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小菜蛾田间种群对氟啶脲的抗性动态范文

小菜蛾田间种群对氟啶脲的抗性动态范文

时间:2022-06-23 05:40:14

《应用昆虫学报》2016年第二期

摘要

【目的】了解不同种植模式的小菜蛾Plutellaxylostella(L.)田间种群对氟啶脲(Chlorfluazuron)的抗性动态,旨在为该药剂的田间抗性管理提供参考。【方法】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十字花科蔬菜小菜蛾抗性监测技术规程”(NY/T2360-2013)进行。【结果】与敏感种群相比,不同监测点小菜蛾种群由于地理位置、种植模式、用药习惯等的不同,对氟啶脲的抗性表现出地区差异和年度间差异。小户型连年种植模式的广东广州地区小菜蛾田间种群对该药剂抗性相对最高,以中等及以上抗性水平为主,最高抗性比(RR值)为437.58;而规模化连年种植模式的广东惠州地区小菜蛾种群对该药剂的抗性仅次于广东广州地区,也以中等及以上抗性水平为主,最高RR值为337.18;小户型连年种植为主的连州地区小菜蛾种群对氟啶脲的抗性动态与广东惠州地区的非常相似,抗性水平比广东广州地区和广东惠州地区稍轻;山区小户型多样化种植模式的广西柳州地区小菜蛾田间种群对该药剂的抗性相对最低,以低水平抗性为主,最高RR值仅为23.24。但4个抗性监测点也存在抗性发展大趋势基本一致的共同点。具体表现在4个监测点小菜蛾种群对该药剂的抗性在2008年均为中等以上抗性水平,随后通过调整了用药策略,多数地区2009—2011年抗性下降至低水平(RR值小于10)。2012年随着田间防治压力的上升,氟啶脲用药量和用药频次再次增加,造成多数地区抗性再次上升至中等及以上水平,并持续到2014年。【结论】小菜蛾对氟啶脲的抗性田间稳定性不高,停用或过度依赖该药剂一段时间,抗性即出现下降或上升,基本与用药情况、频次和强度等呈正相关。

关键词

小菜蛾,种植模式,氟啶脲,抗性监测

小菜蛾Plutellaxylostella(L.)属鳞翅目(Lepidoptera)菜蛾科(Plutella),是一种世界性十字花科蔬菜害虫,在我国南方蔬菜主产区发生十分严重,是农业害虫抗性监测的主要对象之一。国内外多项研究表明,小菜蛾的繁殖能力、解毒能力等生物学特性,十字花科蔬菜种植结构调整及生产上过度依赖化学防治措施等外界因素,共同导致了小菜蛾抗性发展快,防治困难等问题(AthanassiosandEunice,1999;粱沛等,2001;Oliveiraetal.,2011)。目前,小菜蛾对几乎所有商品化药剂均已产生了抗性,特别是有机磷类、拟除虫菊酯类、昆虫生长调节剂类,甚至是植物源杀虫剂等(Adalla,1994;Whalonetal.,2008)。据Furlong等(2013)最新统计,全世界每年因小菜蛾损失和防治的费用已高达40~50亿美元。由此可见,对抗性小菜蛾的治理是一个国际难题。氟啶脲(Chlorfluazuron),商品名为抑太保,是一种新型含氟氮杂环类高效杀虫剂,其作用机理是通过抑制几丁质的合成,使卵的孵化、幼虫蜕皮及蛹的发育畸形,成虫羽化受阻(赵善欢,2000;ShojiandHisaaki,2005)。研究表明,氟啶脲作用速度与其他化学杀虫剂相比虽然稍缓慢,但长期防治较好,对大多数鳞翅目害虫均有很高的杀虫活性(Wuetal.,1998)。2006年,在我国南方地区曾监测到小菜蛾对该药剂的高水平抗性,田间增加用药剂量后造成药害,因此在建议暂停使用或调整用药剂量及频次后,抗性得以缓解(陈焕瑜等,2010)。总体而言,氟啶脲虽然存在抗性风险,但仍然是防治小菜蛾的常用药剂之一,有必要严密监测抗性变化,加强管理,延长药剂的使用寿命。本研究在我国南方地区设置了4个抗性监测点,自2008年始监测小菜蛾对氟啶脲的抗性动态,并结合当地的种植模式、用药习惯等分析抗性发展原因,研究结果对及时调整用药品种,制定科学、合理、有效的抗性治理策略,延缓或避免抗性的产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材料与方法

1.1试虫选定南方地区不同种植模式的广东惠州、广东连州、广州石井和广西柳州作为本次研究的重点,自2008年秋季始,每年定期定点在选定的监测点附近2~3个田块采集带有老熟幼虫和蛹的叶片。带回实验室后,先收集蛹置于冰箱4℃保存,老熟幼虫置于25℃,相对湿度50%~70%,光周期16L︰8D的养虫室饲养至化蛹。收集后在养虫室内统一放出羽化,成虫饲喂5%蜂蜜水并提供菜心苗产卵,幼虫孵化后饲养至3龄初期进行抗性监测。

1.2供试药剂5%氟啶脲EC,由广东大丰植保科技有限公司配制。

1.3毒力测定方法浸叶法毒力测定,结果调查等均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十字花科蔬菜小菜蛾抗性监测技术规程”(NY/T2360-2013)进行(邵振润等,2013)。

1.4数据处理采用POLO软件进行机率值分析,可求出每个田间种群的LC50值及其95%置信区间、毒力回归方程斜率、卡方及标准误等。抗性水平按如下公式计算:抗性比(RR)=田间种群的LC50/敏感品系的LC50。敏感品系氟啶脲的LC50值及抗性划分标准均参考“十字花科蔬菜小菜蛾抗性监测技术规程”(NY/T2360-2013)(邵振润等,2013)。LC50值为0.33mg/L,抗性划分标准为:RR≤10.0,低水平抗性;10.0<RR<100.0,中等水平抗性;RR≥100.0,高水平抗性。

2结果与分析

小菜蛾田间种群抗性监测是实现抗性治理的必要基础。本研究自2008年始,采用浸叶法监测了广东广州、广东惠州、广东连州和广西柳州4个十字花科蔬菜种植区小菜蛾种群对氟啶脲的抗性,具体结果见表1。由表1可知,广东广州地区小菜蛾田间种群对氟啶脲的抗性为4个监测点中相对最高的。2008—2014年间,除2011年监测到低水平抗性(RR值0.52)外,其余时间均保持在中等及以上抗性水平(RR值波动范围为40.33~437.58)。特别是2012—2014年,均保持在高水平抗性(RR值波动范围为177.09~437.58)。广东惠州地区小菜蛾田间种群对氟啶脲的抗性监测结果见表2。与广东广州地区相比,广东惠州地区小菜蛾田间种群对氟啶脲的抗性水平低一些。低水平抗性(RR值波动范围0.58~8.76)集中出现在2009—2011年,中等及以上抗性水平(RR值波动范围75.24~337.18)出现在2008年及2012—2014年。由表3可知,广东连州地区小菜蛾田间种群对氟啶脲的抗性比广东广州和广东惠州地区均进一步降低,高水平抗性(RR值158.27)仅出现在2008年,低水平抗性(RR值波动范围0.09~1.12)集中在2009—2011年,中等水平抗性(RR值波动范围38.82~98.12)集中出现在2012—2014年。年度间抗性波动与广东惠州地区非常相似。与以上3个监测点相比,广西柳州地区小菜蛾田间种群对氟啶脲的抗性相对最低。在所有监测时间段内均未出现高水平抗性,仅2008年和2014年监测到中等水平抗性(RR值分别为23.24和11.18),其余均为低水平抗性(RR值波动范围0.30~10.36)。总体而言,4个监测点小菜蛾田间种群对氟啶脲的抗性在2008年均相对较高,除广东广州地区2009—2010年抗性仍保持相对较高外,其余3个监测点在这段时间内均保持在低水平抗性。但随后2011—2014年间,4个监测点的抗性均有所回升,广东广州和广东惠州地区的抗性甚至更加严重。

3讨论

小菜蛾对杀虫剂抗性的产生及产生速度与药剂种类、使用频率、强度等密切相关,长时间、连续多次、高剂量使用一种或同类型杀虫剂,很容易产生抗性(胡珍娣等,2012)。氟啶脲在我国普遍用于防治夜蛾类为主的鳞翅目害虫,且生产上常以混配、复配形式用于小菜蛾的防治,造成田间药剂选择压力偏大,利于害虫抗性的产生。有报道表明,2000—2008年间,我国多个地区小菜蛾种群对氟啶脲的抗性以中等偏高水平为主(黄剑和吴文娟,2003)。本研究中,2008年4个监测点小菜蛾田间种群对氟啶脲的抗性除小户型多样化种植模式的广西柳州外,其余均为中等及以上水平,这与之前已报道的抗性情况较为一致。随后,在高水平抗性的地区建议暂停使用该药剂及其复配制剂,中等水平抗性的地区多采用交替、轮换用药,并重点推荐了氯虫苯甲酰胺等新型杀虫剂或敏感性较高的杀虫剂替代(陈焕瑜等,2010)。由于新型杀虫剂氯虫苯甲酰胺的防效突出,2009—2011年间,广东大部分地区蔬菜种植基地,特别是规模化菜场,都主要依赖该药剂来防治田间抗性小菜蛾。但2011年春季氯虫苯甲酰胺就出现田间防效下降现象,同年秋季,在广东部分地区监测到RR值高达1000多倍的高水平抗性(WangandWu,2012;夏耀民等,2013)。随着氯虫苯甲酰胺抗性的发展,田间一度出现无药可用的局面,氟啶脲等传统杀虫剂再次被委以重任防治小菜蛾。因此,2012—2014年间,在所有监测点都监测到小菜蛾对氟啶脲抗性的大幅度提升。

分析不同种植模式对小菜蛾抗药性的影响,发现小户型连年种植模式的广东广州小菜蛾田间种群对该药剂抗性最高,年度间抗性波动也最大。规模化连年种植模式的广东惠州次之,而小户型多样化种植模式的广东连州和广西柳州抗性相对较低。小菜蛾是典型的寡食性害虫,一般只取食十字花科蔬菜,一个地区是否周年种植十字花科蔬菜及种植面积大小对小菜蛾种群消长起到重要作用(吴青君,2005)。本研究中,广东广州和广东惠州都是连年种植模式,为小菜蛾的发生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和丰富的食料,田间种群基数高常年偏高,而依赖增加施药次数和剂量又进一步助长了小菜蛾抗性的提升。广东连州丘陵岗峦较多,山区气候特点不利于小菜蛾的发生,但连年种植方式还是存在一定的药剂防治压力,虽然抗性比广东广州和广东惠州都低,但总体发生规律较为一致。采用小户型多样化种植的广西柳州,不利于田间小菜蛾种群的发生,地貌特点造成种植区域与外界环境相对隔离,因此小菜蛾对氟啶脲抗性相对较低。从连年监测小菜蛾对氟啶脲的抗性结果来看,小菜蛾对氟啶脲的田间抗性稳定性不强,停用或过度依赖该药剂,抗性即可大幅下降或上升,抗性与用药频次和剂量等呈正相关。因此,在小菜蛾对该药剂的抗性治理方面,建议多采用不同类型杀虫剂交替使用、混配药剂、轮换用药及施药空间上的棋盘式田间间隔布置等方法,合理用药,多位点作用靶标,可有效降低小菜蛾抗性或延缓抗性的发展。

作者:胡珍娣 冯夏 包华理 李振宇 林庆胜 周小毛 尹飞 陈焕瑜 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广东省植物保护新技术重点实验室

被举报文档标题:小菜蛾田间种群对氟啶脲的抗性动态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kejizazhi/yykcxb/695611.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