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语用移情理论地方特产外宣翻译探析范文

语用移情理论地方特产外宣翻译探析范文

时间:2022-12-19 11:15:44

语用移情理论地方特产外宣翻译探析

摘要:语用移情理论包含认知心理学和语篇交际语用认识两方面内容,既体现了译者对原文文本的渗透和深层结构的探究,也展示了从读者视角感知译文,进行心理投射的翻译模式。地方特产外宣资料信息和文化要素丰富,翻译中既要注重原文本产品信息沟通和交际语用的实现,又要注重地方文化和品牌价值的传递,因此,本文探索将语用移情理论与语域、认知和心理分析相结合应用于特产外宣翻译,并提出有效实现地方特产外宣翻译形态与功能动态对应的路径,即语域分析下语义和形式对应、关联照应下文化补偿和功能对应、审美感知投射下的价值认同对应。

关键词:地方特产外宣;语用移情;翻译对等

一、研究背景

“移情”最早用于美学。劳伯特费肖尔提出了感情迁移理论,主要通过体验事物感知结果,使语言与翻译学者受到启发。何自然认为,语用移情是认知心理作用于言语交际,交际双方感知对方情绪,理解对方意图,尊重对方语用习惯。潘登提出翻译也是语言交际手段,通过语用移情对存在认知背景差异的原文和译文间进行文化补偿,实现交际语用功能对应。可见,语用迁移理论契合地方特产外宣翻译的要求。特色产品外宣不仅关乎产品的宣传,还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元素,反映了地方历史习俗和人文风情,是地方文化特色的一部分。由此可见,地方特产外宣是融合了文化传播意向的产品营销宣传,具备多种语用功能。而语用移情翻译理论注重语用目的实现,强调交际双方的立场感知和认知心理的沟通,与营销心理策略相吻合,同时,语用移情翻译理论还强调译者站在原作者立场体会原文语旨和文化情境、对翻译作品的文化意向进行分析取舍,在解决文化意识传递困境方面表现突出。基于此,本文以语用移情为研究视角,探讨地方特产的外宣翻译模式和途径。

二、语用移情理论

视域下的翻译模式和定位基于语用移情理论的外宣翻译步骤为:语言—(移情)—意向—(移情)—语言的转换过程。奈达在逆转换翻译理论中提出翻译先要对原文进行解码,将其从表层结构逆转为深层结构,然后对应目的语的文化情境、语域和话语关联特点进行调整,而后通过目的语表层语言符号,动态对等转为译文的深层结构。所以,译者要对原文移情,体会原文作者的思想、意向和心态,不单停留在字面,而需转向深层语用功能和心理状态认知的解析。同时,译者在翻译时也要移情,站在目标读者的角度思考,尊重目的语的语用习惯,在交往中达成默契,达到预期交际效果。由此可见,特产外宣翻译中语用移情的实现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一)服务译文读者的交际语用移情产品外宣翻译具有较强的社会语用功能,是外向型信息、文化、意识的输出,要求译文读者不仅能阅读文字还要接受信息观点,翻译要影响读者的意识形态和心理认知,从而建立共识,实现对译文读者行为的影响,吸引读者参与商业活动或激发购买欲望。以色列翻译家提出译文的基本功能是提供适用于读者交际沟通模式的信息,翻译表达既要符合译语规范,也要符合译语读者的社会心理和社会文化背景,体现翻译为读者服务的理念。如“衢州麻饼皮薄馅多、馨香味素”,原文符合中国消费者的语用心理,形、香、味俱全,而要使目标语读者建立同样的心理偏好和意识感受,就要移情译文读者,站在译文读者的角度进行翻译,确保译文流畅意境、意象生动,实现语用对等。

(二)传播地方文化导向的原文本语用移情特产在产品属性上有很强的城市或地区标签,常被视为城市物质形态的文化展示体,因此,地方特产外宣与城市品牌和城市文化推广密切关联。特别是文化历史底蕴深厚的地区,要充分利用和挖掘文化资源,包装地方特色产品。这样既拓展了产品营销路径,也使地方特产宣传成为地方城市文化传播的载体,让人们更深刻地认识和认可地方文化,由此塑造城市品牌,引领区域产业集群发展。因此,在地方特产外宣翻译中一定要尊重原文地方文化和风情传播导向,移情原文本,立足原语境,抓住地方特色,凸显产品蕴含的地方文化和人文风情内涵,并在对应的译文中加以体现。

三、语用移情理论视域下实现特产外宣翻译动态对应的途径

(一)语域分析下语义和形式对应韩礼德在系统功能语言学中提出语域分析框架,其包含情景语境的三个变量——语场、语式和基调。从语用移情理论看,要兼顾原文本和读者,翻译的语域分析需经历两个阶段:理解与表达、重构语域1和语域2。首先,作者对原文本的语式语用进行移情分析理解,“把原文与原作者创作的情景语境联系起来,重建原文语域1”,标识语场、语式和基调的区域与特点。然后,根据文化情境的不同进行话语关联对比,转换成符合读者视角和译语文化价值欣赏导向的目的语语域2。通过移情读者的视角和语言习惯,将重构的语域2与目的语的语言符号相结合,按设定框架和参数选择词汇与话语结构,形成功能和语域动态对等、合乎译文目标读者阅读习惯的语篇。例如:原文:衢州商帮文化、古道文化、茶艺文化、奇石文化,兼容并蓄;开化根雕、江山彩陶、衢州黄玉,竞相媲美。通过语域分析可知,原文用于产品宣传和地方特色介绍,目的在于通过让读者了解衢州丰富雅致的物质文化产品,吸引更多人对衢州和衢州特色产品产生兴趣。语言上用词和结构优雅,体现了江南小城灵动别致的风韵。因此,对应的译文也要注意语义清晰流畅,且能有效传达原文内容,同时呈现得体的书面表达形态,达到预期外宣效果。译文:Localculturalelementslikeancientunionofcommerce,antiquepaths,teaart,andexoticstoneartareincorporatedindiversityofQuzhoucity.IngeniousKaihuaRootcarving,exquisiteJiangshancoloredpottery,gorgeousQuzhouyellowjamstonearealljostlingforcompliments.在译文中,特色产品前面增加的形容词“ingenious”“equisite”“gorgeous”,是遵循移情理论,站在读者阅读和语感认同的立场,依循目的语语域中的语式特点而做出的相应处理。由于英语在句子描述上强调连贯,因而会用更多衔接的结构完善细节,就会添加相对较多的形容词来描述名词,特别是用于宣传的文本,这种现象更为普遍,目的是加深读者的印象。

(二)关联照应下文化补偿和功能对应译者移情,就是要体察原作者的意向和心态,而不是只进行字符的机械转换。关联理论从交际和认知角度出发,认为人们在语言交际中采用的是“明示—推理”的模式,即“语言交际是一个认知-推理的互明过程,是对话语理解的一种活动”。因此,交际表达者要对话语接受人的认知环境、交际情景、文化情境加以评估,并在此交际环境的关联语用原则规约下,向接受者传达自己的意图。同时,接受者则将话语与交际语境相结合,“在关联原则上解码和推理,最终实现对交际者意图的认知”。结合对语用移情的认识,译者不是单纯的交际话语的接受者,而是两种语言和文化的贯通者,因而其交际语用构架能力要高于普通的读者。在移情翻译过程中,首先,译者要将自身的交际环境投射于原作者的认知模式和文化情境,体察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与话语用意,结合语用文化环境进行假想,推断明示表达后面隐含或附带的深层语意。然后,译者再将自身投射于读者的语用认知模式和文化情境,比较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认知模式与文化交际环境的不同,分析读者明示表达后的语义潜势,并相应调整话语交际框架,即如前文所述进行语域1和语域2之间的调整,补偿译语中相对于原语语境的文化缺失,同时要注意避免译语自身衍生的不恰当关联歧义,实现语用功能动态对等的效果。例如原文:龙游发糕,源于明代,谐音“福高”,喻年年高步步发,成节日馈赠品。相传乾隆游江南品尝发糕大加赞赏,而后作为贡品,进贡朝廷。译文:Longyousteamedcake,originatedinMingdynasty(around600yearsago),called“Fagao”,whichishomophonicto“auspicious”inChinese,entailingblessingforthepromisingandopulentprospect.Therefore,itbecomesapopulargiftitemoffestivals.Accordingtothefolktale,oneofthegreatestemperorsinChinesehistory–QianlongEmperorhadeverlavishedpraiseonitstaste,andhaditlistedasatributefortheroyalcourt.在此特产外宣中,根据语用认知和文化语境的关联分析差异,可以发现原宣传文本运用了一些中文读者理解的信号词,如“明代”体现历史久远,“乾隆”的赞誉体现品质卓然。而相应的语用认知和文化认知是英文读者所缺乏的,需要进行一定的补偿翻译。如果译文直接翻译为“明代”而不加以时间区域解释,英语读者则难以品味原宣传中欲传达历史悠久的良苦用意。同样,“乾隆”如果只是单纯的翻译名字,而不用“greatest”标示其备受推崇的身份,暗示他是聪慧明智、独具慧眼的皇帝,那么他的评价水准在目的语读者心中就会大打折扣,无法达到预想的语用效果。

(三)审美感知投射下的价值认同对应任何形态的美都是基于内心经验感受形成的一种体会,是自我价值的投射和认知的映照。因此,移情对美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情是审美主体的心理活动”,朱光潜把情感列于思想之前。翻译中,审美的客体是原语文本,审美的主体是译者。审美主体发起“主体的实践活动”理解客体,译者移情将自己的意识、感知、想象融入原文,将自身审美情感投射于客体中,并在译文中反映出来,形成对意境、情态、韵味、风度等美感欣赏和价值体会的对等呈现。地方特产宣传文本身注重对宣传产品各种形式、形态美的刻画,对美的展示有较高的要求,如发糕“洁白如玉”“鲜香扑鼻”“糯而不粘”,语言文字极尽其力,描述产品的美好,发挥宣传功力,加深读者印象。另外,外宣资料文本,特别是地方特产外宣,结合地方风情、历史渊源、人文情怀等充满文化和情感寄托,如地方小吃的味道,往往代表了家乡的味道,借此非表象性的情怀感受充斥字里行间,触发味觉也拨动心弦。这种意象、风韵、情态的美,配合宣传词或清雅、或华丽、或淳朴的语言风格美,激荡读者的内心。例如:原文:龙顶名茶采用高山良种茶树,经传统工艺精制而成具有外形挺秀,银绿披毫,内质香高持久,鲜醇干爽,杏绿清澈,匀齐成朵的独特风格。此宣传语形神兼备,对产品的色香味进行了生动描述,着力推动读者感官上对产品的认知,译者也要将这种从原文本传达的美感和对产品心动的情绪,转移到译文中,让译文读者获得同样的美感和对产品价值认同的心理体验。译文:ReputedLongdingtealeaves,pluckedfromsuperiorteaplantsthatgrowinhigh-altitudemountains,refinedbytraditionaltechnique,havegracefullystraightformandpuregreencolorglitteringwithfuzzundersunshine.Theteamadehasstrongandlasingfragrance,tastesfreshandmellow.Theteashoots,bloominginlucidandchartreuseteasoup,stretchevenlylikeflowerpetals.原文对茶叶的描写栩栩如生,呈现产品美感的表述十分生动,如“银绿”,指像翡翠般清透,照射下能反射光亮,显示品质优良。如果直译为“silvergreen”,原文呈现的视觉美感就缺失了,因此,需要对体现原美感的情境进行补偿翻译。另外,原文采用了较多的四字表达,语言上体现出精炼流畅的美感,而对应移情理论对目的语语言美感的分析,如果按四字同原文一样并列平行翻译出来,会有较多并列句,句子显得片段化,缺少原文的流畅美感,因此,采用复合句,提高连贯和紧凑性,符合目的语语言句式美的特点。

四、结语

地方特产外宣资料的语用目的是实现商业信息传播,资料文本具有通过融入地方风俗、人文情怀渲染语篇文化意境的语用特点,意欲依托地方的文化宣传提升特产的内涵底蕴和品牌价值,语用对应上更加复杂。因此,地方特产外宣资料翻译,既要实现交际宣传功能,也要传递文化和人文情感体验,而语用移情理论结合语域、认知和心理层面的分析,能够探索出周全和有效的翻译路径,从而实现翻译形态和语用的对等。

参考文献

[1]何自然.言语交际中的语用移情[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1,(4):11-15.

[2]高生文.翻译研究的语域分析模式[J].山东外语教学,2014,(1):102-107.

[3]蒋超男,刘祥清.关联理论照应下的英汉姓名翻译中的文化缺省与补偿[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98-102.

[4]隋荣谊,李锋平.从审美移情出发固推文学翻译中的翻译美学理论[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9,(8):54-57.

作者:李秀琴 单位:衢州学院 外国语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语用移情理论地方特产外宣翻译探析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kejizazhi/zgkjfyzz/724929.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