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会计理论论文范文

会计理论论文范文

会计理论论文

会计理论论文范文第1篇

1.缺乏完善的理论体系。

理论研究的深入是管理会计得以发展和完善的基础,而当前我国对管理会计的研究,仍停留在概念到概念,不仅解释不了管理会计的现象,更谈不上解决实际问题。实际上,我国现阶段的管理会计理念大多数是源于西方的经验,虽然引进了一些所谓的前沿,但是却使人可望而不可及,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本土的理论体系建设。进而导致了管理会计内容的不确定性和方法的单调性,限制了管理会计在我国的实践推广。

2.行政利益为导向的企业目标。

企业运行以完成上级规定的各项指标作为目标,管理上领导者的意志主宰了一切,其往往会采取一些短期行为,进而忽视企业长远的市场价值,不会考虑到会计人员在预测、决策、规划中的作用,也不会建立和完善管理会计系统,从而制约了管理会计的发展。

3.缺乏高素质的应用主体。

从事管理会计的人员不仅需精通财务会计和相关法律政策,并且还需掌握丰富的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知识。而由于我国管理会计推广较迟,掌握和学习管理会计知识的途径非常有限,因此造成这方面的人才非常匮乏。

4.与财务会计重叠。

当下很多企业都没有单独配备专门的管理会计机构人员,虽然有不少企业已将管理会计运用于实践,但是仅把相关任务分解到财务会计等职能中去,例如将预算职能分配给财务部门,将控制职能分配给生产部门等。这样,管理会计的作用未能得到很好的发挥。

5.缺乏统一标准的应用体系。

当前我国管理会计的研究尚处于无序状态,没有明确的系统理论作为指导。加上我国企业内部管理比较薄弱,且公有制的产权结构较私有制更加复杂,因此设立统一的管理会计标准并加以规范势在必行。

二、推进中国特色管理会计的迅速发展

1.构建中国特色管理会计理论体系。

年初财政部的《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对我国管理会计体系的建设有四个方面的工作要求,其中就将理论体系的建设作为第一项任务来抓,可见理论建设对我国管理会计的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而理论体系的建设需要立足于中国国情和企业的实践,进一步增强与企业实际情况的契合度。《征求意见稿》对构建中国特色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的要求是加强对管理会计基本理论、概念框架和工具方法的研究。

2.发展有利于管理会计推广应用的企业文化。

培育先进的管理思想、共同的价值理念、规范的管理制度,和最大限度激发员工作用机制等的企业文化,以及企业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所需具备的市场观念、风险观念、人本观念、时间价值观念和竞争观念等,对推进管理会计在企业的运行具有重要的作用。

3.提高管理会计人员的素质。

要形成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要求管理会计应用主体能很好掌握企业的具体情况,依据现有的资料,并采用一定的管理会计方法对企业未来的经济活动进行预测。要完成这一活动,就需要提高管理会计人员的素质,使其具备更强的数据分析能力,以及其他相关能力。《征求意见稿》中提出的具体措施有改革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内容,增加管理会计专业知识的比重;从高校入手,加强对管理会计专业方向的建设和管理会计高端人才的培养;形成以会计人员参加继续教育、企业事业单位总会计师和会计后备人才为框架的管理会计人才培养体系。除此之外,我们可以尝试建立管理会计行业自律组织。由于我国会计人员数量众多,可以参考国外管理会计师管理模式,设立管理会计师协会,实现管理会计人才队伍的自律管理和自我服务。

4.加快推进面向管理会计的信息系统建设。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管理会计理念与方法的实施,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撑,管理会计要行使其计划、决策、控制、评价等功能,一切都要以信息为依据。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云计算、移动互联等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会计信息化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各单位建立起面向管理会计的信息系统势在必行,实现会计与业务活动的有机融合,以发挥管理会计的功能。当下的网络技术应用已经使信息技术从工具变成会计工作的环境,同时与组织的构架、企业文化、业务领域等因素相互作用,推进了会计形态的变化,财务共享的实施就是很好的例子,其不仅体现了规模优势带来的成本降低,同时使得会计工作形成了专业化分工,管理会计工作得以从原有会计部门中分离出来。打造管理会计的“利器”,推进管理会计的发展离不开政府、学术界以及研究机构的支持,而更重要的则是企业自身的实践。以会计信息化建设支撑管理会计的发展,以管理会计发展促进会计信息化建设,开拓我国会计的大发展、大繁荣的新时代。

5.制定管理会计准则,形成一套统一的标准体系。

会计理论论文范文第2篇

逻辑起点,是其他理论以及进行实践探索的起点,推动了其他理论的研究和发展。作为会计理论的起点,它本身应该有如下的特征:第一,起点本身是一项成熟的理论。尽管我们可以以小见大,但并不见得理论的起点要从小处着手,恰恰相反,他应该是经过了时间的沉淀,应该是值得推敲的,否则,起点本身难以立足,后面所推出的理论也会被批评者们发现破绽。第二,作为起点,是基本不需要其他理论前提的。既然选择了会计的某一项属性作为其逻辑起点,那就意味着理论由此开始推出,如果该项逻辑起点自身还需要其他的理论作为前提,那么就需要重新去追根溯源;第三,逻辑起点与后面所推出的理论要有相关性。起点的作用最终还是要用于推出其他的更深层次的理论,如果与后面的理论没有相关性,意味着理论之间的断层,那么理论的框架就难以形成。第四,逻辑起点应该独立于后面的理论。说到逻辑起点需要独立,这与之前所提到的要有相关性并不矛盾,之前的相关性强调的是一种顺推或者递进的关系,而独立性强调的是不能互退、交合甚至是重合。否则,各种理论在整个框架中错综复杂,难以区分出真正的逻辑起点。

二、有关逻辑起点的代表性观点

根据上述的这些特点,长期以来,国内外专家学者对会计理论逻辑起点的见解可谓百花齐放,不同的逻辑起点论层出不穷,使其研究不断推向进步,以下我们将选择几种代表性的观点阐述:

(一)会计假设起点论

会计假设,是指在特定的经济环境中,对不确定的事项进行的合乎逻辑的假说。在会计假设起点论中,强调由于会计假设,使得会计理论有了得以依存的环境,对会计理论有了制约和规定作用。(李映照,2005)。早在1922年,Paton在其提出会计假设的概念的同时,认为现代会计的整个结构都必须建立在这个假设之上。我国的诸多教授也接受了会计假设起点论,如张昌仁教授(1995)指出,会计假设建立在大量会计事实和惯例上,是规范会计理论研究的出发点的最佳选择。

(二)会计目标起点论

吴联生(1998)认为会计目标首先它体现了会计环境的要求,进而反映会计职能和会计本质;并且会计目标和会计环境共同决定会计对象进而是会计要素;同时会计目标又可以直接影响会计假设和信息质量特征,这样就逐渐形成了会计的体系。刘丽丹(2006)认为既然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更应该确认其会计目标,故应以会计目标作为逻辑起点。

(三)会计本质起点论

以会计本质为逻辑起点的观点认为,会计本质使得会计区别于其他管理活动以确定和解释其他会计概念(司德奎,2006)。张兆国(1994)就认为会计理论研究最终反映的结果是关于会计在实践中最基本的方面,即指会计本质。

(四)会计环境起点论

会计理论必须要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之下,并随之变化,将会计环境作为会计理论的逻辑起点的观点认为会计内环境决定了会计的本质,外环境改变着会计目标和信息质量特征,都会影响会计程序和方法(司德奎,2006)。郭道扬教授指出,为了得出客观公正、全面地做出结论,必须从会计环境这一起点出发。

(五)会计对象起点论

劳秦汉(1992)认为理论体系必然要对其对象进行完整反映,因而要将会计对象设定为该体系最根本的逻辑起点。

(六)其他单一起点理论

除了之前提到的五种逻辑起点,不少学者还提出了其他的单一起点理论。例如,《会计基本理论比较研究》提到会计职能论认为会计职能内部方面体现了结构与本质,外部方面与系统和环境联系,贯穿会计工作全过程,并建议以会计职能为起点建立会计准则理论框架。吴水澎(2001)认为,从质和量的角度看,广义的“价值”可以作为会计学的逻辑起点。但这些结论大多也都受到不少其他学者的质疑,并没有得到更广泛的认可。

(七)双起点论

由于对会计理论的逻辑起点存在着各种看法,很难找到一种对于逻辑起点的最权威的解释,因此不少学者提出将两种因素共同作为逻辑起点的双起点论。包括以下代表性观点:苏新龙(1996)将外部环境的影响分为客观上影响会计的基本假设上,主观上影响信息使用者对会计的要求。因此,他将会计理论的起点确定为会计基本假设与会计目标。李先富、吴俊峰、姚渝(1999)的看法是为了解释一系列会计理论创新问题,应该把会计环境和会计本质结合作为逻辑起点。

三、对存在诸多逻辑起点的思索

在国内外研究现状中列举了各种的会计理论的逻辑起点,我们不禁思考,为何会有如此多的逻辑起点的看法。我们认为至少有以下两点原因:一是逻辑起点在会计理论中的重要性,由于逻辑起点决定在构建会计理论框架的起始点,或者说是依据,它直接影响了之后的会计理论研究展开的方向,最终会大大影响整个会计框架的各部分形式与整体构建的结果。另一个原因是,各种的会计理论逻辑起点的论断虽然都有相当的道理,但又并非无懈可击。会计假设作为逻辑起点可以确定会计核算的时间空间范围,但未必能推出所有会计准则,而且无法引出会计目标。而以会计目标作为逻辑起点,对当今的会计理论领域上的创新的解释能力有限。会计本质作为逻辑起点,显得过于抽象,对构建合理的体系应用上不方便,它更像是一种理论前提。如果考虑会计环境,如同外因在起作用,而且以一种环境作为逻辑起点,本身对于探明内在的规律性有限,很难得到完全认可。而会计对象也同样是高度抽象,难以具体化。其他的会计理论的逻辑起点也都存在着各自的不足,而难以得到更广泛的认同。找到一种最佳的会计理论逻辑起点的难度之大,以至于不同时期不同观点的不断涌现,争论也没有停止,而这恰恰促进了会计理论的不断发展,会计框架构建的不断更新与进步及完善,从这个角度看,难以得出一种最合适的会计理论逻辑起点也未必是一件坏事。

四、结语

会计理论论文范文第3篇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概念最早由世界环境和发展委员会于1987年提出,是立足于自然生态环境资源的人类长期发展战略模式。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关注企业与社会、环境、经济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联系。史蒂芬·肖特嘉和罗杰·布里特在2010年《世界商业》上发表的文章中提出了“可持续会计”概念,指出可持续会计是会计的一个分支,是为生态系统和社会服务的会计,而且可持续会计作为一种信息管理工具和方法,能促进企业的可持续性和企业责任的发展。

(二)排放权理论

排放权理论源于经济学中经典的外部性理论,外部性概念最早源自马歇尔1890年发表的《经济学原理》,他的学生庇古在1920年出版的《福利经济学》一书中将外部性的研究问题从企业活动受外部的影响转向企业活动对外部影响,他把边际净私人产品和边际净社会产品做了明确区分,并把两者的差额称为外部性。1960年科斯进一步发展了外部性理论提出了著名的科斯定理:只要产权明确,外部性问题都可以通过协商后的补偿得到解决。1968年戴尔斯将科斯定理引入美国水污染治理研究,提出了污染权交易理论。该理论主要思路是:在满足环境要求的前提下,由政府设立合法的污染物排放权利即排污权,通常以排污许可证的形式出现,并允许这种权利像商品一样被买卖。目前欧盟开展的碳排放交易的概念就来源于该理论。

(三)坏境会计信息披露理论

该理论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去认识。从宏观角度讲进行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是国家宏观管理的需要;从微观角度看是企业内部管理和自身发展的需要,是投资人、债权人等环境会计利益相关人进行重要决策的需要。同时,环境信息披露也体现了企业的受托责任,有助于减少报表使用者与企业之间环境信息的不对称问题。(四)成本管理理论该理论与传统管理会计理论相结合从环境成本的控制及内部管理出发,认为企业重视经济效益的同时要重视生态环境开发的成本,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20世纪90年代物质流成本会计(MFCA)理论的提出是成本管理领域研究的一个重大突破。物质流成本会计是使物质流动及其成本细致透明化的新成本会计,通过追踪所有原材料及能源的投入与产出,以确保没有重要的能源、水或其他原材料被计算所遗漏。将物质流成本会计理论引入绿色管理会计,使企业能更准确的测算环境成本从而达到节约能源、降低污染、减少成本的目标。

二、对电力行业的启示

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企业生产经营中破坏自然环境的情况日益被我国政府重视。1998年我国正式签署《京都议定书》,碳排放交易概念被引入;2003年原国家环保总局了《关于企业环境信息公开的公告》,以法规形式首次规范企业环境信息的披露要求,随后证监会、上交所也对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做出相关规定。而电力行业作为能源企业、公用事业企业,深入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制定实行绿色发展战略,努力推进自身的绿色发展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已开展的碳排放交易和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对电力行业的长远发展必将产生直接深远的影响。现分别就这两方面提出一些想法:

(一)碳排放权的会计核算

从2008年至今我国已成立了五个碳排放交易所,分别是:北京环境交易所有限公司、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天津排放权交易所有限公司、深圳排放权交易所有限公司和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有限公司。随着未来碳配额交易政策的正式推出,政府将把二氧化碳减排量作为硬性指标分配到各个企业。这样一来,碳排放权就将像股票债券一样在碳排放权交易所进行上市交易,并且形成有效的定价机制。电力行业中的风电、水电、太阳能发电等绿色减排项目产生的二氧化碳减排量,将成为一项可计量可交易的资产,给企业带来收益。因此加强对碳排放权会计核算的研究,对未来真实公允的反映电力行业的资产状况、经营成果将会显得格外重要。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B)下辖的财务报告解释委员会(IFRIC)在2004年12月曾推出《国际财务报告解释委员会解释公告第3号:排放权》(IFRIC3),用于规范排放权交易会计处理,其中认为碳排放权是一种无形资产。不过,相对于排放权交易快速发展而言,IFRIC3不够系统且存在着与其他国际会计准则的协调问题,因此,IASB于2005年6月废止了IFRIC3。在参考了已废止的IFRIC3和我国目前实施的企业会计准则,根据企业获取排放权的目的和用途对其进行资产分类确认,不失为解决碳排放权资产化的一个有效核算方法。当企业获取碳排放权是为了销售,则应当确认为一项金融资产;当企业获取碳排放权是为满足生产经营需要,则应当确认为一项“无形资产”;当企业在碳排放权存续期内对其用途发生改变时,应对其资产分类进行调整,从“金融资产”转入“无形资产”,或由“无形资产”转入“金融资产”。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中对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四类金融资产的定义来看,碳排放权作为排放二氧化碳的权利,且为近期出售而持有的短期资产,应该更符合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定义,作为交易性金融资产进行核算。根据交易性金融资产具体准则规定,碳排放权其初始计量可按取得该资产的公允价值(即按碳交易所排放权的价格指数确定排放权的入账价值)作为初始确认金额,相关交易费用计入当期损益;资产负债表日应按公允价值计量(即按碳交易所排放权的价格指数进行后续计量);公允价值变动应计入当期损益;处置时应将取得的价款与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投资损益,同时调整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对于确认为无形资产的碳排放权,其初始计量按照取得时的公允价值,借记“无形资产”,在后续计量中企业应按照实际排放量对碳排放权进行摊销,在期末碳排放权应以重估价(即期末的公允价值)作为其账面金额。碳排放权账面价值若因重估而增值,增值部分应计入资本公积,若因重估发生减值,减值部分应确认损益。

(二)企业环境信息披露

会计理论论文范文第4篇

(一)建立社会责任会计理论框架有利于企业树立良好的形象企业的自身形象和信誉对于的企业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企业一项无形资产,更能够为企业的生存、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企业家们通过社会责任会计对公司的工作成果进行评估,教育公司中的管理人员,让他们能从社会角度来考虑问题。这样做能够提升企业的信誉,提高企业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地位,从而得到全社会的青睐。《财富》杂志曾经评选过最受敬佩的公司,评选的指标有创新能力、管理质量、金融信誉、社区和环境责任感等9项。虽然说这些指标并不是十分的全面,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的自身形象和信誉的重要性。在这项评选活动中,榜上有名的前10家公司有8家都排在世界企业50强之内。从上述的例子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信息:社会责任会计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它可以免费的为企业进行形象上的宣传。通过社会责任财务报告,企业可以很好的向社会公众展示自己的良好形象。

(二)建立社会责任会计理论框架有利于建立有序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谓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的一种经济运行机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应该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放在同等的位置上。为了社会效益的实现,建立企业社会责任会计刻不容缓。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责任会计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我国社会责任会计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同时建立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也将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提供相应的保障。

(三)建立社会责任会计理论框架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政府必须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运用其行政力量对企业进行有效的监督和考核,这就要求我国企业积极践行社会责任会计。要想让政府的相关部门能够准确、全面的评价企业的业绩和企业对社会所做的贡献,同时让政府部门能够通过企业社会责任所披露的信息制定国家的经济政策和配置社会资源以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环境、社会的和谐发展,就必须积极构建社会责任会计理论框架。构建和谐社会不仅要求企业要对股东负责,还要求企业对员工、客户、顾客、供应商、消费者等利益相关群体负责。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对构建和谐社会的认可,社会各界也越来越希望企业提供的财务会计信息中能够包括企业对社会责任履行的情况,从而形成社会各界人人关心企业社会责任的良好氛围,推进和谐社会的加速发展。

二、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体系存在的问题

在西方的许多发达国家中,社会责任会计的已经发展到了比较成熟的阶段,但是我国对社会责任会计的研究则起步比较晚,虽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可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在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方面还比较落后,存在着以下主要的问题:

(一)披露内容不全面根据一些调查,我们不难发现有关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还不是十分充分。在我国的所有企业中,能够披露与自身相关的社会责任信息的企业少之又少,即使有些企业进行披露,披露的也仅仅是企业已经履行的社会责任,对于一些负面信息则避而不谈。在近年的信息披露中,与社区有关的信息披露是最多的,而关于产品和职工方面的信息披露则一直较少。在我国上市公司年度报表中有关社会责任的披露也只有员工的数目和构成等相关情况,几乎不存在对于其他有关员工的详细披露。这样做会大大降低社会对企业所有涉及领域的了解程度,忽视企业的某些缺点和不足,使得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意义大打折扣。

(二)信息披露形式不规范且缺乏法律保障在我国企业中,信息披露的形式很少用数据来表现,大多数都是用文字来描述的,也没有统一的格式来进行信息披露,使得企业所披露的信息失去了一定意义上的可比性。除此之外,我国的会计信息披露还缺乏法律、法规的保障。正是因为如此,在短期利益的驱使下,许多企业的会计信息披露还有太多的漏洞,对于自己本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也有所逃避。虽然我国某些部门对此问题起到了一定的重视,并且也颁布了相应的法律、法规,例如,我国自2003年实行《企业会计准则》,此后又陆续了一系列具体会计准则,并于2006年了与国际准则趋同的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和新的《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修订了《公司法》、《刑法》等相关法规,出台了一些关于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和《中国纺织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但有关社会责任报告的规范仍然不够充分,企业的信息披露大多是采取自愿的模式,所以相互之间可比性欠缺的问题依然得不到很好的解决。此外,除了企业自身对社会责任不予披露外,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和企业的内部审计也都没有对社会责任会计披露的相关内容给予足够的重视,再加上企业不具有独立报告意识,也不单独编制社会责任会计报表,因此,对社会责任会计的监管将无法开展。

(三)对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体系的研究欠缺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对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体系的研究还有许多的不足之处。首先,我国对社会责任会计理论的研究本身起步就比较晚,也没有专门的研究机构,因此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在西方,很早就对社会责任会计进行了研究。法国从1975年开始建议各上市公司每年对外公布其社会资产负债表,到1997年与此相关的法律、法规便正式出台。在法国政府出台的这些法律中,明确规定那些职工超过250人的企业必须每年编制社会资产负债表,并向外界公布。在法国政府采取措施规范社会责任会计的披露内容之后,英国政府也做出了相应的举措,比如要求具有一定规模的公司在进行会计信息披露时必须包括员工状况、社会捐赠等与社会责任有关的信息。其次,社会责任会计自身具有一定的特点,比如社会性、模糊性、复杂性以及间接性,这些都会导致社会责任会计与传统会计之间的差异。另外,由于交叉学科的存在,它们的滞后性也给社会责任会计理论的研究带来了一定的阻碍。

三、对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体系构建的建议

(一)完善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我国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披露内容不充分是阻碍社会责任会计发展的一项重要因素,所以必须对其内容进行相应的补充与完善,使其能发挥真正的作用。首先,我们应该对人力资源的开发与使用情况进行详细披露,具体应包括工资报酬、企业文化、福利待遇和职工结构等等。其次,企业的经营成果及其分配情况也应该得到披露。这就意味着各利益集团在为企业提供服务的同时,也会从企业内部获得相应的报酬。此外,企业还应该披露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信息,因为它是对传统信息披露的有效补充。最后,产品或服务的性能与安全方面的信息也必须进行披露。与此同时还要使产品的安全指标和服务性能得到强化,以使社会各界对企业的信息能够得到全面、充分的了解。

(二)建立和健全与社会责任有关的法律、法规由于社会责任会计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庞杂,所以很多方面都没有得到法律、法规的保障,使得一些企业没有很好的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由此可见,如果没有相关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要求,社会责任会计的作用就很难得到切实的发挥。所以我们逐步建立健全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体系,并配套以相关的法律保护,让社会责任会计的开展能够有法可依。这样不仅可以推动企业的发展,更可以带动全社会健康、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因此,建立和健全与社会责任有关的法律、法规是刻不容缓的事情。

(三)加强社会责任会计的理论研究并强化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的社会责任会计理论与实践研究起步较晚,虽然也取得了一些进步,但是对某些方面的研究仍然过于浅显。所以加强对社会责任会计的理论研究也是改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现状的有效措施,在学习相关理论的同时也能够促进相关学科的共同发展。与此同时,我们还要强化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由于企业是市场经济和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主体,所以如果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比较强则可以促进企业和社会的共同发展;反之,如果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比较弱则会对企业和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因此,强化企业社会责任意识是全体公民的共同责任。

会计理论论文范文第5篇

随着社会步入知识经济时代以及我国改革改革开放程度持续扩大,我国的政治环境、法制环境和经济环境都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导致我国会计环境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主体多元化。我国实行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这种经济体制下存在国有制经济、个体私营经济、外资经济、中外合资经济等主体等多种经济主体,多元化的经济主体势必导致市场冲突不断,企业面临的竞争形势日趋激励。第二,会计技术计算机网络化。在经济一体化的影响下,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出现为企业会计工作带来了诸多便利,因而越来越多的企业将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应用于企业会计体系中,给企业的会计的工作方式发生深刻的变化。如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等新的企业交流方式。第三,人力资本。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壮大,人作为企业生产运行的要素之一,人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知识经济时代,人不仅是生产者的代表,人还是财富创造者的代表,人也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关键要素之一。第四,企业之间逐渐形成完整的价值链。在全球化的世界经济环境下,企业之间的竞争和生存模式有了很大的变化。企业之间的生产和运行并不和其它企业想脱离,反而和其它企业之间的联系增强,并逐渐形成多个企业组成的价值链企业同盟。价值链企业同盟的出现使企业的管理和组织等多个方面都产生了较大的变化,企业会计也会随之出现新的问题。

二、当前会计环境下的会计理论创新

1.资产观念传统财务会计的资产观只包括企业的“硬资产”,不包含企业的“软资产”,这是一种片面的、存在缺陷的资产观。由这种观念指导而计算出的企业资产负债情况不能体现其真实价值。在企业资源和资本都开始泛化的背景下,企业对资产的定义必然会广义化。因此,和经济资源相似,企业的资产也包括企业的“硬资产”和“软资产”两部分,“硬资产”包括传统财务会计中以财务资源和资本为基础的物质资产,如银行存款、企业的现金、短期投等等短期资产和长期投资、固定资产等长期资产。“软资产”是以非财务资本和“软资源”为基础的资产,包括关系资产和顾客资产等社会资产、人力资产、组织资产以及生态资产等等。

2.会计目标工业经济时代的财务会计的目的包括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两个。这两个目标观点都是重视企业资源的利用和配置效率最大化,因而传统的工业经济时代的会计目标是一种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的、以绩效为向导的目标。然而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增长方式正发生转变,并且以企业可持续发展为转变方向,企业不再是单纯的“经济人”,而是“社会生态经济人”,企业的经济和伦理价值的公正、公平性更加突出,因此,企业的会计目标发生相应的改变,从绩效为向导的会计目标转变为以权益为向导的会计目标。以权益为导向的会计目标不仅是反应企业财务和经营状况的信息或数据,它也是实现和保障其他利益相关群体利益的信息,它是一种重视生产关系和社会公平的会计目标。

3.会计对象理论财务会计对象理论是财务会计理的基本组成部分,它直接决定财务会计的具体内容。传统财务会计对象存在偏差,传统财务会计只重视核算企业各项经济业务,以从经济业务的表象了解企业资金流动的过程和企业绩效情况,却忽视了影响企业资金流动过程和企业绩效情况的产权关系。在知识经济的企业的财务会计对象不仅不能忽视产权关系,还应该讲企业产权关系作为财务会计对象的重点。这是因为企业开始和结束运行分别以产权交易契约的形成和解除为标志,企业运行的本质是履行产权的全过程,企业运行的目的是让产权价值能够增值,因而企业的运行过程也可以成为产权价值运动。控制产权运动可以反映企业在产权价值运动中的权益和责任关系,最终实现企业权益观的会计目标。

4.会计要素根据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企业会计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利、收入、费用和利润六个要素。在工业经济时代,传统的会计六要素能够满足会计核算的基本要求,因而传统会计的六要素适合会计核算。但是,当工业经济时代逐渐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会计核算内容有了很大的变化,企业的知识资产和人力资源资产已经成为企业的重要资产,且在企业总资产中的比重还在持续提升,而传统六要素中的财务资产在企业总资产中的比重却在逐渐下降低,如果仍旧使只使用传统会计六要素来进行会计核算,企业核算的结果必然不准确和全面。因此企业必须在坚持使用传统会计六要素的基础上结合企业人力资产和知识资产的会计核方式,并将人力资源作为企业会计核算的主要要素。只有这样,才是知识经济时代下的完整的会计核算体系。

5.会计假设会计假设是会计理论的基础内容,要进行会计核算必须以会计假设为基本前提。但是会计假设受客观环境影响较大。如若客观环境发生变化,会计假设也必须随客观环境的变化而进行一定的修正。因此,改革或创新会计时,必须将变更期作为实期或随期,采用动态的方式反映出会计信息,并熟练掌握会计资料,使其能够最大限度的为经济决策提供帮助。

三、结语

会计理论论文范文第6篇

一、公允价值与当代会计理论的整体冲突

当代会计理论体系是由现行财务会计概念公告构成的,而二者之间的整体冲突就表现在公允价值会计与现行财务会计概念之间的矛盾。在当代会计理论体系中,主要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企业财务报告的目标(SFACNo.1),二是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SFACNo.2),三是财务报表的要素(SFACNo.6),四是企业财务报表项目的确认与计量(SFACNo.5)。在构建当代会计理论体系时,是根据一定的路径构建起来的,路径可以概括为现行财务会计的目标是为使用者提供对决策有用的信息,信息的质量特征是相关性和可靠性,要素为资产和负债,在确定和计量时以历史成本计量为主。

二、公允价值对完善当代会计理论的启示

1.当代会计理论体系及其存在的不足第一,当代会计理论体系。FASB认为,当代会计理论结构层次理想的构建应包含五个层次:会计目标、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会计对象要素、会计确认与计量、会计报告。然而,会计信息系统是人所建造出来的,因此人在建造该系统时,就会具有系统特定的目标。这样一来,站在系统论的角度来看,当代会计理论结构层次图实际包含的五个层次应为会计信息系统,决策有用,相关性与可靠性,按要素分类计量,历史成本、实现、配比。第二,存在的不足。一方面,信息系统轮的不足。从本质上来说,人类在生产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科学的思想方法论就是信息系统论。科学的信息系统论强调,在把握信息时,既要从整体上把握,又要从部分来分析,这样一来,才能保证深刻性,同时,在不断地还原和解构、复合和统一中才能对信息系统论实现最为深刻的理解和把握。然而在当代会计理论体系中,并没有深刻的理解信息系统论的内涵,只是简单的将信息系统论定为有用的会计数据。

2.公允价值理论的启示在当代会计理论中,信息系统论和历史成本原则是整个理论体系中的理论支撑,而且虽然理论构建的逻辑为“目标导向”,但是实质逻辑为“本质导向”。无论是从理论角度出发还是从实践角度出发,当代会计理论都不会起到促进会计行业发展的积极作用,而且在实际应用当代会计理论的过程中,并没有真正的实现会计目标。现今,我国金融业发展的十分繁荣,历史成本计量方式因为是静态计量已经被市场淘汰。在公允价值理论中,始终坚持真实反映,通过真实的信息来引导信息使用者做出正确的决策,而且在公允价值计量中,计量的方式为动态计量,这样一来,通过公允价值就可以真实的反映现行市场价值,也就是能准确的提供现行市场价格,为金融衍生品的正确计量提供保证。

三、结论

综上所述,公允价值的产生是市场发展的必然结果。公允价值的产生颠覆了传统的会计理论,因此必须要建立和完善当代会计理论,在完善当代会计理论的过程中,要对当代会计理论体系有充足的认识,并认识到其中存在的不足,在此基础上,根据公允价值所提供的启示,建立完善的当代会计理论,以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及准确性,从而保证市场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

作者:韩英单位:辽宁装备制造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学院

第二篇

一、公允价值理论与当代会计理论的差异性

(一)会计目标上的差异性当代会计理论确定的会计目标是通过会计信息的提供,为决策者提供决策上的依据和指导,由决策来影响价格的变化;而公允价值理论的会计目标则是最大程度的反映市场价格的真实信息,公允价值作为被并企业的可接受的底价,形成确定产权交易双方成交价的基础,对于经营者的决策也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作为决策者却无法引导公允价值的变化,这一变化只能由市场来决定。

(二)会计计量重点的差异性无论是哪一种理论下会计信息的计量一般都难以实现相关性和可靠性的全面考虑,当代会计理论体系下对会计计量更为重视的是相关性的考虑,而公允价值理论下对会计计量更为重视的是可靠性。会计计量重点上的差异性,影响着会计计量方式以及计量结果等诸多方面的差异。

(三)会计计量节点的差异性当代会计理论体系下的会计计量节点是对未来的市场价格进行预测计量和评估,通过对未来的经济状况的分析和经济利益的考虑,为投资者提供决策上的依据和指导;而公允价值理论喜爱的会计计量节点则着眼于当前阶段的市场价格计量以及从当前的价格计量中反映出的市场价格变化动向,最关键的就是对当前市场价格最真实的反映。此外,公允价值理论与当代会计理论之间的差异还包括计量元素之间的差异、计量属性之间的差异、会计逻辑上的差异等。

二、公允价值理论对完善当代会计理论体系的启示

(一)当代会计理论体系存在的理论不足从上文关于公允价值理论与当代会计理论之间的差异性分析中可以看出,当代会计理论体系中存在着一些不足,只有明确不足之处,才能进行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当代会计理论体系基础是历史成本原则和信息系统,按照历史成本原则进行会计信息的计量,引入公允价值理论后,对当代会计理论体系的这一基础有必要进行思考。在当代会计理论体系中,只是利用了会计数据信息,而忽视了数据信息反映的本质性市场的变化,在为决策者提供决策依据的目的上,由于参考要素以及影响要素的复杂性,对信息的有用性也会造成影响。此外,历史成本原则在当代各种金融衍生品价格的波动影响下,计量的会计信息也会出现与真实的市场会计信息较大的差异,最终对会计信息使用者来说,也会造成严重的影响。

会计理论论文范文第7篇

由于会计电算化采用了新的会计处理工具和新的处理方式来处理会计资料和会计数据,这对传统的手工会计来说,是一场巨大的冲击性的影响。会计处理数据办法的改善,可以使会计财务数据进入电子计算机内部的数据库,无论是其安全性、正确性还是可靠性等几方面都得到了保障,从而大幅度的提高了会计的工作效率,带动了会计实务和会计理论的变革,具体划分为几个方面的影响:

1.会计电算化影响了财务管理环境。信息时代的到来,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经济的提高,还有科技的进步。随着时展的需要,计算机的在人类实际生活中已经占据了不可或缺的地位,是人们工作、学习、生活等几方面所必备的一种基本能力。将计算机应用到会计工作中的改革已经势在必行。实施会计数据处理的电算化,是为了把众多还处在抄写、计算等繁琐程序中的手工人员从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将精力转移到财会管理上,从而促进企业管理的现代化。但是对于会计工作人员来说,如何是适应新的会计管理环境是他们不得不深思的课题。因为会计电算化改革不仅仅是针对计算工具这一方面,还包括对会计管理环境以及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进行的一场变革。鉴于电子计算机强大的计算能力、存储特点等优势,定会引发操作方法和工作环境的改变。

2.会计电算化影响会计实务的表面形式。

2.1影响了会计人员的组织结构发生变化。在传统的会计系统中,全部都是手工操作的会计人员,级别决定工作责任的划分。新的会计电算化系统,需要的是会计人员和计算机硬件操作和维护人员以及软件操作和维护人员的共同配合。

2.2影响了数据流程和账务处理程序。就传统的会计工作性质来说,会计电算化以将数据存储在电子计算机中,通过计算机网络来传输的形式代替了传统的会计将资料记载到纸上再传递与各个工作人员以及各个小组和上下级之间的工作内容。

2.3使会计工作逐渐趋向于开放化。相比较传统的会计工作来说,会计电算化就是直接将账务或者数据输入电子计算机内部的数据库,然后主动的通过计算机来选择需要的数据,经过一系列的相关处理以后通过计算机网络传输系统发放到所有相应部门中有关工作人员的手中,再通过这些工作人员来进行管理和控制资金运动的活动。但是传统的会计工作就是把工作需要的资料带入会计系统中后,再在各个会计系统的内部进行数据的传递,然后在会计系统内部进行处理。这样的工作形式,无疑是将会计工作置于了一个封闭的系统当中,缺乏灵活性,也容易在传递中造成数据的遗失。

二、结语

会计理论论文范文第8篇

知识经济时代对会计的专业技能、职业道德和综合素质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其无论在工作的哪一个环节都以知识资本为中心。知识会计的主要职责将是为知识企业提供各类会计信息,促进知识企业获得更大的利益。

(一)知识会计的职业道德。

知识会计在会计工作中应当遵循这样的基本原则:诚信为本,实事求是,严谨务实,立场坚定。会计工作的内容要以反映知识企业的客观经营现状为目的,坚定自己的职业道德,充分采集各类会计信息,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按照《会计法》的相关要求,努力为知识企业提供最具有指导性意义的会计信息。

(二)知识会计的职业素养。

知识会计的职业素养一定要高,需要具备符合经济时代要求的专业知识。知识会计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包括有: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分析和运用数据的能力、计算机基础知识。其需要掌握的专业知识包括有:国内外通行的财务会计知识、管理会计理论、财务管理知识、审计理论,以及国内外现行的与财务会计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

(三)知识会计的综合素质。

现阶段的知识经济发展趋势,要求知识会计最好成为一位各方面知识能力都很强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具体来说,知识会计能够综合自己的经验和知识,扩充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的会计技能。除了基本的会计职业知识外,还能够懂得一两门外语,会操作现代化计算机系统,尽可能多地使用现代化技术,提高自身的实际工作能力。另外,一位合格的知识会计也应当具有较好的沟通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承受较大的工作压力,并具备优良的处理和分析信息的能力,并善于在会计工作中发现问题。

二、知识经济时代下会计系统的发展趋势

(一)会计确认理论的革新。

在企业中一个项目是否能被纳入会计信息系统,是由会计确认理论决定的。其主要内容包括:确定项目内容、记录会计要素、把握项目的经济业务对会计要素造成的影响。传统的评价标准是,审核这项项目是否达到定义性、相关性、可靠性、可计量性这四个标准,只要一条不符合就不予以考虑。然而,有些项目对决策者非常重要,如果不纳入这些项目会降低会计信息的有效性。在知识经济时代,这种方式的弊端更加显露出来,我们迫切需要建立全新的确认标准和确认理论,提高会计信息的有效性。

(二)风险会计所引发的会计技术革新。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为知识企业带来了许多新的风险,因为网络经营活动具有开放性强、虚拟化强,接入和退出交易市场速度快的特点,知识企业在拓展金融业务时的风险系数就增强了。这一现状对会计的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知识会计需要在企业介入某个金融交易前就收集信息进行风险评估,必须对企业拥有的知识资产、知识产权所具有的市场价值具备深刻的认识。如此,知识会计在对企业决策层提供报表时就能够呈现更多的有效性强的会计信息,促使企业能够进行正确的选择。总体说来,我们需要根据当前的网络环境,制定出适合企业本身发展的会计管理新模式,以降低企业的业务风险。

(三)会计对象理论的改变。

知识经济时代环境中,经济发展主要依托于知识资产和知识产权所创造的经济利益。要适应这种发展趋势,会计工作应当改变过去单一的信息考察体系,转而把知识资产的有效动态信息也纳入考察范围,将知识产权的变动也视为研究对象。

(四)掌握国际会计准则。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各类企业越来越多的参与到国际经济合作项目中去,因为国际财务报表的差异所导致的交易纷争亟待解决。目前,国的会计准则逐渐向国际准则靠拢,但是存在较多差异,如果国内一些涉外企业依然实行国内会计准则势必会给国际经济合作带来不便。要改变这种现状,就需要知识会计尽快掌握国际会计准则,知识企业广泛提供实行国际会计准则。在达成这一目标的过程中,应循序渐进,先努力完善国内会计准则,再实现两者的良好衔接。这种措施的现实意义在于,让国内的知识会计有更完善的会计准则作为参考,也有利于促进国际经济合作中的会计核算工作顺利展开。

三、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