值计量失真、会计制度缺陷也是掣肘高校无形资产发展的因素,从知识价值计量角度,高校无形资产以货币形式加以量化的仅仅是“成本价值”,是某些要素的历史成本数,无法反映实际价值,更无法反映未来所创造的收益。以自身研发的无形资产为例,高校一般按照发生费用加以核算,但不列入无形资产价值清单。会计制度上的缺陷,无形资产难以做到账实相符。

四、对策与建议

基于对围绕高校无形资产管理产生的普遍问题及原因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打破无形资产管理无资源、无制度、无人才的现状,加快出台科技研发、成果转化、收益分配制度;建立高校无形资产行为规范和监管制度,维护学校的合法权益,防止无形资产的流失;建立科技成果登记备案制度、审计制度、考核评价制度,使无形资产保护做到有据可依、有章可循;设置专人专岗,建立科学培训体系,加强信息化平台建设,完善无形资产管理的基础信息系统,借助网络技术实现对无形资产管理、运行和监控的一体化、系统化,提高高校无形资产管理水平。无形资产尚属发展中的概念,高校的管理、师资、学术、教学以及科研水平都将以一定形态的无形资产表现出来。转变发展模式是国之根本,更是高校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高校管理水平的提升要从传统的有形资产管理发展到无形资产管理上,只有拥有优质无形资产的高校才能持续不断的吸引和培养更多优秀人才,充当一国知识经济的根基。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规范校办企业管理体制试点问题的通知[EB/OL].

[2]汤汉林.高等学校无形资产经营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35-46.

[3]姜志维,刘小彦,张洁,欧阳惠.刍议高校无形资产的管理[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76-80.

[4]何春晖.知识产权布局规划和风险投资在科技成果商业化过程中的积极贡献[EB/OL].

[5]余梦.高校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问题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8:50-62.

会计硕士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创新;农商行信贷业务

一、供应链金融概述

(一)供应链金融的背景供应链中的上下游公司经常会出现这种情况:在成本不足的情况下依旧需要提供商品给核心企业,或在得到利润之前就要向核心公司缴纳保证金。许多供应链上中小企业都面临着上述的难题,特别是较弱势的成员。当这些规模小、资金不丰富的企业缺乏信用支持,银行就会考虑到由这类弱势企业带来的风险因素从而拒绝对企业融资。从供应链的角度来看,导致供应链资金阻塞的原因之一就是弱势企业不具备足够的融资能力,核心企业也并不愿意分担这样的公司所带来的风险。但如果核心企业可以将自己的信用能力用到上游与下游弱势企业的业务往来,那么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就能有效监控其核心业务,所以金融机构作为供应链外部的第三方振兴资金流,同时扩大金融业务,这是供应链金融(SCF)产生的背景。

(二)供应链金融的概念供应链金融是一种高度灵活的融资方式,以银行为中心,有效地将产业链中的核心企业与其他企业联系起来,提供金融产品和服务。一般来说,从原材料采购到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的转变是特定商品的供应链模式。商品生产完成后,通过销售网络,将供应、制造、分销、零售和用户结合起来,最终到达消费者手中。

(三)供应链金融的特点供应链金融的特点是基于供应链中强大的核心企业,核心企业是整个供应链的财务基础。一方面,可以将供应链中缺少资金的部分加以补全,解决一些公司的资金问题;另一方面,银行在供应链中起着促进作用。例如,银行提供的信贷业务提高了弱势企业的购买力,为其建立商业信贷,为中小企业与核心企业的长期合作提供了基本成本。单个企业的资本流动性主要有三种形式:应收账款、存货和预付账款。根据不同的担保措施,金融机构可以将供应链金融的基础产品分为应收账款融资、预付款融资和存货融资三类,在此基础上控制和化解风险。

(四)供应链金融与传统金融的区别风险控制和信贷灵活性是供应链金融与传统金融区别的一般表现。(1)传统金融——对商业的独立关注。(2)供应链金融:商业银行根据行业特点,以核心企业及其上下游业务为中间环节,为供应链核心企业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建立以核心企业为核心的“1+N”金融服务模式;◆专注于交易流程、物流、信息流和资本流的整合。◆根据行业特点,跨行业金融服务。

二、我国农村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现状分析

(一)传统信贷业务的操作流程第一,贷款申请:贷款申请人向贷款中心提供身份证后,首先,贷款中心需要审查其资质,看其是否属于禁止进入的情况,担保人是否已执行,是否符合经营期要求,是否有偿还能力等。接下来,我们需要填写贷款申请表,并向银行签发信用证查询授权书。最后,将其分配给客户经理进行跟踪,进入传统信贷管理系统中分配的应用阶段。第二,调查分析:客户经理首先进行调查时间安排和预约。贷前准备,如提交凭证取用申请表,获取现有行业信息,总结调查中存在的问题及可信风险因素,根据客户的当前信息列出行业及主要检查方法,然后进行现场调查,并进行分析。第三,贷款审批:客户提交个人信息,客户经理整合这些信息。了解了客户和贷款信息的基本情况,不对称偏差分析,以及企业的主要财务数据。完成《贷审会审批检查表》,递交贷款审批部门。第四,签订合同:参照《贷款活动程序》,后台人员编制《贷款审查决议表》。借款(担保)合同和借款文件订立后,应当及时通知借款人、担保人等合同当事人持原身份证,并在约定的地点一式两份签订合同。第五,贷款发放:客户经理完成贷款审核程序后,将贷款发放到贷款中确定的二级分行会计室发放贷款。申请人应确认每张汇票并亲笔签名。客户经理和授权人应在贷款收据上签字。采取受托支付的,银行业务从业人员需在放贷之前,审核申请人交易资料和凭证的真实性,是否与签署的合同相符合。借款人自行支付的,经被授权人同意,可以将可能发生的金额直接存入借款人在银行开立的账户。第六,贷款管理:贷款发放后,贷款管理尤为重要。它包括贷款监控、贷款档案管理和贷款偿还。贷款发放后,银行每月进行贷后监管,包括:客户操作、家庭情况等,并填写正常的贷款监控表。

(二)贷款业务类别对农村商业银行而言,农村居民小额贷款和小微企业小额贷款是其主要客户,也是其主要贷款类型。其中,农村居民小额贷款按照小额贷款担保方式分为农村居民联保小额贷款和农村居民保证小额贷款,这种联保制通常由四到六户组成农民联保小组,每一小组成员都将承担贷款保证责任;另一种称为农村居民保证贷款,需要符合条件的自然人或法人两个以上来签署贷款保证书。与农村居民小额贷款相似,小微企业小额贷款也分为联保和保证两种。

(三)贷后处理工作1.贷后检查贷后检查从四方面出发,分别是日常贷款检查、风险评级重检、风险预警检查和监督检查。小额贷款发放后,银行与借款人进行沟通,账户经理负责账户跟踪检查。检查工作主要关注借款人其他负债情况、经营状况、抵押物价值情况以及保证人代偿能力。客户经理还需要定期抽查借款人的贷款资金流是否符合合同的约定,严防信贷资金进入证券市场或股本权益性投资。2.逾期催收逾期不还的,农村商业银行将采取不同的收款方式。当借款人拖欠本金或利息的第一时间,客户经理会提醒借款人,并调查逾期原因。当借款人拖欠本金超过约定期限7天,客户经理会需要到贷款客户家中或工作场所进行现场催收,并提前采取一定的措施。拖欠本金超过15天后,客户经理会将该笔小额贷款在转为不良贷款,上报银行相关部门进行备案,农商行会采取更加严格的催收措施。3.贷款核销对于已经确认为损失类的贷款,由相关责任分行或者支行需要按总行相关规定进行认定,上报总行,由总行进行集中审批核销。

三、吉林九台农商行通过供应链金融创新信贷业务的思路与举措

(一)吉林九台农商行概况吉林九台农村商业银行有限公司简称九台农村商业银行。它是2008年底重组的东北三省第一家农村商业银行。九台农商银行目前发展状态良好,在国内跨省市设立了30余家村镇银行、百余个网点。

(二)供应链金融的运用1.应收类:应收账款融资模式分析应收账款融资是商业银行为优化应收账款管理而提供的一项金融服务。主要面对供应链融资企业,这些企业将自己的债权特别是应收账款债权转让给商业银行以获商业银行的资金融资支持,商业银行得到了债权后向债务人收取应付款项以作为融资企业的偿贷方式,其融资流程如下:(1)当公司存在营销并已经形成应收账款,且未到账,公司将债权有效地转让给银行。(2)由银行和公司通知买方债权已转让,应向银行付款。(3)买方,一般是供应链金融中的核心企业,得到消息后调整付款对象为银行。(4)银行确认自己的权属信息后与销售方即融资企业达成共识,发放应收账款融资(5)作为买方的核心企业最终向银行支付应付款。2.存货类:质押融资模式分析对于融资企业来说,相当多的融资企业不符合抵押物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融资企业通过质押获得银行信贷。设质的额度由商业银行来规定,如果有超出最低限额的质押物,那么这部分可以自由出入库,企业也可以通过仅以货物交易的方式进行抵押。其融资过程如下:(1)融资企业与商业银行和第三方物流签订融资仓储监管协议。企业以合法的动产作质押。申请后,企业需要将材料移交给银行规定的三方企业,三方企业对企业的材料进行监督。(2)商业银行确认质押后向金融企业贷款。(3)商业银行规定抵押贷款的最低标准,由企业调配。(4)如果融资企业交给银行的抵押物资不达标,银行将会要求增加保证金。(5)银行确认收到融资企业保证金后,通知指定的三方企业允许等额货物放行。3.先票款后货融资模式分析在供应链中像中小型融资企业这样的弱势企业与核心企业合作经常面临资金难题,利用先票款后货融资的这种模式可以解决中小企业的部分资金压力。先票后货融资的具体方法是当弱势企业缺乏必要的资金时,如采购资金,首先要与银行和核心企业签订协议,在这种融资模式下,可以在协议中以保证金的形式率先获得银行融资,后续需要用销售收入来偿还,即将货权作为抵押给银行。

(三)信贷业务创新模式的初步效果1.银行获取更加有效的信息在传统的银行信贷业务模式下,当银行放贷时,获取企业信息的途径相对来讲并不灵活,因此银行在这种情况下,不一定收集到足够的企业信息,无法监控市场动向。(1)革新地引入了优秀核心企业和第三方物流监管商。供应链解决了传统信贷业务的信息不对称,吸引了优质且强势的核心企业,核心企业承担着管理者的角色,负责筛选、准入、评价和淘汰;第三方物流监管机构在监管中小企业产权和进行相关信息交易时,通过物流和信息流的发生,我们可以充分了解大量中小企业的真实信息。这些信息的及时性和有效性是以充分的真实交易为基础的。银行可以从供应链中获得供应链相关企业的真实有效信息,为银行授信奠定了稳定的基础。(2)降低信息不对称风险,加强企业间的合作。为了降低自身风险,商业银行更愿意与信誉良好、资本规模较大的成熟企业合作。他们能够公开定期的财务报表或企业内部存在的变动等对于银行来说必要的信息,以此商业银行可以降低获得信息的成本,也增加了获得信息的方式,这样就让商业银行在与供应链相关企业合作时不至出现严重的信息不对称。(3)与有强烈合作意愿的企业合作。商业银行采取优胜劣汰的方式终止与合作意愿较低,承受风险能力低,不能遵守合同要求,有不诚信记录的企业合作,已确保合作企业与自身的信息流畅真实。2.银行甄别企业获得了有效途径信用客户有三种类型:高质量、中端和其他可以开发的客户。有许多供应链中的上下游企业缺乏资金,特别是在上下游的中小企业,他们由于规模小不在银行优先授信名单内。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银行无法区分低质量企业和小规模但潜能巨大的企业,银行没有充分披露信息的平台和手段。(1)中小企业拥有展示发展潜力和偿付能力的渠道。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创新在于将核心企业和第三方物流监管机构纳入整体框架。它使中小企业有渠道展示发展潜力和偿付能力。中小企业不仅可以充分披露自己的信息,还可以从供应链系统中的核心企业和第三方物流监管机构获得各种帮助。(2)对进入供应链融资的中小企业提出更严格的筛选。严格要求,确保中小企业的偿付能力,确保进入链条的企业是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中小企业进入供应链后,可以将其进入的供应链作为自身偿债范围提交银行。利用供应链来向银行证明自己的能力,反过来银行也可根据企业递交的证明来进行区分。3.银行降低了金融风险(1)供应链融资通过运营将风险降至最低。银行通过供应链信息反馈和贸易相关数据定位中小企业,然后决定是否发放贷款。供应链金融以真实有效的贸易为基础。同时,通过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封闭运作,将还款流程与融资企业分开。贸易产生的收入直接用于偿还,相关风险最小化。(2)供应链融资为商业银行提供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商业银行可以直接从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获得质押,而不是从融资企业转移,提高质押的质量和有效性。(3)核心企业的加入,大大提高了供应链的整体信用等级。虽然信用等级较低的中小企业直接与银行进行交易,但事实上,核心企业的信用促进了交易,核心企业承担最终还款。因此,供应链金融的最终信用主体是资产结构良好、信用等级较高的核心企业。核心企业信用评级的提高也降低了供应链金融的整体风险。

四、农商行供应链金融创新信贷业务的问题与对策

(一)信贷业务创新模式中出现的问题1.担保制度不健全在日本、意大利等发达国家,中小企业担保机构在法律、法规和担保体系方面比较完善。它们实行的是风险制约的共担机制,即在银行和担保机构之间对担保的风险进行分配,这样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担保机构代偿风险的发生。从而能够较好的扶持中小信用担保机构的发展壮大,然而在国内的情况就不是这样的,信用担保机构必须承担全部的风险,而协作的大多数银行则享受全部的收益。2.核心企业不稳定在供应链金融中,核心企业在供应链中占有主导地位。供应链中的资本、信息和物流以核心企业为主。一旦核心企业出现信用问题等不稳定状况,必然会影响到供应链中的其他企业。3.风险责任不明确目前,一般总行级别的管理层虽然有相应的风险管理部门,但对供应链金融和信贷业务风险管理特点的探索有限,总分联动互动机制尚未建立。就目前来看,不能有效地支持各地区业务发展,需要适度的业务权限下放到分散的分支机构,全面摊薄核心企业跨区域管理,明确风险责任,充分挖掘核心企业上下游客户,更好地支持业务发展。

(二)解决信贷业务创新模式相关问题的对策1.完善担保制度因为供应链中的中小企业资金不丰富,偿付能力不强,造成了风险。在分析掌握现金流量第一还款来源的基础上,需要通过质押担保实现第二还款来源。我们需要确保担保程序,是否严格按照法定程序,检查担保是否被授权,担保合同是否规范,并尽可能争取对银行有利的条款。质押的选择应以市场应收账款、存货质押为基础,并设定合理的质押率,避免市场风险。此外,银行应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探索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担保。2.建立应急处理体系供应链融资涉及整个供应链中的许多企业。建立相应的预警和应急系统对复杂的业务系统具有重要意义。设置一套应急预警系统,第一应制定预警指标,将指标完善成为体系,将损失直观地标明,明确损失的程度和范围。接下来,应提出处理办法,遇到风险应实施措施,并提出采取的降低损失程度的方法。预警系统发出预警后,应急系统应及时应对突发事件和紧急情况,避免对供应链融资产生不利影响。当信贷风险达到预警线时,银行应采取果断措施,降低信贷规模或及时退出。3.建立中小企业风险体系应建立风险补偿基金会辅助银行信贷业务顺利进行。银行在准确评估中小企业信用的基础上,准确把握信贷业务利润,以一定的利润率筹集储备资金作为风险补偿资金的来源,从而在企业发生信用风险时起到一定的损失补偿作用。提高中小企业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企业经营的积极性可以采用设立专项奖励基金,促进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发展壮大,帮助中小企业壮大。银行信贷业务部门要总结实际运作经验,形成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积极探索适应供应链融资业务特点的风险管理方法,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安全地开展融资。结语供应链金融信贷体系的建立,可以实现银行从另一个视角分析和防范风险,从以前的仅仅注重单个授信企业,扩大到整个经济链条的整体风险,大大地降低了针对单个企业的对风险的甄别与防范的局限性,使得银行资金实现更加安全稳健的周转。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国内的商业竞争也在不断转型,不再只是企业之间的竞争,更是这些企业组成的供应链之间的经济竞争,企业与企业在供应链中间相互合作相互支持。当前保证经济链条的稳健高速发展,已经逐渐进入政府和金融企业的当中,也成了我国经济发展中需要尽早攻克的课题,同时在各大行的着重推动下供应链金融也日益重要起来。因此从供应链金融取得的效果来看,极大地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同时降低了银行资金的安全问题,直接地为国家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参考文献:

[1]高德文.供应链金融下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估与控制研究[D].东北大学硕士论文,2012.

[2]贾重悦.我国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研究[D].长安大学硕士论文,2013.

[3]王明刚.供应链金融以及在国内应用[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3.

[4]程跃玲.我国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的营销策略研究[D].安徽大学硕士论文,2013.

会计硕士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管理;授权控制

会计电算化技术的应用,将广大财会人员从繁重的手工操作中解放出来,写作论文有时间和精力参与企业的管理与决策,为企业管理当局、投资者与债权人提供较为准确、及时的财务信息。财政部制定的《会计电算化工作规范》指出:“开展会计电算化的单位应根据工作需要,建立健全包括会计电算化岗位责任制、会计电算化操作管理制度、计算机硬软件和数据管理制度、电算化会计档案管理制度的会计电算化内部管理制度。”然而,在现实的会计电算化管理中,还存在着制度不完善,管理不严格,操作不规范等问题,如何加强其管理,结合我国企、事业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在会计电算化条件下,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会计管理工作。

一、完善计算机操作与维护管理制度,严格授权控制

随着计算机在会计工作中的应用,管理部门对由计算机处理的各种数据、报表等会计信息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这些会计信息的产生只有在严格的控制下,才能预防或减少使用计算机犯罪的可能性,保证其可靠性和准确性。会计部门必须针对计算机系统的特点,制定用于会计工作的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有关的操作管理制度和系统维护管理制度。

1.规范操作程序,合理运用和维护

实行会计电算化后,会计人员必须操作计算机才能进行会计核算工作,写作毕业论文如果操作不正确会造成系统内数据的破坏或丢失,影响系统的正常运行。因此,为了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完成预定任务,保证系统内各种资源信息的安全与完整,应制定严密的计算机操作管理制度,包括会计软件的操作工作内容和权限,操作密码的严格管理,预防会计数据未经审核而登入机内账簿,保存上机操作记录,计算机病毒的防范措施等制度。与此同时,加强日常使用管理,防止各种非法人员上机操作,为计算机设备创造一个良好的运行环境,保护机内程序和数据的安全。

系统维护管理包括硬件维护与软件维护两部分。硬件维护主要是在系统运行过程中出现硬件故障时,及时进行故障分析,并作检查记录,在设备更新、扩充、修复后,由系统维护人员安装和调试。建议在硬件维护工作中,一般故障由本单位电算化维护人员负责,较大的故障应及时与硬件生产或销售商联系解决。系统软件维护主要是检查系统文件的完整性以及系统文件是否被非法删除和修改,以保证系统软件的正常运行。软件维护主要包括正确性维护、适应性维护、完善性维护三种。正确性维护是指诊断和改正错误的过程;适应性维护是指单位的会计工作发生变化时,为适应新情况而进行的修改活动;完善性维护是为了改善已有功能的需要而进行的软件修改活动。同时要充分发挥财务软件的防错、纠错、提示、预警等功能,预先设置非法对应科目、凭证必有必无科目、计划定额指标等,使企业会计处理的所有步骤都必须经过相应程序的检验,如出现错误不进行纠正,则系统会拒绝进行下一步骤的操作,对偏离计划定额的情况,应予以警示,从而防止错误和舞弊的产生,保证数据处理、预算制度的可靠性。

2.严格授权控制,保证资料真实合法

为了防止系统非法介入、篡改或发生舞弊行为,必须实行严格的授权控制。利用财务软件权限控制功能,通过对不同人员权限的分配、设置密码等手段对上机操作和动用系统资源加以控制。由于计算机软件开发人员对软件的结构和设计相当熟悉,他们有能力也有机会进行非正常的数据修改,因此,必须对其操作权限进行严格的限制,不允许软件开发人员有会计记账、修改、出纳等权限。为此,主管会计应熟悉财务软件,严格掌握操作人员的权限确定权,从而达到保证操作权限控制的有效性,进而保证会计信息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合法性。

二、建立数据管理制度,严格修改与限制

首先,应加强会计数据的安全维护管理,确保会计数据和会计软件的安全保密,防止对数据和软件的非法修改和删除。主要工作包括:必须经常进行备份工作,以避免意外和人为错误造成数据的丢失,每日必须对计算机内的会计资料在计算机硬盘中进行备份。对磁性介质存放的数据要保存双备份。其次,应制定会计电算化系统发生意外事故时会计数据的维护制度,以解决因发生意外事故而使数据混乱或丢失的问题。最后,应制定数据录入管理规定。随着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发展,会计核算中许多原始凭证资料除手工输入外,还可能来源于供应链系统等其他系统,对需要处理的原始凭证的正确性和完整性的审核,使用具有智能化校验功能的设备,能够及时有效地发现原始凭证的错误,确保会计凭证的质量,减少审核工作量。

按照财政部制定的《会计核算软件基本功能规范》的要求,在财务软件中,写作硕士论文会计资料输入计算机并经审核记账后,不能修改,如需修改,则需要重新输入一张红字冲销凭证和一张正确凭证,再按据记账。这种处理方式对修正内容、修正理由及相关责任人都留下了记录,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和可信度。但有些实行会计电算化的企业,常常采用反记账与反结账办法修改会计数据。

反记账与反结账就是将已经记账或已经结账的会计数据恢复到记账或结账前的状态,然后对已输入且已保存的记账凭证再作修改、插入和删除操作,并使已输入凭证的凭证号顺序重新排列,这样做,其会计账簿的真实性难以保证,也无法给审计留下任何线索,故应要求实行会计电算化的企业或单位严格按照《会计法》与《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进行会计凭证、会计账簿的填制、登记、更正。财政部门应严格要求软件开发企业按照《会计核算软件基本功能规范》的规定,开发高质量的会计软件,严格修改并限制操作权限,严禁反记账与反结账。

三、建立财务人员的内部牵制制度,严格会计档案管理

财务软件的应用,要求企业对内部职能进行分工,按内部牵制原则合理分工,从而可以在工作中互相制约、互相监督,防止工作差错或故意舞弊等现象的发生。实行电算化后,一些传统的核对、计算、存储等内部会计控制方式均被计算机内部控制方式轻而易举地替代,如总账和明细账都由计算机根据审核后的会计凭证自动登记和归集,取消了手工条件下两者的核对工作,但同时记账凭证的审核工作变得更加重要。一些企业对记账凭证的审核实行除在计算机系统内签字确认外还要求在打印的会计凭证上盖章确认,这就增强了审核的安全程度。

另外,还应注意任何先进手段都是被人掌握和操纵的,一些传统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如职务分离控制、业务程序控制等仍将有效地发挥积极作用。在采用新的内部控制手段时,不能完全放弃传统的内部控制方式,而应根据计算机系统的特点对传统的人员内部牵制制度等作相应调整,防止因人员分工不当而发生利用高新技术和电脑舞弊犯罪之类的情况。

计算机会计系统有关的资料应及时存档,企业应建立起完善的档案制度,加强档案管理。写作医学论文合理完善的档案管理制度一般有合格的档案管理人员、完善的资料借用和归还手续、完善的标签和索引方法、安全可靠的档案保管设备等。除此之外,还应有定期对所有档案进行备份的措施,并保管好这些备份。为防止档案被破坏,企业应制订出一旦档案被破坏的事件发生时的应急措施和恢复手段。企业使用的会计软件也应具有强制备份的功能和一旦系统崩溃等及时恢复到最近状态的功能。

电算化会计的档案管理主要是指打印出的各种凭证、账簿、报表、存储会计数据和程序的软盘及其他存储介质,系统开发运行中编制的各种文档以及其他会计资料。会计档案管理是实行会计电算化后会计工作连续进行的保障,是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维护的保证,是保证系统内数据安全与完整的关键环节,也是会计信息得以充分利用的保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